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吕梁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调研测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山西省吕梁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调研测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山西省吕梁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关于科学,我们从小受的教育里有三大误导。这些误导有的人不会直接地赤裸裸地说出来,但在他们思想深处确实是这么想的。
第一个误导:科学等于正确。我们称赞某个东西的时候,经常说这个东西“很科学”,在这样的语境中,科学当然被假定就等于正确。但是只要稍微思考一下,我们就知道科学不等于正确。因为科学是在不断发展进步的,进步的时候肯定就把前面的东西否定掉了,那些被否定掉了的东西,今天就被认为不正确。旧的结论总是被新的结论取代,那些被取代的东西,是不是还算科学呢?我们当然要承认以前的东西是科学。判断一个东西是不是科学,主要不是看它的结论正确与否,而是看它所采用的方法,和它在当时所能得到的验证。
事实上,“正确对于科学既不充分也非必要”。有一些不正确的东西它是科学,还有一些肯定正确的东西它不是科学。比方说今天晚上可能下雨也可能不下,这话肯定正确,但没有人会承认这是科学——正确的废话不是科学。
哥白尼的日心说,很长时间欧洲的科学家都不接受,因为他的学说有一个致命弱点——人们观测不出恒星的周年视差。直到1838年,贝塞尔才第一次观测到了一颗恒星(天鹅座61)的周年视差。但开普勒、伽利略此前早就接受了哥白尼学说,是因为他们都信奉哲学上的新柏拉图主义——在这种哲学学说里,太阳被认为是宇宙中至高无上的东西。这个例子说明,一些东西也并不是因为它正确才被接受的。
第二个误导:科学技术能解决一切问题。科学已经给我们带来了那么多物质上的成就,以至于我们相信它可以解决一切问题——只要有足够的时间。归根到底,这只是一个唯科学主义的信念。这个信念本来是不可能得到验证的,实际也从来没有被验证过。更严重的问题是,这个信念是有害的。
因为这个信念直接引导到某些荒谬的结论,比方说已经被我们抛弃了的计划经济,就是这个信念的直接产物。计划经济说,我们可以知道这个社会的全部需求和全部供给,我们科学计算了需求和供给的关系,就能让财富充分涌流,它既不浪费也不过剩又不短缺——以前搞计划经济的人的理论基础就是这样的。结果当然大家都知道了,计划经济给我们带来的是贫困,是落后。
第三个误导:科学是至高无上的知识体系。这基本上是建立在一个归纳推理上:因为科学已经取得了很多很多的成就,所以我们根据归纳相信它可以取得更多的成就,以至于无穷多的成就。但科学哲学早已表明,归纳推理是一个在逻辑上无法得到证明的推理,尽管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得不使用它,但是我们知道它并不能提供一个完备的证明。
此外,它还有一个道德上的问题。我们以前还描绘了另外一个图景——科学家都是道德高尚的人,他们只知道为人类奉献,自己生活清贫、克己奉公,现在大家都知道,科学家也是人嘛,也有七情六欲,也有利益诉求。比如,我们在电视上天天都能看到广告,什么减肥、补脑、美容等等,这些广告都强调它是“科学”的,但公众通常不会参与对这些产品的科学性验证,它们只是利用了公众对科学的迷信和崇拜,目的是完成资本的增殖。科学技术现在已走向了产业化,它实际上也已变成了一个利益共同体。这个利益共同体可以利用大家对科学技术的迷信,为它自己谋利益。
2007年有一个《关于科学理念的宣言》,是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科学院院部主席团联名在报纸上公开发表的。这个文献里特别提到“避免把科学知识凌驾于其他知识之上”。《宣言》还强调,要从社会伦理和法律层面规范科学行为,这就离开了我们以前把科学想象为一个至善至美事物的图像,意味着对科学的全新认识。
(摘编自《科学史十五讲》,江晓原主编)
材料二:
所有的科学方法,都可以放到两类理想之中。科学倡导者想要传达给知识界的,正是这两类理想。
第一类理想,认为世界是可以为人所理解的。人类所经历的各种现象,可以通过比现象本身更加深入的原则来进行解释。为了探明自身所处的世界,在面对种种境况时,不能轻易让步,说出“它就是那个样”“这是魔法使然”“因为我觉得对”之类的话。对世界可理解性的认可,并不是不明就里的信仰,而是随着世界之中越来越多的部分可以用科学语言进行解释而逐步实现的自我验证。
第二类理想,就是要让世界告诉我们,这些关于世界的思想是否正确。对经验命题的信念,应该通过它们与世界的契合度而不断得到校准。科学家对某理论的信任程度取决于它与实证证据之间的一致性。任何自称为“科学”的活动,只要不能为对其信仰的测试提供机会,都不是科学活动,更不必说那些将对其持否定态度的人谋杀或囚禁的行为了。
(摘编自史蒂芬·平克《当下的启蒙》,侯新智等译)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与概括,有误的一项是( )
错误认知 表现 反对的理由
A 科学技术是万能的 认为只要有足够的时间,科学可以解决一切问题。 这种“唯科学主义”的信念无法验证,且实践上有危害。
B 科学家都是道德高尚的 认为科学家都生活清贫、克己奉公,一心为人类奉献。 科学家也有七情六欲,也有利益诉求。
C 科学是至高无上的知识体系 归纳推理是一个在逻辑上无法得到证明的推理。 根据归纳法,相信科学可以取得无穷的成就。
D 世界是不可以为人所理解的 用“它就是那个样”“这是魔法使然”来解释世界。 世界可以通过比现象本身更加深入的原则来解释。
A.A B.B C.C D.D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科学的结论并非必然正确,随着时间推移完全可能被新的结论取代,但科学仍是唯一能不断自我修正的知识体系。
B.“正确对于科学既不充分也非必要”,意味着一种表述、一个结论是否正确,对于判断它是否科学完全不起作用。
C.开普勒、伽利略因信仰新柏拉图主义哲学而接受哥白尼学说,他们的行为可以说明科学进步依赖的是非理性因素。
D.不能为对其信仰的测试提供机会,或者将对其信仰持否定态度的人谋杀、囚禁,这两者都不是真正的科学活动。
3.下列事例中,最能支撑材料一中“科学不等于正确”观点的一项是( )
A.“七政四余”占星体系将行星运动与人事吉凶关联,被证实并无科学依据。
B.阿尔法狗战胜世界围棋冠军,AI在诸多领域碾压人类,但不具备人类情感。
C.“以太论”曾在科学界获得广泛的认同,后因迈克尔逊——莫雷实验被推翻。
D.某网络平台用“科学算法模型”为用户画像,对相同商品实施差异化定价。
4.材料一结尾引用《关于科学理念的宣言》的内容,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说明。
5.材料一摘自讲稿,相对通俗;材料二摘自学术论著,相对严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其表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相声记
梁实秋
我要记的不是听相声,而是我自己说相声。
在抗战期间有一次为了筹什么款开游艺大会,有皮黄,有洋歌,有杂耍,少不了要一段相声。后台老板瞧中了老舍和我,因为我们两个平素就有点贫嘴呱舌,谈话就有一点像相声,而且焦德海、草上飞也都瞻仰过,别的玩意不会,相声总还可以凑合。老舍的那一口北平话真是地道,又干脆又圆润又沉重,而且土音土语不折不扣;①我的北平话稍差一点,真正的北平人以为我还行,外省人而自以为会说官话的人就认为我说得不大纯粹。老舍的那一张脸,不用开口就够引人发笑,老是绷着脸,如果龇牙一笑,能立刻把笑容敛起,像有开关似的;头顶上乱蓬蓬的一撮毛,没梳过,倒垂在又黑又瘦的脸庞上;衣领大约是太大了一点,扣上纽扣还是有点松,把那个又尖又高的“颏里嗦”(北平土话,谓“喉结”)露在外面;背又有点驼,迈着八字步,真是个相声的角色。我比较起来,就只好去当那个挨打的。我们以为这事有关抗战,义不容辞,于是就把这份差事答应了下来。老舍挺客气,决定头一天他逗我捧,第二天我逗他捧。不管谁逗谁捧,事实上我总是那个挨打的。
本想编一套新词儿,要与抗战有关,那时候有这么一股风气,什么都讲究抗战,在艺坛上而不捎带上一点抗战,有被驱逐出境的危险。老舍说:“不,这玩意儿可不是容易的,老词儿都是千锤百炼的,所谓雅俗共赏,您要是自己编,不够味儿。咱们还是挑两段旧的,只要说得好,陈旧也无妨。”于是我们选中了《新洪洋洞》《一家六口》。老舍的词儿背得烂熟,前面的帽子也一点不含糊,真像是在天桥长大的。他口授,我笔记。我回家练了好几天,醒来睁开眼就嚷:“你是谁的儿子……我是我爸爸的儿子……”家里人听得真腻烦,我也觉得一点都不好笑。
练习熟了,我和老舍试着预演一次。我说“爸爸”“儿子”地乱扯,实在不大雅,并且我刚说“爸爸”二字,他就“啊”一声,也怪别扭的。他说:“不,咱们中国群众就爱听这个,相声里面没有人叫爸爸就不是相声。这一节可千万删不得。”对,中国人是觉得当爸爸是便宜事,这就如同做人家的丈夫也是便宜事一样。我记得抬滑竿的前后二人喜欢一唱一答,如果他们看见迎面走来一位摩登女郎,前面的就喊“远看一朵花”,后面的接声说“叫我的儿子喊她妈”。我们中国人喜欢在口头上讨这种阿Q式的便宜,所谓“夜壶掉了把儿”,就剩了一个嘴了。其实做了爸爸或丈夫,是否就是便宜,这笔账只有天知道。
照规矩说相声得有一把大折扇,到了紧要关头,敲在头上啪的一声,响而不疼。我说:“这可以免了。”老舍说:“行,虚晃一下好了,别真打。可不能不有那么一手儿,否则煞不住。”
一切准备停当,游艺大会开幕了,我心里直扑通。我先坐在池子里听戏,身旁一位江苏模样的人说了:“你说什么叫相声?”②旁边另一位高明的人说:“相声,就是昆曲。”我心想真糟。
锣鼓歇了,轮到相声登场。我们哥儿俩大摇大摆地踱到台前,深深地向观众鞠了一躬,然后一边一块,面部无表情,直挺挺地一站,两件破纺绸大褂,一人一把大扇子,台下已经笑不可抑。老舍开言道:“刚才那个小姑娘的洋歌唱得不错。”我说:“不错!”一阵笑。③“现在咱们两个小小子儿伺候一段相声。”又是一阵笑。台下的注意力已经被抓住了,后台刚勾上半个脸的张飞也蹭到台上听来了。
老舍预先嘱咐我,说相声讲究“皮儿薄”,一戳就破。什么叫“皮儿薄”,就是说相声的一开口,底下就得立刻哗的一阵笑,一点不费事。这一回老舍可真是“皮儿薄”,他一句话,底下是一阵笑,我连捧的话都没法说了,有时候我们需要等半天笑的浪潮消下去之后才能继续说。④台下越笑,老舍的脸越绷,冷冰冰的像是谁欠他二百两银子似的。
最令观众发笑的一点是我们所未曾预料到的。老舍一时兴起,忘了他的诺言,他抽冷子恶狠狠地拿扇子往我头上敲来。我看他来势不善往旁一躲,扇子不偏不倚地正好打中我的眼镜框子。眼镜本来很松,平常就往往出溜到鼻尖上,这一击可不得了,哗啦一声,眼镜掉下来了,我本能地两手一捧,把眼镜接住了。台下鼓掌喝彩大笑,都说这一手儿有功夫。
我们的两场相声,给后方的几百个观众以不少的放肆的大笑,可是我很惭愧,内容与抗战无关。人生难得开口笑,我们使许多愁眉苦脸的人开口笑了。事后我在街上行走,常有人指指点点地说:“看,那就是那个说相声的!”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细致描绘老舍的外貌和动作,如“绷着脸”“乱蓬蓬的一撮毛”“迈着八字步”等,突出其天生具备相声演员的“滑稽相”。
B.文中提到本想创作抗战主题的新相声段子,但最终选择了传统旧段子,反映出在特殊年代艺术创作受政治环境制约的现实困境。
C.作者剖析了相声里“叫爸爸”桥段流行的原因,对国民性中某些低级趣味进行了揭示和讽刺,表达了对“精神胜利法”的批判。
D.表演时老舍临时“加戏”,用扇子意外打掉“我”的眼镜,这一突发状况反而成为演出高潮,体现了相声表演中即兴发挥的魅力。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句子①通过两类人对同一事物的矛盾评价制造反差,讽刺了某些“自以为会说官话”的“外省人”虚妄的优越感。
B.句子②中将认为相声就是昆曲的观众称作“高明的人”,并不是要表达作者对这个观众的赞扬,而是要表达对他的鄙视。
C.句子③中典型的北平话“小小子儿”“伺候”引发了观众的笑,也与前文“老舍的那一口北平话真是地道”形成呼应。
D.句子④中“欠二百两银子似的”用生活化的语言形象地表现了老舍脸“绷”的程度,与观众大笑形成反差,强化了喜剧张力。
8.梁实秋在叙述过程中多处进行自我调侃,请找出三处,并分析每一处是如何达到调侃效果的。
9.你认为梁实秋和老舍身上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哪些文人气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浦江县北行二十六里,有峰耸然而葱蒨者,玄麓山也。山之西,桃花涧水出焉。乃至正丙申三月上巳,郑君彦真将修禊事于涧滨,且穷泉石之胜。前一夕,宿诸贤士大夫。厥明日,既出,相帅向北行。约二里所,始得涧流,遂沿涧而入。水蚀道几尽,肩不得比,先后累累如鱼贯。又三里所,夹岸皆桃花。又三十步,诡石人立,高可十尺余,可坐而箫,曰凤箫台。又六七步,奇石怒出,下临小洼,泉冽甚,宜饮鹤,曰饮鹤川。又五六步,水左右屈盘,始南逝,曰五折泉。又四十步,从山趾斗折入涧底,水汇为潭。其上危岩墙峙,飞泉中泻遇石角激之细沫散潭中真若飞雨骤至,曰飞雨洞。洞傍皆山,峭石冠其巅,辽夏幽邃,宜仙人居,曰蕊珠岩。遥望见之,病登陟之劳,无往者。
还至石潭上,各敷茵席,夹水而坐。呼童拾断樵,取壶中酒温之,实桨觞中。觞有舟,随波沉浮,雁行下。稍前,有中断者,有属联者,方次第取饮。酒三行,年最高者命列觚翰,人皆赋诗二首,即有不成,罚酒三巨觥。众欣然如约:或闭目潜思;或拄颊上视霄汉;或与连席者耳语不休;或运笔如风雨,且书且歌;或按纸伏崖石下,欲写复止;或句有未当,搔首蹙额向人;或口吻作秋虫吟;或群聚兰坡,夺觚争先;或持卷授邻坐者观,曲肱看云而卧:皆一一可画。已而诗尽成,杯行无算。迨罢归,日已在青松下。
又明日,郑君以兹游良欢,集所赋诗而属濂以序。濂按《韩诗内传》:三月上巳,桃花水下之时,郑之旧俗,于溱洧两水之上,招魂续魄,执兰草以祓除不祥。今去之二千载,虽时异地殊,而桃花流水,则今犹昔也。其远裔能合贤士大夫以修禊事,岂或遗风尚有未泯者哉?虽然,无以是为也。为吾党者,当追浴沂之风徽,法舞雩之咏叹,庶几情与境适,乐与道俱,而无愧于孔氏之徒;无愧于孔氏之徒,然后无愧于七尺之躯矣,可不勖哉!濂既为序其游历之胜,而复申以规箴如此。他若晋人兰亭之集,多尚清虚,亦无取焉。
(节选自宋濂《桃花涧修禊诗序》)
10.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飞泉中泻A遇石B角C激之D细沫E散潭中F真若飞雨G骤至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句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焉,兼词,于此,与《归去来兮辞》中“复驾言兮焉求”的“焉”用法和意义不同。
B.雁行下,指酒杯像雁群般顺流而下,这与《兰亭集序》中“流觞曲水”的情境类似。
C.属,接连,与《屈原列传》中“然亡国破家相随属”的“属”意思不同。
D.勖,勉励,与《种树郭橐驼传》中“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的“勖”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月上巳日,郑彦真邀请的众多贤士大夫相随前往浦江县北边的桃花涧举行修禊活动,尽情欣赏山水之美,饮酒赋诗,其乐融融。
B.前往桃花涧的路上,景色奇异优美,人们走过狭窄的山路,经过嶙峋怪石,绕过曲折溪流,见过飞泉瀑水,最后来到石潭开展活动。
C.集会中的人们诗兴盎然,有的独自构思,有的与伙伴窃窃私语,有的口中念念有词,有的则闭目沉思,或站或卧,或动或静,各具风采。
D.宋濂了解到郑国有在上巳日到水边招魂续魄、执兰草祛除不祥的旧风俗,他认为就算时代变了,这样的风俗也应该保持下去。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水蚀道几尽,肩不得比,先后累累如鱼贯。
(2)或持卷授邻坐者观,曲肱看云而卧;皆一一可画。
14.宋濂认为兰亭集会中晋人“多尚清虚”的处世态度不可取,那么他认为怎样的处世态度是可取的?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元词,完成下面小题。
多丽·西湖
张翥
晚山青,一川云树冥冥。正参差、烟凝紫翠,斜阳画出南屏。馆娃①归、吴台游鹿,铜仙②去、汉苑飞萤。怀古情多,凭高望极,且将尊酒慰飘零。自湖上、爱梅仙远,鹤梦几时醒?空留得、六桥疏柳,孤屿危亭。
待苏堤、歌声散尽,更须携伎西泠。藕花深、雨凉翡翠,菰蒲软、风弄蜻蜓。澄碧生秋,闹红驻景,采菱新唱最堪听。见一片、水天无际,渔火两三星。多情月,为人留照,未过前汀。
【注】①馆娃:春秋时吴王夫差为越国美女西施建筑的馆娃宫,原在苏州灵岩山。②铜仙:汉武帝在长安所铸手承露盘的金铜仙人,魏明帝时下令迁拆,金铜仙人为之泣下。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四句描写暮色中的山景,“画”字运用比拟手法,使画面富有动态,可以令读者联想到落日余晖为高低错落的南屏山镶上轮廓线的过程。
B.“馆娃归”“铜仙去”引入吴越、汉魏旧事,在一“归”一“去”的对比中蕴含人世沧桑之感,引出下文的“怀古”之情和“飘零”之意。
C.当词人将目光投向六桥边的疏柳、西湖中的孤岛危亭时,想到梅妻鹤子的名士林逋,不禁感叹斯人已去,其梦难追,流露出惆怅迷茫的心绪。
D.下片写临水之趣,综合运用视觉、触觉、听觉多种感官描写,铺陈出一幅色彩鲜明、雨凉风柔、菱歌传韵、水天无际、渔火闪烁的动人画面。
16.本词最后三句与姜夔《扬州慢》“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均选取了“月”的意象,但词人对这一意象的角色定位,和借以营造的意境、传达的情感完全不同。请简要分析。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关于石钟山的得名原因,对于李渤的看法,苏轼认为“ , ”,而只有这座山用“钟”来命名,因此他对李渤的观点更为怀疑。
(2)如果你作为学生代表在高考“百日誓师大会”上发言,可以引用屈原《离骚》中以流水为喻表达时不我待的紧迫感的诗句“ , ”,来激励同学们只争朝夕。
(3)“比兴”兼有比喻和起兴两种手法,是古代诗歌的常用技巧,如“ , ”。
五、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语言在我们这个时代似乎迅速地贬值了,这是一个容易被人忽略的现象。在种种语言贬值的倾向中,广告语的“通货膨胀” ① 值得关注。
一方面,广告在语言的诉求力上花样翻新,无所不用其及;另一方面,这些新的表达式层出不穷,却并未带来广告语诉求力的提升, ② 相反,越来越多的新奇表达语式和语汇,丧失了其效能。这是一个典型的悖论,在一个日益重视语言修辞效果的时代( )。这种“通货膨胀”现象不仅反映在广告语中,也普遍存在于文学艺术和日常生活中。
广告语的语义贬值,有许多原因,其中之一是对语言新奇性的过度追求。由于广告人相信新奇的广告语具有神奇的效力,于是在追求新奇表达方面废尽心机。越轨的甚至反常规的广告语充斥在电视、报纸和杂志上。结果则是广告语越新奇却越是乏力, ③ 语言的新奇不再有丰富的意义作为基础。第二个原因是语言的极限用法,片面强调大词和最高级修辞。“王”“皇”“霸”甚至“超霸”这类表述,其实已没有任何差异;什么“最新”“最低”“最佳”“最有震憾力”一类的表达,也失去了最高级的意义。大而无当和言之无物是这些表述的共同特征。原因之三是广告语的互相拷贝和模仿,一种流行语的流行就意味着无数相似的表达式纷至踏来,互相抄袭和模仿使得任何创新都不再有意义。在受众麻木的反应中,任何广告语的诗意表达都失去了诗意。
在我们的言语行为中避免广告语式,在我们的日常思维中抵抗广告语式的思维,也许并不是件轻而易举的事。
18.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通货膨胀”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曾子一针见血地指出:“如诚天圆而地方,则是四角之不掩也。”
B.语言表达既要有文采,更应当求“真”,说真话,抒真情。
C.这种假装开明,暗中却给反对者“穿小鞋”的行为令人不齿。
D.这些“文明人”一面高呼平等,一面将种族歧视政策推行到底。
19.将下列语句填入文中括号内,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语言的意义却无可奈何地在贬值 B.语言却不再是有效沟通的工具
C.语言的意义也随之不断膨胀 D.语言的表现力也在日渐提升
20.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副词或关联词。
21.文中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两处含错别字的词语并改正。
22.下面三则广告语存在语义贬值的问题,请任选两则,根据文中的观点指出其贬值的原因,并分析其弊端。
①某酸奶广告:鲜境呼吸,植萃原力!
②某汽车广告:巅峰科技,改写时代!
③某零食广告:哭死,这个真的巨巨巨好吃!
六、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本试卷阅读Ⅱ的散文《相声记》里,老舍和梁实秋的演出给抗战时期后方的观众带来“放肆的大笑”,体现了笑的价值。
笑总以最轻盈的姿态承载生命的厚重,在唇齿间漾开情感的涟漪。我们在笑中舒缓压力、改变心态,我们用笑传递善意、化解冲突,笑还是虚伪、僵化的解毒剂,是自由、包容的能量场……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结合个人生活体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C 2.D 3.C 4.①以官方宣言收束全文,增强了论述的权威性和说服力。
②从对三种误导的批判转向建设性指引,丰富了论述内容。 5.①材料一“通俗”的表现:多用“我们”这一称谓,拉近与听者(读者)的距离;多用口语化词句,如“这个东西”“比方说”“科学家也是人嘛”,亲切自然;多举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如“下雨”“计划经济”“广告”,易于理解。
②材料二“严谨”的表现:多用学术用语,如“经验命题”“实证证据”,表述准确;句子较长,结构复杂,逻辑严密。
6.B 7.B 8.①“我们两个平素就有点贫嘴呱舌”,用贬义词“贫嘴呱舌”修饰自己,达到调侃效果。
②“事实上我总是那个挨打的”,通过贬损自己,达到调侃效果。
③“家里人听得真腻烦”,叙述自己遭家人嫌弃的处境,达到调侃效果。
④“我也觉得一点都不好笑”,表明自己嫌弃自己的心理,达到调侃效果。
⑤“眼镜本来很松……把眼镜接住了”,细致描写自己的窘态,达到调侃效果。
(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9.①性情洒脱。老舍的不修边幅,梁实秋的自我调侃,两人表演时放得开、全情投入,都显示了洒脱的文人气质。
②有社会责任感。认为说相声的差事与抗战有关,义不容辞地答应下来,因表演内容与抗战无关而感到惭愧,又因“使许多愁眉苦脸的人开口笑了”略感欣慰,体现了文人的社会责任感。
③尊重他人、有平等意识。两人准备节目过程中的沟通商量,以及老舍决定轮流捧逗,表现了文人间的互相尊重。
④独立思考、不盲目从众。两人最终选择演旧段子,保留相声的传统技法,没有盲目跟从当时的风气,体现了文人的独立意识。
⑤学识丰富,严谨认真。虽不是专业演员,但老舍对相声艺术非常了解,显示了文人丰富的学识;梁实秋认真笔记、反复排练,体现了文人严谨认真的态度。
(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10.ADF 11.C 12.D 13.(1)涧水几乎把道路侵蚀完了,(大家)不能并肩(行走),一前一后像鱼群一样接连前行。
(2)有的人拿着诗卷交给邻座的人看,(自己)把胳膊弯曲(枕着)看着云躺着;每一个(情景)都可以成为一幅画。 14.作为孔门弟子,应当追求美好风范,践行儒家之道,无愧于自身。
15.B 16.①本词中,月是多情的参与者,它“为人留照”,营造了温馨静谧的意境,传达出诗人夜游西湖时留连沉醉、闲适自得的情感。②姜词中月是无情的旁观者,它“冷”“无声”,营造了清冷空寂的意境,传达出诗人对物是人非、家国衰亡的无限感伤。
17. 石之铿然有声者 所在皆是也 汩余若将不及兮 恐年岁之不吾与 桑之未落 其叶沃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18.C 19.A 20.①尤其(填意思相近的其它副词也可)②恰恰/而是③因为 21.(1)“无所不用其及”改为“无所不用其极”(2)“废尽心机”改为“费尽心机”(3)“震憾力”改为“震撼力”(4)“纷至踏来”改为“纷至沓来” 22.(1)第一则示例
序号:①
原因:对语言新奇性的过度追求。
弊端:“鲜境”“植萃”这种生造的新词,让受众无法理解。
(2)第二则示例
序号:②
原因:片面强调大词和最高级修辞。
弊端:“巅峰”“改写时代”大而无当,让受众难以相信。
(3)第三则示例
序号:③
原因:抄袭和模仿了流行语。
弊端:“哭死”“巨巨巨巨”套用流行语,让受众反应麻木。
23.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