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云浮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广东省云浮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云浮市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高中教学质量检测
高二语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直观是《秦腔》①的一个非常有特点的表达形式。德国的语言学家洪堡在谈论古代希腊艺术特征时说过一段话,我觉得对于解读《秦腔》的文本很有启发:“虽然有关个性的感觉需要以一种更为内在的、不受现实世界限制的精神状态为前提,而且只能从这一精神状态之中发展起来,但这种感觉并不一定会导致生动的直观转变成抽象的思维。相反,由于其出发点是主体本身独特的个性,这种感觉激发了将事物高度个性化的要求,而这一个性化的目标只有通过深入把握感性认识的所有细节,借助表述的高度直观性才能够达到。”洪堡所阐发的艺术创造过程,不是“感性——抽象思维(推理和证明)——理性”的一般思维过程,而是“感觉——把握细节和直观性的表达——高度个性化(内在的精神)”的感性认识的升华。这是形象思维的要求,也是文学艺术创作规律的精华所在。所谓事物的高度个性化,并非指作家主体“本身独特的个性”,而是指艺术塑造的对象的高度个性,即在主体精神的独特观照下,对象被赋予的一种存在的合理性,这是任何外在要素都不能替代的,必须由其自身内在的精神决定。文学创作要求写出事物的高度个性,也就是要求写出事物的内在的精神。《秦腔》里的叙事者引生②有一种特异功能,能够从每个人头上的火焰苗子的强弱来判断其生命状态,这当然是象征的手法。各人头上都有一片火焰,这象征了人的内在精神与生命力。
贾平凹曾说:“我并非不想找出理念来提升,但实在寻找不到。最后,我只能在《秦腔》里藏一点东西。”既然找不到理念,那他“藏”在小说里的就不应该是抽象的理念,而是与此相对立的东西,即紧紧依附于具体形象中的高度个性化的体验(精神内涵)。《秦腔》所要表达的事物的个性,当然不是某个人某个村的个性,而是中国当下农村的变化趋向以及其中传统文化的衰败状况。贾平凹要表达这一社会总体的精神高度,不是依靠故事情节的发展来推断,不是靠人物性格的发展来象征,更不是靠外在的概念说教来帮忙,而是用无数的日常生活细节来显现,这也就是洪堡在讨论古希腊艺术经典时所说的,深入把握感性认识的所有细节。洪堡以荷马诗歌为例,说明这些诗歌是如何把自然的画面逼真地展示在我们的眼前的,对哪怕是最微不足道的行为,例如盔甲的披戴,也做了细腻的铺叙,但是荷马诗歌在最外表的细节描绘中依然会让人联想到其内在的精神特征。而其从细节到精神之间的沟通桥梁,正是洪堡所说的直观性的表达。同样,《秦腔》的这一艺术创作手法与洪堡的艺术概括有惊人的暗合之处,在《秦腔》中,细节的充分铺张与直观性的表达是并存的,细节的铺张是作家感觉现实世界的基本材料,而直观性的表达正是作家从细节指向高度个性化境界的一条途径。
直观是一种思维形态,它要求主体迅速排除笼罩在事物表面的现象和逻辑推理,直接把握住事物真相。然而文学的特点恰恰与此相反,文学是具象的,它不可能以抽象的方式直达事物本质。但是洪堡轻而易举地解决了这个矛盾。他把文学细节的充分描述与直观性的表达结合为一体,作为达到艺术世界高度个性化的前提。也就是说,直观必须与文学细节的铺展结合起来,使细节的充分铺展与直观性的表达构成一个完整的叙事过程。何谓“细节的铺展”?我们如果把文学画面视为一个“看”与“被看”的交合点,那么,日常生活细节的铺展其实就是一个被看世界的展示过程,而直观的升华则由此产生。何谓“直观性的表达”?我的理解是,直观作为一种表达形态,主要表现为主体与客体的直面相对,通过“看”这一动作来改变主客体的关系。“观”这一动作,是带有强烈主体生命信息的,通过主体的全神贯注地观看,将生命信息投射到对方,从而使被观的客体发生某种改变。文学的精神力量应该隐藏于其一瞬间的改变之中。然而,作家要把这样一个“观”的过程真实地展示出来,只能通过逼真的具体的细节描写,在最充分的细节刻画过程中,提供这一精神力量突然展现的必要条件,使描写对象突然发生某种改变。因此,细节的铺展与直观性的表达也是一个辩证的过程,细节的铺展表示了被“观看”这一动作的延续,它是一种量的积累,但是在主体精神导致客体变异的瞬间里,一切都可能发生变化,而所有细节的意义都可能被粉碎和消解,而直达真正的高度个性化的艺术本质。
这其实也是现实主义文学必须具备的艺术特点。如果现实主义文学一味偏重于细节的铺展堆积,必然会导致平庸乏味的纯客观主义;如果过于强调直观性的表达方式而舍弃具体的细节刻画,也将离开现实主义文学的基本艺术规范,成为其他现代艺术(如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等)的样本。《秦腔》作为一部优秀的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其特征之一就是在艺术手法上把这个辩证过程成功地运用在文学写作里,而且在一部四十多万字的长篇里,这种辩证过程比比皆是,不断让人在阅读中感受到意外和震撼,从而使小说的精神容量得以成倍地扩大和丰富。这是《秦腔》的巨大艺术成就,也是它所代表的当代现实主义文学的巨大成就。
(摘编自陈思和《论〈秦腔〉的现实主义艺术》)
[注]①此处指贾平凹的长篇小说《秦腔》。②引生:小说《秦腔》中的角色。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洪堡认为艺术创造需通过抽象思维将个性的感觉转化为理性认知,这与《秦腔》的创作理念高度契合。
B. 《秦腔》中引生通过火焰苗子判断生命状态的情节,以象征手法直接揭示了中国农村传统文化的衰败。
C. 荷马诗歌对一些微不足道的行为也做了细腻的铺叙,但这些细节依然会让人联想到其内在的精神特征。
D. 现实主义文学若缺乏直观性的表达,只堆砌细节,就会退化为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等现代艺术形式。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洪堡认为,要达到艺术的高度个性化,需要深入把握感性细节,并借助表述的高度直观性。
B. 贾平凹所说的“藏一点东西”,本质是将精神内涵融于具体形象,而非提炼抽象理念。
C. “观”这一动作,是带有强烈的主体生命信息的,它可以使被观的客体发生某种改变。
D. 现实主义文学的艺术成就,取决于能否在细节铺展与直观表达的辩证关系中达成平衡。
3. 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材料中“直观性表达”特征的一项是( )
A. 《复活》中,作者列夫·托尔斯泰直接在小说里进行大量道德说教。
B. 《福尔摩斯探案集》中,主人公根据细节对事情的原委进行推理。
C. 《荷花淀》中,听到丈夫要去参军,水生嫂的“手指震动了一下”。
D. 《海底两万里》中,作者不厌其烦地列举了几十种海洋生物的名称。
4. 请简要分析材料第一段的行文思路。
5. 下面的文字是典型的“细节的充分铺展与直观性的表达”相结合的例子,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翠翠正坐在门外大石上用棕叶编蚱蜢、蜈蚣玩,见黄狗先在太阳下睡着,忽然醒来便发疯似的乱跑,过了河又回来,就问它骂它:
“狗,狗,你做什么!不许这样子!”
可是一会儿那远处声音被她发现了,她于是也绕屋跑着,并且同黄狗一块儿渡过了小溪,站在小山头听了许久,让那点迷人的鼓声,把自己带到一个过去的节日里去。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公牛
林为攀
①脚步声在别处微不足道,在这里却震耳欲聋,因为这是小孩子的脚步声。小孩子醒后,穿着鞋子在木地板上踢踢踏踏,他用这种方式告诉母亲他醒了;可是今天他把木地板都快踏破了,那个会过来抱着他下楼吃饭的母亲却始终没出现。
小孩子推开窗户,让阳光从拇指般大小的窗眼里钻进来。然后他把眼睛贴在窗眼里,似乎要跟早上的阳光掰手腕。他觉得阳光像一根手指在戳他眼珠。他不再跟阳光较劲,而是揉了揉眼睛,转身跑下楼。他下楼的速度很快,把藏在每一阶木梯里的动物都给吓出来了。
第三阶木梯里跑出来的是鸟。楼梯不应该属于鸟,天空才应该属于鸟。即使没有人告诉过他,每天看着鸟在天上移来移去,他也明白鸟应该在什么位置。这只鸟的翅膀受伤了,它在用自己的喙啄自己的伤口。小孩从来没抓到过一只在天上飞的鸟,即便栖在枝头拢翅打瞌睡的倦鸟也没逮到过。这是他第一次把一只鸟抱在怀里,他抱着鸟继续走还没走完的楼梯。他抱鸟的时候走得很轻,不再像刚才那样跑起来。
小孩走下了楼梯,终于走完了每一阶都像在骨裂的楼梯。他经过厨房的时候,看到煤气灶里坐了一口锅。②蓝色的火苗在战栗,也许是对自己亲吻无数遍仍旧黑着脸的锅底无能为力。经过了厨房,就走到了大门口,门槛被父亲锯掉了,原因是怕小孩被门槛绊倒,摔掉门牙破了相。大门现在还关着,但因为失去了门槛,这扇门并没有关紧黑暗,而是让光线从原本是门槛的地方长驱直入。小孩还没打开大门,就看清了客厅里乱放的凳子。这些凳子拦住了他的去路,他的手抱了鸟,腾不出来撤走它们,只好踩在凳面上往前走。这些本来供屁股坐的凳子现在却被踩出了脚印,这些脚印有深有浅,像水中的踏溪石一样通向彼岸。彼岸是那扇豁了牙的大门。
走到大门边,小孩用胳膊肘撞开大门,天空并没有变得又阔又大,仍然很小,因为大门外是一方天井,天空只有天井那么大。这么小的天空显然盛不下一只鸟儿。小孩本想继续往前走,彻底走出被这座房子与天井禁锢的空间,来到树与草、水与鱼肆意伸腿的广阔天地,可是他不能再往前走了。再往前走就会迷路,天井是他所能抵达的极限。他摸了摸鸟羽,问它能不能飞出天井,会不会撞到摇摇欲坠的瓦片。天井正中还有一口圆井,现在从天井往上看,看到的是方形的天空,不过假如能从圆井下抬头看,看到的又将会是圆形的天空。小孩只能看到被切割成方形的天空,看不到天空之外,也看不到天空的另一种或另几种形状,所以他才要放飞鸟儿;让它替自己看看从空中俯瞰这座房子时的样子,一定是方中有圆,圆中寓方。
小孩不等鸟儿回答,就把鸟儿放飞了,可是它却在薄薄的晨雾中振不了翅,每一粒雾都像一块石头压垮了它的翅膀。鸟儿在天井上空努力扑腾,每次都离飞出天井差一个剪碎的指甲盖的距离,可天井上空好像布了一张透明的天罗地网,怎么都飞不出去。小孩看着这只与空气抗争的鸟儿,有力使不上,只能跺脚干着急。
鸟儿终于用完了力气,直直地从空中掉了下来。小孩伸出手去接,却慢了一步,他没有接到,只碰到了鸟儿的羽毛。鸟儿的羽毛经过刚才在空中的连番锻打,多了一股韧劲,他感到像被刀锋割了一下。
鸟儿没掉到地上,而是掉进了圆井里。小孩听到一两响轻微的扑通声,刚好符合这只鸟儿接近五十克的体重。小孩看到鸟儿落井后,空中还飘着几片羽毛,这些羽毛几乎没有重量,与无色无味的空气一起悬停在空中。小孩跑到圆井边,趴在井沿上。这口水井的井沿很高,以防小孩不小心掉进去,作用和锯掉门槛雷同,减矮与增高有时同样都能起到保护作用。小孩这时才发现,原来不同形状的天空不需要飞出去才能看到,而是透过一口圆井即能看到。不过很快他又犯迷糊了,因为他不理解为什么天空会出现在井底。好在他的疑问迅速通过一面镜子得到了解答,他想起自己每天早上起床后和晚上睡觉前都会出现在同一面镜子中,终于明白,③原来水是流动的镜子,镜子是凝固的水。
母亲从外面回来,提着木桶上楼梯,没有惊动任何动物,每种动物都知道在这种沉重的步履声中,不能再像刚才那样突然蹿出来,否则就会惊扰了这个女人手上堪比千斤顶的皇冠。果真如此的话,这家人就会用水与火驱逐它们。
楼顶上的视野很开阔,母亲先把木桶放下来,然后捶了捶胳膊。当她把木桶再往前提几步的时候,她发现刚才放木桶的地方出现了一个圈,这个用洗衣水画出来的圈不会停留多久,而是很快会被太阳吃掉。楼顶上的晾衣竿晒多了衣服,有些弯曲,母亲每次晒衣时都要视晾衣竿的弯曲程度往上提高一点。自首次在楼顶上晒衣服,这根晾衣竿摆放的位置已经距最初快有了半米的距离,而母亲也从需要低头晒衣服到现在需要昂着头才能晒好衣服。
母亲只有在此刻才能偷得一寸闲,每次她都不急着晒衣服,而是先把连轴转的手脚暂时卸下来,让它们回到身体的各个部位,不再为衣食住行而强行离开原来的位置。这个时候,她几乎感受不到自身的重量,甚至连呼吸都变轻了许多。视线里的是暂时裹住太阳的晨雾,朦胧的晨雾中传来风摇树、鸟啼鸣的声响。④来自大自然的声音让母亲这座永不知疲倦的时钟暂时松动了紧绷的发条。
(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描绘了平凡的家庭生活场景,以丰富的细节叙述较短时间范围内的事件,展现出作者的创作功力。
B. 文中的“小鸟”是孩子心灵的一种象征,抱起小鸟、放飞小鸟的一系列做法反映出孩子纯真无邪的内心。
C. 文中“天井”和“圆井”相照应,小鸟冲不出天井而掉入圆井,预示着孩子永远走不出这一方狭小的世界。
D. 小说通过深刻的隐喻,从孩子和母亲两个角度出发,展现了现实生活中的困境与希望,引发读者深思。
7. 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的理解,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句子①中“小孩子的脚步声”“震耳欲聋”,小孩子需要以这样的方式来引起母亲的注意。
B. 句子②运用拟人手法,用人的情态来写火苗和锅,使小说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C. 句子③通过动静的变换将凝固的镜子与流动的水关联起来,体现了儿童丰富的想象力。
D. 句子④中“不知疲倦的时钟”的比喻隐含着对母亲精神的赞美和对社会压迫女性的批判。
8. 文中“天空”有着丰富的象征意义,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
9. 小说所写的生活是真实的,同时又是理想化了的,是一种理想化了的现实。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对“理想化的现实”的理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陆彦师字云房,魏郡临漳人。祖希道,魏定州刺史。父子彰,中书监。彦师少有行检,为邦族所称,长而好学,解属文,魏襄城王元旭引为参军事。以父艰去职,哀毁殆不胜丧。与兄印庐于墓次,负土成坟。公卿重之,多就墓侧存问,晦朔之际,车马不绝。齐文宣闻而嘉叹旌表其闾号其所住为孝终里中书令河间邢邵表荐之,未报。彭城王汝为司州牧,召补主簿。后历中外府东阁祭酒。兄印当袭父始平侯,以彦师昆弟中最幼,表让封焉,彦师固辞而止。时称友悌孝义,总萃一门。迁中书舍人,寻转通直散骑侍郎。每陈使至,必令高选主客,彦师所接对者,前后六辈。历中书黄门侍郎,以不阿宦者,遇谗,出为中山太守,有惠政。俄而高祖为丞相,彦师遇疾,请假还邺。尉迥将为乱,彦师微知之,遂委妻子,潜归长安。高祖嘉之,授内史下大夫,拜上仪同。高祖受禅,拜尚书左丞,进爵为子。彦师素多病,未几,以务剧疾动,乞解所职,有诏听以本官就第。岁余,转吏部侍郎。隋承周制,官无清浊。彦师在职,凡所任人,颇甄别于士庶,论者美之。后复以病出为汾州刺史,卒官。
(选自魏征《隋书·列传第三十七》,有删改)
材料二:
隋高祖之崩,炀帝为太子实弑之,血溅于屏风。今高祖纪书疾甚,与群臣握手歔歔相辞诀,又备书遗诏,书崩,炀帝纪书即皇帝位,皆不书弑。史为诛乱臣贼子作,当其时则讳,失其事则疑,非疑非讳,征为何书乎?徒使乱臣贼子长气耶?隋书孝义传首列陆彦师,特书其父丧,结庐依墓,负土成坟一事耳。祖父事魏,俱至显官,身又为魏襄城王元旭参军,入齐,历任至中书黄门侍郎,出为太守,周授载师下大夫,转少纳言,封男。杨坚篡周,尉迥起兵,彦师即委妻子逃归长安。周亡,隋拜尚书左丞,封子。平生践历如是,事君不忠,尚称孝乎?
(选自陈继儒《古今奇闻·卷第二十六》,有删改)
10. 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齐文宣闻A而嘉叹B旌表其闾C号D其所住E为孝终里F中书令河间G邢邵表H荐之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之,助词,与“移之官理”(《种树郭橐驼传》)中的“之”用法相同。
B. 委,舍弃,与“曷不委心任去留”(《归去来兮辞并序》)中的“委”意义不同。
C. 拜,任命,与“诏书特下,拜臣郎中”(《陈情表》)中的“拜”意义相同。
D. 俱,都、一起,与“俱会大道口”(《孔雀东南飞并序》)中的“俱”意义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陆彦师年少时就有良好的操行,受到邦族称赞,长大后好学能文,曾被魏襄城王元旭任用为参军事。
B. 陆彦师在父亲去世后,与兄长陆印在墓旁搭庐守孝,背土堆坟,其孝行令公卿看重,许多人前来拜访。
C. 隋朝官员不分清浊等级,陆彦师因甄别士庶、任人唯贤受到人们赞美,并因此被任命为吏部侍郎。
D. 隋高祖之死是隋炀帝造成的,但《高祖纪》中只说高祖与群臣辞别、准备遗诏等事,没有写弑君之事。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历中书黄门侍郎,以不阿宦者,遇谗,出为中山太守,有惠政。
(2)史为诛乱臣贼子作,当其时则讳,失其事则疑。
14. 《隋书》和《古今奇闻》对陆彦师的评价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西涧种柳
韦应物
宰邑乖所愿,黾勉①愧昔人。
聊将休暇日,种柳西涧滨。
置锸②息微倦,临流睇归云。
封壤自人力,生条在阳春。
成阴岂自取,为茂属他辰。
延咏留佳赏,山水变夕曛。
[注]①黾勉:勉励,尽力。②锸:一种掘土的工具。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能够治理一方是诗人的心愿,诗人勉励自己,要尽力而为,不愧对前人。
B. 诗人闲暇之余前往西涧种柳,与黄庭坚《登快阁》“了却公家事”有相似之处。
C. 种柳过程中,诗人放下掘土的工具,稍作休息以缓解疲倦,临溪凝视着归云。
D. 末句以黄昏暮色收束全诗,既营造了宁静氛围,又暗含对时光流逝的惆怅。
16. 诗中“封壤自人力,生条在阳春。成阴岂自取,为茂属他辰”蕴含着怎样的哲理?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西江明珠,粤北枢纽”是对云浮市地理位置的描述,而姜夔在《扬州慢》中则用“_______,_______”两句,描述了扬州的地理历史地位。
(2)苏轼《石钟山记》中,“_______,_______”两句,以比喻的手法写出了夜晚山石好像要扑向人的阴森可怕形态。
(3)茶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陆游《临安春雨初霁》中“_______,_______”两句就提到了南宋时的茶文化。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关于联大在昆明的八年,不论大众叙事,还是学术研究,相关书籍都已 A ,这很好理解,因为这八年太重要了,也太长了,长到足够让一所大学变成一座“精神堡垒”。我为什么要关心八十年前由北平到昆明的这一次仅仅持续了两个多月的行军?
很简单,因为那是传奇的起点。旅行作家保罗·索鲁曾经抱怨,为什么那么多旅行书,从一开头就把读者放到异国他乡,却不负责带领他前往?没错,你是怎么抵达那儿的?当我面对“西南联大”这四个字时,问自己的正是这个问题;这所学校是如何在战乱中点滴成形的?迢迢长路,他们( 甲 )?
每个人都对“路”有自己的记忆和情感,而抗战第一年正是中国人的“寻路之年”。平津沦陷后,大批国人尤其是知识分子南下,踏上了( 乙 )。以林徽因和梁思成为例,他们从天津启程,所为的是回到自己的后方。等到战火在长三角延烧,上海、南京相继陷落,汉口、长沙又成了“后方的前方”,大批人口要向真正的大后方——西南的川滇黔三省撤退了。
西进从来不是坦途。长江水道有三峡天险,陆路方面,中国地势西高东低,路险难行,元初修筑的由湖广通达云南的“普安道”在很长时间内是沟通西南与中原 B 的驿路,当年朱元璋带领30万大军西征云南、徐霞客从贵阳西行游历、林则徐两次入滇就职,走的都是这条路,更不必提往来的马帮、赴京赶考的学子和被贬谪边地的官员。甚至到了1938年,有时候为了抄近道,湘黔滇旅行团也要踩着 C 的石头,走上这一段驿路。
18. 请在画横线处填入合适的成语。
19. 请在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0.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都”与文中“每个人都对‘路’有自己的记忆和情感”中的“都”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他们全家三代人都热衷于搞文艺工作,各有出色成就。
B. 都是你出门前一直磨蹭,要不我也不会迟到这么久。
C. 平日里,你待我比亲姐姐都好,让我倍感温暖。
D. 饭菜放在桌上许久,都凉透了,赶紧吃点热乎的。
21. 文中画波浪线部分采用问句,与“我面对‘西南联大’这四个字时,思考这所学校在战乱中点滴成形的过程”相比,这样写有何好处?
22. 人工智能横空出世,为民俗文化传承既带来了新的机遇,也带来了新的挑战。高二(1)班围绕“人工智能会为民俗文化传承带来更多机遇还是挑战”为题展开辩论。你是反方辩手,请你根据正方陈词,撰写反方陈词。要求:明确立场,体现针对性,运用一种修辞手法,语言流畅清晰有逻辑,不超过100个字。
正方:人工智能就像细密的春雨,为濒危的民俗注入新的生机。人工智能能够打破时空藩篱,让皮影戏在云端起舞,使方言在智能音箱中复生。善用人工智能将为民俗文化续命,可让古老智慧与现代文明共舞。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说,快速筛选信息是时代必备的生存技能;也有人说,不如减少信息依赖,回归简单。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云浮市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高中教学质量检测
高二语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1~5题答案】
【答案】1. C 2. D
3. C 4. ①先提出“直观是《秦腔》的一个非常有特点的表达形式”这一观点。
②接着引用洪堡的话,指出其对解读《秦腔》有启发,表明艺术创造过程是“感觉——把握细节和直观性的表达——高度个性化”的感性认识的升华。
③最后举《秦腔》中引生能从人头上火焰苗子的强弱判断其生命状态的例子加以说明。
5. ①这段文字有大量的具体动作细节的铺展,如编蚱蜢、乱跑、绕屋跑、听鼓声等,是一种量的积累。
②然后通过“观”,将主体翠翠的生命体验,即对过去节日的怀念,投射到客体鼓声之中。
③从而实现了从现实场景到精神内涵的自然升华,写出了事物(鼓声)的高度个性,二者的结合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叙事过程。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6~9题答案】
【答案】6. C 7. D
8. ①天空象征自由,放飞小鸟到天空象征着孩子对冲破禁锢的渴望。
②天空象征外部的世界,在天井、圆井中观察到的天空形态不一,象征着孩子对世界形态的探索。
③天空象征希望和梦想,孩子对天空的仰望象征着对希望与梦想的追求。
④天空象征着自然,母亲在楼顶天空下的放松象征了自然对人心灵的慰藉。
9. ①小说里写的生活是实实在在的,能让人感受到日子的琐碎、压抑甚至艰难,比如小孩被困在狭窄的空间里、母亲家务缠身、鸟儿受伤飞不出去等。
②但又在这些真实的细节里,有一些理想化和诗意的内容,比如小孩让鸟儿替自己看外面的天空,母亲在楼顶听风声、鸟叫等。
③小说中理想化的现实源自作者对现实的深入观察和思考,体现了规则与自由的碰撞融合。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10~14题答案】
【答案】10. BCF
11 A 12. C
13. (1)(陆彦师)历任中书黄门侍郎,因为不迎合宦官,遭到谗言(陷害),出京担任中山太守,有仁惠的政声。
(2)史书是为了谴责乱臣贼子而写的,在当时就隐瞒,失去了那些事实就(使人)怀疑。
14. ①《隋书》在《孝义传》中将陆彦师列为首位,将其作为践行孝义思想的典型。
②《古今奇闻》认为陆彦师侍奉君主不忠诚,不能称为孝。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5~16题答案】
【答案】15. A 16. ①“封壤自人力”意为封土需要靠人力完成,强调人的努力是成事的基础。
②“生条在阳春”意为柳树在春天长出新的枝条,指出外部条件的重要性,即成功离不开适宜的环境与时机。
③“成阴岂自取,为茂属他辰”意为此时栽种柳树不是为了荫庇自己,柳树在将来才能繁茂成荫,强调要用长远眼光看待付出与收获,不急功近利。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题答案】
【答案】 ①. 淮左名都 ②. 竹西佳处 ③. 如猛兽奇鬼 ④. 森然欲搏人 ⑤. 矮纸斜行闲作草 ⑥. 晴窗细乳戏分茶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
【18~21题答案】
【答案】18 A汗牛充栋/浩如烟海
B举足轻重/不可或缺
C坑坑洼洼/凹凸不平 19. 甲:又是如何抵达目的地的
乙:寻找后方的路 20. A
21. ①与陈述句相比,避免平铺直叙,吸引读者顺着疑问深入文本。
②与上文“你是怎么抵达那儿”在形式与内容上相呼应,强调了作者所关注的内容。
【22题答案】
【答案】示例:
人工智能为民俗文化传承带来挑战。其生成的内容看似打破时空界限,实则如没有灵魂的提线木偶。云端起舞的皮影戏失去了匠人的匠心,智能音箱中的方言失去了人类情感。要警惕人工智能对民俗文化传承的浅层化冲击。
四、写作(60分)
【23题答案】
【答案】例文:
信息洪流中的精神方舟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该如何守护精神的方舟?当算法编织成无形的网,当碎片化信息如潮水般涌来,真正的智慧不在于被动地“吸收筛选”或“屏蔽”,而在于培养一种辩证的能力:既能如猎鹰般精准捕捉必要信息,又能如禅师般保持精神世界的澄明与独立。
信息筛选能力已成为现代人不可或缺的认知工具。柏拉图在《斐德罗篇》中早已警示:“文字的发明将摧毁人类的记忆力。”而今,我们面临的挑战更为复杂。医学研究者需要从数百万份论文中定位最新成果,金融从业者必须实时解析全球市场数据,甚至普通人也得在每天接触的数千条信息中辨别真伪。唐代学者陆羽穷尽十年编撰《茶经》,记录当时所有茶学知识;而今天,仅“如何泡茶”的短视频就有数百万个。在这个意义上,信息筛选不是可选项,而是生存必需——它如同黑暗森林中的指南针,帮助我们在知识爆炸的迷宫中找到方向。古罗马哲人塞涅卡说:“生命如此短暂,而我们却花费大量时间做无意义的事。”高效的筛选能力,本质上是对生命长度的延伸。
然而,过度依赖信息终将导致精神贫瘠。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意境,苏轼“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的豁达,都诞生于信息极度匮乏的环境中。当代神经科学研究表明,持续的信息刺激会重塑大脑结构,降低专注力与创造力。当算法不断推送我们“可能喜欢”的内容,当社交媒体的点赞成为价值判断标准,我们实际上是在自愿戴上电子镣铐。减少信息依赖,本质上是对抗异化、重建主体性的精神抗争。
真正的智者懂得在信息狂潮中建造自己的“精神方舟”。梭罗在瓦尔登湖畔记录自然细节的笔记本有数百万字,却同时实践着极简生活。这种看似矛盾的行为,实则展现了最高级的信息处理智慧——既保持开放的认知窗口,又坚守内在的筛选标准。在这个每18个月信息量就翻倍的时代,我们或许应该重拾这种平衡的智慧:像海绵一样吸收,像筛子一样过滤,像保险箱一样珍藏真正重要的内容。
信息时代给了我们前所未有的认知工具,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精神挑战。当我们站在数字海洋的岸边,需要的不是简单的拥抱或拒绝,而是建造一艘兼具速度与稳定性的航船——用高效的工具捕捉必要信息,用坚定的意志守护心灵空间。
只有当我们既掌握信息筛选技术,又保持精神独立的勇气,才能在数据的洪流中既不迷失方向,也不困守孤岛,最终抵达那个既联通世界又保有自我的理想彼岸。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