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课件(共29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5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课件(共29张PPT)

资源简介

(共29张PPT)
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第 25 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课标要求】
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概述新中国巩固人民政权的主要举措;认识新中国为民主政治建设和向社会主义过渡所作出的努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国现代史)分期
1949
新中国成立
1956
三大改造完成
1966
1976
1978
十一届三中全会
过渡时期
全会
面主
建义
设时
社期
命时期
文化大革
两年徘徊
改主新革义时开现期放代
与化
社建
会设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筹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
新政协会议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B.共同纲领:
(具有临时宪法性质)
C.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A.确定了首都、国旗、国歌
中心议题:讨论新中国成立的问题
1949年 北平
北 京
1928年6月改北京为北平;
新政协会议上改北平为北京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主 席:毛泽东
副主席:朱 德 刘少奇 宋庆龄
李济深 张 澜 高 岗
秘书长:林伯渠
政务院总理:周恩来
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沈钧儒
最高人民检察署检察长:罗荣桓
  “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学习思考]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中国历史上的其他国家政权有哪些本质的区别?
国家的性质、政权的性质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第七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必须镇压一切反革命活动,严厉惩罚一切勾结帝国主义、背叛祖国、反对人民民主事业的国民党反革命战争罪犯和其他怙恶不悛的反革命首要分子。对于一般的反动分子、封建地主、官僚资本家,在解除其武装、消灭其特殊势力后,仍须依法在必要时期内剥夺他们的政治权利,但同时给以生活出路,并强迫他们在劳动中改造自己,成为新人。假如他们继续进行反革命活动,必须予以严厉的制裁。
第十三条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其组织成分,应包含有工人阶级、农民阶级、革命军人、知识分子、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少数民族、国外华侨及其他爱国民主分子的代表。
第二十六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建设的根本方针,是以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政策,达到发展生产、繁荣经济之目的。国家应在经营范围、原料供给、销售市场、劳动条件、技术设备、财政政策、金融政策等方面,调剂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使各种社会经济成分在国营经济领导之下,分工合作,各得其所,以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
思考为什么《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
·未完成民主革命遗留问题,还需要团结资产阶级
·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中共和民主党派共参国政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开国大典
1.筹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
开国大典:标志着新中国成立
意义?
C、中华民族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
A、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B、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守疆何惧鬼魂叫,创业应时胆气隆
--人民政权的巩固
二、人民政权的巩固
(一)军事领域:1.肃清残敌,剿匪镇反
当时,大陆残留的国民党军事力量,主要是盘踞在中南、西南的白崇禧、余汉谋和胡宗南三个集团……于1949年9月开始了向中南、西南的大进军……从1949年9月中旬至1950年6月,人民解放军共歼敌13万人……解放了除西藏以外的全部中国大陆。原计划解放台湾的任务,由于朝鲜战争的爆发而停止执行……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民党反动残余势力的活动十分猖獗,国民党逃离大陆时留下了200多万溃散武装(政治土匪),60多万反动党团骨干分子,60多万特务分子……他们造谣、破坏、暗杀,甚至公然组织反革命暴乱。1950年春至秋的半年内,全国有革命干部、积极分子等4万余人被杀害……美蒋间谍分子甚至准备在北京庆祝中国成立一周年时炮轰天安门。
——王桧林主编:《中国现代史》
人民群众夹道欢迎剿匪部队
1950年6月25日 朝鲜内战爆发
1950年6月底 美国武装干涉,侵入台湾海峡1950年10月初 南朝鲜军队和美国为首的“联 合国军”越过“三八线”
1950年10月 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
1953年7月27日 《朝鲜停战协定》签订
(一)军事领域:2.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二、人民政权的巩固
杨根思 黄继光 邱少云 罗盛教
抗美援朝意义:
①保卫了新中国的国家安全,为开展大规模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赢得相对稳定的周边环境。
②沉重打击美国侵略势力,打出了国威和军威,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③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极大地鼓舞着全国人民为保卫和建设祖国而团结奋斗。
我是历史上第一个在没有胜利的停战协定上签字的美国司令官——克拉克
(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雄辩地证明: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 ——彭德怀
二、人民政权的巩固
(二)经济领域:1.农村:土地改革(1950-1952)
(1)背景:新中国成立时,全国尚有约2/3的农民被束缚在封建土地制度之下。
新旧中国一般的土地状况来说,大体是这样的:占乡村人口不到 10% 的地主和富农,占有约70-80%的土地,他们借此残酷的剥削农民,而占乡村人口90%以上的贫农、雇农、中农和其他人,却总共只有约20-30%的土地,他们终年劳动,不得温饱。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二、人民政权的巩固
(2)过程:
①1950年夏,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②到1952年底,除一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土地改革在全国大陆基本完成。
材料一 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材料二 新中国的土地改革,从根本上颠覆了传统的中国农村社会。很大程度上依靠财富、血缘关系建构起来的传统权力结构和统治秩序被彻底摧毁。
——杨奎松《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史研究》
(3)内容:
变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
(4)实质:
生产关系的调整。
(5)影响:
①经济上:摧毁封建剥削制度,农村生产力得到大解放、促进农业发展;为逐步实现工业化奠基。②政治上:摧毁封建统治根基,农民真正当家作主,巩固工农联盟。
毛泽东说,土地改革“是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继军事斗争以后的第二场决战”。
二、人民政权的巩固
(二)经济领域:1.农村:土地改革(1950-1952)
(二)经济领域:2.城市:稳定物价,恢复经济(1949-1952)
材料一 1949年国民党逃跑时劫走的金银 材料二 1949年国民经济基本情况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时,有些人怀着不同的心情公开宣称:中国共产党人进得了城市,他们打天下能得90分,而治理经济却要得0分。1949年4月-1950年2月,上海物价上涨20倍,不到一年里全国发生四次物价上涨。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品种 数量
黄金 277万两
白银 1520万元
美钞 1537万元
项目 全国总产量 平均每人占有量
国民收入 358亿元 66元
粮食 1.1亿吨 209公斤
钢 15万吨 0.29公斤
(1)背景:国家财政困难,投机商人趁机抢购物资,囤积居奇,拒用人民币,倒卖银元,加剧物价飞速上涨。
二、人民政权的巩固
(2)措施:
①“银元之战”+“米棉之战”
(行政、法律手段) (经济手段)
共同目的:稳定物价,掌握市场的领导权。
实质:党和政府与资本家争夺市场领导权。
治标
②统一财政经济
治本
(3)结果:
①1950年春,全国物价趋于稳定,人民政府赢得全国人民的信任。②1952年底,解放前遭到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
二、人民政权的巩固
(二)经济领域:2.城市:稳定物价,恢复经济(1949-1952)
国家性质
国家利益
决定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解决问题 基本方针 内涵 意义
如何处理国民政府的外交? “另起炉灶” 不承认旧的屈辱外交关系,而在新的基础上另建新的平等外交关系。 使我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
如何对待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先清除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和一切特权,在考虑与西方国家建交。 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奠定了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外交关系的基础。
如何对待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 “一边倒” 坚定不移的站在社会主义阵营的一边。 在保障革命成果、捍卫和平以及维护独立与主权的斗争中不致孤立。
思考:三大外交方针的内在联系
三、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1950年2月14日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国名 时间 国名 时间
前苏联 1949.10.3 越南 1950.1.18
保加利亚 10.4 印度 4.1
罗马尼亚 10.5 印度尼西亚 4.13
朝鲜 10.6 雅典 5.9
匈牙利 10.6 丹麦 5.11
波兰 10.7 缅甸 6.8
蒙古国 10.16 瑞士 9.14
阿尔巴尼亚 11.23 列支敦士登 9.14
肃清帝国主义在华特权
三、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3年12月
1954年6月
1953年12月,中印两国就边界领土争议问题和西藏问题这两项历史遗留问题进行了谈判,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印度方面赞同了这五项原则并将其写入协议。
日内瓦会议休会期间,周恩来应邀访问了印度缅甸,在三国双方总理的联合声明中,正式倡议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准则。
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为什么要新增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准则?
三、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新中国初期为了保证国家的安全,在整个外交工作当中斗争性较为明显。而从1954年以来,中国的外交思想和外交实践都发生了变化……中国的方针是要和平共处,要和世界各国搞好关系,要发展同其他国家的友好关系。
——王绳祖《国际关系史》(第八卷)(1949-1959)
缓和国际紧张局势,不同制度的国家可以和平共处,这也是苏联提出来的口号。
——《同一切愿意和平的国家团结合作》一九五四年七月七日《毛泽东文集》
三大外交方针
以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划分阵营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超越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别,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
斗争性革命外交
和平共处的务实外交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三、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日内瓦会议
会议 日内瓦会议
时间 1954.4.26--7.21
议题 讨论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
结果 朝鲜问题因为美国的阻挠未达成任何协议,印度支那问题由于中国做出的努力得以政治解决
意义 新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参加讨论国际问题的重要会议,印度支那问题的解决显示了刚刚登上国际舞台的新中国在通过谈判解决国际争端、维护世界和平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
三、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时间 1955.4.18-24
地点 印度尼西亚万隆
性质 战后第一次没有西方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
插曲 部分国家刁难中国
方针 “求同存异 ”


意识形态
社会制度
都受过殖民主义的侵略,面临着维护民族独立、发展本国经济的任务,维护和平的共同愿望
求同存异
影响外交政策的因素
国家力量、国家利益、政权性质(意识形态)、国际形势、民族文化、领袖个人因素、国民意识、历史经验等
万隆会议
三、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一)背景
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过渡时期总路线
1953年,国内经济、政治条件及国际形势发生变化,中共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
(1)背景:
◎鞍山钢铁厂和建设中的武汉长江大桥
(2)成就:
②1956年基本完成三大改造,标志着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
①一五计划提前完成,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
◎上海信大祥绸布商“公私合营”招牌
◎生产合作社
实质是生产关系的变革
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三)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①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法律
(2)内容:
(3)意义:
初步构成了我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体系
②确立了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
性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原则: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召开:
1954年9月,在北京召开
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第四条:中华人民共和国依靠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四)评价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一五计划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初步建立
工业落后面貌
开始改变
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体系
初步构成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
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深刻的社会变革
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毛泽东思想
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毛泽东思想不仅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也是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
中共成立至
国民革命
萌芽时期
国共十年对峙
初步形成
抗日战争
形成与成熟时期
解放战争至新中国成立后
发展时期
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总结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召开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召开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
举行开国大典:
通过《共同纲领》
成立中央人民政府
宣告新中国成立
2.人民政权的巩固
完成解放战争
平抑物价、统一财经
开展土地改革运动
抗美援朝 保家卫国
1) 军事:
2) 经济:
3) 政治:
4) 外交:
3 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1)根据三大外交方针
建立外交关系
①“一边倒”
②“另起炉灶”
③“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2)参加国际会议
提高了国际声誉
① 1954年参加日内瓦会议:
② 1955年参加万隆会议:
解决印度支那问题
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3) 倡议和平出五项原则:
4. 社会主 义制度的建立
1)经济:
2)政治:
3)思想:
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一化三改造”
召开第一届“人大”,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毛泽东思想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指导思想
作为国际关系准则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