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8课《咏雪》 知识点梳理+同步练习(学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8课《咏雪》 知识点梳理+同步练习(学案含答案)

资源简介

《世说新语·言语》
【文本原文】咏 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字词注解】
内集: 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
儿女: 子侄辈,泛指小辈。
文义: 文章的义理。
俄而: 不久,一会儿。
骤: 急,大。
欣然: 高兴的样子。
何所似: 像什么? (“何所...” 是固定结构,相当于“所...者何”)
兄子: 哥哥的儿子。
胡儿: 谢朗的小字(乳名)。
差可拟: 差不多可以相比。差:大致,差不多。拟:相比。
未若: 不如,比不上。
因: 凭借,趁着。
即: 就是。
大兄无奕女: 谢奕(字无奕)的女儿(谢道韫)。
王凝之: 王羲之的儿子,谢道韫的丈夫。左将军:官职名。
【文本译文】
谢太傅(谢安)在一个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给子侄辈们讲解文章的义理。不久,雪下得又急又大,谢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可以相比。”他哥哥的女儿(谢道韫)说:“不如比作柳絮凭借着风漫天飞舞。”谢太傅高兴得大笑起来。(谢道韫)就是谢太傅大哥谢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文言现象总结】
1古今异义
·儿女:
古义: 子侄辈,泛指家中的年轻一代(包括儿子、女儿、侄子、侄女等)。
今义: 专指儿子和女儿。
·文义:
古义: 文章的义理、主旨、内容。
今义: 文章的意思(更偏向字面意思);有时指“文字的意义”。
·拟:古义: 相比,比拟。 今义: 设计,起草;打算,想要;模仿。
2词类活用
·雪骤:
“骤”: 形容词活用作动词。“骤”本义是“马快跑”,引申为形容词“急、快”。这里活用作动词,意为“(雪)下得急”、“(雪)变得急骤”。
【特殊句式】
·判断句:
形式: 主语 + “即”/“乃”/“则”/“为”/“是” + 谓语 + “也” (常见于文言文)
原句: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省略句: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省略主语“谢太傅”)
(谢太傅)与儿女讲论文义。 (省略主语“谢太傅”)
(兄子胡儿与兄女)即公大兄无奕女... (省略主语“兄子胡儿与兄女”中的“兄女”)
撒盐空中(以)差可拟。 (省略介词“以”)
未若柳絮(以)因风起。 (省略介词“以”或理解为“因风”本身包含凭借之意)
·倒装句 (状语后置):
撒盐空中: 正常语序应为“(于)空中撒盐”。(“空中”是地点状语,后置)
讲论文义: 虽非典型倒装,但“文义”作为“讲论”的宾语前置,符合文言习惯。现代汉语常说“讲解讨论文章的义理”。
【作家作品】
·作者: 本文选自《世说新语》,编者刘义庆 (403-444)。
·刘义庆: 南朝宋宗室,文学家。爱好文学,招聚文学之士。
《世说新语》:
·性质: 中国南朝时期产生的一部主要记述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志人小说集。
·内容: 按内容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三十六门(类),共一千多则。主要记载东汉后期到晋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
·价值: 是研究魏晋时期社会、思想、文化、语言的重要史料,也是后世笔记小说和小品文的先驱。语言精炼含蓄,隽永传神,善用对比、比喻等手法刻画人物形象。
·风格: “记言则玄远冷隽,记行则高简瑰奇”(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文学常识】
·志人小说: 与“志怪小说”相对,指记述人物言行轶事的小说类型。《世说新语》是其代表。
·魏晋风度: 指魏晋时期士人所追求的一种人格精神与生活方式的统称,主要特点是清谈、玄学、率真、任诞、崇尚自然、重视才情与个性。本文体现的是家庭文化氛围和才情展示。
·“咏絮才”: 后世用来形容女子特别有文才,典故即出自本文谢道韫的“柳絮因风起”。
·谢氏家族: 东晋著名的世家大族(“王谢”并称),人才辈出(谢安、谢玄、谢灵运、谢朓等),谢道韫是其杰出女性代表。
·称谓: 文中“太傅”、“公”指谢安;“兄子胡儿”指谢朗(谢安哥哥谢据的儿子);“兄女”指谢道韫(谢安长兄谢奕的女儿)。
【文章写法】
1简洁凝练: 全文仅70余字,时间(寒雪日)、地点(内集)、人物(谢太傅、儿女)、事件(讲论文义、咏雪)、对话、结果(大笑乐)、人物补充说明,要素齐全,叙事极简。
2对比手法: 核心在于谢朗与谢道韫对雪的比喻对比。
·“撒盐空中”:侧重形似(雪之白、雪之颗粒下落),但缺乏美感与神韵,显得生硬、笨拙。
·“柳絮因风起”:不仅形似(雪之白、雪之轻盈飘舞),更神似,抓住了雪花纷飞、轻盈、优美的动态神韵,富有诗意和春天的生机,想象优美贴切。高下立判。
3侧面烘托:
·环境烘托: “寒雪日”、“雪骤”营造了特定的场景氛围,是咏雪的契机。
·人物反应烘托: 谢太傅的“欣然”发问,尤其是对谢道韫回答后的“大笑乐”,极其生动地表现了长辈对晚辈才情的赞赏和喜悦,也侧面肯定了“柳絮”比喻的绝妙。
·结尾补充身份: 点明才女谢道韫的身份(名门之后、名士之妻),强化了她的不凡,也暗示了良好家学渊源对人才的培养。
4语言描写传神:
谢安:欣然(兴致高)、大笑乐(由衷赞赏)。
胡儿:差可拟(努力思考,但才力稍逊)。
谢道韫:未若(自信、从容)、柳絮因风起(才思敏捷,比喻精妙)。
详略得当: 重点详写咏雪对话和谢安的反应,略写讲论文义和聚会过程。
【文本赏析】
·对话之妙: 核心在于两个比喻的对比赏析。“柳絮因风起”之所以千古传诵,在于它超越了简单的形似,达到了神似与意境美的高度。将冰冷的雪花赋予了春日柳絮的轻盈、曼妙、生机与诗意,体现了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氛围之美: 短短几句勾勒出东晋名门望族冬日雅集的温馨、和谐、儒雅氛围。长辈循循善诱(讲论文义、欣然发问),晚辈踊跃参与、展示才情(胡儿、道韫回答),长辈开怀赞赏(大笑乐),展现了浓厚的家庭文化气息和融洽的亲子关系。
·人物刻画: 谢安的儒雅、开明与对后辈的鼓励;谢朗的率真与稍逊文采;谢道韫的才思敏捷、自信从容与超凡脱俗的审美,都通过语言和神态跃然纸上。
·结尾的点睛之笔: 看似简单的身份补充,实则强调了谢道韫的出身与婚姻,暗示了世家大族的文化底蕴和女性在其中的才情展现,也使得“咏絮才”的典故更加完整和令人印象深刻。
【主旨归纳】
本文通过记叙东晋名士谢安家庭聚会咏雪一事,生动地展现了魏晋士大夫家庭浓厚的文化氛围和温馨和谐的生活情趣,赞美了谢道韫(兄女)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以及卓越的文学才华(“咏絮才”),同时也体现了谢安作为长辈的开明和对晚辈才情的欣赏与鼓励。
【拓展积累】
主题:谢道韫与“咏絮才”典故的运用
(后世评价谢道韫)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回 判词) —— 直接引用“咏絮才”赞林黛玉之才。
·柳絮才高,称咏雪、幽芳入梦。 (宋代·无名氏《百字令·寿张推官) —— 点明“咏雪”与“柳絮才高”的关联。
(化用“柳絮”意象赞才女/雪景)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韩愈《春雪》) —— 将雪比作飞花(与柳絮同有轻盈飘飞之态),异曲同工。
·谢女联诗衾翠幕,子猷乘兴泛平澜。 (李郢《上裴晋公》—— “谢女”即指谢道韫,代指才女联诗。
·闲趁游丝,静临深院,日长门闭。傍珠帘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风扶起。... 绣床旋满,香球无数,才圆却碎。时见蜂儿,仰粘轻粉,鱼吹池水。... 舍南舍北,柳絮飞时,乱红沾地。 (章楶《水龙吟·柳花》—— 虽咏柳絮,其轻盈曼妙之态,令人联想谢道韫妙喻。
(谢氏家族其他才俊诗句 - 体现家学)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谢灵运《登池上楼》) —— 谢灵运(谢玄之孙,谢道韫侄孙)名句,体现谢家山水诗清新自然之美。
·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 谢朓(谢灵运族侄)名句,“大小谢”并称,诗风清丽。
·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 (李白《永王东巡歌十一首》其二) —— 赞谢安(谢道韫叔父)的雄才大略,可见谢氏家族人才辈出。
(后世雪景诗中化用神韵)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 以梨花喻雪,壮美瑰丽,与“柳絮”喻雪之轻盈柔美,同是咏雪名喻。
【同步练习】
一、 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
1(断句题) 对文中画线句“白雪纷纷何所似”的朗读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 白雪/纷纷/何所似
B. 白雪纷纷/何所似
C. 白雪/纷纷何/所似
D. 白雪纷纷何/所似
2(翻译题) 下列对“未若柳絮因风起”一句翻译最准确、最流畅的一项是:
A. 不像柳絮被风吹起来。
B. 不如比作柳絮凭借风飘起。
C. 不能像柳絮那样随风而起。
D. 比不上柳絮因为风而飞起。
3(文学常识题) 下列关于本文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选自《世说新语》,作者是南朝宋的刘义庆。
B. 《世说新语》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轶事。
C. “谢太傅”指的是东晋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谢灵运。
D. “兄女”指谢道韫,她是东晋著名的才女。
4(文本内容题) 对《咏雪》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寒雪日内集”交代了咏雪的背景:一个寒冷的雪天,家庭聚会。
B. “公欣然曰”和“公大笑乐”体现了谢太傅对晚辈的慈爱和对咏雪之趣的欣赏。
C. 谢朗(胡儿)将雪比作“撒盐空中”,重在表现雪的洁白和下落之态。
D. 谢道韫将雪比作“柳絮因风起”,只强调了雪的轻盈,没有体现雪下得大的特点。
5(综合理解题) 谢太傅对两个比喻“大笑乐”而未明确评判优劣,从中可以看出他怎样的态度?
A. 对两个比喻都不满意,觉得幼稚可笑。
B. 认为“撒盐”的比喻更好,更写实。
C. 更欣赏“柳絮”的比喻,因其更富美感。
D. 营造轻松氛围,鼓励子侄辈畅所欲言,享受家庭聚会的乐趣。
二、 课外文言文对比阅读题(每题4分,共20分)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题目。
【甲】《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乙】《道韫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道韫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道韫风韵高迈,叙致清雅。时人以其神情散朗,有林下风气。后值孙恩之乱,凝之为贼所害。道韫闻夫及诸子被害,举措自若,抽刃出门,手杀数人,乃被执。神色不变,词理慷慨。贼欲害其外孙刘涛,道韫曰:“事在王门,何关他族!必其如此,宁先见杀。”恩虽毒虐,为之改容,乃不害涛。
【丙】 《泰山吟》(节选)
(谢道韫)
峨峨东岳高,秀极冲青天。
岩中间虚宇,寂寞幽以玄。
非工复非匠,云构发自然。
器象尔何物?遂令我屡迁。
逝将宅斯宇,可以尽天年。
1(内容理解) 【乙】文中加粗句“未若柳絮因风起”在【甲】文中也出现了。请问在【乙】文中引用这句话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
A. 再次证明谢道韫的咏絮之才。
B. 引出下文对谢道韫品格的描写。
C. 强调谢太傅对谢道韫的偏爱。
D. 说明《咏雪》故事的流传广泛。
2(人物形象) 【乙】文通过哪几件事展现了谢道韫“风韵高迈”、“神情散朗”的“林下风气”?(用文中原句或关键词概括)( )
A. 咏雪巧喻、从容应对家庭变故、临危不惧保护外孙。
B. 嫁入王家、参与家庭聚会、教育子女。
C. 写诗赞美泰山、隐居山林、终老天年。
D. 与叔父谢安辩论、批评时政、著书立说。
3(语言风格) 对比【甲】文和【丙】文节选部分(加粗句),两者的语言风格有何显著不同?( )
A. 【甲】文简洁明快,富有生活情趣;【丙】文气势磅礴,意境深远。
B. 【甲】文华丽铺陈,辞藻繁复;【丙】文朴实无华,平淡自然。
C. 【甲】文多用典故,含蓄蕴藉;【丙】文直抒胸臆,情感外露。
D. 【甲】文侧重叙事,【丙】文侧重议论,风格难以比较。
4(意象运用) 在【甲】文中,谢道韫用“柳絮因风起”比喻白雪;在【丙】文中,她则用“秀极冲青天”来描绘泰山。这两个意象分别突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
A. 柳絮:轻盈灵动之美;泰山:高耸入云之势。
B. 柳絮:洁白无瑕之色;泰山:庄严肃穆之态。
C. 柳絮:短暂易逝之感;泰山:亘古不变之恒。
D. 柳絮:柔弱无力之态;泰山:雄浑厚重之气。
5(人物评价) 综合【甲】【乙】【丙】三则材料,下列哪一项最能概括谢道韫的形象特点?( )
A. 仅是一位才思敏捷、善于言辞的才女。
B. 不仅文采斐然,更具高雅风韵、从容气度和刚烈胆识。
C. 主要是一位命运坎坷、遭遇不幸的妇人。
D. 是一位隐逸山林、追求超脱的诗人。
三、 语言表达题(共15分)
1(比喻仿写 - 5分) 谢朗把雪比作“撒盐空中”,谢道韫把雪比作“柳絮因风起”。请你展开想象,用一个新的、贴切且富有美感的比喻句来形容“纷纷扬扬的大雪”。(要求:不得使用“盐”、“柳絮”这两个喻体)
2(观点阐述 - 10分) 对于谢朗的“撒盐空中”和谢道韫的“柳絮因风起”这两个比喻,你更欣赏哪一个?为什么?请结合两个比喻本身的特点(如形象、美感、意境等)阐述你的理由。(要求:观点明确,理由充分,条理清晰,字数80-100字)
答案及解析
一、 选择题
1B (给分点:正确划分主谓停顿。“白雪纷纷”是主语,“何所似”是谓语部分,中间断开。)
2B (给分点:准确翻译“未若”(不如/比不上)、“因”(凭借/趁着),“拟”字省略但意思包含在“比作”中,整体流畅。)
3C (给分点:识记文学常识。“谢太傅”指谢安,谢灵运是其侄孙辈。)
4D (给分点:理解文本内容。“柳絮因风起”既表现了雪的轻盈(柳絮),也暗含了雪下得大、密(因风起,漫天飞舞)的特点。)
5D (给分点:理解人物情感态度。谢安的笑乐主要是营造轻松愉快的家庭氛围,鼓励孩子们自由表达。)
二、 课外文言文对比阅读题
1B (给分点:理解引文作用。【乙】文引用咏雪佳句,是为了引出下文对她更全面品格(风韵高迈、临危不惧)的描写,说明其才华只是其品格的一个方面。)
2A (给分点:筛选概括信息。对应原文:“未若柳絮因风起”(咏雪巧喻),“闻夫及诸子被害,举措自若...神色不变,词理慷慨”(从容应对变故),“贼欲害其外孙刘涛...恩虽毒虐,为之改容,乃不害涛”(临危不惧保护外孙)。关键词:咏雪、举措自若/神色不变/词理慷慨、保护外孙/为之改容。)
3A (给分点:分析语言风格。【甲】文记录生活片段,对话简洁生动,富有情趣;【丙】文(节选)用“峨峨”、“秀极”、“冲青天”等词,描绘泰山高大雄伟,直插云霄,意境开阔深远。)
4A (给分点:分析意象特点。“柳絮因风起”抓住雪飘飞时轻柔、旋转、弥漫的轻盈灵动感;“秀极冲青天”用“冲”字突出泰山拔地而起、高耸入云的雄伟气势。)
5B (给分点:综合人物评价。【甲】显其才(咏雪),【乙】显其品(风韵高迈叙致清雅/林下风气)与勇(临危不惧),【丙】显其志(赞美泰山雄伟,可能寓含高洁志向)。A片面,C片面且负面,D与【乙】文事迹不符。)
三、 语言表达题
1(5分) 比喻仿写
参考答案示例:
宛如千万只玉蝶在空中曼舞。
恰似扯碎了的鹅毛大氅,漫天飘洒。
仿佛天女散花,将琼瑶碎玉撒向人间。
像无数洁白的羽毛,从九天缓缓飘落。
评分标准:
比喻贴切、新颖(不用盐、柳絮)(3分)
语言通顺,有一定美感 (2分)
若比喻不当或仍用盐、柳絮,酌情扣分。
2(10分) 观点阐述
·参考答案示例一(更欣赏“柳絮”):
我更欣赏谢道韫的“柳絮因风起”。(观点1分)首先,“柳絮”比“盐”更轻盈、更飘逸,更能体现大雪纷飞时随风起舞的动态美感。(形象特点2分)其次,“柳絮”是春日意象,用其喻冬雪,别出心裁,赋予严寒以春天的生机与诗意,意境更开阔悠远。(美感意境2分)而“撒盐”虽形似,但过于质实,缺乏灵动和韵味。(对比/总结1分) (字数约90字)
·参考答案示例二(更欣赏“撒盐” - 虽少但亦可成立):
我更欣赏谢朗的“撒盐空中”。(观点1分)这个比喻非常直接形象,“撒盐”的动作和颗粒感,精准地捕捉到当时雪下得“骤”(急而大)时,雪粒密集、直线快速下落的物理形态。(形象特点2分)它更符合特定情境(骤雪)下的直观感受,显得质朴而真实。(美感/意境 - 侧重写实2分)而“柳絮”虽美,但更适合形容舒缓飘飞的雪。(对比/总结1分) (字数约80字)
评分标准:
观点明确 (1分):清晰表明欣赏哪一个比喻。
理由充分 (6分):
能结合比喻本身的形象特点(如柳絮的轻盈、动态、美感;盐的颗粒感、下坠感、写实感)进行分析 (2-3分)。
能分析比喻带来的美感或意境(如柳絮的诗意、联想、春意;盐的质朴、真实、符合特定情境) (2-3分)。
能进行简要对比说明更欣赏的原因 (1-2分)。
条理清晰 (2分):表述连贯,逻辑清楚。
语言通顺 (1分)。
字数符合要求 (80-100字) (1分,不足或超过过多酌情扣分)。
附:课外文言文【乙】【丙】原文及译文
【乙】《道韫咏雪》 (节选) 译文
谢太傅(谢安)在一个寒冷的雪天把家人聚集在一起,和子侄辈们讲解谈论诗文义理。不一会儿雪下得又急又大,谢太傅兴致勃勃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胡儿)说:“跟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他哥哥的女儿谢道韫说:“不如比作柳絮凭借着风漫天飞舞。”谢太傅高兴得大笑起来。(谢道韫)就是谢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谢道韫风韵高雅超逸,叙述事理清晰雅致。 当时的人认为她神态闲适开朗,有竹林名士的风度气质。后来遭遇孙恩叛乱,王凝之被叛贼杀害。谢道韫听说丈夫和几个儿子都被杀害,举动神态依然镇定自若,(她)抽出刀来走出门去,亲手杀死了几个乱兵,才被抓住。(她)神色不变,言辞道理慷慨激昂。 叛贼想杀害她的外孙刘涛,谢道韫说:“这事出在王家,与其他家族的人有什么关系!如果一定要这样做(杀孩子),宁可先杀了我。”孙恩虽然凶狠残暴,听了这话也为之动容,于是没有杀害刘涛。
【丙】《泰山吟》(节选) 译文
巍峨的东岳泰山多么高大,秀丽的峰顶直冲入青天。
在岩石的缝隙间(仿佛)有空旷的屋宇,(显得)寂寞幽静而深邃。
(这景象)并非人工也非匠师所为,(而是)云雾的构造自然生发。
(世间的)器物形象算是什么东西?竟让我(为名利)多次迁移(改变心志)。
我决心要(在泰山这样清幽的地方)安家,以此来度过我的余生(尽享天年)。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