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酒泉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甘肃省酒泉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酒泉市普通高中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历史
考生注意: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选择性必修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孔子是春秋晚期的思想家,被当时人称赞为“博学好礼”。他以爱人之心协调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的主张是
A.克己复礼,贵贱有序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保存天理,消灭人欲 D.兼爱非攻,尚贤尚同
2.我国古人很早就认识到“礼失而求诸野”,如《左传·昭公十七年》记载,孔子曾向熟悉古代以鸟名官制度的郯子请教,并感叹:“吾闻之,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犹信”。东汉郑玄、魏晋杜预注经,在考证原创于中原的名物制度时也都曾引边裔民族习俗为证。据此推知
A.华夏文化获得扩展传承 B.华夷之分逐渐失去根基
C.儒学有重礼崇文的传统 D.少数民族文化广泛传播
3.公元前后,由于匈奴势力的扩张,大月氏人被迫西迁中亚,建立的政权是
A.赫梯帝国 B.亚述帝国
C.贵霜帝国 D.罗马帝国
4.把中国的造纸术、印度的数字等传入欧洲,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桥梁的是
A.土耳其人 B.阿拉伯人
C.印度人 D.突厥人
5.东晋和南朝时,南方大量开垦荒地,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推动这一时期江南开发的主要原因是
A.北方人民大量南迁 B.北方经济严重衰退
C.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D.南方社会长期稳定
6.宋代科举考试要求考生在籍贯所在地参考,不得在寄居地参加考试,境外士人须经开封府审查后方可参加考试。十人参考前须有保官或保人担保籍贯、才学、品行等信息,担保者必须严格审核应举者信息的真实性,若考生违制,担保者受罚,这些举措意在
A.提升官员文化素养 B.保障士族政治特权
C.维护科举考试公正 D.增强社会阶层流动
7.在鸦片战争前,华工主要是自愿结伙出国谋生,其多分布在东南亚,人数较少,但从鸦片战争到清末,出国的大多数是被西方殖民主义者拐掠,贩卖的契约华工,且他们分布在世界各地。这一变化根源于
A.列强侵略的不断加剧 B.清政府被迫允许华工出国
C.人地矛盾的不断激化 D.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8.清朝学者赵翼认为:“自鸣钟、时辰表皆来自西洋,钟能按时自鸣,表则有针随琴刻指十二时······可知天地之大,到处有开创之圣人,固不仅羲、轩、巢、燧已也。”这反映了作者
A.认为中外发明家是圣人 B.具有开明进步的文化观
C.旨在宣扬西学中用观点 D.传承了经世效用的思想
9.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提出“认识你自己”,其思想核心反映了欧洲文化的
A.理性主义与人文精神 B.宗教神权至上原则
C.法律体系的契约精神 D.封建等级制度观念
10.本杰明·富兰克林在1784年写道:“诚然,白人拥有掠夺印第安人和接管整个大陆的人数、组织和力量。但最后,白人发现,他们已不知不觉地在自己的词汇、文学、服装、药物以及他们所种植和消费的作物中接受了当地印第安文化的许多特点。”这说明
A.文明交流的影响具有双向性
B.殖民侵略推动区域文化的形成
C.欧洲文明被印第安文明同化
D.印第安文明促进欧洲文化发展
11.下图是20世纪初法国设计师受中华文化影响设计而成的女装,这些服装采用东方女装的样式应该是
A.线条的优美 B.大气的特点
C.紧凑的样式 D.宽松的样式
12.当今的新加坡人口由华人、马来人、印度人、苏格兰人等各民族组成。在教育上,政府规定每个学校把英语作为第一语言,把中文、泰米尔文、马来文作为可以任选一种的第二语言,并给予这4种语言平等的地位,兼顾到各民族群体的感情。这种方式
A.说明对英国文化的推崇 B.不利于国家的稳定团结
C.强调了文化的多元一体 D.说明语言文化的不平等
13.二战后,埃及、肯尼亚、坦桑尼亚等国虽使用英语或法语,但都规定以本土语言为官方语言:东南亚大部分国家、韩国等有着儒家文化背景的国家,重视发扬宽容和谐、吃苦耐劳和社会为先等精神,同时也注意吸收西方文化精华。这些现象说明二战后
A.全球化促使各国文化的同质化 B.西方国家的优势地位不断加强
C.新兴国家注重文化自主性建设 D.第三世界崛起改变了世界格局
14.21世纪初,法国政府每年要花费30亿美元,聘用1.2万名官员,以保护和发扬法国文化;加拿大补贴本国电影的发行,并规定电台要播放一定比重的本国音乐;西班牙、韩国、巴西的电影院上映影片都有“当地含量”的规定。这在反映出各国
A.努力维系自己的文化根脉 B.不同程度推行贸易保护主义
C.积极顺应文化全球化潮流 D.主动吸收各种外来文明成果
15.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多年来,已经向44个最不发达国家提供免关税待遇;对全球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接近30%,让全世界共享中国发展红利。这说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A.推进了社会信息化建设 B.适应了文化多样化趋势
C.维护了国际和平与安全 D.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16.2024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将“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这彰显了
A.中华文化引领世界文化的地位 B.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与独特魅力
C.春节的价值得到国际全面认可 D.中华文化的唯一特色和浓浓年味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4小题,第17题14分,第18题12分,第19题14分,第20题12分,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战国后期,荀子到秦国访问。他对人讲述访问观感时说:
(秦)其固塞险,形势便,山林川谷美,天材之利多,是形胜也。入境,观其风俗,其百姓朴,其声乐不流污,其服不挑,甚畏有司而顺,古之民也。及都邑官府,其百吏肃然,莫不恭俭、敦敬、忠信而不楛(kǔ),古之吏也。入其国,观其士大夫,出于其门,入于公门;出于公门,归于其家,无有私事也;不比周,不朋党,倜然莫不明通而公也,古之士大夫也。观其朝廷,其朝闲,听决百事不留,恬然如无治者,古之朝也。故四世有胜,非幸也,数也。
-摘编自《荀子·强国篇》
阅读材料,判断其观点是正面,片面,还是反面?(2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良好的吏治在秦崛起与统一中起到的历史作用。(12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2000多年前,亚欧大陆上勤劳勇敢的人民,探索出多条连接亚欧非几大文明的贸易和人文交流之路,后人将其统称为“丝绸之路”······这是促进沿线各国繁荣发展的重要纽带,是东西方交流合作的象征,是世界各国共有的历史文化遗产。
-摘编自《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2015年)材料二
唐朝以来海上丝绸之路以中国的扬州,明州(宁波),泉州、番禺(广州)为起点。丝绸之路不仅仅运输丝绸,而且也运输瓷器、糖、五金等出口货物和香料、药材、宝石等进口货物。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主要是因为中国东南沿海山多平原少,内部往来不易,因此许多人便积极向海上发展。
-摘编自李庆新等《海上丝绸之路》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丝绸之路”最早开通于哪个朝代,并概括“丝绸之路”的主要作用。(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朝海上“丝绸之路”的特点及其兴盛的原因。(6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土著居民的被剿灭、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对东印度开始进行的征服和掠夺,非洲变成了商业性的猎获黑人的场所,这一切都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
-摘编自马克思《资本论》
材料二
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的政府带来了伊比利亚的文化概念,他们认为伊比利亚文化比土著文化优越。同样,他们也认为非洲的宗教和文化比自己的低劣······印第安社会生存下来,并且在与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互动的时候,维持着相对的自治性,同样,奴隶们在学习应付他们的主人和适应新环境的同时,保持了非洲的宗教传统、信仰,习惯和语言。
-摘编自斯基德莫尔《现代拉丁美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这一切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这个观点?(6分,只要理解正确,语言表达符合史事即可,但最高分不得超过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现代拉丁美洲地域文化的特点,并指出现代拉丁美洲地域文化形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实质。(8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文化多样性 文化内容 文化表现形式
“文化多样性”指各群体和社会借以表现其文化的多种不同形式。这些表现形式在他们内部及其间传承。文化多样性不仅体现在人类文化遗产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表现形式来表达、弘扬和传承的多种方式,也体现在借助各种方式和技术进行的艺术创造、生产、传播、销售和消费的多种方式。 “文化内容"指源于文化特征或表现文化特征的象征意义、艺术特色和文化价值。 “文化表现形式”指个人,群体和社会创造的具有文化内容的表现形式。
-摘编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等
根据材料,概括文化多样性的内涵。(2分)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今天,面对不同文化的激荡碰撞,当代中学生应树立怎样的文化观。(10分。要求:内涵概括言简意赅;在论述观点时,史料引用合理,语言表达规范,逻辑清晰)
酒泉市普通高中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二历史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B 2.A 3.C 4.B 5.A 6.C 7.D 8.B 9.A 10.A 11.D 12.C 13.C 14.A 15.D 16.B 17.正面。(2分)
历史作用:
商鞅变法废旧立新,其在政治制度上最重要的措施是废除分封制,在地方上普遍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考核。这个制度便于国君直接控制地方,因此,秦国吏治出现了荀子所见“百吏肃然莫不恭俭、敦敬、忠信”,“不比周,不朋党”。地方的行政管理权从世袭贵族手中回到国君手中,避免了地方分割国家的财政、军事、行政管理权,促进了秦国富国强兵和提升行政效率,为秦国的崛起奠定制度基础。
同时,采取措施吸引人才。秦国良好的吏治能够吸引其他地方的济世之才前来效力。如秦国著名的客卿制度,对秦国各项事业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充实了秦国崛起过程中的人力与智力资源,为秦国崛起提供了人才保障。
还有秦国以法家思想治国,良好的吏治保障了法律制度在国家和社会治理中的贯彻执行。通过他们的强制力确保全社会都在法律规范之下,稳定了秦国的社会秩序,这为社会经济发展和民众安居乐业提供了良好环境,最终有利于国家的统一等。
综上所述,吏治在秦的崛起与统一过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提升了行政效率,吸引了人才,保障了法治实施,还加强了中央集权与国力整合,整合了地方势力,并增强了军事优势。这些因素共同促成了秦朝的统一和长期稳定。(12分,论述只要符合唯物史观,从某一个方面进行论述即可。举例合理,历史术语运用准确,注意区分君主与皇帝的用法,语言表达规范,逻辑清晰,最高分不得超过12分)
18.(1)朝代:西汉。(2分)
作用:促进经济交流: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经济交流的重要通道,促进沿途国家和地区商品流通,实现商贸互通;推动科技进步:丝绸之路不仅是商品交换的渠道,也是科学技术交互传播的途径,推动了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生产进步和社会变革;增进文化交流:丝绸之路是东西方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不同文明相互浸染、相互包容的重要纽带,促进了文化的多样性和相互理解;加强政治联系:丝绸之路的开通,加强了中原与西域地区的政治联系,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展示民族智慧:丝绸之路代表中国人民的智慧,展示中华民族的前瞻性和民族个性等;推动推进了人类文明进步等。(4分,任答两点即可)
(2)特点:以东南沿海港口为起点;贸易范围较广;出口货物以手工业品为主;进口以原料、贵重奢侈品为主。(4分,任答两点即可)兴盛原因:唐朝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政府开放开明的对外政策;航海技术方面的进步;东南地区陆上交通的限制等。(2分,任答一点即可)
19.(1)理解:早期殖民活动进行的资本原始积累;欧洲商人和殖民者同世界建立商业联系,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推动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等。(6分,只要理解正确,语言表达无误即可,但最高分不得超过6分)
(2)特点:欧洲文化主导,融合多种文化因素的新美洲文化。(3分)
问题:文化歧视;印第安文化生存和保护;非洲文化如何适应新环境。(3分)
实质:文化尊重、交融和文化认同。(2分)
20.内涵:各群体和社会借以表现其文化的多种不同形式(或文化多样性是指人类文化在表现形式上的丰富多样;或世界文化在不同时空的多种表现形式)。(2分,只要表述清楚其内涵即可)
文化观:承认并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传承和保护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认同,秉持正确的文化观;通过文化交流,推动世界文化和而不同、共同繁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是通过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得以体现;在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认识自己的文化,理解并接触到多种文化,在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确立自己的位置;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等。总之,正确的文化观不仅有助于中学生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而且能为中国梦的实现增添强大的青春能量,更有助于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和繁荣。(10分,评价只要符合唯物史观,史料引用合理,语言表达规范,逻辑清晰即可,最高分不得超过10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