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山西名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唐高宗在位时期,共有宰相41人,其中科举出身者13人;唐玄宗开元元年至二十二年(713~734年),27位宰相中,科举出身的有18人。同时,科举出身的高级官员中,中下级官员和一般地主家庭出身的比重也在上升。这表明,科举制度( )A.实现了政府选官的公平公正 B.已是政府取士的主要方式C.客观上优化了官僚队伍结构 D.消除了官僚体系的封闭性2.雍正帝认为,“本朝之为满洲,犹中国之有籍贯”,同时又指出“九州四海之广,中华处百之一、其外东西南朔,同在天覆地载之中者,即是一理一气,岂中华与夷狄有两个天地乎?”雍正帝的这些观念( )A.说明其否定民族差异B.是对“天朝上国”理念的传承C.蕴含着华夷之辩思想D.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3.1918年初,胡适、陈独秀等人开始用白话文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文章,随后《每周评论》《新潮》等白话杂志开始出现,但规模有限。1919年中后期,“以白话行文的定期刊物,遍于全国”,达四百多种。1920年,北洋政府发布训令,规定国民学校各科教科书均须改成“语体文”(白话文)。这一变化表明( )A.传统文化的地位被彻底动摇 B.政治运动助推文学革命发展C.思想解放运动方向发生转变 D.国民精神改造任务已经完成4.宁夏于1979年10月选择银川橡胶厂、西北轴承厂等8家大中型企业进行试点扩权。扩权内容包含:允许企业自销超计划产品,如这一年橡胶厂轮胎的自销比例达30%、自主采购部分原材料、按利润留成设立职工奖励基金等。这一举措( )A.开启了经济体制改革的道路 B.意在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C.推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确立 D.为国企发展引入了市场机制5.在易攻难守的两河流域,政权分化的力量常大于凝聚的力量,以至于政权更迭频繁。而汉谟拉比建立的王国能延续近200年(约公元前1894~前1595年),主要在于他以文字形式固化了国家治理规则。对此解读最合理的是( )A.《汉谟拉比法典》巩固了政权统治 B.楔形文字推广维系了社会秩序C.地理环境阻碍了两河流域的统一 D.军事征服推动了中央集权完善6.8世纪,拜占庭皇帝利奥三世颁布《禁止圣像崇拜法令》,宣称“皇帝可任免主教、裁决教义争端,教会事务须由世俗君主主导”。这一主张从侧面反映出当时( )A.民众抵制圣像崇拜 B.政教合一模式的完善C.教会主导世俗统治 D.皇权与教权矛盾尖锐7.下表反映的是1544~1660年欧洲贵金属存量与英国食品、工业品价格指数的变化情况。这一变化可用于说明( )时间 白银数量 (吨) 白银指数 黄金数量 (吨) 黄金指数 英国食品价格指数 英国工业品价格指数1544年 9190 100 815 100 100 1001600年 21400 232 1192 146 244 1871660年 31270 340 1580 193 316 257A.殖民扩张利于欧洲社会经济结构转型 B.商业革命引发全球贸易格局的调整C.贵金属货币化提升封建领主经济地位 D.工业生产规模化刺激商品价格波动8.法国大革命初期(1789~1790年),英国社会欢呼革命为“自由的胜利”;1790年后,舆论迅速转向批判。如伯克在1790年出版的《法国革命论》中发出警告:“以抽象理性顺覆传统秩序,将释放民众暴力的潘多拉魔盒。”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政党斗争激化影响舆论导向 B.法国大革命性质发生根本性转变C.激进革命威胁本土秩序稳定 D.英法殖民争霸加剧意识形态对抗9.1843年,马克思为筹办《德法年鉴》迁居法国巴黎。在此期间,他可能观察到的社会现象是( )A.女性与男性平等地参与议会选举 B.工人组织罢工要求改善劳动条件C.共产主义者同盟发动了街垒起义 D.无产阶级政党取得议会多数席位10.下表所示为20世纪初“亚洲觉醒”的代表性事件。这些事件共同反映出( )时间 事件 斗争内容与性质1905~1908年 印度反英斗争 国大党发起全国性政治罢工,无产阶级协同参与反帝斗争1905~1911年 伊朗立宪革命 资产阶级自由派联合僧侣阶层,迫使国王颁布宪法,确立议会权力1908~1909年 土耳其青年土耳 其党人革命 资产阶级民族主义者推翻苏丹专制,推动世俗化改革与民族独立1911~1912年 中国辛亥革命 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推翻帝制,建立亚洲首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但土地问题未解决A.资产阶级领导民族民主革命渐成潮流 B.亚洲各国无产阶级已登上政治舞台C.反帝反封建斗争形成跨国联合的局面 D.殖民体系在亚洲遭遇系统性的挑战11.1919年后,德国军界领袖之一的兴登堡声称德军“未被协约国击败,而是被国内革命从背后暗算”,希特勒亦宣扬“背后暗箭论”否认战场失败。这一论调在20世纪20年代的魏玛德国广泛流行。该现象( )A.揭示了德国军事溃败的真实原因 B.推动了魏玛共和国的民主化改革C.促使协约国调整对德的占领政策 D.助推了极端民族主义的政治动员12.这一思想系统阐释了民族殖民地与半殖民地问题是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的必然产物,且随着帝国主义时代的深入而不断激化;革命性地提出将社会主义革命与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结成统一战线的战略。由此可推知,这一思想是( )A.空想社会主义 B.马克思主义 C.列宁主义 D.斯大林主义13.1968年4月,捷克斯洛伐克新任领导人杜布切克在《行动纲领》中提出:执行“更积极的欧洲政策”,与所有国家建立互利关系;加强国内外企业与市场联系,融入世界经济。这一纲领的提出( )A.助推了国际意识形态斗争的缓和 B.意在突破传统经济体制的束缚C.表明寻求自主发展已成东欧主流 D.折射出社会主义阵营开始分裂14.下面是1945~2011年联合国会员国中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国家数量变化趋势图。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A.国际格局变动推动新兴独立国家崛起 B.联合国国际事务处理能力持续提升C.经济全球化加速了殖民地的独立进程 D.殖民主义在全球范围内已基本消解15.据统计,2002~2022年,发展中国家GDP全球占比从19.8%升至40.4%,出口全球占比从29.7%升至45.1%,进口全球占比从26.9%升至40.4%,吸引外资全球占比从28%升至70.8%,对外投资全球占比也从7.3%升至30.8%。这反映出( )A.区域集团化加剧全球市场割裂 B.发达国家陷入持续性经济衰退C.发展中国家主导全球贸易体系 D.国际格局多极化趋势日益增强16.新加坡是一个多元民族国家。2010年,新加坡政府发布《艺术文化战略审视报告》,提出三大主题:推动文化艺术资源向全民开放,鼓励不同民族群体参与文化活动;在社区层面普及文化设施,构建多元文化展示平台;通过创意教育培养国民的跨文化协作能力。该报告旨在( )A.推动社会经济结构转型 B.强化民众的国家认同感C.提升国民科学文化素养 D.提升文化的国际竞争力二、综合题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目录(部分)第一单元 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第2课 古代世界的帝国与文明的交流第二单元 中古时期的世界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第5课 古代非洲与美洲第三单元 走向整体的世界……——摘自张海鹏等《中外历史纲要》(下)材料二 亚历山大东征(前334~前323年)推动希腊化世界形成,促进了从中亚、印度到东地中海的经济文化交流。中亚巴克特里亚等希腊化政权作为重要的文明中心,客观上为后来张骞通西域(前138年)以及欧亚大陆整体的文明交流格局形成提供了重要节点和历史铺垫。亚历山大东征与张骞通西域共同构成了丝绸之路最终贯通的重要历史背景。——摘编自杨巨平《亚历山大东征与丝绸之路开通》(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世界文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文明交流”的认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6~18世纪,英国通过圈地运动、殖民劫掠以及东印度公司的殖民垄断贸易积累原始资本。新航路开辟后,英国依托世界市场拓展,推动棉纺织业技术革新,手工工场向集中化生产过渡。圈地运动形成了自由劳动力市场,殖民贸易培育了工商业阶层消费力。1688年,光荣革命确立议会主权,《航海条例》打破荷兰垄断,《专利法》刺激创新。18世纪中期,英国建立以伦敦为中心的大西洋贸易网络,1765年瓦特改良蒸汽机后,工业革命启动。——摘编自钱乘旦《英国通史》材料二 19世纪初,德意志38个邦国分立,货币混乱、关税壁垒阻碍经济发展(柏林至巴塞尔需经10个关税区)。19世纪中期,鲁尔区煤炭开发与克虏伯企业兴起,但分裂状态严重阻碍了规模经济形成。1871年德意志统一后,推行金马克,建立全国铁路网,颁布《专利法》,依托柏林工业大学推动产学研结合,实现电气、化工领域的技术突破。政府还通过关税保护扶持工业;至1900年,其化学产品占全球化学品贸易额的70%,工业产值跃居欧洲第二。——摘编自丁建弘《德国通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英、德两国工业化发展模式的差异,并分析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从英、德两国工业化发展中得到的启示。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6世纪以来,奥斯曼、萨法维(波斯)、莫卧儿帝国为抗衡葡萄牙海上霸权,强化陆路商队贸易;同期,俄国的扩张使阿斯特拉罕(伏尔加河口)发展为欧亚贸易枢纽之一。尽管好望角航线日益繁荣,但东地中海仍是欧洲贸易的重要焦点。黑奴、香料、茶叶、蔗糖、烟草、毛皮、纺织品、瓷器及贵金属在各条商路上流通。西欧通过殖民网络,在全球转口贸易中扮演关键角色并从中获利,同时通过黑奴贸易推动美洲种植园经济。至18世纪末,来自美洲的商品在欧洲进口总值中的占比逐渐超过亚洲商品。——摘编自施诚《早期近代世界贸易的主要商品及财富流向》材料二 据权威机构统计,2024年全球贸易额达33万亿美元,创历史新高,但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和地缘政治冲突加剧令未来增长蒙上阴影。发展中经济体对全球贸易的贡献率虽从21%(1995年)升至38%(2022年),却面临“去全球化”逆流;世贸组织争端解决上诉机构停摆,全球贸易限制措施数量在五年内激增约5倍(2023年达3000余项);美国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总计102.5%的关税,加剧了全球产业链、供应链调整的压力。此外,气候变化与数字鸿沟正加剧全球发展失衡。世贸组织警告:保护主义可能使全球减贫成果倒退数十年。——摘编自陈文玲《当前世界贸易的风险与挑战》(1)根据材料一,概括16~18世纪末世界贸易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相较于16~18世纪末,当今世界贸易的不同之处,并对当今世界贸易面临的挑战提出合理性建议。三、材料题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全球秩序的转型并非由单一因素推动,而是多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全球化发展为全球秩序提供了外部环境,国际组织与制度维系了秩序的稳定,而技术革新、新兴国家崛起、全球性问题则成为推动秩序变革的关键。此外,全球秩序并非完全被动变化,人类通过国际合作可以主动塑造新秩序,使其适应时代需求。——摘编自景璟《全球秩序及其转型:基于转型框架的分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全球秩序转型与全球治理”拟定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论证充分,逻辑严谨,表述清晰。)山西名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参考答案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C D B D A D A C B A题号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D C B A D B17.(1)早期文明的产生具有多元性,不同地区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文明。古代世界帝国在扩张过程中促进了文明的交流与传播,使得不同文明之间产生了相互影响和融合。中古时期,世界各区域文明呈现出多元面貌,不同文明在各自的发展道路上取得了独特的成就。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逐渐连成一个整体,各文明之间的交流与融合进一步加强,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共同发展。(2)示例:文明交流促进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间的相互理解与共同进步,是人类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关键动力。 文明交流意义非凡,它丰富了各文明的内涵,让不同文化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从历史上看,文明交流的形式多种多样,既有和平的贸易往来、文化传播,也有冲突与战争中的被迫接触。和平的贸易往来是重要途径,如古代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绸、瓷器等远销中亚、欧洲,同时带回了西域的葡萄、苜蓿等作物以及独特的文化技艺,促进了双方经济繁荣与文化交融。文化传播同样意义重大,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历经本土化发展,深刻影响了中国的哲学、文学、艺术等诸多领域。亚历山大东征,尽管带有征服性质,却客观上推动了希腊文化与东方文化的交流融合,促进了新文明中心的形成。不同文明间的相互借鉴与融合,往往能激发出新的创造力,推动人类文明向前发展。因此,我认为文明交流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在当今全球化日益加深的背景下,我们更应积极倡导文明间的对话与交流,尊重文化多样性,促进不同文明和谐共处,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18.(1)差异:英国是市场驱动的自发演进模式,依托殖民扩张、圈地运动积累资本与要素,借代议制保障,从棉纺织业启动工业革命,遵循市场自然演化逻辑。德国是政府主导的后发追赶模式,先通过统一破除分裂障碍,再以政策统筹,聚焦电气、化工实现技术突破,走主动规划路径。原因:英国:殖民早(原始资本/市场)、圈地运动成熟(自由劳动力),光荣革命确立代议制(制度保障),第一次工业革命中轻工业技术门槛低、契合市场需求。德国:19世纪初邦国分裂,阻碍规模经济,工业革命起步晚,需政府集中资源;第二次工业革命聚焦重工业,依赖科研——产业协同,政府统筹更具效率 。(2)启示:政治稳定或国家统一是工业化前提,工业化需平衡市场活力与政策调控,知识产权保护和科技教育融合是技术突破核心动力,工业化需结合时代与国情选择产业方向,根据国际竞争态势,灵活运用开放或保护策略。19.(1)特点:贸易路线多元;贸易商品丰富;西欧占据主导;贸易格局变化。(2)不同: 贸易规模巨大;发展中经济体作用增强;贸易组织影响大。建议: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完善全球贸易治理;应对地缘政治冲突;缩小数字鸿沟与应对气候变化。20.示例一:论题:全球治理模式随国际秩序演变不断革新。阐述;新航路开辟后,欧洲通过殖民扩张建立以西欧为中心的全球秩序,但殖民争霸战争频繁爆发,暴露了殖民秩序的混乱性和掠夺性。工业革命后,英国凭借工业优势主导世界市场,推行金本位制和自由贸易政策,试图以经济规则维持秩序。但其本质仍是“弱肉强食”的治理模式,随着德国等后起国家要求重新瓜分世界,一战爆发,加速了旧秩序崩溃。二战后,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建立,通过《联合国宪章》确立主权平等、集体安全等原则,取代了殖民时代的丛林法则。同时,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贸总协定形成经济治理框架,虽受美苏两极格局影响,但仍维系了战后的基本稳定。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化,新兴国家日益崛起并催生二十国集团等机制,打破了西方主导的治理垄断,推动全球治理向多元合作转型,适应了多极化秩序的需求。总之,全球治理始终与国际秩序相互作用秩序转型催生治理模式创新,而有效的治理又反哺秩序稳定,二者共同推动世界向更公平的秩序演进。示例二:论题:技术革新与全球化共同推动国际秩序转型及治理变革。阐述:18世纪工业革命后,蒸汽技术推动世界市场初步形成,英国通过殖民扩张建立经济霸权。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德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崛起,美国甚至成为世界头号工业强国,但英国主导的国际殖民体系束缚了美、德等后发国家的发展,帝国主义间的矛盾日益激化,最终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二战后,信息技术革命加速全球化,跨国公司与国际资本流动性增强,传统治理体系难以应对,于是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等机构改革,世贸组织(WTO)成立,推动全球经济治理制度化。21世纪以来,互联网技术促进全球联动,气候变化、疫情等问题凸显,全球治理需要更包容的合作,推动秩序向多边协商转型。总之,技术与全球化是国际秩序转型的核心动力,而全球治理的革新反过来保障了秩序的稳定。(“示例”仅供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