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洛阳市 2024————2025学年高一质量检测历 史 试 卷考试时间75分钟,共10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每题3分,16小题,共48分)1.考古人员对某史前大型遗址进行考古发掘时,发现了保存较好的石砌城墙、城防建筑、窑洞式房址、陶器、石骨器、玉器以及磨制石贝等。据此可推断,该遗址最有可能属于A.河姆渡文化 B.龙山文化 C.大汶口文化 D.仰韶文化2.汉高祖刘邦废除繁苛的秦法,惠帝废挟书律(私藏《诗》《书》及百家典籍者灭族),文帝继位后宽刑简政、废除连坐法,景帝则多次减轻笞刑。汉初统治者的上述举措A.体现了无为的治国思想 B.标志着汉代法律走向完备C.实现了统治的长治久安 D.蕴含外儒内法的施政理念3.十六国时期的少数民族统治者重视招揽任用汉族士大夫,这些士大夫进入少数民族政权后,一般都承担了厘定制度、提供经验的职责。例如封裕仿曹魏屯田制,在前燕建立了六四或五五分租制;邓渊、董谧等人为拓跋氏立官制、制礼仪、定律令。上述做法A.为统一全国奠定了物质基础 B.旨在继承创新中原典章制度C.缓和了南北之间的民族矛盾 D.有利于北方政权封建化进程4.据《资治通鉴》卷226记载:“玄宗之末,版籍浸坏,多非其实。及至德(唐肃宗年号)兵起,所在赋敛,迫趣取办,无复常准。……民富者丁多,率为官为僧以免课役 而贫者丁多无所伏匿,故上户优而下户劳。”这表明此时唐朝A.农业生产出现严重衰退 B.赋税制度调整十分必要C.安史之乱加速统治灭亡 D.藩镇割据威胁中央集权5.在宋代,每到科举唱名之日,达官显宦便争相选择新科进士作为乘龙快婿。例如咸平五年(1002年),出身贫寒的韩亿进士及第后,被官宦世家王旦看中,娶王旦之女为妻。这一现象反映了宋代A.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 B.世家大族的地位急剧衰落C.社会开放婚姻观念变化 D.提倡重文轻武的社会风尚6.在《南京条约》善后谈判中,清朝全权代表耆英等人擅自增加第8条,即此后中英民人交涉事件,由各自国家分别处理,以杜绝衅端。对此,清廷未表示任何意见,第8条遂成定议。这一事件可用来说明A.统治者缺乏司法审判的常识 B.清政府缺乏国家主权意识C.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影响深远 D.清廷的谈判对策灵活务实7.1915年,在反对日本“二十一条”的爱国运动中,全国许多地方的工人都举行了罢工和示威游行。上海日本企业中的中国工人几乎全部参加了斗争;哈尔滨工人成立“爱国储金会劝说团”,推动了抵制日货运动在黑龙江的发展。这些工人运动 ,A.表明无产阶级日益觉醒 B.都受到了科学的革命理论指导C.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传播 D.标志着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8.1929年鄂豫皖苏区颁布并实施《临时土地政纲》,“凡经没收之山场、竹园、鱼塘”和“公积祖积的土地”分配给苏维埃处理;其他被没收的土地则分配给佃农、“无耕地之农民、失业工人、退伍士兵”。这一土地政策A.彻底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B.是中共创建政权的最早尝试C.壮大了国民革命的统一战线 D.有利于巩固农村革命根据地9.以下是不同时期人民军队军歌歌词的部分改动。这些改动A.旨在宣传我党文艺创作的革命方向 B.体现了人民军队的强大力量C.反映了不同时期革命主要任务调整 D.表明党的指导思想发生改变10.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多次指出:“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大家庭’方式、‘集团政治’方式、‘势力范围’方式都会带来矛盾,激化国际局势。”“我们中国不打别人的牌,也不允许任何人打中国牌。”这一论断主要是基于A.国家发展战略的现实需要 B.不结盟运动的蓬勃发展C、世界政治格局发生了剧变 D.外交新局面的全面打开11.公元2世纪,罗马疆域内较大城市的市场中不仅充斥着埃及的谷物、西班牙的橄榄油、高卢的陶器,还有来自印度的香料、中国的丝绸以及非洲的象牙。这反映了A.重商主义的实行推动了经贸繁荣 B.罗马加强了对被征服区的掠夺C.帝国建立促进了跨地区经济交流 D.欧亚非世界市场已经初步形成12.拜占庭帝国早期的官方语言是拉丁语,7世纪中期以后,希腊语取代拉丁语,成为官方语言;拜占庭帝国系统整理了古罗马法文献,但也保存了大量古希腊哲学科学手稿。这表明拜占庭文化A.继承了中古西欧文化 B.植根于希腊罗马成就领先世界C.是东西方文明的摇篮 D.融合不同文明具有包容性特征13.1302年,法国国王腓力四世为了取得国内各阶层特别是新兴市民对自己的支持以及获得征收新税的权力,邀请教士、贵族、市民三个等级的代表开会,讨论国家的财政和税收,法国的三级会议由此形成。法国三级会议的召开A.成为了法国大革命爆发的诱因 B.导致了封君封臣制瓦解C.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 D.有利于封建王权的强化14.下图是关于19世纪20年代美国对外政策的一幅漫画,告示牌的内容为:严禁闯入美洲——来自美国的山姆大叔。据此可以推知,此时A.拉美的独立运动得到美国大力支持 B.美国将拉丁美洲视为自己的势力范围C.拉美人民的民族民主意识开始觉醒 D.欧洲列强在拉美的扩张得到有效遏制15.下表为苏联部分年份粮食情况统计表(单位:万吨)。据此可知,此时期苏联年代 粮食产量 国家征购量 留给农村的粮食量1930 8354 2214 61401931 6948 2283 46651932 6987 1852 51351933 6840 2340 45001934 6765 2680 4085A.农业政策损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B.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水平不断降低C.粮食生产满足了人民的生活需要 D.新经济政策有利于经济恢复发展16.二战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产业结构层面出现了服务化、信息化趋势;在劳动力结构层面出现了知识化、脑力化趋势。传统工业时代的阶层结构被打破,以知识分予为代表的中间阶层不断扩大,劳动力整体科学技术和文化素质日益提高。这些现象A.表明科技进步可以消除贫富差距 B.保障资本主义经济长期繁荣C.推动资本主义国家基本矛盾转变 D.源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二、非选择题(共52分,其中17题14分,18题14分,19题12分,20题1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 唐代翰林院初置,没有出身限制,诸类人士各凭才能担任翰林待诏、供奉,以备天子所需。开元年间,别建学士院,自此翰林院一分为二。翰林院在内廷侍奉君主,学士院则在禁中起草诏令,参预机务。德宗时,翰林遴选加试制、书、答、诗、赋五篇,通过者方能取得学士资格。至唐后期,翰林学士权势愈隆,在关键之时承担拥立新帝、反对方镇、打击宦官的重任。随着朝服班序、俸禄赏赐、保密制度的渐次形成,翰林学士逐渐由天子私臣向国家正式职官过渡。——摘编自杨果《中国翰林制度研究》材料二 自明朝内阁设立后,翰林院与君主的关系由亲转疏,参议国政的职能逐渐丧失,翰林学士更多地转向撰述修史等方面的工作。到清代,翰林院已经完全向史学功能演变,翰林的主要职能是修史编书、掌文词翰墨等。由于久居清要之地,不涉衙门,不务基层,翰林终属闲曹。1905年,清廷正式废除科举制,翰林制度也随之消失。——摘编自王智汪《翰林院政治功能演变与史学功能的强化》(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代设置翰林院的影响。(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翰林院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8分)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 1811年,弗里德里希·克虏伯在埃森创办了克虏伯铸钢厂。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德国出现了修筑铁路的热潮,克虏伯公司遂将其经营范围扩大至铁轨和火车车轮制造上。19世纪50年代,克虏伯公司开始制造枪炮,并不断改进生产技术。1859年,普鲁士第一次订购了300多尊克虏伯后装炮。在1871的普法战争中,克虏伯炮显示了其优良性能,不仅帮普鲁士赢得了战争,也在世界范围内赢得了声誉。此后,克虏伯公司不仅垄断了德国军队的军火供应,而且把目标指向了国际市场。19世纪70年代起,克虏伯公司生产的炮械有半数以上销往国外,一度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武器供应商。——摘编自乔伟、李喜所、刘晓琴《德国克虏伯与中国的近代化》材料二 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开始了以“师夷长技”为中心的洋务运动,首先从变革军队的武器装备入手,克虏伯大炮遂成为洋务派官员的首选品之一。1871年,李鸿章订购的第一批克虏伯炮运往中国,并仿德国炮营兵制,成立了新式炮营,这是中国第一支近代炮兵部队。湘军中的左宗棠部也较早地引进了克虏伯大炮,并在收复新疆的战斗中发挥了作用,福建水师购买的克虏伯炮在中法战争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1905年,江南制造总局成功仿制克虏伯75毫米山炮,由此带动了材料生产、冷热加工等相关技术的提高。除仿制外,李鸿章还组织人员翻译克虏伯炮学书籍,开办炮兵培训班,派遣人员到克虏伯学习、考察。——摘编自孙烈《德国克虏伯与晚清火炮:贸易与仿制模式下的技术转移》(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德国克虏伯公司崛起的原因。(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克虏伯火炮贸易对中国的积极影响。(6分)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 美苏冷战是两种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的对抗,是一场关于制度合法性的全球竞争。美国以自由民主为旗帜,通过马歇尔计划、北约重塑西欧经济秩序,构建军事一体化。苏联则以反帝国主义为号召,以经互会和华约组织整合东欧资源,强化战略防御体系,并通过支持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扩大影响力。双方在避免直接军事冲突的情况下,将竞争延伸至太空探索、文化宣传及科技领域。这种状态以核恐怖平衡为底线,却导致代理人战争频发————从朝鲜到越南,从安哥拉到阿富汗,局部热战成为冷战的重要表现形式。———摘编自约翰·刘易斯·加迪斯《长和平——冷战史考察》材料二 在冷战时期的两极秩序中,国际体系虽然在许多方面都比较稳定,但超级大国对彼此的每一个举动都要做出反应。1991年以来,国际秩序正发生新的变化。我们仍然生活在一个由“唯一的超级大国”主导的世界,但权力分配在发生转移。中国、印度等国的经济崛起重塑了权力分布,欧洲也试图影响国际规则,非国家行为体(如跨国公司、国际组织)的影响力增强,企业和资本在全球范围内转移,非传统安全问题(如气候变化、恐怖主义)成为全球治理的重要内容。——摘编自法里德·扎卡利亚《后美国世界————大国崛起的经济新秩序时代》(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美苏冷战的主要特点。(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极格局解体后影响世界格局演变的主要因素。(6分)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有学者认为:在与世界经济体系的互动过程中,中国经历并将经历四大发展时期:一是1400——1800年,经济强国和世界经济的中心期;二是1820——1950年,现代化落伍者与经济大国的衰落期;三是1952——2020年,经济追赶期;四是2020——2025年,经济强国期。围绕“中国经济发展”这一主题,就材料整体或部分观点,提出你的见解(赞成、质疑、修改皆可),并结合所学中国史的相关知识进行阐释(要求:见解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准确)。洛阳市2024——2025学年高一质量检测历史试卷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每题3分,16小题,共48分)1. B 2. A 3. D 4. B 5. C 6. B 7. A 8. D 9. C 10. A11. C 12. D 13. D 14. B 15. A 16. D二、非选择题(共52分,其中17题14分,18题14分,19题12分,20题12分)17.(14分)(1)影响:强化了君主专制;拓宽了官员晋升渠道;促进唐代诗歌繁荣;提升文人的政治地位;推动国家治理的制度化;有利于应对唐后期的政治危机。(每点2分,任意三点6分)(2)变化:政治地位逐渐下降,与君主的关系由亲转疏;职能转变,从参议国政到撰述修史,政治功能弱化,史学功能强化;翰林从国家正式职官到翰林制度逐渐被废除。(每点2分,任意两点4分)原因:明清中枢机构的变化;专制皇权的进一步强化;科举制废除的影响。(每点2分,任意两点4分)18.(14分)(1)原因:国家政权的支持;工业革命的开展;经营策略的适时调整;生产技术不断创新,产品优良;不断开拓国际市场。(每点2分,任意四点8分)(2)影响:促进了中国军事近代化;对抵御外敌入侵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有利于提高工业生产技术;培养了一批军事、科技人才。(每点2分,任意三点6分)19.(12分)(1)特点:由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国家利益冲突而引发;形成了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的对峙;采用除直接武装冲突之外的全方位对抗形式;形成了战略核平衡;全面冷战与局部热战并存;代理人战争频发;紧张和缓和并存。(每点2分,任意三点6分)(2)因素: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国际实力对比的变化;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历史潮流;信息技术革命的发展;非国家行为体的影响力增强;全球治理变革的现实需要。(每点2分,任意三点6分)20.(12分)示例:见解:我赞成1952—2020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赶超期。(3分)阐释:1952年底,国民经济全面恢复,在此基础上,我国于1953—1957年实施一五计划,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经济制度。1956—1976年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1992年中国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主动融入全球经济体系,不断深化改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体制保证和物质条件。自2012年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迎难而上,开拓进取,中国经济实力实现历史性跃升,到2021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14万亿元,居世界第二位。(6分)由此可见,1952年至2020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赶超期,这几十年间,我国通过主动调整与世界经济体系互动的方式,完成了从农业国到工业国再到经济强国的历史性跨越。(3分)(注:也可以从四个时期的总体角度提出见解和阐释,言之成理即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