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广东省潮州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一、单选题1.据专家考证,四五千年前,良渚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陶寺文化等已有原始文字,尤其陶寺陶器上的朱书文字已与殷墟甲骨文属于同一系统,从甲骨文、金文发展演变到现在的汉字,之间没有任何缺坏。这可以用以说明中华早期文明( )A.突出文化领域的统一性 B.体现多样性和创新性C.彰显区域交流的实用性 D.具有本土性和连续性2.东晋南朝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开始了农耕定居生活,五谷杂粮与菜蔬进入他们的生活,并吸收了汉族精细的加工方法;汉族的传统饮食结构也得以改变,肉类食物的比重大大增加,加工方法也更多样。这一现象反映出当时中国( )A.百姓生活的富足安康 B.各民族之间的矛盾消弭C.城市商品经济的繁荣 D.各民族社会生活的丰富3.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宰相杨炎推行两税法,河朔三镇也实施了两税法的征税原则,保留了留州、留使、上供的税收分割原则。建中三年,既诛李惟忠,下诏易、定、深、赵、常、冀节度,观察管内百姓,除本道所用外者免除赋税徭役。据此可知,两税法的推行( )A.大大减轻了百姓的税额负担 B.利于延续唐王朝的封建统治C.促使征税标准发生根本转变 D.以抑制藩镇割据为首要目的4.各级地方官学的设置始干汉朝,后来逐渐形成完整的制度。宋代在路级行政区建立正式的官方教育行政机构,掌管路州县学政;明朝官办学校最多时达1700所;清朝官学制度基本沿明朝。这表明,封建地方官学体系建设( )A.是国家治理的重要一环 B.是基层教化的主要手段C.助推了儒学世俗化潮流 D.加强了地方的割据倾向5.广东佛山原来只是“孤村铸炼”,明永乐以后,“番船始集,诸货宝南北巨输”,居民至“几万余家”,“工擅炉冶之巧”。据此可知,佛山发展成为市镇的主要原因是A.官营手工业发展 B.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C.对外贸易的繁荣 D.手工业形成规模化经营6.“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地点与史实对应正确的是( )A.汉武帝刘彻在①处颁布了“推恩令”B.北魏孝文帝在②处实行移风易俗的改革C.玄奘法师在③处西行前往天竺取经D.清朝在④处设“十三行”管理外贸事务7.1898年,《中英订租威海卫专条》写到:“今议定中国政府将山东之威海卫及附近之海面租与英国政府,以为英国在华北得有水师合宜之处,专归英国管辖。此外……附近沿海地方,均可择地建筑炮台、驻扎兵丁;又在该界内均可以公平价值择用地段,凿井开泉、修筑道路、建设医院,以期适用”。这意味着( )A.清政府开始丧失领土、贸易主权 B.山东地区变成英国的势力范围C.英国在山东的权益进一步扩大 D.美国放弃了“门户开放”政策8.“官利”制度是整个近代中国股份制企业中普遍实行的分配制度,即只要购买了企业的股票,就享有从该企业获取固定利率的权利,不管该企业亏损还是盈利。这与西方股份制企业实行的股息视利润多少而定的分配方式不同。这一制度说明当时( )A.民族企业缺乏风险意识 B.实业家实现管理的创新C.民族企业生存环境恶劣 D.民族企业获得充足资金9.如表为某一时期中共领导的晋西北各级政权中“进步分子”的成分统计表(单位:人)。它反映了( )地主 富农 中农 贫农 商人 合计 附注行署 2 5 11 4 2 24 无专署 3 2 1 6 — 12 三专署县级 1 2 11 2 — 16 静乐等五县区级 — 1 6 4 — 11 临南一县合计 6 10 29 16 2 63 无占比(%) 9.8 16 45 26 3.2 100 无A.国民革命时期农村政权建设 B.“工农武装割据”时期根据地政权建设C.抗日战争时期中共政权特色 D.解放战争时期农村新型政权建设的探索10.我国传统观点认为,1950年中苏同盟条约由中国起草,苏方同意后形成最终文本,依据的是中方的电报档案。我国学者在俄国的档案馆中查找了大量的条约文本,其中包括1950年1月6日至22日共7次起草和修改的关于该条约的俄文文本、23日苏方交中方的俄文文本、24日中方经修改后退还苏方的译本以及31日周恩来与米高扬商议条约的报告。这些文本都证明了条约最初应该是由苏方起草的,中方只是做了简单的文字性修改。由此可见( )A.进行历史研究,不能简单孤立地使用单一类型史料B.史学的宏观研究需要以微观研究为前提,以小见大C.档案具有较大的真实性,是历史研究的第--手史料D.史学研究要坚持精密求证的学风,保持谨慎的态度11.为适应新的粮食生产和流通格局变化,国家开展粮食生产功能区划分,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支持优势产区发展。2023年全国13个粮食主产区产量达到10834亿斤,占全国产量的比重为77.9%,其中东北四省区粮食产量3699亿斤,比1978年增加2917亿斤,比2012年增加706亿斤,占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到26.6%。这表明( )A.经济体制改革促进了农业商品化 B.对外开放为农业发展保驾护航C.政府重视提升农业综合发展能力 D.中国推行增产为主的经济战略12.1200年,巴黎大学与巴黎市民发生流血冲突。国王菲利普二世颁下特许状:严厉惩罚施暴者;一旦学者被拘捕,要把学者立刻移交给教会法庭,不受巴黎市长以及世俗法庭的审判;保护师生的人身安全和私有财产。国王意在( )A.追求司法公正 B.促进学术繁荣 C.争取大学支持 D.推动城市自治13.据估计,1620~1642年,英国约有58万人越过大西洋,去往北美和加勒比地区。50年代至60年代,海外迁移达到高峰。迁移人群中不仅有清教徒,而且有天主教徒、罪犯等。据此推断,17世纪英国人口的迁移( )A.减轻了农村就业和生计的压力B.实现了殖民文化向多层次转型C.推动了殖民扩张和贸易的发展D.缓和了欧洲地区新旧教派矛盾14.印度国大党成立后,提拉克用古代印度典籍《薄伽梵歌》论证民族派政治纲领的合理性,认为宗教是民族历史的依托,是使人民互相接近的重要手段,并宣称《薄伽梵歌》是印度“吠陀宗教树上所结的最甜蜜而不朽的果实”。提拉克的这一做法意在A.谋求民族派的合法政治地位 B.弘扬印度的宗教文化传统C.引导民众参加民族解放运动 D.打击印度的封建顽固势力15.截至1932年,苏联新建炼油厂的77.5%、润滑油工厂的96.4%和裂化工厂的91.6%的设备都是西方设计和建造的。1932—1940年间美国有20个以上的公司向苏联供应飞机或飞机附件,并给予各种技术援助。1936—1939年间苏联有52个化学工厂,其中较大的工厂都是西方公司以制造肥料的名义兴建的。由此可见( )A.苏联善于抓住有利时机进行国家建设 B.西方与苏联的意识形态冲突基本消解C.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推动美苏缓和 D.经济交往成为苏联对外交往的主旋律16.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世界经济增长的动力依然不足,发达经济体需求萎缩、经济复苏乏力对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影响巨大;南北差距和贫富分化日益严重。这反映了( )A.全球治理方式有待提升 B.多极化趋势的不断加强C.国际经济秩序的合理化 D.全球经济环境日趋恶化二、材料题17.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根据已经发掘的早期古城的分布看,中国城市的分布不仅只集中在黄河流域,而是遍布中国东西南北各个区域。根据考古发现,这些早期城址中以陕西神木石峁古城遗址面积最大,域址面积可达400余万平方米。中原地区的古城主要分布在郑州嵩山周围,城址的面积从几万平方米到200余万平方米不等;海岱地区的古城址面积从2.5万平方米到30余万平方米不等。由于统治阶级内部纷争剧烈,而且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薄弱,夏人曾在河南西部、山西南部一带反复迁徙,故伪文献所载夏朝都邑地望不一,商代则更“不常厥邑”,仅仲丁以后到盘庚迁殷前100多年中,就曾5次迁都。殷墟是商代后期全国的政治统治中心,其他商城一般也都是地方政治中心。——摘编自何一民、王立华《论中国古代城市空间分布的变化与特点》材料二 宋代城市功吪由单一的维护封建统治的堡垒功能,日趋走向多样化,它的社会、商业贸易、文化消费等功能日益显露出来。最明显的就是城市生活由原来只为统治集团、贵族官僚服务开始面向下层,面向一般市民生活需求。史载,“今间阎之卑,倡优之贱,男子服带犀玉,妇人涂饰,尚多僭侈,未合古制”。城市突破了居民区和商业区的区分,中世纪前期的城市管理制度“坊市制”被十分发达的“厢坊制”所取代,到了南宋中叶,不少城市又演变为“隅巷(坊)制”,坊不再是封闭式的居民区,实际上是商业与居住混杂在一起的街区。南方以自然经济区域为范围,以经济发展为驱动力,推动交通、人文方面的发展,形成一个个独具风格和特色的多功能城市、走上了经济型城市的发展道路。正是这场宋代的“城市革命”,推动了封建城市规划的变革,中国城市的发展,开始了多元化的道路。——摘编自吴刚《中国古代的城市生活》(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早期城市形成与发展的基本特征。(2)根据材料二分析宋代城市出现的变化,结合所学分析出现这些变化的原因。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2023年2月22日,第八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评选结果揭晓,《中国管理思想史》《百年革命家书》《新中国70年》等历史图书获奖。该奖项的主要参评条件为“对培育和趿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重要作用”。下图为《新中国70年》一书的部分章节目录。请仿照第二章结构,从其他各章中任选一章,为该章添加3个小节并分节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选章次,各章须有三个小节、各节须有节名,逻辑清晰,史实准确)19.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历史的发展变化由多种因素共同促成。因此,对于历史的理解,不仅要考虑政治、经济、文化,还要关注个人和群体的道德、情感、意志等因素。如:丝绸之路的开辟,既有西汉中期汉匈关系变化、经济发展及各民族交往的影响,又有汉武帝雄才大略、张骞个人抱负的推动。——转引自2024年甘肃高考历史卷材料二 重要历史人物的个人选择、思想和行动往往会对历史进程产生深远影响。称号 相应历史人物征服与疆域重构者 ①亚历山大思想与信仰革命者 ②科技与认知颠覆者 ③制度与秩序重塑者 ④拿破仑·波拿巴全球化进程推动者 ⑤(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影响历史进程的因素有哪些(不得照抄材料)?选取其中一个因素,结合世界史相关史实进行说明。(2)请将哥伦布、马克思、牛顿三位历史人物填入②③⑤对应序号中。从①-⑤任选一个历史人物,围绕其称号进行简要阐述。三、综合题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952年3月,宋庆龄、郭沫若等人联名发电邀请亚洲及太平洋沿岸各国爱好和平与正义的著名人士,共同发起“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澳大利亚、缅甸、印度尼西亚、美国、日本、苏联等20个国家的和平人士一致表示拥护在北京召开和平会议。9月,中共中央指出,对该次会议“应采取大张旗鼓、争取多数、内外宣传相结合而又以对外宣传为主的方针”。10月,亚太和会正式开幕,并达成了《关于日本问题的决议》《关于朝鲜问题的决议》《关于民族独立问题的决议》《关于文化交流问题的决议》《关于经济关系问题的决议》《关于加紧争取五大国缔结和平公约运动的决议》等11项文件。——摘编自张方慧《新中国举办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的历史考察》材料二 2012年以来,美国政府在亚太地区积极推进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为核心的“小圈子”文化;将中国的“一带一路”建设以及亚投行视为中国重建地区秩序之举,炒作中国搞“新殖民主义”;否定中国经济发展模式,企图从扭转贸易逆差入手,削弱中国的经济实力。由东盟发起的“区域全面伙伴关系协定”和中日韩自贸协定谈判进展缓慢。此外,美国政府重拾里根时期“以实力求和平”的口号,大幅增加军事预算,将最先进的武器部署至亚太地区。域外国家也不时在南海制造事端、借题发挥;而对于朝核问题,美国则多次强调将研拟对朝核设施的打击方案。——摘编自孙茹《新时代中国引领亚太和平发展面临的挑战》(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召开的历史背景及其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12年以来中国推动亚太地区和平发展所面临的挑战,并针对这些挑战提出你的合理化建议。参考答案1.D2.D3.B4.A5.C6.D7.C8.C9.C10.D11.C12.C13.C14.C15.A16.A17.(1)特征:分布范围广泛;城址面积大小不等;都城迁徙频繁;以政治职能为主。(2)变化:城市功能多样化;城市生活面向市民;城市制度由“坊市制”向“厢坊制”转变;城市类型由政治型向经济型转变。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城市管理制度的松动以及交通与人文的发展。18.第一章:新中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形势和任务阐述:新中国成立初期(1949-1952年)面临严峻的经济崩溃、社会动荡和政权巩固问题,主要任务包括恢复国民经济、巩固新生政权、完成土地改革和维护国家主权安全。第二节 巩固新生政权与社会改革阐述: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面临巩固新生政权和推进社会改革的双重任务。这一时期(1949-1952年)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在经济、政治、社会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效,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第三节 过渡时期总路线和社会主义改造阐述:过渡时期总路线是中国共产党在1953年提出的国家发展战略,指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年)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1956年)期间,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中国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19.(1)因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阶级斗争;科学技术;地理环境。以科学技术为例进行说明:牛顿经典力学为工业革命奠定理论基础,助力瓦特改良蒸汽机。蒸汽机的广泛应用引发生产变革,提高生产力,推动了工厂制的普及,推动人类进入机器大工业时代,加速了世界近代化进程。(2)对应人物:②马克思;③牛顿;⑤哥伦布。历史人物:亚历山大(征服与疆域重构者)。阐述:亚历山大是古代马其顿国王。他凭借卓越的军事才能,率领军队进行了大规模的东征,先后征服了波斯帝国、埃及等众多地区,一直打到印度河流域。他建立起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亚历山大帝国,使原本相对独立发展的各地区被纳入到一个庞大的帝国统治之下,打破了东西方之间的地理障碍和政治界限,重构了当时的世界疆域格局。同时,亚历山大的东征也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大交汇,希腊文化在东方广泛传播,东方文化也对希腊文化产生了影响,推动了“希腊化时代”的到来。20.(1)历史背景:二战结束后,世界人民渴望和平,反对战争;中国新生人民政权的巩固和发展;朝鲜战争爆发,东亚地区政局动荡;美苏冷战开始,国际局势紧张;1952年中国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基本完成。(任答两点,言之有理即可)影响:国内:展示了中国人民爱好和平、积极参与国际事务的形象,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加强了中国与亚太地区国家的联系与交流,有利于打破西方对中国的封锁。国际:推动了各国之间的和平交流与合作,有利于维护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为维护世界和平起到积极作用,促进了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的对话与合作。(国内、国际两方面各答一点,言之有理即可)(2)挑战:美国推行霸权主义;区域合作受阻;军事威胁与地区冲突;全球治理体系改革迟滞不前。(任答三点,言之有理即可)建议: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多边外交,加强与亚太国家的沟通与交流,增进互信,共同抵制美国的霸权行径;积极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用实际行动打破“新殖民主义”等不实言论;加大对区域经济合作的投入和推动力度,构建更紧密的区域经济合作体系,实现互利共赢;倡导以和平谈判、协商的方式解决地区争端,推动建立亚太地区安全对话机制;加强自身军事建设,提高应对外部军事威胁的能力,维护国家主权和地区和平稳定。(任答两点,言之有理即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