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百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卷(图片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福建省百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卷(图片版,含答案)

资源简介

福建百校高二期末考试


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
的指定位置。
2,请按题号顺序在答题卡上各题目的答题区城内作答,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
答题区域均无效。
3.选择题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答案的标号涂黑;非选择题用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
上作答;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考试结束后,请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
合题目要求的。
1,下表为不同地区出土的人骨样本中牙齿的平均磨耗等级统计表。据此可知
对比组
地区
平均磨耗等级
经济类型
故如甲木组
西藏
4.4
牧业为主
下王岗组
河南
3.7
初级农业
游邀组
山西
4.2
原始农耕
洋海组
新接
4.1
农牧兼营
西山组
甘肃
3.3
小米农业
A.农业革命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
B.边疆地区的人地矛盾突出
C.农业革命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D.中原地区的磨耗等级最高
2.考古发现,商代祭祀常用人牲,甲骨卜辞中记载“贞:其刈羌用于祖乙”,显示以羌人献祭祖先:
而周代祭祀强调“明德慎罚”,青铜器铭文《何尊》记载“唯王恭德裕天”,突出以德配天、敬天保
民的理念,祭祀多用牛羊等牺牲替代人牲。这一变化反映出
A.青铜铸造技术的革新
B.治国理念的转变
C.区域经济格局的调整
D.等级制度的强化
3.春秋时期,居住在“晋南鄙”的姜戎氏称自己“饮食衣服不与华同,货币不通,言语不达”,但亦
能赋《诗》以明其志;位于东南地区的吴国贵族亦自称“周之胄裔”“比于诸华”“同于先王”。这
反映出当时
A.周天子丧失天下共主地位
B.周边民族对华夏的认同
C.周边民族完全融入华夏族
D.传统政治秩序遭到破坏
【高二历史第1页(共8页)】
A
4.战国时期,秦国在商鞅变法前,贵族“庶长”掌握军政大权,可自行任命属官并世袭封地。变法
后,设立二十等军功爵制,“斩一首者爵一级”,各级爵位均对应田宅、仆役等赏赐,但不再授予
世袭领地,且需定期接受中央考核。爵至“彻侯”者虽仍有食邑,但需由朝廷派遣“相”等官员
治理封邑。这种变化反映出,秦国
A,宗法血缘关系的强化
B.社会转型的发展趋势
C.贵族政治传统的延续
D.军事征服速度的减缓
5.下表为秦始皇巡游时留下的刻石文(柄选)。这体现了
刻石
刻文
泰山刻石
贵贱分明,男女礼顺,慎遵职事。昭隔内外,靡不清静
琅邪台刻石
普天之下,按心揖志。器械一量,书同文字
碣石刻石
堕坏城郭,决通川防,夷去险但
A.社会秩序的重建
B.个人功绩的宣扬
C.儒家伦理的推崇
D.严刑峻法的推行
6.《汉书·晁错传》载:文帝时,晁错上《言兵事疏》称“秦之戍卒不能其水土,戍者死于边,输者偾
于道。秦民见行,如往弃市,因以谪发之,名日‘谪成’。先发吏有谪及赘婿、贾人,后以尝有市
籍者,又后以大父母、父母尝有市籍者,后入闾,取其左”。这段记载可以折射出
A.秦潮兵役制度的灵活性
B.当时民众对暴政的愤怒
C.汉代兵制对秦制的继承
D.商人社会地位不断提升
7.《汉书》记载:“(汉)惠帝拱己,高后(刘邦之妻)女主制政,不出房闼,而天下晏然,刑罚罕用,民
务稼穑,衣食滋殖。”汉武帝晚年下诏表示:“朕即位以来,所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
自今事有伤害百姓,靡费天下者,悉罢之。”对此解读最准确的是,这一时期
A.统治思想有民本倾向
B.外戚干政逐渐常态化
C.黄老之术未真正推行
D.儒家和法家持续争鸣
8.东汉顺帝时期,张纲任广陵太守,到任后“单车入贼垒,散遣部众,任从所之,亲为安集,招怀荒
散”,成功招抚张婴领导的数万起义军,并奏请朝廷免除当地赋税三年。同时,南阳太守杜诗
“省爱民役,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张纲与杜诗的施政举措
A.推动了地方治理模式的创新
B.强化了豪强的政治统治
C.缓解了地方社会的统治危机
D.促使了选官标准的转变
9.下表为《一粒砂糖里的世界史》目录节选。该目录节选可以用来佐证
序言
不可思议的砂糖
第一章
欧湖的砂糖从何而来
第二章
加勒比海与砂糖
第三章
当砂糖過到茶叶
第六章
哪里有砂糖,哪里就有奴隶
第八章
国绕奴隶与砂糖的政治
第九章
甘蔗之旅的终结
甜莱的挑战
A,商业革命推动了欧洲社会的转型
B.美洲作物外传改变了世界格局
C.物种交流促进了全球联系的加强
D.海洋探险活动扩大了州际贸易
【高二历史第2页(共8页)】
A福建百校高二期未考试·历史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题号
1
2
5

7
8
10
11
12
答案
A
B
B
B
A
B
A
C
C
D
C
B
题号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答案
B
A
B
A
D
B
D
B
C
A
D
1,A【解析】根据材料概括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不同地区和经济类型生活下牙齿平均磨耗等级统计,其中磨耗
较高的是牧业为主,农牧兼营和农业不太发达的原始农耕区,而在初级农业和小米农业人类的牙齿磨损相对
较小,这表明农业的发展即农业革命改善了人类的生产条件,更有利于人身体的健康发展,A项正确:材料涉
及了中原与边疆各地区的经济发展类型,边疆地区以牧业和农牧兼营为主,不能体现人地矛盾突出,排除B
项:材料未涉及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涉及的是不同地区依据不同的自然条件发展了不同的经济类型,及这
种经济类型对人身体的影响,排除C项: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平均磨耗等级最高的地区是西藏而非中原地区,
排除D项。
2.B【解析】商代祭祀重鬼神、用人牲,体现神权色彩浓厚的原始宗教观念;周代以“德治”、“保民”思想替代,
反映出从崇尚鬼神到重视人事、从神本向人本的思想转变,这与周代“数天保民”、“明德慎罚”的主流思想演
变相契合,故B项正确。题干聚焦祭祀观念变化,未涉及青铜铸造技术的改进(如合金比例、铸造工艺),两者
无直接关联,故A项错误;材料未提及商周时期农业,手工业等经济区域分布或产业结构调整,无法从祭祀
习俗推断经济格局,故C项错误:周代祭祀用牲制度变化,意在弱化血腥杀裁,强化德政理念,与贵族等级制
度的强化(如礼器数量规制)无直接联系,故D项错误。
3.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姜成氏能赋《诗》(华夏文化的体现),吴国贵族自称“周之胄裔”“比于诸华”,
这分别从文化与血缘角度体现了华夏认同观念,反映出华夏认同观念逐渐形成,B项正确,题目里的例子不
是直接关于周天子的地位或者政治秩序的破坏,而是关于不同族群的文化交流和认同,排除A项:姜戎氏明
确提到“饮食衣服不与华同”,说明周边民族与华夏族仍存在差异,并非完全融人,排除C项:姜戎氏赋《诗》、
吴国贵族自称“周之胄裔”等行为,反映不出传统政治秩序被破坏,排除D项。
4,B【解析】商鞅变法前,贵族凭借血缘世袭权力,属于典型的贵族政治:变法后,以军功授爵打破血缘垄断,
爵位与俸禄挂钩但无世袭领地,且封邑由中央派官治理,这体现了从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型,符合战国
时期社会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总体趋势,故B项正确。变法以军功爵制取代宗法世袭,实质是削弱宗法
血缘关系对政治的影响,与“强化”矛盾,故A项错误:贵族政治的核心是血缘世袭,而变法后爵位需通过军
功获得且不再世袭,表明传统贵族政治被冲击,而非“延续”,故C项错误:军功爵制通过“斩一首者爵一级”激
励士兵,应加速军事征服,题干未提及战争频率变化,与“诚缓”无关,故D项错误
5.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刻石内容集中反映秦朝建立新秩序的政治目标,包括社会等级、制度统一、消除割
据等方面,属于典型的秩序重构范畴,故A项正确。材料中主要体现的是对社会秩序等方面的构建,没有突
出宣扬秦始皇个人功绩的内容,故排除B项:“推崇儒家伦理”不符合秦朝法家治国理念,故排除C项:这些刻
石文主要体现了秦始皇对社会秩序和国家统一的重视,材料中没有任何关于严刑峻法的表述,故排除D项。
6.B【解析】材料描述秦朝征发“谪戍”的对象从有罪官史、赘婿、商人逐步扩展至普通百姓,甚至“取其左”,且
“秦民见行,如往弃市”直接体现民众视服役为死亡之旅,折射出对秦朝暴政的强烈不满与恐惧,故B项正确。
秦朝谪戍对象不断扩大,本质是强制征发的严苛性,而非“制度灵活性”,与“如往弃市”的恐慌情绪矛盾,故A
项错误:材料仅述秦政,未提及汉代兵制如何继承秦制(如是否沿用谪戍法),属于无依据推断,故C项错误;
【高二历史参考答案第1页(共6页)】
A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