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堂实录课程基本信息学科 语文 年级 七年级 学期 春季课题 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教学目标准确、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掌握 “怆然” 等重点字词。 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人怀才不遇的悲愤与孤独,感悟其对宇宙人生的思考。 品味诗歌简洁却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提升诗歌鉴赏能力,培养对古典文学的热爱。重难点重点:有感情朗读背诵,理解诗歌内容与情感。 难点:体会诗人复杂深沉的情感,领悟诗歌中蕴含的时空观与生命意识。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在历史的长河中,有无数文人墨客用他们的诗词歌赋,抒发着内心的情感,描绘着世间的百态。今天,老师要带大家走进一位初唐诗人陈子昂的世界,去感受他那首震撼千古的《登幽州台歌》。在正式学习之前,老师先给大家讲一个关于陈子昂的小故事。陈子昂年轻时来到长安,一心想要施展自己的才华,可当时的他在京城寂寂无闻。有一天,他在长安街上看到有人售卖一把昂贵的古琴,众人都在围观,却无人愿意购买。陈子昂灵机一动,花重金买下了这把古琴,并且宣称自己擅长弹奏此琴,邀请众人次日到他住处欣赏演奏。第二天,众多长安名流纷纷前来,可陈子昂却当着众人的面,将古琴摔碎,然后拿出自己的诗文分发给大家。就这样,他凭借这一独特的举动,一日之间名满京华。同学们,从这个故事中,你们能看出陈子昂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生 1:我觉得他很聪明,懂得用特别的方法让别人注意到他。 生 2:他对自己的诗文很有自信,才会用这种方式展示。 师:大家说得都很对。陈子昂不仅聪明自信,还是一个极具政治抱负和文学才华的人。然而,他的一生却充满了坎坷。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他创作《登幽州台歌》时的心境,去探寻这首诗背后的故事。 二、背景介绍 师:陈子昂生活在唐朝初期,那时候虽然社会逐渐走向繁荣,但在政治等方面仍存在不少问题。公元 696 年,大唐属国契丹李尽忠、孙万荣反叛,带兵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自己的侄子建安王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军出征。武攸宜出身亲贵,却不懂军事,且为人轻率,少谋略。在作战过程中,前部先锋部队全军覆没,军心大挫。此时的陈子昂虽体弱多病,但怀着忠义之心,毅然请求自己带领上万士兵作前驱进攻敌军,却被武攸宜一口回绝。随后,陈子昂又再次进言,不仅没被采纳,还被武攸宜降为军曹。陈子昂知道自己多说无益,心情苦闷至极。一天,他走出军营,登上了蓟北楼,也就是幽州台。在这里,他想到了战国年间燕昭王信任礼遇大将军乐毅等贤才的陈年往事,再对比自己当下怀才不遇的境遇,不禁感慨伤怀,于是赋诗数首,其中就有这首流传千古的《登幽州台歌》。了解了这样的背景,相信会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首诗。下面,老师先给大家范读一下这首诗,同学们仔细听,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三、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教师范读 师:(充满感情地范读《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同学们,听老师读完,有没有感受到一种独特的氛围?现在,大家跟着老师的节奏,小声地跟读几遍。 学生跟读 (学生小声跟读,教师巡视,留意学生的跟读情况,及时纠正读音和节奏) 自由朗读 师:好,接下来请大家自由朗读这首诗,一边读一边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初步感受诗歌的大意。如果在朗读过程中遇到不理解的字词或者句子,先做个标记,等会儿我们一起探讨。 (学生自由朗读,教师鼓励学生放开声音,大胆朗读) 个别朗读 师:哪位同学愿意勇敢地站起来,给大家展示一下你的朗读?其他同学要认真倾听,听完之后,我们从字音、节奏等方面来评价。 (请一位学生朗读,朗读结束) 生 3:我觉得他读得很流畅,字音也都读对了,不过节奏上,像 “前不见 / 古人,后不见 / 来者”,这样停顿会更好一些。 师:这位同学听得很认真,评价也很准确。那你来给大家示范一下这两句的朗读节奏。 (生 3 示范朗读这两句诗) 师:读得非常好!大家明白了吗?这两句诗在 “不见” 后面稍作停顿,更能体现出诗歌的节奏美。还有哪位同学有不同的看法或者建议? 生 4:我觉得他读得语调有点平,这首诗应该读出那种悲凉、孤独的感觉。像 “独怆然而涕下” 这句,语调可以再低沉一些。 师:说得太棒了!诗歌的朗读不仅要读准字音、把握好节奏,还要通过语调的变化来传达诗人的情感。那你来试着把这句诗读一读,让我们感受一下那种悲凉的语调。 (生 4 朗读 “独怆然而涕下”) 师:非常有感觉!大家一起像他这样读一读这句诗。 (全体学生齐读 “独怆然而涕下”) 全班齐读 师:现在,让我们全班同学一起有感情地齐读这首诗,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读出诗歌的韵味。 (全班齐读《登幽州台歌》,教师用眼神和手势给予肯定和鼓励) 四、研读诗歌,理解诗意 自主学习 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朗读,我们对诗歌有了初步的印象。现在,请大家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自主理解诗歌的大意。在这个过程中,把你不理解的词句和问题标注出来,一会儿我们小组讨论解决。 (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巡视,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个别指导) 小组合作 师:好,自主学习时间到。现在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自己的理解和疑问,共同探讨解决问题。在小组讨论的时候,每个同学都要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想法,同时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参与到部分小组的讨论中,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适时给予启发和引导) 提问引导 师:老师看大家讨论得都很热烈,相信一定收获不少。现在,老师来提几个问题,看看大家对诗歌的理解程度。首先,“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这两句诗中的 “古人” 和 “来者” 分别指的是谁呢?哪位同学来说一说? 生 5:我觉得 “古人” 是指古代那些贤明的君主,像燕昭王那样能任用贤才的人。“来者” 就是指未来能赏识人才的君主。 师:说得非常好!那诗人为什么会发出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这样的感慨呢?结合我们之前了解的背景,大家思考一下。 (学生思考片刻,小组内简单交流) 生 6:因为陈子昂怀才不遇,他想遇到像古代贤明君主那样能赏识他、重用他的人,可他没遇到,对未来也感到迷茫,觉得以后也难遇到这样的君主,所以才这么感慨。 师:分析得很透彻!那我们再来看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这两句,诗人为什么会 “怆然而涕下” 呢?大家先在小组内说一说。 (小组内讨论,教师巡视,听取学生的观点) 小组代表发言 师:好,哪个小组愿意派代表来分享一下你们对诗人 “怆然而涕下” 原因的理解? 组 1 代表:我们小组认为,诗人登上幽州台,看到天地广阔无边,时间无穷无尽,再想到自己的孤独和怀才不遇,对比之下,就觉得自己太渺小、太无奈了,所以忍不住悲伤流泪。 师:这个理解很深刻!还有其他小组有不同的看法吗? 组 2 代表:我们觉得诗人 “怆然而涕下”,不仅是因为自己的遭遇,还因为他对整个时代的感慨。当时社会可能存在很多问题,有才能的人得不到重用,他为这种现象而悲哀。 师:非常有见地的解读!结合陈子昂的抱负和当时的社会背景,这样理解很合理。那大家想想,整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生 7: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悲愤,还有他内心的孤独、寂寞和无奈。 师:完全正确!诗人通过这首诗,将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毫无保留地抒发了出来。现在,让我们一起把整首诗的意思完整地梳理一遍。 (教师引导学生逐句梳理诗歌大意) 五、赏析诗歌,体会情感 写作手法探讨 师:同学们,一首经典的诗歌,往往在写作手法上也独具匠心。现在,请大家分组讨论一下,这首《登幽州台歌》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这些写作手法对表达诗人的情感有什么作用?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参与讨论并适时引导) 师:好,讨论结束。哪个小组先来分享你们的讨论结果? 组 3 代表:我们小组发现诗中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把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的时间上的孤独,和 “念天地之悠悠” 的广阔空间进行对比,突出了诗人的渺小和孤独。 师:分析得很准确!还有其他写作手法吗? 组 4 代表:我们觉得这首诗运用了直抒胸臆的手法,诗人直接把自己怀才不遇的悲愤、孤独的情感表达出来,让我们能很强烈地感受到他的情绪。 师:非常好!那诗中还有没有其他值得我们赏析的地方呢? 生 8:我觉得诗歌的句式很特别,长短不一,读起来有一种跌宕起伏的感觉,更能体现出诗人内心的波澜。 师:你观察得很仔细!这首诗的句式长短参错,音节抑扬变化,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那现在,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诗歌的艺术特色,如对比、直抒胸臆、句式特点等) 情感体会 师:通过对诗歌写作手法的赏析,我们对诗人的情感有了更深刻的体会。现在,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自己就是陈子昂,站在幽州台上,眼前是苍茫的天地,心中是自己未实现的抱负。你能感受到诗人当时的心情吗? (学生闭上眼睛想象,片刻后) 师:好,睁开眼睛。哪位同学来说一说,你感受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生 9:我感受到诗人特别孤独,好像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能理解他,他的才华也无处施展,很绝望。 生 10:我觉得诗人有一种壮志难酬的悲愤,他那么有理想,却没有机会实现,只能对着天地流泪。 师:大家说得都非常好!诗人陈子昂通过这首《登幽州台歌》,将自己怀才不遇的悲愤、孤独寂寞的心境以及对人生短暂、宇宙无穷的感慨,都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这种情感穿越了千年的时光,依然能深深打动我们。 六、拓展延伸 同类诗歌比较 师:同学们,在古代诗歌中,有很多作品都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情感。现在,老师给大家展示两首诗,一首是李白的《行路难 其一》,一首是苏轼的《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请大家快速浏览一下这两首诗,然后分组讨论,比较一下这两首诗与《登幽州台歌》在情感表达和写作手法上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教师展示《行路难 其一》和《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的内容,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师:好,讨论结束。哪个小组先来分享你们的比较结果? 组 5 代表:我们小组发现这三首诗在情感表达上都有诗人内心的苦闷和对人生的思考。《登幽州台歌》直接抒发怀才不遇的悲愤;《行路难 其一》中李白通过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等诗句,用比喻的手法间接表达自己仕途的艰难;《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则是苏轼借明月来抒发对人生的感慨,既有对亲人的思念,也有对人生不如意的豁达。在写作手法上,《登幽州台歌》主要是直抒胸臆;《行路难 其一》运用了比喻、象征等手法;《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则是借景抒情,还运用了想象的手法。 师:这个小组的比较非常全面和细致,分析得很到位!其他小组还有补充吗? (其他小组补充发言,教师总结归纳三首诗的异同点) 联系生活实际 师:同学们,《登幽州台歌》中诗人所表达的怀才不遇等情感,虽然发生在古代,但在我们的现代生活中也能找到类似的影子。现在,请大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或者所了解的社会现象,说一说你从这首诗中获得的启示。 生 11:在学习中,我有时候努力了却得不到好成绩,感觉自己的付出没有被认可,就像诗人怀才不遇一样。但读了这首诗,我知道遇到挫折不能只悲伤,要像诗人一样,即使孤独也要坚持自己的追求。 生 12:在社会上,可能有些有才能的人因为各种原因没有机会展示自己。我们应该努力创造公平的环境,让每个人的才华都能得到发挥,就像诗人渴望遇到明主一样。 师:同学们说得都非常好!这首诗告诉我们,在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当我们的才能得不到认可时,要保持坚定的信念,不被困境打倒。同时,我们也要学会理解和关注身边那些有才华却暂时没有机会的人。 七、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通过这堂课,我们不仅能够熟练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还深入理解了诗歌的含义,体会到了诗人的情感和诗歌所蕴含的哲理。我们知道了诗人通过描写登幽州台的所见所感,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悲愤和孤独寂寞的情怀。同时,我们也从这首诗中领悟到了在面对人生困境时应有的态度。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够将这些收获运用到实际行动中,勇敢地面对困难,坚定地追求自己的理想。现在,让我们一起再次有感情地背诵这首《登幽州台歌》。 (全体学生背诵《登幽州台歌》) 八、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登幽州台歌》,加深对诗歌的记忆和理解。 以 “我眼中的陈子昂” 为题,写一篇 300 字左右的短文,表达你对诗人的认识和感受,下节课我们一起交流分享。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