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2张PPT)第2课时第四单元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问题探究拓展延伸课堂小结布置作业课程导入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作者提出了一个什么观点呢?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作者说“这句话本身就是一个真理”,还列举了三个事例来论证观点,他说的到底对不对呢?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品读文章。问题探究拓展延伸课堂小结布置作业课程导入1.通过品读三个事例,体会课文是怎样用事例来说明观点的,并了解每一个事例的表述顺序。2.结合三个事例,体会科学家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3.能仿照课文的写法,用具体事例说明一个观点。学习目标问题探究拓展延伸课堂小结布置作业课程导入作者是怎么利用这三个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的?请你默读课文第3—5自然段,想一想这三个事例有何相同之处。探究任务合作探究快速默读课文第3—5自然段,边读边想一想这三个事例的相同之处。小组讨论事例写作的特点,交流梳理共同点。小组汇报、全班交流。探究过程问题探究拓展延伸课堂小结布置作业课程导入探究活动聚焦第一个事例,默读第3自然段后思考:这个事例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介绍的?再写他产生了一连串的疑问。之后写他进行了许多实验。最后写他发现了大部分花草受到酸或碱的影响都会改变颜色,并利用这一特点制成了石蕊试纸。先写了波义耳发现溅上盐酸的紫罗兰花瓣变红了。问题探究拓展延伸课堂小结布置作业课程导入探究活动阅读第4、5自然段,三个事例的叙述顺序有没有共同之处?说说你的发现。发现现象提出疑问取得成果实验探究作者列举的这三个事例,描述的科学家们探索真理的过程是相同的。都是先发现现象,接着都提出疑问,再反复进行实验,最后取得成果。谁知过了一会儿,溅上盐酸的花瓣竟奇迹般地变红了。波义耳立即敏感地意识到,紫罗兰中有一种物质遇到盐酸会变红。问题探究拓展延伸课堂小结布置作业课程导入探究活动交流:是哪些现象引起了科学家们的思考,有何共同点?20世纪初的一天,因病住院的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正无聊地看着墙上的世界地图,突然发现南美洲东海岸的凸出部分与非洲西海岸的凹陷部分,竟然不可思议地互相吻合!魏格纳被自己偶然的发现惊呆了。一次,他发现儿子在睡觉的时候,眼珠忽然转动起来。他感到很奇怪:为什么睡觉时眼珠会转动?这会不会与做梦有关?会是什么关系呢?阿瑟林斯基带着一连串的疑问,对自己八岁的儿子进行了实验。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在科学领域有所建树的人,都善于从细微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真理。问题探究拓展延伸课堂小结布置作业课程导入探究活动交流:是哪些现象引起了科学家们的思考?有何共同点?这些科学家都是从生活中的一些细微现象里发现真理的。文中提到的“细微”“司空见惯”是科学家研究发现的共同点。问题探究拓展延伸课堂小结布置作业课程导入引发思考:科学史上从生活中的细小现象里发现真理的事例还有很多,你还知道哪些?探究活动牛顿因砸在自己头上的一个苹果,发现了万有引力。鲁班因一种带齿的野草,发明了锯。莱特兄弟因一个飞行玩具而对飞行器大感兴趣,研究发明了飞机。瓦特因一个开水壶,发明了蒸汽机。为什么科学家们能从生活中常见的事情里发现真理?见微知著问题探究拓展延伸课堂小结布置作业课程导入仅仅善于观察,有见微知著的发现能力,科学家们就能收获真理,取得巨大成就吗?探究活动还需要不断思考和提问,需要反复地试验。就是文中说的“善于发问”“锲而不舍”。问题探究拓展延伸课堂小结布置作业课程导入从文章哪里能感受到他们的这种精神?探究活动可从“许多实验”“大量的相关文献”“反复的观察实验”这些词句中感受到。别的酸对这种物质会有什么样的反应?这一奇怪的现象以及一连串的问题,促使波义耳进行了许多实验。他阅读了大量的相关文献,同时搜集古生物学方面的证据。接着,他又对二十名成年人进行了反复的观察实验,最后得出结论:睡眠中眼珠快速转动的时候,人的脑电波也会发生较大的变化,这是人最容易做梦的阶段。问题探究拓展延伸课堂小结布置作业课程导入探究活动结合文章的最后两个自然段,现在你认可作者说的“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真理这个观点吗?这两段话是在总结观点。科学家们在经历了反复思考、质疑、研究,锲而不舍地解决了若干问号后,才发现真理。在科学史上,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这说明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决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有可能发现真理。当然,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的能力,不是凭空产生的。正像数学家华罗庚说过的,科学的灵感,绝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如果说科学领域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 只会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问题探究拓展延伸课堂小结布置作业课程导入回顾整篇文章结构,仿照课文的写法,学着用几个具体事例说明一个观点。探究任务合作探究先确立自己要说明的观点,再选取相应事例;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组员互相评价事例是否能够说明观点。学生自主完成小练笔。全班交流分享,教师相机指导。探究过程问题探究拓展延伸课堂小结布置作业课程导入探究活动回顾整篇文章结构,作者在证明自己的观点时,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在证明观点时,用了什么方法?提出观点论证观点总结观点通过列举事例来证明。问题探究拓展延伸课堂小结布置作业课程导入探究活动仿照课文的写法,学着用几个具体事例说明一个观点,列出提纲。并把将要写的内容说给同学听听。小组交流借助自己的提纲把将要写的内容说给同学听听,看看观点是否鲜明,事例是否能支持观点。完成仿写根据小组交流建议完善提纲,并进一步完成仿写。提示:观点可以是有志者事竟成、玩也能玩出名堂、功夫不负有心人、满招损谦受益等。列出提纲问题探究拓展延伸课堂小结布置作业课程导入探究活动请你把自己的小练笔给大家读一读吧!玩也能玩出名堂其实,玩也能玩出名堂,纵观千百年,因“玩”出名的可不少,差不多都是从司空见惯的物品上创造出了一个个奇迹。显微镜,一个人人都知道的科学仪器,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它是被“玩”出来的,是1632年由列文·虎克不经意间创造的奇迹。当时,列文·虎克的工作比较清闲,他喜欢在闲暇之余磨镜片,一边看着大门一边磨,再将磨好的镜片做成放大镜。一天,他突发奇想,如果把两个镜片合在一起会发生什么?于是他便把两个镜片重合起来,没想到这两个镜片竟将自己手上的皮肤放大了数倍。有了这一惊人的发现,随后他又用两个镜片做了一架简单的显微镜,进而发现了一个全问题探究拓展延伸课堂小结布置作业课程导入探究活动请你把自己的小练笔给大家读一读吧!新的微生物世界。无独有偶,美国的发明家富尔顿“玩”出了轮船。有一天富尔顿划着船在河中游玩,累了就坐在船尾休息,并将两只脚下垂在河里,不停地晃荡、捣动。不知不觉中,小船竟慢慢荡到河中心了。此时风平浪静,也没有划桨,船为什么会游动呢?富尔顿看着自己伸到水中的双脚,原来是摆动的双脚推动船行驶。后来,他凭借这件事的启发,创造出了轮船。真理并不遥远,但它只留给那些善于观察的人,只要你细心一些,你也可以玩出名堂。喜爱理科(节选)在所学的科目中,竺可桢特别喜爱理科。当时的理科,包括数学、物理、化学、动物、植物的一些基本知识。他读了以后,觉得头脑充实,心胸豁亮。每当放学回家,他就结合在课堂上学得的知识,观察琢磨稻子是怎样生长的,金鱼爱吃什么食物,蟋蟀为什么好斗?他见农民伯伯在他家米行里进进出出,常常议论天时。比如,看到天上的云往东飘,他们就说:“云往东,一场空。”意思是,不会下雨。这时竺可桢就拉住人家问:“老伯伯,要是云往西呢?”问题探究拓展延伸课堂小结布置作业课程导入①题目和文章一开始都讲到竺可桢喜爱理科,后面通过具体的事例来表现这一点。拓展链接②反复列举竺可桢的观察事例,表现竺可桢结合课堂学到的知识进行积极实践的过程。“云往西,披蓑衣;云往南,水满潭;云往北,好晒谷。”看到天空有雾,农民们就说:“十雾九晴。”看到日晕、月晕,他们就说:“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竺可桢每次听了这些,总是很有兴趣地打听清楚,回到家里赶紧记在笔记本上。渐渐地,竺可桢把他家米行里卖的大米、糯米、赤豆、绿豆、芝麻、花生、紫云英草籽等等,都当作了研究对象。为什么这一种是红的,那一种是绿的:为什么这一种是红的,那一种是绿的;为什么这样东西喜欢水多,那样东西喜欢水少?他曾经瞪着一双明亮的眼睛,望着曹娥江两岸葱绿的田野,天真地想着:什么时候吹过一阵风,一下子把大地变成金色的……——选自《科学家的童年》新蕾出版社问题探究拓展延伸课堂小结布置作业课程导入③借助日常民间谚语,表现竺可桢善于学习。④事例展示了竺可桢“提出问题,学习记录”的学习探索过程。⑤通过一连串问题,表现竺可桢发现问题不断质疑的过程,体现了竺可桢的科学探索精神。问题探究拓展延伸课堂小结布置作业课程导入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发现现象提出问题实验探究取得成果提出观点论证观点总结观点见微知著善于发问锲而不舍不断探索问题探究拓展延伸课堂小结布置作业课程导入课后作业1.你还读过哪些科学家的传记或是其它科普作品呢?请讲给同学听听。2.选做:课外阅读有关科学家发明创造的故事。再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