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合肥市一六八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安徽省合肥市一六八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安徽省合肥市一六八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摘自新华网《新时代人文经济学》)
【材料二】
文创设计通过创意手段,将文化元素、艺术形式与现代设计结合,创造出既具艺术价值又具实用功能的产品或服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其深厚的人文内涵,成为文创设计的灵感来源。以文化为基础、以创意为核心的文创产品,是连接传统与当代、文化与生活的媒介和桥梁。
赋予传统美学以时代生命力
文创设计作为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纽带,以创新性手段激活了传统美学的时代生命力。通过设计的创造性转化,传统符号、工艺和理念被赋予新的形式和意义,不仅满足了消费者的个性化审美需求,还提升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力和吸引力。
传统美学可以渗透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体现为技艺精湛的艺术品,还包含实用与审美结合的生活方式。比如,传统茶道和花道并非仅为高雅的社交活动,而是日常修养的重要部分。从唐代文人“焚香点茶”到宋代士人“杯酒人生”,再到明清民间的“团扇风雅”,传统美学这种“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理念强调生活中的感知力与仪式感,使人们在繁忙的生活中寻找到美的慰藉。

在文创设计中,传统美学常被视为一种文化资源,其符号化元素如纹样、器物形态、传统工艺等,被频繁地应用于产品设计。然而,这种形式化的设计方式也容易走向简单化和表面化,这只能称为某种意义上的文化产品,而不是文创产品。设计者在追求市场吸引力时,如果仅通过符号的拼贴或装饰来赋予产品传统文化的“外壳”,便会忽略了对文化内涵的深度挖掘。这种现象使文创产品变得缺乏深层的文化感染力。
避免这种符号化倾向的关键在于设计师需要深入理解传统文化符号背后的哲学理念和人文精神,将其转译为适应现代生活的表达方式。通过创新设计,使传统美学从历史文化符号中脱胎换骨,成为能够满足现代审美和实用需求的文化表达形式,实现传统文化的活态传承与现代化应用。
在文创产品的商业化过程中,传统美学元素常被浅表化处理,难以体现深层文化价值。而且文化符号的过度消费给传统文化的长远发展也带来了潜在风险。符号的频繁使用可能导致其逐渐失去文化的独特性和权威性,甚至被简化为一种无意义的装饰元素。在这一过程中,传统美学可能被削弱为一种短暂的流行趋势,而非一个延续的文化体系。要实现文化价值与商业价值的协同发展,需要在产品研发中加强艺术性与市场性的平衡,避免过度商业化将传统文化窄化为短暂的消费符号。

在当前文化复兴的背景下,新的消费观念兴起,“自我取悦”成为消费行为的重要动力,人们在消费时具有鲜明的个性化特点,更倾向于为个人兴趣与情感满足而消费,文创产品的文化内涵、独特设计和情感价值成为吸引消费的重要因素。
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更多地体现在“创新演绎”的形式上,他们希望通过现代设计重新发现传统美学的魅力。现在不少新兴书店都力求在设计中融入当地文化特色,以现代设计语言呈现传统意境。这种方式不仅丰富了传统文化的表达形式,也让其更加贴近现代生活。人们的消费心理从“喜欢好看”到“追求意义”的转变,对文创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现代文创设计不仅局限于文化领域的单一表达,还需要通过跨界融合激发创新潜力。将传统美学与科技、艺术和时尚结合,可以创造出符合当代消费需求的多元产品。陶溪川通过举办音乐节、陶瓷艺术展等活动,将陶瓷文化与其他艺术形式融合,吸引了更多年轻消费者的关注。这种跨界合作为传统文化开辟了新的传播渠道,也使文创设计具备更高的市场竞争力。
从实用性到艺术性,文创设计让传统文化内核得以在日常消费中延续,同时满足了新一代消费者对品质与精神体验的双重需求。这一趋势不仅体现了设计产业对传统文化价值的深度挖掘,也展现了文化复兴与消费需求的双向驱动。
未来,文创设计需要更加注重文化的深度表达,让传统美学不仅成为生活方式的一部分,更成为推动文化复兴的重要力量。在文化自信不断增强的今天,文创设计必将以更广阔的视野和创新思维,为生活书写新的美的篇章。
(摘自光明网《文创设计:深入挖掘传统美学的智慧》)
1.下列关于两则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新时代人文经济学有先进的思想理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赋予经济发展深厚的人文价值,推动文化与经济的交融互动、融合发展。
B.传统美学内含传统文化,其“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理念可使现代人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找到美的慰藉,这可体现优秀传统文化的时空超越性。
C.若文创设计者缺乏传统文化素养,只是形式性地应用传统美学符号,不仅会使文创产品缺乏文化感染力,也会使传统文化无法发展下去。
D.文创设计强调创新,将传统美学与科技、艺术、时尚融合,可以使传统文化更贴近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有利于促进消费和实现文化复兴。
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可看出新时代人文经济学以人民为中心,立足中国实际,体现了善于抓住重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B.材料二中的三个小标题对文章主要内容进行了分隔和突出,从三个方面论述了未来文创产品的发展方向,体现了思考的审慎和深入。
C.材料二开篇由文创设计的概念内涵引出文章中心论点——文创产品是连接传统与当代、文化与生活的媒介和桥梁,总领全文。
D.材料二指出了当下文创设计的问题,并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多处运用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的方法,使文章更具说服力。
3.下列关于文创设计的选项中,最能体现材料二中“外壳”一词的内涵的做法是( )
A.陶溪川由旧厂房改造而成,融合了陶瓷生产历史与现代创意设计,是传统工艺与现代文创的交汇点。
B.2024年总台春晚使用的字体“方正春晚龙行体”的设计灵感来源于中国古代红山文化的玉龙形态。
C.近来“手工扎染”(民间传统染色工艺)布艺掀起消费热潮,许多网店通过数码印花模仿手工扎染的晕染纹理,量产销售。
D.苏州博物馆以馆藏清代绣品《刺绣花鸟图件》为灵感衍生出名为“花语江南”的香氛摆件。
4.仿照材料二中第一个小标题,将其他画横线处的小标题内容补充完整,每处不超过20个字。
① ②
5.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以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要“研究一下这里面的人文经济学。”结合两则材料,分析文创产品的设计该如何践行新时代人文经济学的理念。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蘸火记(节选)
牛余和
一缕晨曦从葫芦峪东侧的树丛里冒出来。风从水库上掠过,顺着“S”形的炉火贯穿而下,抚过铁匠们赤裸的臂膀,滚动的汗珠在前胸后背的煤灰中划出一道道水痕。
卢所长从大坝边上的石阶跑上来,兴奋地报告说,从统计上来的数字看,一宿锻打的零部件,足够组装成十五六挺机枪、两千多支步枪和二三百支手枪,还有部分冲锋枪部件没统计上来。现在,三支部队的军械师正收拢零件,准备分头钻枪管,组装枪支。
张先生对何一钳说:“我来时,带来一台钻床,再加上任先生那两台,卢所长军械所还有六七台老钻床,钻枪管的活,就统一在军械所干吧。”
何一钳宽厚地道谢:“张先生,我得先谢谢你的好意。可你没想想,就这么几台车床,几千多根枪管,得钻多少天?小鬼子能给咱这么多时间?你放心,章丘铁匠有自己的土办法,大约一天一夜就能完成任务。”
张先生吃惊地瞪大眼睛:“土办法?钻枪管!”
何一钳又忍不住想笑:“说破天,你这使惯了洋玩意儿的军械师也不会相信,要不我领你去看看?”
二人走进葫芦峪东边山坳里的一座破寺庙。大殿、廊房和前后院子里,钻枪管的师傅们正在紧张忙活着。张先生站在一个师傅身后好奇地看着,见他面前的一架老虎钳上卡着一根枪管件,三根铁条把老虎钳和一个车轮轮毂模样的铁圈连在一起,铁圈上固定着一根钻头,师傅转动铁圈,钻头稳稳地钻进管件,黑蓝色的铁屑顺着钻杆卷了出来。他看了半天,摇摇头,又用力点点头,叹道:“了不起,真了不起。”忽然,他发现几个僧人也在满脸油污地钻枪管,吃惊地“噢”了一声,转身注视着他们。何一钳指着大殿前老荆蒿树下站着的老和尚:“这是庙里的住持,今年已经八十多岁了。”
张先生看看老和尚长长的寿眉,张张嘴又合上。老和尚微耸眉毛:“施主有话请讲。”
“这,恕我直言,枪械都是杀生之物,为何寺内的僧人也参与造枪呢?”
老和尚仰起头来,捋一把雪白的长髯,缓缓道:“倭寇嗜杀皆是邪魔。降魔护法,乃佛家弟子之职分。止兵燹,当用兵戈,佛学从来不是迂阔之学。”
张先生肃然鞠躬,退后几步,才转身和何一钳继续在寺院里转。回到寺门时,他心里暗暗计算一番,疑惑地问:“这几十台土车床,这样的手工速度,一天能钻出多少枪管?”
“这样的作坊,我们到处都有。”何一钳答道,“只不过有些比这还土还原始。你要有兴趣,咱们可以到绳峪庄看看,那是我的老家,人称快枪村。长岭山一带流传着一句笑话,说我们村的小脚娘儿们都会造枪。”
站在一座还留着火烧烟燎痕迹的破门楼子前,何一钳小声说:“这户姓牛,原先是一个有十一口人的和美人家,三年前日本鬼子从这里扫荡过去,他家就只剩下牛三婶子和她被砍瘸了腿的小孙子了。”说着用力拍拍大门,喊道,“三婶子,来客人了。”
张先生早就料到,这家里肯定藏着一个钻枪管的小作坊,可还是被院子里的情景惊呆了。坍塌一半的破影壁后面,竖着一个大磨盘,磨眼里固定着一根枪管,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孩子,左腿跪在地上,受伤的右腿僵直地拖在身后,他吃力地转动着支在铁架子上的木头小推车轮子,磨眼里的枪管下已落下一小堆卷曲的铁屑。他抬起头喊声“大叔”,笑容在油污的小脸上甜甜地绽开。张先生心里被这笑容狠狠地一剜,想说点什么,却一时不知该咋说。
“三婶子,这是天津来的张先生,帮咱们造枪的。”
张先生抢前一步,把牛三婶子扶坐到机子上,拿起她用的钢钻。钻杆呈十字状,上面锻接着四截铁棍,铁棍已被磨得锃亮。他看看老枣树树干上用铁箍子卡住的枪管,想了半天也没弄明白,就问:“大娘啊,这,怎么钻?”
牛三婶子突然笑了,皱纹密密麻麻地拥挤在脸上,从张先生手里拿过钢钻,弯腰从地上摸起一个小铁碗,站起来,挒着一双小脚走到枣树前,把钻杆底部的圆凸放进小铁碗底的凹槽,顶在肚子上,钻头对准枪管,双手把住铁棍,转舵轮一样捯着手,用力扳动铁棍,铁屑一点点地从钻头的槽线中挤了出来。
张先生鼻子一阵酸痛:“大娘啊,你就一直跟孙子这样钻?”
“俺祖孙俩老的老小的小,还能干点啥?俺就白天黑夜地咬着牙钻,钻一下,心里就想又打死了一个鬼子,俺夜里睡觉才踏实些。”牛三婶子抹一把干涩的眼睛,笑笑。
张先生抬头看看满树上的大枣,一只喜鹊歪着脑袋看看树下的人,挑拣着啄食红透了的枣。一群麻雀叽叽喳喳地落在树上,那只喜鹊翘了翘长长的尾巴,不停转动着圆溜溜的眼珠,阳光安静地从它身上滑下来。张先生感到鼻翼两侧凉凉的,抬手挥动了一下,树上喜鹊跟着一哄而起的麻雀飞走了。
从绳峪庄出来、张先生不住感慨。何一钳不说话,只顾低头走路,领着张先生到了绳峪尽头一个十来户人家的小村,走进村头的瞎奶奶家。
趁着瞎奶奶跟何一钳说话,张先生踮起脚溜进屋,灶膛里的木柴灰同样是凉的,他掀开灶台上盖着白瓷碗的残破老皇历,看看半碗黑乎乎的菜粥,扭头出门,忍不住吸溜鼻子。
“大前年,瞎奶奶的丈夫拒绝给扫荡长岭山的日伪军带路,被挑死在这里。她要把唯一的男孩牛子送到游击队,被尚大队长拒绝了。谁想她又让儿子投奔了独立大队,现在是夏侯雪手下特别小队的一个战士了。尚大队长说,就是这样一户户的庄稼院,支撑着长岭山的抗战。”
张先生按按被风吹乱的背头,没再说话。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多用细节展现人物内心,如张先生见到钻枪管的场景后先摇头再点头,表现出他对这种粗糙技艺的否定,也有对师傅们执著精神的赞叹。
B.张先生抬头看枣的描写看似闲笔,实则是用眼前所见生动活泼之景来烘托人物激动心情,情景交融,也使文章语言含蓄蕴藉。
C.文中“木柴灰凉”的冷灶、“黑乎乎”的菜粥与钻枪管的火热形成反差,民生苦难转化为战斗力量,同时展示了百姓抗战的艰苦和坚毅决心。
D.文章以张先生的沉默结尾,暗示民间苦难已超越语言能表达的极限,失语的沉默反比抒情更有力,深化了文章反战与和平的主题。
7.下列关于文中人物形象塑造及其作用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何一钳在文中是章丘铁匠领袖,精通“土法钻枪管”,自信驳斥洋机械局限,体现了民间智慧高于“使惯了洋玩意儿的军械师”的智慧。
B.文中那位八十岁住持,本是长眉白髯的传统高僧形象,却说“止兵燹当用兵戈”,打破“杀生悖佛”的教条,这种反差是作者的高明之笔。
C.文中借助军械师张先生的视角见证了长岭山百姓抗战的艰苦生活与坚定意志,在此过程中他逐渐认识到了民众的伟大智慧和力量。
D.破庙僧人、牛三婶子、瞎奶奶等人的造枪故事,以小见大,将个体悲剧升华为全民抗战史诗,讴歌了中国人民在民族危亡时刻的顽强抗争精神。
8.“蘸火”是章丘本地对“淬火”的称呼,指铁匠把锻件戳进水里使其冷却,以增加硬度的动作。请结合小说内容分析题目的深刻意蕴。
9.《蘸火记》与《荷花淀》虽有相似主题,却呈现出悲怆沉重与清新明快两种截然不同的审美效果,结合具体文本,从情节内容、人物塑造、主题表达等角度中任选两个角度分析该差异成因。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夫以仲尼之才也,而器不周于鲁卫;应聘七十国,而不一获其主;驱骤于蛮夏之域,屈辱于公卿之门,其不遇也如此。及其孙子思希圣备体而未之至封己养高,势动人主。其所游历诸侯,莫不结驷而造门;虽造门犹有不得宾者焉。其徒子夏,升堂而未入于室者也。退老于家,魏文侯师之,西河之人肃然归德,比之于夫子,而莫敢间其言。故曰:治乱,运也;穷达,命也;贵贱,时也。而后之君子,区区于一主,叹息于一朝。屈原以之沈湘,贾谊以之发愤,不亦过乎!然则圣人所以为圣者,盖在乎乐天知命矣。故遇之而不怨,居之而不疑也。其身可抑,而道不可屈;其位可排,而名不可夺。是以圣人处穷达如一也。
夫忠直之迕于主,独立之负于俗,理势然也。故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前监不远,覆车继轨。然而志士仁人,犹蹈之而弗悔,操之而弗失,何哉?将以遂志而成名也。凡希世苟合之士,俛仰尊贵之颜,逶迤势利之间。其言曰:名与身孰亲也?得与失孰贤也?荣与辱孰珍也?故遂洁其衣服,矜其车徒,冒其货贿,淫其声色,脉脉然自以为得矣。
(节选自三国魏·李康《运命论》)
材料二:
夫食稻粱,进刍豢,衣狐貉,袭冰纨,观窈眇之奇鳷,听云和之琴瑟,此生人之所急,非有求而为也。修道德,习仁义,敦孝悌,立忠贞,渐礼乐之腴润,蹈先王之盛则,此君子之所急,非有求而为也。然则君子居正体道,乐天知命,明其无可奈何,识其不由智力,逝而不召,来而不距,生而不喜,死而不戚。瑶台夏屋,不能悦其神;土室编蓬,未足忧其虑。不充诎①于富贵,不遑遑于所欲。岂有史公董相《不遇》②之文乎?
(节选自南朝梁·刘峻《辩命论》)
【注】①充诎:得意忘形的样子。②西汉董仲舒曾写《士不遇赋》。其因两度任藩王国相,故有“董相”之称。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及其孙A子思B希圣C备体D而未之E至F封G己H养高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周,合,与《离骚》“何方圜之能周兮”的“周”意思相同。
B.师,以……为师,意动用法,与《师说》“吾从而师之”的“师”意思相同。
C.“屈原以之沈湘”与《兰亭集序》“犹不能不以之兴怀”的“以”意思相同。
D.距,同“拒”,拒绝,与《鸿门宴》“距关,毋内诸侯”的“距”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用屈原和贾谊的典型事例进行对比论证,论述命运对人的影响:如果不能参透命运之理,就难以避免悲剧。
B.古代的先贤圣人,有的也难遂其志,他们之所以成为圣人,在于乐天知命,无论穷困或显达都能做到始终如一。
C.迎合世俗甘于苟且之人,趋炎附势,阿谀奉承,贪求钱财,沉迷声色,沾沾自喜,作者对他们持否定态度。
D.敦化孝悌,树立忠贞,受到礼乐的洗礼,遵守先王制定的规则,这是君子必须做到的,不是为了达到什么目的才做的。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驱骤于蛮夏之域,屈辱于公卿之门,其不遇也如此。
(2)其身可抑,而道不可屈;其位可排,而名不可夺。
14.两篇材料观点均论及“命”,但侧重点不同,请分别概括。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始闻秋风
刘禹锡
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
五夜①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
马思边草拳毛②动,雕眄青云睡眼开。
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
[注]①五夜:一夜分为五个更次,此指五更。②拳毛:蜷曲的马毛。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开头“看黄菊”“听玄蝉”两个情境形象地点明了秋风“去而复还”的时令特征。
B.深夜闻秋风,秋风依然是那样的刚疾劲肃;揽镜照容颜,诗人依然是那样意气风发。
C.骏马的“动”应和着内在的“思”,这一形象有力地从侧面渲染了秋风秋色的魅力。
D.本诗一反古诗悲秋的传统,情怀高远,呈现出跌宕雄健的风格和积极健康的美学趣味。
16.诗人“扶病上高台”的举动蕴含着怎样的情怀?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在《离骚》中常用香花芳草做比喻,对此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这样进行解释“ , ”。
(2)姜夔《扬州慢》的序言中提到了“黍离之悲”,词中“ , ”两句对春日景物的描写则将这种情感体现得淋漓尽致。
(3)我国古代诗词常用衣服的颜色和材质来表明人物的身份,如“ , ”就是如此。
五、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塑料是重要的基础材料,②在社会生产和居民生活中被应用广泛。③不规范生产、使用、处置塑料会形成资源能源浪费,④带来生态环境污染,⑤影响群众健康安全。中国是发展中大国,在全球共同应对塑料污染问题上, 。
我国早在2008年6月就开始实行“限塑令”,在此之前,我国城乡居民每天买菜要用掉10亿个塑料袋,塑料袋使用量年均增速一度超过20%。“限塑令”实施之后,塑料袋使用量年均增速下降到3%以内,主要商品零售场所塑料袋使用量年均减少20万吨。塑料制品使用量在减少,但规模依然庞大。“白色污染”的治理形势因“限塑令”在外卖餐饮和快递行业迅速发展的冲击下沦为一种摆设而更加严峻。
实践证明,寻找塑料替代品是减少塑料使用、减轻塑料污染、从源头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基于此,我国与国际竹藤组织联合倡议并启动“以竹代塑”全球行动计划,以有效治理塑料污染。竹子作为绿色、低碳、可降解的生物材料,在这一领域( )。据悉,我国现有竹子500余种,竹林面积超过700万公顷,到2025年,全国竹产业总产值将突破7000亿元;到2035年,全国竹产业总产值将超过1万亿元。可见,实行“以竹代塑”,我国不妨先行一步。
18.文中第一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19.下列填入文中空白横线处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将积极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把理念转为实践,把倡议变成行动,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与全球共同应对塑料污染。
B.将积极把倡议变成行动,把理念转为实践,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为全球共同应对塑料污染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C.将积极把倡议变成行动,把理念转为实践,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为全球共同应对塑料污染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
D.将积极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把倡议变成行动,把理念转为实践,为全球共同应对塑料污染提供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
20.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是一个长句,请改成一个语意连贯的短句,可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1.填入文中第四段括号内的词语,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无所不能 B.大显身手 C.备受欢迎 D.大有可为
22.“以竹代塑”全球行动已逐步进行,请你作为行动宣传员向复兴小学的同学们介绍“竹”的优点,推动行动的开展。不超过90字。
六、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淬火工艺中,金属历经高温灼烧后急速冷却,硬度和强度得到提升,但也可能因己身材质或火温等而脆化。纵观历史,中华民族历经苦难淬炼,铸就坚韧不屈的精神品格。当今世界,大国博弈、科技更迭与时代不确定性交织,亦如一场新的“淬火”。
作为新时代青年,你该如何在时代浪潮中淬炼自我?结合你的个人经历和时代体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C 2.A 3.C 4. 避免符号化、浅表化(“简单化”、“表面化”也可)倾向 实现消费需求与文化创新(“复兴”也可)的双向驱动(要求:动宾短语形式,默认以“文创产品”为主语) 5.①文创设计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满足新一代消费者对品质与精神体验的双重需求。②文创设计要推动经济和文化的交融互动,要实现文化价值与商业价值的协同发展,需要在产品设计中加强艺术性与市场性的平衡。③文创产品要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采用传统美学这种“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理念,赋予其以时代生命力。④文创产品要推动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转译为适应现代生活的表达方式,与科技、艺术结合,通过跨界融合激发创新潜力。
6.C 7.A 8.①隐喻中国人民在战火中淬炼出抗战精神。
②暗示抗战如“淬火”,它使中国人民经历了痛苦和挫折,但同时也锻炼了民族的意志和精神,使民族凝聚力更强、民族意志更坚韧。 9.①情节内容:《蘸火记》直面战争创伤(如瘸孙跪地钻枪管、冷灶凉粥等),以血仇细节强化苦难;《荷花淀》聚焦寻夫、月夜话别等生活化场景,不直接表现战争带来的苦难,淡化血腥。
②人物塑造:《蘸火记》刻画备受战争摧残的百姓群像(瘸腿孙、小脚三婶等等),突显侵略战争给无辜中国百姓带来的肉体摧残与国仇家恨;《荷花淀》着重描绘以水生嫂为代表的青年妇女群像,她们勤劳勇敢,深明大义,在战斗中迅速成长。
③主题表达:除了全民抗战的主题外,《蘸火记》还借“蘸火”工艺隐喻民族淬炼重生,直面毁灭与牺牲;《荷花淀》以荷香诗意象征家园希望,富有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色彩,消解了战争的残酷性。
10.BDF 11.D 12.A 13.(1)(孔子)在各国之间到处急奔,在公卿之门遭受屈辱,他就是这样得不到君主的赏识。
(2)他们的身体可以被压抑,但他们的正道不能被屈服;他们的地位可以被排挤,但他们的名声不能被剥夺。 14.李康强调君子对待“运命”,无论处境如何,要有“处穷达如一”的超然态度;要为实现远大志向而不惧艰辛不怕牺牲。刘峻强调君子对待“命”,应主动“居正体道”,通过修身践行道德,超越外物得失,达到理想境界。
15.B 16.①诗人抱残病之躯,也要登上高台,欣赏秋的美景,领略秋的情韵。②蕴含着对秋天的喜爱:诗歌先写秋风对诗人的谈话,再写诗人对秋风的言语,含蓄别致地表达了诗人对秋天的深厚情谊。③蕴含着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情怀。诗人以马、雕自比,以物喻人,托物言志,暗示了自己不因为衰老而消沉,而是保持着对“用世”的渴望和对理想的执着。
17. 其志洁 故其称物芳 过春风十里 尽荠麦青青 素衣莫起风尘叹 犹及清明可到家(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18.(1)第②句“被应用广泛”改为“被广泛应用”或“应用广泛”;(2)第③句“形成”改成“造成” 19.D 20.外卖餐饮和快递行业迅速发展,“限塑令”已沦为一种摆设,“白色污染”的治理形势更加严峻。 21.A 22.同学们,以竹代塑好处多。竹子可是拯救地球环境的大救星啊! 它是可再生的绿色资源,一次栽培,永续利用,而且生长速度快、固碳能力强。此外,它还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等作用呢!
23.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