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泉州科技中学 2024-2025 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年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命题教师:高一历史备课组审核:曾宝福时间:75分钟满分: 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据考古发现,约四千年前辽宁西部地区出现了“丰下类型”的原始文化。遗址中不少房屋的外围有着院落式的围墙;遗址中的谷粒,大都是在不同房址中发现,且大部分房址都有自己的炉灶。这说明此时该地区()A.部落出现权贵阶层 B.财产私有已经产生C.农业注重精耕细作 D.建筑技术不断进步2.南朝齐武帝时,中书舍人纪僧真深得武帝宠任,向皇帝请求改变门第,进人士族行列。武帝让他自己去找司徒左长史江敩和吏部尚书谢瀹,结果江敩不仅不跟他坐在一起,还把他撵了出去,纪僧真“丧气而退”,告武帝曰:“士大夫故非天子所命。”这反映出南朝时()A.土庶等级难以逾越B君权削弱趋势加剧.C.士族掌握选官权 D.官员升迁极为艰难3.赦书是朝廷颁布赦令的文告。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年),因赦书由书吏抄录多有差错,致使地方州县昔认刑名,失行恩赏”,遂下诏“自今赦书,令刑部摹印颁行”。由此赦书“勒楷书写本”,经勘读后雕版“印造发递”。此举有助于()A.扩大朝廷政令推行范围 B.提高国家行政管理能力C.强化地方民众法律意识 D.完善朝廷文书传递体系4.明代白话小说中出现了一大批善良正直、淳朴、有道德的商人形象,与其他时期作品中活跃的贪得无厌和为富不仁的商人形象截然不同,另外还成功塑造了大量追求婚恋自由和刚烈不屈的市民形象。这些虽然是文学描述,但从中可见明中后期()A.工商皆本成为共识 B.新的经营方式出现C.商品经济迅速发展 D.启蒙思想影响中国5.下表为1846-1905年英国建筑师在上海、汉口、天津、北京等四地的分布情况统计。这体现了()城市人次年份 上海 汉口 天津 北京1846-1860 14 3 0 01861-1875 120 19 0 01876-1890 193 10 2 01891-1905 353 20 67 14A.晚清外交的不断退让 B.英国势力范围的扩展C.列强侵略方式的转变 D.中西文化交流的深入6.清咸丰初年,“国家方讳言洋务,若于官场言及之,必以为其人非丧心病狂必不至是”。戊戌变法前后,相当部分的朝廷官员则认为国家的自强之道、时局要事在于办学堂、设银行、筑铁路、开矿政、立报馆等。这一变化反映当时()。A.民族危机逐步加深 B.自强求富主张得以实现C.维新思想深入人心 D.洋务企业退出历史舞台7.1921年4月,《新青年》刊文指出,虽然马克思、恩格斯是近世科学的社会主义之始祖”,有许多独具慧眼的见解,但“我们对于古人的学说,当参照现在的情形,加以考虑,断不可一味盲从,做出那'孔趋亦趋,孔步亦步'的样子”。由此可见,当时知识界已关注到()A.革命理论传播的广泛性 B.儒家传统文化的包容性C.民主主义革命的阶段性 D.社会主义学说的实践性8.1947年,河北景县流传着歌谣:“吃八路,穿八路,住八路,为什么不去当八路。”南宫县的新兵说:“好日子是毛主席给的,不打老蒋是没心肝的,所以我要坚决打老蒋。”肥乡县的农民说:“我得报恩,我老了,我送我儿子参军。”这反映出()A.解放战争进入决战阶段 B.减租减息激发了革命热情C.国民政府陷入统治危机 D.土地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9.新中国成立初期,很多农民不愿对同宗同姓的地主展开斗争,认为“卖命不卖姓”。随着土地改革深入,农民中逐渐流行“天下农民是一家”“庄稼人向着庄稼人”的说法。这反映出土地改革()A.改造了农村基层组织结构 B.推动了农村宗族观念消亡C.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D.改变了小农经济的分散性10.下图反映的是1995-2010年中国研发经费及投入强度(研发经费与GDP之比)情况。这体现了中国A.科研人员总量居世界首位 B.“科教兴国”战略有效实施C.研发经费与GDP等比增长 D.“科技创新”已成顶层设计11.古姆诺帕里亚节起源于公元前7世纪中叶,是斯巴达城邦为纪念战争胜利而创设的重要节日,在每年最炎热的7月举行,历时数天。这期间,人们吟唱颂歌以纪念众神和斯巴达英雄,还举行少年和成人的体育表演。据此可知,该节庆有助于斯巴达()A.维护民主政治稳定 B.繁荣城邦经济C.凝聚城邦公民意志 D.形成多神崇拜12.1669年,国际贸易重要港口阿姆斯特丹在全城设立了多达1800盏街灯,由100名城市点灯人负责运营。该市还雇佣150名市民每夜在大街小巷巡逻。造访该城的来客纷纷注意到这里少有犯罪和骚乱。同期,伦敦的夜晚也沐浴在玻璃灯笼的光辉之中。17世纪末,欧洲人第一次驯服了夜晚。据此可推断()A.西欧海外活动获利丰厚 B.科学发展拓展人类活动空间C.世界经济格局发生巨变 D.工业革命提升城市管理水平13.1794年《人权宣言》在哥伦比亚首次被翻译和秘密印刷。在拉丁美洲的一些大城市,土生白人贵族和知识青年组织了各种秘密结社。“我不是西班牙人,我是美洲人”成为惯常口头语,一种“美洲人”的新观念开始形成。这反映了在拉丁美洲()A.国家认同引发社会变革 B.思想启蒙激发民族意识C.独立运动摧毁殖民体系 D.革命理念得到广泛传播14.19世纪20年代,英国棉布涌入伊朗。随后几十年间,物美价廉的英国棉制品比伊朗的丝绸更受欢迎。1890年,伊斯法罕的丝绸织机数量仅为1830年的1/10。伊朗停止出口丝绸和棉布,转而出口生丝和原棉。这反映伊朗()A.沦为英国独占的殖民地 B.封建统治得到巩固C.经济的对外依附性加强 D.民族工业初步发展15.1069年,日本后三条天皇颁布法令,规定取缔非法庄园。为此,天皇成立“记录庄园券契所”,任命亲信担任官员,对庄园文书进行严格审查,如果庄园领主相关文书不全,其庄园将被没收。这一措施意在()A.遏制地方官员贪腐 B.稳定封建主从关系C.维护法律政令统一 D.加强朝廷经济基础16.2001年,联合国国际移民组织创立国际移民对话机制,秉持“开放和自由原则”“向所有移民利益相关者开放”,让他们能有平等的机会参与讨论,“分享特定移民问题领域的政策方针和有效做法”。该机制()A.有利于国际移民问题的协调合作 B.促进了移民社会文化认同C.促使全球劳动力流动呈现新趋势 D.推动了区域经济的一体化二、材料分析题(17题8分,18题8分,19题24分,20题1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8分)材料海上格局指国家力量在海上的对比态势。16-17世纪,葡萄牙、西班牙、荷兰先后成为海上霸主。17世纪中后期,在与英国海战失利后,荷兰霸主地位被取代。18世纪至19世纪初,英国多次击败法国,维持了海上霸权。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美国海权崛起,英、美、法、日等海权国家并立。二战结束后,美国海军成为独一无二的海上力量。21世纪以来,“海上多极”趋势明显。海上格局转换的焦点集中在两大方面:一是关于力量对比的竞争;二是关于海洋规则的博弈。西方国家强调“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但在对海洋规则的理解上,各海洋强国存在严重的认识分歧。尤其在主权和安全理念方面,奉行霸权主义的美国与后发海洋国家中国、俄罗斯和印度等存在着较为尖锐的矛盾。国际秩序的建立或塑造离不开实力的支撑。随着全球社会的发展,各海洋强国既需要在经济方面相互依存,又需要在全球治理上协调一致。由于海洋环境恶化、自然或人为灾害等全球性问题进一步发酵,人类正在迈入全方位认知、利用和保护海洋的新时代。-摘编自胡波《从霸权更替到“多极制衡”》根据材料,概括近代以来海上格局演变的特征。(4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影响海上格局变化的主要因素。(4分)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8分)材料一自公元前 219年始,秦始皇数次东巡,“群臣诵功,请刻于石”,遂在泰山等地刻石勒铭。这些铭文叙述了秦始皇因六国“贪戾无厌,虐杀不已”,于是“秦灭六王”“平一宇内”,实行了“器械一量,同书文字”等政策;秦始皇“作制明法”“不懈于治”“专隆教诲”“忧恤黔首”,官员“各知所行,事无嫌疑”;“六合之内”出现了“黔首安宁”“不用兵革”“男女礼顺”“莫不受德“承顺圣意”的景象。-据《史记》等材料二公元 14年罗马帝国首位皇帝奥古斯都去世,其生前自述被铭刻于陵墓入口处,主要内容为:奥古斯都“恢复了为派系势力主宰的共和国的自由”,平定高卢、西班牙等地战乱;多次为罗马平民发放金钱和粮食,“举办角斗表演”;复兴罗马传统,“修复了八十二座诸神之庙宇”;“解除了海上的海盗威胁”,“将罗马人民的所有行省”的边界扩大了。铭文强调奥古斯都的最高权力源于元老院和罗马公民的授予。该铭文后被诸行省传抄。-摘编自张楠、张强《<奥古斯都功德碑>译注》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始皇刻石与奥古斯都功德碑出现的共性原因 并说明两者共同的史料价值。(8分)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材料一20世纪50年代,日本颁布“外资法”等一系列法规,加强对技术引进的管理。政府有关部门根据不同时期经济发展的需要,列出鼓励进口和限制进口的技术项目,对私人企业的技术引进加以指导。其后,日本政府逐渐放宽引进技术的管理和审查标准。企业决定引进方式和内容,并承担引进过程中的一切风险,所引进的技术主要来自欧美。1962年到1966年,在企业提出的技术引进申请中,有90.4%获得了批准。-摘编自王永生《技术进步及其组织-日本的经验与中国的实践》等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后即确立发展科技的方针。1956年,国家制定12年科技规划,明确提出在进行科学研究时,应该首先掌握世界现有的先进科学成就,在开展国际科学合作时应力求自力更生。在技术引进方面,50年代,由苏联援建、成套供应设备的项目共计304项;由东欧各国援建、成套供应设备的建设项目共116项。引进成套设备的同时,还重视引进科学技术、人才、资金和管理经验。1960年,苏联政府决定撤走全部在华专家。这以后,我国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国防尖端科学技术。-摘编自杨德才等《二十世纪中国科学技术史稿》等材料三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面对着严峻的国际形势。党中央果断决定研制“两弹一星”,重点突破国防尖端技术。中央确定我国国防尖端科技的发展,要坚持自力更生为主、力争外援和利用资本主义国家已有的科学成果的方针,强调把立足点放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科学研究和实践,培养人才,掌握技术。-据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根据材料一、二,概括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日两国技术引进的特点。(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日技术引进呈现不同特点的背景。(12分)(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科技发展的历史经验。(4分)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中国优秀史学遗产和优良史学传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与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有许多契合之处,具体如下: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 中国优秀史学遗产和优良史学传统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 重视历史、重视史学研究历史以探讨揭示社会发展规律为基本宗旨 明理、明道、通古今之变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民本思想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 衣食足则知荣辱、民以衣食为本历史不是“神”的启示,而是人的启示,并且只能是人的启示 彰往察来、知古鉴今、以史为鉴-摘编自瞿林东《建构中国自主的历史学知识体系的思考》结合所学知识,围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任选表2中某一对或者整体关系进行论证,也可以修改、补充或提出新关系,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B A B C A A D D A B题号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C A B C D A二、材料分析题(17题8分,18题8分,19题24分,20题12分)17、【答案】(8分)(1)特征:海上霸主不断发生转移;英国较长时间占据海上霸主地位;由一国独霸到多国并立;出现“海上多极”趋势。(每点1分,答对3点得4分)(2)各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对海洋规则的认识的差异;美国的霸权主义政策;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的加强;海洋环境和自然灾害等全球性问题;海洋时代的发展需要。(每点1分,答对3点得4分)18、共性原因:为帝王歌功颂德;构建权力的神圣性、合法性、权威性;碑刻易于保存与流传。(每点1分,答对3点得4分)史料价值:都是一手史料、原始史料,有助于认识当时的帝王及时代;具有一定局限性。(4分)19、(1)日本:出台法规规范技术引进;以恢复经济为目的,从欧美发达国家引进技术;由政府主导引进的方向,企业承担风险。(4分)中国:中国以实现工业化为目的;从社会主义国家引进成套技术设备、人才和管理经验;受挫后,走向坚持独立自主发展科技的道路。(4分)(2)日本:二战后,日本科技遭到严重打击;日本工业化建设的需求;美国扶持政策;(6分)中国:巩固新生政权;国民经济恢复,实现工业化的需要;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支持。(6分)(3)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为主,引进外援为辅的技术引进道路;技术引进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与自主研发的能力;保持对外开放和技术引进的同时,不断提升自主创新的能力。(4分)20、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传统史学文化是有契合的。(3分)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认为历史的发展是由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推动的。这一观点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高度契合。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主张“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即人民是国家的根本,只有人民生活安定,国家才能繁荣昌盛。这种思想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深厚的根基,体现在许多历史事件和政策中。(2分)例如汉朝初期,统治者推行的“休养生息”政策,注重减轻农民负担,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正是“民本思想”的具体体现。这一政策的实施,使得汉朝初期社会经济得以迅速恢复和发展,人民生活逐渐改善,国家也因此得以稳定和繁荣。出现“文景之治”(2分)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条件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中国古代的“民以衣食为本”思想也强调了物质生活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在满足了基本的物质需求之后,人民才能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生活和社会活动。这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不谋而合。(2分)总之,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在强调人民群众的重要性和物质生活的基础性方面有着深刻的契合。这种契合不仅体现了两者在理论上的一致性,也为我们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宝贵的文化资源和历史经验。(3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