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勤劳的蚕宝宝》教案学科 小学美术 年级册别 一年级上册 共1课时教材 人教版 授课类型 新授课 第1课时教材分析教材分析《勤劳的蚕宝宝》是人教版小学美术一年级上册“奉献最美”单元的第2课。本单元聚焦“奉献最美”,此课以蚕宝宝为主题,让学生了解其生长过程、外形特点与吐丝奉献行为,感受其勤劳奉献品质,培养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同时提升造型表现与创新思维,深化对奉献精神的理解。学情分析一年级学生好奇且想象力丰富,活泼好动,对小动物兴趣浓厚。美术上有涂鸦基础,但造型表现弱,细节观察与描绘能力待提高。他们理解直观形象事物较易,对蚕宝宝生长过程和奉献精神理解有困难,需用生动方式引导学习。课时教学目标审美感知1. 能感知蚕宝宝各生长阶段的外形美,体会其独特的形态特征。2. 感受用不同艺术形式表现蚕宝宝时所呈现的色彩美和造型美。艺术表现1. 熟练掌握绘画蚕宝宝及相关场景的基本技巧,准确表现其形态。2. 运用手工材料制作出形象的蚕宝宝造型,展现一定的动手能力。创意实践1. 在绘画和手工创作中,发挥想象力,为蚕宝宝设计独特的生活场景。2. 尝试用新颖的方式组合材料,创新蚕宝宝的表现形式。文化理解1. 理解蚕宝宝勤劳奉献的文化内涵,体会其在人类生活中的价值。2. 了解与蚕文化相关的传统习俗和故事,增强文化认同感。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 精准掌握蚕宝宝生长过程和各阶段外形特点,尤其是蚕幼虫特征。2. 熟练运用绘画线条表现蚕宝宝身体结构,合理搭配色彩。3. 学会用手工材料制作蚕宝宝造型,掌握基本制作方法。难点1. 生动形象地表现蚕宝宝动态和生活场景,突出其活泼可爱。2. 在作品中深刻体现蚕宝宝勤劳奉献的精神内涵。3. 引导学生将对蚕宝宝的认识和感受,用创新的艺术形式表达出来。教学方法与准备教学方法情境探究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教具准备蚕宝宝科普资料、绘画工具、手工材料、多媒体课件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趣味导入 讲述故事导入(1) 老师富有感情地讲述:“从前,有一位公主特别喜欢漂亮的丝绸衣服,但是丝绸非常珍贵,很难得到。有一天,公主在花园里散步的时候,发现了一种神奇的小虫子,它们会吐出细细长长的丝,这些丝能织成美丽的丝绸。”通过生动的语言和表情,营造出神秘的氛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2) 讲完故事后,老师微笑着提问:“同学们,你们猜猜,这种神奇的小虫子是什么呀?”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举手回答。(3) 当学生回答出是蚕宝宝后,老师给予肯定和表扬:“大家真聪明,就是蚕宝宝!”然后顺势引出课题:“今天,咱们就一起走进蚕宝宝的世界,去认识一下这些勤劳的小家伙。”并在黑板上工整地板书课题:勤劳的蚕宝宝。(4) 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老师展示一些精美的丝绸制品图片,如丝绸围巾、丝绸衣服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丝绸的美丽和光滑。(5) 老师介绍丝绸与蚕宝宝的关系:“这些漂亮的丝绸都是蚕宝宝吐的丝织成的,蚕宝宝可真是太厉害了!”引导学生对蚕宝宝产生好奇和敬佩之情。(6) 提出一些引导性问题,如“你们想知道蚕宝宝是怎么吐丝的吗?”“蚕宝宝长什么样子呢?”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接下来的学习。(7) 观察学生的反应和表情,及时调整讲述的节奏和方式,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被故事吸引。(8)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对蚕宝宝的初步印象和了解,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 1. 认真倾听故事,沉浸在故事情境中。2. 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踊跃举手回答。3. 观看丝绸制品图片,感受丝绸的美丽。4. 分享自己对蚕宝宝的初步印象。评价任务 参与度:☆☆☆回答准确性:☆☆☆兴趣激发度:☆☆☆设计意图 通过有趣的故事和精美的图片,创设生动的情境,激发学生对蚕宝宝的兴趣和好奇心,自然地引出课题,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知识探究 认识蚕宝宝生长过程(1) 老师说:“同学们,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去了解蚕宝宝的生长过程。请大家打开课本,认真阅读关于蚕宝宝的科普小短文。”提醒学生阅读时要仔细,找一找蚕宝宝的一生都经历了哪些阶段。(2) 在学生阅读过程中,老师轻轻地在教室里巡视,观察学生的阅读状态,对于阅读有困难的学生,老师轻声给予指导和帮助。(3) 阅读结束后,老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现在,请大家和小组里的小伙伴说一说你找到的答案。”鼓励学生积极交流,分享自己的发现。(4) 老师参与部分小组的讨论,倾听学生的发言,适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如问:“你们觉得哪个阶段的蚕宝宝最有趣呢?”(5) 讨论结束后,老师说:“哪个小组的代表先来和全班同学分享你们的讨论结果?”邀请小组代表上台发言,其他小组可以认真倾听并进行补充。(6) 当小组代表发言后,老师进行总结和板书:“经过大家的分享,我们知道了蚕宝宝的一生要经历蚕卵、蚕幼虫、蚕蛹和蚕蛾四个阶段。”在黑板上清晰地写下:蚕卵 - 蚕幼虫 - 蚕蛹 - 蚕蛾。(7) 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各阶段特点,老师分别提问:“蚕卵是什么样的呢?”“蚕幼虫又有什么特点呢?”等问题,引导学生描述,然后老师进行总结和补充。(8) 在相应生长阶段后面简要板书外形特点关键词,如蚕卵 - 小、扁、芝麻状;蚕幼虫 - 长、节状、多脚、有绒毛;蚕蛹 - 椭圆、茧包、色暗;蚕蛾 - 两对翅、白身、有触角。 1. 打开课本认真阅读科普短文,寻找答案。2. 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发现。3. 小组代表上台发言,介绍讨论结果。4. 认真倾听老师总结,记录重点内容。评价任务 阅读认真度:☆☆☆讨论参与度:☆☆☆总结准确性:☆☆☆设计意图 通过阅读科普短文、小组讨论和交流,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能力,让学生了解蚕宝宝的生长过程和各阶段外形特点。绘画教学 活动一:绘画技巧讲解与实践 绘画技巧示范(1) 老师站在黑板前,拿起粉笔,说:“了解了蚕宝宝的样子,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学习怎么画蚕宝宝。首先,我们先画蚕宝宝的身体。”老师用弯弯的线条在黑板上慢慢地画出蚕宝宝一节一节的身体,边画边强调:“注意身体的大小和形状要画得自然一些。”(2) 接着,老师说:“现在来画它的脚,蚕宝宝的脚小小的,像一个个小钩子,画在身体下面。”老师仔细地画出蚕宝宝的脚,展示小钩子的形状。(3) 然后,老师提醒学生:“别忘了画上它的眼睛和嘴巴,让蚕宝宝看起来更可爱。”老师用简单的图形画出蚕宝宝的眼睛和嘴巴。(4) 画完一只蚕宝宝后,老师总结绘画步骤:“我们先画身体,再画脚,最后画五官。大家记住了吗?”并再次强调每个步骤的要点。(5)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老师展示一些不同角度、不同动态的蚕宝宝绘画作品,让学生观察其线条和形状的变化。(6) 老师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大家可以想一想,你的蚕宝宝在做什么呢?是在吃桑叶,还是在睡觉?”引导学生构思自己的画面。(7) 老师观察学生的表情和反应,对于学生可能存在的疑问,提前进行解答和说明。(8) 给学生一些时间进行思考和准备,让他们在脑海中形成自己要画的蚕宝宝的形象。学生绘画实践(1) 老师说:“现在,请同学们拿起画笔,自己试着画一只蚕宝宝。”提醒学生大胆下笔,不要害怕画错。(2) 在学生绘画过程中,老师在教室里巡回走动,密切关注学生的绘画情况。对于遇到困难的学生,老师轻声走到他们身边,给予具体的指导和帮助,如提醒线条的运用、形状的把握等。(3) 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创意,画出与众不同的蚕宝宝,如不同的颜色、不同的动态等。(4) 当发现学生有好的创意或表现时,老师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如“你画的蚕宝宝姿势很有趣,真棒!”增强学生的自信心。(5) 观察学生的绘画进度,对于绘画速度较快的学生,引导他们进一步完善画面,如添加细节、丰富色彩等。(6) 提醒学生注意绘画的卫生和安全,如不要将颜料弄到衣服上,使用画笔时要小心等。(7) 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和学习,看看其他同学的绘画思路和方法。(8) 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完成绘画,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认真地画出自己的蚕宝宝。 1. 认真观看老师示范,学习绘画步骤。2. 发挥想象力,构思自己要画的蚕宝宝。3. 拿起画笔,大胆地画一只蚕宝宝。4. 接受老师的指导,努力完善自己的作品。评价任务 技巧掌握度:☆☆☆创意表现度:☆☆☆绘画认真度:☆☆☆设计意图 通过老师的示范和讲解,让学生掌握绘画蚕宝宝的基本方法。学生实践绘画,锻炼造型表现能力和创新思维。作品评价与拓展 活动二:作品展示与评价 作品展示(1) 老师说:“画好的同学把自己的作品举起来,让大家欣赏一下。”营造一个展示的氛围,让学生感受到自己作品的价值。(2) 邀请几位学生将自己的作品拿到讲台上,面向全班展示,鼓励他们大方地展示自己的作品。(3) 老师对展示作品的学生给予肯定和鼓励:“你画得很认真,勇气也很棒!”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表达欲望。(4) 提醒其他学生认真观看展示的作品,学习他人的优点。(5) 展示过程中,老师注意调整展示的角度和位置,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清楚地看到作品。(6) 对于一些有特色的作品,老师及时进行强调和表扬,如“这幅画的色彩搭配很独特,大家可以学习一下。”(7) 鼓励展示作品的学生介绍自己的创作思路和想法,让其他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8) 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展示和介绍,让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展示自己的作品。作品评价(1) 老师引导学生进行评价:“其他同学看看,你觉得哪幅画里的蚕宝宝画得最可爱?哪里画得好?”鼓励学生从线条、形状、色彩等方面进行评价。(2) 当学生评价时,老师认真倾听,给予积极的回应和引导,如“你观察得很仔细,还能说出线条的特点,非常棒!”(3) 对于学生的评价,老师进行总结和补充,让评价更加全面和客观,如“除了线条,色彩的搭配也很重要,这幅画在色彩上可以再丰富一些。”(4) 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意见和建议,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审美能力。(5) 对于被评价的学生,老师引导他们正确对待评价,如“大家的建议都是为了让你的作品更好,你可以参考一下。”(6) 老师展示一些优秀的蚕宝宝绘画作品,让学生对比学习,提高审美水平。(7) 总结评价结果,肯定学生的优点和进步,同时指出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方向。(8) 鼓励学生在今后的绘画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水平。 1. 举起自己的作品,参与展示。2. 认真观看其他同学的作品。3. 积极参与评价,发表自己的看法。4. 听取他人的评价和建议,思考如何改进。评价任务 展示积极性:☆☆☆评价准确性:☆☆☆态度认真度:☆☆☆设计意图 通过作品展示,让学生获得成就感。评价环节培养学生审美和表达能力,促进相互学习。手工制作教学 活动三:手工制作蚕宝宝 手工方法介绍(1) 老师说:“除了画画,我们还可以用手工的方式制作蚕宝宝。今天,我们来学习用彩泥捏蚕宝宝和用折纸折蚕宝宝这两种方法。”引起学生的兴趣。(2) 用彩泥捏蚕宝宝时,老师边操作边讲解:“先把彩泥搓成一个个椭圆形,当作蚕宝宝的身体部分,然后把它们连接起来。”展示彩泥的操作过程。(3) 接着说:“再用其他颜色的彩泥做出蚕宝宝的眼睛、嘴巴和脚。”老师仔细地制作出蚕宝宝的五官和脚。(4) 折纸时,老师说:“我们先把一张纸对折,然后按照一定的步骤折叠。”老师一步一步地展示折纸的过程。(5) 折好形状后,老师提醒学生:“最后画上蚕宝宝的五官和脚。”老师在折好的纸上画出五官和脚。(6)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老师展示一些用彩泥和折纸制作的蚕宝宝成品,让学生观察其效果和特点。(7) 老师强调手工制作的注意事项,如彩泥要搓均匀,折纸要折得整齐等。(8) 给学生一些时间进行思考和准备,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制作方法。学生制作实践(1) 老师说:“同学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动手制作一个蚕宝宝。”鼓励学生大胆尝试。(2) 在学生制作过程中,老师在教室里巡回指导,对于遇到困难的学生,老师给予具体的帮助和指导,如帮助调整彩泥的形状、纠正折纸的步骤等。(3) 鼓励学生发挥创意,如给蚕宝宝添加一些装饰,让它更加独特。(4) 提醒学生注意安全使用工具和材料,如彩泥不要放进嘴里,剪刀要正确使用等。(5) 观察学生的制作进度,对于制作速度较快的学生,引导他们进一步完善作品,如添加更多的细节。(6) 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和合作,分享制作经验和技巧。(7) 当学生完成作品后,老师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你做得很用心,蚕宝宝很可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8) 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完成制作,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制作出自己满意的作品。 1. 认真观看老师示范,学习手工制作方法。2. 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动手制作蚕宝宝。3. 接受老师的指导,努力完善自己的作品。4. 与同学交流制作经验和技巧。评价任务 方法掌握度:☆☆☆创意表现度:☆☆☆安全意识:☆☆☆设计意图 教授手工制作方法,学生实践锻炼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体验不同艺术形式。奉献精神感悟 引导思考与讨论(1) 老师说:“我们画了蚕宝宝,也做了蚕宝宝,现在大家想一想,蚕宝宝为我们做了些什么呢?”引导学生思考蚕宝宝的奉献行为。(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小组里的同学说一说,你觉得蚕宝宝的奉献精神体现在哪里?”鼓励学生积极交流自己的想法。(3) 老师参与部分小组的讨论,倾听学生的发言,适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如问:“蚕宝宝默默吐丝,把自己的劳动成果奉献给人类,这种精神是不是很可贵?”(4) 讨论结束后,邀请小组代表发言:“哪个小组的代表来和大家分享一下你们小组的讨论结果?”让小组代表总结小组的讨论意见。(5) 当小组代表发言后,老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和升华:“蚕宝宝勤劳、无私地吐丝,为我们提供了美丽的丝绸,这种奉献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强调蚕宝宝的奉献精神。(6)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奉献精神,老师举例说明生活中像蚕宝宝一样勤劳奉献的人,如老师、环卫工人、警察叔叔等。(7) 老师引导学生思考:“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很多像蚕宝宝一样勤劳奉献的人,你们能想到是谁吗?”培养学生对身边劳动者的尊重和感恩之情。(8) 鼓励学生用语言、绘画、手工等多种方式表达对奉献者的敬意,如写一句话、画一幅画送给他们。 1. 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积极参与小组讨论。2. 小组代表上台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结果。3. 倾听老师总结,理解蚕宝宝的奉献精神。4. 思考生活中奉献的人,准备表达敬意。评价任务 思考深度:☆☆☆讨论参与度:☆☆☆表达准确性:☆☆☆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思考蚕宝宝奉献精神,联系生活,培养尊重和感恩劳动者的情感,增强社会责任感。作业设计基础作业1. 回家后,用绘画或手工的方式制作一个蚕宝宝作品,要求表现出蚕宝宝的外形特点。2. 给作品配上一段简短的文字说明,描述蚕宝宝在做什么。3. 与家长分享自己在课堂上学到的关于蚕宝宝的知识。拓展作业1. 收集一些关于蚕宝宝的科普资料,了解更多关于蚕宝宝的知识,如蚕宝宝的生活习性、蚕桑文化等。2. 尝试用不同的材料和方法制作蚕宝宝作品,发挥自己的创意。3. 以“蚕宝宝的奉献”为主题,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对蚕宝宝奉献精神的理解和感受。板书设计勤劳的蚕宝宝1. 生长过程:蚕卵 - 蚕幼虫 - 蚕蛹 - 蚕蛾(简画各阶段外形示意)2. 绘画技巧:身体(弯弯线条、节状)、脚(小钩状)、五官3. 手工方法:彩泥(搓椭圆连接、做五官脚)、折纸(按步骤折、画五官脚)4. 奉献精神:吐丝织绸、默默奉献教学反思成功之处1. 采用故事导入的方式,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氛围活跃,学生参与度高。2.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实践法、讨论法等,让学生全面了解蚕宝宝知识,掌握绘画和手工制作技能。3. 引导学生思考蚕宝宝的奉献精神,并联系生活实际,培养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不足之处1. 在学生绘画和手工制作过程中,对个别学生的指导不够细致,导致部分学生作品效果不太理想。2. 作品评价环节,时间把控不够精准,有些仓促,部分学生没有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3. 在引导学生理解蚕宝宝奉献精神时,举例可以更加丰富和生动,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奉献的含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