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河西区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天津市河西区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河西区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质量调查
历史试卷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用时60分钟。
第I卷(选择题共45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敦煌壁画经变乐舞具有很强的写实性。敦煌莫高窟第220窟(初唐)北壁《药师经变》中的《乐舞图》描绘了如下场景:唐代宫廷式的楼台殿阁中,两组舞伎在灯火辉煌中跳着西域、中亚式的胡旋舞,两侧乐师手持中原的笙、西域的曲颈琵琶、波斯的竖箜篌以及希腊风格的长笛等乐器。据此可知
A.中国与欧洲开始转变为直接的联系
B.西方乐舞经草原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C唐朝政府主导了中西方的乐舞交流
D.丝绸之路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
2.有学者认为,自然环境特别是气候的变化,是影响人口大规模迁徙的重要原因。下图①处气候变化引发的史事是
A.匈奴人内迁灭亡西晋 B.英国人移民澳大利亚
C犹太难民移民到上海 D.非洲劳动力涌向中东
3.1912年,京师图书馆规定:“无论士农工商军界暨女学界,皆得入览”“惟不得污损剪裁及携出馆外”;1917年又作出“阅览室设有投函箱,阅览者如曾见有用图书为本馆所未备者,希即投函相告,本馆当量财力之所及,尽先购买”的许诺。上述举措
A.适应新文化运动的需要 B.推动了国家教育走向大众化
C.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保存 D.体现图书馆服务公众的职能
4.1916年2月,陈独秀在《吾人最后之觉悟》中说:“吾国专制日久,惟官令是从。人民除纳税、诉讼外,与政府无交涉;国家何物,政治何事,所不知也....而一般商民,犹以为干预政治非分内之事,国政变迁悉委诸政府及党人之手,自身取中立态度....欧美国民多知之,此其所以莫敢侮之也。是为吾人政治的觉悟之第一步。”这反映出陈独秀
A维护民主共和,武力反抗军阀 B.推动思想解放,尝试政党政治
C否定专制独裁,促进民众觉醒 D、宣传社会主义,倡导国共合作
5.中国科学家博物馆展出有“钱学森的初心与信仰”“20世纪50年代留美中国科学家故事”等陈列,并设置了“中华科技文明沉浸式展览”。由此可见
A.留学教育是学习世界文化的主要方式
B.博物馆主要以传播自然领域知识为主
C.中国古代科技文明深刻影响了留学教育
D.博物馆兼具国民教育和文化传承的功能
6.罗马时代的西塞罗说,苏格拉底“第一个将哲学从天空召唤下来,使它立足于城邦,研究生活、善和恶”。下列属于苏格拉底文化成就的是
A.被称为“百科全书式”学者 B.用对话形式提出哲学思想
C将哲学与数学知识融会贯通 D.创作文学著作《荷马史诗》
7在中亚兴都库什山两侧发现了相当多的艺术遗物,下图是巴克特里亚(古希腊殖民者建立的希腊化奴隶制国家:今帕米尔以西的阿富汗一带)国王德米特里乌斯时期的钱币(约公元前190-前160年),图中币文为“佟米特里乌斯国王”,他戴着大象头饰,象征着他在这一地区的胜利。材料反映了
A.巴克特里亚时期艺术成就高 B.希腊化政治统治在中亚得以拓展
C巴克特里亚王国经济的繁荣 D印度遭受巴克特里亚王国的入侵
8.阿拉伯文化通过百年翻译运动将自身传统与古希默,波斯、埃及等多元文化相融合,成为中世纪先进文化的表征。中世纪中后期西欧社会变迁,阿拉伯文化又以多种途径和方式回溯西欧,由此发生文化激荡,从而促成文艺有兴的兴起。这一观点旨在说明阿拉伯文化
A.融合多元文明基础上传承古典文化
B与被征服地区的文化产生碰撞交流
C传播先进文化引领中世纪文化潮流
D.《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文明交往交流
9.有学者这样描述中古时期的俄罗斯:由于在地理位置上接近拜占庭帝国,因此在与拜占庭帝国交往中接受了东正教信仰与文化;由于在疆域范围上延伸至亚洲内陆,且在13-16世纪受颦古统治,因此在其文化构成中亚洲文化因素也占很大比例。据此可知,俄罗斯文化
A.与拜占庭文化一脉相承 B.传承独具特色的本民族文化
C受自然地理决定性影响 D.呈现较为明显的地域性色彩
10.下图是某课题小组为研究某一主题所选用的史料。该课题研究的主题是
A.物种交流冲击西欧等级秩序 B.工业革命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C商品贸易与文化交流国际化 D.文明的交流促进文明的进步
11.伏尔泰以中国元杂剧《赵氏孤儿》为蓝本,改编创作了《中国孤儿》,将原作以复仇为主题转化成以儒家文化与野蛮文化的冲突为主题。该剧在巴黎上演后轰动一时,很快被译成多种语言。这可用于说明
A.伏尔泰推崇儒家伦理价值观 B.西方文化逐渐丧失自身特色
C.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启蒙运动 D.民族之间的文化存在矛盾性
12.有学者认为,在拿破仑发动大规桚征服西欧的战争以前、在封建贵族领主割据的情况下,国王很难得到民众的拥戴。拿破仑战争之后,欧洲已经不再是一盘散沙,许多民族都已团结起来,从而形成一个个结晶化的民族国家。由此可知,拿破仑战争
A.为欧洲民族国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B.促进了欧洲各国民族意识的高涨
C使民主成为欧洲人普遍的政治诉求
D粉碎了欧洲大陆封建统治的根基
13.1941年《大西洋宪章》提出“尊重各民族自由选择其政府形式的权利”,1945年《联合国宪章》强调“发展国际间以尊重人民平等权利及自决原则为基础的友好关系”。这些主张旨在
A.强化大国对战后世界的支配地位
B.以民族自决原则重构国际关系准则
C.消除各国在意识形态方面的分歧
D.通过集体安全机制来维护世界和平
14.同样是移民国家,美国形成了以欧洲文化为主流的美国移民文化,民族和文化的多样性是美国社会的显著特征,多元文化也使美国始终存在着不同民族的文化认同问题;新加坡则形成了多元文化和谐共处的独特文化景观。这种差异的产生主要是因为
A.文化包容的差异 B.民族融合的差异
C移民来源的差异 B.社会性质的差异
15.下表为1950-1970年西欧主要国家接收移民数据信息表,这说明二战后西欧人口的迁入
国家 移民来源 主要移民类型
法国 阿尔及利亚、越南 前殖民地劳工
德国 土耳其、南斯拉夫 外籍工人
英国 印度、加勒比地区 英联邦公民
A.根源于意识形态的对抗 B.得益于殖民体系的瓦解
C受到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D.促进发达国家产业转移
第II卷(非选择题共55分)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题。
16.(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中国的民族精神基本上凝结于《周易·大传》的两句名言中,这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犀德战物”。二者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一方面,要求自己具有奋发有为、图强不止的精神;另一方面,对待朋友、对待外界要有宽容、爱物的精神。
-赵吉忠《中国传统文化导论》
问题:请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为主题,结合中国古代和近代思想发展历程,撰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14分)
17.(27分)人口迁移、商品流动及战争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广阔地域内,空前数量的民族卷入了大迁徙的潮流。数以百万计的周边民族人口向中原迁移,也有数以百万计的中原汉族人口向黄河流域、中原地区以外地区迁移。我国的民族人口分布格局开始由原来的分族聚居变成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进入中原后的周边民族在汉地经济文化的影响下由游牧而定居,多数从事农耕业。民族迁徙也使汉族汲取了其他民族的文化精华,大大丰富了自身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摘编自伍晓晴《魏晋南北朝民族迁徙的特点及影响》
根据材料一,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人口迁徙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简述这一时期人口迁徙的影响。(10分)
材料二在中国,茶不仅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中国人社交和弉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茶道、茶艺以及茶样等文化现象反映了茶叶在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哲思意味。从“古丝绸之路”到现代“一带一路”,数千年来,茶在全球化的进程中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其在文化全球化的地位和影响力意义深远。英国科学家李约瑟将茶描述为:“除了四大发明之外,中国人对人类的第五大贡献”。
-摘编自何庆涵、陈文品《中英茶文化互鉴与对中国茶业国际市场开拓的思考》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中国饮茶文化中所蕴含的“文化底蕴和哲思意味”及英国在中国茶文化基础上创造的新的茶文化,并简述“茶”世界性传播的意义。(7分)
材料三独立战争前,在热爱自由和追求权利的基础上,北美居民形成了共同的价值观念。在这种“共同价值观”指导下,灻村坚各阶层人民共同反抗殖民当局的暴政,“美利坚人”成了他们的共同称谓。美利坚人在独立战争胜利后又发动了文化领域的独立“革命”,虽然这种新独立的文化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还是无法完全摆脱英国文化的胎记,但它毕竟是美国文化了。独立战争胜利后的人民斗争又推动了1787年宪法的制定,宪法规定人民有家教、言论、出版、和平集会之自由和诱愿的权利等。但是独立以后美国并没有实现人民内部的平等,没有立即在美国禁止奴隶买卖。
-摘编自余志森《美国多元文化成因再探索》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简要概括独立战争对美国文化的影响;并指出独立战争后美国文化的表现及局限性。(10分)
18.(14分)世界文化遗产
材料
2024年7月27日,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巴黎奥运会在塞纳河畔拉开帷幕,两座奥运城市有着自己不同却相似的城市轴线。
北京中轴线的15个遗产构成要素分别为:钟鼓楼、万宁桥、景山、故宫、端门、天安门、外金水桥、太庙、社稷坛、天安门广场及其建筑群(包括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毛主席纪念堂、国家博物馆和人民大会堂)、正阳门、南段道路遗存、天坛、先农坛和永定门。这条贯穿北京南北的中轴线,不仅展示了古代都城的恢宏气势,更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秩序与和谐。北京中轴线还具有重要的历史见证意义,见证了中国社会从王朝统治转变为现代国家的历史变革。
1991年,塞纳河畔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构成要素涵盖了巴黎市中心沿河两岸的多个重要区域。塞纳河右岸主要有国际广场、巴士底广场、卢浮宫、协和广场、爱丽舍宫和戴高乐广场等名胜,左岸则有象征巴黎的埃菲尔铁塔,河中西岱岛上的巴黎圣母院,西南部的凡尔赛宫,以及西北部蒙马特高地上的露天画廊。这片区域不仅展示了巴黎从中世纪到现代的发展历程,还保存了大量的历史建筑和公共空间,体现了不同时期的建筑风格和城市规划理念。塞纳河两岸的这些建筑不仅是艺术和历史的瑰宝,也是法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请以天安门或凡尔赛宫为例,结合所学,简要说明其历史文化价值;(10分)并就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谈谈你的认识、(4分)
河西区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质量调查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第I卷(选择题,共45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题3分,共45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D A D C D B B D D C
11 12 13 14 15
C B B C C
第II卷(非选择题,共55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5分。
16.(14分)例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古至今始终是兼收并蓄、兼容并包(2分)
在中国历史上,思想文化发生多次历史性融合。西汉董仲舒创立新儒学,兼取百家之长,这属于本土文化内部的综合提升。汉唐以来,佛教传入,道教兴起,宋代理学和明代心学融合了儒、佛、道三家学说,这是中国文化与佛教文化的融合。明代中期以来,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形成西学东渐。近代以来,向西方学习以救亡图存逐渐成为近代中国文化的潮流,从学习技术到学习制度再到学习西方思想。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形成毛泽东思想,推动中华文化的进步,最终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10分)
因此,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不断学习外来先进文化的过程中不断发展,进步,体现其兼收并蓄、兼容并包的特点。(2分)
17.(27分)(1)特点:规模大、范围广、双向性、民族杂居、经济转型;(4分答出两点即可)影响:政局变化-国家分裂、政局一度动荡,逐步趋向统一;民族交融-初步改变了我国民族人口分布格局,促进民族交融;经济发展-北方经济逐步恢复和发展,江南地区得到开发;文化交流-各民族在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的基础上促进了本民族文化的发展。(6分,答出三点即可)
(2)文化底蕴和哲思意味:含蓄内敛的东方哲学和娴静淡雅的东方美学。(或礼仪哲学、生活美学、精神修行,答出一点即可)(2分,答出一点即可)英国茶文化:下午茶。(1分)意义:促进了中外经济交流,丰富了人类的物质文化生活;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播;各国文化交流互鉴,形成自身的茶文化。(4分,答出两点即可)
(3)影响:独立战争直接推动美利坚民族和美利坚文化形成;奠定自由价值观。(4分)表现:制定1787年的宪法,形成联邦共和制和权力制衡原则;形成以欧洲文化为主流的美国移民文化。(4分)局限:还无法完全摆脱英国文化的印记;继续实行奴隶制。(2分,答出一点即可)
18.(14 分)天安门:曾是明清两朝皇城的正门,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代表作;它是反帝反封建革命的见证,1919年爱国青年在天安门前发起五四运动。它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和实现民族独立的象征,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在这里举行。(10分)
凡尔赛宫:凡尔赛宫是法国古典建筑的代表,是法国专制王权的象征,路易十四实现封建王权加强,他扩建王凡尔赛富不良曾见证了法国的屈辱交易 70年,普法战争,法国战败,威廉一世在凡尔赛宫宣告德意志帝国建立;也是一战后形成英法控制世界的凡尔赛体系的见证,1919年,巴黎和会在这里召开。(10分)
认识: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对传承民族文化、维护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有重要意义。我们应以实际行动保护遗产、传承文化,守护人类共同的财富。(4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