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北京市通州区2024-2025学年高一下期末考试语文试卷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9分。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5题。材料一 中国传统绘画历史悠久,人物、山水、花鸟并称为三大画科。其中,花鸟画在两宋时期达到高峰,以写实风格和对自然的精细观察著称,不仅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也展现出重要的科学意义花鸟画的写实传统,始于五代时期的后蜀画家黄筌。在此之前,中国绘画多以人物为主。黄筌推动了花鸟画的兴起,并促使其在北宋时期成为独立的画科。他与家族成员共同形成“黄家画派”专注描绘动植物,尤其擅长画鸟类。 黄筌现存唯一署名真迹《写生珍禽图》,是研究其写实风格的重要作品。画中呈现了9种鸟类、11种昆虫和2种龟类,构图简洁,无背景衬托,所有动物均以侧身站立姿态绘出,酷似现代的生物图鉴。经学者陈水华测量,画中动物的比例与实物极为接近。例如,大山雀体长约11.6厘米(实物为12—14厘米),麻雀长13.1厘米(实物为12—15厘米),显示黄筌在形态和尺寸上的精准把握,体现了艺术之外的科学精神。 南宋画论家邓椿在《画继》中记载了219位宋代画家的小传,首篇即为宋徽宗赵信。在邓椿看来,徽宗“艺极于神”,其绘画不仅工致,更重细节。传说徽宗曾在宫中命画师描绘一只孔雀,所有人都画得华丽夺目,却未能令其满意。他指出,孔雀登上藤墩时总是先抬左脚,而画师们皆误画为抬右脚。这一故事虽或有夸张成分,但体现出徽宗对细节观察的重视。他秉承黄筌画派的风格,讲求写实精细,动笔前必先仔细观察对象。徽宗的态度对两宋画坛产生深远影响,尤其是宫廷画家普遍重视实地观察与自然写生,形成追求“形似”与“格法”的画风。 所谓“形似”,即描绘对象的外貌真实。例如,宋画中的白鹳鸰,有的带有“过眼纹”,有的则无。这并非画师观察疏漏,而是对白鹳鸽亚种差异的精准反映。这种细节,在未有现代分类学知识的年代,尤显难能可贵。所谓“格法”,即“格物之法”,指的是通过观察了解物种的习性和生态背景。如偏好独居的鸟类不应成群出现,地栖鸟类也不宜无故栖于枝头。画家还会依据鸟类食性作画,例如南宋的《桑枝黄鸟图》,表现了黑枕黄鹂啄食桑葚的场景,生动自然。此外,宋画还能反映鸟类的地理分布。如北宋徽宗的《写生珍禽图》中描绘的角百灵和凤头百灵,是典型的北方草原鸟类,而在南宋作品中则几乎不见踪影。在熟悉鸟类地理分布的陈水华眼中,这种物种的“消失”,不仅反映了生态地域的变迁,也体现了宋代画师以写实手法描绘自然的艺术理念,更是一个因山河沦丧、被迫南渡、偏安一隅的国家所留下的凄怆缩影。材料二 在“博物学”尚未成为独立科学门类的宋代,花鸟画已在无声中承担起记录、观察和分类自然的功能。黄筌、崔白、林椿、宋徽宗等画家,以写实笔法和严谨观察,绘出大量“图像化自然笔记”,展现了中国早期的博物学精神。宋代花鸟画起初用于宫廷装饰,逐渐演变为对动植物形态、习性和生态环境的细致描绘。如黄筌《写生珍禽图》描绘了9种鸟类、11种昆虫和2种龟类,并采用“无景构图”“标准侧身姿态”突出形态特征,类似今日的生物图谱。画面左下的“付子居宝习”题款,表明其兼具教学与图鉴功能,是早期“学习型博物图”的典型。 宋代画家不仅关注形态写实,还描绘生物行为和生态特点。林椿的《枇杷山鸟图》展现暗绿绣眼鸟对蚂蚁与枇杷果的双重兴趣,反映其杂食性;惠崇的《寒林鸳鸟图》则在雪景中呈现鸳鸯与北红尾鸲,准确传达候鸟的季节迁徙信息。这些作品表明宋代画家不仅是艺术创作者,也具备观察、记录与分类的能力,接近现代博物学者的工作方式。宋画院奉行“观察在先、动笔在后”,体现出系统性的自然研究方法。花鸟画因此不仅是艺术形式,更是一种图像化的博物学实践,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早期“东方博物学”的体现。 近年来,“中国历代画大系”工程中的《宋画全集》为深入研究宋代花鸟画提供了重要资料。研究者陈水华从中选取174幅以鸟类为主的画作,经过细致分析,辨识出67种鸟类,涵盖麻雀、喜鹊等常见种类,也包括红角雉、楔尾伯劳、蓝冠噪鹛、黄眉姬等较为稀见的物种。相比明清及现代花鸟画,这些作品展现出更丰富的物种多样性。 宋代画家虽未掌握现代鸟类分类学,却凭借对自然的深入观察,力求形态比例准确、羽毛结构细致。黄筌等人甚至追求画中鸟类与实物比例一致,体现出与博物学“真实再现自然”的理念高度契合。 在无摄影技术的时代,宋人通过观察与手绘精准记录自然。陈水华指出,其研究的画作中有88%的鸟类能准确识别至物种层级,说明宋代花鸟画不仅具艺术价值,也具科学参考意义,展现出中华文化中独特的知识传统。 当代不少自然插画师延续“画鸟先观鸟”的原则。专注猛禽的插画师翁哲认为,照片与视频难以捕捉物种细节与行为特征,因此坚持前往动物园和救护中心近距离观察,力求画作既形似又传神。在插画师肖白看来,观鸟是保证作品科学性的前提。鸳鸯是北京比较常见的水鸟,但有人喜欢把披着漂亮繁殖羽的雄鸳鸯与夏日盛开的荷花画在一起,花鸟相映,既好看又有“百年好合”的寓意。实际上,在荷花盛开的时候,雄性鸳鸯正身披朴素的非繁殖羽。在宋代画家的笔下,就几乎不会出现这种物候混乱的现象。(以上二则材料取材于董欧《传承千年的鸟类“博物画”》)1.根据材料一,下列对花鸟画写实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五代时期“黄家画派”始创花鸟画的写实传统,促使花鸟画在北宋时期成为独立的画科。B.画家黄筌《写生珍禽图》中的所有动物均侧身站立,未能展现出生物的复杂结构和动态。C.宋徽宗重视观察细节,讲求写实精细,这一态度影响了当时宫廷画家重观察与自然写生。D.宋代追求“形似”“格法”的画风,有助于画作准确展现描绘对象的外貌、习性及生态分布。2.根据材料二,关于宋代“花鸟画”体现“博物学”精神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代“花鸟画”初时装饰宫廷,逐渐演变为对动植物形态、习性和生态环境的细致描绘。B.宋代“花鸟画”类似生物图谱,能兼具教学与图鉴功能,是早期“学习型博物图”的典型。C.宋代的“花鸟画”要求画家具备细致的观察、分类等能力,与现代博物学者的工作方式存在差异。D.宋代“花鸟画”画家力求画中鸟的比例与实物一致,与博物学“真实再现自然”的理念契合。3.根据材料二,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画全集》以鸟类为主的画作中有喜鹊等常见种类和黄眉姬等较稀见物种,展现了物种的多样性。B.宋代花鸟画中有88%的鸟类可准确识别到物种层级,体现出中国文化在自然分类方面的独特贡献。C.当代一些自然插画师认为,观鸟是确保作品科学性的基础,这延续了宋代花鸟画“画鸟先观鸟”的原则。D.宋代画家笔下用盛开的荷花与披繁殖羽的鸳鸯寓意“百年好合”的画作,是古代物候学研究的成果。4.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与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南宋画论家邓椿《画继》的首篇是赵佶的原因,不仅因他“艺极于神”,更因其师承黄筌。B.宋代画家绘制的大量“图像化自然笔记”展现了博物学精神,是“博物学”形成的标志。C.宋代画家的《桑枝黄鸟图》《寒林鸳鸟图》均体现了“忠实反映自然世界真貌”的思想。D.现代学者陈水华、翁哲肖白等人认为现代技术不能捕捉鸟的细节和特征而亲自观鸟。5.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说明研究宋代“花鸟画”的重要性。二、本大题共5小题,共16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0题。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取材于苏洵《六国论》)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能独完 完:保全B.暴霜露 暴:暴露C.始有远略 始:才D.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下:降低身份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①不赂者以赂者丧 ②秦以攻取之外B.①始速祸焉 ②而望幸焉C.①齐人勿附于秦 ②其势弱于秦D.①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②视为止,行为迟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有人说:六国因为贿赂秦国互相丧失土地,弊病在于向秦国求和。B.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好像抱着柴去救火,柴不烧完,火不会熄灭。C.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有这样的形势,却被秦国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D.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却还有可以不向秦国割地求和而战胜它的形势。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A.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B.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C.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D.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10.用原文语句填空,将下面一段文字补充完整。 文章第二段论证“赂秦而力亏”,却未忽视“攻取”,在“① ”和“② ”的事实论证后,推理出秦之大欲,诸侯之大患“固不在战矣”;又用事理对比,从“③ ,④ ”推理出“至于颠覆,理固宜然”,逻辑严密。三、本大题共5小题,共29分。阅读下面宋词,完成11-13题。(12分)水龙吟 落叶王沂孙[1] 晓霜初著青林,望中故国凄凉早。萧萧渐积,纷纷犹坠,门荒径悄。渭水风生,洞庭波起,几番秋杪[2]。想重崖半没,千峰尽出,山中路,无人到。 前度题红[3]杳杳,溯宫沟、暗流空绕。啼螀[4]未歇,飞鸿欲过,此时怀抱。乱影翻窗,碎声敲砌,愁人多少。望吾庐甚处?只应今夜,满庭谁扫?注释:【1】王沂孙:宋末元初词人,其词多咏物之作,且间寓身世之感。【2】秋杪(miǎo):暮秋,秋末。【3】题红:指红叶题诗事。相传唐朝上阳宫女在红叶上题诗,抛红叶到流水中寄怀幽情。【4】螀(jiāng):蝉的一种。11.下列对这首词的词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晓霜初著青林”两句,描绘了暮秋清晨,青林被霜覆盖,词人因景发凄凉之情,奠定全词的情感基调。B.“前度题红”三句,借“红叶题诗”典故,暗示过去的时光,表现了词人对过去的追忆与无法解脱的情感。C.“啼螀未歇”六句,写寒蝉哀叫,鸿雁凄鸣和落叶堆积窗前,布满台阶,勾起了词人忧愁与孤独的情思。D.“愁人”意为愁苦之人,这里不仅指词人,也包括经历了亡国之难,对故国满怀眷恋与无限深情的人们。12.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萧萧渐积”借用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的意境,描写风吹草木摇落的声音宏大。B.“洞庭波起”化用屈原“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描写洞庭湖水势波澜壮阔。C.“望吾庐甚处”三句使用两个问句,结尾处留白,呼应全词的情感基调,耐人寻味。D.此词表面咏“落叶”,实则借“落叶”寓意词人年老离乡的处境,暗含落叶归根之情。13.此词将咏物、绘景和抒情融为一体,请结合全词赏析。14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要求:字迹清晰。(8分)(1)《阿房宫赋》指出六国衰亡,秦朝覆灭的根本原因在于不能施仁爱民,含蓄地发出“ ,; , ”的告诫,暗寓讽谏之意。(2)《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以水木为喻,从正反两方面论述了“思国之安者, ”,“不念居安思危, ”。(3)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中以“盖儒者所争, , ,而天下之理得矣”立论,从而为变法正名。15.根据要求,回答问题。(9分)(1)《红楼梦》中有许多关于戏剧的内容,其中一些观戏、点戏的情节隐射了贾府及其人物命运。下列相关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十一回贾敬寿辰宴上,王熙凤点《还魂》和《双官诰》,她说“再唱这两出,也就是时候了”一语双关,既指宴会尾声,也暗示贾府运势已尽。B.第十八回元妃省亲时,演出的剧目《豪宴》《乞巧》《丁郎认父》《孙行者大闹天宫》,学者认为,这暗示了贾府衰败和元妃由宠而亡、黛玉的死。C.第二十二回宝钗庆生时,宝钗点《西游记》,凤姐点《刘二当衣》,暗示贾府的外强中干;宝钗还点《鲁智深醉闹五台山》,暗示宝玉将来出家。D.第二十九回贾母带人去清虚观打醮时,贾珍选《白蛇传》《满床笏》《南柯梦》三部戏,象征贾府创建、荣盛和衰亡的过程,暗示贾府最终的衰落。(2)阅读《红楼梦》第二十二回(节选),按要求回答问题。 贾母深爱那作小旦的与一个作小丑的,因命人带进来,细看时益发可怜见。因问年纪,那小旦才十一岁,小丑才九岁,大家叹息一回。贾母令人另拿些肉果与他两个,又另外赏钱两串。凤姐笑道:“这个孩子扮上活像一个人,你们再看不出来。”宝钗心里也知道,便只一笑不肯说。宝玉也猜着了,亦不敢说。史湘云接着笑道:“倒像林妹妹的模样儿。”宝玉听了,忙把湘云瞅了一眼,使个眼色。众人却都听了这话,留神细看,都笑起来了,说果然不错。一时散了。材料中宝钗“不肯说”、宝玉“不敢说”、湘云“敢说”,请任选其中两人,简要分析其在此情节中的表现及性格特点。四、本大题共4小题,共19分。阅读下面作品,完成16-19题。在酒楼上 ①我从北地向东南旅行,绕道访了我的家乡,就到S城。我曾在这里的学校里当过一年的教员。深冬雪后,风景凄清,懒散和怀旧的心绪联结起来,我竟暂寓在S城的洛思旅馆里了。我所住的旅馆是租房不卖饭的,饭菜必须另外叫来,但又无味,入口如嚼泥土。窗外只有溃痕斑驳的墙壁,帖着枯死的莓苔;上面是铅色的天,白皑皑的绝无精采,而且微雪又飞舞起来了。我午餐本没有饱,又没有可以消遣的事情,便很自然的想到先前有一家很熟识的小酒楼,叫一石居的。我于是立即锁了房门,出街向那酒楼去。其实也无非想姑且逃避客中的无聊,并不专为买醉。 ②“一斤绍酒,十个油豆腐,辣酱多些。”我边吩咐堂倌,边走向靠窗的位置坐下。楼上“空空如也”,任我拣得最好的坐位:可以眺望窗外废弃的园子:几株老梅竟斗雪开着满树的繁花,仿佛毫不以深冬为意;倒塌的亭子边还有一株山茶树,从暗绿的密叶里显出十几朵红花来,赫赫的在雪中明得如火,愤怒而且傲慢,如蔑视游人的甘心于远行。我这时又忽地想到这里积雪的滋润,著物不去,晶莹有光,不比朔雪的粉一般干,大风一吹,便飞得满空如烟雾。…… ③正因是下午,酒楼冷清,四周仅剩空桌。我望着废园,渐感孤独,却又不愿有人来打扰。 ④突听得脚步声,我抬头去看,就吃惊的站起来。我竟不料在这里意外的遇见朋友了,——假如他现在还许我称他为朋友。那上来的分明是我的旧同窗,也是做教员时的旧同事,面貌虽然颇有些改变,但一见也就认识,独有行动却变得格外迂缓,很不像当年敏捷精悍的吕纬甫了。 ⑤我请他同坐,他略有迟疑才落座。起初我感到意外,继而生出几分悲哀与不快。他仍是乱发苍颜,面瘦如削,神情平静,却透出一丝颓唐。惟有当他四下张望,看向废园时,眼中忽现我在旧日课堂上熟悉的光芒——那种曾能射人的精神之光。 ⑥“你在太原做什么呢?”我问。 ⑦“教书,在一个同乡的家里。” ⑧“这以前呢?” ⑨“这以前么?”他沉思似的说,“无非做了些无聊的事情,等于什么也没有做。” ⑩“我一回来,就想到我可笑。”他一只手扶着酒杯,似笑非笑的向我说。“我在少年时,看见蜂子或蝇子停在一个地方,给什么来一吓,即刻飞去了,但是飞了一个小圈子,便又回来停在原地点,便以为这实在很可笑,也可怜。可不料现在我自己也飞回来了,不过绕了一点小圈子。又不料你也回来了。你不能飞得更远些么?” “这难说,大约也不外乎绕点小圈子罢。”我也似笑非笑的说。“但是你为什么飞回来的呢?” “也还是为了无聊的事。”他一口喝干了一杯酒,眼睛略为张大了。“无聊的。——但是我们就谈谈罢。” 堂倌端来新菜,桌上满是酒菜,楼上弥漫着烟气与油豆腐的热气,显得热闹些了;楼外雪越下越大。 他慢慢说道:“今天我做了一件无聊事,但我愿意做。以前我东边邻居长富有个女儿阿顺,长相普通,却极能干,母亲早亡,照顾弟妹又打理家务,邻里都称赞她。我母亲还记得她小时候因得不到红剪绒花哭了半夜,于是托我这次回南买两朵送她。” “我并不嫌麻烦,反而愿意为她出点儿力。” 窗外沙沙的一阵声响,许多积雪从被他压弯了的一枝山茶树上滑下去了,树枝笔挺的伸直,更显出乌油油的肥叶和血红的花来。天空的铅色来得更浓;小鸟雀啾唧的叫着,大概黄昏将近,地面又全罩了雪,寻不出什么食粮,都赶早回巢来休息了。 “一直到济南,我才买到剪绒花,一朵红的,一朵粉的。我不知她喜好,只想着她会喜欢。” “午后我去了阿顺家,家还在,但父亲长富气色不好。儿子和二女儿阿昭在门口,听我问起阿顺,那小子竟盯着我,恶狠狠的似乎就要扑过。我只好离开,去了对面柴店,老发奶奶还在,邀我进去。”“她叹气说:‘顺姑没福戴那花了。’” “她告诉我:顺姑去年春灭开始消瘦,常常流泪,不说缘由,夜里哭,父亲也生气。到秋初病倒不起,临终前才说,那晚伯伯长庚来借钱,她不肯给,他冷笑说:‘你男人比我还不如!’她自此郁结成疾,长富安慰她也无济于事。” “老发奶奶还说:‘若她真信她男人不如贼,那太可怕了。可惜她竟信了那贼的话,白白送命。’” “我事也办完了,剪绒花托她转交阿昭,只回复母亲说阿顺很喜欢就好。这些事不过是模模胡胡地过日子,过了新年,我还是去教‘子曰诗云’。” 我讶异地问:“你救‘子曰诗云’?” 他说:“自然。你还以为教的是ABCI)么?我先是两个学生,一个读《诗经》,一个读《孟子》。新近又添了一个,女的,读《女儿经》。连算学也不教,不是我不教,他们不要教。” 我感叹道:“真没想到你教这些。” 他说:“他们老子要他们学的。我不过是个教书的,无所谓。这些事,随便罢了……” 他说着满脸通红,似醉非醉,眼神却低沉。我微微叹息,无言,便唤堂倌结账。堂倌送上账来,交给我;他不像初到时候的谦虚了,只向我看了一眼,听凭我付了账。 我们一同走出店门,他所住的旅馆和我的方向正相反,就在门口分别了。我独自向着自己的旅馆走,寒风和雪片扑在脸上,倒觉得很爽快。见天色已是黄昏,和屋宇和街道都织在密雪的纯白而不定的罗网里。(取材于鲁迅的同名小说)16.根据语境,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这时又忽地想到这里积雪的滋润,著物不去著物不去:这里指故地的旧事像南方的雪一样,留存在记忆里,无法忘记。B.很不像当年敏捷精悍的吕纬甫了敏捷精悍:指吕纬甫在S城任职时表现的精明、过于敏感,处事十分固执。C.长富安慰她也无济于事无济于事:这里指即使长富对阿顺说她的未婚夫不是贼,阿顺还是病故了。D.我还是去教“子曰诗云”子曰诗云:指学生家长仍坚持让子女学习传统经典,如《论语》《诗经》。17.下列对小说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②段写“我”回到S城后,在旅店另叫来的饭菜难吃,心中充满烦恼,感到无聊,独自前往酒楼,为后文遇见吕纬甫作铺垫。B.第④⑤段“我”见到吕纬甫时,他样貌大变,行动迟缓愚钝;当他被“我”邀请就座时,他很是迟疑,这令“我”感到悲哀与不满。C.第 段刻画了一个生活在旧社会,对命运顺从、单纯善良的女性形象——阿顺。阿顺的死亡象征了封建的宗法、婚姻制度对底层女性的压迫。D.小说展现了“我”对吕纬甫遭遇的同情和惋叹,惊愕于他背弃过去的理想,作者无力帮他走山窘境,体现出鲁迅小说具有对国家命运深度忧虑的特点。18.请结合小说具体内容,简要分析吕纬甫这一形象。19.根据小说内容,赏析第②段和第 段中酒楼外景物描写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五、本大题共3小题,共67分。20.语言基础应用(7分)若想了解中国社会就不能不识中国字。字的形成,背后可能表现到很多文化生活与社会生活的经验, 。 。 。 。沦,从水从仑,就是水的纹理,使我们联想到费孝通认为亲属关系就像石子投入水中形成的同心圆波纹。伦,从人从仑,《说文》说:“伦,辈也。”辈字也有类别与序次的意思,所以人的类别序次、关系谓之伦。《乡土中国》谈“伦”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论,从言从仑,有条理之言谓之论,如苏洵在《六国论》中有层次、有逻辑地进行陈述与推理。可见理解了从“仑”得字,得意义,得来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社会。(1)根据语境,将下列句子填写在横线处,顺序恰当的一项是( )①自关系与秩序的建立言之是合,自条理或类别的辨析言之是分②潘光旦认为凡属从“仑”的字都有条理和秩序的意义③与这些生活有间接关系的字如此,有直接关系的字更是如此④“仑”字从亼从册,亼是合,册是分A.②①③④B.①②③④C.③②④①D.②④③①(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要求: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21.微写作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超过150字。不透露所在学校及个人信息。(1)“烟霾”指烟草制品燃烧或使用时释放的烟雾及其残留物,形成室内外环境污染。它既有二手烟的即时危害,也有三手烟的长期影响,特别对老人和孩子危害更大。2025年是《北京市控制吸烟条例》实施十周年,请你为社区举行的“拒绝烟霾,行动起来”活动拟写一份劝告书。要求:语言简洁,条理清晰。不超过150字。不透露所在学校及个人信息。(2)学校举办以“致敬经典”为主题的校园戏剧节,你打算将哪部小说(或其节选)改编成戏剧,参与展演,请说说你的理由。(本试卷中出现的文本除外)要求:明确写出作品及其作家,重点陈述理由,理由合理。不超过150字。不透露所在学校及个人信息。(3)请以“书香”为题目,写一段抒情文字或一首小诗。要求:感情真挚,语言生动,有感染力。不超过150字。不透露所在学校及个人信息。22.作文(50分)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目写在答题卡上。不透露所在学校及个人信息。(1)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目写在答题卡上。不透露所在学校及个人信息。 心有光芒,方能追梦;微光汇聚,推动社会进步。唯有将个人梦想融入时代,将个人奋斗融入国家发展,才能实现自我价值,创造未来。 请以“梦想与时代同行”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2)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目写在答题卡上。不透露所在学校及个人信息。 研学不仅是观赏风景的旅程,更是与文化深度接触的体验。在古老的街巷中触摸到历史的回响,在博物馆里观赏古代文明遗迹,或在小院中聆听当地人的故事……这些瞬间往往带来深深的感动和深刻的体悟。 请以“一场与 的相遇”为题,写一篇记叙文,叙述你在研学活动或外出参观中,与某种文化遗物、历史遗迹、传统工艺、文化人物等相遇的经历。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合理、充实,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通州区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质量检测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2025年7月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9分。1.(3分)B2.(3分)C3.(3分)D4.(3分)C5.(7分)答案要点:①写实风格的花鸟画不仅具备高度的艺术价值,还展现了古代画家对自然的细致观察,兼具教学与图鉴功能,为后世的自然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②花鸟画能反映鸟类的地理分布及生态环境的变化,具有显著的科学参考意义,帮助我们理解古代生态变迁和物种分布。③花鸟画体现了中国早期的博物学精神,展示了中华文化在自然观察、物种分类等方面的独特知识传统。④宋代画家的观察方法影响了现代自然插画和博物学,尤其是“画鸟先观鸟”的原则。【评分说明:7分。按“评标说明”给分】二、本大题共5小题,共16分。6.(3分)C(始:起初,最初)7.(3分)B(B项两句中的“焉”均为语气词。A项第一句中的“以”为介词,“因为”;第二句中的“以”为介词,“用”。C项第一句中的“于”为介词,“对,对于”;第二句中的“于”为介词,表比较,相当于“比”。D项第一句中的“为”为动词,“治理”;第二句中的“为”为介词,“因为”。)8.(3分)A9.(3分)D10.(4分)答案:①(较)秦之所得②诸侯之所亡③诸侯之地有限/奉之弥繁④暴秦之欲无厌/侵之愈急【评分说明:4分。每空1分。按“评标说明”给分】三、本大题共5小题,共29分。11.(3分)C12.(3分)C13.(6分)答案示例:上片写景为主,以“晓霜初著青林”五句描写秋末霜染林木,落叶飘零,门庭荒芜,既是自然之景的萧瑟,也是战乱后山河破碎、社会荒凉的写照,透露出词人内心的悲凉。“渭水风生”七句紧扣落叶、万山无人,以典故寄寓乡国之悲。下片抒情,“前度题红杳杳”三句用典故,借故国旧宫冷落写朝代更迭;“啼釐未歇”实写寒蝉鸿雁哀鸣,映衬亡国之愁。“望吾庐甚处”三句设疑留白,蕴含思乡的惆怅与孤独。全词借落叶抒发对时光流逝、世事无常的感慨,寄托身处乱世的孤寂与无奈及思国怀乡之情。【评分说明:6分。按“评标说明”给分】14.(8分)(1)秦人不暇自哀 而后人哀之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2)必积其德义 戒奢以俭(3)尤在于名实 名实已明【评分说明:8分。每空1分。写对一句得1分,每句中只要有一处错误,该句不得分】15.(9分)(1)(3分)B(2)(6分)答案示例:①宝钗“不肯说”:宝钗不轻易表达自己的想法,懂得克制,避免陷入困境。这种沉默体现了她性格中的稳重与谨慎,善于隐藏内心的特点。②宝玉“不敢说”:反映了他对复杂局面或情感的回避和无所适从。他的沉默表现了性格中的软弱和对现实的逃避的特点。③湘云“敢说”:湘云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言语直接且毫无顾忌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展现她性格中的豪爽与坦诚,果敢和率真的特点。【评分说明:6分。按“评标说明”给分,意思对即可给分】四、本大题共4小题,共19分。16.(3分)B(指吕纬甫在S城任职时反应灵敏、精力充沛、办事干练)17.(3分)B18.(6分)答案要点:吕纬甫从充满理想的年轻人,变成了精神麻木、对生活失去信心的中年人,(1分)体现了对当时社会与自我命运的屈服。(1分)中年的吕纬甫“行动变得格外迂缓”,他感到无聊、孤独与彷徨,对自己逐渐衰败的现状有清醒认识。(1分)他“送剪绒花”的行为透露出内心尚存的爱与期望。(1分)他对母亲敷衍的回应和教《女儿经》等读物的态度,表明他在封建制度的压迫下选择了妥协,表现出对生活的敷衍与麻木。(2分)【评分说明:6分。按“评标说明”给分,意思对即可给分】19.(7分)答案要点:①雪中老梅、山茶:作者用老梅的繁花、山茶的火红对比出“我”内心的孤独与失落,又以南北之雪作对比,表达希望仍在。②积雪滑枝、饿鸟归巢:通过积雪从被压弯的山茶枝上滑落,表现出雪越下越大的景象,同时树枝重新笔挺伸直,象征着生活的艰难与反弹。此景暗示着前路的曲折与悲壮,为下文人物命运的无奈作铺垫。③雪、天空的变化:暗写雪由小变大,增强悲剧气氛。雪的愈加密集与沉重,天空愈发阴沉,象征着人物内心的压抑与社会环境的沉重,渲染了作品的悲凉氛围。【评分说明:7分。按“评标说明”给分,意思对即可给分】五、本大题共3小题,共67分。20.(7分)(1)(3分)C(2)(4分)答案示例:字的形成,背后可能关涉(涉及)到很多社会生活与文化生活的经验21.(10分)微写作:略22.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