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论教养》习题课件(共29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9课《论教养》习题课件(共29张PPT)

资源简介

(共29张PPT)
第9课 论教养
1. 作者简介
利哈乔夫(1906—1999),苏联学者、作家。作为文化大师,他把一生都献给了他的祖国,被誉为“俄罗斯知识分子的良心”。主要作品有《善与美书简》。
2. 背景介绍
《善与美书简》包含了利哈乔夫写给青少年的几十封信,论述了心灵美、行为美、自然美与艺术美,文笔亲切、平易、生动,深入浅出,联系生活阐述哲理,耐人寻味。《论教养》就是其中的一篇。
  1. 思维导图
反面
优雅风度
整个世界
尊重
  2. 课文主旨
  本文通过列举大量“有教养”和“无教养”的①
,深入浅出地探究“真正的教养”和“优雅风度”的
② ,层层深入地阐述了对教养的深刻认识,告诉我们必须以
③ 的态度对待别人,做一个有教养的人。
实例(或:现
象、表现)
本质
尊重
  1.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我不敢mào rán( 贸然 )提供有关教养的“处方”,因为
我不认为自己是教养完美的典范。
  (2)那么,可以断定这个人缺乏教养,而且他永远也不会把自
己的子女培养成有hán yǎng( 涵养 )的人。
  (3)有句谚语说得好:国王的礼貌是kè shǒu( 恪守 )时间。
  (4)在社会交往中,比如出门做客或者在家接待客人,在剧场,
在工作场合,人究竟该如何zì chí( 自持 )
贸然
涵养
恪守
自持
  (5)遗憾的是,人们却很少从这些书中jí qǔ( 汲取 )有益的
见解。
  (6)问题的关键究竟何在呢?要养成优雅风度应该zūn xún( 循)哪些准则?
  (7)搜集那些难以逐一熟记的关于行为举止的“道德zhēn yán
( 箴言 )”,是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呢?
  (8)假如一个男人跟朋友和熟人见面时bīn bīn yǒu lǐ( 彬彬
有礼 ),可是在家里对妻子儿女动不动就dà fā léi tínɡ( 大 )
——那就可以肯定他不是一个有教养的人。
汲取
遵循
箴言
彬彬
有礼
大发雷霆
  (9)他都不管不顾地打开收音机或者电视,并且把音量放得很
大,或者suí xīn suǒ yù( 随心所欲 )地高声说话。
  (10)尤其是当有外人在场的时候,还要yī yì ɡū xínɡ( 一意
孤行 ),恕我直言,这样的人简直愚蠢到了极点!
  (11)有教养的人待人处世绝不会zì chuī zì léi( 自吹自 )。
随心所欲
一意
孤行
自吹自擂
  (12)有些人有一种错觉,似乎优雅风度就是jiǎo róu zào zuò
( 矫揉造作 ),是出于无聊,是fù yōnɡ fēnɡ yǎ( 附庸风 ),是毫无意义的niǔ ní zuò tài( 忸怩作态 )。
  (13)如果你懂得了这一点,再加上几分suí jī yìnɡ biàn
( 随机应变 )的智慧,那么风度就会自动来到你的身边。
矫揉造作
附庸风雅
忸怩作态
随机应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4题。
  教养,是表现在行为方式中的道德修养状况。教养,不是 ,标
榜自己虚伪失真的名声;也不是fù yōng fēng yǎ,追求肤浅的光鲜亮
丽;更不是niǔ ní zuò tài,自我表演。教养,要求我们zūn xún基本
的法律规则, 约定俗成的道德规范,克服一意孤行的惯性念头,在
行为上表现得 。雨果曾说:“良好的教养是幸福的基石,人人都应
该追求良好的教养。”正如这一zhēn yán所强调的,我们要无时无刻牢
记教养的真正内涵,不断强化自己的道德修养水平。
  2.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fù yōng fēng yǎ( 附庸风雅 )
(2)niǔ ní zuò tài( 忸怩作态 )
  (3)zūn xún( 遵循 ) (4)zhēn yán( 箴言 )
  3. 下列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C )
A. 虚张声势 保守 彬彬有礼 B. 虚张声势 恪守 毕恭毕敬
C. 矫揉造作 恪守 彬彬有礼 D. 矫揉造作 保守 毕恭毕敬
附庸风雅
忸怩作态
遵循
箴言
C
  【解析】虚张声势:假装出强大的气势。矫揉造作:把弯的弄直,
把直的弄弯,来制造器物。形容过分做作,极不自然。结合句中“标榜
自己虚伪失真的名声”可知,横线处所填词语用来指代做作的行为,因
此第一空应填“矫揉造作”。保守:保持使不失去。恪守:严格遵守。
“保守”一般跟“秘密”等搭配,不能说“保守道德规范”,因此第二
空应填“恪守”。彬彬有礼:形容文雅而有礼貌。毕恭毕敬:形容十分
恭敬。“毕恭毕敬”强调的是恭敬的态度,而句子说的是教养反映在文
雅、礼貌的行为上,这与恭敬的态度无关,因此第三空应填“彬彬有
礼”。故选C。
  4. 语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B )
A. 我们要每时每刻不牢记教养的真正内涵,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
水平。
B. 我们要每时每刻牢记教养的真正内涵,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水
平。
C. 我们要无时无刻牢记教养的真正内涵,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水
平。
D. 我们要无时无刻不牢记教养的真正内涵,不断强化自己的道德修养
水平。
B
  【解析】画线句存在两处语病:①否定不当。“无时无刻”是否定
词,句子整体要表达肯定的意思,应将“无时无刻”改为“每时每
刻”,或在“无时无刻”后加上“不”。②搭配不当。“强化”与“水
平”搭配不当,应将“强化”改为“提升”或“提高”。故选B。
  5. 九(1)班宣传委员小文同学准备策划一期“谈教养”黑板报,
邀请你一起丰富各个版块的内容。
  (1)小文想了解同学们对个人教养的看法并将其展示在“版块
一”中,于是对全班同学进行了调查,下面是调查结果,请说一说你从
中得到的结论。
家风对个人教养有无影响 你认为个人教养的形成取决于什么 选项 比例 选项 比例
有 90.91% 学校 33.33%
没有 0.61% 父母和自己周围来往的人 61.21%
关系不大 8.48% 社会大环境 5.46%


示例:九(1)班绝大多数同学认为家风影响个人教养,并且超半数的
同学认为教养的形成取决于父母和自己周围来往的人。
  (2)小文认为,教养体现在日常生活的“老规矩”中,她在“版
块二”展示了下面的材料,请你帮她用一句话向同学们解释什么是“老
规矩”。
  《新华字典》中“规”和“矩”二字的解释:
  规:①圆规,画圆形的仪器;②法则,章程,标准;③相劝;
④谋划。
  矩:①画方形的工具;②法则,规则。
  “老规矩”把社会秩序落实在了方方面面,体现出了尊老爱幼、尊
重客人等道德和礼仪,这些“老规矩”能够让人感觉被尊重,同时也有
助于维持社会秩序。


示例:“老规矩”是指尊老爱幼、尊重他人、有助于维持社会秩序的待
人处世的传统规则。
  (3)小文认为家庭教育对个人教养也有很大影响,于是她找来下
图放在“版块三”中。请你根据图片信息,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家庭教
育对个人教养的影响。




示例:好的家庭,父母与孩子平等对话、和谐沟通,尊重孩子想法;坏
的家庭,父母“一言九鼎”,动辄恶语相向,忽视孩子想法。如果家庭
成员间懂得沟通、善于沟通,那么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孩子也一定会善
于倾听、长于表达、尊重他人,有着出色的个人修养。
  阅读《论教养》第15~18段(见教材九上P37~38),回答问题。
  6. 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 文章的中心论点:真正的教养的本质是尊重,要做一个有教养、有优雅
风度的人。
B. 作者对生活现象的观察非常细致,针对性很强,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C. 第17段列举了大量的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来阐述优雅风度的深刻含义。
D. 本文深入浅出地探究了“真正的教养”和“优雅风度”的本质,富有现
实意义。
  【解析】第17段列举了生活中的具体事例,阐述了有教养的具体表
现,C项说法错误。故选C。
C
  7. 结合选文观点,谈谈你对链接材料中的“朋友”所持观点
的看法。
  【链接材料】有一次聚餐,朋友带着孩子。孩子爬上桌,像玩飞轮
一样拼命转动菜台,什么好吃,就把什么往自己嘴里抢,大人根本没办
法伸筷子。我问朋友,你不管管孩子?他说,现代教育要解放天性,不
能拿老一套束缚孩子。




示例:第18段提出,教养的本质是尊重,即“必须以尊重的态度对待别
人”,而链接材料中“朋友”的孩子只顾自己吃饭,影响了他人吃饭,
这就是没有教养的表现。“朋友”却认为这是个性,不能压制。“朋
友”的看法是错误的,任何个性的张扬都不能妨碍他人的生活。
长志气、硬骨气、蓄底气
  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
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
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亲切的勉励、深情的寄语,鼓舞新时
代的中国青年。因此,我们只有长志气、硬骨气、蓄底气,才能建立伟
大的功业。
  ②长志气才可成伟业。何谓志气?志气就是“志向坚定之
气”,是一定要成功的气概。因而,“长志气”就是要先树立崇高
的志向,然后进一步坚定这个志向,并始终为之奋斗。周恩来学生
时代即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之志,他矢志不渝,为此奋斗一
生,成就伟业;“嫦娥”团队、“神舟”团队、“北斗”团队都是心
怀必胜的决心和勇气,创造了一个个奇迹……一代代抱有救国报国
强国志气的青年,把热血融入祖国的山河,展示了磅礴力量。新时
代的中国青年要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在学思践悟中
坚定志气,在奋发有为中践行初心。
  ③硬骨气才可成伟业。建党一百余年,一代代青年勇立潮头,
争做先锋,展现了中国人的骨气。李大钊25岁就开始了革命生涯。
被军阀逮捕后,他慷慨就义。虽然他牺牲了,但他刚毅不屈的革命
意志鼓舞着一代代有志青年一往无前!“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
要拿下大油田!”铁人王进喜骨气如钢。“宁洒热血,不失寸
土!”新时代卫国戍边的英雄官兵在艰险中实现人生理想。硬骨
气,必须弘扬优良传统,赓续红色血脉,让骨气充盈,让精神强
健,才能更好肩负起实现民族复兴的重任。
  ④蓄底气才可成伟业。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
的伟大飞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这份
底气,源于五千多年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源于党的坚强领导,源于中
国人民的艰苦奋斗。当代青年生逢强国盛世,肩负奋斗重任。蓄底气,
意味着自信面对未来,勇于担当作为。我们要蓄积无比深厚的底气,深
刻理解、把握时代潮流和国家需要,顽强拼搏、开拓进取,从容应对前
进道路上的风险与挑战,成就伟业。
  ⑤我们只有长志气、硬骨气、蓄底气,才能建立伟大的功业。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8. 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 第①段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勉励和寄语,引出青年人要长志气、硬骨
气、蓄底气的观点。
B. 第②段举周恩来、“嫦娥”团队等事例,论证青年人要立大志、明大
德、成大才、担大任。
C. 第③段运用道理论证,引用王进喜和戍边英雄的名言,论证了硬骨气、
蓄底气才可成伟业。
D. 文章运用总—分—总的结构,论证思路清晰,观点明确,对青少年具有
鼓舞和启发作用。
C
  【解析】第③段运用举例论证,通过列举李大钊慷慨就义、王进喜
骨气如钢、戍边英雄们“宁洒热血,不失寸土”的事例,充分有力地论
证了“硬骨气才可成伟业”的观点。C项“道理论证”“论证了硬骨
气、蓄底气才可成伟业”说法有误,故选C。
  9. 选文第④段说“蓄底气才可成伟业”,“底气”源于哪里?


  10. 选文第②、③、④段的顺序能否调换?请说明理由。





这份底气,源于五千多年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源于党的坚强领导,源
于中国人民的艰苦奋斗。
示例:不能调换。第②、③、④段分别论证了“长志气才可成伟
业”“硬骨气才可成伟业”“蓄底气才可成伟业”的分论点,这三者具
有层层递进的关系;同时,这三段的分论点分别与开头和结尾的“我们
只有长志气、硬骨气、蓄底气,才能建立伟大的功业”相对应。因此,
不能调换。
  11. 阅读链接材料,结合选文第②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说说平总书记青少年时代是如何“长志气”的。
  【链接材料】习近平在五六岁的时候,跟母亲去买有关岳飞的小人
书,“精忠报国”四个字他一直记着,并成为一生追求的目标。
  15岁时,习近平主动申请到陕北农村插队,来到延川县文安驿公社
梁家河大队当农民,立下为祖国、为人民奉献自己的信念。
  20岁时,他挑起了梁家河大队支部书记的重担,带领村民建起陕西
第一口沼气池。
  30岁时,他主政一方,在担任正定县委书记期间经常骑着自行车下
乡走访,同基层干部和老百姓拉近了距离、增进了感情。
  青年习近平的成长经历,可以为当代青年的价值坐标锚定方向。
  【注】链接材料选自《义务教育教科书·道德与法治》(教育部组
织编写,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12月第1版,2023年12月第6次印刷)九
年级下册第85页。



示例:习近平总书记在五六岁时就立下“精忠报国”的崇高志向;在15
岁时,他坚定了为祖国、为人民奉献自己的信念。从此以后,他一直为
这个崇高的志向而奋斗。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