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巴彦淖尔市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高一期末考试
历 史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中外历史纲要)(下)。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古巴比伦王国(前1894一前1595年)历史上一共有11位国王,这些国王依照两河流域国家的惯例,把每一年发生的最重要的一件事作为下一年的年份命名,据统计,只有开国之君和末代君主这两位国王不曾用“开渠”来为年份命名。这印证了古巴比伦王国
A.注重传承法治文化 B.大力宣传洪水传说
C.君主尚未实现专制 D.农业生产地位突出
2.图1所示为8世纪西欧某书中的内容摘译,这段内容所反映的社会关系是
致高费的主人 ,我, 国明显的衣食无着,而虚敬地请求您,希望您能同意我把自己交给您或委身于您的保护之下,为此,我将按下列条件行事,按照我为您服务的程度和为您服务的好坏,您必须给我以帮助和衣食的支持······在我的一生中,我无权力解除来自您的控制和保护······若我们中的一方想从这种约定中退出,只要他将给予另一方以许多常里达(君士想丁堡全币,在中古早期西欧各日耳曼国家通行)的补偿,那么协议将仍然有效。
图1
A.市民与国王 B.封臣与封君 C.农奴与领主 D.骑士与贵族
3.图2为中古时期阿拉伯人商业活动示意图。中国瓷器通过亚历山大港转水路运入欧洲,或沿陆路往南运至非洲腹地。这表明阿拉伯帝国
图2
A.擅长中转贸易 B.定都非洲北部 C.充当文化桥梁 D.疆域不断扩张
4.古代中美洲少有河川可将相隔遥远的各族群串联起来,没有大型驮兽,也没有带轮的运输工具可用,却促成了横跨三千多公里之遥的货物交易,阿兹特克乃至玛雅社会里形成了专门从事贸易的社会阶层。这说明古代中美洲
A.商品经济发展得益于民族交融 B.商人群体实力雄厚
C.长途交往受制于自然地理环境 D.内部贸易需求强烈
5.在大航海开始的时期,葡萄牙王室投靠罗马教廷,把殖民与传教捆绑起来,源自罗马的圣城建设传统也被传到海外。葡萄牙王室的这些举措旨在
A.创新殖民方式 B.寻求教廷支持
C.推动殖民扩张 D.传播西方宗教
6.1709-1787年,英国对外贸易的航行吨位增加了14倍。1709-1792年,利物浦从一个小渔村成为英国第二大商港,每年从海外贸易中获利约30万英镑。这可用于说明
A.三角贸易的影响 B.工厂制度的优势 C.世界市场的形成 D.交通工具的革命
7.美国南北战争被称作“美国内战”是尽人皆知的,但美国独立战争也被时人视为一场“内战”;美国独立战争常被称作“美国革命”,但人们也将美国内战称作“革命”。下列属于美国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的相同点是,二者都
A.属于民族独立运动 B.属于资产阶级革命
C.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 D.猛烈地冲击了专制制度
8.飞梭的发明突破了传统所织布幅的宽度和织布速度,纱线在英国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自18世纪中期以来,在全国性纱荒的背景下,英国在棉纺织生产领域的授权专利快速增长,最早的工厂组织也出现在棉纺织领域。与材料所述事件直接相关的史实是
①珍妮纺纱机得以投入使用 ②阿克莱特兴办水力纺纱厂
③瓦特成功试制“复动式蒸汽机” ④化学合成的纤维材料投入使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9.19世纪30年代,法国资产阶级感到文明制度正在受到“野蛮人”的威胁,一位知名记者惊呼:“野蛮人”生活在他们制造业中心的郊区。也有傅立叶主义者表示,在所谓“文明的”社会里,到处都是黑暗、混乱、贫穷、嘈杂,它和其鄙夷的“野蛮”无甚分别。这反映出当时法国
A.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B.阶级分化和对立加剧
C.马克思主义得到传播 D.被殖民地文化反渗透
10.“考迪罗”一词出自西班牙语,原意是首领或领袖,后引申为军事独裁者,考迪罗曾广泛存在于独立后的西属拉美,往往由大地产者担任。这一制度存在的根源是
A.欧洲列强的极力扶持 B.启蒙思想的影响有限
C.原有生产方式根深蒂固 D.拉美独立战争不够彻底
11.1913年,美国出口总额约为23.9亿美元,1916年,激增至56.1亿美元。从1914年6月至1917年4月,从英、法等国流入美国的黄金价值超过10亿美元。这主要源于
A.美国内战的结束 B.门罗主义的提出
C.一战的持续进行 D.欧洲的普遍衰落
12.1938年3月,德国吞并奥地利。对奥地利独立负有义务的英、法不但没有支持奥地利人民的抵抗,反而认为合并是“势在必行”的。英、法的这种做法
A.是谋求欧洲和平的无奈之举
B.助长了德国法西斯的侵略气焰
C.企图把战争的祸水引向苏联
D.符合国联倡导的集体安全原则
13.冷战时期,一位苏联最高领导人在一场党代会上声称:“党不再赋有政权职能和经济职能······党将通过说服工作,通过在群众中开展政治工作,参与议会辩论,在宪法和法律允许的范围内的活动,去争取社会对于实现社会主义价值的支持。”这位苏联最高领导人是
A.斯大林 B.赫鲁晓夫 C.勃列日涅夫 D.戈尔巴乔夫
14.表1所示为20世纪六七十年代部分非洲国家的教育文化政策,这些政策旨在
表1
国家 政策
阿尔及利亚 立法规定中小学全面采用阿拉伯语教学,关闭法国文化中心,招苏埃及教师填补师资缺口
肯尼亚 将斯瓦希里语定为官方语言,要求广播、报纸使用该语言,学校开设斯瓦希里语诗歌课程
A.瓦解资本主义殖民体系 B.提高民众的文化水平
C.构建非洲文化主体地位 D.巩固民族独立的成果
15.2022年,美国众议院通过法案,鼓励美国企业到拉美邻国投资,以减少美国对中国制造业的依赖,在拉美创造更多工作岗位,进而减少非法移民数量。但世界贸易组织分析认为:这可能导致地缘经济分裂以及全球生产总值的下降。这说明,美国此举
A.促进了贸易自由化 B.不利于经济全球化
C.旨在升级产业结构 D.是门罗主义的体现
16.中国在2021年、2022年和2023年先后提出了彼此呼应的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等“三大全球倡议”,国际社会积极评价这“三大全球倡议”,认为这些倡议充分体现了当代中国的全球视野和与日俱增的国际影响力。这表明当代中国
A.积极推动全球治理模式改革 B.国家建设方案取得丰硕成果
C.依托区域合作应对霸权主义 D.推动了多边贸易体系的建立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伯罗奔尼撒战争以后,古希腊的城邦制度逐渐走向衰落,对公民和外邦人进行界分的地方主义的做法变得不合时宜。到公元前4世纪,以亚历山大帝国为代表的帝国的出现促使人们重新思考自身的定位。当时的斯多亚学派认为世界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一个国家,而每个人都拥有理性,都是世界公民。到罗马时代,斯多亚学派通过构建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来回应不断扩张的国家,自我世界由不断扩张的疆土所占据。
-摘编自高景柱《世界主义的三次浪潮;一个观念史的考察》
材料二
康德为世界和平设置了限定条件:世界公民、普遍友好、共和制。他认为世界公民不得是儿童、妇女,且必须享有某些财产并可以养活自己。康德认为一个世界公民享有不会由于自己来到另一个土地上而受到敌视的权利。康德还主张建立共和政体,通过法律来保障公民自由。他还主张建立超越主权国家观念的“普遍的国家联合体”。但康德的公民世界限于“文明的文明世界”,而“野蛮民族”被排除在外。他还认为:德意志民族有权在这个世界舞台上争取一个杰出的地位。
-摘编自单波、叶琼《世界公民交往理念的历史演进及其矛盾性》
(1)根据材料一,概括斯多亚学派世界公民观念产生的历史背景。(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康德世界公民理念的悖论,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康德世界公民理念的影响。(10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拿破仑战争从一开始就具有双重性质;一方面,这一系列战争横扫了欧洲封建制度,把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原则带到国外;另一方面,为了法国大资产阶级的私利,战争成为掠夺欧洲战败国家的手段。随着拿破仑战争对德意志封建政治的沉重打击,德意志封建统治中心之一的奥地利内部出现了要求进行现代改革的政治呼声。从1794年起就被法军占领的菜茵河左岸地区一切贵族和教会特权都被废除,到1813年,全面推行《拿破仑法典》的莱茵河左岸地区成为德意志资本主义发展最快的地区,但是军事占领激起了当地人民的反抗。拿破仑在德意志多地进行的资本主义改造,也为普鲁士改革者提供了可供借鉴和效法的榜样。拿破仑为了对抗英国出台的大陆封锁政策,在短期内对德意志某些民族工业的发展带来了好处,但拿破仑总是采取民族自利政策,这使得德国现代工商业资产阶级不得不站到以普鲁士为代表的德意志民族解放战争一边,反对拿破仑的统治。
-摘编自丁建弘主编《发达国家的现代化道路-一种历史社会学的研究》
材料二
经过二战,欧洲诸国从世界争霸斗争的主角演变为美国和苏联进行全球争霸的配角。雅尔塔体系下的德国被一分为二,冷战又使两德处于东西方对峙的前沿。西德在外交方面坚决倒向美国,并积极倡导欧洲联合。要实现欧洲联合就必须实现法德和解。战后西德第一届政府总理努力理解法国人民的民族感情,主动作出必要的让步,以消除法国及其他西欧国家的疑惧。战后初期,法国陷入严重的经济困境,国民经济的恢复依赖美国援助,于是法国放弃了在美苏之间搞平衡的政策。与此同时,美国也加紧推行其扶植西德的政策。在共同的利益要求面前,法德两国都有实现和解的愿望,都在寻找实现和解的现实可行的途径。正在兴起的欧洲一体化运动为法德和解提供了广阔的历史舞台和历史机遇。
-摘编自张鹏《法德和解与欧洲一体化进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拿破仑战争对当时德意志的影响。(6分)
(2)根据材料二,简析二战后法德走向和解的背景,并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近现代法德两国关系变化的认识。(8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表2 1980-2006年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率
时间 巴西 中国 印度 日本 韩国 俄罗斯 美国 欧盟
1980-1984年 1.46% 9.56% 5.06% 2.72% 6.18% 一 2.42% 1.16%
1985-1989年 4.50% 9.86% 6.08% 4.80% 9.16% 一 3.72% 3.10%
1990-1994年 1.42% 10.86% 4.82% 2.18% 7.82% 一 2.34% 1.28%
1995-1999年 2.02% 9.12% 6.50% 0.84% 4.70% -1.04% 3.86% 2.72%
2000-2004年 3.02% 9.18% 5.76% 1.50% 5.42% 6.86% 2.50% 2.30%
2005-2006年 3.30% 10.55% 9.20% 2.05% 4.60% 6.55% 3.25% 2.55%
注:表中数字为年平均增长率,根据2007年4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数据换算而来。
-摘编自陈江生《世界经济格局变化趋势及其全球影响》
材料二
冷战结束后,许多人曾以为随着苏联威胁的消失,欧洲一体化会从此失去动力而停滞不前。然而,事实与人们所预测的趋势相反,欧洲国家的联合进程迈出了更大的步伐。统一货币的决定正是在柏林墙倒塌之后不久由当时的欧共体十二国领导人在荷兰小镇马斯特里赫特作出的,在这里,欧共体领导人签署了著名的《欧洲联盟条约》,并就建立经贸联盟的时间表以及成员国加入货币联盟的各项经济趋同标准作了明确的规定。1999年1月欧元问世后,尽管没有像人们早些时候预测的那样坚挺,但作为新的世界货币,欧元在国际货币体系可以说已牢牢地站稳了脚跟。
-摘编自冯仲平《欧洲一体化与世界多极化》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80年至2006年世界经济发展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元诞生的影响。(6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自然生态的多样性是文明多样性的重要基础。正如黑格尔所说,“地理的基础······是我们不得不把它看作是“精神'从而表演的场地,它也就是一种主要的而且必要的基础”。孟德斯鸠认为,不同的地理区域具有不同的特点,人为了在这些不同的区域生存、发展,必然形成与具体的气候、资源等条件相适应的不同的生存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制度方式等,形成具有不同特点的多样文明。
-摘编自陈忠《文明多样性:历史趋势与伦理自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完整。)
巴彦淖尔市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高一期末考试
历史参考答案
1.D 2.C 3.A 4.D 5.C 6.A 7.B 8.A 9.B 10.C 11.C 12.B 13.D 14.D
15.B 16.A
17.(1)历史背景:古希腊城邦制度衰落;亚历山大帝国等大型帝国出现;希腊化时代的文化交融;古希腊哲学理性思想的影响(对理性的重视);罗马帝国对外扩张的推动。(4分,答出两点即可)
(2)悖论:对公民资格的限定较为狭隘;具有明显的排他性(将“野蛮民族”排除在外);存在民族主义倾向。(4分,答出两点即可)
积极影响:强调法律保障公民自由和共和政体,推动了民主政治在近代欧洲的发展;为后世全球治理、国际合作与和平构建提供了理论启发。(2分,答出一点即可)
消极影响:强调德意志民族优越,为殖民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思想埋下隐患;无法实现广泛的人类团结,难以构建真正包容的世界秩序;加深了西方中心主义的文明偏见。(4分,答出两点即可)
18.(1)影响:经济上,促进了德意志资本主义的发展;政治上,冲击了德意志的封建制度根基,激发了奥地利、普鲁士等重要邦国的改革浪潮;文化上,传播了启蒙思想;社会上,强化了德意志民众的民族意识,壮大了德意志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6分,答出三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2)背景:二战大大削弱了法、德等欧洲国家实力;美苏冷战对峙,并将欧洲作为冷战的重点;法国和西德在政治和经济上均依附于美国;西德主动作出政治让步;法国外交策略发生调整;法、德两国都萌生了实现政治和解的愿望;欧洲一体化运动兴起。(6分,答出三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认识:国家利益对国际关系具有重大影响;世界格局和外部压力变化是促成国与国关系变化的重要条件;民族利已主义(单边主义、零和博弈思维)害人害己,互利共赢符合时代发展潮流。(2分,答出一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19.(1)特点:新兴经济体增长势头强劲;西方发达国家发展相对缓慢;全球经济增长重心东移趋势明显;呈现出一定的阶段性。(6分,答出三点即可)
(2)影响:加速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增强了欧洲话语权,提高了欧洲的国际地位;促进了欧洲内部投资与贸易发展;促进了国际货币体系的多元化发展;推动了世界多极化趋势。(6分,答出三点即可)
20.示例一
论题:地理环境对古代文明的多元性产生重要影响。(2分)
阐述:地理环境在古代文明的发展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古代希腊多山且陆地被分割成小块,陆上交通不便,从而形成了小国寡民的城邦制度。古希腊拥有众多岛屿与曲折的海岸线,为航海贸易创造了条件,推动了商品经济的繁荣。在此基础上,古希腊孕育出璀璨的文化,哲学领域涌现出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伟大思想家,他们奠定了西方哲学的基础。黄河、长江流域广阔的平原为古代中国的农业发展提供了优越条件,发达的农耕经济促使人口得以大量聚集。为了有效管理庞大的人口与领土,以宗法血缘为基础的君主专制制度逐渐形成。儒家思想倡导的“仁”“礼”等观念,契合了这种政治体制下维护社会秩序的需求,成为维系社会稳定、影响中国数千年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柱。(8分)
总之,地理环境从经济基础、政治体制以及文化观念等多方面塑造了古代文明的多元性,是影响古代文明发展走向的重要因素。(2分)
示例二
论题:古代文明的形态受多种因素的影响。(2分)
阐述:略。(10分)
(“示例”仅作参考,不作为评分的唯一标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