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茂名市电白区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广东省茂名市电白区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广东省茂名市电白区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本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当下“内卷”一词在网络上高频出现,用于形容某领域中发生过度竞争进而产生“没有增长的内耗”状态。当代社会发展出现的困局多为内卷所致,结构愈发精细复杂,最终在固定模式内循环之中,丧失创造力和多样性。中国传统文化创意设计(以下简称文创)近些年的探索同样显现出“内卷化”倾向,亟需设计从业者警惕。
②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历史,图案、纹样是历史时空综合面貌的文化表征与直观展现,反映出彼时社会文化、民风民俗。纹样从形色、结构至所含情感,寓意广博而丰厚。面对这座偌大的文化博物馆,设计师却产生了设计路径依赖,被门口的龙凤、麒麟占满双目,并满意驻足。观察各类文创产品,龙凤元素占据半壁江山,常作为服装服饰图案,或独幅或连续,无法跳出既有文化意蕴的范畴。古代常用于比赋的意象梅兰竹菊被运用于产品设计,琳琅满目却尽显疲态。此外,意象运用范围亦产生局限,如仙鹤纹最惯常出现于服装服饰,变化仅多现于呈现位置。
③色彩在中华文化发展史的地位举足轻重,在传统元素创造性转化中扮演重要角色。但目前文创产品设计中对中国色彩使用固化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其一,调用色彩数量的凝固,将大众熟知的少数几色作为常用色往复使用,而中国传统色远不止五色,仅红色在中国色彩体系中就根据明度、艳度等不同划分为香叶红、玉红、茶花红等数十类;其二,传统色彩的认知固化,受既有色彩体系限制,不再探究本源。千年前敦煌壁画鲜活明艳,如今所见颜色是风化、质变后的残影,但一些设计师却将其作为认知习惯,甚至归纳出“敦煌色系”大加推崇,而对前者却鲜有追问。
④国内文创产业之风始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因而国内文创产品开发思路多借鉴故宫文创。据统计,截至2015年12月仅故宫文创产品种类便达到8683种,如今该数字早已以万计,当中以服饰、瓷器、文具等日常生活用具为主。但是当代生活远不止物质层面,文创产品看似种类多,却无法掩盖其载体单一的事实。装饰有藻井纹样的雨伞与素色伞都作避雨之用,牡丹刺绣的布包相较普通印花帆布包并无实用优势。“简单产品+传统元素”依附表面的设计模式难引起情感共鸣,此般由物质接触引发的“文化唤醒”短暂且不稳定。国内物质产品已相对“过剩”,却缺乏精神产品的开发。
⑤传统元素创新设计中意象、色彩、载体的单一与局限是设计思维固化的体现,设计者企图低成本而高效率地与消费者达成视觉乃至意念共识,而这种行为与“创新”二字背道而驰,设计回归保守。文创设计“内卷化”倾向已露端倪,唯有梳理传统文化的发展脉络、体悟当中的哲思,方可理解文化背后寓意,进而与当下生活更好结合,设计出既符合当代审美趋势又含文化意蕴的产品,并形成新时代独特的东方视觉特色。
(摘编自黄鑫杰、林竟路《中国传统文化创意设计“内卷化”倾向》)
材料二:
①近几年来,北宋名画《千里江山图》成为文创圈的“爆款”,基于这一画作的日常文创用品开发、创意演出等,屡屡引发热评、热卖,究其原因,是抓住了当代文创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原则:文化更深,创意更活。
②文创让文物“活”起来,让观众把文化“带回家”,文创的兴起,得益于国内市场消费升级。人们对文化、艺术、休闲等精神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不断上升,对传统物质用品的审美、文化需求也不断上升。值得重视的是,文创产业的重要推动力是市场,但如果仅关注市场力量和经济价值,就会走入误区,出现“文化贴牌”“文化误读”等不良现象。如此种种,皆是文创发展中的消极因素,应以健康的文创理念与文创实践予以清除。
③文创发展的灵魂是文化,有文化的文创才是有精气神的。文创发展的深层次原因,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人们文化自觉的提升。文化自觉需要文化寻根,中华文化的深厚历史常常会激发起人们的自豪感与幸福感。因此,不能浅薄地认为文创发展是单纯的经济行为、消费取向或技术炫酷,而要把握住文创发展的文化根基。守正方可创新,近年来许多文创产品的成功,正是因为其蕴含的美学底蕴、思想内涵等在一系列文创品开发和创意传播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才会不断打动人心。
④文创发展的力量是创意,有创意的文创才是有生命力的。文创产品要突出一个“创”字,基于传统的土壤,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今天的中华文化发展,不能是简单的文化复制,更不能是陈腐的文化复古,而要以时代之眼发现传统之美,以创意之力活化传统之韵。优秀的文创产品,不要抄袭、不要守旧、不要封闭,要能够传达出中华文化的开放性、包容性与创造性,对内凝聚文化自信,对外展现文化形象。
⑤推动当代文创产业的健康发展,需要进一步推动文化自觉、专业能力与青年参与的统一。让更多人领略《千里江山图》的魅力,离不开文化与创意。而要创造出更多的“爆款”,更需要深植5000年中华文化,激活14亿多人民创意,共同以多彩之笔绘就灿烂未来。
(摘编自《人民日报·优秀的文创产品,不要抄袭、不要守旧、不要封闭》)
1.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当前社会许多领域“内卷”严重,中国传统文创设计同样出现“内卷”倾向,可能丧失创造力和多样性,亟需设计从业者警惕。
B. 服饰的传统文创设计中最惯常出现仙鹤纹,仅在呈现位置等出现较多变化,这反映出文创设计中意象运用范围的局限。
C. 某些设计师习惯并推崇的所谓“敦煌色系”其实来源于敦煌壁画风化、质变后的残影,并非敦煌壁画鲜活明艳的本色。
D. 要改变文创设计“内卷化”倾向,设计者们必须结合当下实际,并深入理解传统文化元素背后的内涵,形成新时代东方视觉特色。
2. 对于两篇文章论证的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先指出文创设计存在“内卷化”倾向,然后分别从意象、色彩、载体三方面深入探讨这一问题,最后得出结论,层次分明,条理清晰。
B. 材料一第②段画线句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设计师满足于少数元素重复运用的现状,还隐含了对文创设计者面对传统文化缺乏深入探索精神的批评。
C. 材料二围绕《千里江山图》展开论证,并以此为例探讨现今文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义以及具体措施,具有较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D. 材料二的标题连用三个“不要”,强调在文创设计必须摒弃的做法,与正文中文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原则形成对照,加深读者印象。
3. 下列选项,最能从反面论证材料二第④段观点的一项是( )
A. 许多外卖商家为吸引消费者,在餐盒上印刷“国潮”图案作为包装,但制作粗糙,相关产品甚至一度成为网络上“质量差”的代名词。
B. 某博物馆推出“朝珠耳机”,以清代朝珠为灵感设计,造型奇特,但部分消费者认为其做工用料粗糙,且实用性不强,佩戴不便。
C. 某美术馆推出的画家梵·高衍生品,如耳朵形状的橡皮擦,拿梵·高的精神疾病开玩笑,态度过于轻佻,引发了众怒。
D. 故宫“宫墙红”文创走红后,购物网站出现大量与之高度雷同的文创产品,同属于中国传统色彩的“玉红”等文创产品却很少见。
4. 同样是探讨文创产品高质量发展的问题,上面两则材料的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5. 下面是茂名市首届文化创意设计大赛的一则参赛作品“宝光塔香薰炉”的样图和文字说明。请结合材料对这一作品进行评价。
说明: 宝光塔位于茂名高州市,又称佛塔,为八角九层阁式青砖塔。始建于明朝,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当地文化名片之一。这款檀香炉的造型和设计元素均取材于“宝光塔”,既可熏香,又是一款具有旅游纪念特色的桌面摆件。 塔身形的香炉护盖为白色,底座为木质原色。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三月雪(节选)【注】
萧平
周浩打开灯,拿出白天中文系学生支部送来的五份入党志愿书。突然,一个熟悉的名字跳入他的眼里——李秀娟。他激动而匆忙地找到“家庭”栏,上面写着:“母亲刘云,共产党员,1943年牺牲。”他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匆忙地打开自己存放文件的皮箱,从箱底拿出一本破旧了的日记本。本子当中夹着一枝干枯了的、洁白的花。他轻轻拿起那枝花,凝视着,在他的眼前又浮现出那棵迎着早春飘散着浓郁香气的三月雪……
那是艰苦的1943年。
初春的一天,从县委派来一个三十多岁的女同志。她穿着很朴素,眉宇间显出一种智慧、善良而又刚毅的神情。她带着一个十一二岁的女孩子。县委的介绍信上写着:“兹介绍我党党员刘云同志到你区协助工作。”
“我的工作决定了吧?”刘云开门见山地问道。
周浩没有立刻回答,停了一会儿才说:“决定了。”
“你请坐,刘云同志。”他站起来,“我们准备派你到龙山去。”
“我没有意见,你给我写介绍信吧,我今天就走。”
周浩苦笑了一下:“把你介绍给谁呢?那是个空白村,没有党员。”
“我们的意见是,”周浩接着说下去,“你还像过去一样,以教员的身份到那里工作。”
刘云点了点头。
“你看这孩子怎么安置?”
“①你说小娟,当然我要带去,这孩子从来也没有离开过我,在我眼前我还放心些。”
下午,刘云带着小娟走了。
十月下旬的一天,周浩在一个山村召开边缘区几个村庄的武装干部会议。深夜,会议正在进行着,通讯员奔进来,交给他一封“十万火急”的情报:龙山遭到敌人奔袭。
周浩恨不得立刻飞到龙山。马匹沿着山涧奔驰着,夜风迎面掠来,马蹄踏着碎石发出闪闪的火花。
人群围了上来,乱嚷嚷地诉说着:“把农救会长和刘老师抓走了。”
周浩在吵嚷声中大声问:“民兵队长哪儿去了?”
“领着民兵追去了。”
民兵一批批地回来,都说没有找到。
东方闪亮的时候,自卫团长冲了进来,对周浩低声说:
“找到了,在烈士墓那里。”
周浩和自卫团长、村长到了上面的烈士墓,一幅惊心动魄的惨状呈现在他的面前:农救会长官本才被绑在一棵松树上,小娟的妈妈、共产党员刘云,被绑在那棵三月雪上——他们被敌人杀害了。
依照周浩的意见,就在烈士墓那里埋葬了两位死难的烈士。小娟一面哭着一面用小手拾来石块培在妈妈的坟头,又在墓前栽下两棵幼小的青松。
周浩领着小娟回到李凤英家,小娟把逃跑时妈妈给的那个包裹交给他。周浩打开一看,是一些党的机密文件,里面还有一个薄薄的整齐的本子,上面记着一些简短的、片断的话语。本子中夹着一枝洁白的三月雪。他把这些东西收拾起来,说:“这个本子,小娟,我先替你保存着,等你长大了,我再交给你。”他沉默了一会儿,低声说:“小娟,你妈在这个本子上给你写了几句话。”
小娟立刻仰起泪水浸流的脸望着他,极力抑制着哽咽。他慢慢打开那个本子,翻了几页,慢慢地念着:“②我老是在想着小娟长大了会是什么样子,这孩子聪明、善良,却有些软弱。我担心她不能在这艰苦的斗争中长大起来,谁知道等待着她的是些什么呢?但我希望能把她教育得坚强起来……”他轻轻合上本子,低声说:“要记着你妈的话,小娟,不要软弱,要像你妈妈一样坚强。”
三月初,上级部署了新的战斗任务:克复徐村。
二时发起了攻击,战斗仅一小时就基本结束了。
周浩带着一队担架赶向救护站。救护站设在一座古庙里。周浩走进去,忽然看到一个小姑娘在人群中忙碌地穿过去。他急忙赶过去拉住一看,正是小娟。他惊问道:
“你怎么跑到这里来了,小娟?”
小娟的脸立刻红了,愧怯地吞吞吐吐地说:
“我跟着刘大爷来的。”
“你这个不听话的孩子!”周浩生气地说。
小娟低着头,大滴的眼泪一颗颗地落在地上。
几个老大娘围了过来,其中一个说:
“周教导员,这是谁家的孩子?今晚上可累坏了,这样的孩子真少有!”
③周浩心里一阵难过,又有些后悔。
天亮了,一切都结束了。
三月雪迎着阳光盛开着,放出浓郁而清冽的香气,洁白的花像雪一样飘落在树下的两座坟墓上。④墓上已生出一片绿草,墓前小娟亲手栽的幼松也泛出新绿,迎风轻轻摇摆着。小娟静默地在墓前站了一会儿,然后向前走了几步,伏在墓头,缓慢地、低声地说:“妈妈,杀害你的敌人已经被打死了。”
门开了,走进一个苗条的姑娘。啊,简直认不出了,只是从那两只闪亮的大眼睛里,还可以找到一点当年小娟的影子。周浩向前走了几步,向她伸出手,说道:
“祝贺你,李秀娟同志,党委会已批准你为中国共产党的预备党员。”
“还有,”周浩接着说下去,“我还要给你一件值得纪念的东西。”说着,从桌子上拿起一个本子递在她的手中。
她接过本子,开头有些茫然,但翻了一下,脸色立刻变了,这个本子一下子唤起了她童年时代的全部记忆:母亲、周叔叔、李婶子,艰苦的斗争,壮烈的牺牲,痛心的怀念,还有那永远不能忘怀的山村,飘散着香气的三月雪……她紧紧捏着本子,声音有些颤抖地问:“这是从哪里来的?”
“我一直替你保存的。我答应过你,等你长大了再把这本子给你,我找了你十几年,如今终于找到你了。”
“啊!你是——”
周浩感慨万端地望着她,不由得又想起那飘散着清香的早春的花——三月雪。
(原载《人民文学》1956年第8期,有删改)
【注】三月雪:胶东地区的一种花,其花洁白如雪,香气非常浓郁。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头先写周浩发现了李秀娟,中间写对李秀娟母女的回忆,最后又回到现实,这种叙事顺序与鲁迅的《祝福》如出一辙。
B. 小说中女共产党员刘云和王愿坚《党费》中的女共产党员黄新相类似,都是为了革命事业而牺牲,也都十分关爱自己的孩子。
C. 与孙犁《荷花淀》对水生嫂被苇眉子扎破手指时的动作、神态的描写一样,本文也十分注重通过细节来塑造人物、表达情感。
D. 小说比较突出人性美,关注战争中个体的情感与命运,这与茹志鹃的《百合花》、沈从文的《边城(节选)》异曲同工。
7. 下列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句子①中的“当然”“还”“放心”三个词表明刘云想亲自照顾小娟,不给组织添麻烦,也想把小娟教育得坚强起来。
B. 句子②表现了刘云作为一个母亲对女儿的舐犊情深,同时也表明在刘云牺牲之前小娟可能还没有足够的坚强。
C. 句子③中周浩“一阵难过”的是小娟没有听自己的话,“有些后悔”的是自己不分青红皂白地呵斥了小娟。
D. 句子④表明革命事业后继有人,小娟并没有像母亲在遗言中所担心的“不能在这艰苦的斗争中长大起来”。
8. 意象往往带有某些特定的意蕴,请以文中的“三月雪”为例简要分析。
9. 有评论家认为“小说格调高,富有人情味”,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节选自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
材料二:
迹徽宗失国之由,特恃其私智小慧,用心一偏,疏斥正士,狎近奸谀。于是蔡京以猥薄巧佞之资,济其骄奢淫佚之志。溺信虚无,崇饰游观,困竭民力。君臣逸豫,相为诞谩,怠弃国政,日行无稽。及童贯用事,又佳兵勤远,稔祸速乱。他日国破身辱,岂得诿诸数哉?自古人君玩物而丧志,纵欲而败度,鲜不亡者,徽宗甚焉,故特著以为戒。
(节选自《宋史·徽宗本纪》,有删改)
材料三:
宋至徽宗之季年,必亡之势,不可止矣。女真之强不可御也,童贯之借金亡辽之非策也,王黼受张彀之降以挑强虏也。君不似乎人之君垂老之童心冶游之浪子相不似乎君之相,拥离散之人心以当大变,无一而非必亡之势。人心不震,规画不新,虽诸葛孔明不能止荆州之溃,虽郭子仪不能已陕州之奔。
徽宗南奔以避寇,势迫而不容弗避,避之尚未足以亡也。其必亡者,内禅而委位于钦宗也。委位于钦宗,则徽宗非天下之君矣。本不可以为人之君,而又委位以自失其柄,为萧然休老之人。则处有余之地而非其地,抚有余之人而非其人。权藉之所归,据之以抗强虏者,犹然子处危城之嗣主。是出奔犹未失势,而内禅之失,不可救矣。钦宗受内禅之命,盈廷之士,类皆谗贼之余,婴城之众,徒恋身家之计,以偷一日之安。西晋怀帝之覆辙,憯莫之惩,以冥行而蹈之,不亦悲乎!
(节选自王夫之《宋论·徽宗》,有删改)
10. 材料三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纸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君不似乎A人之君B垂老之童C心D冶游之E浪子F相不似乎G君之相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所以,……的原因,与《兰亭集序》中“所以游目骋怀”的“所以”意思相同。
B. 函,用匣子装,与《项脊轩志》中“先大母婢也,乳二世”的“乳”用法相同。
C. 数,命数,与《六国论》中的“胜负之数,存亡之理”的“数”意思相同。
D. 莫之惩,宾语前置句,与《归去来兮辞》中的“遑遑欲何之”的句式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通过后唐庄宗先前强盛后来衰败的对比,论证了“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的道理。
B. 材料二认为宋徽宗“恃其私智小慧,用心一偏”,疏远排斥贤士,宠信亲近小人……最终国破身辱。
C. 材料三极言北宋末年积弊之深,必须要有诸葛亮和郭子仪这样的旷世之才方可力挽狂澜。
D. 材料三认为徽宗禅让了皇位,失去了政权,土地和百姓都不再为其所用,失误无法挽回。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2)于是蔡京以猥薄巧佞之资,济其骄奢淫佚之志。
14. 三则材料对国家衰亡原因的分析有何异同?请简要概括。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江上双舟催发
华岳
前帆风饱江天阔,后帆半出疏林阙①。
后帆招手呼前帆,画鼓轻敲总催发。
前帆雪浪惊飞湍,后帆舵尾披银山。
前帆渐缓后帆急,相傍俱入芦花湾。
岛屿萦洄断还续,沙尾夕阳明属玉②。
望中醉眼昏欲花,误作闲窗小横轴。
【注释】①阙:缺口。指林子中的空隙处。②属玉:一种水鸟。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前两句写前舟已在江中,后舟方出疏林。以“江天”“疏林”作背景,用“风饱”“半出”展现双舟相继出发的场景,动感十足。
B. 三、四句,“画鼓轻敲”,暗示准备开船。“招手”“呼”“催发”几处,暗示后帆对前帆的追逐,突出两船强烈的竞争意识。
C. 五、六句写舟行江中。“飞湍”“雪浪”“银山”通过比喻、夸张描写风大浪急,与柳永《望海潮》中的“怒涛卷霜雪”颇为相似。
D. 九、十句,由前面的激烈行舟转入舒缓景色,形成张弛有度的节奏,为末尾两句的眼花错觉做铺垫,体现诗人由动入静的审美体验。
16. 有人评价:“华岳作诗,好像画家写生一样。”请结合本诗,简要赏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当今社会,面对职场的不正之风,有人同流合污,有人坚守原则。《屈原列传》指出,真正的君子应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主动远离、摆脱污浊的境地,在纷扰中保持高洁品格。
(2)《春江花月夜》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不仅写出江水流经花草茂盛的原野的动态美,更以比喻手法刻画月下花丛的静态之美,营造出皎洁澄澈、空灵梦幻的意境。
(3)“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松树,历来受到诸多文人雅士的喜爱。请写出古人描写松树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故土难离,故人难别。
老舍之于北京,生于斯,长于斯。在他的笔下,( A )的人物形象,神采各异;优美生动的自然景观,千姿百态;这种艺术地再现生活的魅力就是植根于生活沃土的活生生的北京口语。冰心曾说过:“我感到他的作品中有特殊的魅力。他的传神生动的语言,充分地表现了北京的地方色彩,本地风光;充分地传达了北京劳动人民的悲愤和心酸,向往与希望……每一个书中的人物都用他或她的最合身份、最地道的北京话说出了旧社会给他们打上的烙印或创伤。这一点是在我们这一代的作家中( B )的。”
①凤凰之于沈从文,生于斯,牵挂于斯。在他的笔下,“湘西”有着令人心醉的淳朴而粗犷的美,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这是与城市的浮躁相对立抗衡的一种生命形式的美丽。“沈从文的乡土文学是他的都市体验和乡土记忆相融合的产物。”(钱理群:《沈从文笔下的北京上海文化》)
②很多作家就是这样走出了故土,③且将浸淫于文章中的深厚的故人情缘、故土情怀和盘托给了读者。
18.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和画波浪线处标点符号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 “烙印”中的“烙”字和“荦荦大端”的“荦”字读音相同。
B. “淳朴而粗犷”中的“淳朴”和“粗犷”调换顺序后不影响语意表达。
C. “浮躁”中的“躁”字应写作“燥”。
D. 画波浪线处的括号及里面的内容应放在引号内,即“产物”后。
19. 请在文中括号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0. 文中画横线的语句中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标出原句序号后再做修改,并使修改后的语句与上下文的衔接流畅自然。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伪科学是虚假的科学——即伪装成科学思维的非科学思维。 ① ,实际上却对科学的基本价值和方法都并不忠实。占星术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占星学家声称,人的性格、行为和命运都会受到出生时天体位置的强烈影响。以人的星座为例,参考下面的列表:
星座 象征 个性特征
白羊座 公羊 任性,冲动,易怒的
金牛座 公牛 单调乏味的,耐心,固执
狮子座 狮子 骄傲、勇敢,天生的领导者
注意这些联想中隐含的思维方式:“金牛座有点像公牛。公牛固执而缓慢。因此,金牛座的人必定固执而缓慢。”这就清楚地体现了占星术常见的那种魔幻思维。
在科学上,最根本的问题总是:它有效吗?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人们对占星术进行了数十项科学研究。调查数据显示,人的生理特征、性格、职业选择都和星座没有必然联系:白羊座的人并不比其他人易怒,狮子座也并非都是领导者。简而言之, ② 。由于上述和其他我们已经注意到的原因,占星术可以被视为伪科学。
2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2. 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何逻辑错误?请指出错误类型并简要分析。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面对胯下之辱,韩信坦然接受,隐忍不发;面对四面楚歌,项羽乌江自刎,宁死不屈。但这都不妨碍他们成为英雄。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答案】1. B 2. C
3. D 4. ①材料一侧重批评文创设计中的“内卷化”问题,具体分析意象、色彩、载体等问题表现和原因。
②材料二侧重于明确文创高质量发展的原则,强调文化内涵和创意思维的重要性,倡导创造性转化传统文化。
③二者分别从“破”与“立”的角度共同探讨文创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5. (1)设计优点:①设计元素上取材于宝光塔,将地方特色历史文化融入产品,有文化底蕴,能唤起顾客对当地的文化记忆,实现文化与产品结合,属于“有文化的文创”。②整体造型与宝光塔形似,简洁大方,富有美感,以时代之眼发现传统之美。③兼具熏香实用功能与桌面摆件装饰功能,摆脱了简单产品+传统纹样依附的单一模式,丰富了文创产品载体形式。④将佛塔(宗教建筑)转化为日用香炉,突破材料一所述的“意象运用局限”,且较为少见,体现创意,拓展了传统建筑元素的应用场景。
(2)设计不足:①色彩单调。主体白色与宝光塔“青砖塔”的历史原貌存在偏差,未挖掘中国传统色彩体系和当地特色,缺乏材料一强调对“传统色彩本源探究”。②构造简单。仅通过外形的简单复制传递文化,未深入解读宝光塔的文化内涵,难以给消费者留下深刻印象。
【答案】6. D 7. C
8. ①喻指革命者的纯洁与坚贞(或烈士精神的化身)。洁白无瑕的三月雪暗喻刘云等革命烈士的高洁品格。
②作为记忆和情感的载体。三月雪贯穿全文,连接了过去和现在,成为小娟和周浩共同的情感纽带。
③象征革命精神的传承。文中小娟长大后也成为了一名共产党员,象征着革命事业后继有人,革命精神代代相传。
9. (1)格调高:
①崇高的革命精神。刘云明知龙山是“空白村”仍毅然前往,最终为保护党的机密文件而英勇牺牲,展现出崇高的革命精神。
②革命精神的代际传承。小娟从目睹母亲牺牲的孩童成长为共产党员,完成了从“软弱”到“坚强”的蜕变,形成了革命精神的代际传承。
(2)人情味:
①小说中的人物充满了人性的光辉。在刘云牺牲前,她把机密文件托付给女儿,既是对组织的忠诚,也是对女儿的保护;在刘云牺牲之后,在她的遗言中还是牵挂着小娟。
②人际关系充满温情。周浩替小娟保存妈妈的本子,在救护站因呵斥小娟而后悔,多年来一直寻找小娟,体现出一种温暖的关爱之情。
【答案】10. BDF
11. A 12. C
13. (1)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逸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
(2)于是蔡京凭借(自己的)鄙陋浅薄、虚伪谄媚的资质,满足了徽宗皇帝骄奢淫逸的愿望。
14. (1)相同点:三则材料都认为国家衰亡主要取决于人事而非天命;都批评统治者沉迷享乐。
(2)不同点:材料一强调统治者个人品德缺失(自满逸豫、玩物丧志)对国家衰亡的影响;材料二则分析徽宗个人性格缺陷和穷兵黩武;材料三则从人心向背、权力交接等制度性因素分析亡国原因。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唉!国家兴盛与衰亡的道理,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是由于人事吗?推究庄宗得天下和他失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了。
当庄宗用绳子捆绑着燕王父子,用木匣装着梁君臣的首级,进入太庙,把箭还给先王,向先王禀告成功的时候,他意气骄盛,多么雄壮啊!等到仇敌已经消灭,天下已经平定,一个人在夜间呼喊,作乱的人便四方响应,他仓皇向东出逃,还没有看到叛军,士卒就离散了,君臣相对而视,不知回到哪里去,等到对天发誓,割下头发,大家的泪水沾湿了衣襟,又是多么衰颓啊!难道是得天下艰难而失天下容易吗?或者说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迹,都是由于人事呢?《尚书》上说:“自满招来损害,谦虚得到好处。”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逸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
因此,当庄宗强盛的时候,全天下的豪杰,没有人能跟他抗争;等到他衰败的时候,几十个伶人围困他,就自己丧命,国家灭亡,被天下人讥笑。可见祸患常常是由微小的事情积累而成的,聪明勇敢的人反而常被所溺爱的人或事困扰,难道只有宠爱伶人才会这样吗?
材料二:
探寻宋徽宗失去天下的原因,只是依仗自己的私小智慧,用心向一边倒,疏远排斥正直人士,宠信亲近阿谀逢迎的奸佞之徒。于是蔡京凭借(自己的)鄙陋浅薄、虚伪谄媚的资质,满足了徽宗皇帝骄奢淫逸的愿望。徽宗沉溺迷信虚无的道说,崇尚游乐,大造景观,使民力凋敝困竭。君臣都喜好安逸享乐,相互影响,荒诞欺骗,懈怠丢弃国家大事于不顾,每天都做那些荒唐的事情。等到童贯掌权,又穷兵黩武,加速了祸患和变乱的到来。后来国家破灭自己被俘遭受羞辱,难道把这归罪于命数吗?自古以来,国君沉溺玩物丧失大志,放纵私欲败坏法度,很少有不亡国的,徽宗所作所为更严重,所以特意写出来作为后人的警戒。
材料三:
到宋徽宗末年,宋朝已形成必亡之势,无法停止。女真势力强盛难以抵御,童贯借金兵灭辽的策略失误,王黼接受张瑴投降而挑衅强敌。此时的君主不像百姓的君主,(徽宗)晚年仍童心未改,如浪子般荒唐游玩,宰相不像君王的宰相,君臣凭借离散的人心来应对大变局,没有一个不是必亡之兆。人心不振作,规划不更新,即便有诸葛亮也无法阻止荆州溃败,即便有郭子仪也无法遏制国君逃亡陕州。
徽宗南逃避敌,是形势所迫不容许不逃避,单纯逃避未必会足够导致灭亡。宋朝最终必然灭亡的关键,在于内禅而传位给钦宗。传位给钦宗,徽宗不再是天下的君王。徽宗本就不适合做百姓的君王,又主动让位放弃权柄,成为萧然无用的“退休之人”。如此一来,本可依托的“有余之地”不再是他的土地(为其所用),本可统领的“有余之人”不再是他的人(受其节制)。而唯一能凭借权柄抵抗强敌的,只剩孤单困守危城的继承人钦宗。此时徽宗出逃尚未完全失势,内禅而造成的失误,无法挽回。钦宗接受内禅后,满朝官员多为奸佞余党,把守皇城的人,只是牵挂自己身家性命,以换取一时安稳。西晋怀帝覆灭的前车之鉴,如此惨痛,宋王朝不警戒此事,仍盲目重蹈覆辙,不是很悲哀吗!
【答案】15. B 16. ①构图如画,层次分明。诗人巧妙安排景物:近景双舟出发,中景浪涌舟行,远景舟停芦湾,形成完整的画面构图,很有层次感。“前帆”“后帆”的交替描写,如同画家的焦点转换,使画面富有动感。
②意象丰富,画意盎然。江天、疏林、双舟、画鼓、风浪、港湾、岛屿、沙滩、水鸟、夕阳,意象组合和谐如画;七至十句,双舟停泊,岛屿萦洄,水鸟悠闲,夕阳映照,再现了黄昏时分的绮丽静谧景色,真如一幅图画。
③颜色明丽,光影和谐。“浪”“沙”的冷色,“夕阳”的暖色和其他意象的颜色,丰富明丽;夕阳映照江面,水光互衬,光影变化,增强画面视觉效果。
17.【答案】 ①.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 ②. 蝉蜕于浊秽 ③. 江流宛转绕芳甸 ④. 月照花林皆似霰 ⑤. 连峰去天不盈尺 ⑥. 枯松倒挂倚绝壁(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答案】18. B 19. A:栩栩如生
B:独树一帜 20. 语句①,修改为:沈从文之于凤凰。
语句③,修改为:且将浸淫于文章中深厚的故土情怀、故人情缘和盘托给了读者。
【答案】21. ①伪科学表面上看来是科学的;
②科学研究并不支持占星术的说法/占星术的观点没有科学依据
22. ①推理不当(前提与结论关联不当):这一推理的前提是“金牛座有点像公牛。公牛固执而缓慢”,这一前提无法得出“金牛座的人必定固执而缓慢”这一结论。
②以偏概全:将金牛座整体都归为固执和缓慢,忽略了个体之间的差异性和多样性,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
③类比不当:仅仅根据金牛座与公牛在象征上的某种相似性,就把公牛的特质机械地赋予金牛座,没有考虑到“星座—动物—人”本质上的不同,忽略了类比对象的差异性。
④强加因果:即使公牛确实具有固执而缓慢的特质,也不能因此推断金牛座的人也必然具有这些特质。没有提供任何科学证据或逻辑上的因果关系来支持这一结论。
⑤绝对化表述:“必定”一词的使用过于绝对,性格特征是多元且复杂的,不能简单地用“必定”来限定,这种表述使得推理缺乏严谨性和客观性。
23.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