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暑假作业·五升六】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热》复习学案第一课《温度与水的变化》1.水在加热过程中,观察到的变化有:刚开始水温不断升高、杯底会产生气泡,水面会看到热气、容器内壁出现大量的小水珠等。2.沸腾是水受热超过一定温度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沸腾时水的温度不再发生变化。第二课《水的蒸发与凝结》1.水蒸发变成水蒸气,水凝结成冰,冰融化成水。2.在水的三态变化中,水的状态发生了变化,但物质本身的组成成分没有改变。第三课《温度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1.热会从温度高的地方传到温度低的地方。2.除了用温度计测量温度外,我们还可以用感温粉末来观察温度的变化。第四课《热在金属中的传递》1.热传递由热的一端向冷的一端传递或由热的物体向冷的物体传递,直到两者温度相同。2.热传递主要通过热传导、对流和热辐射三种方式来实现。第五课《热在水中的传递》1.水加热时较热的部分上升,较冷的部分下降,循环流动,互相掺和,最终使温度趋于均匀。2.大气对流:大气中的一团空气在热力或动力作用下的垂直上升运动。第六课《哪个传热块》1.铜、铝、铁传热性能:铜大于铝大于铁。2.像金属这样导热性能好的物体称为热的良导体;像塑料、木头这样导热性能差的物体称为热的不良导体。第七课《做个保温杯》1.制作保温杯①设计一个用热的不良导体制成的盖子,隔绝空气与水相接触。②用热的不良导体制成杯身或在杯子外制作一个杯套。2.保温杯只能减缓物体温度的变化,而不能保持物体原来的温度不变。一、填空题1.热量的传递有一定的方向性,通常热从温度 的物体传向温度 的物体。2.寒冷的冬天,我们用热水袋取暖,它对应的热传递方式是 。3. 请将下图中横线上保温瓶部件和其热传递的方式填充完整:4.热传递主要通过 、 和热辐射三种方式来实现。5.在常温下,水会慢慢变成水蒸气飞散到空中,这种现象叫做 。6.夜间气温下降,空气中的水蒸气在近地面的物体表面发生凝结,就形成了 。7.导热性能好的物体称为热的 ,导热性能差的物体称为热的 。8.冬季,小明从寒冷的室外进入温暖的教室,眼镜片上附着了一层“白雾”,这层“白雾”是水蒸气遇冷 (填“蒸发”或“凝结”)形成的。9.温度越高,水蒸发的越 ;温度越低,水蒸发的越 。10.下图是一根金属丝,如果在“G”点加热,那么A、B、C、D和E五处的感温油墨,第三个变色的是 处。二、判断题11.所有金属的导热快慢都是一样的。( )12.湿衣服挂在通风处比密闭房间干得更快。( )13.水沸腾后持续加热,水的温度会先不变,再持续上升。14.互相接触的物体间发生热传递,是因为他们具有温度差。( )15.热传递有方向性,传热方向与物体的体积和质量无关。( )16.水蒸气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不透明的气体。 ( )17.我们冬天穿了毛衣就不怕冷了,是因为毛衣产生了很多热量。 ( )18.热在固体和液体中传递的方式相同。 ( )19.烧开水时,发现锅盖里有白色的“雾气”冒出,这个“雾气”是小水珠。( )20.保温性能好的材料,传热性能也很好。 ( )三、单选题21.下列各图中,保温杯储存热水效果更好的材料组合是( )。A. B.C. D.22.炒菜时,当用小火加热锅的底部中心时,热在锅底的传递方向更符合事实的是( ) 。A.热从四周向中间传递 B.热从中间向四周传递C.热停留在中心不传递 D.热传递没有规律可循23.将四支装有相同质量和温度的凉水试管分别浸入四杯不同的热水中,试管中凉水温度上升最快的是 ( )。A.热水温度 75℃ B.热水温度 45℃C.热水温度 65℃ D.热水温度 35℃24.热传递的方式不包括( )A.传导 B.对流 C.辐射 D.扩散25.我们用热水泡脚时,刚开始觉得水很烫,但过一会儿却没那么烫了,主要是因为( )。A.脚将热量传递给了水 B.热水将热量传递给了脚C.我们自己的心理在作怪 D.脚的热量超过了热水26.夏天,开着空调的汽车车窗上会出现水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水珠只出现在内表面B.内外表面都有水珠出现C.水珠只出现在外表面D.水珠是车窗内水蒸气遇冷形成的27.如右图所示,热在金属圆片上的传递方向是( )。A.向一个方向 B.向两个方向 C.向各个方向 D.无法确定28.冬天,用手同时摸户外的铁块和木块,会感觉铁块比木块冷,这是因为( )。A.铁块比木块温度低 B.铁块比木块容易导热C.铁块表面比木块光滑 D.铁块是热的不良导体29.下列物体的设计是为了避免热传递的是( )。A.汽车发动机的散热片 B.电熨斗的金属外壳C.热水瓶的玻璃瓶胆 D.暖气片30.下列属于水蒸气遇冷凝结现象的是( )。A.冬天下雪 B.夏天地面上洒水会感到凉爽C.树林里清晨的薄雾 D.冬天清晨草叶上的白霜31.揭开锅盖,发现锅盖上布满了小水珠,这些小水珠的形成可以解释为( ).A. B.C. D.32.下列示意图中(黑点为加热点),能正确反映热在水中传递过程的是( )。A. B. C. D.33.蒸锅的锅底是平的,当用小火在锅底中心加热时,用示意图来表示热在锅底表面的传递过程,最合适的是( )A. B. C. D.34.下列现象中不属于水的凝结的是 ( )。A.云的形成 B.水壶喷出的白“气”C.霜的形成 D.冬天玻璃上的水珠35.关于水的蒸发和沸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水在温度高的时候会蒸发,温度低的时候不会蒸发B.水在沸腾时,温度不断升高C.水蒸发的快慢只与温度有关,与其他无关D.水在0℃时也会蒸发四、连线题36.将生活中的现象与对应的热传递方式连线。阳光照在身上暖暖的铁锅将菜烧熟了 热传导冬天使用暖气使房间变暖 热对流坐在炉子旁感觉到温暖 热辐射用热水袋暖手五、实验探究题37.有两个相同的瓶子(如图甲所示),其中1号瓶装满冷水(加入蓝墨水),2号瓶装满热水(加入红墨水),将两瓶水对接后进行探究。(1)由于水受热后体积膨胀,因此在体积相同的情况下,冷水比热水的质量 。(2)如图乙所示,两瓶接触部分有紫色,这说明瓶子内( )。A.冷水、热水全部在流动 B.只有中间接触部分的水在流动C.没有水流动 D.只有热水在流动(3)重新准备两瓶相同的热水和冷水,将装满冷水的瓶子放在上面,如图丙所示。一段时间后,发现两个瓶子内的水都变成紫色。由现象可知热传递的方向是 。(4)实验中热量传递的方式是 。38. 瑞安茶亭多坐落于古驿道、村落交界处或人流熙攘之所,不仅为旅途劳顿的行人提供休憩之地,更设有烧水烹茶的设施,向过往者免费供应伏茶以消解暑气,成为地方文化的重要符号。(1)茶亭中的伏茶用多种药材制作,需要经过高温烧煮。在水温逐渐升高的过程中,锅内水的蒸发速度会( )。A.逐渐减慢 B.逐渐加快 C.保持不变 D.忽快忽慢(2)为了让凌晨就出门作业的环卫工人能喝上一口伏茶,志愿者们经常在凌晨就开始提供爱心伏茶。小科发现,锅盖内壁会出现小水珠。关于此现象,下列说法中更合理的是 ( )。A.空气中的水从锅盖渗进来 B.锅盖材料烧出的水C.锅外水蒸气遇热凝结 D.锅内水蒸气遇冷凝结(3)为了防止人们烫伤手,伏茶茶桶上的水龙头手柄更适合选用的材料是( )。A.铜质手柄 B.不锈钢手柄 C.塑料手柄 D.铝质手柄(4)在夏季,煮好的伏茶在6个小时后,温度最有可能接近( )。A.10℃ B.35℃ C.60℃ D.80℃(5)茶亭中每个喝过的杯子,都要先过高温消毒,再过清水,再煮沸。小科记录了水从开始加热到沸腾过程中的温度数据,如下表:时间(分钟) 起始 2 4 6 8 10 12温度(℃) 25 48 69 88 100 100 利用记录表推断,如果继续加热至 12分钟,锅中的水的温度会( )。A.继续上升 B.保持不变 C.迅速下降 D.无法判断(6)炎炎烈日下,为了让人们更快喝到温度适宜的伏茶,志愿者打算在伏茶流动车上采用一款能快速降温的茶桶。请你为志愿者想一个降温方法,并写明科学原理。降温方法(可图文结合):科学原理:答案与解析1.【答案】高;低【知识点】热传递【解析】热量传递遵循热力学第二定律,具有方向性。温度差是热传递的驱动力,高温物体分子热运动更剧烈,会自发地将能量传递给低温物体,直至两者温度相等,这是自然现象中能量转移的基本规律,体现了热传递的不可逆性。2.【答案】热传导【知识点】热传递【解析】用热水袋取暖时,热水袋与人体直接接触,热量通过物体间的分子碰撞从高温的热水袋传递到低温的人体,这种通过直接接触传递热量的方式属于热传导。热对流需依赖流体流动,而热水袋取暖中无明显流体运动;热辐射不依赖介质,此处热量传递依赖接触,故非热辐射。3.【答案】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知识点】热传递;材料的导热性【解析】 保温瓶的保温原理主要依赖于减少热传递的三种方式:传导、对流和辐射。 传导 :保温瓶的内层通常采用导热系数较低的材质,如玻璃或不锈钢,这些材质不易传导热量,从而防止热量从瓶内向外传导。同时,瓶内采用真空或空气层隔离外界,进一步防止热量通过传导流失。 对流 :保温瓶内部有一个真空层或空气层,这可以防止热空气向上升起,形成对流,从而减缓热量的流失速度。对流会加速热量的流失,而瓶内的空气层设计正是为了减缓这一过程。 辐射 :保温瓶的外层通常采用不容易辐射热量的材质,如金属或塑料,这可以防止热量通过辐射方式流失。4.【答案】热传导;热对流【知识点】热传递【解析】热传递主要通过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三种方式来实现的。【分析】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热方法叫做热传递。5.【答案】蒸发【知识点】水的蒸发【解析】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叫蒸发。在常温下,水慢慢变成水蒸气飞散到空中,这种现象叫做蒸发,蒸发需要吸热。6.【答案】露【知识点】凝结【解析】水在自然界中有气态、液态、固态三种存在状态,水的三种状态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夜间气温下降,空气中的水蒸气在近地面的物体表面发生凝结,形成小水珠附着在物体表面,就形成了露。7.【答案】良导体;不良导体【知识点】材料的导热性【解析】不同材料的导热性不同,像金属这样导热性能好的物体称为热的良导体;像塑料、木头这样导热性能差的物体称为热的不良导体。8.【答案】凝结【知识点】凝结;水的三态变化【解析】当小明从寒冷的室外进入温暖的教室时, 室内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眼镜镜片, 会发生液化现象, 即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水珠。 这个过程是液化现象, 属于物理变化中的一种, 其中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 这些小水珠附着在眼镜片上, 形成了所谓的“白雾”, 使得眼镜变得模糊不清。 随着时间的推移, 随着眼镜温度的升高, 这些小水珠又会蒸发变成水蒸气, 眼镜因此重新变得清晰。 这个过程涉及到的物态变化过程是先液化后汽化。9.【答案】快;慢【知识点】水的蒸发【解析】水蒸发的速度与温度密切相关。温度越高,水分子运动越剧烈,蒸发速度越快;温度越低,水分子运动减缓,蒸发速度越慢。10.【答案】A【知识点】热传递【解析】金属丝加热时热量从G点向两端传导,离G点越近升温越快。感温油墨变色顺序为 C(最近)、B、A、D、E。所以第三个变色的是A处。11.【答案】错误【知识点】热传递【解析】不同金属导热性不同,如铜、铝导热快,铁导热较慢。12.【答案】正确【知识点】水的蒸发;凝结【解析】通风处空气流动快,能加快湿衣服表面水分蒸发,所以干得更快。13.【答案】错误【知识点】水在加热过程中的变化【解析】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为 100℃,沸腾后持续加热时,热量会用于将液态水转化为水蒸气(汽化过程),而非升高温度。此时水的温度会保持在沸点不变,直到全部水汽化完毕。只有当气压改变(如用高压锅),沸点随之变化时,温度才会相应改变,但沸腾过程中温度仍保持新沸点恒定,不会持续上升。14.【答案】正确【知识点】热传递【解析】热传递的发生条件是物体间存在温度差。当互相接触的物体温度不同时,热量会从高温物体自发传递到低温物体,直至两者温度相等。若无温度差,热量传递就不会发生。因此题干表述正确,体现了热传递的基本原理。15.【答案】正确【知识点】热传递【解析】热传递的方向性是指热量自发地从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或从物体高温部分传向低温部分,这一过程仅由温度差决定,与物体的体积、质量等无关。无论物体大小、轻重,只要存在温度差,热传递就会按此方向进行,故该说法正确。16.【答案】错误【知识点】水的蒸发;水的三态变化【解析】水蒸气是水的气体状态。水蒸气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气体。题干错误。17.【答案】错误【知识点】热传递【解析】我们冬天穿了毛衣就不怕冷了,是因为毛衣阻挡了热量的传递,并不是因为产生了很多热量。题目说法错误。18.【答案】错误【知识点】热传递;材料的导热性【解析】热传递有传导、对流、辐射三种方式。传导是热沿着物体从温度较高的部分传到温度较低的部分,对流是冷、热不同的液体或气体相互对流传递热的,辐射是不依靠任何物体直接向周围“发射”热的。热在固体中的传递方式是热传导,在液体和气体中的传递方式是热对流。19.【答案】正确【知识点】凝结【解析】烧开水时,发现锅盖里有白色的“雾气”冒出,这个“雾气”是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水珠。题目说法正确。20.【答案】错误【知识点】材料的导热性【解析】不同材料的导热性不同,像金属这样导热性能好的物体称为热的良导体;像塑料、木头这样导热性能差的物体称为热的不良导体。保温性能好的材料,传热性能就差。题目说法错误。21.【答案】A【知识点】材料的导热性【解析】无瓶塞会导致水蒸气带走大量热量(B、D 错误)。金属塞导热快,软木塞导热慢,能减少热量损失(C 错误)。装满壶可减少空气对流散热,保温更好。故正确选项A。22.【答案】B【知识点】热传递【解析】热传递中,热量总是从温度高的地方向温度低的地方传递。炒菜时,小火加热锅的底部中心,锅底中心温度最高,热量会从温度高的中心部位向温度较低的四周扩散。因此,热在锅底的传递方向是从中间向四周传递,故选B。23.【答案】A【知识点】热传递【解析】热量传递的快慢与温差密切相关:温差越大,热量从高温物体(热水)向低温物体(试管中的凉水)传递的速度越快,试管中凉水的温度上升也就越快。题目中四支试管的凉水质量和初始温度相同,浸入的热水温度不同。对比选项:A 选项热水温度 75℃,与凉水的温差最大;其他选项(45℃、65℃、35℃)的温差依次减小。因此,75℃的热水能使试管中凉水温度上升最快。故选 A。24.【答案】D【知识点】热传递25.【答案】B【知识点】热传递【解析】我们用热水泡脚时,刚开始水温和脚的温差大,热水通过热传递将热量传递给脚,使脚感受到烫。随着时间推移,热水的热量持续传递给脚,水温逐渐降低,脚与水的温差减小,因此感觉没那么烫了。B正确。26.【答案】C【知识点】凝结【解析】【分析】夏天开空调时,车内温度低,车外空气温度高且湿度大。车外水蒸气遇冷的车窗玻璃外表面,会放热液化形成水珠。C正确。27.【答案】C【知识点】材料的导热性【解析】热在金属中的传递属于热传导,其特点是从高温区域向低温区域传递,且在均匀介质(如金属圆片)中会以热源为中心,向各个方向均匀扩散。无论热源位置如何,热量都会通过金属原子的振动向周围传递,不存在固定方向的限制。因此,正确答案为C:向各个方向。28.【答案】B【知识点】材料的导热性【解析】冬天户外的铁块和木块处于相同环境温度下,但触摸时感觉铁块更冷,原因在于材料的导热性能差异,铁块是金属,属于热的良导体,能快速传导手部热量,使手温下降更快;木块是热的不良导体,导热慢,因此感觉铁块更冷,B正确。29.【答案】C【知识点】热传递【解析】热水瓶玻璃瓶胆为双层玻璃,夹层抽真空并镀银,真空层可阻断热传导和对流,镀银层反射热辐射,显著减少热传递,保持温度,属于避免热传递的设计。C正确。30.【答案】C【知识点】凝结【解析】A.雪是云层中水蒸气直接凝华成冰晶形成的,属于凝华现象,非液化。B.水蒸发吸热导致降温,属于汽化现象,与冷凝无关。C.空气中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滴,悬浮在空气中形成雾,属于水蒸气遇冷凝结。D.水蒸气直接凝华成固态霜,属于凝华现象,非液化。31.【答案】D【知识点】凝结;水的三态变化【解析】煮饭时,里面的水加热后汽化成水蒸气,因为锅盖的温度较低,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故锅盖的里表面有一层小水珠。32.【答案】D【知识点】热传递【解析】在液体中,热传递的过程是热传导与对流同时进行。热传递是通过热传导、对流和热辐射三种方式来实现的。在实际的热传递过程中,这三种方式往往不是单独进行的。从烧杯底部加热,水会循环流动起来,热水从加热处上升,冷水下沉及时补充,很快使水的温度升高,这种现象叫做对流。33.【答案】C【知识点】热传递【解析】当将火焰放在锅底部中央的位置烧水时,热的传递方向是由锅底中央向四周传递。34.【答案】C【知识点】凝结;水的三态变化【解析】云是由大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形成的。水壶喷出的白“气”属于空气中水蒸气遇冷凝结;霜的形成属于水蒸气凝华;冬天玻璃水的水珠属于凝结。35.【答案】D【知识点】水的蒸发;水的三态变化【解析】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而沸腾需要在特定的温度下才会发生 。蒸发可以在任何温度下进行,而沸腾则需要在达到沸点时才会发生 。水的蒸发快慢与温度、空气流动等有关。36.【答案】【知识点】热传递【解析】【分析】热以不同的方式传递,热传递的方式有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热在液体和气体内部通过流动传递的方式叫热对流;热不接触物体从热源直接散发出去的方式叫热辐射;热通过相互接触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低的物体,或者从物体温度高的部分传向温度低的部分的方式叫热传导。阳光照在身上暖暖的、坐在炉子旁感觉到温暖属于热辐射;铁锅将菜烧熟了、用热水袋暖手属于热传导;冬天使用暖气使房间变暖属于热对流。37.【答案】(1)重(2)B(3)从温度高的一端传向温度低的一端(4)热对流【知识点】热传递【解析】(1)由于水受热后体积膨胀,在质量相同的情况下,热水体积更大,密度更小;反之,在体积相同的情况下,冷水密度更大(因未膨胀、分子间距更小),根据公式 质量 = 密度 × 体积,可知冷水比热水的质量更大。(2)两瓶接触部分出现紫色,是由于红墨水(热水)和蓝墨水(冷水)相互扩散混合。热水密度小、分子运动剧烈,冷水密度大,对接后热水向上扩散、冷水向下扩散,导致接触区域颜色混合。这一现象说明瓶内冷水和热水均在流动,只是初始阶段主要在接触区域扩散,最终会逐渐混合均匀。(3)将冷水瓶置于热水瓶上方时,热水温度高、分子动能大,热量通过热传导和对流传递给冷水。热水密度小会上浮,冷水密度大下沉,形成自然对流,使热量从下方的热水向上方的冷水传递,最终两者混合均匀变紫色。因此,热传递的方向是从温度高的热水向温度低的冷水传递。(4)当冷水瓶置于热水瓶上方时,热水因温度高密度小而上浮,冷水因温度低密度大而下沉,形成流体的循环流动,这种通过流体(水)的宏观运动实现热量传递的方式称为对流。它是液体和气体中热传递的主要方式。38.【答案】(1)B(2)D(3)C(4)B(5)B(6)加风扇,加快热对流,增加水蒸发的速度【知识点】水的蒸发;凝结;热传递;材料的导热性【解析】(1)水温升高,水分子运动更剧烈,更易脱离液面,蒸发速度加快,故选 B。(2)锅盖内壁的水珠是锅内高温水蒸气遇到较冷的锅盖,由气态变为液态(液化)形成的,即锅内水蒸气遇冷凝结,故选 D。(3)防止烫伤需用导热性差的材料。铜、不锈钢、铝都是导热快的金属,塑料导热慢,故选 C。(4)夏季环境温度约 30-35℃,伏茶会逐渐降温至接近环境温度,6 小时后最可能接近 35℃,故选 B。(5)水沸腾后,继续加热温度保持不变(能量用于破坏分子间作用力),12 分钟时仍为 100℃,故选 B。(6)降温方法:在茶桶表面淋水,并用扇子扇风。科学原理:水蒸发吸热降温,扇风加快空气流动,促进蒸发,加速降温。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