资源简介 2024-2025 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七年级历史试题卷(开卷)满分:100 分 考试时间:90 分钟一、单项选择(本大题共25 小题,每小题2 分,共50 分。)1.含嘉仓是隋唐时期国家最大的粮仓,被誉为“天下第一粮仓”。经考古发掘,含嘉仓遗址面积40 多万平方米,有数百个粮窖,其中考古重点发掘的 160 号仓,保存有 50 万斤炭化谷粒。这反映出隋朝( )结束长期分裂局面 B.经济发展国力强盛 C.顺应民族交融趋势 D.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2.《旧唐书》称太宗时“海内升平,路不拾遗”;《通典》描述开元年间“米斗至十三文,绢一匹二百一十文”;至天宝十四载,“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这组史料反映的唐朝政权发展特征是( )A.治世→危机→灭亡 B.建立→治世→鼎盛 C.治世→鼎盛→转折 D.建立→治世→灭亡 3.某校历史兴趣小组以“盛唐气象”为主题学习,其中符合描述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诗句是( )A.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B.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 C.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 D.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旧唐书·大食传》记载:“永徽二年(651 年),始遣使朝贡……自云有国已三十四年,历三主矣。”《新唐书》称:“大食遣使与唐通好,史书记载四十余次。”材料中的“大食”是指 ( )A.阿拉伯帝国 B.奥斯曼帝国 C.东罗马帝国 D.新罗某历史兴趣小组在探究“唐朝社会生活”时搜集到以下四则材料,其中属于实物史料的是( ) A.《旧唐书》记载:“长安城中,昼夜喧呼,灯火不绝。”西安何家村出土的唐鎏金舞马衔杯纹银壶现代学者撰写的《唐代长安城布局研究》论文白居易《登观音台望城》“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北宋时期,枢密院正职中文职出身人数 54 人,武职出身人数 18 人;枢密院副职中文职出身人数 108 人,武职出身人数 21 人。由此可知,北宋统治者的治国方针是( ) A.勤于政事 B.崇文抑武 C.分化事权 D.与民休息中华民族的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各民族之间有战有和,不断碰撞与交融。下列政权灭亡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A.辽→北宋→西夏→金→南宋 B.辽→北宋→金→西夏→南宋 C.辽→西夏→北宋→金→南宋 D.辽→北宋→西夏→金→南宋“熙宁二年二月王安石拜参知政事。七月行均输法,九月行青苗法,闰十一月行农田水利法。三年十二月行保甲法。四年二月改革科举,十月行募役法,行太学三舍法。”材料显示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A.触犯了大贵族大官僚的利益 B.执法官员能力不足C.变法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D.变法推行太过密集 9.对下图文学家南北分布演变趋势的原因解释合理的是( )A.南方完全没有战乱 B.北方废除科举取士 C.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D.唐诗深受人们喜爱历史地图蕴含着丰富的时空信息。右图为宋代海路交通路线图。据图可知宋代( ) A.海外贸易直达欧洲 B.对外贸易以海路为主C.开辟海上丝绸之路 D.临安是著名大商港史事包括历史上发生的重要事件、出现的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等。掌握史事可以从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原因、过程、结果等要素入手。以下关于靖康之变的表述属于史事结果的是( )靖康之变发生于 1127 年,地点是北宋的都城汴京。 B.在宋金联合灭辽的过程中,金愈加强大,也看到了北宋的腐败和无能。靖康之变从宋金联盟抗辽开始,以金军攻破东京为高潮,到宋徽宗、宋钦宗被掠北上结束。靖康之变后北宋灭亡,赵构随即建立南宋,形成金与南宋对峙的局面。元代以“犬牙相入”为划分行政区的主导原则,在全国设置了 10 个地方最高行政机构,下设路、府、州、县,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该制度是( )禅让制 B.郡县制 C.三省六部制 D.行省制度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提出:“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教人明天理,灭人欲。”这反映出程朱理学的核心主张是( )A.通过科举考试选拔治国人才 B.强调伦理道德,规范社会秩序 C.推动书院教育普及文化知识 D.丰富精神追求,完成文化传承《明史·选举志》记载:“科目者,沿唐、宋之旧,而稍变其试士之法,专取四子书及《易》《书》《诗》《春秋》《礼记》命题。”明朝科举考试还要求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以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等为标准,这说明八股取士的突出特点是( )A.注重文章对仗工整格式要求 B.限定了考试内容与思想表达 C.注重立足实际解决实际问题 D.严重破坏人才选拔的公平性“张居正将赋役杂项合并为一条,计亩征银,史称‘一条鞭法’,规定‘凡额办、派办、京库岁需与存留、供亿诸费,悉并为一条’。”这一税收制度改革的主要特点是( )A.实物劳役为主,白银为辅 B.按人口征赋役,固定税银 C.赋役合并,折银统一征收 D.完全依赖商税,作为收入明朝在黑龙江流域设立奴儿干都司,多次派官员巡视并刻石立碑;1571 年与蒙古俺答汗达成“隆庆和议”,恢复互市贸易。这些措施的共同目的是( )A.促进东北与中原经济的交流 B.强制推行汉族文化同化政策 C.通过军事扩张扩大明朝疆域 D.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理《明史》记载郑和下西洋“费钱粮数十万,军民死且万计”;《万历野获编》称援朝战争“倭寇丧胆,然府库为之空竭”。这反映了两大事件的共同影响是( )开拓了海外贸易市场 B.加速了明朝国力由盛转衰C.促进了中华文化传播 D.扩大了明朝疆域领土范围《元史·地理志》记载:“至元间,立巡检司于澎湖,隶泉州晋江县。”1684 年,清朝“设台湾府,隶福建省”。这两项措施的共同作用是( )A.巩固了中央政府对台湾的治理 B.加强了对西藏地区的管辖 C.标志着台湾开始纳入中国版图 D.推动了东南沿海贸易发展在起义的过程中,起义军领袖提出“均田免粮”“平买平卖”等口号,获得广大人民的欢迎,当时还流行“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的民谣。其部队逐渐发展到百万之众,成为农民战争中的主力军。材料中的“起义”( )保障了东南沿海人民安全 B.沉重打击荷兰殖民势力C.给唐朝统治者以致命打击 D.直接导致明朝最终灭亡清朝奏折制度规定,部分官员可将密报直接呈送皇帝,皇帝用朱笔批示后发回。军机大臣张廷玉曾描述:“(奏折)直达御前,天子亲拆亲阅,旁人不得与闻。”这一制度的主要目的是( )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B.强化君主专制权力C.促进全国信息流通 D.完善地方监察制度《钦定藏内善后章程》规定:“驻藏大臣督办藏内事务,与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平等,凡西藏官员任免、财政稽核、外交事务及宗教转世灵童确认,均需会同驻藏大臣办理。”这一制度设计最能体现( )边疆治理行政效率的提升 B.中央与地方分权制衡的创新C.西藏地区军事防御的强化 D.边疆经济新开发模式的转变《农政全书》记载:“甘薯,种出海外吕宋(今菲律宾),万历中闽人得之,今处处种之。”清朝《东西洋考》称:“中国丝绸、瓷器、茶叶行销泰西,美洲白银岁输千万。”这组材料最能说明( )高产作物促进人口增长 B.明清时期全球经济互动C.自然经济长期占据主导 D.政府积极鼓励海外贸易孔子、墨子、孟子等均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北宋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南宋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明末清初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都体现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 )A.具有家国情怀 B.主张和而不同 C.崇尚天人合一 D.重视以人为本小说发展到明清时期日趋成熟,表现题材从着眼于兴废征战等国家大事,到注目于日常生活、家庭琐事;描写的人物从非凡的英雄怪杰,到寻常的平民百姓;小说语言从半文半白,到口语化、方言化。这表明明清小说( )A.关注世俗生活 B.批判君主专制 C.揭露社会问题 D.反对英雄主义明朝画家李士达创作的《岁朝村庆图》,描绘了江南乡村百姓春节的活动:儿童们在燃放爆竹,大人们在写对联、饮茶叙谈,亲朋故旧相互拜访、欢聚一堂,与现在人们欢度春节的景象高度一 致。传统节日习俗的延续与传承,体现了中华文明的特性是( )A.统一性 B.创新性 C.连续性 D.包容性二、辨析改错(每小题2 分,共8 分)在古代典籍的传承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久弥新。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在该题前的( )内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并加以改正。( )(1)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写的《史记》,是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改正:( )(2)李时珍所著《天工开物》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在世界医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改正:( )(3)元朝科学家沈括在元初编成新的历法《授时历》对指导农业生产有很大帮助。改正:( )(4)明朝中期吴承恩所著《西游记》是“四大名著”之一。改正:三、材料分析题(本题2 小题,各14 分,共28 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各题。材料一:唐太宗时期建立的与少数民族和亲关系以及对多元文化的包容与尊重,不仅促进唐朝廷与少数民族政权的交流合作,还加深了民族间的情感交流和互动。对于生活在中原地区的百姓而言,能够了解、接触和获得北方草原地区生产的畜牧产品以及与之不同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进而丰富了中原文化。——龚荫《中国民族政策史》材料二:清前中期实行“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在不同民族和不同地区实行了不同的管理制度,照顾了各民族历史和传统的差异,极巧妙地减小了建立行政共同体的阻力,使清朝政府得以在全国各地建立起有效行政管辖,这是各民族认同清朝统治的重要基础。——余梓东《清代民族政策研究》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唐朝的民族政策并分析其影响。(6 分)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用史实说明清朝中期“因俗而治”政策的表现及作用。(6 分)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对民族政策的认识。(2 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各题。材料一:唐代文化以接受外来文化为主,其文化精神及动态是复杂而进取的。宋型文化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时代文化的符号,而且是一个具有新的文化特质的文化范型。……成熟的科举制度、文官官僚系统、中央专制集权等则构成了宋型文化的制度层面。而宋代农业革命、消费性的城市经济、士大夫阶层的形成等方面,则构成了形成宋型文化的物质基础。——傅乐成《唐型文化与宋型文化》材料二:思想领域,顾炎武、黄宗義、王夫之等,从不同侧面对宋明理学,乃至君主专制作了深刻批判。文学领域,明中期市民文学的兴起,展现出冲破封建传统伦理束缚、追求个性解放的文学魅力。——展龙《明清文化特征刍议》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举一例唐朝接受外来文化的表现,并概括宋型文化形成的基础。(6 分)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清之际在思想领域的新发展,并以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的主张加以阐释。(6 分)请用一句话表述上述材料内容的主题线索。(2 分)四、探究题(14 分)阅读材料,完成以下探究活动。历史文化名城的发展得益于优越的地理位置、政治经济中心地位、商贸繁荣与文化交融。重大历史事件、名人活动及建筑遗产的积累,使其成为文明传承的重要载体。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简介(部分)城市名称 城市简介A.西安B. 十三朝古都,是华夏文明发祥地之一,也是隋朝大运河的中心城市。以龙门石 窟、白马寺闻名,历史上长期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有"千年帝都"之称。C.开封D. 隋唐始产瓷器,该城市由宋真宗赐名,元代创青花瓷,明清成为皇家御窑,以 “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瓷器闻名,是瓷器中心。E. 唐宋时期重要外贸港口,宋朝在此设市舶司,也是海上丝绸之路关键节点;清 代 “一口通商” 时为唯一外贸港,十三行主导中外贸易,盛极一时。F.北京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 B、D、E 三处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名称。(6 分)结合所学知识,从 A、C、F 中任选一项,撰写其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理由。(6 分)综合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认识。(2 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