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北京市第五十七中学2024-2025年度高一年级期末考试语文加卷(参考用时30分钟,答案写在加卷答题纸上)一、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每题2分)材料一《诗经》的编纂者可能运用了最早的信息处理技术。据《周礼》记载,周王朝设有“采诗官”、通过“木铎巡行”收集民间歌谣,形成系统的采集、分类、保存机制。这种将口头文学固化为文字典籍的过程,体现了早期人文成果与技术手段的共生关系。在敦煌莫高窟,研究人员利用多光谱成像技术,使被烟尘覆盖千年的壁画重现绚烂色彩。当科技的光芒照进幽暗洞窟,我们不仅看到了更清晰的线条、更读懂了古人笔下“天衣飞扬,满壁风动”的美学追求。(取材自《人文典籍的科技守护》)材料二2023年,某AI团队训练人工智能仿写杜甫诗歌。在学习了1450首杜诗后,AI生成的《秋兴八首·其九》中“孤城落日残霞外,独客危楼望眼空”等诗句引发争议。支持者认为其意境逼近原作,反对者则指出:缺乏安史之乱的生命体验,技术永远无法复制“万里悲秋常作客”的历史沉重感。这种现象印证了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的观点:科技可以计算原子的轨迹,却无法测量诗人颤抖的手腕。但值得注意的是,该Al通过分析平仄规律、意象组合等数据特征,客观上为古典诗歌研究提供了新的计量维度。(取材自《当AI遇见唐诗》)材料三法国卢浮宫2024年推出“达芬奇实验室”互动展览。观众佩戴MR混合现实设备后,不仅能看见《蒙娜丽莎》的颜料层次分解图,还能通过触觉手套感受笔触的起伏。策展人克莱尔表示:“技术不是为了解构神秘感,而是搭建更多人接近人文经典的桥梁。”这种尝试暗合中国“道器相济”的传统智慧。王夫之在《周易外传》中提出“器以载道”,现代科技正以全新方式诠释着这个命题——当3D打印复原了残损的青铜器纹饰,我们获得的不仅是视觉完整的“器”,更是重新流动起来的礼乐之“道”。(取材自《博物馆里的数字革命》)18.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代采诗制度具有系统化特征。 B.多光谱成像技术改变了壁画内容。C.技术手段可用于文化遗产保护。 D.文字固化是信息处理早期形态。19.材料二中AI仿写杜诗的争议,核心分歧在于( )A.诗歌格律的准确性。 B.历史体验的可复制性。C.意象组合的创新性。 D.数据维度的有效性。20.结合材料三,对“器以载道”的现代诠释最准确的一项是( )A.技术设备承载审美价值。 B.文物修复再现古代工艺。C.数字媒介传递文化精神。 D.交互装置取代传统展览。21.三则材料共同说明( )A.科技发展必然导致人文精神消亡。 B.传统人文研究需要量化分析方法。C.技术创新与人文传承可以协同共生。 D.人工智能终将超越人类艺术创作。二、语言运用及文言知识题组(每题2分)22.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主任戴斌在接受人民网记者专访时表示,看上去火的是“热辣滚烫”的麻辣烫,实际上打动人的是温暖如昨的生活美好。A.威廉·莎士比亚,英国文艺复兴时期剧作家、诗人,被誉为“人类文学奥林匹斯山上的宙斯”。B.学习《庖丁解牛》,要深入思考“依乎天理”“因其固然”等语句的含意,结合对解牛过程的描写,理解其高超技艺之中蕴含的天道,从而全面把握这个故事的寓意。C.几乎所有小说都可纳入“生与死”“爱与恨”“美与丑”等宏大母题中。D.云象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23.下列对《红楼梦》相关内容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贾宝玉在太虚幻境中翻阅了预示金陵十二钗命运的判词,其中贾惜春的判词是“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B.林黛玉前往梨香院探望病中的薛宝钗时,目睹了宝玉与宝钗互验通灵宝玉与金锁上的铭文,这两份铭文暗示了宝玉和宝钗的“金玉良缘”。C.史湘云初入贾府拜年时,因咬舌将“二哥哥”唤作“爱哥哥”,林黛玉当面调侃其发音缺陷,史湘云则以“将来得个咬舌的林姐夫”反唇相讥。D.元妃在大观园游览过程中,将“红香绿玉”改为“怡红快绿”,既体现出元妃的审美倾向,也表明了她对宝玉耽于玩乐、蔑视功名的委婉批评。2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焉用亡郑以陪邻 以吾一日长乎尔B.沛公乃夜驰之沛公军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C.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D.吾其还也 失其所与,不知2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破灭之道也(规律) ②率赂秦耶(全都) ③固不在战矣(所以)④思厥先祖父(他的,他们的) ⑤则胜负之数(次数,数量)⑥永保无疆之休(喜庆,福禄)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③④⑤ D.①②⑥26.下列各句中,对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恤国事 恤:顾念,忧虑B.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特:仅仅,只C.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 膏泽:施恩惠,名词活用作动词。D.冀君实或见恕也 见:表被动27.下列各句中加点实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藉寇兵而赍盗粮 赍:送给B.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举:攻克C.却宾客以业诸侯 业:使成就霸业D.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择:选择,选取28.下列各组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 乃令张良留谢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B. 公为我献之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C. 不如因善遇之 因击沛公于坐,杀之D.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何辞为三、古代诗歌阅读(8分)晚登三山还望京邑[1]谢朓[2]灞滨望长安,河阳视京县[3]。白日丽飞甍[4],参差皆可见。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去矣方滞淫,怀哉罢欢宴。佳期怅何许,泪下如流霰。有情知望乡,谁能鬒[5]不变!注释:【1】三山:在今南京市西南,京邑:指南朝齐都城建康,即今南京市。【2】谢朓:南齐文学家。此诗作于他出任宣城太守途中。【3】灞:水名,流经长安城东,诗人王粲作于汉末长安大乱时的《七哀诗》中曾有“南登霸陵岸,回首塑长安”之句。京县,西晋都城洛阳。诗人潘岳《河阳诗》中曾有“引领望京室”之句。【4】甍(méng):屋脊。【5】鬒(zhěn):黑发。29.下列对诗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灞涘”二句,借典故写登高远望,表现出诗人对京色的眷恋之情。B.“白日”二句,写豪门多光耀,流露出诗人对贫富参差可见的愤慨。C.“去矣”二句,写此去久远、欢宴难再,为下文惆怅泪流积蓄情势。D.“有情”二句,写黑发会变,真切地传达出有情人望乡产生的愁绪。30.请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入手,简析“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在全诗中的作用。(6分)试卷第2页,共3页答案第2页,共3页北京市第五十七中学2024-2025学年度高一年级期末考试语文加卷 参考答案1.B 2.B 3.C 4.C【导语】这篇阅读材料通过三个典型场景,展现了科技与人文的深度互动:从《诗经》编纂的早期信息处理,到AI仿写唐诗引发的创作本质之辩,再到现代博物馆的沉浸式体验。材料以"技术赋能人文"为主线,揭示了二者既张力又互补的关系--科技既可成为文化遗产的守护者,也面临复制人文内核的局限,最终指向"道器相济"的智慧。案例横跨古今中外,呈现了人文传统在技术浪潮中的传承与创新。1.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B."改变了壁画内容"错,根据材料一"在敦煌莫高窟,研究人员利用多光谱成像技术,使被烟尘覆盖千年的壁画重现绚烂色彩"可知,多光谱成像技术是让被烟尘覆盖的壁画重现绚烂色彩,而不是改变壁画内容。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历史体验的可复制性"错,材料二中提到"支持者认为其意境逼近原作,反对者则指出:缺乏安史之乱的生命体验,技术永远无法复制'万里悲秋常作客'的历史沉重感",核心分歧在 AI 缺乏像杜甫经历安史之乱那样的生命体验,即历史体验的可复制性。故选B。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材料三以法国卢浮宫的"达·芬奇实验室"互动展览为例,观众佩戴MR混合现实设备能看见《蒙娜丽莎》的颜料层次分解图,还能通过触觉手套感受笔触的起伏,说明技术作为"器"承载着艺术作品的文化精神,即数字媒介传递文化精神。故选C。4.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C.材料一体现了技术手段用于文化遗产保护,材料二说明AI虽有争议但也为古典诗歌研究提供新计量维度,材料三表明技术是搭建接近人文经典的桥梁,综合来看,技术创新与人文传承可以协同共生。A."科技发展必然导致人文精神消亡"过于绝对,材料中体现的是技术对人文传承的作用;B. "传统人文研究需要量化分析方法"只是材料二的内容,不全面;D. "人工智能终将超越人类艺术创作"在材料中未体现,材料二提到技术无法复制诗人的生命体验,说明人工智能不能超越人类艺术创作。故选C。5.D【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文中引号表示特殊含义。A.表示特定称谓。B.表示引用。C.表示强调。D.表示特殊含义。故选D。6.D【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人物、情节和基本内容的整体把握能力。D.“表明了她对宝玉耽于玩乐、蔑视功名的委婉批评”错,元妃将“红香绿玉”改为“怡红快绿”,主要是出于审美方面的考虑,“红”代表桃花,“绿”代表芭蕉,修改后的名称更具诗意。而“绿玉”被替换,是因为元妃不喜欢“玉”字重复(宝玉名中含 “玉”),并非对宝玉“耽于玩乐、蔑视功名”的批评。实际上,元妃对宝玉十分疼爱,在省亲时还特意让宝玉题诗,并未流露出批评之意。故选D。7.C【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一般虚词,一词多义现象的分析的能力。A.不相同。“以”,连词,表目的,来。句意:为什么要灭掉郑国来增加邻国的土地呢。“以”,介词,因为。句意:因为我比你们年长一些。B.不相同。“之”,动词,到……去。句意:沛公于是在夜里骑马跑到沛公的军营。“之”,结构助词,的。句意:假如没有那个人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C.相同,均表示转折,却。句意:现在人家有了大功,却要攻打他。句意:视力足以看清鸟兽秋天新生细毛的末梢,却看不到整车的柴草。D.不相同。“其”,语气副词,表商量语气,还是。句意:我们还是回去吧。“其”,代词,代指自己。句意:失去自己所结交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故选C。8.B【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①错误。“道”,原因。句意:这就是六国破灭的原因。②正确。句意:难道全都是因为贿赂秦国吗?③错误。“固”,本来。句意:本来就不在于战争。④正确。句意:想起他们的祖辈父辈。⑤错误。“数”,命运。句意:胜败的命运。⑥正确。句意:永远保持没有止境的美善。正确的是②④⑥。故选B。9.D【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正确。句意:不顾念国家大事。B.正确。句意:并不只是朝廷上的士大夫加以反对。C.正确。句意:没能帮助皇上干一番大事业,使老百姓得到好处。D.错误。见:用在动词前,表对“我”怎么样。句意:希望您或许能够宽恕我。故选D。10.D【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正确。句意: 把武器借给了贼兵,把粮食送给了盗匪 。B.正确。句意:又大败楚、魏两国的军队,攻取了千里土地,至今还巩固地统治着。C.正确。句意:拒绝宾客来使其他诸侯国成就功业。 D.错误。“择”同“释”,舍弃。句意:江河湖海不舍弃细流,所以能成就它的深邃。故选D。11.C【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副词,于是/副词,才。句意:于是让张良留下来辞谢。/估计我回到军营里,您才进去。B.代词,指礼物/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句意:您替我献上它们。/希望您详细说明我不敢背叛恩德。C.都是介词,趁机。句意:不如趁此好好对待他。/趁机在座位上击杀沛公,杀了他。D.介词,替/句末语气词,呢。句意:谁是给大王出这条计策的人呢?/还辞别什么呢?故选C。12.B 13(1)内容方面作用:未逝的晚霞铺展成多彩的锦缎,澄清的江水平静得如同素绢。内容作用:诗句呈现出的绚丽悦目(澄净开阔)的景物与全诗迟缓的情调形成反差,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旧乡的留恋。(2)结构方面作用:与上句“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相接,与下句“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相连,六句诗共同构成一幅明丽美好、多彩空灵的画面,将诗人登临所见层次清楚地展现出来。【解析】1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B.“流露出诗人对贫富参差可见的愤慨”错误。“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斜阳照射使飞耸的屋脊色彩明丽,高高低低清晰可见。远远望去,皇宫和贵族第宅飞耸的屋檐高低不齐,在日光照射下清晰可见。写尽满城的繁华景象和京都的壮丽气派。“参差”二字既写京城宫殿楼阙的密集,又使整个画面显得错落有致。故选B。1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句作用的能力。“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残余的晚霞铺展开来就像美丽的彩锦,澄清的江水平静得如同一匹白练。描写白日西沉,灿烂的余霞铺满天空,犹如一匹散开的锦缎,清澄的大江伸向远方,仿佛一条明净的白绸。这一对比喻不仅色彩对比绚丽悦目,而且“绮”、“练”这两个喻象给人以静止柔软的直觉感受,也与黄昏时平静柔和的情调十分和谐。全诗前两句交代离京的原因和路程,领起望乡之意。料想此地难回而生的惆怅,表达了诗人对旧乡的留恋。“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远远望去,皇宫和贵族第宅飞耸的屋檐高低不齐,在日光照射下清晰可见。“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是以细笔点染江洲的佳趣。鸟儿尚知归来,而人却离乡远去,何况故乡正满目春色如画,直教人流连难舍。由“白日”过渡到“余霞”,由“人家”过渡到自然,“喧鸟”更衬“江静”,繁花与“余霞”争艳。六句诗描绘了登高望景图,展现出时间的推移和诗人视角的变化。答案第2页,共3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北京市第五十七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附加题).docx 高一语文附加卷答案(2).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