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北京市延庆区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卷一、本大题共1小题,共18分。1.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5题。材料一 《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小说,在叙事上采用了曲折复义的表达方式,明确说小说故事是假语存(贾雨村)、真事隐(甄士隐),在真假、有无、虚实之间,《红楼梦》中有大量的艺术空白点,也就是“不写之写”。 “不写之写”应该主要从美学修辞学上来理解,而不是从索隐或随意联想的角度来理解。遗憾的是,“不写之写”大多数情况被属于历史学范畴的考证或非文学立场的索隐派所笼罩。一部艺术作品,所能写到的东西相对于无始无终、波澜壮阔的生活来讲总是有限的。也就是说,“不写之写”在“写”和“不写”之间有一个辩证关系。对于作家来说,“写”什么是值得反复思量和推敲的,“写”是主要的,是呈现给广大读者和观众的,是他们能够直接感知和认知的,是直接诉诸读者直觉经验的。至于“不写”,则属于并不完全由作家掌控的部分,由“写”唤起人们对“不写”感知、认知,这对作家来说不是个轻而易举的技能,对阅读来说不是轻易能获得的效果。 那么作家和作品中的“不写之写”究竟该怎么理解?作家的“不写之写”,应该是服务于其艺术目的的或者一定的艺术目的的。作家通过作品写出来的东西,虽然是局部的,但可以意识到它的整体,这才是“不写之写”。换言之,是有限与无限的统一,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而开不是所有的空白、笔触不到的都叫“不写之写”,不是在阅读过程中随意生发、随意联想到的内容都是“不写之写”。 从《红楼梦》的文本举例,如第三十五回宝玉与薛宝钗丫鬟莺儿的对话。莺儿笑道:“你还不知道,我们姑娘有几样世上的人没有的好处呢,模样儿还在次。”宝玉见莺儿娇憨婉转,语笑如痴,早不胜其情了,那更提起宝钗来!便问道:“好处在哪里?好姐姐,细细告诉我听。”莺儿笑道。“我告诉你,你可不许又告诉她去。”宝玉笑道:“这个自然的。”正说着,只听外头说道:“怎么这样静悄悄的!”二人回头看时,不是别人,正是宝钗来了。既然这个秘密是莺儿不能告诉宝钗的,此时在莺儿和宝玉对话时当事人宝钗闯了进来,莺儿当然不能当着宝钗的面给宝玉说了,况且是秘密呢。薛宝钗究竟有什么别人都没有的好处,读者也就无法知道了。这个“不写之写”,是永无直接答案的。不是宝玉以后没有机会再向莺儿求证求解,而是作者“不写”了。 “不写”使文本具有了开放性,使我们可以凭借自己的经验来丰富和确认,在阅读理解中让薛宝钗的性格丰富起来。而《红楼梦》的叙述又是具有文本的自足性、自洽性的,作家“写”了很多,“写”又限定了我们的理解和联想。薛宝钗有世上人少有的好处,作家为了让你关注、揣摩他的艺术描写,从设置悬念和激发阅读动力与兴趣来说,也是不会轻易直接告诉你的。急于求解问题的答案有,也没有,莺儿接下来要说的成为了文本的“空白点”,这就是“不写之写”的妙处。 这样的“不写之写”,构成了文本理解的不确定性,但具有理解的合理性。因为这些不写之写,是读者可以根据上下文,根据对人物一贯的性格。行为逻辑、情感取向推测到的,但又不能完全说明白,不能完全“意于言表”,从而使艺术具有含蓄隽水、味之无穷的韵致和品格。(取材于孙伟科《<红楼梦>中的“不写之写”》)材料二 空白是中国画构图中处理黑白关系的主要手段。在《红楼梦》的画家笔法中,空白是被经常运用的一种。曹雪芹曾通过薛宝钗之口表达了他对绘画创作的见解。但作为一个精通绘画的作家,曹雪芹“自觉引进绘画技法”来进行《红楼梦》的创作,从而使其“不仅绘景、状物在妙合画理”,而且写人、叙事也往往“默运画学神髓,融入丹青技法”。他在作品中就特别注意这种空白手法的运用,不时在《红楼梦》中留有空白。 《红楼梦》中制造空白的手法,除了语言、情节的省略及“不写之写”等以外,还利用“矛盾”制造空白,创造出朦胧、模糊的艺术意境,从而增强了小说的空灵之美。例如:宝玉酒醉后要撵李奶妈,但被袭人劝住了,并没有撵,而李奶妈却说宝玉撵了茜雪。这看起来相矛盾,但实际是另起了头绪,是将茜雪“出去”的一段情节通过“矛盾”制造了空白,使读者可任意驰骋自己的想象去推想这其中的缘由。张爱玲就认为茜雪是“负气走的”,对此,倒是脂砚斋颇能理解作者的原意,他说:“照应前文,又用一‘撵’字,屈杀宝玉。然在李媪心中口中毕肖。”可见,作者笔法真是高妙,既塑造了茜雪形象,又刻画了李奶妈形象,可谓“一石二鸟”。 这正是空白的妙处。因为像这样的情节若实写了,不但容易使笔墨轻重不均。冲滤主调色彩,而且还使情节受到了限制,显得死板不活。而这里运用以虚写实、计白当黑的空白艺术手法,则使有限的画面中生出无限烟波,创造了烟云模糊的意境,增强了小说的空灵之美。若通部中万万件细微之事俱备,《石头记》真亦太觉死板矣。(取材于曹金钟《“矛盾”与<红楼梦>中意境的创造手法》)1.下列对材料一中“不写之写”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写之写”因其采用曲折复义表达方式而产生了大量艺术空白点。B.“不写之写”应从美学修辞学理解,而不能从考证或索隐角度理解。C.“不写之写”由“写”唤起人们对“不写”的感知认知,这对读和写都有一定难度。D.所有作品中的空白、笔触不到之处以及阅读时随意联想到的内容都属于“不写之写”。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不写”让读者可以不受任何限制地随意想象,填补文本空白。B.读者只能根据自己的主观经验对“不写”的内容进行单一解读。C.“不写”给予读者想象空间,读者可以有依据地丰富文本内容。D.因为“不写”文本变得毫无确定性,读者的理解也杂乱无章。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不写之写”手法的一项是( )A.第十三回,秦可卿的死讯传出来之后,身为公爹的贾珍“哭得泪人一般”;对丈夫贾蓉有何表现却未作交代。B.第三十五回,傅家两个嬷嬷受差遣去看望挨打的宝玉时私下谈论他“连一点刚性也没有”,后文却再未提及。C.第四十回,刘姥姥在宴会上逗笑,作者细致地描绘了众人失态大笑的场景,却未提及李纨和宝钗当时的反应。D.第九十八回,黛玉焚稿断痴情,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她声声呼喊着“宝玉,你好……”说到“好”字便没了下文。4.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只要运用“不写之写”和空白手法,作品就能够成为伟大的文学作品。B.不同读者对《红楼梦》中“不写之写”的内容理解可能存在差异,但都具有合理性。C.两则材料中“矛盾”制造空白的手法与“不写之写”的手法毫无关联。D.作家在创作时,不必考虑“不写之写”和空白手法,只专注于具体内容的描写即可。5.作者在小说中运用“不写之写”和设置空白有哪些好处?请简要分析概括。二、本大题共7小题,共28分。(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1题。(共20分)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 故礼者,养也。刍豢稻粱,五味调香,所以养口也;椒兰芬苾,所以养鼻也;雕琢刻镂,黼黻文章,所以养目也;钟鼓、管磬、琴瑟、竽笙,所以养耳也;疏房、檖貌、越席、床第、几筵,所以养体也。故礼者,养也。君子既得其养,又好其别。曷谓别?曰: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故天子大路越席,所以养体也;侧载翠芷[1],所以养鼻也;前有错衡[2],所以养目也;和鸾之声,步中《武》《象》,趋中《韶》《护》,所以养耳也;龙旗九旃[3]所以养信[4]也;寝兕、持虎、蛟韅、丝末、弥龙[5],所以养威也;故大路之马,必信至教顺,然后乘之,所以养安也。孰知夫出死要节之所以养生也?孰知夫出费用之所以养财也?孰知夫恭敬辞让之所以养安也?孰知夫礼义文理之所以养情也?故人苟生之为见,若者必死;苟利之为见,若者必害;苟怠惰偷懦之为安,若者必危;苟情说之为乐,若者必灭。【甲】故人一之于礼义则两得之矣一之于情性则两丧之矣。故儒者将使人两得之者也,墨者将使人两丧之者也,是儒、墨之分也。 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无天地,恶生?无先祖,恶出?无君师,恶治?三者偏亡焉,无安人。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取材于《荀子 礼论》)注释:【1】翠芷:香草。【2】错衡:指涂金的横木。【3】斿:旗上的飘带。【4】信:通“神”,指神气。【5】寝兕、持虎、蛟韅、丝末、弥龙:卧着的犀牛、蹲着的虎、蛟鱼皮做的马肚带、丝织的车帘、画了龙的车耳,以上都是君主车上各部分的装饰。6.下列对文中【甲】处画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故人/一之于礼义/则两得之矣/一之于情性/则两丧之矣B.故人/一之于礼义则/两得之矣/一之于情性则/两丧之矣C.故人一之于礼义/则两得之矣/一之于情性/则两丧之矣D.故人一之于礼义则/两得之矣/一之于情性则/两丧之矣7.下列对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争则乱,乱则穷 穷:陷入困境B.故礼者,养也 养:修养C.步中《武》《象》 中:符合D.尊先祖而隆君师 隆:尊崇8.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故制礼义以分之 肇锡余以嘉名(《离骚》)B.两者相持而长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十二章》)C.君子既得其养 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种树郭橐驼传》)D.是礼之三本也 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9.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如果追求没有限度和界限,就不能不争夺。B.孰知夫出死要节之所以养生也。谁知道献出生命、坚守名节是为了养护生命。C.苟利之为见,若者必害。如果只看到利益,这样的人就一定会害人。D.三者偏亡焉,无安人。这三个方面缺少一个,人们就不会安定。10.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争则乱”与墨家主张的“交相恶则乱”的意义完全相同。B.荀子在追溯礼的起源时,认为礼是为满足人的欲望而制定的。C.第三段从天子的角度论证了按照贵贱有别等原则实行礼义很重要。B.荀子认为对礼的重视,根本在于对天地、先祖、君师的重视。11.请根据文章内容,概括“礼”有哪些作用。(二)根据要求,完成下面题目。(8分)12.阅读下面《论语》中的四则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①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论语 公冶长》) ②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论语 公冶长》) ③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论语 雍也》) ④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论语 卫灵公》)(1)下面选项中与“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中的“道”意思最接近的一项是( )A.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B.吾道一以贯之。C.朝闻道,夕死可矣。D.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2)孔子评价弟子时更重视他们的优秀品质。请结合材料,用自己的话概括子路和颜回的品质,并就其中某一品质碳谈对你的启示。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22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3-16题。(共12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各题。喜观【1】即到复题短篇二首杜甫其一巫峡千山暗,终南万里春。病中吾见弟,书到汝为人。竟答儿童问,来经战伐新。泊船悲喜后,款款话归秦。其二待尔嗔乌鹊【2】,抛书示鹡鸰【3】.枝间喜不去,原上急曾经。江阁嫌津柳,风帆数驿亭。应论十年事,愁绝始星星【4】.注释:【1】观:杜观,杜甫的弟弟。【2】乌鹊:古人认为鹊噪预示远人将归。【3】鹡鸰:多活动于水边的一种飞鸟。《诗经 常棣》中有言:“脊令在原,兄弟急难”。【4】星星:形容稀疏白发。13.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首首联写“巫峡”“终南”,交代兄弟分离,又与尾联“泊船”“归秦”相呼应。B.第二首首联以“待”字起笔,时间被拉长,诗人的情绪转与乌鹊、鹡鸰,叙写生动。C.诗人讲究用字,表意精准,如“竟”表现答问细述全面,“嫌”反衬出等待时的心情。D.两诗多用衬托之笔,如“儿童问”、“嗔乌鹊”、“示鹡鸰”,衬写出诗人收书后的心情。14.诗人善于想象,虚化入笔,开拓诗境。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首颔联写诗人病中收到书信,知弟尚活,见信如面,想象两人朝夕相对。B.第一首尾联承上句,诗人知弟冒险而来,想到泊船后要慢慢商议“归秦”事。C.第二首颈联先写诗人登江阁翘望,再写想到弟弟乘船一定数算着到达的距离。D.第二首尾联写诗人在等待中预想兄弟会面后,叙谈十年颠沛流离的各种经历。15这两首诗的题目说的是“喜观即到”,但两诗中所写心情并不单是“喜”。请谈谈这两首诗分别抒写了诗人怎样复杂的心情,并比较其侧重点。16.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要求:字迹清晰。(10分)(1)《归去来兮辞》中“ , ”两句写天色已晚,作者还手抚孤松不愿离去,因为作者想借孤松以咏怀,喻自己卓然独立的坚贞气节。(2)《登快阁》中“ , ”两句是诗人初登快阁亭时所览胜景的描绘,也是诗人胸襟怀抱的写照。(3)在《陈情表》中,李密通过“ , ”这两句向晋武帝表明了自己本来就希望做官显达,并不顾惜名声节操。(4)《临安春雨初霁》中“ , ”描绘了一幅明艳生动的春光图,它在全诗中的作用不仅在于刻画春光,而是与前后诗意浑然一体的。(5)《项脊轩志》中,写作者在修葺之后的项脊轩中独自静默端坐,听自然界各种声音的句子是:“ , ”。四、本大题共4小题,共16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7-20题。钱塘江尽到桐庐 在浙西北桐庐的山水间行走,时常会与吟咏此地风光的古诗词相遇。这些刻写在江畔诗碑、餐馆墙壁等处的诗句不期然地跳进游人眼帘,为这一方土地上的美丽做着生动的注脚。 桐庐境内,峰峦竞秀,江河争流,山水交融。它的魅力的源泉,当首推富春江。富春江仿佛一条银色的玉带,绾接起两岸的山峦、田野和村落,迤逦连绵。“钱塘江尽到桐庐,水碧山青画不如。”这出自晚唐诗人韦庄笔下的诗句,清浅明丽,如同江水般带给人温润熨帖的感受。钱塘江流入桐庐、富阳境内,被称为富春江,这一段江山之美,赢来题咏无数。苏轼曾这样赞美:“三吴行尽千山水,犹道桐庐更清美。”诗人们寄情山水,屐痕处处,遍览天下美景,眼光往往挑剔;但桐庐却让他们这般迷恋痴醉,它该有着怎样独特的魅力啊!其实,对于这个地方,早在南北朝时期,吴均在《与朱元思书》中就已经有着极为生动的描写并发出“望峰息心”“窥谷忘反”的慨叹了。诗画不分家。富春江的涛声,在诗人吟哦声中化成一行行韵脚,而它的浪花溅落到宣纸上,便晕染成一幅幅画卷。元代,年近八十的黄公望游历至此,感慨于这里的山水美景,于是长住下来,绘就了被誉为“画中之兰亭”的《富春山居图》。画卷上,天地静穆,远山微茫,江阔波渺,村舍茅亭之间,樵夫钓客的身影参差隐现,弥漫着萧散淡泊的诗意。凭借艺术的非凡力量,大自然之美获得了永恒的生命。 我与富春江的首次相遇,是在桐君山对岸。桐君山是桐庐的标志,相传有一老人,于此山中桐木之下采药结庐,人问其名,老人不语,手指桐木。后来人们就称其为桐君,其所居之山为桐君山,所居之屋为桐庐。这“桐庐”之名也散发着浓郁的隐逸气息。而桐君老人,也成了后世供奉的中药鼻祖。将身心融入这一片清幽山水,显然更容易萌发对自由洒脱生活的向往。 的确有人以一种义无反顾的决绝,将整个生命交付给这里的灵山秀水。那一处高阁连亘、飞檐翘角的所在,便是严子陵钓台。严子陵为东汉时代的高士,曾与刘秀一同游学,后来刘秀即帝位,以盛礼邀严子陵入京,许以谏议大夫的高位,严子陵固辞不就,归隐富春江畔。清晨,山林间飘荡着淡蓝色的雾气,黄昏,江面上闪烁着碎银般的波光;修竹佳木在和风中窸窣作响,岩石旁侧奇花异草静静开放……数十年间,仰观俯察,静思默想,这里的每一幅画面,每一个细节,都是对自由旷达的生命方式的生动诠释。这缕精神的烟云,自此间的林泉烟霞中氤氲而出,弥散在后世众多典籍文章的册页和字行之间。 连那些胸中鼓荡着侠气剑胆的人,脚步一踏上桐庐的地面,心灵也不由变得柔软温润。最有代表性的无疑该是范仲淹了。这位北宋名臣,因为上疏直言,不为当权者所容,一生屡遭贬谪。第二次被贬,便是出任睦州知州,当时又叫桐庐郡。虽然驻守仅半年多时间,却先后写成《出守桐庐道中十绝》《萧洒桐庐郡十绝》等许多作品,描绘了桐庐的风光物事以及桐庐人惬意恬适的日常生活。这充分表露出他从桐庐山水中发现了一种能够让人移心易志的气质,这使得范仲淹在渴望报效社稷、造福苍生的同时,又向往闲云野鹤,优游林泉。这期间,范仲淹还重建了破败坍圮的严子陵祠堂并写下著名的《桐庐郡严先生祠堂记》,以表达无限的心仪之意。是的,置身于这样的山水现场,那些日常汲汲以求的功名利禄之类,在不知不觉中会失却分量;相反,那种似乎遥远缥缈的事物却变得具有质感。 今天,在桐庐的山水原野间徜徉行止,分明会有一种与大自然亲密而深切的融入感,仿佛严子陵、范仲淹的魂魄进入了自己的内心。在经济高速发展、物质生活日渐富足的当下,对超越的生活品质的追求,譬如“慢生活”的理念---脚步慢下来,心境静下来---愈发成为这里人们的共识。是的,脚步慢下来,心境静下来,才能够更好地发现和体会自然之美,探究存在的奥秘,感悟生命的意义。桐庐境内,有不少明清时代的古村,这里开发的一些旅游休闲项目,将农家生活、乡野情趣与时尚潮流巧妙地结合起来,别有情致。清晨醒来,从所住民宿走出来,走进田野深处,金黄色的野花恣肆地开放,三五成群的母鸡在田埂边觅食,水塘旁有水鸟梳理羽毛……在这样原始朴拙的环境中驻足,会真切地感受到生活是有根系的,心中会有一种笃实的家园感。 沉浸在质朴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历史人文氛围中,不经意间会不会忽略了桐庐的另一种光彩?今天的桐庐经济发达、产业丰富,是多个领域中的翘楚。走在城区街道上,感觉分明就是一座很有规模的现代化繁华都市。占据中国快递业的大量市场份额,被称为“三通一达”的申通、中通、圆通和韵达,都是从这里起步的。这几家快递巨头,堪称是桐庐经济飞速发展的一个生动隐喻。 就要离开桐庐,又一次从桐君山对面的江畔经过,又看到传说中中药鼻祖栖身的地方,不由得想到:星移斗转,人世更替,而大自然始终是人类的一味大药。(取材于彭程的同名散文)1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温润熨帖的感受 熨帖:舒服痛快B.氤氲而出 氤氲:烟雾云气浓郁C.徜徉行止 徜徉:徘徊,心神不宁D.多个领域中的翘楚 翘楚:杰出者18.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将现实世界里的桐庐山水与艺术世界里的桐庐山水融为一体,展现出秀丽的风光形胜和丰盈的诗画情韵。B.东汉的严子陵、北宋的范仲淹以及元代的黄公望归隐富阳江畔,将身心融入自然山水,构筑出别样的生命方式。C.今天的桐庐所开发的一些旅游休闲项目,依托明清时代的古村,融合了多种元素,充分体现出“慢生活”的理念。D.文章两次写到桐君山,作者在此处与美丽的富春江相遇又告别,桐君传说深厚的文化内蕴引发了作者深沉的思考。19.有人认为倒数第二段可以删去,你是否同意?请简述理由。20.文章最后一段说:“星移斗转,人世更替,而大自然始终是人类的一味大药。”这句话有着怎样的深刻含意?试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五、本大题共3小题,共66分。2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6分)① 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不仅生动地展示了北宋都城汴京的繁荣景象,而且还巧妙地揭示了当时社会存在的潜在危险和隐患。②画卷中,熙熙攘攘的人群、车水马龙的市集、川流不息的河流,构成了一幅热闹的市井生活画面,反映了社会的繁荣与富裕。③同时, 画卷折射出当时社会存在的诸多问题,如城防缺失、消防殆尽、民防涣散等……④虹桥桥上、桥下险情的画面,还展现了在盛世中遇到危机时,人们同舟共济、共渡难关的精神。⑤ 《清明上河图》不仅是研究北宋历史、文化、艺术的重要资料,也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不朽经典。(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①句中加点的两个关联词语可以删去。B.③句中“等”字后的省略号使用正确。C.④句中的成语“同舟共济”使用恰当。D.⑤句中画波浪线的两处需要互换位置。(2)不改变原意,将第②句中画线并被逗号隔开的两个语言片段整合为一个。将改写后的答案写在答题卡上。22.微写作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透露所在学校及个人信息。 (1)京剧、剪纸、太极拳、珠算、春节等44个项目被纳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请你为学校“非遗传承社”写一段招新宣传语,吸引更多的同学加入社团。要求:语言得体,有吸引力。(2)“把故事讲好”是小说家们的共同任务,请结合一篇(部)你读过的小说,谈谈作家是怎样把故事讲好的。要求:写出小说名称,明确讲故事的方法;言之有物,条理清楚。(3)请以“梦”为题目,写一首小诗或一段抒情文字。要求:感情真挚,语言生动。23.作文(5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冲浪是冲浪者站在冲浪板上驾驭海浪的水上运动,已被列为2024年巴黎奥运会的正式比赛项目。在惊涛骇浪之上翱翔,需要具备以下条件:海浪够高够大,且在冲浪者可驾驭的范围内;冲浪板尺寸合适,能被冲浪者灵活操控;冲浪者有足够的勇气,也有良好的身体素质。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在时代的浪潮中,我们应该如何做好一名冲浪者?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700字。参考答案一、本大题共 5 小题,共 18 分。1. (3 分)D2. (3 分)C3.(3 分)B4.(3 分)B5.(6 分)【参考答案】①可以避免行文死板僵化,使小说主调突出;②可以使小说具有开放性和不确定性、味之无穷的空灵之美;③可以设置种种悬念;④可以引发读者的联想与想象。【评分标准】本题共 4 个要点,每个要点 2 分,答出三个要点即可得满分。二、本大题共 7 小题,共 28 分。6. (3 分)C7. (3 分)B8. (3 分)D9.(3 分)C10. (3 分)A11. (5 分)【答案要点】(1) 礼可以平衡欲望与财物的关系,让二者相互制约增长,保持协调。(2) 礼可以满足人的欲望。(3)礼可以确立等级差别,使不同的人都有与之相称的身份规定,维护社会秩序。(4) 礼能培养性情,提高人的道德水平。(5) 重视礼的天地、先祖、君师三个本源,可以使人安定。【评分标准】本题一共 5 个要点,一个要点一分。12.(8 分)【答案要点】(1)(2 分)B(2)(6 分)子路:忠诚,勇敢。 颜回:好学,不迁怒于他人,不犯同样的错误。启示:略。【评分标准】子路和颜回的品质各 2 分,共 4 分,启示 2 分,言之成理即可。三、本大题共 4 小题,共 22 分。13.(3 分)D14.(3 分)A15.(6 分)【参考答案】第一首诗,诗人抒写了兄弟天各一方的悲伤,收信时的喜悲交织,对战乱中冒险而来的弟弟安危的担心,以及预想弟弟到后一起商议“归秦”事的悲喜交织。侧重表达喜中复杂的悲。第二首,诗人盼弟不至,与乌鹊、鹡鸰相言,抒写溢于言表的喜悦及不安焦虑。“嫌津柳”“数驿亭”更见诗人盼望中的急切。盼弟未至,揣想兄弟见面话十年事及早已愁白的头发,悲又深沉。侧重抒写喜悦中的急切期待。【评分标准】两首诗的情感各 2 分,共 4 分;结合诗句分析各 1 分,共 2 分。16.(10 分)(1)景翳翳以将入 抚孤松而盘桓(2)落木千山天远大 澄江一道月分明(3)本图宦达 不矜名节(4)小楼一夜听春雨 深巷明朝卖杏花(5)冥然兀坐 万籁有声【评分标准】一句 2 分,每空 1 分,出现错字、别字、多字、少字,该句不得分。四、本大题共 4 小题,共 16 分。17. C 【解析】徜徉:自由自在地行走(3 分)18. B 【解析】北宋的范仲淹、元代的黄公望并非归隐。(3 分)19.(4 分)【参考答案】示例一:不可删去。这一段写出了桐庐的经济发展状况、现代化程度,表明桐庐既有充满萧散淡泊的诗意、容易使人萌发对自由洒脱生活的向往的清幽山水,又有快节奏的现代生活。(2 分)保留这一段,其意图是,这里所倡导的是 “慢生活”,让生活在快节奏中的人们,走进自然山水,发现和体会自然之美,但并不是让人们像古人那样放弃功名利禄,远离人世,归隐自然山水;也不是一味地融入大自然,仰观俯察,静思默想,而不去从事正常的社会活动。示例二:可以删去。文章自始至终写桐庐的山水之美和这种美对人的生命方式的改变、心灵的净化、精神的提升。(1 分)而这一段写桐庐的经济发展状况、现代化程度,这游离文章主体内容,(1 分)删去这一枝蔓,不但不影响文章结构的完整,还使文章脉络更加畅通,内容更加集中,更有力地突出主题。(2 分)【评分标准】“内容概括”1 分,“关联语境”1 分,“原因分析”2 分,共 4 分。意思对即可。20.(6 分)【参考答案】含意:从古到今,大自然始终弥漫着萧散淡泊的诗意,能使人萌发对于自由洒脱生活的向往,具有修复人类心灵、提升生命意义的作用。(2 分)分析:古代,无数文人画家,寄情自然山水,创作出艺术作品以陶冶性情;严子陵固辞不就,灵山秀水给了他自由旷达的生活;范仲淹屡遭贬谪,借自然山水消解功名利禄之心,获得了心灵的安定。(2 分)今天,经济高速发展、物质日渐富足,却往往忽视心灵与精神的涵养,需要“慢生活”,时常在原始朴拙的环境中驻足,发现和体会自然之美,从而感悟到生活的本质,使过于物质化的心灵得以疗救,以获得家园感。(2 分)【评分标准】“含意”2 分,“结合内容分析”4 分,共 6 分。意思对即可。五、本大题共 3 小题,共 66 分。21.(1)(3 分)B(2)(3 分)答案示例:构成了一幅反映社会繁荣与富裕的热闹的市井生活画面22.(10 分)略23.(50 分)略第 页,共 页试题资源网-..(北京).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