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松雷中学2024-2025学年度 下学期 期末考试高一历史试题考试时间:75分钟 试卷总分:100分第I卷(选择题 共48分)一、选择题(共24题,每题2分,共48分)1.图1、图2是发现于北非阿尔及利亚的塔西利一恩一阿耶洞穴壁画,距今约5000-6000年。壁画中的场景可以用来说明当地 ( )A.率先进行食物生产 B.男性占据主导地位C.初步产生社会分工 D.已经迈入阶级社会2.考古学家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乌尔遗址中发现了一批泥板文书,其中一块泥板提到:“洪水退去后,恩基神赐予人类谷物与法律。”这一发现可以佐证 ( )A.宗教神话的决定作用 B.文字载体多样化特征C.原始农业的高超技术 D.早期文明的发展水平3.在古希腊城市国家中,乡居的公民进城参加公民大会可以朝出暮归,人们相互间比较熟悉,一国政务比较简单,易于在公民大会中讨论和表决。由此可见古代希腊 ( )A.直接民主制度提升行政效率 B.政治制度影响城邦发展C.主权在民理念扩大公民范围 D.城邦体制影响政治发展4、12-14世纪,西欧城市劳动契约关系得到发展,那里实行与农奴制完全不同的自由劳动,无论学徒制、帮工和妇女的中短期劳动,还是医生治病,当事双方一般都要签订契约,详细规定各自的权利和义务。据此可知,劳动契约关系的发展 ( )A.有利于西欧新经济因素产生 B.推动西欧民族意识的觉醒C.促成市民获得完全人身自由 D.导致庄园农奴制度的崩溃5.下图为某一帝国的疆域及对外交往线路图,有关该帝国的说法正确的是A.首次建立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庞大帝国 B.将中国造纸术、印度数字传至欧洲C.在统治帝国期间大规模推广希腊文化 D.在4世纪末将基督教奉为帝国国教6.有学者指出,15世纪中期,威尼斯垄断了东地中海贸易后,热那亚商人联合伊比利亚半岛国家转向大西洋探索。这一行动打破了意大利城邦对东方贸易的绝对控制,并促成通往美洲和亚洲的新航路开辟。该学者强调,新航路开辟的深层动力是 ( )A.奥斯曼帝国威胁传统商路 B.西方对贵金属的迫切需求C.人文主义鼓励冒险的精神 D.西欧打破贸易垄断的博弈7.18世纪末,贪污腐化、投机倒把和财政破产加深了被长期的革命压得挺不起身来的法国人民的苦难。失望情绪是如此深刻,无数人欢迎一种新的专制主义,把它看作唯一的出路。在这样的背景下 ( )A.巴黎民众攻占了巴士底狱 B.拿破仑建立法兰西帝国C.法国进入等级君主制阶段 D.无产阶级建立首个政权8.马克垚的《世界文明史》认为,“如果人们把整个人类社会的演进用12个小时来表示,那么现代工业时代只代表最后五分钟”,英国是最先发生这“5分钟”事件的地方,工业革命可能是最初的关键几秒钟。正是这个革命使现代文明降临人间。这表明 ( )A.工业革命的发生时间很短 B.工业革命仅仅发生在英国C.欧洲的思想文化相对落后 D.欧洲以工业文明改变世界9.下图体现了世界棉花种植者、制造商和消费者之间的空间分布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发生变化的状况。特别是18世纪以来,生产网络高度集中在欧洲,一个多中心的棉花产业变成单极世界。这一改变主要由于 ( )A.自由主义政策的推行 B.生产方式发生重大变革C.殖民掠夺的不断加剧 D.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10.下图是英国维多利亚时期(1837-1901年)联合王国茶叶公司刊登在报纸上的广告。广告描绘了一位坐在躺椅上正在休息的贵妇,其他小人大多是中国的茶商与茶农形象,他们正在把茶叶拉上英国人的茶桌。以下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反映工业革命下的市场扩张B.表明中国茶商主导英国市场C.体现殖民扩张中的资本输出D.凸显自由贸易冲击传统产业11.对于犯罪数据的统计,18世纪的英国主要来自报纸媒体,缺乏官方资料。19世纪上半叶,英国法院对于每年的犯罪人数、犯罪地区与犯罪群体都有了较为详细的记载。同一时期法国的勃朗也曾调查19世纪40年代的犯罪率。这反映出 ( )A.自然科学实证方法被引入社会问题研究B.理性主义成为解决社会矛盾的唯一工具C.科学革命推动人类摆脱宗教思想的束缚D.社会改良依赖精英阶层的经验直觉判断12.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后,马克思、恩格斯先后为该书撰写了几种文字的序言,分别是1872、1883、1890年的德文版,1882年俄文版,1888年英文版,1892年波兰文和1893年意大利文版。这些序言的撰写说明了 ( )A.马克思主义成为时代主流思想 B.无产阶级革命的世界性C.资本主义已被社会主义所取代 D.社会主义更适用于欧洲13.“撒哈拉沙漠是一大屏障、一大分隔者······尼罗河上游巨大的苏德沼泽地在历史上构成了一个可怕的障碍。而未被港湾、海湾和内海破损的、平直的海岸线,也使非洲大陆难以接近······在美洲被开发、被殖民以后的几个世纪中,非洲仍是一块“黑暗的大陆'······甚至到1900年时,大约还有四分之一的大陆未被开发。”斯塔夫里阿诺斯这段论述的主旨是 ( )A.殖民者开发了美洲和非洲 B.非洲比美洲更加荒蛮落后C.地理环境制约着殖民进程 D.西欧殖民活动有时空差异14.19世纪末,除巴西以外的拉美各国,虽然建立了共和政体和颁布了宪法,但并没有真正实现资产阶级宪政,财富和政治权力均高度集中于地主阶级、教会和军事寡头手中,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A.拉美人民的民族意识淡薄 B.美国加紧对拉美地区的经济侵略C.拉美独立后各国政局动荡 D.拉美国家移植宗主国的治理方式15.1913年,德军军官鲁伊特因侮辱阿尔萨斯平民引发冲突,被告上军事法庭,最后,鲁伊特不仅被判无罪,皇室还授予他红鹰勋章,皇储发去贺电鼓励他“再接再厉”,这反映出当时德国A.军国主义盛行 B.阶级矛盾尖锐C.社会秩序混乱 D.君主专制强化16.列宁指出:“凡尔赛和约不过是高唱凯歌的帝国主义者表面胜利,实质上它意味着整个帝国主义世界的崩溃。”对此观点理解合理的是A.欧洲列强矛盾趋向缓和B.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崩溃C.战后国际秩序潜藏危机 D.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瓦解17.1927年,当苏联农民将余粮运往国家收购站出售时,发现粮食的收购价格远低于市场价,于是很多人选择将粮食暂时囤积。该年底出现了农民完税不卖粮的局面,导致1928年初国家收购到的粮食比1927年初少了1.28亿普特。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苏联政府 ( )A.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鼓励农民自主销售余粮C.筹划实施“农业集体化” D.制定提高谷物产量计划18.尼赫鲁曾说,甘地第一次踏进国民大会党组织,就立刻把国民大会党的党章完全改变了。······现在农民大量涌进来了,国民大会党开始像一个掺杂有强大的中产阶级成分的庞大农民组织,产业工人也进来了。这表明,甘地 ( )A.坚持非暴力不合作策略 B.提升了国大党的群众性C.激发了印度的民族意识 D.冲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19.1998年,英国布莱尔政府实施以“青年新政”计划为代表的新政,规定凡是年龄在18-24岁、领取失业金长达6个月者,必须参加全方位的就业指导、教育、培训,否则失去享受失业福利资格。这次改革 ( )A.强化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B.推动福利国家制度的转型C.加剧青年群体就业竞争 D.背离社会保障的基本宗旨20.20世纪60-80年代,大多数非洲国家修建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型建筑,如索马里国家剧院、苏丹喀土穆友谊厅、扎伊尔人民宫、喀麦隆会议大厦以及刚果(布)会议大厦等。这些大型建筑的修建 ( )A.体现了非洲均衡发展 B.消除了殖民主义影响C.促进了民族国家建构 D.化解了社会内部矛盾21.“跨国并购”是指不同国家的企业股权或资产发生兼并和收购的商业行为。阅读下表:“不同地区跨国并购销售值”,单位:百万美元。国家或地区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发达国家 132664 71183 81305 97391 128531 161310发展中国家 17964 9845 28986 53393 72798 63589美国 54212 23890 13789 35161 55928 60022英国 25006 12250 16746 12034 14469 35028中国 1937 2988 5201 15185 20146 12971印度 5 213 261 2126 2880 3235该表数据反映出这一时期 ( )A.资本主义垄断组织的规模扩张 B.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C.全球财富分配的不平衡性加剧 D.世界贸易中心发生转移22.2025年4月2日,美国向世界所有国家出口到美国的商品征收10%以上的所谓对等关税。针对这一情况,欧盟、中国、韩国、日本等都采取了不同的反制措施。这反映了 ()A.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B.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C.地区冲突问题此起彼伏 D.国际力量分化与制衡23.下图是一幅荷兰政府的宣传画,这表明马歇尔计划 ( )A.获得了荷兰政府的积极响应 B.在荷兰遭遇了民众的强烈反对C.企图控制和利用荷兰政府 D.是战后荷兰经济复苏的唯一希望24.2023年9月,在杭州主办G20峰会期间,中国与沙特阿拉伯签署《中沙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协议》,涵盖能源、基建、科技等14个领域合作。同时,中国推动峰会通过《二十国集团数字经济发展与合作倡议》,提出“构建普惠包容、创新驱动、安全有序、互利共赢的数字经济格局”。上述材料体现当代中国 ( )A.坚持以联合国为中心外交 B.开创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C.推动构建新型的国际关系 D.注重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第II卷(选择题 共52分)非选择题(共3道题,共52分)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公元前4世纪,亚历山大大帝东征印度时,才知道有甘蔗这种作物,自此极少量的印度蔗糖被商队带到欧洲。6世纪,甘蔗传入波斯。7世纪,甘蔗传入埃及,8-12世纪,穆斯林教徒将其传播到阿拉伯帝国统治的各地区,继而进一步传播到塞浦路斯及非洲东岸。随后,地中海一带开始广泛栽种甘蔗,欧洲蔗糖业兴起。但从世界整体来看,新旧大陆之间基本上彼此隔绝,亚、砍、非三洲之间的交往和接触范围较小,而且时断时续。-摘编自张兰星《旧大陆甘蔗在新大陆的传播及蔗糖业的发展》等材料二15世纪末,甘蔗种植之旅继续西进,蔗糖的生产中心转移到大西洋的马德拉群岛、加那利群岛、几内亚湾的圣多美岛及中南美洲的巴西。从16世纪开始,大西洋诸岛上,强迫非洲奴隶进行的蔗糖生产急速发展。进入17世纪后,甘蔗被移植到英属、法属加勒比海诸岛。随着甘蔗的引入,加勒比海地区的诸岛开发出了广阔的甘蔗种植园,生产出蔗糖这种世界商品。历史学家将加勒比海地区的人种构成、社会结构、经济方式持续的变化称为“蔗糖革命”。从17世纪中期开始,加勒比海的“蔗糖革命”使英国的砂糖进口量激增,而英国人对糖需求量增加的原因之一是他们要在茶中加糖。红茶加糖能迅速补充热量,让人精力充足,能让劳动者成为工场老板需要的劳动力。到18世纪中期,英国民众的人均砂糖用量是法国人的八到九倍。红茶和糖渐渐惠及下层民众,最终成了产业革命时期英国城市工人的象征。-摘编自【日】白川稔《一粒砂糖里的世界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公元前4世纪至12世纪蔗糖传播的主要特点。(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5-17世纪蔗糖进一步传播的历史背景,并简析“蔗糖革命”产生的影响。(6分)(3)综合上述材料,围绕“蔗糖传播的历程”,自拟一个人类历史发展的重大主题。(2分)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中国文物制度,迥异外洋搸狂(未开化)之俗,所以郅治保邦固丕基(政权兴盛安定)于勿坏者,固自有在。必谓转危为安、转弱为强之道,全由于仿习机器,臣亦不存此方隅(眼界受局限)之見。顾经国之路,有全体,有偏端,有本有未,如病方亟,不得不治标,非谓补修之方,即在是也。-1865年李鸿章《置办外国铁厂机器折》材料二1806年的拿破仑战争,法国显示出一个步入了工业世界的民族所能达到的强权国家的水平,而战败的普普士失去了独立地位,充分暴露了落后性。1807年,普王任命开明贵族施泰因男爵为普鲁士首相,开始了改革运动。施泰因称:“我们无需去摧毁所有的老传统,而是必须对它们作合乎时代精神的改造。我们不仅反对那些民主的空想家,而且也反对那些诸侯专横权利的捍卫者。从现状中,我们能发展起这样一种局势,它既不会砸毁一切,又能超出原有结构的气氛不断上演新的剧目。”改革运动中“正义、义务、秩序”而不是“自由、平等、博爱”成为口号,通过君主制的权威,开始废除封建农本经济的生产关系(指农奴制),成为普鲁士走进新兴工业强国的关键所在。-摘编自丁平《探析普鲁士面临危亡而改革强国的促成因》(1)依据材料,归纳李鸿章和施泰因二人主张的相同点,分析共性产生的原因。(12分)(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归纳两国的改革措施,并做简要的评价?(13分)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意大利半岛的政治统一作为一种思想和行动是在1831-1870年这40年间实现的,未塞佩,马志尼(1805-1872年,意大利建国三杰之一)表达了他的革命信念,他的志向是推翻君主制,建立共和制。他希望民主地解决意大利的问题,以便使意大利社会成为一个民族共同休,他指出,民族是操着同样语言,具有平等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为了发展和完善社会力量和这些社会力量的活动的共同目的而结合起来的公民整体。马志尼在他的一生中一直捍卫民族的事业,努力支持欧洲不同民族性的确立。他认为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限度,这一限度便是其他民族的自由。-摘编自【意】马斯泰洛内《马志尼的政治思想》材料二在20世纪初,民族主义成为欧洲政治的核心力量之一。民族主义不仅推动了民族国家的建立,还导致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竞争与冲突。当民族主义被用作排斥其他民族或进行领土扩张的工具时,它便成为了一种危险的意识形态。-摘编自【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教布》(1)据材料一,概括马志尼民族主义思想的主要内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历史背景。(6分)(2)结合20世纪前期欧洲政治的史实,简评材料二的观点。(8分)松雷中学2024-2025学年度 下学期 期末考试高一历史试题·参考答案一、选择题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C D D A B D B D B A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 A B C D A C C B B C题号 21 22 23 24答案 B D A C二、非选择题33.【答案】(18分)(1)特点:传播经历漫长的过程(传播具有渐进性);多集中于欧亚、北非地区(传播范围逐渐扩大);传播方式多样(通过古代帝国扩张、商贸活动和宗教传播等方式向外传播);传播时断时续,范围相对有限。 (4点,8分)(2)影响:给加勒比海地区的人种构成、社会结构、经济方式带来了变化;改变了美洲和非洲原有的社会发展进程,给当地人民带来巨大灾难;丰富了民众生活方式(改变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蔗糖消费大众化);加速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工业革命的孕育和发展;进一步加强世界各地的商贸联系。 (4点,8分)主题:文明的扩展与交流、全球联系的建立、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等。 (2分)34.【答案】(18分)(1)相同点:都强调在保持传统基础上进行变革,反对变革政治制度。 (4分)原因:两国都因外敌入侵,面临民族危机。两国都落后于工业文明的潮流。改革都是由当权的封建官僚主持。(6分)(2)中国:开展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但未触动旧有的政治经济制度。(4分)普鲁士:废除了农奴制。为普鲁士开展工业革命及日后统一德意志创造了条件,但保留了专制主义的传统。(4分)35.【答案】(16分)(1)内涵:强调通过革命实现民族统一; 民族统一与政治民主化结合:尊重民族差异性(或尊重其他民族自由)。(4分)背景: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法国大革命及拿破仑战争传播自由平等思想,促进欧洲各地区民族意识高涨;启蒙运动传播民族民主观念,解放了人们的思想。(4分)(2)材料二认为民族主义在20世纪世界历史进程中具有双重影响。 (概括观点2分)该观点是正确的。 (评价是非1分)积极影响:推动了民族国家的建立,如奥匈帝国解体后形成多个民族国家;(2分)消极影响:加剧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竞争与冲突,如欧洲列强的军备竞赛和同盟体系的建立以及一战的爆发。成为排斥其他民族和领土扩张的借口,如德、意法西斯国家的建立和二战的爆发。(1点2分,2点3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