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名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总结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山西省名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总结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山西省名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叙述者的视角一般分为全知视角、客观视角和人物视角。从这一点来看,中国古典小说和西方小说差异明显。
中国古典小说几乎是全知视角一统天下,像《西游补》(《西游记》的续书)那样以人物视角组织全篇的非常罕见,像现代小说中《示众》(鲁迅)那样的客观视角在古典小说中更是少之又少。古典小说深受史传叙事和说书艺术的影响,运用全知视角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因为全知视角可以纵横捭阖,可以对故事和人物评头论足,既与史传叙事和说书艺术相一致;也方便了古典小说进行伦理说教。
20世纪前的西方小说,全知视角运用得非常多,但自福楼拜《包法利夫人》通过爱玛的视角来展示外在世界的“场景”以来,小说视角出现新的变化:第一,注重外在世界的客观描绘,小说基本只记录出现在叙述者或人物眼前的场景,叙述冷静而客观,此为客观视角,以莫泊桑和海明威为代表。第二,强化了人物视角,通过人物的眼光来描绘世界,叙述深入人物的内心,此为人物视角,以亨利·詹姆斯为代表。在亨利·詹姆斯看来,用人物视角不用全知视角,可以保证作者不在作品中评头论足地进行道德教诲:“艺术的问题……是创作实践的问题;道德问题则完全是另一码事。”与亨利·詹姆斯相反,乔治·威尔斯则强调小说的伦理目的:“小说能够调节社会矛盾……昭示道德准则……为忏悔者提供场所。”小说的伦理目的决定了“人物的刻画不应该受到任何视角的限制,而应该让读者有机会从各种角度审视人物”,这就需要用全知视角。
仅就人物视角而言,中国古典小说往往在全知视角中穿插人物视角,这样的人物视角一般是多个人物视角的不停转换。如《三国演义》第九十三回“武乡侯骂死王朗”的场景。诸葛亮和王朗站在各自的立场,对曹魏和刘蜀争锋之事发表见解。在王朗看来,曹魏政权顺“天心人意”,诸葛亮兴兵伐魏是“逆天理、背人情”;在诸葛亮看来,曹魏乃逆贼篡位,刘蜀才是汉室正统,作为大汉老臣,王朗帮助曹魏,实在是“罪恶深重,天地不容”,不配谈“天数”。两人对同一事件得出不同的结论,充分体现出人物视角转换所带来的伦理追求的差异。相比之下,西方小说的人物视角则复杂得多,既有像中国古典小说那样在全知视角中穿插的人物视角,也有纯粹的人物视角。撇开全知视角中穿插人物视角不谈(这点和中国古典小说类似),光从纯粹的人物视角来看,西方小说的人物视角可以是固定人物视角,也可以是多重人物视角。就多重人物视角而言,不同的人物从各自的立场关注同一个人或同一件事,由于每个人物的立足点不同,从他们视角中呈现出来的人物或事件也就面貌各异。这和中国古典小说中的人物视角转换有类似之处,但不同的是,它不是在全知视角下的人物视角转换,而是不同人物视角之间的并列。换言之,中国古典小说中没有脱离全知视角的多重人物视角,由人物视角并列形成的多重人物视角为西方小说所独有。
(摘编自江守义《中西小说叙述者意图伦理之比较》)
材料二:
传统的文学作品主要采用旁观者的叙述口吻进行叙述,即通过第三人称进行叙述,从与故事无关的角色立场进行叙述。这种叙述视角的特点是可以了解过去、未来,也可以探明文中人物心灵深处的秘密。这种手法虽然能让作者有巨大的叙述自由,但也使读者丧失了在自我生活经验上进一步剖析小说中人物形象的能力。
与全知全能的第三人称叙述视角不同,第一人称叙述视角的讲述人是小说中的一个角色,因此它是内在焦点式叙述。这种叙事角度具有两个典型的特征:第一,叙述者作为小说中的角色,他不仅仅参与事件过程,还可以与读者进行近距离的交流和评论。这种双重身份的叠加使得这个角色更加饱满,他比其他角色更加引人关注,具备更大的探索价值。第二,由于他是小说中的角色,带有天生的角色限制,不能叙述作为角色以外不知道的内容。如《孔乙己》中的“我”十二岁起就在咸亨酒家当伙计。文章借“我”的诉说展现了孔乙己的悲惨一生,痛斥了腐朽封建思想和畸形教育制度对人的迫害。在故事里,“我”只负责温酒,只在对“茴”字的写法上与孔乙己产生过主要互动,其他并没有交集。关于孔乙己的相貌、穿着、神态,这是“我”亲眼所见的;关于孔乙己的名字由来、为何常有伤痕这些消息,是“我”从他人的谈论中得知的:这都体现了第一人称视角的角色限制性,不能让人真切体会到孔乙己走向死亡的心理变化。“我”作为文中的一个小角色,只能知道一个“小伙计”所能知道的,“我”也不懂孔乙己从读书人沦落到人人嘲笑鄙夷的地步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在故事中,“我”从头到尾都不是推动故事发展的“行动元”,而未在文中具体出现的“何家人”“丁举人”才是推动故事发展的“行动元”,并且作用相同——殴打孔乙己,使孔乙己境遇变得更糟。作者设置这样的叙述视角,用一个十二三岁还带着懵懂的孩童语气来叙述故事,旁观了孔乙己的悲惨遭遇,却又不直接点出其悲剧的深层原因,引导读者深入思考,从而得出结论:是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对孔乙己的毒害。同时,作者以一个孩童的视角去旁观酒家众人对孔乙己的嘲弄,更是表现了封建社会中人情的冷漠。
(摘编自柴国华《叙述视角与人物形象》)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受史传叙事和说书艺术的影响,中国古典小说主要采用全知视角进行叙事,很少出现以人物视角、客观视角组织全篇的现象。
B.与中国古典小说类似,西方小说在叙述故事时也会在全知视角中穿插不同的人物视角,这些人物视角之间是完全并列的。
C.在采用第一人称进行叙述的小说中,叙述者是小说中的人物角色,因此他不能叙述自己作为角色以外不知道的内容。
D.《孔乙己》通过孩童的视角讲述了孔乙己悲惨的人生境遇以及酒家众人对他的嘲弄,能够引导读者深入思考小说的主题。
2.下列对材料一内容的相关论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三国演义》为例,论述了中国古典小说在叙述故事时会在全知视角中穿插不同人物视角,增强了说服力。
B.文章第三段对比了亨利·詹姆斯和乔治·威尔斯二人的观点,强调了利用全知视角更有利于客观描绘外在世界。
C.文中使用“既……也……”等关联词语,“就……而言”“几乎”等限制性词语,使得文章论证语言形象而生动。
D.文章总体上采用了总分式的结构,开篇直接亮明观点,接着从全知视角和人物视角这两个方面展开具体论述。
3.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
A.《荷塘月色》中,朱自清始终站在“我”的立场来叙述对荷塘及其周围景物的感受,使得文本内容更加集中,主题更加突出。
B.《装在套子里的人》借“我”的有限视角描绘别里科夫的生活状态与思想困境,强化了别里科夫套子般的自我束缚。
C.《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作者在描述李小二夫妻偷听陆谦等人密谋时,采用李小二的视角进行叙述,增强了故事的现场感。
D.《变形记(节选)》用主人公格里高尔的视角叙事,描绘了他由人变成“甲虫”后对周围人或物的感知,让人感受到“荒谬中的真实”。
4.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围绕小说叙述者视角展开论述,但各有侧重,请简要分析。
5.夏衍将鲁迅的《祝福》改编成剧本时删去了“我”这个视角,采用全知视角讲述了祥林嫂的悲惨一生。你对这一改编有怎样的认识?请结合材料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主角(节选)
陈彦
一直讨厌易青娥的黄主任调走了,原先的副主任朱继儒当了县剧团的一把手,团长、书记一肩挑。朱继儒团长一上任,先开会决定了五件大事,第一件就是把易青娥从炊事班临时调到演员训练班工作。易青娥终于能完全投入到《杨排风》的排练了
大年初一,《杨排风》一经推出,立马引起了轰动。宁州剧团一下就火起来了。尤其是易青娥,连她自己都没想到,一个戏能有如此大的魔力。她几乎在一夜之间,就成了宁州县的大名人。
宁州人看过好戏,但没看过这样好的戏,都说演杨排风的易青娥不仅武功好,而且扮相也好,唱得也好,是剧团好多年都没出过的“人梢子”。不几天,满县城就风传开了易青娥的各种故事。
戏是越演越火了。县上几个领导,也不停地大会小会表扬着剧团,问剧团还有什么困难。朱团长就把书记、县长领到学员宿舍看了看。一个宿舍住几十号人。书记、县长都没想到,剧团住宿这么困难。书记还主动问,演杨排风的那个女子住在哪里,我们看一看去。朱团长开始还不敢把领导朝灶门口引,害怕挨批评呢。可一想,觉得也许是好事,说不定还能解决一些大问题。他就把领导引到易青娥住的灶门口去了。书记看完,半天没说话。县长也不知说啥好。
书记问易青娥:“你一直就住这里?”
易青娥点点头,不过她急忙又补了一句说:“住这里挺好的,冬天还暖和。”
书记拍了拍易青娥的头说:“孩子,你给宁州争光了呀!我们不能让你住这样的地方啊!”随后,县里就做了一个重大决定:县医院整体搬迁新址后留下的老房子,一次性给剧团划拨二十间,以解决剧团年轻职工的住宿问题。这样,易青娥就算彻底搬出灶门口了。
紧接着,剧团又被县里安排下乡巡演了。
那是一个偏僻的村子。听说剧团演戏不要钱,村上一个年轻人就“煽动”朱团长,说无论如何,都要去他们那儿演一场《杨排风》。年轻人说,戏太好了。他们村子自古以来,就没正经唱过戏。要是县剧团能去他们那儿唱一回戏,让他给剧团一人磕一个头都行。
第二天一早,剧团人就朝豹子沟垴村走。村里来了两个领路的娃,一问,一个十一岁,一个才九岁。易青娥觉得特别亲切,就一直紧跟着。翻过一座梁,她问还有多远,他们说快了;翻过一座梁,又问有多远,他们还是说快了。六十几号人,从早上九点出发,一直爬到过了中午十二点,问娃,还是说快了。可朝前看,除了山梁,还是山梁,连一点烟火气都寻不见。大家一直走到下午四点多,才见一个庄子在一片紫竹林后露出头来。娃才说,过了这个庄子就到了,也的确是过了庄子就到了。可到了地方,几乎没有一个人再动弹得了一打问,从乡政府爬到这架山垴上,整整三十里地。
戏演到一半的时候,突然下起雨来,有人就建议,是不是把戏“夭”一些。
“夭戏”,在行当里,就是谁家要是招待不好了,或者遇见大风、雨雪天气了,拣不重要的地方甩掉一些,把主骨架保留住,让观众基本能看懂就行。只要不是老戏迷,一般也是看不出来的。
易青娥看大雨下着,没一个退场的,就想到自己小时候跑十几里路看戏的事:下着雨,下着雪,双脚冻得跟发面馍一样,仍是生怕戏短了,戏完了。唱戏的一走,天地就变得冷冷清清了。于是她一直坚持着,浑浑全全地,硬是把整本戏撑下来了。舞台顶上的篷布兜不住雨水,水朝台上泼洒着,一股一股的,把土台子冲得溜光溜光的。虽然几次滑倒,但易青娥始终坚持着导演最初的要求。台下观众就不住地给她鼓掌、喊好,直到她完成最后一个动作。豹子沟垴村,只有七十几口人,加上邻村的,也就一两百观众。可那天在雨地中,他们始终不变的坐姿,还有那震天动地的呐喊声,几乎影响了易青娥一生。她从中领悟到,唱戏是不能偷懒的。人可能在偷懒中获得一点快活,但会丢掉更重要的东西,也会丢掉一生最美好的记忆。
那天,易青娥第一次获得观众给她披的被面子。那被面子,是老村主任准备给儿子娶媳妇用的,他竟然心甘情愿地拿出来给她披上。老村主任说:“我一生没看过这么好的戏,也没见过这样卖力的演员。我们要是都像易青娥这样演戏、做事、实诚,豹子沟垴的日子,早都过到人前去了。可惜我们一直都在摆花架子,把好日子折腾完了。”
接他们去演出的那个年轻人,带着村里几十号人,一直把剧团送到下一个点。他们一路逢人便说顺口溜:看了《杨排风》,没酒没肉也精神;看了易青娥,不吃不喝能上坡。
那天在路上,她舅跟她说了这样一席话:“娃呀,唱戏就要这样,不能亏了自己的良心。为啥好多人唱不好戏?就是好投机取巧,看客下面。看着眼下是得了些便宜,可长远,就攒不下戏缘、戏德。没了戏缘、戏德,你唱给鬼听去!‘夭戏’是丧戏德的事。尤其是‘夭’了可怜人的戏,就更是丧大德了。”
这一路巡演下来,一共进行了两个多月,演了五十多场。几乎每到一处,都有人把舞台围得水泄不通。风里雨里,泥里水里,再苦再累,易青娥都没“夭”过戏,也没降低过任何演出标准。
她的演技,她的风采,她的艺德,就被一传十、十传百地传得到处都是。每演一场,都有人给她披被面,有的地方:一披就是好几床。最后回团的时候,她竟然收获了七十多床被面。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戏剧《杨排风》在大年初一演出之后就受到了宁州人的广泛称赞,易青娥也凭借自己的出色表现成为宁州县的大名人。
B.在县医院整体搬迁新址后,宁州县领导从其留下的老房子中划拨出一部分给县剧团,以改善县剧团年轻职工的住宿条件。
C.豹子沟垴村的村主任担心易青娥被雨淋,于是将准备给儿子娶媳妇用的被面拿出来给易青娥披上,体现了他对易青娥的关怀。
D.豹子沟垴村村民送剧团走时说的顺口溜,既表现了他们对易青娥的赞扬,也体现了《杨排风》和易青娥对他们的精神状态产生重要影响。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加点的“煽动”指努力劝说,此处并不含贬义,强调年轻人想让县剧团去村里演戏的渴望,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B.小说运用较多笔墨写县剧团的人前往豹子沟垴村时翻过的山梁之多、花费的时间之久,凸显了豹子沟垴村的偏僻。
C.小说写“两个多月”“五十多场”等具体的数字,意在突出县剧团演员在宁州县巡演《杨排风》的过程之艰辛。
D.小说对易青娥形象的塑造,既有正面着墨,如写易青娥从没“夭”过戏,也有侧面烘托,如“几乎每到一处,都有人把舞台围得水泄不通”。
8.小说中“易青娥看大雨下着”一段在语言上颇具特色,请结合文本相关内容简要分析。
9.中国戏剧梅花奖是中国戏剧表演艺术的最高奖项。如果易青娥成功获得这一奖项,请你结合小说内容为易青娥写一段颁奖词,不少于90字。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郑同北见赵王。赵王曰:“子南方之博士也,何以教之?”郑同曰:“臣南方草鄙之人也,何足问?虽然,王致之于前,安敢不对乎?臣少之时,亲尝教以兵。”赵王曰:“寡人不好兵。”郑同因抚手仰天而笑之,曰:“兵,固天下之狙喜也,臣故意大王不好也。臣亦尝以兵说魏昭王,昭王亦曰:‘寡人不喜。’臣曰:“王之行能如许由乎?许由无天下之累,故不受也。今王既受先王之传,欲宗庙之安,壤地不削,社稷之血食①乎?’王曰:‘然。’‘今有人操随侯之珠,持丘之环,万金之财,时宿于野,内无贲育②之威,外无弓弩之御,不出宿夕,人必危之矣。今有强贪之国,索王之地,告以理则不可,说以义则不听。王非战国守圉之具其将何以当之王若无兵邻国得志矣。’”赵王曰:“寡人请奉教。”
(节选自《战国策》)
材料二:
袁盎者,楚人也,字丝。父故为群盗,徙处安陵。高后时,盎尝为吕禄舍人。及孝文帝即位,盎兄哙任盎为中郎。
淮南厉王③朝,杀辟阳侯,居处骄甚。及棘蒲侯柴武谋反事觉,治,连淮南王,上因迁之蜀,槛车传送。淮南王至雍,病死,上辍食,哭甚哀。盎入,曰:“上自宽,此往事,岂可悔哉!且陛下有高世之行者三,此不足以毁名。陛下居代时,太后尝病,三年,陛下不交睫,不解衣,汤药非陛下口所尝弗进。夫曾参以布衣犹难之,今陛下亲以王者修之,过曾参孝远矣。夫诸吕用事,大臣专制,然陛下从代乘六传驰不测之渊,虽贲育之勇不及陛下。陛下至代邸,西向让天子位者再,南面让天子位者三。夫许由一让,而陛下五以天下让,过许由四矣。且陛下迁淮南王,欲以苦其志,使改过,有司卫不谨,故病死。”于是上乃解,曰:“将奈何?”盎曰:“淮南王有三子,唯在陛下耳。”于是文帝立其三子皆为王。盎由此名重朝廷。
(节选自《史记·袁盎晁错列传》)
【注】①血食:享受祭祀,古代杀牲取血以祭,故称。②贲育:指战国时期两位勇士孟贲和夏育。③淮南厉王:指淮南王刘长,汉高祖刘邦的小儿子。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王非A战国B守圉之具C其将何D以当之E王若F无兵G邻国H得志矣。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臣故意大王不好也”中的“故意”与现代汉语中表示有意识地的“故意”不同。
B.“时宿于野”与“多于市人之言语”(《阿房宫赋》)两句中的“于”意思不同。
C.“上因迁之蜀”与“因人之力而敝之”(《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因”意思相同。
D.布衣,指粗布做成的衣服,文中指平民,古代表示平民的词语还有黔首、白丁、庶民等。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郑同拜见赵王时说自己是南方一个鄙陋无知的人,没什么值得请教,这是他的谦辞,展现了一位谦逊的谋士形象。
B.郑同认为,兵法对国君来说非常重要,能够使国君的祖先灵魂不受侵扰,领土不被侵占,社稷得到祭祀。
C.孝文帝在代国的时候对太后极为孝顺,他亲自侍奉患病的太后,汤药不是他亲口尝过的就不让人进奉给太后。
D.在袁盎看来,孝文帝敢于亲临险境,比孟贲、夏育更加英勇;四次拒绝登上天子之位,比许由更加谦让。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有强贪之国,索王之地,告以理则不可,说以义则不听。
(2)且陛下迁淮南王,欲以苦其志,使改过,有司卫不谨,故病死。
14.郑同和袁盎的劝谏都取得了成功,但二人劝谏的方式有所不同,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分析。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字文迁明府赴洪州①
刘长卿
送君不复远为心,余亦扁舟湘水阴。
路逐山光何处尽,春随草色向南深。
陈蕃待客②应悬榻,宓贱③之官独抱琴。
傥见主人④论谪官,尔来空有白头吟。
【注】①此诗为诗人被贬途中送别友人宇文迁赴任洪州丰城县令时所作。②陈蕃待客:指东汉时期豫章太守陈蕃礼遇贤士徐孺子一事。徐孺子来访的时候,陈蕃把床榻放下来,两个人秉烛夜谈;徐孺子走了,陈蕃就把榻悬于梁上。③宓贱:即宓子贱,孔子弟子,任单父宰时弹着琴就把单父治理好了。④主人:指当时负责考察官吏政绩的长官。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路逐山光何处尽”暗示旅途漫长,“春随草色向南深”表示时间推移,空间与时间的双重延展中饱含诗人的离情。
B.颈联中诗人借陈蕃为徐孺子设榻、宓子贱弹琴治理单父的典故,来表现友人的贤能,并赞扬了其在丰城县的政绩。
C.本诗用词讲究,精于炼字,如“尔来空有白头吟”一句中“空”字有徒然、白白地之意,承载了诗人无奈、落寞的心绪。
D.这首诗表面写诗人对友人仕途的关心,实则渗透了他对宦海沉浮的感慨,具有“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的表达效果。
16.这首诗的首联与《念奴娇·过洞庭》中“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都用到“扁舟”这一意象,抒发的情感同中有异,请简要分析。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古代诗词中,恰当的声音描写往往能反衬环境的幽静,如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 , ”两句。
(2)王宁登临岳阳楼,看到洞庭湖浩瀚无际的恢宏气势,不由得吟诵起杜甫《登岳阳楼》中“ , ”两句诗。
(3)与下图内容相契合的古诗文名句,可以是:“ , 。”
五、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青年马骥在出海盈生时,由于遭到台风袭击,留落到罗刹国。那里的人以丑为美、以丑选官:“双耳皆背生,鼻三孔,睫毛覆目如帘”者,位至相国;面目稍近人者,则衣衫褴缕,如同乞丐。
在这样一个国家,素有“俊人”之称的马骥,自然被看成极丑的“噬人者”。他所到之处,“以为妖,群哗而走”。有一次,马骥把煤灰涂到脸上扮起张飞舞剑,执戟郎认为这样很美,就让马骥按这样的扮相去觐见皇帝。马骥竟然被皇帝封为下大夫。但每天隐藏真面目,让马骥极为苦闷。同时,人们也开始窃议他的长相是假扮的,马骥遂弃官而去。在罗刹国受到排斥的马骥,到了海市。海市的龙君既重人的外表美,又重人的内在美。马骥很快获得了龙君的青睐,得以施展自己的才能……蒲松龄参加了无数次科考却总是( ),他正是借海市抒发了自己的人生理想:遇到贤明的君主——像龙君那样爱惜人才;成为栋梁之材——像马骥那样雄才得展。
蒲松龄将罗刹国和海市这两个截然不同的所在组合在一起,对现实做了漫画式的强烈抨击,使《罗刹海市》成了脍炙人口的聊斋故事。
18.填入文中括号内的成语,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名落孙山 B.铩羽而归 C.榜上无名 D.出师无名
19.文章第一段有三处错别字,请找出并进行修改。
20.有人认为,文中画波浪线句中的“既……又……”改为“不光……还……”,表达效果会更好,你是否赞同这种看法?请说明理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带状疱疹俗称“蛇缠腰”“缠腰龙”等,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诱发的疾病。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并非一进入体内就立刻出现“缠腰龙”。人第一次感染病毒的时候,往往表现为大家熟知的水痘。水痘痊愈后, ① ,而是潜伏在我们的脊髓神经背根神经节中。当我们抵抗力下降、免疫力不足的时候,病毒会再次被激活,从而表现为带状疱疹。因此,感染病毒后,患者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适当进行散步、慢跑等运动,从而增强身体抵抗力,对抗病毒。
同样是得了带状疱疹, ② 。有的人感染以肝胆湿热的症状表现为主,如口苦、脾气急躁、爱发火等,疱疹颜色较为鲜红;有的人感染后则容易走脾虚,表现出乏力、易疲劳等症状,疱疹颜色偏淡白色。带状疱疹往往还伴随着疼痛、皮疹等症状,让患者苦不堪言。带状疱疹属于情绪压抑日久后出现肝气不疏、肝郁气滞的表现,患者如果保持愉快的心态,则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带状疱疹带来的不适。
如果得了带状疱疹, ③ ?从中医角度看,忌口非常重要,因此患者应尽量少吃或不吃助阳的食物,如羊肉、海鲜、韭菜等。患者如出现皮肤瘙痒的症状,辛辣刺激的食物也不要吃。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2.如果你是一位医疗志愿者,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为带状疱疹患者提供两条合理的康复建议。
六、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只风筝被人用细细的线牵着,在天空中飞翔。风筝非常羡慕天空中的鸟儿,渴望自己也能像它们一样自由地翱翔。终于有一天,乘着大风,风筝用力挣脱了线的束缚,飞向了遥远的天空。风筝越飞越高,感到无比的自由和快乐。但是,风筝很快就发现自己失去了方向,左摇右摆,最终坠落到了地面。
你将作为高一学生代表在学校升旗仪式上发表演讲,请结合材料所蕴含的道理,写一篇演讲稿。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山西省名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1.B 2.A 3.B 4.①材料一侧重于论述中国古典小说和西方小说中叙述者的视角的差异。
②材料二则侧重于论述小说中第一人称叙述视角的重要作用。 5.示例一:赞同这一改编,理由如下:
①能让叙事更加自由灵活,不受叙事视角的限制,更能完整展现祥林嫂的悲惨遭遇及其心理变化。
②能让读者从多个角度对祥林嫂及其周围人物有更加深刻的认识,更能凸显故事的伦理主题。
示例二:反对这一改编,理由如下:
①“我”是故事的参与者和见证者,借“我”之口讲述祥林嫂的故事,能保证作者不在作品中进行道德教诲。
②故事中的“我”旁观了祥林嫂的悲惨遭遇以及众人对待祥林嫂的态度,但又未直接点出其悲剧的深层原因,能引导读者对此进行深入思考。
6.C 7.C 8.①多用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如“双脚冻得跟发面馍一样”运用比喻的手法,突出了易青娥小时候看戏之辛苦;“震天动地的呐喊声”运用夸张的手法,体现了《杨排风》演出非常成功。②长短句结合,具有画面感。如“舞台顶上的篷布兜不住雨水,水朝台上泼洒着,一股一股的”,突出雨势之大,增强了表现力。③语言富含哲理,引人深思。如“人可能在偷懒中获得一点快活,但会丢掉更重要的东西,也会丢掉一生最美好的记忆”,蕴含了深刻的人生道理。 9.示例:她以精湛的表演艺术,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了戏曲的魅力;她用尽职尽责的态度,影响了听戏人的精神风貌。她的演技,她的风采,她的艺德,让听过她唱戏的人深感钦佩。她就是易青娥——一位从不“夭戏”的优秀戏曲家。
10.CEG 11.C 12.D 13.(1)现在有强大贪婪的国家,索取君王的土地,把道理告诉他(但他)不同意,用义游说他(但他)不听从。
(2)再说陛下贬谪淮南王,是想让他的心志受些劳苦,使他改正过错,(因为)相关官吏护卫得不谨慎,所以(淮南王)才病死。 14.①面对赵王“不好兵”,郑同通过讲述自己曾劝说魏昭王的故事,成功说服赵王重视兵法,劝谏方式比较委婉。
②面对皇帝“辍食,哭甚哀”,袁盎直接指出淮南王已死,皇帝没有必要再后悔,并指出皇帝有着高尚的节操,这件事不会毁坏他的名声,劝谏方式比较直接。
参考译文:
材料一:
郑同北上拜见赵王。赵王说:“您是南方的博学之士,来这里有什么要教我吗 ”郑同回答说:“我是南方一个鄙陋无知的人,有什么值得您向我请教 尽管如此,大王您已经把问题摆在了我的面前,我又怎么敢不回答呢 我年轻的时候,父亲曾教给我兵法。”赵王说:“我不喜欢兵法。”郑同听了这话,拍手仰天大笑,说:“兵法,本来就是天下最狡诈的人喜欢的东西,我原本猜想大王您不喜欢它。我也曾用兵法游说过魏昭王,魏昭王也说: ‘我不喜欢。’我就说:‘大王的行为能比得上许由吗 许由并没有被世俗的名利牵累,所以不接受尧的禅让。现在大王已经接受了先王遗留下的江山,您想要保持祖先的灵魂不受侵扰,国家的领土不被削减,社稷得到祭祀吗 ’魏昭王说:‘那是当然。’‘现在如果有人带着随侯之珠,拿着丘地出产的美玉,揣着万金之财,一个人在野外露宿,本身没有(像)孟贲、夏育那样威武,身边也没有用来防御的强弓利箭,那么不超过一个晚上,就会被别人害死。现在有强大贪婪的国家,索取君王的土地,把道理告诉他(但他)不同意,用义游说他(但他)不听从。大王您如果没有争战之国所具有的防御装备,又将用什么去抵御他们呢 大王您如果不讲求用兵的策略,那么邻国的野心就会得逞了。”赵王说:“寡人请求你多加指教。”
材料二:
袁盎,是楚地人,字丝。他的父亲从前曾经与强盗为伍,后来搬迁定居在安陵。吕后时期,袁盎曾经当过吕禄的家臣。等到孝文帝登上了皇位,袁盎的哥哥袁哙保举他做了中郎。
淮南王刘长来京朝见的时候,杀死了辟阳侯,他平时待人处事也相当骄横。等到棘蒲侯柴武准备造反的事被发觉,追查治罪,牵连到了淮南王,皇上于是将淮南王贬谪到蜀地去,用囚车传送。淮南王到了雍地,病死了,皇上不吃也不喝,哭得很悲哀。袁盎入宫,说:“皇上请自我宽心,这已经是过去的事了,难道还可以追悔吗!再说陛下有三种高出世人的行为,这件事不足以毁坏您的名声。陛下住在代国的时候,太后曾经患病,三年的时间,陛下不曾合眼,也不脱下衣服睡觉,汤药不是陛下亲口尝过的就不进奉给太后。曾参作为平民百姓尚且难以做到这样,现在陛下作为君主却做到了这件事,远超曾参的孝。诸吕当权时,大臣独断专行,而陛下从代地乘坐六辆下等马拉的车子奔驰到祸福难料的京城来,即使是孟贲、夏育那样的勇士也比不上陛下。陛下到达代国的府邸,面向西两次辞让天子位,面向南三次辞让天子位。许由辞让天下也只是一次,而陛下五次辞让天子之位,超过许由四次了。再说陛下贬谪淮南王,是想让他的心志受些劳苦,使他改正过错,(因为)相关官吏护卫得不谨慎,所以淮南王才病死。”于是皇上才感到宽解,说道:“那以后怎么办呢 ”袁盎说:“淮南王有三个儿子,随您安排罢了。”于是文帝便把淮南王的三个儿子都封为王。袁盎也因此在朝廷中名声大振。
15.B 16.同:
都暗含了作者被贬谪之悲。
异:
①这首诗中,作者还借“扁舟”意象表达了对友人的不舍之意;
②《念奴娇·过洞庭》中,作者还借“扁舟”意象表达了融入自然、天人合一的情感追求。
17. 狗吠深巷中 鸡鸣桑树颠 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 千里澄江似练 翠峰如簇(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18.D 19.“盈”改为“营”;“留”改为“流”;“缕”改为“褛”。 20.示例一:不赞同。“既……又……”表示并列关系,“不光……还……”表示递进关系。原文想要表达的是海市的龙君同时注重人的外表美和内在美,若将“既……又……”换成“不光……还……”,则强调龙君更重视内在美,与原意不符。
示例二:赞同。将“既……又……”换成“不光……还……”,突出了海市更加重视人的内在美,与罗刹国只重外表形成鲜明对比,进一步表达作者对现实的讽刺。
21.①病毒并不会被清除 ②人们的症状并不完全相同 ③饮食上需要注意哪些呢 22.①适度运动,增强抵抗力和免疫力。②保持愉快的心态。③注意饮食(忌口),少吃或不吃助阳、辛辣刺激类的食物。
23.例文:
在约束中抵达真正的自由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想从一只风筝的故事说起。当它被细线牵引时,总向往鸟儿无拘无束的飞翔;可当它终于挣脱束缚,却在狂风中迷失方向,最终坠向大地。这让我们不得不思考:真正的自由,究竟是什么模样?
或许有人会说,自由就是摆脱一切限制。但看看那些在历史长河中闪耀的名字,他们的故事却给出了不同的答案。古希腊数学家阿基米德在沙盘上推演几何定理时,罗马士兵的剑已抵在喉头。他请求再给一点时间完成证明,这并非对死亡的怯懦,而是对科学规律的敬畏——正是这种对逻辑规则的坚守,让他的杠杆原理穿越千年依然精准。如果阿基米德放弃对数学公理的遵循,任由主观臆断取代严谨推导,人类文明恐怕要在黑暗中多摸索数个世纪。
真正的创造力往往诞生于对规则的深刻理解。贝多芬在失聪后创作《第九交响曲》,那些震撼人心的旋律,始终遵循着乐理的基本法则。他曾说:“自由不在于放纵,而在于自律。”当他用手杖感知钢琴的震动时,每一个音符的排列都经过精密计算,这种对音乐规律的尊重,反而让他的作品拥有了超越时代的生命力。反观当下某些标榜“先锋”的艺术创作,刻意打破所有美学规范,结果往往沦为空洞的噱头,正如断线的风筝,看似自由实则失去了灵魂的依托。
科学与艺术如此,社会发展更是如此。疫情期间,当武汉按下“暂停键”,千万市民响应居家号召时,我们看到的不是自由的丧失,而是一种更高维度的集体自由。正是每个人对防疫规则的遵守,才让这座城市在最短时间内恢复生机。如果当初有人执意突破隔离限制,后果不堪设想——个人的任性可能导致全城的灾难,这正是约束对自由的最好守护。
当我们抱怨校规约束了个性,当我们抵触父母的唠叨限制了选择,不妨想想那只风筝。课堂纪律不是为了禁锢思想,而是为了创造专注的学习环境;家庭教诲不是为了剥夺自主,而是为了提供人生的指南针。就像高铁必须行驶在铁轨上才能风驰电掣,真正的自由从来不是随心所欲,而是在正确的轨道上尽情驰骋。
同学们,约束与自由从来不是对立的两面。线绳对风筝的牵引,恰恰是让它能够对抗狂风、保持平衡的力量。当我们真正理解了规则的意义,就会发现它们不是枷锁,而是翅膀。愿我们都能在成长的旅程中,既保持对自由的向往,也懂得对规则的敬畏,在约束与突破的辩证中,抵达真正属于自己的广阔天空。
谢谢大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