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登飞来峰》课堂实录(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登飞来峰》课堂实录(表格式)

资源简介

古代诗歌五首-登飞来峰
教学目标 学生能准确、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登飞来峰》,把握诗歌节奏韵律,掌握 “千寻”“缘” 等字词。 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人借登峰所见,展现的高瞻远瞩与勇往直前的精神,感受其远大政治抱负。 赏析诗歌中夸张、借景抒情等手法,品味语言,理解 “浮云” 意象,提升诗歌鉴赏能力,培养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重点难点 重点:有感情诵读并背诵诗歌,理解诗歌内容与情感,体会写作手法。 难点:领悟 “站得高,看得远” 的哲理,以及诗人借诗抒发的革新政治理想,联系生活感悟其积极意义 。
教学内容 备注
一、导入新课(3 分钟) 师:同学们,在我们伟大祖国的广袤大地上,有着无数雄伟壮丽的山川。当你们置身于高山之巅,俯瞰四周,会是怎样一番感受呢?或许是心胸豁然开朗,或许是惊叹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古代,文人墨客们也热衷于登高望远,并且常常会诗兴大发,用美妙的诗句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与志向。今天,老师要带领大家跟随北宋时期的一位杰出人物王安石,一同登上飞来峰,去领略他在那里独特的感悟。在开始之前,老师先给大家展示几幅飞来峰的图片,大家仔细观察,想象自己就在那座神奇的山上。(教师展示飞来峰的图片)怎么样,同学们,是不是觉得飞来峰气势非凡?那接下来,老师再给大家讲讲王安石,他可不简单,不仅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家,还是一位勇于改革的政治家。他一生留下了许多经典的文学作品,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登飞来峰》就是其中之一。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这首诗,看看王安石在飞来峰上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 二、背景介绍(2 分钟) 师:在正式学习诗歌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夏天,王安石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之后,回江西临川故乡。当他途经杭州时,登上了飞来峰,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登飞来峰》。当时的王安石年仅三十岁,正是朝气蓬勃、胸怀大志的年纪。他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信心,有着远大的抱负。这次登飞来峰的经历,就像一个契机,让他借景抒情,将自己内心的豪情壮志都融入到了这首诗中。了解了这样的背景,相信大家在学习诗歌的时候,能更好地体会诗人的情感。下面,老师先给大家范读一下这首诗,同学们在听的过程中,要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感受诗歌的韵律之美。 三、初读诗歌,整体感知(5 分钟) 教师范读 师:(富有感情地范读《登飞来峰》)“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同学们,听老师读完,是不是感受到了一种独特的韵味?现在,大家跟着老师的节奏,小声地跟读几遍。 学生跟读 (学生小声跟读,教师巡视,观察学生的跟读情况) 自由朗读 师:好,接下来请大家自由朗读这首诗,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读准字音,初步感受一下诗歌的大意。在朗读的过程中,如果遇到不认识的字或者不理解的地方,先做个标记,等会儿我们一起解决。 (学生自由朗读,教师鼓励学生大胆朗读,声音洪亮) 个别朗读 师:哪位同学愿意勇敢地站起来,给大家展示一下你的朗读?其他同学要认真倾听,听完之后,我们一起从字音、节奏、语调等方面来评价。 (请一位学生朗读,朗读结束) 生 1:我觉得他读得很流畅,字音也都读对了,就是感觉节奏上有点不太准确,像 “飞来山上 / 千寻塔”,他停顿得不太明显。 师:这位同学听得很认真,评价也很到位。那你来给大家示范一下,你觉得应该怎么读这句的节奏? (生 1 示范朗读这句诗) 师:读得非常好!大家明白了吗?这句诗就是要在 “飞来山上” 和 “千寻塔” 之间有一个明显的停顿,这样才能体现出诗歌的节奏美。还有哪位同学有不同的看法或者建议? 生 2:我觉得他读得语调有点平,没有读出那种登高望远的气势。像 “不畏浮云遮望眼” 这句,应该读得更有力一些。 师:说得太棒了!诗歌的朗读不仅要读准字音、把握好节奏,还要通过语调的变化来传达诗人的情感。那你来试着把这句诗读一读,让我们感受一下那种有力的语调。 (生 2 朗读 “不畏浮云遮望眼”) 师:非常有气势!大家一起像他这样读一读这句诗。 (全体学生齐读 “不畏浮云遮望眼”) 全班齐读 师:现在,让我们全班同学一起有感情地齐读这首诗,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读出诗歌的韵味。 (全班齐读《登飞来峰》,教师给予肯定的眼神和鼓励的手势) 四、研读诗歌,理解诗意(10 分钟) 自主学习 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朗读,我们对诗歌有了初步的印象。现在,请大家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自主理解诗歌的大意。在这个过程中,把你不理解的词句和问题标注出来,一会儿我们小组讨论解决。 (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巡视,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适时给予个别指导) 小组合作 师:好,自主学习时间到。现在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自己的理解和疑问,共同探讨解决问题。在小组讨论的时候,每个同学都要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想法,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参与到部分小组的讨论中,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适时给予启发和引导) 提问引导 师:老师看大家讨论得都很热烈,相信一定有不少收获。现在,老师来提几个问题,看看大家对诗歌的理解程度。首先,“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这两句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呢?哪位同学来说一说? 生 3:我觉得这两句诗描绘了飞来峰上有一座非常高的塔,听说在鸡鸣的时候能看到太阳升起的景象。 师:说得不错,那你能不能再具体描述一下,这座塔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生 3:这座塔很高很高,好像都快插到云彩里去了,让人感觉很震撼。 师:非常好!那诗人为什么要写 “鸡鸣见日升” 这一景象呢?它与诗人的情感表达有什么关系?大家可以结合我们之前了解的创作背景来思考。 (学生思考片刻,小组内简单交流) 生 4:我觉得诗人写 “鸡鸣见日升”,是因为这个景象很有生机,太阳升起代表着新的一天开始,充满了希望。诗人当时正年轻,胸怀大志,他可能是借这个景象来表达自己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信心。 师:分析得太精彩了!这位同学能够结合背景来理解诗歌,非常棒!那我们再来看后两句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这可是千古名句啊。大家是如何理解其中的 “浮云” 和 “最高层” 的呢?先在小组内说一说。 (小组内讨论,教师巡视,听取学生的观点) 小组代表发言 师:好,哪个小组愿意派代表来分享一下你们对 “浮云” 和 “最高层” 的理解? 组 1 代表:我们小组认为 “浮云” 在这里不仅仅是指天空中的云彩,还可能象征着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挫折或者一些不好的事情。“最高层” 就是指诗人站在飞来峰的高塔上,也寓意着诗人处于一种高瞻远瞩的境界,能够不被眼前的困难所迷惑。 师:这个理解很深刻!还有其他小组有不同的看法吗? 组 2 代表:我们觉得 “浮云” 也可以理解为那些在政治上阻碍诗人改革的保守势力。诗人说自己不畏浮云,是因为他对自己的改革主张很有信心,相信自己站得高,看得远,能够冲破这些阻碍。 师:非常有创意的解读!结合王安石的政治身份和他的改革经历,这样理解很合理。那大家想想,这两句诗整体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生 5: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对自己的前途充满信心,有远大抱负的思想感情。 师:完全正确!诗人通过这两句诗,展现了自己的豪情壮志和坚定信念。现在,让我们一起把整首诗的意思完整地梳理一遍。 (教师引导学生逐句梳理诗歌大意) 五、赏析诗歌,体会情感(8 分钟) 写作手法探讨 师:同学们,一首好的诗歌,不仅有深刻的内涵,在写作手法上也往往独具特色。现在,请大家分组讨论一下,这首《登飞来峰》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这些写作手法对表达诗人的情感和主旨有什么作用?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参与讨论并适时引导) 师:好,讨论结束。哪个小组先来分享你们的讨论结果? 组 3 代表:我们小组发现诗中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像 “千寻塔”,用 “千寻” 来形容塔的高度,突出了塔非常高,这样就为后面诗人表达自己站得高看得远的思想做了铺垫。 师:分析得很准确!还有其他写作手法吗? 组 4 代表:我们觉得 “不畏浮云遮望眼” 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把 “浮云” 比作生活中的困难、挫折或者政治上的阻碍势力,形象地写出了诗人不畏惧这些的精神。 师:非常好!那诗中还有没有其他值得我们赏析的地方呢? 生 6:我觉得诗歌的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议论,情景交融,让我们更能体会到诗人的情感。 师:你观察得很仔细!这首诗确实是将写景与抒情紧密结合。前两句通过描写飞来峰上的高塔和鸡鸣见日升的景象,为后两句的抒情议论奠定了基础。后两句则在写景的基础上,自然地抒发了诗人的豪情壮志和人生哲理。那现在,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诗歌的艺术特色,如夸张、比喻、情景交融等) 情感体会 师:通过对诗歌写作手法的赏析,我们对诗人的情感有了更深刻的体会。那现在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自己就是王安石,站在飞来峰的高塔之上,眼前是壮丽的景色,心中是自己的抱负和理想。你能感受到诗人当时的心情吗? (学生闭上眼睛想象,片刻后) 师:好,睁开眼睛。哪位同学来说一说,你感受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生 7:我感受到诗人很自信,很豪迈,他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希望,一点都不怕困难。 生 8:我觉得诗人有一种高瞻远瞩的感觉,他站得高,看得远,不被眼前的小事情所干扰,心中有更远大的目标。 师:大家说得都非常好!诗人王安石通过这首《登飞来峰》,表达了自己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豪情壮志,以及不怕困难、锐意改革的政治抱负。这种积极向上的精神,直到今天,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六、课堂小结(2 分钟)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王安石的《登飞来峰》。通过这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还深入理解了诗歌的意思,体会到了诗人的情感和诗歌中蕴含的哲理。我们知道了诗人通过描写登飞来峰的所见所感,表达了自己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豪情壮志,以及不怕困难、锐意改革的政治抱负。同时,我们也从这首诗中领悟到了在生活中要勇于面对困难,不断追求进步,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够将这些收获运用到实际行动中,像王安石一样,拥有坚定的信念和远大的理想,勇敢地去攀登自己人生的高峰。现在,让我们一起再次有感情地背诵这首《登飞来峰》。 (全体学生背诵《登飞来峰》) 七、布置作业(2 分钟) 背诵并默写《登飞来峰》,加深对诗歌的记忆和理解。 选择一首与《登飞来峰》意境相似的古代诗歌,进行赏析,写一篇 300 字左右的短文。可以从诗歌的内容、情感、写作手法等方面进行分析,下节课我们一起交流分享。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