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酒泉市普通高中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一历史考生注意:1.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中外历史纲要》(下)。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早期人类的社会分工与社会结构日益复杂。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古中国的共同之处在于,它们均A.产生了文字与国家组织 B.建立地跨欧亚非的帝国C.实行封建君主专制体制 D.创造最古老的农耕技术2.下面为非洲文明分布示意图。对非洲文明认识正确的是A.文明①最早使用的是楔形文字 B.文明③拥有文化中心廷巴克图C.文明②发明非洲的“浮动园地” D.三大文明都是独立发展而形成3.15世纪中叶,奥斯曼帝国几乎控制了地中海这个地跨欧亚非的通商要道,西欧人不得不另辟蹊径,开辟从海上通往东方的新航路。揭开这一序幕的国家是A.意大利 B.葡萄牙 C.西班牙 D.荷兰4.1571年马尼拉大帆船航线开通后20年间,平均每年有150吨白银运到马尼拉,此后这些白银大量流入中国。下面是白银输入中国形成的全球贸易网络示意图。以下理解符合史实的是A.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西欧国家才是世界市场的创造者C.中国为全球市场的形成作出贡献 D.西班牙、葡萄牙开始了殖民掠夺5.美国黑人作家亚历克斯·哈利在其著作《根》中写道:1760年,西非冈比亚少年昆塔在独自外出时,被白人抓走,与其他黑人一起被贩卖到美洲。下列历史事件中与昆塔的悲惨遭遇有直接关系的是A.罪恶的奴隶贸易 B.新航路开辟过程C.北美殖民地建立 D.英国的殖民扩张6.启蒙思想家伏尔泰这样评价牛顿,他是整个17世纪最伟大的人,因为“他用真理的力量统治我们的头脑,而不是用武力奴役我们”。伏尔泰如此评价牛顿,是源于他创立的理论体系A.提出了日心说,否定地心说 B.阐明了时间空间的本质属性C.推动了欧洲民族国家的产生 D.奠定近代物理学的理论基础7.林肯在南北战争前说:“如果不解放一个奴隶就能保存联邦,我就一个不放;如果解放全部奴隶就能保存联邦,我就全部解放;如果解放一部分奴隶,不解放其他奴隶就能保存联邦,我也照办。”这说明内战前林肯致力于A.维护联邦统一 B.解放黑人奴隶问题C.发展美国经济 D.解决农民土地问题8.马克思说: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资产阶级赖以生产和占有产品的基础本身也就从它的脚下被挖掉了。它首先产生的是它自身的掘墓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上述材料表达的主要观点是A.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历史趋势 B.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的发展C.资本主义基本矛盾难以调和 D.阶级斗争推动了历史发展9.列宁说“亚洲的觉醒和欧洲先进无产阶级夺取政权斗争的开始,标志着20世纪初所开创的全世界历史的一个新阶段。”这一时期,亚洲各国人民民族忧患意识和民主改革意识觉醒的根本原因是A.封建经济不断强化壮大 B.西方民主思想广泛传播C.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D.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增强10.1919年,德国代表布罗克多夫·兰曹发表演讲,“德国将不再能够给那些无法再去从事海运和贸易的数以百万计的德国人提供面包和工作······在这个和约上签字,就是数以百万计的德国男人、女人和孩子在死刑判决书上签字。”这反映出《凡尔赛和约》A.受到德国代表坚决反对 B.为新的国际冲突埋下了祸根C.有利于协约国国力恢复 D.刺激德国人民民族意识觉醒11.“威尔逊乐于得到这个缔造战后世界和平的机会······他要求公正和平的理想口号,得到了无数外国人的支持”。这里“威尔逊的理想”是建立A.国际联盟 B.联合国C.欧洲联盟 D.欧共体12.孙中山和甘地同为“亚洲觉醒”的先驱,他们经济思想的共性是A.争取民主自由和平等 B.提倡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C.主张本民族经济独立 D.以传统手工业对抗现代工业13.1945年2月,罗斯福、斯大林、丘吉尔在雅尔塔举行秘密会议。丘吉尔在巴尔干半岛问题同意与苏联平分影响力,以交换希腊的利益;罗斯福则在联合国代表席位上让步,同意苏联及其联盟国家拥有席位。这反映出雅尔塔会议A.凸显了大国主导地位 B.体现了大国妥协的特点C.体现了集体一致原则 D.确定了战后的世界秩序14.二战后,拉丁美洲人民捍卫国家主权的斗争迅速发展。下列国家中推翻美国扶植的傀儡政权、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是A.古巴 B.巴拿马 C.巴西 D.海地15.1989年亚太经合组织成立以来,已经发展成为亚太地区层级最高、领域最广、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合作组织。下列属于亚太经合组织图标的是16.下表为中国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部分举措。这表明当代中国举措中国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中国设立400亿美元“一带一路”基金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召开,签署640多亿美元合作项目第三届高峰论坛上,中国对丝路基金新增800亿元人民币A.通过技术输出主导全球产业链重构 B.借助关税减免以扩大商品输出C.对沿线国家实施无条件的经济援助 D.以务实合作推动世界共同发展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4小题,第17题14分,第18题12分,第19题14分,第20题12分,共52分。)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材料一人类最初的文明受制于不同地区的时空条件,越早的文明受自然条件的制约也越大。世界上最早的文明分别产生于西亚的两河流域、北非的尼罗河流域、南亚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国的黄河和长江流域,以及欧洲巴尔干半岛南部和爱琴海地区,与农业最初的发生地几乎完全一致。从文明产生之日起,不同文明之间一直存在不同程度的交流。-摘编自人教版《中外历史纲要(下)教师教学用书》材料二古代文明在文化上表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特点,大体说来,印度人重视宗教,中国人重视伦理教化,希腊人追求理性,罗马人注重实用,埃及人讲求来世。当然,这些特点不是绝对的,有些是各文明所具有的,有些则相互渗透。如佛教传入中国、东南亚、日本和朝鲜,希腊人曾统治埃及和西亚,罗马人曾领有东地中海和高卢等地区,并给这些地区的历史发展以巨大影响。不过,所有这些对当地原有的文明来说,很难说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占统治地位的,仍然是当地原有的文化。-摘编自晏绍祥《世界上古史》(1)根据材料,概括古代文明的主要特点。(6分,任意答两点即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古代文明呈现这些特点的主要因素。(8分,任意答三点即可)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一纵观世界近代史,世界市场的产生和形成过程,正是国际贸易从西欧和环地中海区域逐渐扩展到非洲、亚洲、南北美洲及大洋洲的历史。15世纪末16世纪初,国际贸易发生革命性突破,欧亚各国贸易联系加强,揭开了国际贸易向世界规模发展的序幕。18世纪60年代,地方性的小市场联合成为一个世界市场,欧洲的资产阶级尤其英国人奔走于世界各地,到处扩张、到处创业、到处建立联系,进一步开拓了世界市场。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非、拉许多国家被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世界市场最终确立。世界市场的最终确立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对各国、各地区的经济增长和国际关系的加强产生了推动作用。-摘编自孙明《概述近代世界市场的形成及其经济意义》等材料二二战后世界关税与贸易变化图(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及其主要推动因素。(8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二战后世界关税与贸易总额的变化趋势。(4分)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材料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到70年代初期,国际社会出现了“第三世界”。它的崛起是当代世界历史上的头等大事,也是战后世界民族民主运动发展和国际关系格局演变的结果。“第三世界”这一概念的流行与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密切相关。美苏两个超级大国都把争夺海洋作为其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1970年,拉美国家举行海洋法会议,表示要采取共同行动,反对海洋霸权主义。经过一系列努力,1982年通过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到1984年底,共有159个国家和地区在公约上签字,唯独美英等国拒绝签署,为公约的实施设置障碍。但是,这一完整的海洋法体系的确立是第三世界国家联合反霸斗争中的一次重大胜利。-摘编自吴于廑 齐世荣《世界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第三世界”形成的历史背景。(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第三世界”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的作用。(8分)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全球化问题,世界部分政要和学者提出以下看法:言论 提出者迄今为止的全球化进程具有双重性质:一是猎取、奴役和殖民的全球化;二是西方价值的全球化。“现今世界已拥有一个世界文明,它源于西方文明,是其科学、技术、工业、资本主义互动的产物,其中包含了一些普遍价值” 法国学者埃德加·莫寒如果全球化的趋势不可避免,那么,五大洲的成员共聚一堂,“避免文化冲突和危机的旅美学者商唯一前提,就是确立一种与全球化进程相适应的全球文明新理念” 旅美学者戈令全球治理体制变革正处在历史转折点上。国际力量对比发生深刻变化,新兴市场国家和一大批发展中国家快速发展,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是近代以来国际力量对比中最具革命性的变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据陈曙光《世界大变局与人类文明的重建》等整理围绕全球化方面,从表中提取一条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评价。(要求:论题明确,在评价时可选取积极和消极方面各一例,史料引用合理,语言规范,逻辑清晰。)酒泉市普通高中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一历史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1.A 2.B 3.B 4.C 5.A 6.D 7.A 8.D 9.C 10.B 11.A 12.C 13.B 14.A 15.D 16.D17.(1)主要特点:独立发展,多元并立;各具特色,百花齐放;相互渗透,交流交融;以己为主,保持民族特色;依托农业,自然制约显著。(6分,任答两点即可)(2)主要因素:自然环境的差异;经济形态的区别;本土文化传统的积淀;跨区域文明交流的影响。(8分,任答三点即可)18.(1)形成过程:①新航路开辟,打破了各地相对隔绝状态,密切了各地联系,世界市场雏形初现(开始形成);②早期殖民扩张进一步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世界市场进一步拓展(初具规模);③工业革命后,列强以商品输出为主,全球扩张使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基本形成);④第二次工业革命时,帝国主义国家以资本输出为主,掀起瓜分狂潮,使世界市场最终形成。(4分,按时间和逻辑顺序选答两点即可)推动因素:技术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商品与资本的大规模输出;经济发展模式的变革;殖民扩张和掠夺;交通与通信工具的发展。(4分,任答两点即可)(2)变化趋势:关税下降(快、较快);贸易总额上升(快、较快)。(4分)19.(1)历史背景:“第三世界”国家追求民族独立发展的长期斗争;二战后世界民族民主运动发展,世界殖民体系逐渐崩溃;美苏冷战对峙两极格局的演变;亚非拉新兴民族国家合作的深化(不结盟运动的兴起)。(6分,任答其中两点即可)(2)作用:加速了世界殖民体系的彻底崩溃;冲击了两极格局;推动了多极化趋势的发展;助推了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构建;壮大了国际和平力量,有利于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等。(8分,任答其中三点即可)20.示例:论题:如何评价全球化体系?阐述:全球化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现象,它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层面的全球一体化。积极影响:(1)促进经济增长:全球化通过国际贸易和投资促进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加快了技术和知识的传播,从而推动了全球经济的增长。(2)文化交流:全球化加强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促进了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3)提高效率:全球化使得企业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最优的生产要素组合,提高了生产效率等。消极影响:(1)经济不平衡:全球化加剧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差距,一些国家在全球化过程中受益较少,甚至面临边缘化的风险。(2)文化同质化:全球化可能导致本土文化的丧失,文化多样性受到威胁。(3)环境压力:全球化的生产和消费活动对环境造成了巨大压力,加剧了资源枯竭和环境污染问题等。综上所述,全球化体系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引发了一系列挑战。因此,我们需要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以充分利用全球化的机遇,同时应对其带来的负面影响。(12分。要求:论题明确,在评价时,可选取积极和消极方面各一例,史料引用合理,语言表述规范,逻辑清晰即可)(“示例”仅供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