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临沧市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云南省临沧市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高二年级期末统测试卷
语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一、阅读(70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先秦儒家在考量人与动物的关系时,强调和谐、仁爱。如何实现此种理想?路径就是“尽物之性”,即万物向荣,各尽其性。董仲舒在总结儒家的仁爱思想时所说的“质于爱民,以下至于鸟兽昆虫莫不爱。不爱,奚足谓仁”实质上不过是对儒家天人合一思想下处理人与物之关系的态度的延伸表达而已。不过,在先秦儒家看来,对动物的爱与对人的爱还是有区别的。这种有区别的爱源于儒家的差等之爱理念。这种差等之爱循着“亲亲——仁民——爱物”的路径递减。对人的爱尚且为差等之爱,对动物的爱自然又次之。
那么,在利用乃至食用动物方面,先秦儒家是如何做到与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相一致的呢?他们的做法:制天命而用之,杀伐以时。荀子认为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而动物“有父子而无父子之亲,有牝牡而无男女之别”,其道德地位自然低人一等,因此动物可以为人所用。不过他并不主张对动物随便利用和过度利用,而是主张遵循自然规律而用,即“杀伐以时”。他说:“圣王之制也: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鼍、鱼鳖、鳅鳣孕别之时,罔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从实践层面讲,这种做法至少始于禹王时代。
(摘编自王云岭《儒家视野中人与动物的关系与启示》)
材料二:
从天道的角度而言,人与万物都处于气化过程的某个环节,二者相互影响,彼此依赖,统一于一个生命共同体之中。可以说,人与万物在本然的、自在的和物理的意义上处于共生状态。如果人类承担起对天地的道义责任,将会使人与自然实现一种自为意义上的更加繁荣的共生状态,其理想就是“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中庸》)。从物的个体性和特殊性出发,虽然人与万物共为一体,但二者存在对立的关系和利益上的冲突。《周易》曰“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万物都在气的运行过程中获得自己的规定性和同一性。在气化过程中,每个个体要实现自己生命的本性,就不得不利用他者所提供的各类条件,故万物之间也存在着竞争和敌对的对待关系。
儒家认为自然向人类呈现出两个面,一是“天行有常”的一面,“顺天者存,逆天者亡”,天的运行有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人和自然都要服从同样的规律,这是人类可以感知、学习和效法的。二是天的“神化”的一面,自然万物相互作用方式、机制具有神妙性和不可测度性。“神”是对变化的状态与性质的描述,同时也可视作自然界变化的动力,那是阴阳之气自身所具有的一种能动性力量。这种力量条贯畅达,流行于自然万物之中,形成一切生物及其生命过程。在今天看来,自然界中生态系统的演化和生态危机的发生仍然是以一种我们还没有充分理解的机制在进行。对自然的占有和控制一定会带来自然的不可避免的报复,就此而言,孔子所言的“畏天命”仍然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现实意义。
顺应自然就应尊重事物固有的性质和发展规律,不戕害万物的生命,让万物按照自己的本性发展,使其各得其所、各遂其性。顺应自然就要顺应自然变化发展的时序和节律,春夏秋冬和日月、昼夜、寒暑的推移、动植物的生长繁殖都是通过“时”来体现的。儒家理解的“时”就是自然的律令、气化的顺序和场景,并非纯物理意义上的抽象时间,而是有具体规定性的体现天道的时序和时节。《周易》从哲理方面说明了人要做到“时中”并“与时偕行”,而《礼记·月令》则具体规定了当政者每月应该做的事情。荀子提出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需要不失其时,砍伐、捕捞等活动也要遵守时节,这是对大自然规律的一种顺应,也是基于此而对万物的合理保护。
为了生存和发展,人类不得不取用万物以作为自己的生活资料,但万物的一体性要求人们对万物的取用必须是合理的、有限度的。在取用万物的情景、次序、程度和心态上,应当体现出由人与万物的对立统一关系所带来的理性考量和价值关怀。儒家主张仁爱万物,又主张爱有差等。王阳明在《传习录》中说:“禽兽与草木同是爱的,把草木去养禽兽,又忍得。人与禽兽同是爱的,宰禽兽以养亲,与供祭祀、宴宾客,心又忍得。至亲与路人同是爱的,如箪食豆羹,得则生,不得则死,不能两全,宁救至亲,不救路人,心又忍得。”与此同时,人在利用自然时应保持一种泛爱万物的共同体意识,有此意识,人的自我不再是一个孤立的个体存在,而是一个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大我。宇宙之内的事就是人自己分内的事情,“见鸟兽之哀鸣觳觫而必有不忍之心”“见草木之摧折而必有悯恤之心”“见瓦石之毁坏而必有顾惜之心”,这种仁爱之心能促成人类肩负起应有的道德责任,做到爱万物与有节制地取用万物的统一。
(摘编自周广友《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的生态意蕴》)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先秦儒家在考量人与动物的关系时,强调和谐、仁爱,但认为对人和动物的爱存在差等之爱。
B.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是说人与万物存在对立关系和利益上的冲突。
C. “顺天者存,逆天者亡”,人和自然都要服从同样的规律,“畏天命”在当今仍有现实意义。
D. 荀子主张遵循自然规律而用、春耕等不失其时,杀伐以时,这一做法在禹王时代就已开始。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荀子认为人的地位高于动物,因此动物可以为人所用,甚至为人所食,这与王阳明在《传习录》中的观点是完全对立的。
B.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多处引用儒家经典言论,增强了观点的说服力,丰富了文章的内涵,体现了儒家对待自然的思想和观点。
C. 虽然人与万物之间存在着竞争和敌对的对待关系,但人类需要承担起对天地的道义责任,努力使人与自然实现共生状态。
D. 每个人都不是一个孤立的个体存在,都是大自然的一分子,都应怀着仁爱之心有节制地对待万物,取用万物。
3. 下列选项,最符合材料二第三段观点的一项是( )
A. “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董仲舒
B.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孟子
C. “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使有一物失所,便是吾仁有未尽处”。——王阳明
D. “见鸟兽之哀鸣觳觫而必有不忍之心”“见草木之摧折而必有悯恤之心”“见瓦石之毁坏而必有顾惜之心”。——王阳明
4. 请简要说明材料二的行文脉络。
5. 儒家的“仁爱”思想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是如何体现的?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旗谱(节选)
梁斌
运涛走后,江涛心上难过,一个人悄悄走回城里去。到了第二年夏季,他在贾老师的领导下,第一次参加了群众运动,抵制英国货、日本货。进行罢工罢课,反对帝国主义屠杀工人领袖顾正红的暴行。贾老师叫他领导同学们写标语、散传单。到了开会的那一天,拿着小旗的人,在大街上来来往往。其中有农民、长工、小学教员、学生们……在戏楼上开了大会,他们就开始游行了。江涛站在队伍前头,领导人们喊口号,喊声像雷鸣,震撼全城。买卖家、市民们,都立在大街上看,拥拥挤挤,站满了一条街。他回头一看,举起的拳头就像树林一样多。他明白,受压迫的人们,不止他们和忠大伯两家。反对黑暗势力的人,不是孤单的。
他被群众的热情感动了,眼角上含着泪花,脑子里透出一线黎明的熹微的光亮。他想参加共产党,和贾老师更靠近一点。
开会回来,江涛觉得心神不安。坐也不是,立也不是。走到教室里,拿出一本书来读,又读不下去。回到宿舍里,想睡一觉,转着眼珠睡不着。①看天黑下来,火烧云照满了天空,不知不觉走到贾老师屋子那里去。贾老师正在窗前读书、喝茶。
贾老师窗外有棵马榕花,正在开着。②伞形的花朵上,发散出浓烈的香气,离很远就能闻到。有几只大蜜蛾,吐出长须在粉色花朵上扑棱着。他几次想走近去,把心里的事情谈出来,又不好意思。看天上晚霞散了,星星快出来了,想回宿舍去。走了几步,又转回来。停了一下,下了个决心,低下头,硬着头皮走过去。
贾老师听得声音,猛一抬头,看见江涛走到跟前。放下书,摩挲着江涛的头顶,说:“好!今天你干得不错!”
江涛笑眯眯的,睁开大圆眼睛,看了看贾老师。才想说话,觉得口腔里发热,嗓子喑哑住了。他哑着嗓子说:“好什么,学习着干呗!”几乎说不上话来。这时,他想开口谈,又腼腆地停住。脸上泛出笑意,只是笑。
贾老师也想到:他心上一定有什么事情!又让他喝茶。江涛喝了一会儿茶,烫了烫嗓子,热也退了。他说:“今天我才明白,运涛为什么参加革命、参加共产党!”
贾老师听了,抬起头停了片刻,又从上到下看了看江涛,说:“受压迫的人们,参加了共产党,更好反对黑暗势力。”他觉得江涛主动提出这个问题,是一件可喜的事情。又拍拍江涛肩膀,亲切地说:“受苦的人们,要想改变苦难的命运,改变这条旧的道路,”说到这里,他举起拳头,“只有斗争,斗争,斗争……”他又问江涛:“将来你想干什么职业?”
江涛说:“为了给祖爷爷争口气,我想参加革命……”他把朱老巩的死、爷爷下了关东、父亲和冯老兰打了三场官司的事,说了一遍。说着说着,热血往上涌,举起拳头说:“我想举起红旗,带领千万人马,向罪恶的黑暗势力进攻!”
③贾老师一下子笑出来,说:“好!人儿不大,口气不小,看你能干得出来干不出来!”
江涛抑制着感情说:“干得,干得出来!”
贾老师说:“想干革命吗?到农民里去,到工人里去,去当个矿工吧!真正能帮助他们觉悟过来,组织起来,那就是实际的革命经验……没有一个领袖,不是从群众里起来的!”
江涛觉着到了提出问题的时候,他说:“我想参加共产党!”
贾老师说:“好嘛!你是农民的儿子,不,你是一个手艺工人的儿子嘛,共产党就是欢迎你们来参加。”
江涛脸上一时笑得红了,像一朵粉红色的芍药花。狂热沿着血管鼓动着他,两只脚直想跳跃起来,像站在云彩上。张起两条胳膊问:“那,我应该怎么办?”他问的是,要否履行什么手续和仪式。他还不知道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共产党员。
贾老师抬头想了一想,在屋子里走来走去,说:“叫我……想一想,你年岁还小,参加团是可以的……”他从书架上取下一本书来,递给江涛说:“你的热情,你的要求,是很好的。再好好地读一读这本书吧!你要明白‘社会’,明白‘阶级’和‘阶级’的关系……”
从此,江涛开始读起书来。
到了第二年秋天,在一个中午,江涛抓紧一点时间读着书的时候,父亲走到他的眼前。一见江涛,笑花了眼睛,两手打着哆嗦。
江涛问:“爹!你来了?”
严志和说:“好啊!出了一件大喜事!”
江涛见父亲欢乐的样子,问:“什么事?叫你老人家这么高兴?”
严志和解开怀襟,掏出一封信来。两手捧给江涛,手还打着战。江涛拿过一看,嘿!是运涛的家信!他心跳起来,手指头颤得几乎拆不开信口。心里一时兴奋,用力皱紧眉头,眯缝着眼睛,不让泪水流出来。严志和看他兴奋得不行,笑嘻嘻儿说:“孩子,慢着!不要慌!”
父亲、母亲:
敬启者,儿自远离膝下,即来南方参加革命军。在军队上过了半年,又到军官学校学习。学校是官费,连纸笔服装都发给。现下,刚从学校毕业,上级叫我当了见习连长。父亲!你们会为我高兴吧!从此以后,我要站在革命最前线,去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政客,铲除土豪劣绅!
南方不比北方,到处是欢欣鼓舞,到处看得出群众革命的热情,劳动人们直起腰来了。你们等着吧,革命军到了咱们家乡,一切封建势力,一切土豪恶霸们都可以打倒!
离家时,没告诉老人们,请原谅!
我工作很忙,不多写了。问奶奶、忠大伯好!此祝
阖家均吉
儿运涛谨上
1926年7月
看着信,他心里还在忽闪。严志和看他嘴上只是嘟嘟,也不念出来,就说:“嗯,我在这里听着哩,你可念出来呀!”江涛猛地抬起头来笑了。他忘记父亲在他的身旁,又念了一遍。
严志和眨着长眼睫毛,拿过这封信来,用手摸着,翻过来看看,翻过去看看,实在不愿放下来。他说:“去吧!去给忠大伯,给你奶奶他们念念,叫他们高兴高兴吧!”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江涛积极参与了抵制外国货等群众运动,体现了他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密切关注。
B. 江涛早就认识到共产党代表了广大无产阶级利益,更加坚定了参加共产党的决心。
C. 严志和、江涛在收到运涛的家信后都很兴奋,表现了二人对运涛的思念和关心。
D. 小说中展现的严家兄弟二人的相关事迹是当时许多年轻革命者斗争经历的缩影。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画线句子①,通过环境描写来烘托人物心情,衬托了江涛内心的激动不安。
B. 画线句子②,运用景物和细节描写,就是为了给人物的对话营造温馨的氛围。
C. 画线句子③,运用了语言描写,展现了贾老师沉稳、谦和的形象特征。
D. 小说以时间为线索,从运涛走后的第二年夏天写到了秋天,情节张弛有致。
8. 请简要分析江涛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
9. 运涛的家信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英宗以疾未亲政,皇太后垂帘,左右交构,几成嫌隙。韩琦奏事,太后泣语之故。琦以帝疾为解,太后意不释,修进曰:“太后事仁宗数十年,仁德著于天下。昔温成之宠,太后处之裕如;今母子之间反不能容邪?”太后意稍和,修复曰:“仁宗在位久,德泽在人。故一日晏驾,天下奉戴嗣君,无一人敢异同者。今太后一妇人,臣等五六书生耳,非仁宗遗意,天下谁肯听从。”太后默然,久之而罢。修始在滁州,号醉翁,晚更号六一居士。天资刚劲,见义勇为,虽机阱在前,触发之不顾。放逐流离,至于再三,志气自若也。学者求见,所与言,未尝及文章,惟谈吏事,谓文章止于润身,政事可以及物。凡历数郡,不见治迹,不求声誉,宽简而不扰,故所至民便之。或问:“为政宽简,而事不弛废,何也?”曰:“以纵为宽,以略为简,则政事弛废,而民受其弊。吾所谓宽者,不为苛急;简者,不为繁碎耳。”为文天才自然,丰约中度。其言简而明,信而通,引物连类,折之于至理,以服人心。超然独骛,众莫能及,故天下翕然①师尊之。奖引后进,如恐不及,赏识之下,率为闻人。
(选自《宋史·欧阳修传》,有删改)
材料二:
自古宦者乱人之国,其源深于女祸。虽有忠臣、硕士②列于朝廷,而人主以为去己疏远,不若起居饮食、前后左右之亲为可恃也。故前后左右者日益亲,则忠臣、硕士日益疏,而人主之势日益孤。势孤,则惧祸之心日益切,而把持者日益牢。安危出其喜怒,祸患伏于帷闼③,则向之所谓可恃者,乃所以为患也。患已深而觉之,欲与疏远之臣图左右之亲近,缓之则养祸而益深,急之则挟人主以为质。虽有圣智,不能与谋。谋之而不可为为之而不可成至其甚则俱伤而两败。故其大者亡国,其次亡身,尽杀以快天下之心而后已。此前史所载宦者之祸常如此者,非一世也。夫为人主者,非欲养祸于内,盖其渐积而势使之然也。
(选自欧阳修《五代史宦者论》,有删改)
材料三: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选自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
【注】①翕然:一致。②硕士:品节高尚、学问渊博之士。③帷闼:比喻皇室之内,闼指门内。
10. 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谋之A而不可B为C为之D而不可成E至F其甚G则俱H伤而两败。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太后意稍和”与“欲诚其意者”(《大学之道》)两句中的“意”词义不同。
B. 晏驾,古时帝王死亡的讳称,帝王之死也称“崩”“驾崩”,而诸侯之死称“薨”。
C. “学者求见”与“慈父见背”(《陈情表》)两句中的“见”用法和词义相同。
D. “安危出其喜怒”中的“危”与成语“正襟危坐”“危言危行”中的“危”词义不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太后的成见在韩琦进行调解后仍然没有化解。欧阳修进言说,仁宗在位时间久,影响深远,如果不按照仁宗的遗愿办,天下没有谁肯听从。
B. 欧阳修性格刚强,几次被放逐,但他的志气依然如故。欧阳修与一些文人谈话时只谈论官吏治事的问题,他认为与政事相比文章太深奥。
C. 欧阳修在几个郡任职时不显露治理事迹,不追求名声荣誉,为政宽松简易而不烦扰,欧阳修解释他所说的“宽”是不做苛刻急迫的事。
D. 君主越来越孤立,宦官们的地位越来越牢固,君主的安危决定于宦官们的喜怒,祸患就潜伏在皇宫内部,最严重的可以导致亡国。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超然独骛,众莫能及,故天下翕然师尊之。
(2)夫为人主者,非欲养祸于内,盖其渐积而势使之然也。
14. 材料三中欧阳修说”祸患常积于忽微”,材料二的哪些内容体现了这一观点?请简要说明。
(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书愤二首(其二)
陆游
镜里流年两鬓残,寸心自许尚如丹。
衰迟罢试戎衣窄,悲愤犹争宝剑寒。
远戍十年临的博①,壮图万里战皋兰②。
关河③自古无穷事,谁料如今袖手看。
【注】①的博:山岭名,这里泛指川陕。②皋兰:山名,在今甘肃省兰州市南面。③关河:泛指边塞之地。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人对着镜子,发现两鬓已有残缺,但诗人表示自己报国的雄心壮志还在。
B. 诗人感慨自己迟暮衰弱,不胜戎衣;但悲愤聚集于胸,宝剑还闪烁着寒光。
C. 诗人想起了当年之事,曾驻守在遥远的的博,还曾满怀理想而鏖战于皋兰。
D. 边塞之地的战事无休无止地发生,诗人早就料到自己会因衰老而不再上战场。
16. 这首诗与陆游的另一首《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都抒发了诗人的“悲愤”之情,两首诗中“悲愤”之情的内涵有什么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班主任在班会课上引用苏轼《赤壁赋》中的“________,________”两句,直白地告诉同学们一个道理:不属于自己的钱财不要拿取。
(2)小梅在学习中发现,归有光在《项脊轩志》中善用叠词来写景状物,如“________”一句描写了庭院台阶的寂静,如“________”一句描写了枇杷树的生长情况。
(3)古诗词中,诗人(词人)有时把物当作人来写,使写景状物更生动形象,如“________,________”。
二、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在牛河梁的最高处久久站立。东北大地上的祖先啊,你聪灵的智慧,引燃了一段段叮咚作响的岁月。沉重或轻巧的敲击声四下响起,那是坚毅的敲击、敏捷的敲击,让生活更加充实,让生命更有意义。
不错,牛河梁是一方净土。祖先们选择这里,感受着这里的水土、这里的光照。我似乎接通了古人的心灵,想象着他们如何举动、如何念想,甚至如何发声。那些岩石,印满了他们的影子,打磨的,雕琢的,搏斗的,耕作的。我不知道接下来还有什么,肯定还会有,现在只是翻开了厚重历史的一页。事实上,每一只陶罐、每一粒粟米,乃至每一条河流、每一座山梁,都在释放着人类文明的密码,推动历史的进程。
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采用第二人称来表达,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段简要分析。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如果改成“那些岩石,印满了他们打磨的、雕琢的、搏斗的、耕作的影子”,二者表达的意思差不多,为什么原句的表达效果更好?请简要说明。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研究发现,有些植物要经历一个低温休眠过程来完成花芽分化,促进花芽发育、成熟。这个过程在植物生理学中被称为春化。来自温带的植物经历一段时间的低温之后,才能由营养生长阶段转入生殖生长阶段,准备开花。加温是( 甲 )。很多花卉对温度非常敏感。冬天,将盆栽花卉移入温室中,逐步加温,同时保持85%以上的湿度,让植物误以为春天到了,慢慢从休眠中醒来乃至开花。①在古代,人们巧妙地利用有机肥发酵来升温,②或通过燃烧木柴来升温。③现在,人们用天然气或电来实施升温的目的,④能够更加精准地控制植物开花的节奏。⑤部分开花晚的植物,⑥园艺师还会将一定脓度的外源激素药液喷洒在其枝条及芽点上,⑦促使植物开花。
此外,修剪也是促使花卉提前盛开的方法,通过修剪,可以调整植株的形态,同时( 乙 ),来满足枝条上的花芽所需的营养,促使花卉提前盛开。
20. 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1. 文中第一段标序号部分有一处错别字和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书写没有错误,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2. 下列选项中的“通过”与文中加点的“通过”,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部门制订的计划,必须经统一审核并获得通过后方能实施。
B. 火车以极快的速度通过隧道,给旅客的耳朵带来了震动。
C. 某公司董事会已经全票通过并接受了有关的收购要约。
D. 通过一个多小时的交流,我逐渐明白了对方真正的意图。
三、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高考结束后的某高中校门口,一位女生挑着扁担的身影格外引人注目,扁担两头挑着的是装满被褥和课本的行李,这位女生步伐坚定地走在人群中。
这一场景被路人拍下发到网上后,这位女生迅速走红,她的故事打动了无数人。她的故事之所以动人,是因为她的举动展现了当代青年学子的珍贵品质。高考是一次人生经历,也是人生的新起点,这位女生能承受重量的肩膀,终将成为托举其梦想的支点。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高二年级期末统测试卷
语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一、阅读(70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1~5题答案】
【答案】1. B 2. A
3. B 4. ①首先,指出人与自然共生与对等关系:讨论了人与自然的共生状态及其对立关系,强调二者的相互依存与竞争。
②接着,提出要尊重和敬畏自然:阐述了儒家对自然的尊重与敬畏,指出自然的规律性和神妙性。
③然后,提出要顺应和保护自然:强调顺应自然的发展规律,提出按时节进行生产活动是对自然的顺应和保护。
④最后,提出要合理利用自然:讨论了在合理利用自然时应体现的理性和价值关怀,主张在利用中保持对万物的仁爱。
5. ①“尽物之性”,即万物向荣,各尽其性。不戕害万物的生命,让万物按照自己的本性发展,使其各得其所、各遂其性。
②顺天命而用之,杀伐以时,不随便利用和过度利用动物,主张遵循自然规律而用。
③主张人在利用自然时应保持一种泛爱万物的共同体意识,宇宙之内的事就是人自己分内的事情。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6~9题答案】
【答案】6. B 7. B
8. ①对革命活动充满热情。在贾老师的领导下,江涛积极参与抵制洋货、罢工罢课等群众运动,站在队伍前头领导人们喊口号,展现出他对革命活动的热情。
②有正义感。家庭的遭遇,如朱老巩的死、父亲和冯老兰打官司等,让他深知黑暗势力的压迫,他渴望反抗这种压迫,改变受压迫的命运。
③纯真青涩。当他想和贾老师谈参加共产党的事情时,感到不好意思、腼腆,体现了他的纯真和青涩。
④有理想抱负。他表示要为祖爷爷争口气,举起红旗,带领千万人马向黑暗势力进攻,体现了他远大的理想抱负和投身革命的坚定决心。
9. ①从情节上看,运涛的家信是一个重要的情节转折点,它的出现打破了江涛原本的生活节奏,给江涛和父亲带来极大的兴奋,推动了故事的进一步发展,也为后文江涛更加坚定地走革命道路做了铺垫。
②从人物塑造方面,运涛在信中描述的在南方参加革命军的经历以及他的抱负,与江涛的革命追求相呼应,进一步激发了江涛的革命热情,丰富了江涛的人物形象,也从侧面衬托了运涛的革命形象。
③从主题表达上,家信中提到南方的革命形势以及运涛要打倒帝国主义、军阀政客、土豪劣绅等内容,反映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和革命潮流,深化了小说反对黑暗势力、追求革命胜利的主题。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0分)
【10~14题答案】
【答案】10. CEG
11. C 12. B
13. (1)(他)超脱(且有)独特的追求,众人没有谁能够比得上,所以天下人一致效法、尊崇他。
(2)那些做君主的人,不是想要在宫中养成祸患,大概祸患都是逐渐积累(而形成)的情势造成的。
14. ①君主与不离左右的宦官越来越亲密,与忠臣、正人君子越来越疏远。
②君主越来越孤立,惧祸心理就越来越深切,而宦官们的地位也就越来越牢固,祸患就产生了。
(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
【15~16题答案】
【答案】15. D 16. ①两首诗中的“悲愤”之情都包含着诗人满怀报国之志而壮志难酬的悲痛和愤懑。②这首诗写边塞之地的战事无休止而自己只能袖手旁观,抒发了诗人一心报国却又无可奈何、满怀报国之志而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③《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写诗人回忆曾在前线的过去,还感叹诸葛亮出师雄文,抒发了诗人想施展收复失地的抱负而得不到重用、满怀报国之志而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题答案】
【答案】 ①. 苟非吾之所有 ②. 虽一毫而莫取 ③. 而庭阶寂寂 ④. 今已亭亭如盖矣 ⑤. 昆山玉碎凤凰叫 ⑥. 芙蓉泣露香兰笑(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二、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8分)
【18~19题答案】
【答案】18. ①增强亲切感,打破时空界限,与祖先直接对话,拉近了距离,读者也更易共情。
②强化情感表达,使作者对祖先智慧的赞美之情更加浓烈和直白。
③更有代入感,让读者以作者的视角,直观想象祖先创造历史的场景。
19. ①原句将“打磨的”“雕琢的”“搏斗的”“耕作的”后置且单列,读起来更简洁有力,更富有节奏感。
②相比改句而言,原句有强调作用,更能激发读者联想古人活动的画面,更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2分)
【20~22题答案】
【答案】20. 甲:促使花卉提前盛开的方法
乙:将营养集中于开花的枝条上
21. (1)错别字:⑥,将(“脓度”中的)“脓”改为“浓”。
(2)病句(表述不当):③,修改:现在,人们用天然气或电来达到升温的目的。
⑤,修改:对(或“对于”)部分开花晚的植物。
22. D
三、写作(60分)
【23题答案】
【答案】例文:
当代青年的负重与飞翔
高考结束后的校门口,一位女生挑着扁担的身影定格成一道独特的风景——两头是被褥与课本,中间是挺直的脊梁。这一幕之所以打动人心,不仅因其与传统印象中高考结束后的狂欢场景形成鲜明对比,更因那根扁担上承载的不仅是物质的重负,更是一个青年面对人生转折时的从容与坚韧。当代青年的珍贵品质,恰在于他们懂得:唯有肩膀能承受重量,心灵才能托举梦想。
历史长河中,负重前行始终是青春最动人的姿态。孔子周游列国时“发愤忘食,乐以忘忧”的执着,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的上下求索,都是中华文明对负重前行的最早诠释。抗战时期,西南联大学子徒步穿越山河,用扁担挑着书籍与仪器完成“教育长征”;改革开放初期,无数青年背着行囊南下闯荡,在异乡的土地上开辟新天地。这些身影与那位挑扁担的高考女生何其相似——他们都将重负转化为前行的动力,在物质的重量中淬炼精神的强度。古人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这根扁担,实则是历史赋予每一代青年的成长必修课。
当代社会中,这位女生的选择展现了对物质主义的超越智慧。当同龄人或许正计划着毕业旅行、更换电子设备时,她选择用最朴实的方式搬运自己的“家当”。这不是贫困的象征,而是一种清醒的生活态度——她明白,被褥代表着基本生活需求的满足,课本则象征着精神世界的充实,二者缺一不可。法国思想家卢梭曾说:“我们手中的金钱是保持自由的工具,而我们所追求的金钱则是使我们受奴役的工具。”在这个物质丰富的时代,能分清生活必需与欲望膨胀,能平衡物质需求与精神追求,正是当代青年最需修习的生活哲学。那位女生肩上的扁担,恰似一个平衡的天平,度量着物质与精神的恰当比例。
扁担作为一种古老的运输工具,在当代社会已成为稀见风景。但那位女生挑着扁担的身影提醒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青春的质地始终需要用坚韧来编织。被褥的柔软与课本的厚重,恰似人生需要的温情与理性;扁担两端的平衡,则是处理现实与理想关系的永恒智慧。一个人的肩膀能承受多大重量,他的世界就有多宽广。
当无数青年学会用肩膀而非抱怨承受重量时,个人梦想与民族复兴便有了最坚实的支点。这根扁担,终将从肩上卸下;但从中获得的成长,将永远托举着他们飞向更高远的天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