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郑州市宇华实验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图片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河南省郑州市宇华实验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图片版,含答案)

资源简介

秘密★启用前
2024一202际学年高一年额下学期期末者试
语文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
填写清楚。
2.每道选择题选出答策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
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
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藏I(本题共6小题,19分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首屈一指的语言大师。在中国语文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历史
性变革过程中,鲁迅的文学语言起到了桥粱和示范作用,具有无与伦比的审美意义。他极
其重视中国语文的新生,把语言文字改革提高到了关系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他呼吁现代
人要将自己的思想直白、真实地表达出来,以打破旧中国万马齐暗的沉闷局面。他字斟句
的,炉火纯青,把文字的功能和魅力发挥到了极致。他还是文体创造的先锋:不仅创造了
杂文这种新型的散文体裁,而且他的小说几乎每篇都有新的形式和格局,从不重复自己。
因此,鲁迅的不少代表作成为大、中、小学的传统教材,滋润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田。
经典作品的审美意义和认识意义是恒定的,而其现实意义却是流动的,具有跨越时空
的巨大潜能。重读鲁迅文本,应该回应现实生活中人们普遍关注的迫切问题,使其在时代
发展和民族复兴过程中不断彰显出思想和艺术的魅力。只有这样做,才能使鲁迅在走向大
众的过程中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鲁迅曾将致力于国民性的改造作为自己的创作宗旨,以拯救中华民族的灵魂为急务。
他在广泛剖析国民性负面因素的基础上得出结论,认为最需要灌输的道德观念是“诚与
爱”。这种对“最理想的人性”的呼唤,不仅在当时具有普适意义,而且同样切中当今时
弊。因为现代社会既需要市场经济的物质支撑,也需要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要素的价值支
撑。如果缺少了“减”与“爱”,市场经济就会出现信用污染,而这种污染比环境污染更
加严重。对于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大家都有切身感受。
语文试卷第1页(共15页)
对于塑造新型的民族性格,鲁迅提出了他的正面主张。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一
文中,鲁迅明确提出了三点:一、耐劳作的体力:二、纯洁高尚的道德:三、广博自由能
容纳新潮流的精神。这其实就指明了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向。现代社会竞争激烈,生
活节奏加快,没有健全的体魄就无法承受工作的重负,这就是所谓“健康第一”。现代社
会又是一个知识更新、信息爆炸的社会,没有容纳浙潮流的精神,就会因循守旧,故步自
封,最终成为时代的落伍者。道德追求也就是应有的信仰追求、理想追求。现代社会是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双轨并行的社会,法律是不能触碰的立身行事的底线,道德
是一种没有上限的人格追求。“纯洁高尚”是一种境界,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非每个
人都能通达。但是,《诗经》中有一句诗说得好,“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所以每个人
都应该对“纯洁高尚的道德”有一种景仰之情、向往之心,这也就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崇高
目标。
我们肯定鲁迅作品的现实意义,但必须看到鲁迅作品都有其特定的时代性,它不可能
回应并解决现实生活中面临的一切具体问题。阅读鲁迅作品最大的现实功效是什么?我的
回答是三个字:“学做人”鲁迅是中国底层民众的忠实代言人,他的一生是为现代中国
人的生存、温饱和发展而呐喊的一生,他的“道德准则”是“损己利人”,“在生活的路
上,将血一滴一滴的滴过去,以饲别人,虽自觉渐渐瘦弱,以为快活”,这种无私奉献的
精神,在物欲横流的当下无疑是一种宝贵的精神资源。鲁迅又是一个充满智慧的人,他娴
熟地掌握和运用了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他对于革命、权力、人道、暴力等复杂难解的
问题都能作出正确的分析和判断。郁达夫说:“当我们见到局部时,他见到的却是全面。
当我们热衷去掌握现实时,他已经把握了古今与未来。”所以,读鲁迅的书,最根本的目
的应该是学习鲁迅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像他那样生活,像他那样做人。我想这也就是阅
读鲁迅经典最大的现实意义。
(选自陈漱渝《我们今天何以要阅读鲁迅?》,有删改)
材料二:
鲁迅一生耗费精力最大的,便是探寻什么是理想的人性、国民劣根性的根源何在之类
的问题。他的小说与杂文最动人心魄的地方,便在这里。近几年,当人们直面现代化与传
统的时候,国民性问题作为一个未完成的课题,便自然地在艺术领域中被再次呈现出来。
读一读各式的新乡土小说、民风民俗色彩十分浓郁的地域小说,都有类似的思路。贸平
凹、刘恒、陈忠实、陈建功诸人,在自己的世界里,时常流露着对国人灵魂凝视时的无
奈。印象较深的,是王蒙的《活动变人形》。那大气磅礴的文化拷问,对中国人心理性格
的勾勒,让人感受到鲁迅杂文中的冷峻。王蒙试图写出中国儿女的魂魄来,当他无情地剥
脱着人性的外衣时,他是不是也进入了“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境地?还有贾平凹,他
对鲁迅研究论著的热心和关注,绝不亚于一些学者。在灵魂的深处,他或许更喜爱鲁迅
吧!读一读他近年的小说,在古雅的氛围与中原古风的韵致里,是不是也有鲁迅乡土小说
式的惨烈?当他陷入中年人的绝望时,我从其灰色的目光中,似乎也感受到一丝鲁迅的忧
郁。
这类文化色调浓郁的审美凝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从未间断过。张炜、张承志
等个性色彩十分浓厚的人,何尝不也有着这类思路?“写出民族的灵魂来”,几乎成了一
代人的信条。我从20世纪末众多文人相似的精神走向中,看到了“未完成的鲁迅”在当
代的意义。
语文试卷第2页(共15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