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眉山市县级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四川省眉山市县级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县级学校高二年级期末联考
语文试卷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选择题填涂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非选择题答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5.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4分)
(一)现代文阅读I(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二八定律又名“80/20法则”,是一种基于“重要的少数与琐碎的多数”原则的量化标准。该原理由19世纪意大利经济学家维弗雷多·帕累托提出,他发现20%的产品或活动通常带来了80%的收益。在管理学中,二八定律通常用于识别和优化关键的20%因素,以获得80%的成果,从而使有限的资源发挥尽可能大的应用效益。需要指出的是,虽然总体呈现出这样的统计规律,但占比不一定恰好是20%和80%。
长尾效应最早由美国的克里斯·安德森在2004年提出,常用于解释在线商业和经济模型,指销量较小或不被重视的产品或服务,由于种类繁多,总销量庞大,累计总收入超过了主流热门产品的收入。从曲线的形状来看,除了较短的头部,还有一条长长的“尾巴”。(如图1所示)随着互联网和产品信息化的发展,数字产品存储成本的压力逐渐降低甚至抵消,消费者具有更多的选择权和自主性,长尾理论的应用蓬勃发展。
图1
在经济学领域,二八定律早已成为重要的商业法则。企业通过重点关注核心客户、大客户和热门产品、畅销产品等,获得最大化的收益。二八定律阐释的是稀缺经济学,其基本假设是“资源稀缺”,即有形货架、存货成本等较为缺乏,企业没有足够的货架空间为每一个消费者提供所需的每一类产品,也无力承担滞销产品所占有的生产成本。在此情况下,企业要实现盈利,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采用标准化服务战略,通过单一品种的大规模生产,占据绝大部分市场,促使产品快速流通,避免长期占用货架和生产成本。
长尾理论阐释的是丰饶经济学,其基本假设是“丰饶世界”。这里所说的“稀缺”和“丰饶”,主要是指消费者的选择权。长尾理论关注的是如何从单纯依靠规模经济逐步转向范围经济,以更好地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个性化的需求,推动需求分布曲线逐渐从头部向尾部移动长尾理论具有小众化、去中心化等特点,消费者的选择权最大程度地得到了保障,传统的规模经济无法实现的按需定制、个性化需求难以满足等问题将迎刃而解。
(取材于杨晓宏、周效章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在推进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过程中,可借鉴二八定律和长尾理论来提升服务效益。
据对山东某公共图书馆一年内图书借阅记录的统计,发现16.1%大类的图书的借阅量占总借阅量的81.1%,借阅册数分布、图书大类分布等大部分数据基本吻合二八定律的特征。目前情况下,纸质图书仍是图书馆主要馆藏,二八定律是图书馆纸质传统资源采购的主要指导方针。对于图书馆无法采购的需求量少的文献,可以采用馆际互借、文献传递等方式帮助读者寻找资源。面对开放的网络环境下多层次、复杂的信息需求,以降低成本、共享资源为宗旨的图书馆联盟的出现,突破了成员图书馆之间存在的数据异构异源和平台建设差异,实现了优势互补。
我国公共图书馆基本设置在县级以上行政区,根据人口密度,呈现出东部>中部>西部的分布特征,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基层人民群众的阅读需求。在此背景下,各种社会力量纷纷在边远地区、贫困乡村、人口密集的城市社区建立各种形式的图书馆、社区书屋等,在此统称为民间图书馆。从“长尾理论”来看,公共图书馆是头部,民间图书馆是那根长长的尾巴,依靠众多细小的力量满足广泛的阅读需求。
民间图书馆延长了公共文化服务半径,打通了阅读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在城市,形式各异的民间图书馆活跃在社区文化中,为社区群众服务。如徐大伟在北京市东城区国子监街官书院胡同30号发起创建“民间流动图书馆”,读者只需登记姓名、联系方式即可带走选中的图书,但需在读完之后将书转赠他人。湖南杨光勋举全家之力在其老家邵阳市城步苗族自治县丹口镇下团村创办乡村图书馆“自强图书宬”,藏书近5万册。开办15年来,天天开馆。河北省内丘县内丘镇北永安村房红霞创办的“农家女书社”与上级资助的农家书屋合并后,举办春节联欢会、母亲节婆媳春游等活动,鼓励读书学习,营造尊老爱幼的良好风气,并向民间图书馆协会筹备组申请到了“乡村家庭阅读点”项目,逐步建立了18个家庭阅读点。这些阅读点成为乡村图书馆的“末梢神经”,在当地点燃了荧荧文化火种。
民间图书馆因资源获取的便利性和适应读者需求的个性化服务拓展了公共文化服务的范围,填补了服务内容的不足,为我国图书馆体系建设的多元化发展拓宽了空间,长尾效应正在扩大延伸。
(取材于傅宝珍、张磊、李镜媛等的相关文章)
1. 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二八定律中的20%和80%未必是确数,前者指向产品比重,后者指向收益比重。
B. 长尾理论的广泛应用,与互联网发展、数字产品存储成本降低等因素密切相关。
C. 二八定律的基本假设是,受有形货架、存货成本等的限制,企业追求范围经济。
D. 长尾理论带来了新认识,在二八定律看来不值得投入关注的变得值得投入关注。
2. 根据材料一,下列不能体现“二八定律”的一项是( )
A. 许多企业在诸多产品中着力打造能代表品牌形象的“拳头产品”。
B. 人们在工作中用大部分精力解决关键问题,而不是处理琐碎事务。
C. 掌握了3500个常用汉字,基本可以无障碍地进行汉语读写交流。
D. 小说作者常以“二分写实,八分加工”创造神奇瑰丽的艺术世界。
3. 下列对材料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根据人口密度,我国公共图书馆的分布呈现出由西部到东部越来越多的特点。
B. 民间图书馆打通了阅读服务“最后一公里”,扩大了公共图书馆的服务范围。
C. “自强图书宬”“农家女书社”促进了社会文明,体现了公共服务的长尾效应。
D. 如同“末梢神经”一样的家庭阅读点,在社会的细微之处发挥着文化影响力。
4. 根据材料二,依次填入“图2”空缺处内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头部 民间图书馆 乡村图书馆 家庭阅读点
B. 短头 家庭阅读点 民间流动图书馆 乡村图书馆
C. 头部 乡村图书馆 民间图书馆 家庭阅读点
D. 短头 民间流动图书馆 乡村图书馆 家庭阅读点
5.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回答“二八定律”和“长尾理论”对我国图书馆体系建设有哪些启示。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一个永恒的范仲淹
梁衡
①山东青州为中国最古老的行政区之一。当年大禹治水后将中国分为九州,即有青州。现在人们到青州来,主要是两件事,一是上山“拜寿”,二是到城里凭吊范仲淹。
②出青州城南五里,有云门山。自山脚下遥望山顶,崖上隐隐有一“寿”字,这就是人们要来看的奇迹。这是明代嘉靖三十九年,青州衡王为自己祝寿时所刻,距今已四百年。山上残雪未消,我在料峭春风中,细细端详这个奇迹。这字高七点五米,宽三点七米,也不知当初怎样写上去、刻出来,却又这样不失间架结构和点画笔意。衡王创造了奇迹,但他当时的目的并不为艺术。衡王刻字希冀自己长寿百岁,同时也向老百姓摆摆皇族的威风。但是数代之后衡王府就被抄家,命不能永存,威风也早就被风吹雨打去。倒是这个有艺术价值的寿字,寿到如今。遥想当年大禹治水,从这里东去导流入海,天下才得从漫漫洪水中解救出来,有此青州。从此,人们在这里男耕女织,一代一代地繁衍生息。范仲淹曾来这里为官,李清照曾在这里隐居,衡王在这里治自己的小天地。人们在这石山上摩崖刻字,凿窟造像,喊喊嚓嚓,忙忙碌碌。唯有这山默默无言。
③从山上下来,到青州城西去谒范公祠。这是人们为纪念北宋名臣范仲淹所修,千年来香火不绝。这祠并不大,大约就是两个篮球场大的院子。院心有一井,名范公井,传为范仲淹所修。这井水也不一般,清冽有加,传范仲淹公余用此水调成一种“青州白九药”,治民痼疾,颇有奇效。宋人有诗云:“甘清汲取无穷已,好似希文昔日心。”现在这井还水清如镜。正东有祠堂,有范公像及其生平壁画。祠堂左右供欧阳修和富粥,他们都是当年推行庆历新政的主持。院南有竹林一片,千竿翠竹,蔚然秀地灵之气。竹后有碑廊,廊中刻有范公的名文《岳阳楼记》。院心有古木三株,为唐楸宋槐。树之北有冯玉祥将军的隶书碑联:“兵甲富胸中,纵教他虏骑横飞,也怕那范小老子;忧乐观天下,愿今人砥砺振奋,都学这秀才先生。”这两句话准确地概括了范公的一生。
④范仲淹从小丧父,家境贫寒。他发奋读书,早起煮一小盆粥,粥凉后划为四块,这就是他一天的饭食。后他科举得官,授龙图阁大学士,为政清廉,且力图革新。后来,西夏频频入侵,朝中无军事人才,他以文官身份统兵戍边,大败敌寇。西夏人惊呼“他胸中自有雄兵百万”,边民尊称为“龙图老子”。连皇帝都按着地图说:“有仲淹在,朕就不愁了。”后又调回朝中主持庆历新政,大刀阔斧地除旧图新,又频繁调至各地任职,亲自推行地方政治的革新。无论在边防,在朝中,在地方,他总是“进亦忧,退亦忧”。其忧国忧民之心如炽如焰。范仲淹是一个诸葛亮式的政治家,一生主要是实践,他按自己认定的处世治国之道,鞠躬尽瘁地去做,将全部才华都投身到处理具体政务、军务中去,并不着意为文。皇祐三年(1051年)范仲淹到青州任知府,这是他的官宦生涯也是人生旅途的最后一站。第二年即病逝了。《岳阳楼记》是他去世前七年,因病从前线调内地任职时所作。正如《出师表》一样,这是一个伟人后期的作品,也是他一生思想的结晶。我能想见,一个老人在这小院中,在井亭下竹林中是怎样的焦躁徘徊,自责自求,忧国忧民。他回忆着“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的戍边生活;回忆着“居庙堂之上”伴君勤政的艰辛;回忆赈灾放粮,所见到的平民水火之苦,他总结历代先贤和自己一生的政治阅历,终于长叹一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声大彻大悟的慨叹如名利大庙里的钟声,浑厚沉远,震悟大千。这一声大叹悠悠千年,激励着多少志士仁人,匡正了多少仕人官宦。
⑤春风拂动唐楸宋槐的新枝,翠竹摆动着嫩绿的叶片。范公端坐祠内,默默享受这满院春光。我在院中徘徊,面对范公、欧阳公和富公的神位,默想千年古史中,如他们这样职位的官员有多少,如他们这样勤勉治事的人又有多少,但为什么只有范仲淹才教人千年永记,时时不忘呢?我想,个人只有辛苦的实践,诚实的牺牲还不行,这些只能随寿而终,只能被同时代的人理解。更重要的是,他要能创造一种精神,能提炼出一种符合民心,符合历史规律的思想。
⑥走出范公祠,上车出城。路边闪过两个高大的石碑楼,突兀地在寒风中寂寞。人说这是当年衡王府的旧址,多么威风的皇族,现在只剩下这路边的碑楼和山上的寿字。遥望云山,雾霭中翠柏披拂,奇峰傲立。在山上刻字的人终究留不住,留下的是这默默无言的山;把门楼修得很高的人还是存不住,长存的是那些曾用生命去推动历史车轮的人。
(有删改)
文本二:
梁衡提出散文美的“三层次”理论,这标志着梁衡开始形成自己的散文理论体系。所谓散文的三层次美,第一层是描写叙述的美,写景、状物、述事、传播信息、知识等,求的是准确、干净;第二层是意境之美,即要写出感觉、感情、美感;第三层是哲理之美,即要写出新的思想。
(节选自黄海飞《试论作为散文文体家的梁衡》)
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衡王刻“寿”字既希冀自己长寿,也摆了皇族威风,可惜其命其威早已消逝,倒是“寿”字存续至今。
B. 文章第三段中引述宋人的诗句,把清澈如镜的井水比作范仲淹的心,侧面赞美他勤政爱民的高尚品格。
C. 范仲淹在青州为政多年做过一番事业,有着很好的政绩官声,人们为纪念他修建的范公祠千年香火不绝。
D. 范仲淹无论在边防、朝中,还是在地方,都怀着无比炽热的忧国忧民之心,去实践自己的处世治国之道。
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划波浪线句子使用排比、拟人、对比手法,写出青州山的肃穆永恒,表现青州悠久历史和厚重的文化价值。
B. 文章使用类比的修辞手法,将范仲淹和诸葛亮一类的政治家放到一起写,突出了他鞠躬尽瘁、勇于实践的一面。
C. 文章第五段开头用“新”“嫩绿”“春光”等带有象征意味的词语,让读者深刻地感受到范仲淹精神的永驻。
D. 文章以游览踪迹为线索,按照空间转换顺序,以第三人称的视角表达感悟,选材和组材十分严谨,文脉清晰。
8. 文本一的标题是《一个永恒的范仲淹》,文中却又叙写了衡王的一些事情,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9. 梁衡提出散文美的“三层次”理论。请结合文本二,简要分析文本一划线部分是如何体现这一创作理念的?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江宁之龙蟠,苏州之邓尉,杭州之西溪,皆产梅。或曰:“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固也。此文人画士,心知其意,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删密,锄正,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梅之欹之疏之曲,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技锄其直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予购三百盆,皆病者,无一完者。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纵之顺之,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予本非文人画士,甘受诟厉,辟病梅之馆以贮之。呜呼!安得使予多暇日,又多闲田,以广贮江宁、杭州、苏州之病梅,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
(龚自珍《病梅馆记》①,有删改)
文本二
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官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问者曰:“嘻,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传其事以为官戒也。
(摘编自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
注:①清朝末年,封建统治者为了加强思想统治,奴役人民,一面八股取士,一面大兴文字狱,人才遭受严重的压抑和摧残。
10. 材料一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正确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A斫其正养其旁B条删其密夭C其稚枝锄D其直遏其生气E以求重价F而江浙之梅皆病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智力,智慧和力量。《六国论》“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中“智力”一词与此处含义相同。
B. 其实,它结果实。《石钟山记》“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中的“其实”一词与此处含义不同。
C. 鸡豚,鸡和猪,古时农家所养禽畜。《游山西村》“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中的“鸡豚”一词与此处含义不同。
D. 飧饔,饔指早饭,飧指晚饭,《客至》“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中的“飧”一词与此处含义相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本一运用排比手法,写出文人画士的畸形审美观,揭露了病梅产生的社会原因和统治者摧残人才的真实面目。
B. 文本二采用类比法指明了“养树”与“养人”的相似性,大量短句的使用既富有节奏感,也表现了百姓对官府的不满。
C. 《病梅馆记》是一篇托物言志散文,以梅议政,借治疗病梅表达自己解放天性、改革社会的愿望和决心。
D. 《种树郭橐驼传》是一篇讽刺寓言,篇幅虽小但是寓意深刻,作者犀利直白地批评了官吏烦政扰民的行为。
13. 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文人画士,心知其意,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
(2)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
14. 请简要梳理文本二第一段的论述思路。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游诸葛武侯书台①
宋·陆游
沔阳②道中草离离,卧龙往矣空遗祠。
当时典午称猾贼,气丧不敢当王师。
定军山前寒食路,至今人祠丞相墓。
松风想像梁甫吟③,尚忆幡然答三顾。
出师一表千载无,远比管乐盖有余。
世上俗儒宁办此,高台当日读何书?
【注】①诸葛武侯书台:诸葛亮相蜀时,曾在成都北筑读书台。②沔阳:今陕西勉县,城南定军山有诸葛亮基和武侯祠,武侯祠后迁城北。典午:指司马。③梁甫吟:古歌曲名一作梁父吟。诸葛亮隆中时,躬耕陇亩,好为《梁甫吟》。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一项是( )
A. 本诗开篇交代了诸葛武侯祠的地点、环境,渲染出萧条的气氛。
B. 诗中写司马懿不敢自称王师,表达了作者对诸葛亮的赞美之情。
C. 诗中运用拟人修辞,回忆诸葛亮往事,表达对诸葛亮的怀念之情。
D. 诗中以《出师表》肯定了诸葛亮的卓越才能,认为诸葛亮远胜前人管仲与乐毅。
16. 本诗与《蜀相》都是咏史怀古诗,并且主要人物都是诸葛亮,但表达的情感有异同,请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8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自古忠孝难两全,李密在陈述自己的隐情后向晋武帝保证先尽孝后尽忠,并用衔环结草的典故表明心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2)《石钟山记》中,苏轼和长子苏迈乘小舟月夜考察石钟山,渲染了阴森恐怖的环境气,作者在“心动欲还”的时候,忽然“________,________”,使“舟人大恐”。
(3)古诗词中有很多以“空”营造意境氛围的,或写独守的孤寂,或写空寂苍凉的环境或写英雄的失意,如“________,________”。
(4)《归去来兮辞》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陶渊明问道于行人,遗憾晨光微弱,不见照见前路,可见其归心似箭。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9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观鸟而知时令,这不仅反映出古人敏锐的洞察力,还体现了中国古代将禽鸟与农时、季节关联起来的传统风俗。 A ,故春分与秋分以燕子来往为界;伯劳鸟冬去夏返,故夏至与冬至以伯劳鸟去返为界。“草长莺飞二月天”“一行白鹭上青天”,自然的律动与禽鸟繁衍生息的周期交融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天然“山水画”。
B ,自然逃不过晏殊敏锐的眼睛。在【甲】中,词人就借燕子求偶、衔泥筑巢的场面,描绘出春日生机盎然的景象。《喜迁莺》“风转蕙,千露催莲。莺语尚绵蛮”借蕙兰迎风摇曳,雨露浸润莲蓬,相爱的黄莺相互打趣、嘤嘤啼鸣的场面,惟妙惟肖地展现了早春草长莺飞的鲜活生命力。随着夏去秋来,绿树凋敝,晏殊在《更漏子》中又以“寒鸿高,仙露满。秋入银河清浅”描述雁群南迁,展现了秋夏更替、凉风萧瑟的景致。
通过词人委婉旖旎的笔调,将季节交替的瞬间从候鸟迁飞、新鸟呢喃中呈现出来。这不仅反映出时间的自然律动与流变,还体现了词人对四季景象炉火纯青的把握。
18. 下列选项中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中加点的词语“交融”意为交汇融合,此处不可以换为“交织”。
B. 文中“山水画”的引号与《包身工》“‘芦柴棒’着急地要将大锅里的稀饭烧滚”中“芦柴棒”的引号用法相同。
C. 文中【甲】处,填入“《采桑子》‘燕子双双。依旧衔泥入杏梁’”比填入“《踏莎行》‘绿树归莺,雕梁别燕’”更恰当。
D. 文中加点的成语“惟妙惟肖”使用错误,可以改为“淋漓尽致”。
19.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0. 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语病,请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车匠是一种很古老的行业了。所谓车匠,就是在木制的车床上用旋刀车旋小件圆形木器的那种人。从我记事的时候,全城似只有这一个车匠,一家车匠店。
吃过了早饭,戴车匠就走到他的工作中去了。
木花吐出来,车床的铁轴无声而晶亮,滑滑润润的转动,牛皮带往来牵动,戴车匠的两脚一上一下。木花吐出来,旋刀服从他的意志,受他多年经验的指导,旋成圆球,旋成瓶颈状,旋成苗条的腰身,旋出一笔难以描画的弧线,一个悬胆,一个羊角弯,一个螺纹,一个杵脚,一个瓢状的,铲状的空槽,一个银锭元宝形,一个云头如意形……狭狭长长轻轻薄薄的木花吐出来,如兰叶,如书带草,如新韭,如番瓜瓤。戴车匠的背佝偻着,左眉低一点,右眉挑一点,嘴唇微微翕合,好像总在轻声吹着口哨。木花吐出来,挂一点在车床架子上,大部分从那个方洞里落下去,落在地板上,落在戴车匠的脚上。木花吐出来,宛转的,绵缠的,谐和的,安定的,不慌不忙的吐出来,随着旋刀悦耳的吟唱……
21. 下列句子中的“从”与文中加点的“从”,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然而从他自己所作的解释中得出的结论就可看出,他的解释的着眼点也是错误的。
B. 这风……从稻秧上苇尖吹过来。水面没有一只船,水像无边的跳荡的水银。
C. 可以从小学课本和日历出发,而终结于莎士比亚、歌德或者但丁。
D. 我与三十五位同犯(七个女的)于昨日到龙华。并于昨夜上了镣,开政治犯从未上镣之纪录。
22. 文中画波浪线句子可改为“随着旋刀的操作声,木花不慌不忙的吐出来”。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四、作文(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今天的社会注重交际,独处往往被视为不合群。然而,独处或许会成为自我探索、自我发现的宝贵契机。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县级学校高二年级期末联考
语文试卷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选择题填涂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非选择题答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5.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4分)
(一)现代文阅读I(共5小题,18分)
【1~5题答案】
【答案】1. C 2. D
3. B 4. A
5. ①借鉴二八定律,通过优化关键少数以获得尽可能多的效益的原则,公共图书馆要做好借阅量大的大类纸质图书的采购和借阅服务工作。
②借鉴长尾理论,公共图书馆之间可寻求合作,如通过建立联盟等形式实现优势互补,以保证部分读者的个性化需求,提升服务效益。
③借鉴长尾理论的积小成大,应鼓励社会力量创办各种形式的民间图书馆,有针对性地满足广大城乡百姓的需求,促进社会文明和谐。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6~9题答案】
【答案】6. C 7. D
8. ①以衡王和范仲淹对比,突出了范仲淹的精神永存;
②表达了人不能靠刻字、盖高楼求得永存,而要创造一种精神,提炼出一种符合民心、符合历史规律思想的哲理;
③选材上丰富了文章的内容,拓展了文章思路,体现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9. ①描写美:文本通过“焦躁徘徊,自责自求”等词语对范仲淹在小院中状态进行细节描写,生动展现其忧国忧民形象;同时对他回忆的戍边艰苦、朝堂勤勉、赈灾时百姓困苦等场景细致描绘,丰富文章内容,体现描写之美。
②意境美:作者借助想象,将范仲淹置于小院情境中,使其忧国忧民之情与静谧环境相融合,营造出深沉凝重意境;运用排比生动形象地诠释了范仲淹一生的忠君忧民,运用比喻生动写出范仲淹对后世的影响,震撼人心,达到共鸣,体现意境美。
③哲理美:文章盛赞范仲淹的“永恒”,不仅体现在他的勤勉治事、勤政爱民上,更体现在他创造的精神上,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符合民心、历史规律的忧乐观,予人以哲思,体现哲理美。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10~14题答案】
【答案】10. AEF
11. D 12. D
13. (1)文人画家在心里明白它的意思,却不便公开宣告,大声疾呼,用(这种标准)来约束天下的梅。
(2)但是我住在乡里,看见那些做官的喜欢多发政令,好像是很怜爱百姓的样子,但到头来却因此害了他们。
14. 先总说种树原则“顺木之天”,再细说种树方法,然后和他植者进行对比指出他植者不如自己的原因,最后表明种植技术并不高深。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5~16题答案】
【答案】15. B 16. 相同:都有对诸葛亮才干的称颂和对英雄的怀念与敬仰。不同:陆诗还嘲讽俗儒们不知道当年诸葛亮在这高台上读的是什么奇书,才建立这样的功业。也讽刺了俗儒不思进取,选择安逸的一贯做法。《蜀相》不仅抒发对诸葛亮壮志未酬的惋惜,也抒发了对自己功业未就的深沉感慨。
(三)名篇名句默写(8分)
【17题答案】
【答案】 ①. 臣生当陨首 ②. 死当结草 ③. 而大声发于水上 ④. 噌吰如钟鼓不绝 ⑤. 空山新雨后 ⑥. 天气晚来秋(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⑦. 问征夫以前路 ⑧. 恨晨光之熹微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9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2分)
【18~20题答案】
【答案】18. B 19. A燕子春来秋往
B鸟儿与四季的联结 20. ①将“词人”调至“通过”前面。
②将“从……中”改为“在……中”。
③将“不久”和“还”后面的内容互换位置。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7分)
【21~22题答案】
【答案】21. C 22. ①原句修饰语丰富且独立,描绘出木花吐出来时的多种情态,更具画面感;
②“吟唱”运用拟人的修辞,形象地写出戴车匠工作时的美感,体现出作者对戴车匠手艺的欣赏与赞美;
③原句以“随着旋刀悦耳的吟唱 ”结尾,言有尽而意无穷,更适合放在结尾,改句较生硬。
四、作文(60分)
【23题答案】
【答案】例文:
在独处中与灵魂对话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独处似乎成了一种奢侈品。人们热衷于社交,害怕错过每一个聚会,生怕被贴上“不合群”的标签。但细细思索,那些真正改变人类文明进程的思想,那些震撼人心的艺术创作,往往都是在独处中诞生的。独处不是逃避,而是一种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是与灵魂对话的珍贵时光。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常常独自站在雅典的街头,陷入深深的思考。他说:“未经省察的人生不值得过。”正是这种独处的思考,让他发现了“我知道我一无所知”的真理,开创了西方哲学的新纪元。在中国,庄子独坐濠梁之上,观鱼之乐,悟出了“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至理。这些伟大的思想家告诉我们,独处是通向智慧的必经之路,只有在独处中,人才能摆脱世俗的喧嚣,直面内心的真实。
艺术创作更需要独处的滋养。梵高在阿尔勒的孤独岁月里,创作出了《星月夜》这样的不朽杰作。他说:“我梦见星空,于是画下了星空。”正是独处让他能够倾听内心的声音,将内心的激情倾注于画布之上。中国古代文人更是深谙此道,王维隐居辋川,在独处中写下了“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的传世佳句;陶渊明归隐田园,在独处中吟出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千古绝唱。这些艺术作品之所以能够打动人心,正是因为它们诞生于独处时的真挚情感。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独处显得尤为珍贵。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说:“人,诗意地栖居。”这种诗意的生活,需要独处的空间来滋养。法国作家普鲁斯特在《追忆似水年华》中,通过独处时的回忆,重建了一个完整的精神世界。这告诉我们,独处不是与世隔绝,而是为了更好地理解世界,理解自己。就像梭罗在瓦尔登湖畔的独居生活,让他看清了现代文明的本质,写下了影响深远的《瓦尔登湖》。
独处是一种智慧,是一种勇气,更是一种境界。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独处的时光。让我们学会独处,在独处中倾听内心的声音,在独处中寻找生命的意义,在独处中完成精神的升华。正如里尔克在《给青年诗人的信》中所说:“你要爱你的孤独。”因为只有在独处中,我们才能真正认识自己,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星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