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8张PPT)爱莲说周敦颐爱莲说文体文章写作的主体作者的感情说说喜爱莲花的道理顾名思义——说题目说,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可直接说明、阐述事理,也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或者论说道理。文体知识【周敦颐】(1017—1073年),原名周敦实,字茂叔。周敦颐,人品高洁,胸襟坦荡,是宋代理学的开创者。晚年隐居在庐山,当地有濂溪流过,便在那里建了濂溪书堂。世称“濂溪先生”,后人编有《周濂溪先生全集》。知人论世周敦颐任职南康郡时,曾率属下在府署东侧开辟一四十余丈宽的莲池(后被称为“爱莲池”),池中建“赏莲池”,南北曲桥连岸。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清香扑鼻。作者触景生情,写下《爱莲说》,借花述志。写作缘由蕃 淤泥 濯 清涟 亵玩 鲜fányūxiǎnliánzhuóxiè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抑扬顿挫——划节奏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濯清涟而不妖,不蔓不枝予谓菊香远益清陶后鲜有闻宜乎众矣多只咬文嚼字——理文意洗涤水波生藤蔓,生枝茎。认为应该更加少1.水陆草木之花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3.菊之爱助词,的。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知识卡片:“之”的用法“之”宾语前置的标志,就是“爱菊”1.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者也”表判断,翻译时加“是”字。2.菊之爱“之”宾语前置的标志,就是“爱菊”译为“对于菊花的喜爱”。特殊句式译文: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晋朝的陶渊明唯独喜欢菊花。自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欢牡丹。我特别喜爱莲,它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内空外直,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香气传得越远,就越清幽;它笔直洁净地立在水中,(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靠近去玩弄啊。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爱,那当然是有很多的人了! 爱莲心语莲,花之君子者也。形象的描述,理性的议论,深刻的含义。托物言志:文章整体的构思手法,以物写人,通过赋予“物”以某种人格化特征,来寄托作者的某种情感。知识卡片:写作手法援疑质理——赏名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讨论:从这句话中,你读出了什么样的美感与意味?作者写物喻人,托物寄意,表现了自己心中君子的理想人格: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洁身自爱、不同流合污——不媚世随俗——胸怀坦荡,行为正直——不攀附他人、独立——美德远播,卓然傲世——自尊自重、君子的高洁品格令人敬仰,不可亵渎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莲文学的美形象的美品格的美手法的美抒情的美托物言志,这是文学的手法。“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写莲的美好、高雅。“不染” “不妖” “不蔓” “不枝” “不可亵玩”品格的美。咏莲就是表现自己的情操,爱莲就是爱君子。“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就是在表达自己的心声。周敦颐调任南安军司理参军遇到过这样一件事。南安监狱有一名囚犯,本来罪不当死,然而时任南安军转运使(即南安的最高行政长官)王逵想杀一儆百,决意将他处死。王逵这个人,史书中称他是个酷吏,作风相当霸道,他一开口,其他人绝对不敢争论。唯独周敦颐对照法律条文的规定,反对将这个囚犯判处死刑。然而王逵一意孤行,周敦颐生气了,扔下笏板就回了家,当晚写了份辞职报告,打算弃官而去。同僚劝他冷静些,周敦颐说:“像这样还能做官吗,用杀人的做法来取悦于上级,我不做。”王逵虽然凶悍,但并不糊涂,后来醒悟过来,那个囚犯得以免于一死。资料补充作者写莲的同时,还写了菊与牡丹,这样写有何用意?表现手法写菊花晋陶渊明独爱菊。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菊之爱,陶后鲜有闻。三径就荒,松菊犹存。——陶渊明《归去来兮辞》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其五)》作者用“菊之爱,陶后鲜有闻”惋惜凌霜飘逸、特立独行、不趋炎势人格太少见。隐逸者:出世太远,不与世俗为伍,对社会没有建设性。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写牡丹“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唐·刘禹锡《赏牡丹》“三条九陌花时节,万马千车看牡丹。”——徐凝作者用“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婉曲地批判了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追名逐利者:入世太深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常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不变之理)。中庸之道:和红尘世界保持距离,同流不合污;同时,又让红尘世界看得见,并未与世俗完全隔离。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全文以物喻人,托物言志,通过对莲花的描写和赞美,歌颂了君子“出淤泥而不染”的美德。表达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和对追名逐利的事态的厌恶和鄙视。课堂小结《陋室铭》中的“惟吾德馨”,《爱莲说》中的“莲之爱,同予者何人”都有点孤芳自赏的意思,而且把自己与众人对立起来,往往不能欣赏他人之德。对此,你是怎样思考认识的 请说说你的思考认识。深入思考用托物言志的方法造句:例句:我爱莲花,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恰如清高正直,人格高尚的君子。造句:我爱蜡烛,因为它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恰如默默无闻,甘为孺子牛的老师。随堂练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