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5—2026学年九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课题:第11课 古代日本 课型:新授课学习目标【课标要求】通过大化改新,初步了解中古世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素养目标】1.时空观念:了解古代日本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时期,掌握日本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认识到日本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特点和变化;2.史料实证:通过引用相关史料,如文献记载、图片等,培养学生分析史料、提取信息的能力,从而论证历史问题;3.历史解释:引导学生对大化改新的内容和意义进行分析和评价,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使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理解历史事件;4.唯物史观:通过分析大化改新的背景和影响,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以及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5.家国情怀:通过了解大化改新等日本历史文化,培养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重难点】1.重点:大化改新的背景、内容和影响,幕府统治的形成和特点。2.难点:理解大化改新对日本社会的变革作用,分析幕府统治与中央的关系。学习任务一、6世纪前的日本【阅读教材,自主预习】阅读课本52页相关内容,完成相应的导学任务。【问题导向,明确重点】(一)核心素养,基础构建:1. 世纪,日本基本实现了统一,完成统一的政权是政权。(时空观念)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2.大和国的大王依靠 统治,日本部民是贵族的私有民,地位近似于奴隶,所以此时日本处于 制社会。(唯物史观)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小试牛刀,当堂练习】1.《后汉书·东夷列传》记载:建武中元二年(57年),倭奴国奉贡朝贺,光武帝刘秀赐以印绶。此时的日本A.有一百多个小国 B.基本实现了统一C.正式改称日本国 D.进入幕府统治时期2.【时空观念】日本是东亚的一个岛国,由四个大岛及其附近数千个小岛组成。5世纪初,在本州中部兴起并统一了日本的政权名称是A.太平天国政权 B.大和政权 C.通贵政权 D.大顺政权学习任务二、大化改新【阅读教材,自主预习】阅读课本53页相关内容,完成相应的导学任务。【问题导向,明确重点】(一)核心素养,基础构建:1.6—9世纪,日本积极吸收中国文化进行改革,其中 年日本学习唐朝进行的改革,史称 。这次改革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 国家,标志着日本由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时空观念、唯物史观)2.大化改新的主要内容是:(1)政治上建立以天蝗为中心的 制度,地方设国、郡、礼三级,由中央派官治理,学习的是中国古代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和地方的郡县制度。(2)经济上实行搬田收授法,废私地、私民,国家分土地给公民,统一赋税。【小试牛刀,当堂练习】3.(2025·龙东中考·1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历史上,日本曾长期吸收中国文化,它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进行的改革是A.大化改新 B.新经济政策 C.明治维新 D.罗斯福新政4.(2025·山东烟台中考·20)646年,在从中国留学归国的革新派推动下,日本进行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变革,成功地移植了中国的典章制度。由此,日本A.依靠贵族基本实现了全国统一 B.成为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C.进入近700年的幕府统治时期 D.开始跻身资本主义强国之列5.【唯物史观】大化改新把广大部民(农民)从氏族贵族的占有下解放出来,作为公民授予“口分田”,负担一定的租庸调,地位有所改善,百姓大悦,提高了生产的积极性。由此可见,大化改新A.实行有条件的土地分封B.调整生产关系以发展生产力C.提高了地方管理能力D.推动日本过渡到了封建社会6.日本大化改新时提出了“和魂汉才”的口号,例如中国的佛教、儒学变成了适用于日本民族心理素质和社会状况的意识形态,而对于那些与日本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如“科举制”,日本并未移植引入。材料说明日本对外来文化A.具有盲目性 B.选择性吸收 C.具有排他性 D.全盘性吸收7.大化改新后,天皇规定唐装为朝服,以中国青釉瓦铺设京都的宫殿;在国家大典场合,天皇御座后的墙面要饰以大型绢帛,上绘儒家古圣先贤。这反映出A.日本进入幕府统治时期B.政府大力提倡“文明开化”C.武士集团实力得到壮大D.中国文化直接影响日本改革8.日本自“大化”开始,至今共使用了248个年号,这些年号大多出自中国典籍,如“明治”出自《周易》,“昭和”出自《尚书》等。这反映了A.社会转型的实现 B.中国文化的影响C.明治维新的成效 D.日本文化的消失学习任务三、幕府统治【阅读教材,自主预习】阅读课本53—54页相关内容,完成相应的导学任务。【问题导向,明确重点】(一)核心素养,基础构建:1. 世纪晚期, 设幕府于镰仓,拥有独立于朝廷的政治、军事权利,日本进入 统治时期。(时空观念)2.幕府统治时期,实际上把持国家大权的是 ,天蝗大权旁落,成为礼仪姓摆设。(历史解释)(二)归纳总结:1.完成古代日本发展时间表。(时空观念)时间 事件1—2世纪 日本有100多个小国5世纪 政权基本统一日本,处于奴隶社会66年 日本进行 ,发展成为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过渡到封建社会12世纪晚期 镰仓幕府设立,日本进入 统治时期2.结合本课所学与第8课西欧庄园的内容,对比日本庄园与西欧庄园。(唯物史观)日本庄园 西欧庄园出现时间 大化改新百余年后 9世纪逐渐流行,11世纪遍布欧洲出现背景 土地私有和土地兼并盛行 ——典型特征 , 形成 集团 自给自足的政治经济单位 拥有庄园法庭。领主身份 贵族、豪门、寺院、 贵族、教会产生影响 使日本中央丧失对地方的控制, 催生出武士集团统治的幕府 ——【小试牛刀,当堂练习】9.【唯物史观】庄园主为了扩大领地,经常要去强占别人的土地;被别人强占土地的领主要保护自己的利益,大多要诉诸武力。于是,一部分庄民被武装起来……这表明,推动武士集团形成的因素是A.庄园之间的经济往来 B.天皇权力的高度集中C.寺院和贵族兼并土地 D.地方豪强的武力冲突10.【历史解释】12世纪晚期,源氏首领源赖朝获得“征夷大将军”称号,建立镰仓幕府,日本由此进入长达700年的幕府统治时期。在幕府统治时期,日本鲜明的政治特点是A.建立了以天皇为核心的中央集权 B.天皇与幕府轮流执政C.建立起庄园制度 D.国家大权掌握在幕府将军手中11.【时空观念】“物语”是日本的文学体裁,《平家物语》和《源氏物语》是日本古典文学双璧,以11—13世纪日本武士集团的生活为主要内容创作完成。这两本书中不可能出现的内容有A.幕府与天皇朝廷并存 B.武士效忠国家C.土地兼并盛行 D.幕府将军握有大权12.【唯物史观】中世纪西欧王权软弱,基督教会地位举足轻重,一些城市获得了自治;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下统一多民族国家不断发展;阿拉伯帝国成为政教合一的国家;日本从中央集权走向幕府统治。上述内容反映了欧亚大陆A.东西文化的同源性 B.经济基础的一致性C.区域文明的多元性 D.经济文化的互动性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2025—2026 学年九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课题:第 11 课 古代日本 课型:新授课学习目标【课标要求】通过大化改新,初步了解中古世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素养目标】1.时空观念:了解古代日本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时期,掌握日本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认识到日本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特点和变化;2.史料实证:通过引用相关史料,如文献记载、图片等,培养学生分析史料、提取信息的能力,从而论证历史问题;3.历史解释:引导学生对大化改新的内容和意义进行分析和评价,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使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理解历史事件;4.唯物史观:通过分析大化改新的背景和影响,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以及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5.家国情怀:通过了解大化改新等日本历史文化,培养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重难点】1.重点:大化改新的背景、内容和影响,幕府统治的形成和特点。2.难点:理解大化改新对日本社会的变革作用,分析幕府统治与中央的关系。学习任务一、6 世纪前的日本【阅读教材,自主预习】阅读课本 52 页相关内容,完成相应的导学任务。【问题导向,明确重点】(一)核心素养,基础构建:1. 世纪,日本基本实现了统一,完成统一的政权是政权。(时空观念)2.大和国的大王依靠 统治,日本部民是贵族的私有民,地位近似于奴隶,所以此时日本处于 制社会。(唯物史观)第 1 页 共 4 页【小试牛刀,当堂练习】1.《后汉书·东夷列传》记载:建武中元二年(57 年),倭奴国奉贡朝贺,光武帝刘秀赐以印绶。此时的日本A. 有一百多个小国 B.基本实现了统一C.正式改称日本国 D. 进入幕府统治时期2.【时空观念】日本是东亚的一个岛国,由四个大岛及其附近数千个小岛组成。5 世纪初,在本州中部兴起并统一了日本的政权名称是A. 太平天国政权 B. 大和政权 C.通贵政权 D.大顺政权学习任务二、大化改新【阅读教材,自主预习】阅读课本 53 页相关内容,完成相应的导学任务。【问题导向,明确重点】(一)核心素养,基础构建:1.6—9 世纪,日本积极吸收中国文化进行改革,其中 年日本学习唐朝进行的改革,史称 。这次改革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 国家,标志着日本由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时空观念、唯物史观)2.大化改新的主要内容是:(1)政治上建立以天蝗为中心的 制度,地方设国、郡、礼三级,由中央派官治理,学习的是中国古代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和地方的郡县制度。(2)经济上实行搬田收授法,废私地、私民,国家分土地给公民,统一赋税。【小试牛刀,当堂练习】3.(2025·龙东中考·1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历史上,日本曾长期吸收中国文化,它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进行的改革是A. 大化改新 B. 新经济政策 C.明治维新 D.罗斯福新政4.(2025·山东烟台中考·20)646 年,在从中国留学归国的革新派推动下,日本进行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变革,成功地移植了中国的典章制度。由此,日本A. 依靠贵族基本实现了全国统一 B.成为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C.进入近700年的幕府统治时期 D. 开始跻身资本主义强国之列5.【唯物史观】大化改新把广大部民(农民)从氏族贵族的占有下解放出来,作为公民授予“口分田”,负担一定的租庸调,地位有所改善,百姓大悦,提高了生产的积极性。由此可见,大化改新第 1 页 共 4 页A. 实行有条件的土地分封 B.调整生产关系以发展生产力C.提高了地方管理能力 D. 推动日本过渡到了封建社会6.日本大化改新时提出了“和魂汉才”的口号,例如中国的佛教、儒学变成了适用于日本民族心理素质和社会状况的意识形态,而对于那些与日本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如“科举制”,日本并未移植引入。材料说明日本对外来文化A. 具有盲目性 B. 选择性吸收C.具有排他性 D.全盘性吸收7.大化改新后,天皇规定唐装为朝服,以中国青釉瓦铺设京都的宫殿;在国家大典场合,天皇御座后的墙面要饰以大型绢帛,上绘儒家古圣先贤。这反映出A. 日本进入幕府统治时期 B.政府大力提倡“文明开化”C.武士集团实力得到壮大 D. 中国文化直接影响日本改革8.日本自“大化”开始,至今共使用了 248 个年号,这些年号大多出自中国典籍,如“明治”出自《周易》,“昭和”出自《尚书》等。这反映了A. 社会转型的实现 B.中国文化的影响C.明治维新的成效 D. 日本文化的消失学习任务三、幕府统治【阅读教材,自主预习】阅读课本 53—54 页相关内容,完成相应的导学任务。【问题导向,明确重点】(一)核心素养,基础构建:1. 世纪晚期, 设幕府于镰仓,拥有独立于朝廷的政治、军事权利,日本进入 统治时期。(时空观念)2.幕府统治时期,实际上把持国家大权的是 ,天蝗大权旁落,成为礼仪姓摆设。(历史解释)(二)归纳总结:1.完成古代日本发展时间表。(时空观念)时间 事件1—2 世纪 日本有 100 多个小国5 世纪 政权基本统一日本,处于奴隶社会66 年 日本进行 ,发展成为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过渡到封建社会12世纪晚期 镰仓幕府设立,日本进入 统治时期2.结合本课所学与第 8 课西欧庄园的内容,对比日本庄园与西欧庄园。(唯物史观)第 2 页 共 4 页日本庄园 西欧庄园出现时间 大化改新百余年后 9 世纪逐渐流行,11 世纪遍布欧洲出现背景 土地私有和土地兼并盛行 ——, 自给自足的政治经济单位典型特征形成 集团 拥有庄园法庭。领主身份 贵族、豪门、寺院、 贵族、教会使日本中央丧失对地方的控制,产生影响 ——催生出武士集团统治的幕府【小试牛刀,当堂练习】9.【唯物史观】庄园主为了扩大领地,经常要去强占别人的土地;被别人强占土地的领主要保护自己的利益,大多要诉诸武力。于是,一部分庄民被武装起来……这表明,推动武士集团形成的因素是A. 庄园之间的经济往来 B.天皇权力的高度集中C.寺院和贵族兼并土地 D. 地方豪强的武力冲突10.【历史解释】12 世纪晚期,源氏首领源赖朝获得“征夷大将军”称号,建立镰仓幕府,日本由此进入长达 700 年的幕府统治时期。在幕府统治时期,日本鲜明的政治特点是A. 建立了以天皇为核心的中央集权 B.天皇与幕府轮流执政C.建立起庄园制度 D. 国家大权掌握在幕府将军手中11.【时空观念】“物语”是日本的文学体裁,《平家物语》和《源氏物语》是日本古典文学双璧,以 11—13 世纪日本武士集团的生活为主要内容创作完成。这两本书中不可能出现的内容有A. 幕府与天皇朝廷并存 B.武士效忠国家C.土地兼并盛行 D. 幕府将军握有大权12.【唯物史观】中世纪西欧王权软弱,基督教会地位举足轻重,一些城市获得了自治;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下统一多民族国家不断发展;阿拉伯帝国成为政教合一的国家;日本从中央集权走向幕府统治。上述内容反映了欧亚大陆A. 东西文化的同源性 B.经济基础的一致性C.区域文明的多元性 D. 经济文化的互动性第 3 页 共 4 页2025—2026学年九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课题:第11课 古代日本 课型:新授课学习目标【课标要求】通过大化改新,初步了解中古世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素养目标】1.时空观念:了解古代日本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时期,掌握日本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认识到日本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特点和变化;2.史料实证:通过引用相关史料,如文献记载、图片等,培养学生分析史料、提取信息的能力,从而论证历史问题;3.历史解释:引导学生对大化改新的内容和意义进行分析和评价,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使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理解历史事件;4.唯物史观:通过分析大化改新的背景和影响,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以及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5.家国情怀:通过了解大化改新等日本历史文化,培养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重难点】1.重点:大化改新的背景、内容和影响,幕府统治的形成和特点。2.难点:理解大化改新对日本社会的变革作用,分析幕府统治与中央的关系。学习任务一、6世纪前的日本【阅读教材,自主预习】阅读课本52页相关内容,完成相应的导学任务。【问题导向,明确重点】(一)核心素养,基础构建:1.5世纪,日本基本实现了统一,完成统一的政权是大和政权。(时空观念)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2.大和国的大王依靠贵族统治,日本部民是贵族的私有民,地位近似于奴隶,所以此时日本处于奴隶制社会。(唯物史观)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小试牛刀,当堂练习】1.《后汉书·东夷列传》记载:建武中元二年(57年),倭奴国奉贡朝贺,光武帝刘秀赐以印绶。此时的日本A.有一百多个小国 B.基本实现了统一C.正式改称日本国 D.进入幕府统治时期【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可知,1—2世纪时,日本有100多个小国。57年属于1世纪,故选A项;5世纪,在本州中部兴起的大和政权基本实现了统一,排除B项;大化改新后,大和正式改称日本国,排除C项;12世纪,日本进入幕府统治时期,排除D项。2.【时空观念】日本是东亚的一个岛国,由四个大岛及其附近数千个小岛组成。5世纪初,在本州中部兴起并统一了日本的政权名称是A.太平天国政权 B.大和政权 C.通贵政权 D.大顺政权【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5世纪初,在本州中部兴起的大和政权统一了日本,大和国的最高统治者称为“大王”,大王依靠贵族统治全国,故选B项;洪秀全建立了太平天国政权,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通贵政权的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李自成建立了大顺政权,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学习任务二、大化改新【阅读教材,自主预习】阅读课本53页相关内容,完成相应的导学任务。【问题导向,明确重点】(一)核心素养,基础构建:1.6—9世纪,日本积极吸收中国文化进行改革,其中646年日本学习唐朝进行的改革,史称大化改新。这次改革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标志着日本由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时空观念、唯物史观)2.大化改新的主要内容是:(1)政治上建立以天蝗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地方设国、郡、礼三级,由中央派官治理,学习的是中国古代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和地方的郡县制度。(2)经济上实行搬田收授法,废私地、私民,国家分土地给公民,统一赋税。【小试牛刀,当堂练习】3.(2025·龙东中考·1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历史上,日本曾长期吸收中国文化,它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进行的改革是A.大化改新 B.新经济政策 C.明治维新 D.罗斯福新政【答案】A【解析】大化改新在646年开始,当时日本天皇决心参照中国唐朝制度进行改革,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经济上实行班田收授法等,使日本发展成为中央集权国家,符合仿效唐朝典章制度进行改革,故选A项;新经济政策是1921年苏俄实行的政策,与日本及效仿唐朝无关,排除B项;明治维新是日本在1868年向西方学习的改革,并非仿效唐朝,排除C项;罗斯福新政是1933年美国为应对经济危机实施的政策,和日本及唐朝没有关系,排除D项。4.(2025·山东烟台中考·20)646年,在从中国留学归国的革新派推动下,日本进行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变革,成功地移植了中国的典章制度。由此,日本A.依靠贵族基本实现了全国统一 B.成为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C.进入近700年的幕府统治时期 D.开始跻身资本主义强国之列【答案】B【解析】646年日本进行大化改新,成功移植中国典章制度,政治上建立起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废除贵族世袭制,经济上实行班田制和租庸调制,使日本成为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故选B项;大化改新削弱了贵族势力,此前大和政权已基本统一日本,排除A项;幕府统治始于1192年镰仓幕府,与646年相差甚远,排除C项;明治维新使日本开始跻身资本主义强国之列,排除D项。5.【唯物史观】大化改新把广大部民(农民)从氏族贵族的占有下解放出来,作为公民授予“口分田”,负担一定的租庸调,地位有所改善,百姓大悦,提高了生产的积极性。由此可见,大化改新A.实行有条件的土地分封 B.调整生产关系以发展生产力C.提高了地方管理能力 D.推动日本过渡到了封建社会【答案】B【解析】大化改新解放部民、授予口分田、实行租庸调,改善了农民地位,提高了生产积极性,这体现了调整土地所有制和税收等生产关系以促进生产力发展,故选B项;实行有条件的土地分封指分封贵族土地,但大化改新实行土地国有和班田收授,并非分封制,排除A项;题干强调的是对生产关系的调整,未涉及地方管理能力,排除C项;推动日本过渡到封建社会是改革的长远影响,但题干直接反映的是生产关系调整对生产的推动作用,排除D项。6.日本大化改新时提出了“和魂汉才”的口号,例如中国的佛教、儒学变成了适用于日本民族心理素质和社会状况的意识形态,而对于那些与日本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如“科举制”,日本并未移植引入。材料说明日本对外来文化A.具有盲目性 B.选择性吸收 C.具有排他性 D.全盘性吸收【答案】B【解析】日本大化改新时学习中国唐朝文化,提出“和魂汉才”口号,吸收佛教、儒学等适应日本民族心理和社会状况的部分,但未引入科举制等不适应的制度,体现有选择地吸收外来文化,故选B项;材料表明日本基于国情判断吸收内容,并非无差别盲目接受,排除A项;日本引入佛教儒学等,未完全排斥外来影响,故不具排他性,排除C项;日本拒绝科举制等,证明未全盘照搬中国制度,排除D项。7.大化改新后,天皇规定唐装为朝服,以中国青釉瓦铺设京都的宫殿;在国家大典场合,天皇御座后的墙面要饰以大型绢帛,上绘儒家古圣先贤。这反映出A.日本进入幕府统治时期 B.政府大力提倡“文明开化”C.武士集团实力得到壮大 D.中国文化直接影响日本改革【答案】D【解析】大化改新发生在7世纪,日本学习唐朝制度进行改革,材料中天皇规定唐装为朝服、使用中国青釉瓦铺设宫殿、装饰儒家圣贤,直接体现中国文化对日本改革的深刻影响,故选D项;幕府统治始于12世纪镰仓时代,而大化改新是7世纪的事件,时间不符且材料未涉及军事政权,排除A项;“文明开化”是19世纪明治维新的政策,提倡西方化,大化改新则是学习中国,两者时代和内容不同,排除B项;武士集团在平安时代末期(约10世纪后)才壮大,大化改新时尚未形成,材料未提军事力量,排除C项。8.日本自“大化”开始,至今共使用了248个年号,这些年号大多出自中国典籍,如“明治”出自《周易》,“昭和”出自《尚书》等。这反映了A.社会转型的实现 B.中国文化的影响C.明治维新的成效 D.日本文化的消失【答案】B【解析】题干提到日本年号大多出自中国典籍,如《周易》《尚书》等,直接说明日本在文化上受到中国典籍的深远影响,故选B项;社会转型指社会结构或制度的根本变革,而年号使用是文化层面的借鉴,未涉及制度转型,排除A项;明治维新主要是日本学习西方进行的改革,材料说的是年号源自中国典籍,与之无关,排除C项;日本使用出自中国典籍的年号,不意味着日本文化消失,日本仍保留自身文化特色,排除D项。学习任务三、幕府统治【阅读教材,自主预习】阅读课本53—54页相关内容,完成相应的导学任务。【问题导向,明确重点】(一)核心素养,基础构建:1.12世纪晚期,源赖朝设幕府于镰仓,拥有独立于朝廷的政治、军事权利,日本进入幕府统治时期。(时空观念)2.幕府统治时期,实际上把持国家大权的是幕府将军,天蝗大权旁落,成为礼仪姓摆设。(历史解释)(二)归纳总结:1.完成古代日本发展时间表。(时空观念)时间 事件1—2世纪 日本有100多个小国5世纪 大和政权基本统一日本,处于奴隶社会66年 日本进行大化改新,发展成为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过渡到封建社会12世纪晚期 镰仓幕府设立,日本进入幕府统治时期2.结合本课所学与第8课西欧庄园的内容,对比日本庄园与西欧庄园。(唯物史观)日本庄园 西欧庄园出现时间 大化改新百余年后 9世纪逐渐流行,11世纪遍布欧洲出现背景 土地私有和土地兼并盛行 ——典型特征 不输不入, 形成武士集团 自给自足的政治经济单位 拥有庄园法庭。领主身份 贵族、豪门、寺院、 贵族、教会产生影响 使日本中央丧失对地方的控制, 催生出武士集团统治的幕府 ——【小试牛刀,当堂练习】9.【唯物史观】庄园主为了扩大领地,经常要去强占别人的土地;被别人强占土地的领主要保护自己的利益,大多要诉诸武力。于是,一部分庄民被武装起来……这表明,推动武士集团形成的因素是A.庄园之间的经济往来 B.天皇权力的高度集中C.寺院和贵族兼并土地 D.地方豪强的武力冲突【答案】D【解析】根据题目“庄民被武装起来……武士集团形成”可知,日本封建社会的庄园主为扩大领地,强占他人土地,领主为保护自己的利益诉诸武力,导致部分庄民被武装起来,反映了地方豪强之间武力冲突推动了武士集团的形成,故选D项;庄园之间的经济往来可以推动经济发展,并不会推动武士集团形成,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涉及天皇权力集中问题,武士集团形成是天皇权力削弱的表现,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地方豪强的武力冲突推动武士集团形成,与寺院和贵族兼并土地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项。10.【历史解释】12世纪晚期,源氏首领源赖朝获得“征夷大将军”称号,建立镰仓幕府,日本由此进入长达700年的幕府统治时期。在幕府统治时期,日本鲜明的政治特点是A.建立了以天皇为核心的中央集权 B.天皇与幕府轮流执政C.建立起庄园制度 D.国家大权掌握在幕府将军手中【答案】D【解析】在幕府统治时期,源赖朝建立镰仓幕府后,将军实际控制军事和行政权力,天皇仅保留象征性地位,国家大权由幕府将军掌握,如题干所述源赖朝获封征夷大将军开启幕府时代,故选D项;选项A错误,幕府时期天皇权力被架空,中央集权以将军为核心而非天皇,平安时代后已无天皇集权,排除A项;选项B错误,日本历史中天皇与幕府从未轮流执政,幕府持续掌权达700年,排除B项;庄园制度在幕府统治前已经出现,且不是幕府统治时期鲜明的政治特点,排除C项。11.【时空观念】“物语”是日本的文学体裁,《平家物语》和《源氏物语》是日本古典文学双璧,以11—13世纪日本武士集团的生活为主要内容创作完成。这两本书中不可能出现的内容有A.幕府与天皇朝廷并存 B.武士效忠国家C.土地兼并盛行 D.幕府将军握有大权【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武士道精神强调武士忠勇,武士效忠的对象不是国家,而是他的主公,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12世纪晚期,日本进入幕府统治时期,幕府与天皇朝廷并存,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大化改新百余年后,土地兼并盛行,地方豪强为了保护自己的庄园。逐渐形成武士集团,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幕府统治时期,幕府将军握有大权,天皇大权旁落,仅成为象征,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12.【唯物史观】中世纪西欧王权软弱,基督教会地位举足轻重,一些城市获得了自治;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下统一多民族国家不断发展;阿拉伯帝国成为政教合一的国家;日本从中央集权走向幕府统治。上述内容反映了欧亚大陆A.东西文化的同源性 B.经济基础的一致性C.区域文明的多元性 D.经济文化的互动性【答案】C【解析】据材料可知,在同一时期,西欧、中国、阿拉伯帝国、日本各个区域政治文明各不相同,这体现出区域文明的多元性,故选C项;中国文明和西欧文明是各自独立发展起来的,不同渊源,排除A项;自治城市的经济基础是商品经济,而当时中国的经济基础是自然经济,这是不同的,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政治领域,而不是经济,排除D项。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11课 古代日本【导学案】(4页打印版).pdf 第11课 古代日本【导学案】(学用无答案).docx 第11课 古代日本【导学案】(教用含答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