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三峡》同步训练题1. 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略无阙处(完全没有) 哀转久绝(声音悲凉婉转)B. 自非亭午夜分(正午) 猿鸣三声泪沾裳(几)C. 至于夏水襄陵(冲上、漫上) 沿溯阻绝(顺流而下)D.属引凄异(接连不断) 重岩叠嶂(直立似屏障的山峰)2. 下列句子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暮到江陵 B. 略无阙处C.素湍绿潭 D. 猿鸣三声泪沾裳3.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隐天蔽日 日月星宿B. 沿溯阻绝 哀转久绝C. 回清倒影 清荣峻茂D.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非亭午夜分4. 下列句中加点词不是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A.隐天蔽日 B. 有时朝发白帝C.每至晴初霜旦 D.虽乘奔御风5.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其间千二百里 以钱覆其口B.或王命急宣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C.春冬之时 何陋之有D. 故渔者歌曰 晓之者亦舍然大喜6. 下列语句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常有/高猿长啸 B. 每/至晴初霜且C. 至于/夏水襄陵 D. 故/渔者歌曰7. 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素湍绿潭,回清倒影。(3)悬泉瀑布,飞漱其间。(4)清荣峻茂,良多趣味。8. 根据提示默写。(1)《三峡》中极尽夸张,从侧面烘托出三峡之山高峻险要的句子是“ ,”。(2)“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这两句诗使我们联想到《三峡》中的句子:“ , ”。《三峡》中通过引用烘托三峡秋景凄凉的语句是“ ,”。(4)郦道元《三峡》中的“ , ”。使我们领略到春冬潭水的清澈。9. 下列与《三峡》相关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本文写四季景象,未按时序来写,而是借文脉之势先写夏水。B.作者描绘三峡沉静优美的春冬景象时,运用了正侧面描写结合、动静结合等手法。C.本文写景语言精确凝练,如“林寒涧肃”四字,营造出秋天肃杀的氛围。D.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所撰的《水经注》是我国古代地理名著,有较高的文学价值。(一)、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小题。【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童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乙】又南五里,诸峰森丛江右,石崖回亘①,亦犹山门之列于江左者;而其上复有石森列,若立而伛偻,若坐而箕踞者。舟人谓此处有“八仙对弈”,岂即此耶?至此,江稍转西南,其东岸有聚落②曰鸡腊,乃柳州东南陆路大道也。道侧有溪自西来入,于是舟转东行。五里,转而南,有崖悬突江左,层累叠嵌,光采离奇。眺其东,有尖峰湾坚形若牛角。既而东转,五里,江北聚落出焉,名曰犁冲。江流环其三面,中成盘涯,若犁之尖,故名。忽转而北直抵牛角山下复转东去。北山松桧③森然。遥闻滩声如雷,久之始至,则悬流回瀑,一泻数里,是曰横旋滩。(节选自《徐霞客游记 粤西游日记二》,有删减)【注】①亘:连绵不断。②聚落:村落。③桧:树名。又名桧柏、刺柏。(1)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A.有时朝发自帝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卖油翁》)B. 春冬之时 学而时习之(《 论语)十二章》)C. 若犁之尖,故名 故渔者歌曰(《三峡》)D.久之始至 蒙乃始就学(《孙权劝学》)(2)把选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②舟人谓此处有“八仙对弈”,岂即此耶?(3)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忽转而北直抵牛角山下复转东去(4)甲乙两文皆描绘山水。乙文描写了峰、石崖、石和水的特征,其中石的特征是 、 。甲文夏天的江水与乙文横旋滩的水相同之处是 、。(4分)(二)、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小题(15分)河①水南径北屈县故城西。西四十里有风山。风山西四十里,河南孟门山。《山海经》曰:“孟门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黄垩、涅石②。”孟门,即龙门之上口也。实为河之巨厄③,兼孟门津之名矣。此石经始禹凿,河中漱广④,夹岸崇深,倾崖返捍⑤,巨石临危,若坠复倚。古之人有言:“水非石凿⑥而能入石。”信哉!其中水流交冲,素气云浮,往来遥观者,常若雾露沾人,窥深悸魄。其水尚崩浪万寻,悬流⑦千丈,浑洪贔怒⑧,鼓若山腾⑨,浚波颓叠⑩,迄于下口。方知《慎子》,下龙门,流浮竹,非驷马之追也。(选自《水经注》,有删减)【注】①河:这里指黄河。②黄垩、涅石:黄沙土、砚石。③厄:这里指阻塞的地方。④漱广;因曼流水冲击河床变宽。⑤倾崖返捍:倾斜的崖壁互相撑持着。⑥石凿:一种凿石的工具。⑦悬流:从高处下注的水流,多指瀑布。⑧浑洪赑怒:水流汹涌澎湃,气势壮大。⑨鼓若山腾:像山一样腾涌而起。⑩浚波颓叠:形容巨浪起伏一个接着一个。(1)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共2处)(2分)水非石凿而能入石(2)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3分)①河水南径北屈县故城西( ) ②若坠复倚( )③素气云浮( )(3)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的意思。(2分)往来遥观者,常若雾露沾人,窥深悸魄。文中与“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2分)(5)有人认为,郦道元笔下的黄河富有很强的艺术魅力,确能给人以美的享受。从上文中你读出了哪些美?结合你学习《三峡》一文的经验以及上文中的相关内容简要分析。(至少从两个方面分析)(6分)、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小题。(13分)【甲】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乙】龙湖一云龙潭,去麻城①三十里。万山瀑流,雷奔而下,与溪中石骨②相触,水力不胜石,激而为潭。潭深十余丈,望之深青,如有龙眼。而土之附石者,因而夤缘③得存,突兀一拳中央峙立青树红阁隐见其上亦奇观也。(节选自袁宗道《龙湖》,有删改)【注】①麻城:今湖北麻城市。②石骨:坚硬的岩石。③夤(yín)缘:攀附着往上升。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3分)①至于夏水襄陵( ) ②良多趣味( )③去麻城三十里( )(2) 下列对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2分)A.突兀一拳中央/峙立/青树红阁/隐见其上/亦奇观也B. 突兀一拳中央/峙立/青树红阁隐见/其上/亦奇观也C. 突兀一拳/中央峙立/青树红阁/隐见其上/亦奇观也D.突兀一拳/中央峙立/青树红阁隐见/其上/亦奇观也(3)将下列句于解译为现代汉语。(4分)①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②潭深十余丈,望之深青,如有龙眼。(4)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三峡夏季和春冬季书景色的特点。(2分)(5)根据乙文所写的山水特点,在横线处填上恰当的词语,使之与示例形成对仗。(2分)【示例】《三峡》:山高峡长水流似骏马《龙湖》:山密潭 水声如、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小题。(14分)【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A.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乙】江水又东迳①西陵峡,《宜都记》曰:自黄牛滩东入西陵界,至峡口百许里,山水纡曲②,而两岸高山重障,B.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绝壁或千许丈其石彩色形容多所像类。林木高茂,略尽③冬春。猿鸣至清,山谷传响,泠泠不绝。所谓三峡,此其一也。山松言:常闻峡中水疾,书记及口传,悉以临惧相戒,曾无称有山水之美也。及余来践跻④此塘,既至欣然,始信耳闻之不如亲见矣。(节选自郦道元《水经注 西陵峡》)【注】①迳(jìng):同“径”,经过。②纡曲:环绕曲折。③略尽:将尽。④践跻(jī):登临。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①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 ②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③泠泠不绝( ) ④既至欣然( )(2)用“/”为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限两处)(2分)绝壁或千许丈其石彩色形容多所像类(3)将下面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2分)清荣峻茂,良多趣味。(4)甲、乙两文中A、B两个句子在写作手法上有什么共同点?分别有什么作用?(3分)(5)这两篇文章最适合编入下面哪一个节目?请说明理由。(3分)A.《国家宝藏》(文博探索节目:演绎国宝文物背后的故事与历史)B.《地理 中国》(普及地理学知识节目:带领观众感受大自然的魅力,传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C.《远方的家》(大型旅游节目:行走四方,展示中国的自然与人文之美)D.《舌尖上的中国》(中国美食节目:讲述人与美食背后的温情故事)(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20分)【甲】《三峡》第2~3段。【乙】石淙在平地,已不见嵩①,而嵩之水口也。其上游,水行地中,至阳城之山,石壁百仞②,水漱石根,始汇为潭,束为涧,折西,石愈奇。南北两崖,各有洞窟可避兵。涧水之石,如怒笋林立,如饮兕③卧虎,高或数丈,纵横偃仰④,肤骨色态,穷丽极妍。水萦其根,穿其腹,极人世光色,无可名状。是为车箱潭。潭之下,峡愈束,水愈静,筏泛其中,青天如垂片玉,人语如出瓮中。而青壁上,复呀石门。游人登岸,皆穿洞腹,出坐石脣,可觞席其上,以览水石之奇,造物贶⑤人至矣哉!自此出峡,旷然禾畴,与峡中各一天地,视东溪、南溪之可游不可家者,又有桃源人世之别。盖三溪嵩室之胜,石淙又三溪之最胜矣。(节选自魏源《古微堂集》,有删改)【注释】①嵩:指中岳嵩山。②仞:长度单位。八尺或七尺为一仞。③饮兕(sì):饮水的犀牛。兕,独角犀牛,一说雌性犀牛。④偃仰:俯仰,指随遇而安,与世无争。⑤贶(kuàng):赐予,赏赐。(1)根据要求补全下列横线上的空缺处。(4分)①“虽乘奔御风”中的“奔”,原意是奔跑,在句中动词用作名词,意思为 。②“则素湍绿潭”中的“素”意思为 ,与成语“银装素裹”中的“素”意思相同。③“水漱石根”中的“漱”与“飞漱其间”中的“漱”意思相同,都为 。④“水萦其根”中的“萦”在《古代汉语词典(第2版)》中的义项有“缠绕,绕”“曲折”“牵挂”,此处应是 的意思。(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A.其间千二百里 B.涧水之石其一犬坐于前(《狼》) 久之,目似瞑(《狼》)C.是为车箱潭 D.以览水石之奇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孙权劝学》)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①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②盖三溪嵩室之胜,石淙又三溪之最胜矣。(4)仔细比较下面两则材料中对三峡景色的描写,说说郦道元的表述好在哪里。(3分)材料一:高山重嶂,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也。(袁山松《宜都记》)材料二: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郦道元《三峡》)(5)【乙】文描写“水淙”之石,语言优美,请从修辞角度赏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子。(3分)(6)“三峡”和“石淙”都是山水相依的胜地,但其景物特点却不相同,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分析。(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任务。(17分)【甲】《三峡》第2~4段。【乙】十一月初二日出建昌南门,西行二里至麻姑山足。上山二里,半山亭,有卧瀑。又一里半,喷雪亭,双瀑。麻姑以水胜,而诎①于峰峦。半山亭之上,有水横骞②,如卧龙蜿蜒。上至喷雪,则悬瀑落峰间,一若疋③练下垂,一若玉箸分泻。分泻者,交萦石隙,珠络纵横,亦不止于两,但远眺则成两瀑耳。既坠,仍合为一,复如卧龙斜骞出峡去。但上之悬坠止二百尺,不能与雁宕、匡庐争胜。(节选自徐霞客《徐霞客游记》,有删改)【注释】①诎(qū):短缩,此处形容麻姑山的山峦景致略差。②骞(qiān):高举,飞起,此处形容水速快。③疋(pǐ):同“匹”,量词。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4分)①沿溯阻绝( ) ②良多趣味( )③西行二里至麻姑山足( ) ④一若疋练下垂( )(2)下列加点字“以”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2分)例句:麻姑以水胜A. 以钱覆其口 B. 不以疾也C.以我酌油知之 D. 静以修身(3)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4分)①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2)既坠,仍合为一,复如卧龙斜骞出峡去。(4)小文在学完《三峡》后,发现其与下列【链接材料】在描写三峡方面有异曲同工之妙。请你简要分析。(3分)【链接材料】 早发白帝城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5)【甲】文写江水,【乙】文写瀑布,表现出水不同形态的美,两文在写作手法上有何不同之处?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4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任务。(16分)【甲】三峡(全文)【乙】 登萧山岭记初至洪崖,乐之不能去,会暮,无可奈何,遂宿于桐源。其明日朝发秦人洞,道不寸,两旁临万仞之溪。道多怪石,如群马饮河,如嬉驹仰卧,如走犬避豺,咸诱目悸神。攀枝望径,匍匐披①草,择道以往,不知所径之高。去数十里矣,至萧岭。岭为西山最绝,俯视其下,茫若烟海,田隰②、溪谷、山阜③、江河、城郭、庐舍,皆在青烟中。天亦稍近,云在其下,临之,若从地上观井也。上有石室中可坐三人昔人构之以期神仙。因坐石室中,饮酒良久,日曛④乃返。今游西山源有七经其五,洞有三游其二,良足快矣。(选自《类书集成》,有删改)【注释】①披:分开,劈开。②隰(xT):新开垦的田地。③阜(fd):大,高大。④日曛:日色昏黄,这里指天色已晚。(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①略无阙处( ) ②属引凄异( )③其明日朝发秦人洞( ) ④饮酒良久( )(2)请用“ 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包(断两处)。(2分)上有石室中可坐三人昔人构之以期神仙。(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分)①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②会暮,无可奈何,遂宿于桐源。(4)班级准备为《三峡》和《登萧山岭记》制作游览手册,发布了问卷搜集大家的意见,请你结合两文内容和自己的阅读感受填写问卷调查单。(4分)(5)【甲】文是郦道元据文献所作,【乙J文是徐世溥真实游览所见,两文在表达方式和情感上有什么异同?(2分)(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任务。(12分)八仙墩记墨邑大小崂,绕海作屏障,重峰叠岭,错落不下百数。其最高者为巨峰,穷日始得①“其巅。《齐记》所云“泰山高,不如东海崂。”即此山也。其最险而奇者为八仙墩,山插入海,巨灵②劈半成削壁,高数百丈,下临?洪涛,怒击如轰雷,今人毛发森竖。其路仅一仄径,更曲折如羊肠鸟道③。欲至者,樵引路,缏④系腰,直其身向内,目不敢下视,两足半悬空外,手援石始过。目少眩,坠海中矣。过此少宽平,另一境界,横列高壁,色斑如碎锦、如彩霞,旁列八巨石墩若绣成,生外仙境,目不暇赏。然海声益猛,疑即龙。奇矣!险矣!客有至心仙墩者为余述其险奇余惊听之。窃谓异境,邑乘⑤不可也。故略记其梗概云。(选自《八仙墩记》,有删改)【注释】①陟:登,升。②巨灵:神话传说中劈开华山的河神。③鸟道:只有鸟才能飞越的路,比喻狭窄陡峻的山间小道。④缏(biàn):用麻、麦秸等编成的像辫子的物品。⑤邑乘:县志,地方志。(1)下列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A.穷日始得陟其巅 蒙乃始就学(《孙权劝学》)B. 怒击如轰雷 逝者如斯夫(《〈论语〉十二章》)C. 然海声益猛 自以为大有所益(《孙权劝学》)D. 故略记其梗概云 温故而知新(《〈论语〉十二章》)(2) 请用“/ ”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客有至八仙墩者为余述其险奇余惊听之。(3)请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①目少眩,坠海中矣。②窃谓异境,邑乘不可也。(4)小语在读完选文后,想要为八仙墩画一幅插画,下面是插画初稿,请你结合选文内容,帮他修改插画并定善细节。(4分)(5)选文和《三峡》都运用了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来表现景物特征,请根据两文内容完成下画的表格。篇目 正侧面描写的具体内容及作用《八仙墩记》 “(1) ”(原句)从正面表现出山的高大陡峭;“怒击如轰雷,令人毛发森竖”通过(2) 的手法表现出波涛的猛烈;“缏系腰,直其身向内,目不敢下视,两足半悬空外,手援石始过”从侧面表现出(3)《三峡》 用“夏水襄陵”的(4) 描写和“朝发白帝,暮到江陵”的(5) 描写来写水势之大和水流迅疾的特点。(九)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任务。(11分)三岩记皇祐初,余因治事之暇,同幕僚韩纯,遍访近郭溪山之胜,寻幽索奇,因而得之。始出左渠,北缘民田数百步,转小山。循方塘两岸狭径,入茂林修竹间,有岩焉。广如十楹①,景物萧然②,疑在方外,遂目③之曰“清虚”。自清虚南过石径,直上磴道④十余级,又有岩,广阔高大,复倍于前。洞门面巨石,势若壁立。有飞泉洒落石外,如水晶帘栊⑤,掩映屏障。寒暄之气,变于跬步,目之曰“白云”。由白云侧转两石门下,有方沼,上度横石如小梁,复有岩,岿⑧如高屋,深袤五丈,广踰六寻,面势向东,可以开饮帐设宴豆,目之曰“朝曦”。其北有石谷如大窦⑨深溪,燧火而入,邃如房宇,但见积水清激,不复穷其远近。三岩前有池,不啻⑩数亩广,水光山色,高下相激,夺人目睛。(选自《类书集成》,有删改)【注释】①楹:计算房屋间数的量词。②萧然:寂寞冷清。③目:称,言。④磴道:登山的石径。⑤栊(lóng):窗棂,有格子的窗户。⑥寒暄:冷暖。⑦跬(kuǐ)步:半步。⑧岿:高峻挺立的样子。⑨窦:沟渠。10啻(chì):但,止,仅。请结合下面所给的方法,将词意填在横线上①《古代汉语词典》(第2版)中“因”的释义有:依靠;根据,按照;顺着;趁,趁机。文中“余因治事之暇”中“因”应解释为 。②“北缘民田数百步”中的“缘”应解释为 (填选项)。A.衣服的边饰 B.依据,凭借C. 攀援,攀登 D.顺,沿③“遂目之曰‘清虚’”中“遂”的意思可根据教材中“肃遂拜蒙母”可知,意为 。④由《卖油翁》中“但微颔之”中“但”的意思迁移可知,文中“但见积水清激”的“但”意思为 。(2)下列选项中加点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A. 复倍于前 闻之于宋君(《穿井得一人》)B. 寒暄之气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论语〉十二章》)C. 燧火而人 康肃笑而遣之(《卖油翁》)D. 不复穷其远近 其一犬坐于前(《狼》)(3) 请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循方塘两岸狭径,入茂林修竹间,有岩焉。(4)“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古代文人墨客赏景览胜有题写对联的喜好。请你以选文内容为素材依据,将下面对联的下联补充完整。(3分)上联:游清虚岩,茂林修竹间赏萧然之景下联:(5)小语读完选文后,联想到《三峡》一文,于是作了如下批注。请你结合两文内容说说他这样批注的原因。批注:选文与《三峡》都描写了水,且有异同点。问卷调查单游览地点:三峡推荐观赏时间:(1)理由:(2)游览地点:萧山岭游览路线图:洪崖一桐源一秦人洞一萧岭推荐观赏景点:(3)理由:(4)PAGE《三峡》同步训练题解析版1. 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C )A.略无阙处(完全没有) 哀转久绝(声音悲凉婉转)B. 自非亭午夜分(正午) 猿鸣三声泪沾裳(几)C. 至于夏水襄陵(冲上、漫上) 沿溯阻绝(顺流而下)D.属引凄异(接连不断) 重岩叠嶂(直立似屏障的山峰)解析C.“溯”的意思是“逆流而上”,“沿”解释为“顺流而下”。2. 下列句子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B )A.暮到江陵 B. 略无阙处C.素湍绿潭 D. 猿鸣三声泪沾裳解析B.“阙”,同“缺”,空隙、缺口。3.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A. 隐天蔽日 日月星宿B. 沿溯阻绝 哀转久绝C. 回清倒影 清荣峻茂D.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非亭午夜分解析 A. 太阳。 B.断绝/停止。 C. 清波/清澈。 D.在/如果。4. 下列句中加点词不是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A )A.隐天蔽日 B. 有时朝发白帝C.每至晴初霜旦 D.虽乘奔御风解析A. 名词,天空。 B.名词作状语,在早上。C.名词作动词,下霜。 D.动词作名词,飞奔的马。5.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D )A.其间千二百里 以钱覆其口B.或王命急宣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C.春冬之时 何陋之有D. 故渔者歌曰 晓之者亦舍然大喜解析 A.代词,这/代词,指葫芦的。 B.副词,有时/代词,有的人。 C.结构助词,的/宾语前置的标志。 D.代词.“……的人”。6. 下列语句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 常有/高猿长啸 B. 每/至晴初霜且C. 至于/夏水襄陵 D. 故/渔者歌曰7. 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这中间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骑着飞奔的马,乘风飞行,也没有这么快。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激起白色浪花的急流中有回旋的清波,碧绿的潭水中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3)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悬泉瀑布在山峰之间飞速地往下冲荡。(4)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水清树茂,山高草盛,有很多趣味。8. 根据提示默写。(1)《三峡》中极尽夸张,从侧面烘托出三峡之山高峻险要的句子是“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2)“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这两句诗使我们联想到《三峡》中的句子:“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三峡》中通过引用烘托三峡秋景凄凉的语句是“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4)郦道元《三峡》中的“素湍绿潭,回清倒影”。使我们领略到春冬潭水的清澈。9. 下列与《三峡》相关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B )本文写四季景象,未按时序来写,而是借文脉之势先写夏水。B.作者描绘三峡沉静优美的春冬景象时,运用了正侧面描写结合、动静结合等手法。C.本文写景语言精确凝练,如“林寒涧肃”四字,营造出秋天肃杀的氛围。D.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所撰的《水经注》是我国古代地理名著,有较高的文学价值。解析 作者描绘三峡沉静优美的春冬景象时,运用了正面描写和动静结合的手法,并未运用“正侧面描写结合”的手法。(一)、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小题。(14分)【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童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乙】又南五里,诸峰森丛江右,石崖回亘①,亦犹山门之列于江左者;而其上复有石森列,若立而伛偻,若坐而箕踞者。舟人谓此处有“八仙对弈”,岂即此耶?又向南五里,群峰成丛地森然矗立在江右,石崖回绕连绵不断,也像排列在江左山上的石门一样;而且山上又有岩石森然排列,有的像弯腰曲背站着,有的像两腿张开坐着。船夫说这个地方有“八仙对弈”,难道就是这里吗?至此,江稍转西南,其东岸有聚落②曰鸡腊,乃柳州东南陆路大道也。道侧有溪自西来入,于是舟转东行。五里,转而南,有崖悬突江左,层累叠嵌,光采离奇。眺其东,有尖峰湾坚形若牛角。既而东转,五里,江北聚落出焉,名曰犁冲。江流环其三面,中成盘涯,若犁之尖,故名。到了这里,江流渐渐转向西南,江东岸有个村落叫鸡腊,是柳州东南方向的陆路大道。大道旁边有溪水从西面汇入江中,从这里船转向东前行。行五里,转向南,有悬崖突立在江左,层层叠叠深嵌,光彩离奇古怪。眺望悬崖的东面,有个尖峰湾,陡峭的轮廓好像牛角。接着向东转五里,江北露出个村落来,名叫犁冲。江流环绕在村落的三面,中间形成圆盘状的江岸,好像犁头的尖端,所以叫这个名字。忽转而北直抵牛角山下复转东去。北山松桧③森然。遥闻滩声如雷,久之始至,则悬流回瀑,一泻数里,是曰横旋滩。忽然转向北,直接抵达牛角山下,又转向东去。北岸的山上松树、桧柏森然茂密。远远听见浅滩的水声像雷声一样,很久后才到,只见高悬回旋的江流变成瀑布,一泻几里,这里名叫横旋滩。(节选自《徐霞客游记 粤西游日记二》,有删减)【注】①亘:连绵不断。②聚落:村落。③桧:树名。又名桧柏、刺柏。(1)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C )(2分)A.有时朝发自帝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卖油翁》)B. 春冬之时 学而时习之(《 论语)十二章》)C. 若犁之尖,故名 故渔者歌曰(《三峡》)D.久之始至 蒙乃始就学(《孙权劝学》)解析 A.动词,出发/动词,发射。B.名词,季节/副词,按时。C.连词,因此,所以。D.副词,才/动词,开始。(2)把选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在三峡七百里当中,两岸都是相连的山峰,全然没有中断的地方。②舟人谓此处有“八仙对弈”,岂即此耶?船夫说这个地方有“八仙对弈”,难道就是这里吗?解析 注意落实重点字词的释义。①略无,完全没有;阙,同“缺”,空隙、缺口。②谓,说;岂,难道;即,就是。(3)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忽转而北直抵牛角山下复转东去忽转而北/直抵牛角山下/复转东去(1处1分,共2分)解析 文言断句方法。(1)看虚词,找位置。①句首发语词,如“夫、盖、凡”等,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②感叹词“呜呼、嗟乎、噫”等,一般在它们前后断开。③疑问语气词,如“也、耶、哉、乎”等之后,一般要断开。④其他的,如“以、于、为、则、而”等,往往用于句中,在它们的前后一般不断开。但如果“而”表转折而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而”字前面要断开。(2)用语法,辨句式。如倒装句、判断句等。掌握像“如......何,得无......乎,不亦......乎,与......孰”等固定结构句式,也可帮助断句。(3)明修辞,巧判断。对偶、排比、顶真、反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断句时可以利用。解析 句意:忽然转向北,直接抵达牛角山下,又转问乐去。“忽转而北”表示方向的转变,是一个完整的表述;“直抵牛角山下”表明抵达的地点,是一个独立的部分;“复转东去”又是新的方向变化。故应断句为:忽转而北/直抵牛角山下/复转东去。(4)甲乙两文皆描绘山水。乙文描写了峰、石崖、石和水的特征,其中石的特征是森列(1分)、形态各异(1分)。甲文夏天的江水与乙文横旋滩的水相同之处是水势浩大(1分)、水流湍急(1分)。(4分)解析 前两空,结合乙文“而其上复有石森列......若坐而箕踞者”可知,山上石头森然排列,有的像弯腰曲背站着,有的像两腿张开坐着。据此可知,其中石的特征是森列、形态各异。后两空,结合甲文“至于夏水襄陵......不以疾也”可知,三峡夏季水势浩大,漫上山陵,且水流湍急,行驶在江流上的小船速度极快;结合乙文“忽转而北直抵牛角山下复转东去......是曰横旋滩”可知,横旋滩水势浩大,水流湍急。据此可知,甲文夏天的江水与乙文横旋滩的水相同之处是:水势浩大、水流湍急。(二)、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小题(15分)河①水南径北屈县故城西。西四十里有风山。风山西四十里,河南孟门山。《山海经》曰:“孟门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黄垩、涅石②。”河水南面经过北屈县旧城西。城西四十里有风山。风山西面四十里是河南孟门山。《山海经》上说:“孟门山,山上多金玉,山下多黄沙土、矾石。”孟门,即龙门之上口也。实为河之巨厄③,兼孟门津之名矣。此石经始禹凿,河中漱广④,夹岸崇深,倾崖返捍⑤,巨石临危,若坠复倚。古之人有言:“水非石凿⑥而能入石。” 孟门,就是龙门的上口。实在是河中的巨大隘口,又被称作“孟门津”。这里的岩石起初是大禹开凿的,河道因被水冲击而非常宽阔,两岸极深,倾斜的崖壁互相撑持着,巨石岌岌可危,好像要坠落,又相互倚挂(悬在危崖边缘)。古人曾说:“水不是石凿,却能够进入石头中。”信哉!其中水流交冲,素气云浮,往来遥观者,常若雾露沾人,窥深悸魄。其水尚崩浪万寻,悬流⑦千丈,浑洪贔怒⑧,鼓若山腾⑨,浚波颓叠⑩,迄于下口。方知《慎子》,下龙门,流浮竹,非驷马之追也。果然不错!孟门水流交汇冲击,白色的水汽像云一样飘在空中,来来往往在远处观看的人,常常感觉像有雾气沾湿衣裳,往深处窥探,撼人心魄。河水激起万重浪,有如瀑布千丈,河水水流汹涌澎湃,气势壮大,像山一样腾涌而起,巨浪起伏一个接着一个,直奔下游而去。我这才知道《慎子》中说,乘竹筏下龙门的时候,四匹马拉的车也追不上。(选自《水经注》,有删减)【注】①河:这里指黄河。②黄垩、涅石:黄沙土、砚石。③厄:这里指阻塞的地方。④漱广;因曼流水冲击河床变宽。⑤倾崖返捍:倾斜的崖壁互相撑持着。⑥石凿:一种凿石的工具。⑦悬流:从高处下注的水流,多指瀑布。⑧浑洪赑怒:水流汹涌澎湃,气势壮大。⑨鼓若山腾:像山一样腾涌而起。⑩浚波颓叠:形容巨浪起伏一个接着一个。(1)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共2处)(2分)水非石凿而能入石 水/非石凿/而能人石(1处1分,共2分)(2)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3分)①河水南径北屈县故城西( 旧的,原来的 ) ②若坠复倚( 好像 )③素气云浮( 白色的 )解析①句意为:河水南面经过北屈县旧城西。故:旧的,原来的。②句意为:好像要坠落,又相互倚挂(悬在危崖边缘)。若:好像。③句意为:白色的水汽像云一样飘在空中。素:白色的。(3)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的意思。(2分)往来遥观者,常若雾露沾人,窥深悸魄。来来往往在远处观看的人,常常感觉像有雾气沾湿衣裳,往深处窥探,撼人心魄。(2分)解析 重点词语:遥观,在远处观看;若,好像;窥深,往深处窥探。(4)文中与“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下龙门,流浮竹,非驷马之追也”。(2分)(5)有人认为,郦道元笔下的黄河富有很强的艺术魅力,确能给人以美的享受。从上文中你读出了哪些美?结合你学习《三峡》一文的经验以及上文中的相关内容简要分析。(至少从两个方面分析)(6分)①美在景象壮观(水势汹涌、迅疾等)。“其水尚崩浪万寻,悬流千丈,浑洪赑怒,鼓若山腾,浚波颓叠,迄于下口”写波涛过孟门的汹涌气势,激流无比壮观;“下龙门,流浮竹,非驷马之追也”写出水流的迅疾。②美在景象丰富。本文写黄河水冲击孟门山,体现它具有无穷无尽的伟力;写激流交叠,直奔下游而去,体现它具有百折不回的韧劲;写白色的水汽如飘动的云,体现它的柔美(色彩之美);写河水如千丈瀑布,如愤怒的赑,如腾跃的山峦,体现它的雄美(形态多样之美)。③美在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本文写水急浪猛,撞击山崖,崖岸的巨石,“若坠复倚”,濒临险境:流水撞冲,激起如云的水汽,缥缥缈缈,一旦窥探深流,更是令人魂悸魄动。总之,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④美在文笔(语言)。“夹岸崇深,倾崖返捍,巨石临危,若坠复倚”“其水尚崩浪万寻,悬流千丈,浑洪赑怒,鼓若山腾,浚波颓叠,迄于下口”,多用四字句,句式整齐,读来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更能突出黄河水势迅猛,气魄宏伟。(1点3分,答出2点即可)、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小题。(13分)【甲】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乙】龙湖一云龙潭,去麻城①三十里。万山瀑流,雷奔而下,与溪中石骨②相触,水力不胜石,激而为潭。潭深十余丈,望之深青,如有龙眼。而土之附石者,因而夤缘③得存,突兀一拳中央峙立青树红阁隐见其上亦奇观也。龙湖也叫龙潭,距离麻城三十里。千山万壑的瀑布,迅雷般奔腾而下,跟溪中坚硬的岩石相撞,水的力量不能胜过石头,水流飞溅形成深潭。潭深十多丈,望去是深青色的,好像有龙(在下面)睡觉。附在石头上的土,因攀附着往上升得以留存,高耸着像拳头一样,在中央耸立着,绿树红楼,隐约显现在小山上,也是奇妙的景观。(节选自袁宗道《龙湖》,有删改)【注】①麻城:今湖北麻城市。②石骨:坚硬的岩石。③夤(yín)缘:攀附着往上升。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3分)①至于夏水襄陵( 冲上,漫上 ) ②良多趣味( 甚,很 )③去麻城三十里( 距,距离 )(2) 下列对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C )(2分)A.突兀一拳中央/峙立/青树红阁/隐见其上/亦奇观也B. 突兀一拳中央/峙立/青树红阁隐见/其上/亦奇观也C. 突兀一拳/中央峙立/青树红阁/隐见其上/亦奇观也D.突兀一拳/中央峙立/青树红阁隐见/其上/亦奇观也【解析】句意次:高耸着像拳头一样,在中央耸立着,绿树红楼,隐约显现在小山上,也是奇妙的景观。据此即可断句。(3)将下列句于解译为现代汉语。(4分)①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即使骑着飞奔的马,乘风飞行,也没有这么快。【得分点:虽、奔、不以疾】②潭深十余丈,望之深青,如有龙眼。潭深十多丈,望去是深青色的,好像有龙(在下面)睡觉。【得分点:余、如】(4)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三峡夏季和春冬季书景色的特点。(2分)夏季:水涨流急,交通阻断。【1今】春冬季节:水平潭清,风景秀丽。【1分】(5)根据乙文所写的山水特点,在横线处填上恰当的词语,使之与示例形成对仗。(2分)【示例】《三峡》:山高峡长水流似骏马《龙湖》:山密潭深 水声如惊雷、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小题。(14分)【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A.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乙】江水又东迳①西陵峡,《宜都记》曰:自黄牛滩东入西陵界,至峡口百许里,山水纡曲②,而两岸高山重障,B.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绝壁或千许丈其石彩色形容多所像类。林木高茂,略尽③冬春。江水又向东流经西陵峡,《宜都记》说:从黄牛滩往东进入西陵境内,到峡口的百里左右航程中,山水环绕曲折,两岸高山峻岭层层叠叠,不到正午或夜半,看不见太阳和月亮。绝壁有的高达千丈,岩石色彩缤纷,形状大都很类似。树高林密,经冬常绿不凋。猿鸣至清,山谷传响,泠泠不绝。所谓三峡,此其一也。山松言:常闻峡中水疾,书记及口传,悉以临惧相戒,曾无称有山水之美也。及余来践跻④此塘,既至欣然,始信耳闻之不如亲见矣。猿鸣声极其清越,山谷里回声荡漾,声音清脆久久不断。所说三峡,这就是其中之一。袁山松说;常听说峡中水流迅速,书中的记载和口头的传闻,都是用身临险境时的可怕情景来相告诫,却没有人谈到这里山水之美的。待到我登临这片土地,一到这里就满怀喜悦,这才相信耳闻不如亲见了。(节选自郦道元《水经注 西陵峡》)【注】①迳(jìng):同“径”,经过。②纡曲:环绕曲折。③略尽:将尽。④践跻(jī):登临。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①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同“缺”,空隙、缺口) ②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飞奔的马 )③泠泠不绝( 断 ) ④既至欣然( 喜悦、高兴的样子 )(2)用“/”为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限两处)(2分)绝壁或千许丈其石彩色形容多所像类绝壁或千许丈/其石彩色/形容多所像类【解析】句意为:绝壁有的高达千丈,岩石色彩缤纷,形状大都很类似。据此即可断句。(3)将下面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2分)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水清树荣,山高草盛,有很多趣味。【得分点:清荣峻茂、良】(4)甲、乙两文中A、B两个句子在写作手法上有什么共同点?分别有什么作用?(3分)都运用侧面描写。【1分】A句通过写传达王命,朝发白帝,暮到江陵,突出了三峡夏季水流之急;【1分】B句通过写不是正午半夜不见日月,突出了西陵峡两岸山峰的高耸。【1分】(5)这两篇文章最适合编入下面哪一个节目?请说明理由。(3分)A.《国家宝藏》(文博探索节目:演绎国宝文物背后的故事与历史)B.《地理 中国》(普及地理学知识节目:带领观众感受大自然的魅力,传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C.《远方的家》(大型旅游节目:行走四方,展示中国的自然与人文之美)D.《舌尖上的中国》(中国美食节目:讲述人与美食背后的温情故事)B。(1分】甲、乙两文都选自邮道元的《水经注》,描述了三峡和西陵峡的自然景观,展现了三峡地区的地理特征和自然之美。【1分】《地理·中国》节目普及地理学知识,旨在带领观众感受大自然的魅力,传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与两篇文章的内容高度契合。【1分】(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20分)【甲】《三峡》第2~3段。【乙】石淙在平地,已不见嵩①,而嵩之水口也。其上游,水行地中,至阳城之山,石壁百仞②,水漱石根,始汇为潭,束为涧,折西,石愈奇。南北两崖,各有洞窟可避兵。石淙在平坦的地面上,已看不到嵩山,只有嵩水的源头。它的上游,在地底下流动,(流)到阳城山,石壁高达百丈,水冲荡着山石的根部,开始汇成深潭,流成山涧,弯曲向西(流去),(山崖的)石头更加奇特。南北两侧的悬崖,各自有洞窟可躲避敌人。涧水之石,如怒笋林立,如饮兕③卧虎,高或数丈,纵横偃仰④,肤骨色态,穷丽极妍。水萦其根,穿其腹,极人世光色,无可名状。是为车箱潭。潭之下,峡愈束,水愈静,筏泛其中,青天如垂片玉,人语如出瓮中。而青壁上,复呀石门。游人登岸,皆穿洞腹,出坐石脣,可觞席其上,以览水石之奇,造物贶⑤人至矣哉!淙水中的石头,有的像怒立的竹笋,有的像饮水的犀牛、卧着的老虎,高的有几丈,平的有半亩大小,纵横交错,俯仰多姿,它们的形态、色彩和纹理,都美丽到了极点。水缠绕着它们的根部,穿过它们的腹部,这景色极尽了人间的美丽,无法用语言来形容。这就是车箱潭。潭的下游,山峡更加狭窄,水更加平静,小舟在水中漂流,天空就像垂挂着一片碧玉,人的话语就像在瓮中传出的一样。而在青色的山壁上,又有一个石门。游人登岸后,都穿过石洞,出来坐在石壁上,可以在这里设宴饮酒,来观赏水石的奇景,大自然赐予人们的太多了!自此出峡,旷然禾畴,与峡中各一天地,视东溪、南溪之可游不可家者,又有桃源人世之别。盖三溪嵩室之胜,石淙又三溪之最胜矣。从这里出了山峡,眼前是一片开阔的田地,与峡谷中完全是两种天地,与东溪、南溪的只能游玩而不能居住相比,这里又有像桃源仙境与人间世俗不同的感觉。大概嵩山三溪中的美景(中),石淙又是这三溪中最美好的了。(节选自魏源《古微堂集》,有删改)【注释】①嵩:指中岳嵩山。②仞:长度单位。八尺或七尺为一仞。③饮兕(sì):饮水的犀牛。兕,独角犀牛,一说雌性犀牛。④偃仰:俯仰,指随遇而安,与世无争。⑤贶(kuàng):赐予,赏赐。(1)根据要求补全下列横线上的空缺处。(4分)①“虽乘奔御风”中的“奔”,原意是奔跑,在句中动词用作名词,意思为飞奔的马②“则素湍绿潭”中的“素”意思为白色,与成语“银装素裹”中的“素”意思相同。③“水漱石根”中的“漱”与“飞漱其间”中的“漱”意思相同,都为冲荡。④“水萦其根”中的“萦”在《古代汉语词典(第2版)》中的义项有“缠绕,绕”“曲折”“牵挂”,此处应是缠绕,绕的意思。(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D )(2分)A.其间千二百里 B.涧水之石其一犬坐于前(《狼》) 久之,目似瞑(《狼》)C.是为车箱潭 D.以览水石之奇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孙权劝学》)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解析】A项中的“其”都为指示代词,前者表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后者可译为“其中”。B项中的“之”,前者为结构助词,的;后者为音节助词,起协调音节、舒缓语气的作用,可不译。C项中的“为”,前者与“是”连用,表判断,可不译;后者为动词,担任,充当。D项中的“以”都为连词,表目的,可译次“来”“用来”。故选D项。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①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有时碰到皇帝的命令要急速传达,有时候清早(坐船)从白帝城出发,傍晚便可到达江陵。(“或”“朝”翻译正确1分,句意通顺1分)②盖三溪嵩室之胜,石淙又三溪之最胜矣。大概嵩山三溪中的美景(中),石淙又是这三溪中最美好的了。(两个“胜”翻译正确1分,向意通顺1分)(4)仔细比较下面两则材料中对三峡景色的描写,说说郦道元的表述好在哪里。(3分)材料一:高山重嶂,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也。(袁山松《宜都记》)材料二: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郦道元《三峡》)①将“高山重嶂”改成“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不仅提高了景象的密度,而且在节奏上也变得严整;②增加“隐天蔽日”,为下文提供了自然的过渡,更加流畅;③将“日中夜半”改成“亭午夜分”,将“日月”改成“曦月”,口语性质的白话因用了典故(日神羲和)而变得高雅,使文章富有文采。(每点1分)(5)【乙】文描写“水淙”之石,语言优美,请从修辞角度赏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子。(3分)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淙水中的石头比作怒立的竹笋、饮水的犀牛和卧着的老虎,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淙水中的石头形态各异,美丽至极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石淙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答出修辞手法1分,具体分析2分)(6)“三峡”和“石淙”都是山水相依的胜地,但其景物特点却不相同,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分析。“三峡”的山水之景,以山势险峻,水流透明清冽、湍急为主要特点。春冬时潭深水碧,格外秀美,夏季的水流湍急,一泻千里,与春冬时相比更显壮美;“石淙”山水之景的主要特点是水之石相依,景色秀丽,涧水石形态各异,水色碧绿,与石壁相映成趣,形成了美丽的自然景观。(概括景物特点各1分,具体分析各1分)(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任务。(17分)【甲】《三峡》第2~4段。【乙】十一月初二日出建昌南门,西行二里至麻姑山足。上山二里,半山亭,有卧瀑。又一里半,喷雪亭,双瀑。麻姑以水胜,而诎①于峰峦。半山亭之上,有水横骞②,如卧龙蜿蜒。上至喷雪,则悬瀑落峰间,一若疋③练下垂,一若玉箸分泻。分泻者,交萦石隙,珠络纵横,亦不止于两,但远眺则成两瀑耳。既坠,仍合为一,复如卧龙斜骞出峡去。但上之悬坠止二百尺,不能与雁宕、匡庐争胜。十一月初二日走出建昌府南门,向西行走二里到达麻姑山脚。上山行二里,到半山亭,(亭旁边)有一条卧瀑。又(往上爬)一里半,是喷雪亭,(那里)有两条瀑布。麻姑山凭借水的景观而优美,但在峰峦(方面)景致略差。半山亭上,有条水流快速沖出,像卧龙一样曲折延伸。上到喷雪亭,却看见高悬的瀑布泻落在山峰间,一条像一匹洁白的绢帛往下垂挂着,另一条像白玉筷子向下分泻。分泻下来的瀑布,曲折交流在石头缝隙间,交织成一个纵横的网络,(瀑布)也不止两处,只是从远处眺望成两条而已。(瀑布)已经落下,仍然汇合为一股水流,又像一条卧龙般斜着快速冲出峡谷。但是瀑布上下悬坠的高度只有两百尺,不能与雁宕山、匡庐山(的瀑布)竞争胜负。(节选自徐霞客《徐霞客游记》,有删改)【注释】①诎(qū):短缩,此处形容麻姑山的山峦景致略差。②骞(qiān):高举,飞起,此处形容水速快。③疋(pǐ):同“匹”,量词。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4分)①沿溯阻绝( 隔断 ) ②良多趣味( 甚,很 )③西行二里至麻姑山足( 向西 ) ④一若疋练下垂( 如同,像 )(2)下列加点字“以”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C )(2分)例句:麻姑以水胜A. 以钱覆其口 B. 不以疾也C.以我酌油知之 D. 静以修身【解析】例句中的“以”为介词,凭借;A项中的“以”为介词,用;B项中的“以”为动词,认为;C项中“以”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一致;D项申的“以”为连词,表目的,来,用来。故选C项(3)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4分)①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即使骑着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没有这么快。(“虽”“奔”翻译正确1分,句意通顺1分)(2)既坠,仍合为一,复如卧龙斜骞出峡去。(瀑布)已经落下,仍然汇合为一股水流,又像一条卧龙般斜着快速冲出峡谷。(“既”“复”翻译正确1分,句意通顺1分)(4)小文在学完《三峡》后,发现其与下列【链接材料】在描写三峡方面有异曲同工之妙。请你简要分析。(3分)【链接材料】 早发白帝城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①都体现了三峡水流速度快的特点;②都描写了三峡两岸的猿声连续不断;③都写出了三峡山多峡长的特点。(每点1分)(5)【甲】文写江水,【乙】文写瀑布,表现出水不同形态的美,两文在写作手法上有何不同之处?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4分)【甲】文主要运用对比的表现手法,先和乘奔马、御风飞行进行对比,表现出夏水的一泻千里之势;再写春冬之时水的柔美、沉静之态,展现了三峡水在不同季节的不同特点,表现出三峡水之美;【乙】文主要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麻姑山的瀑布比喻成绢帛、白玉筷子、卧龙,体现出瀑布的壮美和水势湍急的特点。(答出“对比”“比喻”各得1分,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各得1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任务。(16分)【甲】三峡(全文)【乙】 登萧山岭记初至洪崖,乐之不能去,会暮,无可奈何,遂宿于桐源。其明日朝发秦人洞,道不寸,两旁临万仞之溪。道多怪石,如群马饮河,如嬉驹仰卧,如走犬避豺,咸诱目悸神。攀枝望径,匍匐披①草,择道以往,不知所径之高。第一次到洪崖(时),高兴得不想离开,适逢傍晚,没有适宜(的地方)怎么办,于是在桐源过夜。第二天早晨出发(去)秦人洞,道路不满一寸,两边靠近万仞(深)的小溪。道路(边有)很多奇异的石头,像一群马在河边喝(水),像玩乐的小马脸向上伏身休息,像跑着的狗躲避豺狼,都引诱(人的)目光,《让人)精神恐惧。攀上树枝看路,伏地而行分开草丛,选择道路前往,不知道前方的路(有)多高。去数十里矣,至萧岭。岭为西山最绝,俯视其下,茫若烟海,田隰②、溪谷、山阜③、江河、城郭、庐舍,皆在青烟中。走了几十里(路),到达萧岭。(这个)岭是西山众峰中极绝妙的(一座),低头向下看,模糊不清像烟海,新开垦的田地、小溪山谷、高山、江河、城市、房舍,都在青色烟雾之中。天亦稍近,云在其下,临之,若从地上观井也。上有石室中可坐三人昔人构之以期神仙。因坐石室中,饮酒良久,日曛④乃返。今游西山源有七经其五,洞有三游其二,良足快矣。天空也略微近(一些),云层在下方,从这里自下看,如同站在地面上看井一样。(岭)上面有石房,里面可以容纳三人坐下,古人构筑这里用来期望神仙(可以在此停留)。于是坐在石室中,喝了很长时间(的)酒,天色已晚才返回。如今游览西山水源,七个中已经游览了五个,洞穴三个中已经游览了两个,的确足够快乐啊。(选自《类书集成》,有删改)【注释】①披:分开,劈开。②隰(xT):新开垦的田地。③阜(fd):大,高大。④日曛:日色昏黄,这里指天色已晚。(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①略无阙处( 同“缺”,空隙、缺口 ) ②属引凄异( 连接 )③其明日朝发秦人洞( 早晨 ) ④饮酒良久( 甚,很 )(2)请用“ 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包(断两处)。(2分)上有石室中可坐三人昔人构之以期神仙。 上有石室/中可坐三人/昔人构之以期神仙“上有石室”句子成分完整,“昔人”作主语,在其前断开,再结合句意”(岭)上面有石房,里面可以容纳三人坐下,古人构筑这里用来期望神仙(可以在此停留)”断句即可。(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分)①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如果不是在正午,就看不到太阳;不是在半夜,就看不到月亮。“自非(如果不是)”“曦(日光,这里指太阳)”翻译正确1分,语意通顺1分;②会暮,无可奈何,遂宿于桐源。适逢傍晚,没有适宜(的地方)怎么办,于是在桐源过夜。“会(恰巧,适逢)”“遂(于是,就)”翻译正确1分,语意通顺1分。(4)班级准备为《三峡》和《登萧山岭记》制作游览手册,发布了问卷搜集大家的意见,请你结合两文内容和自己的阅读感受填写问卷调查单。(4分)(5)【甲】文是郦道元据文献所作,【乙J文是徐世溥真实游览所见,两文在表达方式和情感上有什么异同?(2分)异:【甲】文主要运用了描写的表达方式;【乙】文主要运用了记叙的表达方式。同:两文都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表达方式1分,情感1分)(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任务。(12分)八仙墩记墨邑大小崂,绕海作屏障,重峰叠岭,错落不下百数。其最高者为巨峰,穷日始得①“其巅。《齐记》所云“泰山高,不如东海崂。”即此山也。其最险而奇者为八仙墩,山插入海,巨灵②劈半成削壁,高数百丈,下临?洪涛,怒击如轰雷,今人毛发森竖。其路仅一仄径,更曲折如羊肠鸟道③。墨邑(有)大崂山和小崂山,环绕着大海充当屏障,(这里)山峰重叠,参差错杂,不少于一百座。其中最高的叫作巨峰,穷尽一天才能登(上)它的山顶。《苏记》所说“泰山很高,(但是)不及东海的崂山。”(指的)就是这座山。其中最险要且军见的地方叫作八仙墩,(八仙墩)山体插入海中,(仿佛是)巨灵神(将其从)中间劈开,变成陡峭如削的山壁,高达几百丈,站在高处向下看,下面是湍急的波涛,(波涛)猛烈地碰撞(发出的声音)像巨大的雷声,让人须发(因恐怖)而耸立。(前往八仙墩的)道路只有一条狭窄的小路,狭窄陡峻的山间小道像羊肠一样更加弯曲。欲至者,樵引路,缏④系腰,直其身向内,目不敢下视,两足半悬空外,手援石始过。目少眩,坠海中矣。过此少宽平,另一境界,横列高壁,色斑如碎锦、如彩霞,旁列八巨石墩若绣成,生外仙境,目不暇赏。想要到(八仙墩)的人,需要有樵夫带路,用麻、麦秸等编成的像辫子的绳系在腰间,伸直自己的身体面向内侧,眼睛不敢向下看,两只脚有一半悬空在外面,手攀缘着石头才能通过。眼睛略微昏花,(就会)落入海里。经过了这里,(道路)略微宽阔平坦,(便进入了)另一种境界,横着排列的高高的石壁,颜色灿烂多彩如同破碎的锦缎、如同彩色的云霞,旁边排列着八个巨大的石墩如同完成(的)刺绣,(真是)尘世外的仙境,眼睛都看不过来(这些美景)。然海声益猛,疑即龙。奇矣!险矣!客有至心仙墩者为余述其险奇余惊听之。窃谓异境,邑乘⑤不可也。故略记其梗概云。然而海涛的声音更加猛烈,怀疑接近了龙。真罕见啊!真险要啊!客人中有到过八仙墩的人,给我讲述那里的险要罕见之处,我惊讶地听着。(我)私下里认为(如此)奇特的地域,地方志没有(记载)。所以略微记载一下它的大略请况。(选自《八仙墩记》,有删改)【注释】①陟:登,升。②巨灵:神话传说中劈开华山的河神。③鸟道:只有鸟才能飞越的路,比喻狭窄陡峻的山间小道。④缏(biàn):用麻、麦秸等编成的像辫子的物品。⑤邑乘:县志,地方志。(1)下列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B )(2分)A.穷日始得陟其巅 蒙乃始就学(《孙权劝学》)B. 怒击如轰雷 逝者如斯夫(《〈论语〉十二章》)C. 然海声益猛 自以为大有所益(《孙权劝学》)D. 故略记其梗概云 温故而知新(《〈论语〉十二章》)A项中的“始”意思分别为“才”“开始”;B项中的“如”意思均为“像,如同”;C项中的“益”意思分别为“更加”“益处,好处”;D项中的“故”意思分别为“所以,因此”“学过的知识”。(2) 请用“/ ”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客有至八仙墩者为余述其险奇余惊听之。客有至八仙墩者/为余述其险奇/余惊听之。【解析】“ 者”为固定句式,在“者”后断开,第二个“余”作主语,在其前断开,再结合旬意“客人中有到过八仙墩的人,给我讲述那里的险要罕见之处,我惊讶地听着”进行验证即可。(3)请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①目少眩,坠海中矣。眼睛略微昏花,(就会)落入海里。“目(眼睛)”“坠(落入,陷入)”翻译正确1分,语意通顺1分;②窃谓异境,邑乘不可也。(我)私下里认(如此)奇特的地域,地方志没有(记载)。省略句,“谓(以为,认为)"翻译正确并加主语1分,语意通顺1分。(4)小语在读完选文后,想要为八仙墩画一幅插画,下面是插画初稿,请你结合选文内容,帮他修改插画并定善细节。(4分)修改:山峰下应该是湍急、汹涌的波涛,不是平静的海面。完善细节示例:选文中描写了通往八仙墩的小路,应该是曲折、先狭窄后稍微宽阔平坦,所以可以在插画申适当位置加上此内容。(修改2分,完善细节2分,“完善细节”内容言之成理即可)(5)选文和《三峡》都运用了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来表现景物特征,请根据两文内容完成下画的表格。篇目 正侧面描写的具体内容及作用《八仙墩记》 “(1)(1)山插入海,巨灵劈半成削壁,高数百丈”(原句)从正面表现出山的高大陡峭;“怒击如轰雷,令人毛发森竖”通过(2)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表现出波涛的猛烈;“缏系腰,直其身向内,目不敢下视,两足半悬空外,手援石始过”从侧面表现出(3)通往八仙墩的小路狭窄、险要的特点《三峡》 用“夏水襄陵”的(4)正面描写和“朝发白帝,暮到江陵”的(5)侧面 描写来写水势之大和水流迅疾的特点。(九)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任务。(11分)三岩记皇祐初,余因治事之暇,同幕僚韩纯,遍访近郭溪山之胜,寻幽索奇,因而得之。皇祐初年,我趁(着)处理事务的空闲,和幕僚韩纯一起,逐一寻访了外城附近溪流和山川优美的景物,探寻幽谷、寻求罕见(的地方),凭借(这样的举动)获得这些美景。始出左渠,北缘民田数百步,转小山。循方塘两岸狭径,入茂林修竹间,有岩焉。广如十楹①,景物萧然②,疑在方外,遂目③之曰“清虚”。开始(我们)出了左渠,向北沿着农田(走了)几百步,绕过(一座)小山。沿着方形的池塘两岸狭窄的小路,进入(一片)茂密高大的树林和竹林中间,(那里)有个岩洞。宽阔得如同十间房屋,(一片)寂寞冷清的景象,好像身处尘世之外,于是(我们)称它为“清虚岩”。自清虚南过石径,直上磴道④十余级,又有岩,广阔高大,复倍于前。洞门面巨石,势若壁立。有飞泉洒落石外,如水晶帘栊⑤,掩映屏障。寒暄之气,变于跬步,目之曰“白云”。从清虚岩向南经过一条石头小路,径直向上走了十几级登山的石径,又看到(一个)岩洞,广阔高大,(大小)又是之前的两倍。洞门前面有一块巨石,气势如同一面墙壁矗立(在那里)。有凌空的泉水从巨石外洒落下来,如同水晶做的悬挂在窗户前的帘子,(互相)遮掩衬托如屏障。冷暖的空气,在半步之间就发生变化,(我们)称它为“白云岩”。由白云侧转两石门下,有方沼,上度横石如小梁,复有岩,岿⑧如高屋,深袤五丈,广踰六寻,面势向东,可以开饮帐设宴豆,目之曰“朝曦”。从自云岩的侧面转过两道石门向下,有一个方形的水池,上面有像小桥一样的渡过的横贯两边的石头,又有个岩洞,高峻挺立的样子像高大的房屋。深度有五丈,宽度超过六寻,正面朝东,可以(在这里)搭建帐篷,摆设宴席,(我们)称它为“朝曦岩”。其北有石谷如大窦⑨深溪,燧火而入,邃如房宇,但见积水清激,不复穷其远近。三岩前有池,不啻⑩数亩广,水光山色,高下相激,夺人目睛。朝曦岩的北边有石谷,像一个溪水(很》深的大沟渠,燃着火把进入,深得像房屋一样,只能看到清澈迅急的积水,不再寻根究源它的远近。三块岩石前面有一个池塘,不止有几亩宽,水光山色相互辉映,高处和低处互相激发,强取他人的目光。(选自《类书集成》,有删改)【注释】①楹:计算房屋间数的量词。②萧然:寂寞冷清。③目:称,言。④磴道:登山的石径。⑤栊(lóng):窗棂,有格子的窗户。⑥寒暄:冷暖。⑦跬(kuǐ)步:半步。⑧岿:高峻挺立的样子。⑨窦:沟渠。10啻(chì):但,止,仅。请结合下面所给的方法,将词意填在横线上①《古代汉语词典》(第2版)中“因”的释义有:依靠;根据,按照;顺着;趁,趁机。文中“余因治事之暇”中“因”应解释为趁,趁机。②“北缘民田数百步”中的“缘”应解释为 D (填选项)。A.衣服的边饰 B.依据,凭借C. 攀援,攀登 D.顺,沿③“遂目之曰‘清虚’”中“遂”的意思可根据教材中“肃遂拜蒙母”可知,意为就,于是④由《卖油翁》中“但微颔之”中“但”的意思迁移可知,文中“但见积水清激”的“但”意思为只,只是。(2)下列选项中加点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C )(2分)A. 复倍于前 闻之于宋君(《穿井得一人》)B. 寒暄之气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论语〉十二章》)C. 燧火而人 康肃笑而遣之(《卖油翁》)D. 不复穷其远近 其一犬坐于前(《狼》)A项中的“于”用法和意义分别为“介词,表示比较,相当于“比””“介词,表被动,可译为‘被’”;B 项申的“之”用法和意义分别为“结构助词,的”“代词,它,指学问和事业。一说,指仁德”;C项中的“而”用法和意义均为“连词,可不译”;D项中的“其”用法和意义分别为“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为“它’”“代词,可译为‘其中的””。(3) 请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循方塘两岸狭径,入茂林修竹间,有岩焉。沿着方形的池塘两岸狭窄的小路,进入(一片)茂密高大的树林和竹林中间,(那里)有个岩洞。“循(顺着,沿着)”“狭(窄)”翻译正确1分,语意通顺1分。(4)“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古代文人墨客赏景览胜有题写对联的喜好。请你以选文内容为素材依据,将下面对联的下联补充完整。(3分)上联:游清虚岩,茂林修竹间赏萧然之景下联:登白云岩,飞泉巨石外赏壁立奇观(符合选文内容且平声收尾即可)(5)小语读完选文后,联想到《三峡》一文,于是作了如下批注。请你结合两文内容说说他这样批注的原因。批注:选文与《三峡》都描写了水,且有异同点。选文中“有飞泉酒落石外,如水晶帘栊”“但见积水清激”,《三峡》中写到“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因此两文中都描写了水,且水都有清澈、湍急的特点,但选文更多地描写了静态的水景,如“方塘”“方沼”“池”等,突出幽静的氛围,且以岩洞为背景,水多为点缀。《三峡》则更多地描写了动态的水景,如“夏水襄陵”“朝发白帝”,强调水的汹涌并以水为主线,贯穿四季之景。问卷调查单游览地点:三峡推荐观赏时间:(1)夏天理由:(2)因为三峡以夏水为盛,夏天游玩,可以看到江水满溢、溢上山陵,水流猛且急等景象,从中领略三峡雄奇壮丽的景色游览地点:萧山岭游览路线图:洪崖一桐源一秦人洞一萧岭推荐观赏景点:(3)秦人洞怪石堆理由:(4)能够看到形态各异的奇特石头,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PAGE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025-2026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三峡同步练习题.doc 2025-2026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三峡同步练习题解析版.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