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5年上期期末质量监测试卷八年级语文温馨提示:1.本试卷包括试题卷和答题卡,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2.考生作答时,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均须作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题卷上作答无效,考生在答题卡上按答题卡中注意事项的要求答题。3.本试卷共8页,如有缺页,请申明。4.本试卷共三道大题,20 道小题。满分120分,考试时量120分钟。亲爱的同学,展卷安!让我们一起开启美好的答题之旅……一、积累与运用(共20分)强国学校组织开展以“爱国爱家,创新筑梦”为主题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下面的任务。【科技之路】科技前沿,创新引领。请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1-3题.中国人工智能企业DeepSeek近日宣布,其自主研发的多模态大模型在多项国际评测中名列前茅。这一突破性进展不仅彰显了团队 (①闻鸡起舞 ②锲而不舍)的科研精神,更标志着我国在Al领域已跻身世界前列。技术研发之路绝非 (①一帆风顺 ②一蹴而就)。DeepSeek 成员曾面临数据kuì乏、算法瓶颈等挑战,他们以“千卧万击还坚劲”的韧劲,最终冲破黑暗,迎来曙光。如今,这项成果因为正广泛应用于医疗、教育等顿域,所以为社会发展注入强劲动能。(摘编自《科技日报》2025年1月20日,有改动)1.给语段中加点的字注者,根据拼音写汉字。(2分)跻( )身 kuì( )乏2.从语段中的括号内选择符合语境的成语,将对应的序号填在横线上(2分)3.文中调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意见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刪去“领域” B.在“广泛”后加“大量”C.去掉“因为”“所以” D.将“强劲”改为“强大”【诗文传情】4.小语积累了一些诗文名句,请你根据语境,将其补充完整。(6分)心怀天下,情系苍生,是先贤为我们树立的精神丰碑。先秦时期,百姓深受统治者压迫,有家不得归,人们发出“ ① , ② ”(《诗经·邶风·式微》)的怨言,抗争不公;东晋时期政治黑暗,百姓罹难,陶渊明虚构“ ③ , ④ ”(《桃花源记》)的精神桃源,寄寓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安史之乱时,杜甫身居茅屋,仍怀揣 ⑤ , ⑥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济世情怀。这些跨越时空的诗文,以怨愤、憧憬、担当,诉说着对苍生的牵挂,彰显先贤“心怀天下”的精神,照亮后世追光之路 。【实践创新】5.小文所在的班级将举办以“墨染乡关韵,诗吟故国情”为主题的朗诵比赛,请你帮助他完善朗诵比赛活动环节。(4分)赛前准备①个人确定朗诵主题,搜集整理诗文;②小组比赛,推荐选手;③ 现场比赛①选手依序上场,进行朗诵;② ③获奖选手发表感言。6.朗诵比赛前,黑板上准备贴一副对联,小诗拟了上联“品古诗韵味”,请从下列选项选出最恰当的下联(3分)( )A.听精彩朗诵 B.展朗诵豪情C.看龙争虎斗 D.抒赤子幽怀二、阅读(50分)(一)非文学性文本阅读(10分)【材料一】:什么是低碳生活 低碳生活,是指在生活中尽力减少所消耗的能量,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从而降低对大气的污染,减缓生态恶化。这要求我们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做起,践行绿色出行、节约用电、减少浪费等理念。例如,选择步行、骑自行车或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代替开私家车,能有效减少汽车尾气排放;随手关闭电器电源、使用节能灯具,可降低电力消耗;自带购物袋、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能减少垃圾产生和资源浪费。这些看似微小的举动,都有助于实现低碳生活的目标。 【材料二】:家庭中的低碳生活实践 李阿姨一家是践行低碳生活的典型。在日常出行方面,除特殊情况外,一家人尽量选择乘坐地铁或公交。周末郊游时,他们还会骑自行车前往公园。在家庭用电上,李阿姨养成了随手关灯的习惯,家中全部使用节能灯泡,空调温度也设置在合理区间。此外,他们对生活用水进行循环利用:洗菜水用来浇花,洗衣水用来拖地或冲厕所。李阿姨说:“践行低碳生活,不仅能为环保出一份力,还能节省家庭开支,一举两得。” 【材料三】:专家谈低碳生活的意义 环境科学专家王教授指出,当前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日益严峻,极端天气频发,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人类活动导致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大量排放。践行低碳生活,能有效减少碳排放,缓解气候变暖趋势。从长远来看,低碳生活还有助于保护生态环境,维持生物多样性,保障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推广低碳生活理念,能引导全社会形成绿色消费、绿色生产的模式,推动经济向低碳、环保、可持续的方向转型。 7. 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低碳生活旨在减少能量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以保护生态环境。 B. 自带购物袋、使用一次性餐具都是践行低碳生活的具体方式。 C. 李阿姨一家通过绿色出行、节约用电、循环用水践行低碳生活。 D. 践行低碳生活对缓解气候变暖、推动经济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8. 下列对材料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材料一运用下定义的说明方法,准确地界定了低碳生活的概念。 B. 材料二以李阿姨一家为例,运用作比较的方法,突出低碳生活的好处。 C. 材料三引用王教授的话,运用打比方的方法,说明低碳生活的意义。 D. 三则材料都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说明了低碳生活的作用。 9. 结合三则材料,概括践行低碳生活的具体做法,并分析其带来的积极影响。(4分)(二)文学性文本阅读(14分)父亲和树 陈宝全①现在,这些苹果树老了,老了的苹果树结不了多少果子,也结不出品相端庄的好果子,觉得没脸活了。它们把地里的肥力吃了太多,根又粗又大,却无法顺应自己的愿望就此倒下。风也懒得理会它们,绕着吹。②只有父亲理解这些老了的苹果树的心思,他提着斧头进了果园。③这一片苹果树跟父亲打了三十年交道,它们经历了父亲的中年和老年,父亲经历了它们的一生。它们了解父亲,就如父亲对它们目前所思所想的洞察。④父亲在动手之前,用手量了这棵苹果树的树干,四拃多一点。父亲知道,它的身体里藏着30个年轮。也就是说,上世纪80年代末,它还是一株小树苗,嫩叶在阳光下尽情地舒展,细小的枝条对未来充满好奇和期待。现在,父亲拖着瘦弱的身子,要以一种近乎残忍的方式介入一棵他亲自栽植的苹果树的命运。⑤斧头落下去,父亲听到了树皮破裂的声音——虽然这种声音比斧子撞击树干的声音要小很多,却还是被父亲敏感地捕捉到了。父亲落泪了。⑥这几年,这棵苹果树一半枯死,一半硬撑着活了下来,结出的果子像山林里的野果子,酸涩难入口。可父亲心里明白,它为改善我们一家人的生活付出了毕生心血,足以让我们感恩并铭记于心。⑦上世纪80年代,父亲和大多数李家山的村民一样,刚刚吃饱肚子,从没有去设想未来。作为木匠的父亲,将大把大把的时间用在了修房子上。在他栽下第一批苹果树苗的时候,大片的小麦仍然享有辽阔的土地,是地里的主角。为了保住小麦,人们曾与草作战,把它们统统赶出麦田。在田里,草都不让长,怎么会容忍树长进去?⑧父亲是在乡村干部的劝说下,才栽下了第一片果树。⑨果树选择种在院子附近,不是为了管理上的方便,也不是为了看着这些小树苗像孩子一样一天天长大,从而让人感到快乐,父亲是为了看着它们被兔子和羊啃了,被风吹死,被小麦挤赶出去。他在耕地的时候,故意赶着毛驴逼近树苗,让犁铧伤到树根。⑩尽管如此,仍然有一些倔强的苹果树活了下来,一副要长大成材的样子,父亲妥协了。为此,父亲的果树也在年轮里写下了新的愿景:为人们奉献甘甜的果肉。 到第八个年头,父亲果园里的苹果树开始挂果了。父亲开启了新的生活方式,浑身上下充满了力量,进入了一种持续的兴奋状态。按照时序,他在果园里浇水、施肥、疏花、疏果、套袋、摘袋,然后出售苹果,收入一年比一年高,日子也突飞猛进地好了起来。 带着清香的木屑喷溅而出,落在父亲的身上,像是一棵树要对父亲说出的话语。这个年近80岁的老人,挥动几下笨重的斧子,就开始气喘吁吁。他不得不停下来。越进入树干的内部,就越接近远去的时光,父亲难过极了。这棵苹果树勉强支撑着身体,父亲用力推了一下,苹果树开始吱嘎作响,慢慢倒下。没有大树倒下的那种轰然响动,它只是轻轻地躺在了自己生活过的这块土地上。 父亲坐在放倒的这棵苹果树身上,抽了一根烟,像是在进行一次长时间的告别仪式。他将用近一个月的时间,砍倒果园里所有的老树,再把它们劈成木柴。这些带着浓郁芳香的木柴,将陪伴他度过一个漫长而寒冷的冬天。 父亲不再主持果园里的事,只是在天气好的时候,到果园里转转。砍掉了老树的土地,平整而安详,像是卸下了所有的负担,在休憩,在安睡。父亲知道,过上两年,又一批新树苗将在这里郁郁葱葱地长起来。这看似贫瘠的土地,总是会在春秋轮回之间,给劳作的人们以希望和馈赠。(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10.下列对于标题《父亲和树》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3分)( )A. “父亲”和“树”是文章写作的主要内容,文章围绕二者之间的故事展开叙述。B. “和”字暗示了父亲和苹果树的密切关系。C. 文章以“苹果树”和“父亲的情感变化”两条线索贯穿全文。D. 点明文章主旨,揭示父亲砍掉苹果树、破坏生态的痛苦和悔恨。11. 联系上下文,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句子。(3分)带着清香的木屑喷溅而出,落在父亲的身上,像是一棵树要对父亲说出的话语。 12. 结合本文谈谈你在父亲身上发现了哪些美好品质。(4分) 13. 文章结尾处写到:“父亲知道,过上两年,又一批新树苗将在这里郁郁葱葱地长起来。这看似贫瘠的土地,总是会在春秋轮回之间,给劳作的人们以希望和馈赠。”对此,你有哪些感悟?(4分) (三)古诗文阅读(共4分)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第14题。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望洞庭孟浩然 刘禹锡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14.这两首诗是描写洞庭湖的经典诗作,但在写景手法和情感表达上各具特色。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这两首诗在写景手法和诗人情感上的不同之处。(4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18题。(共14分)【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选自韩愈《马说》)【乙】宁戚① 欲干② 齐桓公,穷困无以自进,于是为商旅,将任车③ 以至齐,暮宿于郭门之外。桓公郊迎客,夜开门,辟任车,爝火④ 甚盛,从者甚众。宁戚饭牛居车下,望桓公而悲,击牛角,疾商歌⑤。 桓公闻之,抚其仆之手曰:“异哉!此歌者非常人也。”命后车载之。桓公反,至,从者以请。桓公曰:“赐之衣冠,将见之。”宁戚见,说桓公以治境内。明日复见,说桓公以为天下。桓公大说,将任之。群臣争之曰:“客,卫人也。卫之去齐不远,君不若使人问之。而固贤者也,用之未晚也。”桓公曰:“不然,问之,患其有小恶。以人之小恶,亡人之大美,此人主所以失天下之士也已。”遂举大用之,而授之以为卿。(选自汉·刘向《淮南子· 道应训(节选)》)【注】①宁戚:春秋卫国人,齐国的贤才。②干:求见。③任车:载货物的车。④爝(jué)火:火炬。⑤商歌:古五音中的商调,其音悲凉。15.下列对文中加点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策之不以其道” 中的“策”是“用马鞭驱赶”的意思,与成语“策马扬鞭”中的“策”意思相同。B.“固”有“坚固、固执、本来、坚持”等义项,“而固贤者也”中的“固”是“本来”的意思。C. “食之不能尽其材”与“而授之以为卿”中的“之”用法相同,都是代词。D.“卫之去齐不远”与《北冥有鱼》中“去以六月息者也”中的“去”意思相同,都表示“距离”。16.将短文【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17.【甲】【乙】两文都围绕“人才”展开,但观点有所不同。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两文分别表达了怎样的人才观?(4分)18.少年强,则国强。你如何才能成为一匹“千里马”为国家做出贡献?(4分)(四)名著阅读(8分)阅读《经典常谈》,完成下列下列题目。19.(1)在读书分享会上,有四位同学就《经典常谈》前五章的内容进行了发言,其中有一位同学的说法有误,请你找出来并纠正。(2分)小语:《说文解字》是西汉许慎所作,书中既兼收小篆、籀文和“古文”,还分析偏旁,定出部首,并解释了书中每个字。小文:商民族用甲骨卜吉凶,周代有了筮法,作为卜法的辅助,以著草数目的奇偶来断定吉凶。小诗:《尚书》是中国最早的记言的历史《尚书》经历了战乱、流亡更迭,其伪作一直到清朝才被证实。小华:歌谣可分为徒歌和乐歌,徒歌是随口唱,乐歌是随着乐器唱,其中乐歌的节奏更规律化。说法错误的同学是 ,我的修改意见是:。(2)班长对《说文解字》特别感兴趣,她找来了几张象形字的图片,请你分别写出他们对应的汉字。 (2分) (3)朱自清在《经典常谈》中为何将《说文解字》视为“经典的经典”?请结合书中内容,从文字学价值和文化传承意义两方面简要分析。(4分)三、写作(50分)20.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生活从不眷顾因循守旧、满足现状者,从不等待不思进取、坐享其成者,而是将更多机遇留给善于和勇于创新的人们。青年是社会上最富活力、最具创造性的群体,理应走在创新创造前列。——习近平习近平总书记这段话给你什么启示?请积极思考,写一篇面向全校同学的演讲稿。要求:(1)自选角度自拟题目;(2)不得抄袭、套作;(3)不得泄露个人相关信息;(4)不少于600 字。宁远县2025年八年级语文期末试卷答案选择题(每题3分,共18分)题号 3 6 7 8 10 15答案 C B B A D D1. (2分,每空1分) jī 匮2. (2分,每空1分)② (解析:锲而不舍比喻有恒心、有毅力,坚持不懈;闻鸡起 舞形容有志者及时发奋努力。根据题意故选“锲而不舍”。)① (解析:一帆风顺比喻一切顺利,毫无问题;一蹴而就形容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成功。根据题意故选“一 帆风顺”。)3. A(解析:无中生有。此句没有因果关系。)4.(6分) ①微君之故(微君之躬) ②胡为乎中露(胡为乎泥中) ③黄发垂髫 ④并怡然自乐 ⑤安得广厦千万间 ⑥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5.(4分) ③示例:推选主持人,撰写串场词,安排朗诵顺序。②示例:评出奖项,公布结果。B7.B (解析:据材料一 “自带购物袋、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能减少垃圾产生和资源浪费” 可知,使用一次性餐具不符合低碳生活理念,B 选项表述错误。A、C、D 选项分别可从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找到对应依据。。)8.A (解析:B 项:材料二以李阿姨一家为例,运用的是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不是作比较,B 错误。C 项:材料三引用王教授的话,运用的是引资料的说明方法,不是打比方,C 错误。 D 项:三则材料均未使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D 错误。 A 项,材料一 “低碳生活,是指在生活中尽力减少所消耗的能量,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从而降低对大气的污染,减缓生态恶化” 运用下定义,准确界定概念,表述正确。)9. 具体做法:①绿色出行,选择步行、骑自行车或乘坐公共交通工具;②节约用电,随手关灯、使用节能灯具、合理设置空调温度;③减少浪费,自带购物袋、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④循环利用生活用水。(每点 0.5 分,共 2 分) 积极影响:①减少碳排放,缓解气候变暖;②保护生态环境,维持生物多样性;③节省家庭开支;④推动经济向低碳、环保、可持续方向转型。(每点 0.5 分,共 2 分)10. D (解析:本题考查标题含义的理解。阅读文章,可知本文的主旨并非揭示父亲砍掉苹果树、破坏生态的痛苦和悔恨,D项表述不正确,故选D项。)(3分) 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苹果树以人的情态特征,生动形象地写出苹果树仿佛在与父亲告别、诉说话语的情景,表达出苹果树与父亲之间三十多年互相依靠的情谊以及父亲对苹果树的不舍之情。(解析:本题考查赏析句子。根据题干要求,从修辞的角度进行赏析,由“带着清香的木屑喷溅而出,落在父亲的身上,像是一棵树要对父亲说出的话语”可知采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苹果树拟人化,仿佛在向父亲诉说最后的离别话语,生动表现苹果树与父亲的深厚情谊及父亲对苹果树的不舍。)(4分) 懂得感恩,父亲不忍砍去改善了我们一家生活的苹果树;勤劳能干,父亲以前除了用大把时间做木匠的活,还要种庄稼,精心照顾苹果树。(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从父亲“砍”苹果树中,可以看出他对砍伐果树的不忍心,结合第⑥段“可父亲心里明白,它为改善我们一家人的生活付出了毕生心血,足以让我们感恩并铭记于心”可知父亲懂得感恩;从第⑦段“作为木匠的父亲,将大把大把的时间用在了修房子上……大片的小麦仍然享有辽阔的土地……人们曾与草作战,把它们统统赶出麦田”和第 段“按照时序,他在果园里浇水、施肥、疏花、疏果、套袋、摘袋,然后出售苹果,收入一年比一年高,日子也突飞猛进地好了起来”可知父亲勤劳能干。)(4分)示例:①人们通过双手的劳动,会使贫瘠的土地变得肥沃起来;②土地不会亏待人,会给人们带来相应的回报。(意思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从“过上两年,又一批新树苗将在这里郁郁葱葱地长起来”可知劳动可以改变生活;从“这看似贫瘠的土地,总是会在春秋轮回之间,给劳作的人们以希望和馈赠”可知土地因人们的辛勤劳作,也会给人们带来丰厚的回馈。据此作答即可。)14.(4分)示例:两首诗一静一动,表现出洞庭湖在不同时间和天气状况下的不同情态。孟诗中的洞庭湖烟波烟浩渺,水天一色,具有汹涌澎湃的磅礴气势;刘诗写日暮时分的洞庭湖,开阔辽远,风平浪静,水光与月色相融,像未打磨的铜镜。15. D (解析:D项“卫之去齐不远”中的“去”是“距离”的意思,“去以六月息者也”中的“去”是“离开”的意思。故选D。)16.(3分)因一个人的小毛病却忽视他的大优点,这正是贤明君主失去天下士人的原因。(解析:“恶”和“亡”两个词语译错一个扣 1 分,语义不流畅扣 1 分,意近即可。)17.(4分)示例:【甲】文通过千里马被埋没的遭遇,批判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强调人才需要伯乐发现和任用;【乙】文通过齐桓公不拘一格任用宁戚的故事,表明君主应摒弃人才的小缺点,重视其大才能,大胆任用贤才 。18.(4分)示例:①夯实知识基础:像千里马需健壮筋骨,扎实学习专业知识,提升核心能力,让自己在领域内具备竞争力;②保持进取心态:不满足于现状,主动探索未知,如千里马永不停歇地奔跑,持续突破自我,积累经验;③树立家国情怀:将个人理想与国家需求结合,明确努力方向,让能力用在关键处,如千里马朝着目标坚定前行;④勇于实践担当:在实际行动中磨练本领,主动承担责任,像千里马在征途上展现力量,用行动诠释贡献。(解析:本题为开放型题目,内容积极、条理清晰,答道2点即可得满分。)[参考译文]宁戚想向齐桓公谋求官职,以便能施展自己的才能,但是穷困得没有办法去齐国见桓公,于是给去齐国经商的商人赶运货车,晚上停宿在齐国都城外。这时,齐桓公去郊外迎接客人,打开城门后,随从让宁戚赶的那辆车回避到一边去;桓公一行人所举的火把将四周照得如同白昼,而随从的人又很多。在车旁给牛喂草料的宁戚看了后,悲从心中起,于是敲击着牛角唱起悲凄激越的歌曲,桓公听到这突如其来的悲曲,情不自禁地拍着仆人的手说:“奇妙,那唱歌的人一定是位不寻常的人。”于是命令随从的车将宁戚载返回去。到了朝廷,随从人员就宁戚的事请示桓公。桓公赐给宁戚衣裳和帽子,并接见了他。宁戚拿治理天下的道理游说桓公,桓公听了后大喜,打算任用宁戚。大臣们纷纷规劝:“这位客人是卫国人,卫国离我们齐国不远,君王你不如派人到卫国去查访一下,如查访的结果说明宁戚是位贤者,再任用他不迟。”桓公说:“不妥。去查访他只不过担心他有什么小毛病而已;而因人家的小毛病却忽视人家的大优点,这正是贤明君主失去天下士人的原因。”于是就提拔重用他,并且任命他担任卿的官职19.(1)(2分)小语 把“西汉”改成“东汉”(2)(2分)A. 山 B. 月 C. 目 D. 日(3)(4分)示例:文字学价值:《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分析汉字字形、考究字源的字书,通过“六书”理论归纳造字方法,为理解汉字结构和本义提供依据(2分)。文化传承意义:它保存了古代文字的原始面貌,是解读经典文献的基础,对传承中华文化、研究古代社会制度、思想观念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2分)。20.写作(50分)作文评分标准类别 内容 结构 语言 卷面一类 (50-45) 符合题意 中心突出 内容充实 感情真挚 层次分明 结构完整 语言流畅 用语准确 卷面整洁 书写工整 字数 600 字以上二类 (44-40) 比较符合题意 中心明确 内容具体 感情比较真挚 层次较分明 结构较完整 语言通顺 用语较准确 卷面较整洁 书写较规范 字数 500 字以上三类 (39-30) 基本符合题意 中心比较明确 有一定的内容 层次基本分明 结构基本完整 语言较通顺 偶有语病 卷面欠整洁 书写基本规范 字数不足 500 字四类 (29-20) 偏离题意 中心不明确 内容空洞 层次不清楚 结构不完整 语句不通顺 病句较多 卷面较凌乱 字迹不清 字数不足 400 字五类 (19-0) 文不对题 不知所云 结构混乱 不能完篇 词不达意 字数不足 300字 字数足200 字,给分不超过15 分;字数不足100 字,给分不超过 10 分。注:(1)无标题或标题不完整,扣 2 分; (2)每错 3 个字扣 1 分,重现不计,扣满 2 分为止; (3)全文抄袭阅读材料达 50%,给分不超过 20 分;全文照抄试卷中的阅读材料给 0 分; (4)在符合题意的情况下,达到下列四项之一者,鼓励打高分: ①立意有深度,见解独特,有创意; ②感情真挚,有自己的深切感悟; ③构思巧妙或选材丰富、新颖; ④语言生动,有表现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宁远县2025年八年级语文期末测试卷.docx 宁远县2025年八年级语文期末试卷答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