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高二年级诊断考试历 史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考古发现是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下列选项中,考古发现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表1考古发现 结论A 河南郑国商代道址出土剑有文字的牛助骨和政骨 商代流行祖先索拜B 陕西宝鸡出土刻有“中国”二字的西周青钥器信文 西周时期各民族文化趋同C 湖北云梦郑家湖战国泰总壁函中有泰文化标识 战国时期泰文化向江南扩展D 甘肃天水出土战国晚期泰国竹简 战国时期泰人已知道西域的存在2.董仲舒认为:“故王者爱及四夷,霸者爱及诸侯,安者爱及封内,危者爱及旁侧,亡者爱及独身。独身者,虽立天子诸侯之位······莫之亡而自亡也。”董仲舒这些言论A.体现了“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B.体现了“大一统”的理念C.凸显了“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D.推动了仁政思想的萌发3.(隋书·食货志》载:南代推行“大索貌阅”,核其户口,皆貌阅其人,以防容隐;又颁行均田令,按人口分投无主荒地,并定户等上下,依户征调,这些举措A.强化了国家对资源的控制B.推动了基层治理体系革新C.促进了区域经济均衡发展D.瓦解了士族门阀经济基础4.图1是“至元通行宝钞”的影印图片,宝钞于1287年开始印行,简称“至元宝钞”“至元钞”,面值(由大到小)自二贯至五文共十一等,钞面有“首告者赏银伍定,伪造者处死”字样。这可用于探究,元朝图1A.货币体系的完整 B.白银货币的主导地位C.纸币的管理措施 D.商业经济的衰落态势5.直至明初,浙江的盛泽镇仍只是一个村落,居民仅五六十家,只有六日一市的村市,而到明末,盛泽镇盛况空前,市河两岸牙行有千百余家,四方商贾云集,下列最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是A.商品生产区域分工 B.海上丝绸之路兴起C.农业生产技术进步 D.区域性商帮的形成6.1872年,李鸿章在上海创办轮船招商局,洋务民用企业由此发端。到甲午中日战争前,洋务派创办开矿、冶炼、纺织、邮电、交通等各种企业共20多个,这些企业A.以抵制洋货为宗旨 B.垄断了国内商品市场C.依赖西方先进技术 D.瓦解了自然经济基础7.1908年的英国《秦晤士报》有文章指出,清朝最令人侧目的,当属社会和教育标准的改变;对那些依然认为北京是旧政权象征的人来说,这一切都是足够令其惊异并充满希望的。这反映出当时A.英国各界支持清末新政 B.知识分子参与反清斗争C.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 D.清末新政推动社会变革8.表2所示为近代著名杂志《东方杂志)民国初年的大事摘编(部分),这体现了表2年份 大事1916年10月 杜亚泉发表《静的文明与动的文明),主张调和东西文化1917年7月 深代英发表文章《结婚问题之研究》,为主男大婚姻自主1921年2月 潘会展发表文章《近代社会主义及其批评):“社会主义在今日的中国,仿佛有*单鸡一鸣天下晓'的情景”A.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推进 B.时局推动社会思潮的演进C.中国革命的道路日渐清晰 D.新文化运动库营发生分裂9.1938年,武汉会战期间,日军空袭武汉70多次,造成9000多人死伤,我方空军多次击退敌机,数百万武汉市民不顾安危,上街声援我方空军,同年7月7日,武汉三镇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抗战捐款活动,据此可知A.空中作战成为会战主要形式B.武汉会战奠定持久抗战基础C.日军暴行激发民众团结抗战D.捐款解决前线物资不足问题10.在2010年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高级别会议上,中国承诺在5年内为发展中国家建立30个农业技术示范中心,并派遣农业专家和技术人员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培训,截至2022年底,中国涉农企业及项目覆盖了115个国家与地区,农业对外投资流量为13.09亿美元。这反映出中国A.国际援助模式发生转变B.在全球治理体系中的大国担当C.农业对外合作政策调整D.国际发展角色开始发生变化11.玛雅人培育了玉米等农作物,发明了独特的文字,采用20进制,建造了很多用于祭祀的金字塔。美洲阿兹特克人建立的“浮动园地”扩大了耕地面积,印加帝国将全国分为四大政区并修建了完善的道路系统,这些史实能够说明古代美洲A.灌泯农业尤为发达 B.宗教影响极其深远C.南北经济联系密切 D.文明具有多元特征12.中世纪欧洲的行会的组建不仅保障了本行业的经济利益,还承担了聚会、款待、宴饮、救济施舍等职能,如帮助贫穷的手工业者家庭、救济孤儿寡母等,由此可见,当时西欧行会A.热心从事政务活动 B.参与基层社会治理C.冲击基督教统治地位 D.是有组织的政府机构13.孟德斯鸠在其一篇文章中写到,解剖学研究是歌颂上帝的奇妙的赞美诗。自由思想者试图质疑他所畏惧的神的存在,这样做是徒劳的,他自己就是神的存在的最有力的证据。孟德斯鸠的这些言论A.凸显了科学与宗教的对立B.标志着理性主义哲学的成熟C.体现出启蒙思想的复杂性D.说明启蒙运动内部分歧严重14.1781年生效的美国(邦联条例)规定,中央权力包括战争军事权、外交权和经济管理权三部分,其中经济管理权方面主要有筹措贷款、发行货币,规范货币的铸造和币值,统一度量衡,以及建立和管理邦联全境内的邮局的权力,上述规定A.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B.剥夺了各州政治经济自主权C.有效抵制了英国的殖民侵略 D.抑制了国家经济的有序运行15.表3所示为1882-1907年德国不同类型企业就业比重变化统计,这些变化可用来说明这一时期的德国表3年份 房员1-5人企业 层员6-50人企业 雇员50人以上企业1882 59.8% 17.4% 22.8%1895 41.8% 24.7% 33.5%1907 31.2% 26.4% 42.4%A.技术创新推动生产效率提升 B.社会就业结构趋于稳定C.中小企业发展面临严重困难 D.生产和资本集中的趋势16.1961年,约翰·肯尼迫总统上台后,美国对非洲政策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和平队”计划,通过派遣志愿者帮助新兴国家发展教育、卫生和农业等领域。这表明美国A.缓解国内人口就业的压力 B.助力非洲经济独立C.试图将非洲纳入冷战轨道 D.重新开启门罗主义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材料一魏晋和南朝的乡村治理制度,同一组织形式大小不一,并历代因循,随势而变,但大体上不离“官有狭,各有掌,重教化”的案白。在这一时期,特别是后期的各种组织形式中,乡和里的作用凸现了出来,乡和里成为中国乡豆制度的最为重要的两级,同时村出现了。其在官职的选任上也一直是道德型和知识性的,乡官主要由官派产生,辅以民间推选,并享有俸禄品秩。这一时期,封建专制主义还没有达到高度集权的程度,乡村社会基本处于半自治状态。-摘编自唐鸣等(中国古代乡村治理的基本模式及其历史变迁)材料二元代在乡下设都,每都置主首,协助乡的里正催办差税和维护地方治安。村社是元代社会的基层以自然村落为基础结成的民同乡村组织,具有农村民众互助和政府基层行政组织的双重性质,每五十家为一社,社中推举年高通晓农事有兼丁者立为社长。村杜的职能已由单纯的劝农桑向多元发展,如乡里教化、互助、维护治安、征办科差等。社长和主首都是里正的助手,协助里正处理乡村事务,这样,元朝形成了以里正、主首、社长为首的乡里管理组织。-摘编自万永福《中国古代乡里制度的演变》材料三清初施行里甲、保甲双轨制度,以里甲主赋役,保甲主治安,清代中后期,保甲成为国家强化地方治理的重要制度设计,清代保甲制度融合了里甲、保甲、乡约、社等各种乡村职役的基本职能,其承办的事务主要包括承催推租、看查贼匪、防护堤埝、搭盖窝铺、严查招睹、稽查命盗、帮办差务,乡里组织俨然成为官府在乡村社会的总负责人。-摘编自王洪兵《清代乡村治理的多元协同模式》(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乡村治理的特点。(6分)(2)根据材料二、三,指出元代和清代前中期乡村治理制度的不同之处,并结合所学,说明元代和清代前中期乡村治理制度的共同作用。(8分)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材料一据统计,自1825年至1835年底,英国国会通过了54项各式各样的铁路条例。1836-1837年,英国国会通过了39项新路线的铁路条例。截至1838年9月,英国共修筑了500英里公共机车铁路。当时,修筑铁路仅靠资本家单个资本是无能为力的,必须采用组建股份公司的办法。“报纸支持这种狂热;政府许可这种狂热;人民不惜为它而解食,铁路一时蔚然成风,如火如茶”。-摘编自许教(公有制·产权·现代企业制度》材料二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国家在西北地区相继建成了天水至兰州的天兰铁路(1954年建成),兰州至西宁的兰青铁路(1961年建成)等几条干线,结束了青海、新碰、宁夏没有铁路的历史,在西南的云、贵、川三省、陆续兴建了成都至重庆的成渝铁路(1953年建成)、宝鸡至成都的宝成铁路(1957年建成)等多条干线,初步形成了西南地区的路同骨架,这些铁路的建成,改变了西南、西北地区交通闭塞的状况,加强了内地与沿海的联系。-摘编自《预测》杂志资料室编《中国经济基本资料》(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推动1825-1838年英国铁路建设的影响。(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新中国20世纪五六十年代铁路建设的特点。(4分)(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铁路建设发展的历史启示。(4分)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二战后,印度虽于1947年取得独立,但其殖民经济道留问题依旧极为突出:英国资本仍掌拉着煤炭、钢铁、黄麻等关键产业;农村土地高度集中于地主阶层;传统手工业因外资冲击濒临扇溃,为摆脱对殖民经济的依用,印度政府推行“混合经济”政策,一方面通过国有化运动将铁路、银行等关键产业收归国有,另一方面制定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在农村启动土地改革。至20世纪60年代,印度工业产值占GDP的比重从1950年的13%提升至21%,但土地改革因地主阶层抵制而进展迟缓,城乡差距与贫富分化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摘编自林承节《印度独立后的政治经济社会发展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说明二战后印度摆脱殖民经济影响的历史背景。(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从经济转型角度,分析二战后印度摆脱殖民经济的意义。(6分)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表4 中国国家图书馆的发展历程时间 内容清代花隆年间 朝延设四库全书馆,编基《四库全书》并定文阔周等七闯藏书,形成“拼章学术,考使源波”的官府威书传统1909年 清政府执准务定京师国书馆,调境《四库全书)等古籍入馆,同时规定“保存国钟,造就通才,以各项学专家研究学艺、学生士人检阅考证之用”1950年 京师图书馆更名为“北京图书馆”,接收了大量私家藏书与海外田流文缺1987年 北京图书馆新馆建成时藏书达1400万哥,成为当时亚洲最大的图书馆2014年 国家图书馆二期工程竣工,数字资源总量超过1000TB,“中华古籍资源库"在线发布古错数字资源3.3万邻,推动了传统文化在数字时代的传播-摘编自李致忠《中国国家图书馆馆史资料长端》、韩永进《中国图书馆事业发展报告·数字图书馆卷)等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国家图书馆的发展”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清晰。)高二年级诊断考试历史参考答案1.C 2.B 3.A 4.C 5.A 6.C 7.D 8.B 9.C 10.B 11.D 12.B 13.C 14.A15.D 16.C17.(1)特点:组织形式较为灵活;乡、里为核心层级;乡官选拔标准重德才;乡村社会处于半自治状态。(6分,答出三点即可)(2)不同之处:制度结构不同:元代形成“都一村社”基层组织,以自然村落为基础设村社;清代前中期推行里甲、保甲双轨制,里甲主赋役、保甲主治安。组织性质侧重不同:元代村社兼具民间互助与政府行政双重属性,民间自治色彩较浓;清代前中期保甲更强调官方主导,成为官府在乡村的直接延伸。职能整合程度不同:元代村社的职能从劝农桑扩展至多元,但未完全融合其他职役;清代前中期保甲融合了里甲、乡约等职能,更具综合性。(4分,答出两个方面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共同作用:强化了中央集权;利于稳定乡村秩序;为农业生产和国家财政收入提供了有利条件;为近代乡村治理模式提供制度借鉴。(4分,答出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18.(1)影响:推动了工业革命深入发展;加快了城市化进程;加强了区域间的经济联系,加速了商品流通,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促使股份公司壮大,推动了现代企业制度形成;投机泡沫易引发经济波动。(6分,答出三点即可)(2)特点:主要布局在工业基地和战略后方;由国家力量主导实施;成效显著;集中力量修建干线,形成区域铁路路网骨架。(4分,答出两点即可)(3)启示:铁路是工业化与现代化的重要基础设施,铁路建设对国家治理具有战略性作用;根据国情选择铁路建设模式;铁路建设需兼顾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促进各区域均衡发展。(4分,答出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19.(1)背景:印度独立后力图实现经济自主;二战后全球民族解放运动高涨;殖民经济遗留结构畸形(外资控制关键产业、土地分配不均);美苏冷战下发展中国家探索现代化道路。(6分,答出两点即可)(2)意义:初步建立起独立的工业体系,推动了印度工业化进程;通过国有化运动削弱了殖民资本控制,增强了经济主权;土地改革与计划经济的尝试为后续社会改革提供了经验教训;为发展中国家摆脱殖民经济依附、探索现代化道路提供借鉴。(6分,答出三点即可)20.示例论题:中国国家图书馆的发展折射出中国文化传承的近现代转型。(2分)阐释:清代四库全书馆的设立,体现传统官府藏书“辨章学术”的文化功能,其编纂《四库全书》的行为,本质是封建王朝对文化的系统性整理与集权控制。1909年京师图书馆的筹建具有划时代意义:不仅“保存国粹”的宗旨延续传统藏书理念,而且“造就通才”的定位已融入近代教育思想;调拨古籍、开放阅览的举措,使藏书从皇室贵族的特权象征转向社会公众的共享资源,这一转变与科举制废除后知识传播模式的革新形成历史呼应。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图书馆广泛接收私家藏书、推进古籍数字化工程,既继承了图书馆“保存文献”的历史使命,又借助数字技术突破传统藏书的时空局限,完成了从“藏书楼”到“现代文化枢纽”的功能蜕变。(8分)总之,国家图书馆的演变轨迹,清晰勾勒出中国文化传承从专制时代的封闭整理,到现代社会的开放共享与技术革新的转型脉络,成为中华文明在近现代历史进程中自我更新的缩影。(2分)(“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分唯一标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