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湖南省新高考教学教研联盟暨长郡十二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距今6000年前后,某文化中,粟作农业迅速发展成熟,主要表现就是粟的比例大大增加,与此同时,采集野生果实的数量也大大下降,而大豆的种植比例开始上升。下列选项符合该文化特征的是( )A.人们主要从事渔猎和采集 B.典型的器物是彩绘陶器C.出现军队监狱等强制机关 D.贫富分化现象普遍存在2.先秦时期,有学者认为:“以善至者待之以礼,以不善至者待之以刑。两者分别,则贤不肖不杂,是非不乱。……若是,王者之事毕矣。”据此可知,该学者推崇的国家治理模式是( )A.贤能治国 B.无为而治 C.礼法并用 D.德主刑辅3.河西魏晋墓中有大量的壁画,除了出现比例很高的狩猎场面(如图1),还有不少中原地区的酿醋(如图2)、酿酒场景。据此可知,魏晋时期( )A.农耕生产方式在西北普遍推广 B.民族交往影响生产生活C.少数民族贵族的日常生活奢侈 D.边疆地区华夏认同加强4.下面是北宋边饷补给体制示意图。据此可知,北宋( )A.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商业税 B.商税成为边防财政重要补充C.军费支出庞大加剧财政负担 D.南方的经济已彻底超过北方5.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清朝中央政府在拉萨设立宝藏局,制成正面铸“乾隆通宝”背面铸“宝藏”俱用藏文的钱样进呈;乾隆帝阅后认为不合“同文规制”,次年宝藏局遵照清廷户部颁布钱式(如右图)铸造发行,中外商民“悉皆称便”。乾隆宝藏的发行( )A.彰显了中央政府的权威 B.实现了币制的全国统一C.促进了清朝的海外贸易 D.尊重了西藏的地方特色6.在鸦片战争前,华工主要是自愿结伙出国谋生,其多分布在东南亚,人数较少。但从鸦片战争到清末,出国的大多数是被西方殖民主义者拐掠、贩卖的契约华工,且他们分布在世界各地。这一变化的根源是( )A.列强侵略的不断加剧 B.清政府华工出国政策转变C.人地矛盾的不断激化 D.西方资本主义扩张的需要7.1898年7月,中国第一份女报《女学报》创刊。随后《女报》《女子世界》《中国女报》等陆续问世,宣传妇女解放、提倡女子教育。这些报刊问世后,或“远近争购、传播甚速”,或令“钗群警醒”,一时之间“读者云集,反响热烈”。这些报刊的创办( )A.冲击了封建礼教束缚 B.反映了群众的广泛认可 C.提高了女性政治地位 D.引发了政治体制的变革8.1945年,中国代表团出席《联合国宪章》制宪会议,其中解放区代表董必武以和平与民主精神为指引,推动中国代表团意见大多被大会接受,并纳入《联合国宪章》。这说明( )A.联合国制宪会议充分尊重各国意见 B.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增强C.抗日战争期间国共实现了全面合作 D.董必武个人能力得到了国际认可9.1965年,卫生部开始在农村试点,培养半医半农人员,他们不脱离农业生产,长期行走在泥土中,被称为“赤脚医生”。到1976年,培养了150多万赤脚医生。同时还出现了大量以女赤脚医生为题材的宣传画(如图所示),成为那个时代的印记。大量培养赤脚医生( )A.反映了人民政权的进步性 B.主要目的是推动农村地区的妇女解放C.实现了农村医疗的现代化 D.消除了城乡医疗卫生资源的分配差异10.20世纪70年代,广东某县与港商合作兴办大进制衣厂,实行先进管理模式和按绩效发放工资的制度,生产的牛仔裤在当时美国服装市场上享有盛誉。1986年,该厂全年销售额达1500多万元,利润50万元。由此可知,该厂的经营( )A.体现了国企改革的显著成效 B.反映现代企业制度的完善C.得益于对外开放政策的推动 D.标志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11.亚述王阿达德尼拉里一世统治时期(约前1295—前1263年),对《亚述王表》进行了修订,不仅把亚述君主制的起源追溯到“住在帐篷中的17个王”的久远过去,而且把中亚述之前的所有城邦首领(伊沙库)都统一称呼为“国王”。这一历史叙事意在( )A.塑造历史悠久的王统形象 B.保存两河流域的文化遗产C.强化王权国家的政治认同 D.展现独具特色的历史传统12.创作于11世纪的日本古典文学作品《源氏物语》描写了一段“隐居须磨的僧侣明石道人,是掌控大片庄园且无须向朝廷纳税的地方豪强。当皇帝的异母弟光源氏流放此地时,他将女儿嫁于光源氏并以庄园财富助其重掌政权”的故事情节。这段情节折射出当时( )A.庄园势力削弱中央集权 B.日本进入幕府统治时期C.天皇制度走向全面瓦解 D.封建化改革的进程曲折13.14世纪开始,意大利的城市广场逐渐从封闭的宗教场所转变为市民集会、交易和辩论的开放空间,城市设计中通常会在广场周边集合市政厅、柱廊商铺和喷泉等,以满足人们日常需求(如下图所示)。这说明当时( )意大利雕塑家吉贝尔蒂(1378—1455)设计的圆形小广场A.科技进步改变建筑布局 B.实用功能成为唯一追求C.艺术创作摆脱宗教束缚 D.社会思潮影响设计理念14.下表为1500—1890年西欧英、法、德、荷四国的城市化率(规模达1万的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变化统计表。其中代表德国的是( )1500年 1600年 1700年 1800年 1890年① 15.8 24.3 33.6 28.8 33.4② 3.2 4.1 4.8 5.5 28.2③ 3.1 5.8 13.3 20.3 61.9④ 4.2 5.9 9.2 8.8 25.9A.① B.② C.③ D.④15.1838年,“伦敦工人协会”以法案形式公布了以争取普选权为中心的“人民宪章”后,工人阶级积极投身于争取实现“人民宪章”的斗争中,在他们看来,“实行普选权的必然结果就是工人阶级的政治统治”。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A.工人运动完善了英国议会制度 B.宪章运动扩大了工农联盟基础C.工业革命提升了无产阶级觉悟 D.民主政治有利于缓解劳资矛盾16.1922年,在巴西圣保罗州举办的“现代艺术周”上,诗人卡尔瓦略称:“让我们忘记雅典卫城的雕刻和哥特式教堂的塔楼……我们是高山和森林之子。不要再考虑欧洲,考虑一下美洲吧”。该理念( )A.摆脱了欧洲艺术形式的影响 B.体现了巴西民族独立愿望C.促进了美洲和欧洲文化融合 D.旨在寻求自身的文化独立二、材料题17.【中国古代书院的发展】材料一 书院之名始于唐中叶官方设立的丽正书院,其职责为收集整理、校勘修订书籍。唐末五代,大量士人隐居山林,仿效佛教禅林,建院讲学,推动宋代书院的兴盛。朱熹在《衡州石鼓书院记》中这样记载:“余惟前代庠序之教不修,士病无地为学,往往择胜地,立精舍,以为群居讲习之所,而为政者乃成就而褒表之,若此山、若岳麓、若白鹿洞之类是也。”……宋代书院往往通过会讲的形式进行学术交流,也会邀请书院以外的名师甚至于不同学派的学者来院讲学。淳熙八年(1181年),朱熹重建白鹿洞书院,专门邀请陆九渊讲《论语》,尽管部分观点相左,仍将其讲学内容撰成讲义,刻于石碑之上。——摘编自张晓荣、叶美兰《宋代书院发展的背景及其特性》材料二材料三 明代土司地区建立的官学、书院、社学总数超过369所,其中云南书院数量达70余所。书院被赋予“辅圣治”的政治使命。明廷允许土司子弟通过书院教育获得仕进机会。明代中后期官学体系逐渐空疏化,西南地区因地理位置偏远,官学资源更为匮乏,迫使地方官员转向书院教育。他们将书院视为政绩工程与学术传承载体。士绅阶层、商贾通过捐赠学田、筹办经费参与书院运营。王阳明在贵州龙场悟道后,其学说通过文明书院、龙冈书院等迅速传播,形成以阳明心学为核心的书院网络。——据韩国书院学会《书院儒学传播与明清西南地方认同意识的兴起》等整理(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宋代书院的特点,并结合所学,分析宋代书院兴盛的原因。(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简析西南地区书院发展的影响。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世界历史的书写受“西方中心主义”的影响。2023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了钱乘旦主编的《新世界史纲要》一书,反映了中国的世界史学者力图跳出西方话语和框架,构建具有中国立场、中国视角的世界史学科体系的努力。《新世界史纲要》分为6章:第一章 详细介绍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包括学术史、主要内容、现代意义等。第二章 人类文明的起源及其在早期的发展,勾画出文明如何从星星点点向外扩散,同时也从低级走向高级。第三章 中古世界,那是个封建主义时代——但封建主义在不同地区的表现是不同的,那也是农业文明逐渐覆盖于整个世界的时代——文明的横向发展加速进行。第四章 资本主义在西欧出现,强有力地向世界各地扩展,但世界多数地区仍基本维持原有状况,呈现文明多样性。第五章 资本主义全面发展并且建立西方霸权的时代,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西方霸权动摇了非西方世界的社会基础,同时带来了现代化。第六章 20世纪历史巨变,西方霸权正在跌落,非西方国家群体崛起,到21世纪开始的时候,全球化将人类带向一个利益共同体。——整理自2023年《历史教学》第10期《<新世界史纲要>--以新知识体系书写世界历史》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构建中国立场、中国视角的世界史学科体系”,自拟一个论题,并加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三、综合题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新年”之争民国时期,政府主张推行阳历,以与世界文明诸国一致。当时舆论将阳历新年称为“民国之新年”。从1920年开始,改革旧历新年礼俗、大力批判传统新年礼俗,成为舆论中的主流话语。1927年南京政府明确表示,阴历为“废历”,春节也自当被废除,任何关于春节的习俗均不允许,甚至提及春节也被视为违法,“封杀”春节的行动持续到了1934年。民国政府虽以阳历为标准纪年,而民间仍习惯用阴历,一般社会民众视阴历新年为“国民之新年”,国民党元老蔡元培在家中“关门过阴历年”。北京《晨报》曾详实地记载了“春节禁令”下的新年活动:“就北京一城而论,在阳历新年的时候,除各公共机关门口结几块彩牌与停止办公几天外,社会上绝无什么表示为新年点缀的。而在阴历新年时候,无论何界都一律休息,而群趋于行乐一途,燃放爆竹彻宵不绝,比之阳历新年实在热闹百倍。”——摘编自忻平、张坤《政俗关系视野下的民国“新年”之争——以〈申报〉为中心》(1)根据材料,概括民国政府废除阴历春节的原因。(2)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民国的“新年之争”。湖南省新高考教学教研联盟暨长郡十二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参考答案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B C B B A D A B A C题号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C A D B C D17.(1)特点:私人讲学的教育机构;学术自由开放;选址靠近名山胜地。(任意两点)原因:历史因素:唐末五代社会动荡,官学衰落;政治因素:宋朝统治者的褒表鼓励(宋代文治的兴盛);经济因素:印刷术的改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思想因素:儒学的复兴和佛教的影响(理学的形成或儒家士人的社会责任)。(一个方面,任意两个方面)(2)影响:补充西南地区官学资源的匮乏,完善教育体系;助推阳明心学(儒学或理学)的发展,有利于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强化西南地区的社会治理,提升地方认同意识,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3点)18.论题:中国视角从整体史观的看待世界史:在“纵向”力量推动下人类从彼此孤立到普遍联系的“横向”过程。阐释:在我国世界史领域,整体史观以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为指导,系统阐释了人类历史的“纵向”和“横向”发展。将人类历史划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上古时期人类文明由点到面的扩散过程。“农业革命”使人类摆脱居无定所的状态,建立星星点点的城邦聚落,经过交往融合,形成较大范围的地域国家,再演变为更大范围的帝国;第二阶段,中古时代文明圈诞生。随着农业的发展及商业的扩展,人类文明传播超越上古帝国的疆界,形成四大文明圈,即东亚儒家文明圈、南亚婆罗门教印度教文明圈,西亚北非伊斯兰文明圈、欧洲基督教文明圈,文明圈之内各个国家的文化接近、关系密切,但跨越文明圈的交往依然有限;第三阶段,15到16世纪是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关键时期。欧洲诞生资本主义萌芽,为了寻求财富进行资本积累,欧洲商人开辟新航路,进行海外殖民,开始打破文明圈之间的闭塞状态,初步建立全球贸易体系,拉开了世界历史的序幕;第四阶段,17到19世纪,人类历史变成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史。西方完成工业革命,使其他文明圈沦为殖民地和经济政治附庸,彻底突破原有国家、地域及文明圈的界限,世界成为有机联系的整体;第五阶段,20世纪以来世界各地联系更为密切,人类形成“命运共同体”。20世纪前期西方凭借第二次工业革命确立全球霸权,把世界瓜分完毕,彼此激烈争夺,引发两次世界大战;20世纪后期,西方殖民体系瓦解,两极对峙终结,人类步入全球化时代。 综上所述,从中国视角看待世界历史,即从整体史观角度进行论述,即强调历史从低级到高级的纵向演进,又注重从分散到整体的横向融合,也特别关照了二者的辩证关系,纵向发展的水平决定了横向发展的广度,横向发展在适当条件下刺激纵向发展的深化。19.(1)原因:推行现代化改革与国际接轨;批判传统礼俗,推动社会革新;强化国家权威与现代治理秩序。(2)示例“新年之争”的实质是现代国家建构与文化传统的冲突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为彰显新政权的现代性,致力于社会生活方面的除旧布新,提倡文明开化的新习俗、新风尚,效仿西方以更好地融入国际社会,以阳历为标准纪年,形成了民国“新年”。民国“新年”有利于推动近代化进程,促进社会风俗的变革,强化民众对新政权和国家的认同感,但忽视了传统历法和节日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和民族情感,引发了文化上的冲突和矛盾。因而实施过程中没有取得预期效果。中国长期以农业社会为基础,阴历与农事、民俗紧密关联,春节祭祖、团圆等习俗承载伦理认同,民众难以割舍。国民政府的激进政策脱离社会实际,一定程度上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不便。普通民众依然坚持阴历新年,由此形成了国民“新年”。国民“新年”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的表现。两个新年的碰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近代化进程中传统与现代的冲突,是近代中国文化转型的缩影。蔡元培等知识精英批判旧俗,但私下仍遵循传统,体现了文化选择的复杂性。国民政府强制手段未能消除春节习俗,凸显文化变革需考虑社会实际。这表明,文化的现代化需兼顾传统根基与现代需求,通过渐进融合而非强行割裂的方式来实现传承与创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