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24)七年级下册2.2律动青春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版(2024)七年级下册2.2律动青春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第二单元:多彩校园—动态与场景表现
第2课 律动青春 教案
教材分析
《律动青春》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材的一部分,主要聚焦于校园雕塑,特别是人物雕塑。教材内容涵盖了雕塑的定义、分类、材料特点以及表现手法等内容。通过欣赏不同风格的雕塑作品,学生可以了解雕塑在表现人物动态方面的独特魅力。本课以校园雕塑为主题,引导学生从雕塑的造型、色彩、材质等方面进行观察和分析,理解雕塑作品如何通过不同的艺术手法表现人物的动态,进而传达青春的主题。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不仅能提高审美感知能力,还能增强对雕塑艺术的理解和创作兴趣。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对雕塑艺术有一定的兴趣,但对雕塑的具体分类和表现手法了解较少。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见过一些雕塑作品,但缺乏系统地学习和分析。学生对校园生活有较深的情感认同,对表现校园生活中的青春活力有较强的动力。然而,他们在创作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如如何选择合适的材料、如何表现人物的动态等。因此,本课将通过丰富的案例和实践操作,引导学生逐步掌握雕塑创作的基本技巧,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动手能力。同时,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核心素养目标
审美感知
通过欣赏不同风格的雕塑作品,感受雕塑艺术的独特魅力,提高对雕塑作品的审美鉴赏能力。
理解雕塑作品如何通过不同的艺术手法表现人物的动态,传达青春的主题。
艺术表现
学习雕塑的基本分类,如圆雕、浮雕、透雕等,了解不同类型的雕塑作品的特点和表现手法。
通过实践操作,掌握用黏土等材料创作动态人物雕塑的基本技巧,提高艺术表现力。
创意实践
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用黏土等材料创作一个表现青春活力的动态人物雕塑,体现出对主题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诠释。
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共同完成雕塑作品,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文化理解
了解校园雕塑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教育意义,认识到雕塑艺术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尊重不同的艺术风格和文化背景,在雕塑创作过程中能够借鉴和融合多元文化元素,丰富作品的文化内涵。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雕塑的基本分类和表现手法,如圆雕、浮雕、透雕等。学会观察和分析雕塑作品,理解雕塑如何通过不同的艺术手法表现人物的动态。
难点
如何在雕塑创作中准确把握青春主题,将抽象的主题概念转化为具体的视觉形象。
解决雕塑创作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如材料选择、动态表现等,使作品达到预期的效果。
引导学生突破传统思维的束缚,大胆创新,设计出具有独特创意和较高艺术水准的雕塑作品。
教学方法
讲授法、情境探究法、合作探究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雕塑作品图片、黏土、雕塑工具等
教学环节
一、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
播放视频:透过雕塑看百年巨变
视频播放结束后,提问:同学们,看完这段视频,你们能感受到雕塑的魅力吗?
学生回答后,总结:我们可以看出,视频中的雕塑主要以人物的形象来表现时代发展的变化。在一座座雕塑的演变过程中,我们感受到了祖国的日渐繁盛。
教师活动:展现视频中出现的三件人物雕塑。
雕塑1:《放飞梦想》
雕塑2:《逐梦》焦兴涛
雕塑3:《岁月静好》
师:这三件雕塑作品都是刚刚视频中出现的,细心观察,这些雕塑中的人物在做什么?
学生回答后,总结:
《放飞梦想》表现两个拿着学士帽的孩子正在奔跑,表现作者希望孩子们能够脚踏实地,追求梦想。
《逐梦》作品以逼真的细节刻画了载人航天员等待起飞前宁静的一刻,表达了中华民族蓄势待发、逐梦太空的美好愿景。
《岁月静好》整个作品表现了人们温馨、平静、惬意的生活状态,让人感受到岁月静好的美好。
提问:同样是人物动态雕塑,你觉得哪一件更加适合装扮我们的校园?
学生回答后,总结:大家都异口同声的回答是《放飞梦想》更适合装扮校园,这件雕塑作品展示了青春的活力与对梦想的追逐,更适合校园环境。
《逐梦》表现了航天科技,更适合放在科技或者航天展览馆,而《岁月静好》表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适合放在社区。
提问:不同形式或者题材的雕塑作品适合不同的展示场所。如果我们要在校园里设置一座雕塑,你们觉得用什么主题和形式能最有效地表达青春的活力呢?
教师活动:教师活动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举手发言,对于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和鼓励,如“你的想法很有创意”“这个点子很不错”等。
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律动青春——校园雕塑,特别是人物雕塑,强调雕塑在表现人物动态和青春主题方面的重要作用。
学生活动:认真观看视频,积极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并踊跃发言表达自己的想法。仔细观察教师展示的经典雕塑作品,感受其魅力和多样性,通过不同的人物雕塑作品欣赏,体会雕塑的主题表达。
设计意图:通过播放视频和展示图片,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作欲望。呼应单元情境,建立人物动态雕塑与校园生活的联系,并且将审美感知融入问题情境中。
二、知识讲解
展示目录
任务一:观察作品——分析雕塑作品的造型、色彩、材质及所处环境
任务二:作品欣赏——分析雕塑作品的造型特点,体会人物的动态表达
任务三:创意表达——了解人物雕塑的创作过程,用不同材料创作动态人物雕塑
学生活动:聆听教师介绍,明确学习目标。
设计意图:明确本节课学习任务。
(一)任务一:观察作品——分析雕塑作品的造型、色彩、材质及所处环境
教师活动:展示《圣火传递》雕塑作品,介绍其创作背景和意义。
介绍:《圣火传递》位于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这里是一个集体育、文化、娱乐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公园,周围环境优美,绿树成荫,湖水环绕。雕塑所处的位置不仅便于游客参观,也与公园内的其他奥运主题雕塑和景观相得益彰,共同营造出浓厚的奥运氛围。雕塑由史抒青和仲马共同创作,该雕塑通过动态的表现手法,展现了运动员传递奥运圣火的场景,象征着和平、友谊和团结的精神。
提问:“大家看看这座《圣火传递》雕塑,能说说它的特点吗?”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从雕塑的造型、色彩、材质等方面进行分析,小组讨论并完成学习单。
《圣火传递》学习任务单
关键词 问题 你的答案
造型 这座雕塑的造型和动态有什么特点?
色彩 色彩的运用带给你什么感受?
材质 这座雕塑运用什么材质? 为什么会选用这种材质?
问题1:这座雕塑的造型和动态有什么特点?
总结:《圣火传递》雕塑表现了五名身着奥运五环色彩服装的女子手持圣火奔跑的画面。造型非常简洁,但动态表现得很流畅,根据人体结构设计,展现了运动员的动态美和力量感。雕塑整体造型富有动感,通过人物的奔跑姿态和肢体语言,生动地诠释了奥运精神中的“更高、更快、更强,动态的表现是雕塑传达青春和活力的重要手段。
问题2:色彩的运用带给你什么感受?
总结:雕塑以奥运五环的色彩为主题,五名女子分别身着蓝、黄、黑、绿、红五种颜色的服装。这些色彩不仅代表了奥运五环的象征意义,也赋予了雕塑丰富的视觉效果和活力,体现了奥运精神的多元性和包容性。
问题3:这座雕塑运用什么材质?
总结:《圣火传递》雕塑采用不锈钢网格材料制成。这种材质具有现代感和光泽感,能够很好地反射光线,使雕塑在不同角度和光线下呈现出独特的视觉效果。
提问:《圣火传递》采用不锈钢的材质制作,如果换成粘土作为原材料,大家觉得可行吗?为什么?
学生回答后,总结:因为这件雕塑作品长期在户外,所以采用不锈钢材质,不锈钢材质光泽度高,耐久性强,适合表现现代雕塑,也确保了雕塑能够在户外环境中长期保存。
但如果选用粘土制作,经过风吹雨打,很容易腐蚀。因此,在制作雕塑作品时,要充分考虑到材质的特性。
教师介绍:众所周知,雕塑是一门造型艺术,包含雕、刻、塑三种方法。雕塑作品具有一定的体量并占据相应的空间,不同材质的雕塑以其丰富的艺术语言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
教师活动:讲解雕塑的材质特点,如金属、石材、木材、黏土等。说明不同材质的雕塑在质感、色泽、可塑性等方面的差异。展示不同材质的雕塑作品,让学生观察和分析。
问题思考:雕塑的艺术美感与材质有什么关系?不同材质的雕塑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后,总结:
金属:金属雕塑光泽度高,耐久性强,适合制作大型户外雕塑。它可以通过焊接、切割等工艺制作出简洁流畅的造型。
石材:石材雕塑质感厚重,适合表现古典风格。
木材:质地坚硬、纹理美观、色泽温润。适合制作精细雕刻的雕塑,能够表现出丰富的细节。
黏土:黏土雕塑柔软,容易塑形,适合表现动态。
教师总结:材质选择不当会影响雕塑的整体效果。雕塑的材质选择不仅取决于材料本身的特性,还与雕塑的主题、风格、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不同的材质能够赋予雕塑独特的质感和艺术表现力,使作品呈现出不同的艺术魅力。
学生活动:学生根据教师提示,对作品进行欣赏评析,参与小组讨论,与小组成员分享自己对雕塑作品的看法和感受。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观察,能够比较清晰地分辨出不同材料的不同特点和用途,理解材料选择也是雕塑创作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优秀雕塑案例,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和思维能力,为后续的雕塑学习奠定基础。
任务二:作品欣赏——分析雕塑作品的造型特点,体会人物的动态表达
雕塑的形态
教师活动:通过展示不同类型的雕塑作品,让学生直观感受各类雕塑的形态上的不同。
介绍:雕塑从形态上分为圆雕、浮雕和透雕(镂空雕)三种。
问题1:“大家知道什么是圆雕吗?它有什么特点?”
总结:圆雕是可以多方位、多角度欣赏的三维立体雕塑。
问题2:浮雕有什么特点?
总结:浮雕是雕塑与绘画相结合,靠透视、空间压缩等方法表现具有一定厚度的造型。
问题3:透雕有什么特点?
总结:透雕(镂空雕)是具有前后通透空间效果的雕塑。透雕通过镂空的方式表现出通透的效果。
学生活动:展示不同的雕塑作品,学生根据特点判断雕塑属于哪种形态。
教师活动:展示不同风格的雕塑作品,让学生观察和分析雕塑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不同。
雕塑的表现手法
教师问:“除了形态上的不同,这些雕塑作品在表现手法上有何差异呢?它们各自有什么特点?”
具象:依偎的形态表现宁静的阅读
抽象:伸展的肢体表现向上的力量
教师总结:雕塑在表现手法上有具象和抽象之分。具象雕塑注重细节的真实再现,抽象雕塑通过简化和变形来表现主题,具有很强的现代感。
人物的动态表达
教师活动:展示经典的校园雕塑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雕塑的魅力和多样性。
提问:“大家看看这些雕塑作品,觉得哪一座最吸引你呀?”
学生思考回答,总结:有的雕塑在动态上很活泼,在塑造时动态确实是雕塑的一大魅力。有的雕塑却显得很安静,不同的雕塑作品能传达出不同的氛围和情感。
提出问题:“这些优秀的雕塑作品都有哪些共同的特点呢?不同风格的雕塑作品是如何利用人物动态表现主题的?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学生思考回答后,总结:这些雕塑都是表现的人物形象。
走向世界 (铜) 1985年 田金铎
田金铎选取了竞走运动员出脚的一刹那,这是竞走运动中最具动感和节奏感的瞬间。为了强化运动的特征,雕塑中运动员的双臂摆动、胯部的扭转以及脚部的姿态都被适度夸张,使整个雕塑充满了流动感和力量感。
走向殿堂 (不锈钢) 2014年 曾振伟
在《走向殿堂》中舍去了人物的具体细节,通过简洁的线条和形状来提炼动态,使人物的肢体语言更加突出,从而传达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人物的动态可能呈现出一种向前迈进的姿态,象征着追求知识、走向更高殿堂的决心。作品通过人物的姿态和动作表现了“走向殿堂”的主题。
《读书女孩》彼得罗·马尼
雕塑中的女孩身体曲线舒展自然,裙裾自然垂泻,这种姿态营造出一种宁静而专注的氛围,体现了女孩沉浸在阅读中的状态。她的姿态并非僵硬的端坐,而是微微倾斜,仿佛在阅读中找到了一种舒适的姿势,这种动态设计让雕塑显得更加生动。
总结:雕塑可以通过身体的姿势和动作来表现动态。
最后,教师再次强调校园雕塑特别是人物雕塑的重要性和表现手法,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为后续的教学活动做好铺垫。
学生活动:
通过直观对比的方法,学生辨析出雕塑的形态与表现手法
仔细观察教师展示的经典雕塑作品,感受其魅力和多样性。
学习感受不同人物雕塑的动态表达
设计意图:本环节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让学生感知雕塑的不同形态和表现手法,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了解雕塑人物动态的表现方法,为后面的艺术实践环节打下基础。
任务三:创意表达——了解人物雕塑的创作过程,用不同材料创作动态人物雕塑
小组讨论与构思
展示校园雕塑视频
师:校园中的人物雕塑作为一种立体的艺术形式,能够为校园增添视觉焦点,使校园环境更加丰富多彩。它不仅美化了校园环境,还承载着教育、文化和精神层面的多重作用。
教师提出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律动青春”为主题,展开创意构思,设计出具有独特创意的动态人物雕塑。
教师活动:鼓励学生大胆想象,突破传统思维的束缚。
师:“大家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想想怎样让我们的校园雕塑与众不同。”
教师活动:组织各小组进行头脑风暴,让学生在小组内自由发言,分享自己的创意和想法。教师巡视各小组,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要求:各小组确定一个核心创意,并围绕这个创意进一步完善设计方案,并在纸上绘制设计草图的初稿,将创意以图形和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
教师活动:教师巡视指导,观察各小组的进展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帮助。
学生活动:组织各小组进行中期汇报,每个小组派代表向全班介绍小组的创意构思和设计草图。其他小组的学生可以提出问题和建议,促进小组之间的交流和学习。
教师活动:教师对各小组的汇报进行总结和评价,肯定小组的创意和努力,同时指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鼓励各小组根据反馈意见,对设计草图进行修改和完善。
师:“大家的创意都很精彩,不过有些小组在动态表现和细节处理上还需要再加强。希望大家根据建议修改草图。”
教师活动:给各小组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小组内成员共同讨论,对设计草图进行再次修改和优化,确保设计方案更加成熟和完善。
学生活动:
以小组为单位,积极参与头脑风暴,分享自己的创意和想法。
共同确定小组的核心创意,并围绕核心创意完善设计方案。
绘制设计草图的初稿,并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和讨论。
认真听取其他小组的意见和建议,对自己小组的设计草图进行修改和完善。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讨论和头脑风暴,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精神,让学生在交流和碰撞中产生独特的创意。中期汇报和反馈环节,有助于学生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改进,提高设计方案的质量。
观察记录
教师活动:展示以超轻黏土为材料的实物雕塑作品。
学生活动:
学生观察小组内的雕塑作品,分析其创作要素,即主题表达、素材选择、表现风格、材料特点。
讨论本小组内雕塑的制作方法,记录总结,并运用到接下来的雕塑作品创作中。
总结:雕塑创作应该综合考虑主题表达、素材选择、 表现风格、 材料特点等,在制作过程中,也要注意人物的动态表达。
雕塑创作
总结步骤:摆动态、制骨架、包锡纸、裹黏土、着色整理。
课堂练习:根据草图设计,以“律动青春”为主题,以超轻黏土为材料,创作一个表现校园生活的人物动态雕塑作品。
要求:人物动态生动有趣,比例正确,色彩搭配和谐。
教师活动:
为学生提供雕塑工具和材料,如黏土、雕塑刀等,让学生开始进行动态人物雕塑的正式创作。提醒学生注意保持桌面整洁,合理使用工具和材料。
在学生创作过程中,教师巡视指导,观察学生的创作进展情况。对于遇到困难的学生,教师给予及时的帮助和指导
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和创意,大胆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巧,使雕塑具有独特的风格和魅力。同时,提醒学生注意雕塑的比例和结构,确保作品的协调性和稳定性。教师说:“大家要大胆发挥创意,把自己的想法都展现出来。但也要注意比例和结构的协调性。”
提醒学生注意时间安排,合理分配创作时间,确保能够按时完成雕塑的创作任务。对于创作进度较快的学生,鼓励他们进行深入的创作和拓展,使作品更加丰富和完善。教师说:“大家注意控制时间,争取按时完成。创作快的同学可以再深入完善一下细节。”
在学生创作接近尾声时,教师再次巡视指导,检查学生的作品质量,确保作品符合设计要求。对于存在较大问题的作品,教师给予重点指导和帮助,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当学生完成雕塑创作后,让学生在作品上签名,并注明小组名称和创作日期。
学生活动:
选择合适的工具和材料,开始进行动态人物雕塑的创作。
积极发挥创意,运用所学知识和技巧,认真完成作品的创作。
设计意图:通过创作实践,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和创意转化为实际的作品,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艺术表现力。教师的巡视指导和阶段性评价,能够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并给予帮助,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三、展示评价
教师活动:教师在教室的展示区布置好展示架和展示板,组织学生将自己的动态人物雕塑作品展示出来。
互评与自评
引导学生有序地参观展示区,欣赏其他同学的作品。鼓励学生认真观察,发现作品中的优点和亮点。教师问:“你觉得哪座雕塑最吸引你呀?能说说它的优点吗?”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互评,让每个小组的学生对其他小组的作品进行评价。评价内容包括创意、设计、制作工艺等方面。要求学生客观、公正地评价作品,同时提出具体的建议和意见。教师说:“大家要客观公正地评价其他小组的作品,从创意、设计和制作工艺等方面给出具体的建议。”
教师参与学生的小组互评,倾听学生的评价内容,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对于学生评价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及时给予纠正和指导。
请各小组代表发言,总结小组互评的结果,分享对其他小组作品的评价和感受。教师对各小组代表的发言进行总结和点评,肯定学生的评价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组织学生进行个人自评,让学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反思和评价。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在创作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之处,以及今后的改进方向。
教师对学生的个人自评进行总结和反馈,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设计水平和自我评价能力。
教师评价
教师对所有学生的作品进行全面评价,从创意、设计、制作工艺、主题表达等方面进行综合考量。评价过程中,充分肯定学生的努力和成果,对优秀的作品给予高度赞扬。
针对每个小组和每个学生的作品,提出具体的优点和不足之处,并给出针对性的改进建议。例如,对于创意不足的作品,建议学生多观察生活,拓宽思维;对于制作工艺粗糙的作品,提醒学生注意细节处理。
(3)对学生在整个创作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包括团队协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学习态度等方面。肯定学生在团队合作中发挥的积极作用,鼓励学生继续保持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创新精神。教师说:“在这次创作中,大家的团队协作能力都很强,很多小组都能相互配合,共同完成作品。希望大家继续保持这种团队精神,在创新思维上也不断突破。”
总结本次动态人物雕塑创作活动的整体情况,强调雕塑在表现人物动态和青春主题方面的重要作用。鼓励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中,用艺术的眼光去发现和创造美。教师说:“通过这次活动,大家都深刻体会到了雕塑在表现人物动态和青春主题方面的重要作用。希望大家在今后的生活中,能用艺术的眼光去观察世界,用所学的知识去创造更多美好的作品。”
最后,感谢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努力,鼓励学生在今后的美术学习中不断探索和创新。
学生活动:
将自己的作品展示在展示区,与同学分享自己的创作成果。
认真参观其他同学的作品,参与小组互评和个人自评,客观地评价作品并提出建议。
倾听教师的评价和建议,反思自己在创作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欣赏优秀作品,学习他人的长处,激发自己的创作灵感。
设计意图:通过作品评价和反馈,帮助学生提高作品质量,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合作精神。
四、课堂小结
在今天的课堂中,我们感受到了雕塑的艺术美,尤其是人物雕塑,通过动态的表现生动地传达了背后的主题。希望大家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在今后的生活中,能够更加注意身边的雕塑艺术,去发现他们独特的魅力。也希望同学们能够在课后继续保持对雕塑的热爱,创作更多有意义的作品去表达自己的故事。
五、作业设计
尝试用不同的材料表现校园中的精彩瞬间,制作人物动态雕塑作品。
拍摄雕塑作品的照片,撰写一段作品说明。
板书设计
律动青春
《圣火传递》
造型、色彩、材质
雕塑
材质:金属、石材、木材、黏土
形态:圆雕 浮雕 透雕(镂空雕)
表现手法:具象 抽象
动态人物雕塑制作步骤
摆动态 制骨架 包锡纸 裹黏土 着色整理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 通过视频导入,成功激发了学生对雕塑的兴趣,为深入分析打下了基础。
2. 通过具体作品的欣赏与分析,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雕塑的基本概念和分类,提高了他们的审美感知能力。
3. 通过课堂实践,帮助学生掌握雕塑的基本技巧,提高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4. 通过作品展示和评价,帮助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成果,提高了他们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不足之处
1. 个别学生在泥塑制作过程中遇到了技术上的困难,需要更多的个别指导。
2. 个别学生在作品展示和评价环节不够积极,需要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