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贵阳市2025届中考道德与法治真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贵州省贵阳市2025届中考道德与法治真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贵州省贵阳市2025届中考道德与法治试卷
一、单选题
1.2025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要求办强办优基础教育,夯实全面提升国民素质战略基点。今年,将开展规范管理提升年行动,进一步清理整治违法违规办学行为。直面群众关切,我们应按要求持续开展( )
A.阳光招生 B.掐尖招生
C.跨区招生 D.选拔招生
2.今年以来,从全国《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多渠道促进居民增收”,到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加力扩围,再到多部门联合出台优化消费环境三年行动方案……促消费政策持续加码。这可以更好地满足( )
A.生产者对市场经济主导的意愿
B.消费者对物质生活的盲目追求
C.商家对经济利益最大化的需求
D.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3.我国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国家之一。2024年,人民法院严厉打击各类犯罪,依法从严从重惩处一批重大恶性犯罪,加大对腐败、电诈、毒品、跨境赌博、危害安全生产等群众反映强烈的犯罪惩治力度,全国刑事案件数创本世纪以来最低。材料表明我国法治( )
A.保障广大人民群众所有权益 B.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的稳定
C.彻底解决社会生活中的矛盾 D.实现了社会利益的完全平衡
4.截至2024年10月,我国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4.02%,成为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人工造林面积最大的国家,人居环境也不断提“颜”增“质”。这些发展成果的取得,直接得益于我国( )
A.引领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前进
B.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C.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
D.基本形成全面依法治国的总体格局
5.2025年5月17日至18日,贵州民族大联欢、贵州民族团结大巡游在贵阳举行。大联欢中各民族唱响团结歌、舞动民族魂,大巡游时各民族手挽手、心连心,共同绘就了一幅“民族大联欢,全民共欢腾”的生动图景。此次盛会展现了( )
A.各民族之间毫无差异的文化
B.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其乐融融
C.各民族追求同步富裕的期盼
D.各民族形成的统一风俗习惯
6.2024年以来,中国积极推广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进一步便利了中外人员往来。接下来,中国将出台更多政策,让中国的大门越开越大。中国的这些政策主要顺应了当今世界特点中的( )
A.开放、紧密联系 B.自主、自由互通
C.包容、共同发展 D.团结、密切往来
7.传统上,人们谈到国际公共产品,主要指的是涉及全球安全、经济稳定、环境保护等需要国际社会协调与合作的机制和行动,自在惠及多个国家甚至全球。近年来,一些中国理念和倡议被广泛传播和共享,具备了国际公共产品的鳳性。这说明( )
A.世界各国可以照搬中国方案
B.中国已能决定世界发展方向
C.世界各国必须以中国为榜样
D.中国为世界发展贡献了智慧
8.“劳动是一切幸福的源泉。”对于劳动教育,习近平总书记非常关心,强调“要教育孩子们从小热爱劳动、热爱创造,通过劳动和创造播种希望、收获果实,也通过劳动和创造磨炼意志、提高自己”。习近平总书记的话告诉我们( )
A.劳动只能创造精神财富
B.学生热爱劳动无需学习
C.美好生活要靠劳动创造
D.劳动一定让人完美无缺
9.大学是青年从校园走向社会的关键时期,志同道合的朋友、引路人生的老师,都是不可或缺的成长支持系统。然而,在调研访谈中却发现,一些大学生回避与真实世界的交流,在虚拟世界中“挥斥方遒”,现实社交意愿偏低。这种现象提示我们( )
①要多与生活中的人交往
②要规避网上交往的弊端
③网络社交必然超越现实
④虚拟交往终要回到现实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0.一趟说走就走的旅行,一次沉浸式的演出,一场古今交织的展览……这些消费形式不仅成了年轻人情绪的“解压阀”,也使生活更有趣,让年轻人在体验中一步步构建起自己的生活方式。这种更加关注自身情感体验和精神需求的生活方式( )
①可以无限制地满足欲望
②让人慰藉情感治愈心灵
③促进年轻人的精神发展
④利于激发正面情绪感受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1.在贵州岑巩,多名同学在支教老师影响下,立志成为家乡教育的播种者;在四川凉山,彝族孩子在支教老师带领下朗读文章、品悟生活;在云南景东,受助学生给支教团来信,希望将来有能力,把感受到的关爱传递下去。这些场景启示我们要( )
①培养亲社会行为,参与社会实践
②发展和成就自己,倾力奉献社会
③积极传播正能量,主动承担责任
④挥洒青春的热血,仅能通过支教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2.图中“一次性生活补助”的发放表明( )
①公民享有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
②只要你有困难就可以获得特权
③特定人群权利受国家特殊保护
④不同情况差别对待体现了平等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二、分析说明题
13.
仔细观察上图,联系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你从图中得出了什么结论?
(2)请你为中国“灯塔工厂”的发展提两条合理化建议。
14.材料一 3月25日至28日,博鳌亚洲论坛2025年年会在海南举行.习近平主席曾深刻指出:“世界好,亚洲才能好;亚洲好,世界才能好。”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和地区形势,我们要把握世界大势,跟上时代潮流,共同迈向亚洲命运共同体。
材料二 2025年4月,习近平主席成功对越南、马来西亚、柬埔寨三国进行国事访问。此访从全球视野看待周边,以周边外交辐射全球,生动诠释了中央周边工作会议的精神要义,是中国周边外交政策的创新发展,是建设和平、安宁、繁荣、美丽、友好“五大家园”的生动实践。
阅读上述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思考回答:
(1)结合材料一,“把握世界大势,跟上时代潮流”,各国间要如何交往才能让世界更好?(两点即可)
(2)根据材料二,请从中国周边外交政策所倡导建设的“五大家园”中任选其二,并对应写出中国的具体实践。
三、辨析题
15.材料 从中国村的汉服展示到联合国村的全球议题讨论,从阿拉伯语村的民俗体验到俄语村的文化沙龙……这就是吉林外语大学的“跨国课堂”。通过26个场馆,学校将世界“搬”进校园,用沉浸式教学培养“通语言、懂文化、有情怀”的外语人才。
多语种演讲比赛、联合国模拟法庭、“大使讲坛”专题讲座、外语教师交流会……每一次演讲、每一次辩论、每一场比赛,都让学生切身感受到用外语传递中国故事的使命与责任。从“学好外国语,做好中国人”升级为“讲好中国故事”,为学生未来走向国际舞台奠定坚实的基础。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分析:走向世界的中国青少年需要了解中华文化,也需要讲好中国故事。
四、综合探究题
16.材料 大国发展经纬万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征程上,中国用一个又一个五年,在时间画布上挥洒出波澜壮阔的长卷。“十四五”收官在即,“十五五”谋篇蓄势,在全局中定位、从战略上着眼、以人民为旨归,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中国人民的奋进与跋涉尽在其中。
【在全局中定位】科学制定和接续实施五年规划,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条重要经验,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政治优势。这份优势作用于规划,映照在两条轴线上:一条是横轴,“全国一盘棋”;一条是纵轴,“一张蓝图绘到底”,“十四五”的五年和“两个一百年”的内在逻辑相互叠加,环环相扣,成为中国规划一大特色。
【从战略上着眼】机遇来源于战略,战略由规划导向实践。形势越是错综复杂,越要牢牢把握住战略和规划的关系。“谋划‘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前瞻性把握国际形势发展变化对我国的影响”“适应形势变化,把握战略重点”,对时势的敏锐一以贯之,对发展方向的笃守一以贯之。
【以人民为旨归】脚步丈量国情,笃守人民至上,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底色,也是这位“黄土地的儿子”失志不移的坚守,知民情、汇民智、聚民力,“把加强顶层设计和坚持问计于民统一起来”。今天,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牵引着国家发展规划的书写,融汇于中国建设的浩荡征程。
阅读上述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完成下列探究任务:
(1)分析【在全局中定位】,请你解读“一张蓝图绘到底”的蓝图是什么,并写出现阶段实现这张蓝图的具体战略安排。
蓝图
战略安排
(2)思考【从战略上着眼】,为“适应形势变化”,请你谈谈我国应如何正确面对机遇与挑战。(三点即可)
(3)品读【以人民为旨归】,请你结合“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相关知识,对应完成以下读书笔记。
参考答案
1.A
2.D
3.B
4.C
5.B
6.A
7.D
8.C
9.B
10.D
11.A
12.C
13.(1)我国重视发展先进制造业,智能制造水平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2)①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②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③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④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进一步提升我国在全球分工中的地位,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14.(1)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合作共赢、共同发展;开放包容、交流互鉴;公平正义、维护和平等。
(2)示例:选择“和平家园”。中国积极斡旋调解地区热点问题。如参与推动柬埔寨和平进程、促进缅甸局势稳定等,维护地区和平稳定。
选择“安宁家园”。中国与周边国家加强反恐、打击跨国犯罪、网络安全等非传统安全领域合作。如联合执法、情报分享等,共同应对安全挑战。
选择“繁荣家园”。中国与越南、马来西亚、柬埔寨等国深化经贸合作。如推动“一带一路”倡议与各国发展战略对接、建设中老铁路等重大项目,促进共同发展。
选择“美丽家园”。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开展环境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合作。如澜沧江--湄公河环境合作中心、提供清洁能源技术等,共建绿色低碳家园。
选择“友好家园”。中国加强与越南、马来西亚、柬埔寨等国的人文交流。如教育合作、青少年交流、旅游合作等,增进人民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
15.观点正确。①了解中华文化是文化自信的基础:材料中“汉服展示”“民俗体验”等活动让学生深入接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认同感。只有深刻理解自身文化,青少年在国际交流中才能坚守文化根基,展现文化自信。②讲好中国故事是时代使命:通过“多语种演讲”“模拟联合国”等活动,学生实践用外语传播中国声音。材料强调从“学好外语”升级为“讲好中国故事”,说明青少年需主动担当文化使者的角色,向世界展示真实、立体的中国。③二者相辅相成,助力国际舞台:了解文化是“根基”,讲好故事是“桥梁”。材料指出沉浸式教学培养“通语言、懂文化、有情怀”的人才,印证了只有兼具文化底蕴与传播能力,青少年才能在国际交往中有效沟通,推动文明互鉴。
16.(1)蓝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或实现中国梦);战略安排: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2)①要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②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深化改革,促进高质量发展,努力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参与全球规则的制定,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③坚持合作共赢的理念,重视与相关国家和地区的合作,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与世界共享发展机遇。
(3)①人民当家作主;②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③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④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发展基层民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