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绝密★启用前承德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调研试题语文考生注意: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阅读(70分)(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一条河流的水量虽然不是文明产生和发展的唯一条件,水量的多寡也并不与文明的高度成比例关系,但水量本身依然是一项重要因素。在某种生活、生产、生存方式下,一个特定的人类群体的最低需水量必须得到保证,否则这些人中的一部分只能迁离,或者从其他河流找到新的水源来弥补不足。台伯河有限的水量远远满足不了古罗马人的最低需水量,他们在不断寻找新水源的同时,持续迁往他乡,迁出亚平宁半岛,扩散到环地中海地区。有些文明的萌芽还来不及成长就夭折,当地河流水量的不足往往是致命的原因。一般情况下,同样面积的土地,农业比牧业可以提供更多的食物,养活更多的人口,产生更多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但只有供水充足的土地才能开发农业,农田转变为牧地不会有什么困难,而牧地很难转变为农田,供水量不足是一个致命的障碍。河流的交通运输功能更是支撑着文明的生存和发展。一个大的文明区域内部必定需要大量的人流和物流,而一条大河所能提供的水运方式是最便捷和最廉价的。直到今天,水运的优势还是难以替代。在工业化以前,内河运输往往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唯一有效的运输手段。古埃及建造金字塔、神庙、方尖碑的材料,是产于阿斯旺一带的花岗岩,要是没有顺流而下的尼罗河水运,这一切就都不可能发生。西汉选择在长安建都,但关中本地生产的粮食供养不了首都地区的人口,必须从当时主要的粮食产地——太行山以东的关东地区运输,只能利用黄河溯流而上,穿越三门峡天险,再进入黄河的支流渭河运到长安。尽管需要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运费高昂,但还是当时最为经济的选择。一旦关中的粮食需求超出黄河水运的能力,隋朝和唐朝的皇帝就不得不带领文武百官和百姓到洛阳“就食”(就近接受食物救济),最终导致长安首都地位的丧失和首都的东移。长江及其支流更加优越的水运条件,也是长江流域的经济逐渐超过黄河流域的一个重要原因。徽商成功的因素之一,就是巧妙地利用了水运:他们将产于徽州的价廉而质重的石材、木材装上船,从新安江、富春江、钱塘江顺流而下,再通过江南发达的水系,直接运送到最近的市场,又从江南采购价高而质轻的绸布、其他百货、工艺品等溯流而上运回徽州,实现商品利润的最大化。(摘编自葛剑雄《河流与人类文明》)材料二:大运河是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文明创造标志之一,它在250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为中华文明的持续发展和国家统一发挥过重大作用。公元前486年,吴国开凿联通长江和淮河的“邗沟”,大运河由此起步。此后又有隋唐大运河、元明清京杭大运河的开挖等历史变迁,最终形成今天涉及八省、直辖市,总长达3200公里的巨型人工运河遗产。从其演化历史观察,大运河经历过古代运输河道、当代南水北调(东线)通道、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文化遗产(长度1011公里)、国家文化公园等几个重要阶段。当前它仍具备运输、供水、水利、生态、文化、生活、生产、旅游等诸多功能,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参与力量。中国土地上的自然大河如长江、黄河、淮河、海河等,都是自西向东流淌,形成互相隔绝的流域系统,大运河的出现成为我国古代解决南北水上交通分隔、促进物资流通、确保国家统一的最佳方式。特别是从隋唐时代开始,我国经济中心逐渐南移,而政治中心多在北方,南方的漕粮只能借助大运河而源源不断地北上。如北宋时代,每年经大运河输送都城东京(今开封)的漕粮有600多万石,最高达800万石;明代宣德年间经京杭大运河输送首都北京的漕粮达到每年670多万石,从明代成化年间起,正式规定漕运总额为每年400万石,这个制度大体一直沿用到清代。为了保证运河的畅通,需要解决大量复杂的工程问题,如处理不同自然大河之间的水位高差问题、运河常年补水问题等,由此产生了大量工程创新智慧和成就,如建立堰坝、斗门、梯级船闸,设立水柜、澳闸、滚水坝、减水闸,创建南旺分水工程、淮安清口枢纽工程等,它们在世界航运工程史上占有独特地位。绵长的大运河是培育众多文化成就的摇篮。随着运河的开挖和使用,它联通了洛阳、西安、开封、杭州、北京、南京等六大古都,催生了扬州、淮安、镇江、济宁、临清等一系列名城,带来了苏州、无锡、常州、嘉兴、绍兴、宁波、徐州、宿州、沧州、德州、天津、通州等地的繁荣,从而造就了大运河城市带和文化富积带。大运河串联了吴越文化、中原文化、齐鲁文化、燕赵文化,推动着不同文化的互动和融汇,也沟通了海上丝绸之路和陆上丝绸之路,连接着中国与世界。在运河沿岸,产生过《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等文学名著以及元曲、昆曲、京剧、淮剧、越剧、阳明学派等数不清的文化成就。大运河沿线迄今仍保存着数十座国家级和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数以万计的不同级别文物保护单位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共同展现着大运河文化的多姿多彩、深厚博大。(摘编自贺云翱《文明奇迹“大运河”》)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水量是影响文明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但并非唯一条件,其多寡与文明高度也不存在比例关系。B.同样面积的农田能比牧地提供更多的食物,是因为农田的水分比较充足,利于农作物的生长。C.依托尼罗河的水运优势,古埃及人得以将产自阿斯旺一带的花岗岩运来建造金字塔、神庙和方尖碑。D.徽商将徽州质重价廉的货物顺流运出,再将江南质轻价高的商品溯流运回,实现了商品利润最大化。2.根据材料二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从邗沟发端以至现代发展,大运河顺应时代需求拓展功能,成为文明传承与发展的活态载体。B.我国自然大河因东西走向形成流域阻隔,大运河则成为古代贯通南北、维系国家统一的最佳方式。C.从隋唐开始,经济中心渐南移、政治中心多北置的格局,促使各代均将漕运作为国家核心命脉经营。D.为解决水位高差等难题,大运河创新成果丰富,其枢纽工程在世界航运工程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第二段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3分)A.安徽省深挖河流水运潜能,提高航道网对外辐射效能,提升内联外通的水运纽带作用。B.长江流域水稻的供养能力,弥补了黄河流域小米、小麦对人口承载力不足的问题。C.黄河流域是中国农耕文明的重要发源地,其水源、土壤和气候条件适宜农业发展。D.尼罗河是世界上最长的河流,它贯穿了整个埃及,并为埃及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4.材料二最后一段中列举了大量地名,有哪些作用?请简要概括。(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江河是生命的脉络,流淌着文明的血液。”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坐班车到桥头去李娟冬天实在太冷了。若是冬天搭乘在县城和桥头之间运营的那趟班车的话,紧紧地塞满一车的不是人,而是外套。每个人都裹得严严实实,男人顶着沉重豪华的皮帽子,女人给大头巾缠得刀枪不入。孩子们更是被捆扎得里三层外三层,一个个圆乎乎的,胳膊腿儿都动弹不了。拎起个孩子往地上一扔,还会反弹回来。班车只有一辆,来一天,去一天,要想搭这辆车进城或去桥头,得算好单双日。而这一路上又没有像样的公路,车厢左右摇晃。又由于车速过慢,这摇晃的幅度被无限拉展开来,像拉展开一截橡皮筋似的,长而紧绷绷的。我晕车,在“慢”中异常清晰地感觉着这种颠簸——刻骨铭心地感觉着。我第一次坐车走这条路到桥头去时,由于之前加班,已经连续五十多个小时没睡觉了,本来打算上了车再好好睡一觉的,结果却在候车室里就睡得不省人事。幸好事先请候车厅的一个保洁老大娘提醒我,后来检票时,她果然跑来叫我,费尽千辛万苦才推醒我并说服我上车。那是我唯一没有晕车的一次,一路上的磕磕碰碰对如此深沉的睡眠竟然造成不了任何影响。梦中的情景春去秋来、沧海桑田,根本脱身不得。但哪怕在梦里,似乎也能明白自己是在坐车,因为头靠在窗玻璃上,不时地撞得“咚!咚!咚!”地响。每撞一下,全车的人集体惊呼一次。这“咚咚”声和惊呼声历历入耳,但就是醒不过来。等好容易挣扎着醒过来,发现脑袋和玻璃之间给塞了个厚厚的座椅垫子,不知哪个好心人干的。那时车上只有我一个人了,脑袋抵着个垫子发呆,还以为这就到地方了呢。晕头晕脑下了车,发现中巴停在荒野中一排土房子前的空地上。房子像是饭馆,门很小,紧闭着,没有招牌也没有窗户,但炸鱼的腥香四处弥漫。我腾云驾雾般地走过去,拉开门,房间里面满满一屋子人,喝茶的喝茶,吃馍的吃馍,一看到我,就全笑了起来。还有人跑来看我的脑袋有没有事。厨房里果然有人在炸鱼,这味道远处闻着特别香,靠近了只觉得腥气浓郁、油烟呛人。看到厨房有个后门,便去推它,边推边问:“这是哪里来的鱼啊?”等推开门,就一下子知道答案了。门后便是那个美丽的湖泊——可可苏。可可苏只是一汪小海子,并不大,但在一棵树也没有的荒野中,有着这么一片纯粹美好的水域,真是让人突然间感动得不得了……有水的地方便有植物,但这湖泊四周一棵树也没有,全是沙滩。所有的植物全生长在湖中央……那是一团一团的芦苇,整齐俊美,随风荡漾,音乐一般分布在湖心,底端连着音乐一般的倒影。没有风的时候,芦苇同它们的倒影都是清扬的少女小合唱;而有风的时候,芦苇们是主旋律,倒影成了和弦。天空与湖面的色泽多么惊人的一致!……眼下这真是一个圆满的倒影世界。在这个世界之外,哪怕是离这个世界两三步之外的地方,都是截然不同的。远处的雪峰单调乏味,戈壁滩、丘陵、荒山更是毫无浪漫可言。而这湖泊如同被明净的玻璃封住了一般,如同被时间封住了一般。宁静,脆弱,诗情画意。站在湖边,久了,觉得湖心在视野中是高出水平面的。也就是说,整个湖面呈球面的弧状。沿着这弧线,水鸟被奇妙的引力牵引着,低低地掠过水面;野鸭寂静的鸣叫声也沿抛物线的完美曲线光滑地传来……这一切不仅是凸出视野,更是凸出了现实一般……使得呈现出来的情景虽然极为简单却极为强烈。过了可可苏,车沿着湖畔又行进了平缓的几公里。在这条笔直平坦的路上大约驶过半个钟头,翻上一座达坂后,汽车驶到了最高处,眼前突然白茫茫的一片。对面整座山头像盖满了白雪,又像是玉石的大山一般,晶莹耀眼!那是堆积成山的矿渣。可可托海到了。以可可托海为中心,分布着许多村子,远远近近,遥相呼应。继续往北走,村子与村子之间明显拉开了距离。太阳完全下山了,暮色渐渐暗去,小河流过木桥,平缓舒畅。河心排列的卵石清洁而美丽。天空的云霞向西流逝,拖出长长的、激动的流苏。此刻的天空是飞翔的天空,整面天空都向西倾斜着。东面的大山金碧辉煌。中巴又行驶了半个多小时,经过路边一个写着“进入林区,小心防火”的木牌后,绕过一截峭壁,一拐弯,一眼就看到前方树林中突兀地出现的两幢庞然大物——它与前面一路上所看到的所有的荒村野地成震撼的对比——那是两幢钢筋水泥的五层楼房。那是当年云母矿全盛时期的产物,是桥头的“标志性建筑”。可如今再也没人住在里面了。车向着那两幢楼慢慢驶近,路过了一个篮球场(四周还有完好的阶梯看台),野草在水泥地面的裂隙处旺盛地生长着,龟纹似的绿痕遍布这片整齐的方形空地。篮球场的另一面是浓密的白桦林。车从两幢楼房中间通过,再拐一个弯,眼前豁然出现了一大片开阔的建筑物废墟,满目断壁残垣。更远处是大片麦田。桥头唯一较为完好的两排土坯墙房子夹着一条崎岖不平的土路。汽车缓缓走到土路尽头,疲惫地停下。马路边等待已久的人们向车门聚拢了过来,冲车里大声呼喊着亲人的名字。(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文章开篇对乘客穿着臃肿的夸张描写,既突出了冬季严寒的特点,又具有幽默感,使叙事生动有趣。B.作者用“橡皮筋”比喻车厢的摇晃,形象地表现出车速缓慢带来的漫长颠簸感,使身体感受具象化。C.“咚咚”的撞窗声,表明“我”沉浸于梦境不愿醒来;全车人的惊呼,体现了乘客对“我”睡眠状态的不解。D.矿渣堆积的“玉石的大山”与废弃的楼房等细节,共同构成对工业遗迹的描写,隐含时代变迁的沧桑。7.关于文中描写“可可苏”的段落,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文中强调“可可苏”这个湖泊的四周寸草不生,反衬了湖中心芦苇的生机,突出了自然生命力的顽强与珍贵。B.将无风时的芦苇及其倒影比作“少女小合唱”,突出其柔美静谧;有风时则喻为“主旋律与和弦”,展现动态美。C.“被玻璃封住”的比喻,既表现了湖泊的宁静脆弱,又暗示了其与周边荒野的截然不同,给人一种梦幻感。D.文中写到湖面“呈球面的弧状”,这一独特的描写是“我”在晕车之后产生的错觉,并非湖泊的真实形态。8.请结合全文内容,理解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含意。(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有人评价,李娟的散文充满诗意和温情,构建了一个桃花源般的阿勒泰世界。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韩非子为政于韩且十年,韩贵人死于法者无完家,于是韩多旷官。王谓公叔曰:“寡人欲用人,而韩之群臣举无足官者,若之何哉?”公叔对曰:“王知夫种树乎?臣家国东郊,世业种树。树之材者,松楠栝柏可以为栋梁,种之必三五十年而后成。其下者为柽柳朴樕,种之则生,不过为薪。故以日计之,则栋梁之利缓而薪之利速;以岁计之,则薪之利一而栋梁之利百。臣俱种之,世享其利,是以富甲于韩国。臣邻之窭①叟,急慕而思效之,植松栝不能三年不待其成而辄伐之以为常仅足以朝夕食。今君之用人也,不待其老成,至于不克负荷而辄以法戕之,栋梁之材竭矣。一朝而屋坏,臣恐束薪不足以支之也!”(节选自刘基《郁离子》)材料二:予城西旧茔久勿树。比辟地东邻,有桧百余株,大者盈拱,高可二三丈,予惜其生不得所。有种树者曰:“我能为公移之。”予曰:“有是哉?”请试,许之。予尝往观焉。乃移其三之一。规其根围数尺,中留宿土,坎及四周,及底而止。以绳绕其根,若碇②然,然其重虽千人莫能举也,则陊③其坎之稜④,⑤树腰而卧之,根之罅实以虚壤,复卧而北,树为壤所垫,渐高以起。卧而南亦如之。三卧三起,其高出于坎。棚木为床横载之,曳以两牛,翼以十夫。其大者倍其数。行数百步,植于墓后,为三重。阅岁而视之,成者十九。则又移其余,左右翼以及于门。再阅岁而视之,其成者又十而九也。于是干条交接,行列分布,郁然改观,与古墓无异焉。夫规大而坎疏,故根不离;宿土厚,故元气足;乘虚而起渐,故出而无所伤。取必于旦夕之近,而巧夺于二十余年之远,盖其治之也有道,而行之也有序尔。予因叹夫世之培植人材者,使皆得其道而治之,几何不为君子之归也哉?(节选自李东阳《移树说》)【注】①窭(jù):贫穷。②碇:停船时用以沉落水中的石块。③陊(duò):毁坏。④稜:指土坎之类某一边。⑤:以绳捆缚。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植松栝不能A三年B不待C其成而辄D伐之E以为常F仅足G以朝夕食。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克,能够,与《谏太宗十思疏》“能克终者盖寡”的“克”意思相同。B.比,近来,与《项脊轩志》“比去,以手阖门”的“比”意思相同。C.翼,名词作动词,与《鸿门宴》“常以身翼蔽沛公”的“翼”用法不同。D.夺,胜过,与《陈情表》“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的“夺”意思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韩非子执政期间,韩国有很多权贵因触犯法律而死,其家族也无法保全,韩国官位出现了空缺。B.公叔家族靠种植树木而富甲韩国,邻居老人盲目效仿,却因没有掌握种植技术导致收益微薄。C.移栽桧树过程中,移树者对树根处理细致,保留宿土、用绳固定等做法,保障了桧树成活。D.因为树太重,千人也难举起,种树者便削平坑的边缘,通过多次放倒、垫高的方式将树移出坑外。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王知夫种树乎?臣家国东郊,世业种树。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根之罅实以虚壤,复卧而北,树为壤所垫,渐高以起。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两则材料与《种树郭橐驼传》都是以树喻理,但侧重点各有不同,请简要分析。(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和州①留别穆郎中②刘长卿③播迁悲远道,摇落感衰容。今日犹多难,何年更此逢?世交黄叶散,乡路白云重。明发④看烟树,唯闻江北钟。【注】①和州:唐属淮南道,治所在今安徽和县,其地在长江北岸。②穆郎中:穆宁,曾任和州刺史。③刘长卿:仕途坎坷,且经历安史之乱。④明发:清晨。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全诗以“留别”为线索,前两联直抒离情别恨,后两联借景延伸愁绪,结构凝练。B.“播迁悲远道”以“播迁”暗指身世飘零,写出了诗人流离江湖的无奈,奠定全诗基调。C.“摇落感衰容”以草木凋零隐喻诗人暮年,直白表露对生命将尽的悲观态度。D.颔联运用反问,以虚词“犹”“更”呼应,形成递进式的喟叹,强化了诗人内心的惆怅。16.本诗与姜夔的《扬州慢》都写到了战乱,但表达情感的侧重点并不相同,请结合两首诗歌简要分析。(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石钟山记》中用“______,______”两句点出“士大夫”不能知道石钟山命名真相的原因。(2)鲍照《拟行路难(其四)》中“______?______”两句传达了无奈与隐忍、痛苦与愤懑的复杂情感。(3)借代手法常被用于古诗文,如“留取丹心照汗青”用“汗青”代指史册。请列举古代诗词中使用借代手法的句子:“______,______。”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①如果说某种动物是胎生的,大家决不会感到奇怪;(甲),大家就会觉得很新奇了。②有一种叫红树的植物,种子成熟以后,既不脱离母树,也不经过休眠,而是直接在果实里发芽,吸取母树里的养料,长成一棵胎苗,然后才脱离母树独立生活。③为什么红树会是胎生呢?原来这和它的生活环境有关。④红树是一种小乔木,生活在热带、亚热带的海滩上。其所处的环境极其不稳定,潮水对它的威胁极大,如果没有非凡的本领,就休想在海滩上定居下来。就拿种子发芽来说,如果红树种子成熟后,马上脱落坠入海中,就会被无情的海浪冲走,得不到繁殖后代的机会。可是,红树靠着种子胎生,却能世世代代在海滩上 A 。⑤(乙),春季一次,秋季一次。一棵红树花谢以后,能结出300多个果实。每个果实中有一粒种子。当果实成熟时,里面的种子就开始蒙发,从母树体内吸取养料,长成胎苗。胎苗长到30厘米时,就脱离母树,利用重力作用扎入海滩的淤泥之中。几小时以后,就能长出新根。幼苗有了 B ,一棵棵挺立在淤泥上面,嫩绿的茎和叶也随之抽出,成为独立生活的小红树。如果胎苗下坠时正逢长潮,便马上被海水冲走,随波逐流漂向别处。但胎苗不会被淹死,因为它的体内涵有空气,可以长期在海上漂浮,不会丧失生命力。有的在海上漂浮甚至两三个月,一旦漂到海滩,海水退去时,它们就会很快地扎下根来,成为开启新“领土”的勇士。⑥红树具有很大的经济价值。它的根和树皮,可以提取单宁。它们聚成丛林,可以护堤、防风、防浪,保护沿海农田不受海浪或大风的袭击,形成一道道 C 的铜墙铁壁。它们那些纵横交错的支柱——根,加速了海滩淤泥的沉积,使海岸不断向大海延伸,所以红树林还是有名的造陆先锋呢!18.文中第⑤段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两处含错别字的词语并改正。(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9.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2.某沿海城市规划在海边建一个集休闲、娱乐和教育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植物园,请你为红树的植物标识牌拟写一则自我介绍。要求: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不超过90个字。(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出自唐代诗人张九龄的《感遇》,强调草木蓬勃生长,无意外物褒贬,自成人间春秋。那么,我们生命的价值,是否也如同草木一般,在自我实现的过程中自然彰显?有人认为生命当在外界认可中实现价值,也有人坚信真正的价值在于生命自身的蓬勃生长。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联系现实生活,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承德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调研试题语文·答案(1~3题,6~7题,11~12题,15题,每小题3分)1.B 2.C 3.A4.①凸显大运河作为交通枢纽、经济动脉的重要地位。②展现大运河融汇不同文化、孕育文化成果的重要作用。③增强文章论述的可信度与说服力,使大运河抽象的文化价值与历史作用具象化。(每点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5.①“江河是生命的脉络”用形象的比喻揭示了江河对于生命的重要意义,江河为人类和各种生物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水资源,并且促进了农业和牧业的发展,为生命的存在、延续作出了巨大贡献。②江河“流淌着文明的血液”指江河支撑、推动着文明的生存和发展,无论是自然河流如黄河、长江,还是人工运河,其运输、供水、水利等诸多功能都促进了经济交流,推动了文化融合,也孕育了光辉灿烂的文化。(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6.C 7.D8.①“凸出视野”以视觉上的立体感(如球面弧状的湖面、抛物线状飞行的水鸟)强化了湖泊与周围荒原的割裂感;“凸出了现实”则进一步强调了这种景象不仅仅是一种视觉上的凸出,更给人一种超现实的震撼。②“极为简单却极为强烈”强调了作者所感受到的景象虽然简单,但却给作者带来了深刻的感受和震撼。作者通过这句话,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敬畏和赞美之情。(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9.①文中描写可可苏湖泊、矿渣山等景色时,运用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具有语言美,让读者感受到了大自然的诗意与美好。②文中的人物充满温暖与善意。作者昏睡时,全车人听到她头撞玻璃的声音“集体惊呼”,有人悄悄在她脑袋和车窗间塞了垫子,下车后还有人关心她的脑袋是否受伤。这展现了当地人的淳朴善良,体现了人性的美好。③这些优美的自然景观与淳朴自然的生活状态构成了一个如同桃花源般的远离尘世喧嚣、充满诗意和温情的理想世界。(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10.BEF(每处1分,多涂不给分) 11.B 12.B13.(1)大王懂得那种树的道理吗?我安家(我的家)在都城的东郊,世代以种树为职业。(关键词“国”“业”的翻译各1分,大意2分)(2)用虚土填满树根的缝隙,再将树横卧向北移(向北放倒),树身被土壤垫高,逐渐抬高起来。(关键词“罅”和被动句式的翻译各1分,大意2分)14.①《郁离子》以种树喻用人,强调用人不能急功近利,应有耐心,等待人成材。②《移树说》以移树喻育人,突出培养人才要注重恰当的方法,有序而为。③《种树郭橐驼传》以种树喻治民,倡导治民要顺应天性、减少干预。(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参考译文材料一:韩非子在韩国执政近十年,韩国被依法处死的公卿大夫很多,其家族也无一得到保全(受株连而覆灭),因此韩国多有官职空缺。韩王对公叔说:“我想要重用一批人,可是韩国的群臣当中,完全没有可堪任用的官吏,怎么办呢?”公叔回答说:“大王懂得那种树的道理吗?我安家(我的家)在都城的东郊,世代以种树为职业。树木当中能够成材的,有松树、楠树、栝树、柏树,(这些树)可以作栋梁之材,种植后需要三五十年的时间才能长成。那些下等的树,如桎柳、朴轍,种下就能活,不过长成了只能当柴烧。所以(如果)按天数来计算,那栋梁之材自然得利迟,柴却得利快;(如果)按年来计算,种烧柴用的树获利是一,而种栋梁之材的树获利就上百了。这些树我都种植,世代享受种树的好处,因此在国内(我是)最富有(的)。我的邻家有个穷困的老人,心里非常羡慕我并且想要学习我的做法,种植松树和栝树不到三年,不等树长大成材就砍伐,并习以为常,(因此收入)仅仅够早晚吃饭。如今您用人,还没等他们锻炼得老练成熟,而当(他们)不能担当重任时,往往就用苛刻的法律把他们伤害了,(这样一来,本来可以担当重任的)栋梁之材就枯竭了。一旦房屋倾倒,我担心您那一把‘柴火’是难以支撑局面的啊!”材料二:我家城西的祖坟很久没有种树了。近来在东邻开辟土地,发现有一百多棵桧树,大的树干有两手合抱那么粗,高约两三丈,我惋惜它们生长在不适当的地方。有个种树的人说:“我能为您移植它们。”我说:“真有这样的事吗?”他请求试一试,我答应了。我曾经去观看移树过程。他先移植了三分之一的桧树。环绕树根周围几尺,中间保留原来的泥土,四周都挖了坑,挖到根脚为止。用绳子绕住树根,像系船的碇石一样固定,然而树太重,即使上千人也抬不起来,于是削平坑的边缘,用粗绳捆住树腰使树横卧,用虚土填满树根的缝隙,再将树横卧向北移(向北放倒),树身被土壤垫高,逐渐抬高起来。向南移动时也是这样。这样三卧三起,树就高出坑面了。用棚木做成床横载着树,用两头牛拉,十个壮汉在两旁协助。那些更大的树,协助的人数增加一倍。走了几百步,把树种植在祖坟后面,排成三行。过了一年再去看那些树木,成活的有十分之九。于是又把剩余的树移栽到墓地的左右两侧,一直延伸到墓门。又过了一年再去看,成活的又有十分之九。到这时,树干和枝条相互交错,整齐排列,分布有序,墓地郁郁葱葱,面貌完全改变,和古老的墓地没有什么差别了。因为规划的坑穴间距大,所以树根能够紧紧抓住土壤没有脱离;原来根部带的土多而厚,所以树木的生命力充足;借助松土慢慢抬高,所以移栽后没有受到损伤。在短时间内就必定能让树苗成活,而且其巧妙的效果胜过了那些花费二十多年时间才营造出来的效果,大概是因为种树的人有方法,做事有步骤罢了。我因此感叹世上培养人才,如果都能采用恰当的方法治理,那么有多少人不能成为君子呢?15.C16.①刘长卿侧重写个人际遇之悲:以“黄叶散”(朋友如落叶离散)、“乡路白云重”(漂泊无依)等直接诉说个人遭遇的悲苦。②姜夔侧重写家国兴衰之痛:以“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等,写尽扬州城战乱后的荒芜,借扬州城的衰败,表现家国之痛、黍离之悲。(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17.(1)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故莫能知 (2)心非木石岂无感 吞声踯躅不敢言 (3)示例:朱弦已为佳人绝 青眼聊因美酒横/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铁衣远戍辛勤久 玉箸应啼别离后[每空1分,第(3)小题若有其他答案,正确合理亦可给分]18.“蒙发”改为“萌发”,“长潮”改为“涨潮”,“涵有”改为“含有”。(每改对一处2分,改对任意两处即可)19.A安家落户 B立足之地(安身之处) C坚不可摧(每空1分。若有其他答案,正确合理亦可给分)20.甲:如果说某种植物是胎生的 乙:红树每年开两次花(每处2分,意思对即可)21.示例:有的甚至在海上漂浮两三个月,一旦漂到海滩,海水退去时,它们就会很快地扎下根来,成为开发(或:开拓/开辟)新“领土”的勇士。(每改对一处2分。若有其他修改方式,正确合理亦可给分)22.我是红树,一种生活在热带、亚热带海滩上的小乔木。每年春、秋都会开花,最新奇之处在于我是胎生的!我无惧潮水,是开疆拓土的勇士。我还兼具经济价值和生态功能。欢迎多了解我、爱护我。(主要内容2分,修辞手法2分,表达流畅1分。合理即可)23.写作提示 诗句强调草木凭借自身生命力蓬勃生长,自然顺应美好时节,暗示生命价值可通过自身来彰显。“我们生命的价值,是否也如同草木一般,在自我实现的过程中自然彰显?”是引导句,引发学生对生命价值实现方式的思考。材料中呈现出两种观点,一是生命价值需在外界认可中实现,二是真正的价值在于生命自身的蓬勃生长。如果强调外界认可的重要性,可论述外界认可能为生命价值提供参照和动力,如运动员在国际赛事中获奖,得到外界认可,实现自身价值。如果认可生命自身的蓬勃生长,可立意为生命的价值在于自身的成长与绽放,如苏轼一生坎坷却在文学、艺术等领域不断精进,实现自身价值。也可以辩证看待两者关系,生命价值既需要外界的认可与支持,也离不开自身的努力与成长,例如科学家的研究成果,既需同行和社会认可,也需自身钻研、成长,才能体现价值。总之,写作时要结合现实生活,深入阐述对生命价值实现方式的理解与思考。参考立意:①莫求他赏,但守本心;②向内而生,向外而显;③外界认可为帆,自我生长为舵;等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