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泉州科技中学 2024-2025 学年度第二学期限时训练高一年历史试卷时间:60分钟满分: 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伊始,各地国营粮食公司即开始在市场上积极开展收购工作。国家准备了充足资金和大量布匹向农民购粮、换粮,并将所收粮食及时运到各大城市。上述举措主要是为了()A.支持工业建设 B.统一物资管理 C.稳定市场物价 D.实施计划经济2、1954年9月20日,“当大会宣读了修改过的宪法草案全文后,全体代表以无记名投票的方式进行表决。会场上每个人都非常激动,都兴奋不已,场面非常热烈。全场代表都站起来,掌声和欢呼声经久不息”。这则记载反映了()A.人民当家作主的热情 B.人民民主原则的落实C.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D.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3、表1列出了著名科学家华罗庚1955年11月参加的部分活动。这可用于说明当时()表126日 上午 参观苏联展览馆的计算器,后到科学院开会下午 主持外国科学家学术报告会晚上 参加外事活动27日 下午 报社来人约稿晚上 中华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开会A.科教水平迅速提高 B.国际学术交流密切C.科技人才受到重视 D.科学精神得以弘扬4、2024年5月3日,某外国媒体刊文称:“历史上,世界主要大国以武力行事已是惯例,而中国却颠覆了这些国家行为方式的许多细节。从20世纪50年代起,中国就恪守着一套处理国际关系的原则。美国永远无法理解,中国作为世界上边界线最长的国家之一是如何与邻国保持和睦关系的。”该文旨在赞扬中国倡导的()A.“一边倒”方针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求同存异”方针 D.“真实亲诚”理念5、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全国总工会号召在国营企业开展劳动竞赛。上海机床厂劳动模范盛利改进了39种工具,创造了3年完成5年工作量、产品质量合格率月均达到99%以上的优异成绩。这体现出A.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顺利推进 B.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得到贯彻C.技术革新助力了经济体制改革 D.社会主义改造工作的有序开展6.1956-1957年,在中国科学院出版的译著中,以社会主义国家的著作为主,但资本主义国家的著作数量增长很快。资本主义国家在华专家的人数和比重从1961年起逐渐增加,至1966年,日本和法国的专家人数居在华外国专家前两位。导致上述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三线建设缺乏专业人才 B.科技交流摆脱冷战影响C.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开展 D.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需要7.1979年4月,中共中央召开工作会议,正式确立了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指出改革要侧重于扩大企业自主权,增强企业活力,实行严格的经济核算,认真执行按劳分配的原则。这表明()A.对外开放战略全面顺利实施 B.农业生产责任制继续深化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提上日程 D.生产资料所有制急需调整8.图2为新华社记者于20世纪80年代初拍摄的一张珍贵照片-实行包产到户的安徽凤阳小岗村带头人严宏昌在村里第一个买了拖拉机。这张照片()A.体现了土地所有制变革的成效 B.释放了农村政策延续性的信号C.反映了农业机械化的基本实现 D.见证了我国农村小康社会建成9、图3为1978年和1987年全国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各经济成分所占比重图。图示占比变化反映出()A.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实现 B.民众就业观念的转变C.计划管理调控作用的增强 D.经济结构调整的完成10.21世纪伊始,中国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国为深入发展睦邻友好合作关系,维护欧亚地区安全,推进区域合作,宣布成立永久性政府间国际组织。该组织是()A.东南亚国家联盟 B.二十国集团C.上海合作组织 D.亚太经合组织11.图4反映的是1995-2010年中国研发经费及投入强度(研发经费与GDP之比)情况。这体现了中国()A.科研人员总量居世界首位 B.“科教兴国”战略有效实施C.研发经费与GDP等比增长 D.“科技创新”已成顶层设计12、自乌克兰危机全面升级以来,围绕推动危机的政治解决,中国外交部发布了《关于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的中国立场》,提出尊重各国主权、摒弃冷战思维、停火止战、启动和谈等12点主张,得到很多国家的认可。这体现出当代中国()A.作为大国的责任与担当 B.消除了意识形态对外交的影响C.奉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 D.推行睦邻友好的周边外交政策13、公元前18世纪,西亚地区的一部法典规定:“此后千秋万世,国中之王必遵从我在我的石柱上所铭刻的正义言词,不得变更我所决定的司法判决,我所确立的司法裁定,不得破坏我的创制。”这一规定()A.强调波斯君主专制的权力来源 B.宣示了古巴比伦国王的至上权威C.标榜亚述帝国君主的军事成就 D.规范了埃及对尼罗河流域的统治14、共和之前的古罗马部分诉讼中,败诉方须将用于担保的牛羊祭神,以赎伪誓之罪。担保的牛羊多超出诉讼物价值,且影响农牧生产。共和国早期,败诉方改向国家缴纳罚金,到公元前3世纪末,罚金已无足轻重。这一变化表明罗马共和国时期()A.法律注意保护公民的权益 B.系统完备的罗马法体系形成C.法律事务受到神权严格控制 D.贵族对法律的解释权扩大15、梭伦为了鼓动雅典人重开争夺萨拉米斯岛之战,在广场上当众朗诵自己的诗歌,促使雅典人废除了禁止公民提议争夺萨拉米斯岛的法律。某主战派统帅在战前说服雅典人把金钱用于建造海军,在战时又说服雅典人留在萨拉米斯。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领袖人物具有绝对权威B.平民与贵族的关系融洽C.智者学派雄辩术的普及D.公民直接参与城邦事务16.位于地中海南岸的尼罗河三角洲气候炎热,服饰以亚麻为主;而居地中海北岸的古希腊气候较冷,羊毛服饰占据主流。亚历山大东征后,埃及的妇女也穿羊毛披肩,希腊人的穿戴中波斯、埃及的服饰元素也较为普遍。这说明()A.地中海阳隔导致南北两岸文化差异B.碰撞促进了区域间文化的交流C.亚历山大东征促进埃及文明的进步D.亚历山大推行希腊化成效突出二、材料分析题(17题14分,18题24分,19题24分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根据材料,概括早期世界人类文明发展的特征。结合所学知识,补充其它可用于研究早期人类文明的史料类型及价值。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4分)材料一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有其历史必然性。领导中华民族完成现代建国的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按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建立起来的政党。......回顾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土地兼并和贫富悬殊是每个王朝晚期面临的共同问题。土地兼并将会导致大量无地流民出现,贫富悬殊将会造成大量的城市贫民,最终导致国家的崩溃。中国共产党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还有一个事关大一统的制度考虑。中国的大一统社会一直存在着基层社会自发的封建化倾向,当这种倾向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瓦解大一统的国家政治。要一劳永逸地解决这个顽疾,就必须要废除其经济基础-土地私有制。最后,中国在1949年建国时国家一穷二白,积贫积弱。如果按照资本主义的常规发展,中国的工业化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当时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要求中国必须快速实现工业化,特别是尽快建立起国防工业,因此社会主义是唯一的选择。-改编自寒竹《民族复兴百年进程的历史逻辑》材料二自20世纪60年代起,在中国西南和西北广袤的大地上,展开了一场以备战为主要目的的大规模经济建设-三线建设。三线建设主要通过两种方式:一是建,二是迁。一方面国家资金大量投入三线地区,在内地建设大型的钢铁、煤炭、水电、机械等工业基地,并修筑成昆、川黔等重要交通干线;另一方面则是将东部地区的工厂企业,科研单位等以“一分为二”或者全迁的方式,或并入内地既有企业,或另建新厂。-摘编自徐有威等《三线建设对中国工业经济及城市化的影响》材料三如果说在初创的市场经济阶段,政府的优惠政策和管理者的“个人魅力”起了相当大作用的话,那么,随着深度市场化和自主国际化的逐步推进,则要求经济管理由过去比较注重政策优惠和“个人魅力”逐步提升为规范化和法制化管理。总之,以深度市场化、国际化和法制化作为改革的战略取向,中国经济体制才能更加完善、更具有生命力,才有可能成为当代世界最具竞争力的体制之一。-整理自【美】尼古拉斯·R·拉迪《中国未完成的经济改革》(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结合所学,指出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伟大意义。(8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三线建设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三线建设的时代背景?(8分)(3)根据材料三,指出我国在市场经济初创阶段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所学知识,概述20世纪90年代我国为推进“深度市场化”所做的努力。(8分)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1951年12月,以李顺达互助组为依托的西沟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正式成立,申纪兰被选为副社长。当时,申纪兰的首要任务就是发动村里妇女下田劳动。1952年春耕前,申纪兰带领7名妇女下田劳动,一边干一边教她们劳动技巧。收工后,大家推选申纪兰为当天的劳动模范。1952年秋,经西沟农业合作社领导讨论,一致同意男、女社员挣一样的工分和工票。1954年9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申纪兰提出了“男女同工同酬”的建议。后来,该建议被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从 1954年到2020年,申纪兰连任十三届的全国人大代表,当人大代表的这些年,她提出的建议既有关系国计民生的事项,也有涉及广大群众利益的事项,如中国农村的荒山绿化、妇女儿童权益等。-摘编自马萱《申纪兰:为农民代言初心不改》申纪兰的生平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某些历史场景的再现。从材料中提取历史信息,任选角度,自拟论题,运用所学中国现代政治史的相关知识加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5:CACBA;6-10:DCBBC;11-16:BABADB二、非选择题17特征:多诞生于公元前三千纪前后;多沿大江大河分布;集中于中纬度温带地区;相互独立发展;(一点2分,共8分)史料类型:研究专著;早期文明遗址;考古发掘文物;神话传说故事;传世文献资料等。(任意列举种史料类型,即可得6分)18.(1)历史必然性:中国共产党是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建立的政党(或是无产阶级的革命政党);防止土地兼并和贫富分化;消除威胁大一统制度的经济基础;实现工业化的现实需要。(答到3点以上4分,没有则一点一分)伟大意义: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或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保证了中国发展道路的正确方向。(答到两点以上4分)(2)特点:国家主导,“建”和“拆”结合;以重工业为主;规模大;范围广。(一点1分,共4分)时代背景:增强国防力量;改善工业布局;推进中西部落后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答到两点以上4分)(3)问题:依靠政府的优惠政策;依赖管理者的个人能力。(2分)努力:南方谈话阐述计划与市场的关系;中共十四大明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国有企业进行现代企业制度改革;1997年中共十五大明确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一项基本经济制度。(3点以上6分)19.示例:论题:申纪兰对新中国妇女地位的提升及其社会贡献。阐释:申纪兰作为一名基层女性人大代表,不仅是新中国妇女地位提升的象征,更通过个人努力和政治实践,积极推动了性别平等和农村发展。她的事迹深刻体现了新中国在妇女解放和社会改革方面的成就。新中国成立前夕,农村妇女普遍面临性别歧视和劳动不平等的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申纪兰作为西沟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副社长,始终关注妇女的社会地位,她不仅在工作中身先士卒,带领妇女下田劳动,还推动了男女平等的劳动分配制度。申纪兰“男女同工同酬”的建议最终被写入了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一提案不仅体现了她作为一位女性政治代表的卓越眼光,也标志着新中国在性别平等方面迈出了重要步伐,在长期的政治实践中,申纪兰不仅关注性别平等问题,还关注广泛的社会民生问题。她提出的建议不仅涉及政策的落实,也促进了国家在农村经济和社会福利领域的深入改革;她的事迹表明新中国妇女不仅能在家庭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也能在国家和社会层面发挥巨大的影响力。总之,申纪兰的经历深刻体现了新中国妇女地位提升的历史进程,也彰显了新中国女性对平等与公正的价值追求。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