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哈密市第十五中学2024-2025 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二历史试卷(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2每道选择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4.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试卷自己保存好。一、单选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1.仰韶村遗址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该遗址的发掘被认为是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的标志。下列关于仰韶文化的表述,正确的是()A.遗址典型器物是彩绘陶器 B.出土诸多精美的玉器C.即将迈入阶级社会的门槛 D.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2.780年,唐朝推行两税法,该法的特点是()A.以丁身为本,输庸代役 B.人口税分算赋和口赋C.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 D.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3.下图是中国历史纪年表(隋至清)图中的☆处应是A.后周 B.北魏 C.陈 D.金4.有学者认为,秦统一后,在地方完全实行扁平化的制度管理,构建“均质疆域”,不仅不利于消除区域差异,反而激发出更多的社会问题。这也是秦朝未能成功管控东方地区的重要原因。据此可知,该学者认为()A.郡县制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封建专制制度激化社会矛盾C.地方行政管理需要因地制宜 D.区域差异削弱朝廷管控能力5.尊王攘夷、践土会盟、独霸西戎、问鼎中原等历史现象反映了一个时代的基本特征。与这些现象的产生具有直接关系的是A.百家争鸣的出现 B.铁器牛耕的使用C.分封制度的瓦解 D.阶级关系的变动6.以下摘自一位同学学习“隋朝开凿大运河”后的笔记,其中说明开凿目的的是()A.大运河凿通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 B.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抵余杭C.沟通南北交通,加强对全国的控制 D.隋的统一为开凿大运河提供了条件7.北宋时,南方人在全国统一的科举考试中优势明显,后朝廷被迫对北方地区的考生单独分配录取名额。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南方更加重视教育 B.北方经济遭到破坏C.南北经济文化差异 D.政府更偏重于南方8.《辽史百官志》载“契丹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契丹采取“一国两制”根本原因是A.契丹与汉族风俗习惯不同 B.契丹与汉族矛盾尖锐C.境内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D.实行民族分化的政策9.春秋初期,士人游说四方,但只要还在“华夏”范围内做官,便不算违背道义。但后来,士人去原本被视为蛮夷戎狄的秦楚吴越做官也不再被非议。这种变化表明()①华夏族群开始成为礼仪之邦②周边民族产生华夏认同观念③戎狄蛮夷逐渐融入了华夏族④封建统治者重视人才的选用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10.商鞅力主废除世卿世禄制,禁止私斗,制定了二十等爵制度,要求根据军功的大小授予爵位;并规定从具有军功爵的人中选拔和任用官吏。这些措施()A.缩小了百姓贫富差距 B.有利于提高军队的战斗力C.摧毁了宗法分封制度 D.有利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11.辽朝的政治版图从东北越过燕山延伸到中原地区,穿越农牧交错带,对农耕区和游牧区分而治之,职官设置为南、北面官,南面官“虽胡人亦汉服”。辽朝这种政治治理模式()A.体现了胡汉对立 B.体现了因俗而治C.造成了民族分裂 D.造成了华尊夷卑12.唐中后期,均田制名存实亡。两税法“以资产为宗”,征役制度被雇役制度替代。少地、失地的农民成为受雇于他人的“自由”劳动者,租佃制发展。可见A.资本主义萌芽最早在唐朝后期出现 B.土地私有制破产促使唐朝税制改变C.税制变革推动生产关系变化 D.唐不抑兼并政策在全国推广13.“文景之治”时期,经济明显恢复,社会稳定,为后来汉武帝征伐匈奴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以下材料反映的现象发生在这一时期的是()①“旧制,宰相常于门下省议事,谓之政事堂。”②“令民半出田租,三十而税一也。”③“国家无事......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④“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14.“故古者圣人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故为之立君上之执以临之,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此言论说明荀子A.重视礼义教化 B.强调严刑峻法 C.主张礼法并用 D.提倡善治应顺应自然15.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开展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制度改革,变法运动成为一股潮流。这些变法()A.强化了早期国家的基本特征 B.推动了社会转型C.维护了分封宗法的社会秩序 D.巩固了贵族特权16.下图是北宋中央权力分配示意图,由此判断北宋加强集权政治的主要方式是()A.皇权受到削弱B.皇权至上C.加强宰相权力D.分化事权17.庆历年间北宋与西北党项族建立的西夏达成和议:西夏实际上保持帝号,同时向北宋称臣,北宋每年送给西夏钱物,称“岁赐”。这种做法()A.保障了北宋北部边防的安定 B.助长了因循保守的政治风气C.加速了北宋王朝灭亡的步伐 D.有利于双方间经济文化交流18.据史书记载,战国时期,齐国都城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竿鼓瑟,弹琴击筑,斗鸡走狗,六博蹋鞠者”。据此可知,当时临淄A.贵族阶层生活普遍优越 B.民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C.是北方经济和文化中心 D.职业等级界限明显淡化19.南宋宋伯仁编绘的《梅花喜神谱》是中国第一部专门描绘梅花种种情态的木刻画谱,为了还原梅花的真实面貌,他花费了梅花的一整个生长周期的时间去观察与刻画。每图多一枝一蕊,形象鲜明而富有变化。这从侧面反映了南宋绘画() 帽溶嘉孟A.趋向大众化与世俗化B.践行格物致知的理念C.深受商品经济的影响D.强调表达个性与情趣20.魏晋南北朝时期,各种书体均已具备,而王羲之博采众长,诸体皆精,被世人誉为“书圣”,他的某一作品更是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这个作品是()A.《玄秘塔碑》B.《姨母帖》 C.《兰亭序》D.《金刚经碑》21.春秋晚期军事家孙武著有《孙子兵法》一书,该书以“出奇设伏”、“变诈”取胜为主要思想特征,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但是该书问世后在当时并没有迅速而广泛地传播开来。主要原因是当时A.汉字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书写材料落后 B.社会秩序稳健,缺乏军事思想传播的土壤C.儒家仁政理念逐步深入人心 D.传统贵族社会思维影响深远22.安史之乱后,唐朝在北方置河朔三镇并设节度使,在历任57位节度使中,由朝廷委任的仅4人,其余均为世袭、自立,或由牙军(藩镇军队)拥立。由此可推知,中晚唐时期()A.内轻外重局面持续发展 B.中枢权力运作机制变异C.实行开明民族政策 D.选官权已旁落至节度使23.辽在地方上实行双轨政区制度,紧临北宋边境的南京道和西京道仿唐式的州县施政;中京道和东京道,以州县制和反映北边游牧民族的部族制对半参置;上京道,以政区部族制为主兼置州县制。同时,在同一道里面,套置州县和部族两类政区,如上京道至少套置36个州(军、城)和州同级的21个部族。这种政区建置()A.适应了辽朝经济民族形势 B.延续了唐朝的羁縻府州制度C.实现了对全国的有效控制 D.推动了边疆和中原的一体化24.新石器时期,长江下游的上山文化陶器精致,白彩内涵丰富;长江中游的高庙文化,陶器刻画图像繁缛复杂,表现天极宇宙观的主题;西辽河流域的兴隆洼文化玉器温润,出现对昆虫羽化蜕变之力的崇拜。以上材料主要体现了()A.贸易往来促进文化交流 B.早期文明具有多元特征C.地区间相互隔绝的状态 D.自然崇拜是文明的主题二、材料题(非选择题共52分)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元朔二年(前127年),汉武帝派遣将军卫青、李息出云中,至朔方以北的高阙,又向西至符离,斩获(匈奴)数千,大胜,收复今河套一带的河南地,置朔方、五原两郡,“募民徙朔方十万口”。元狩四年(前119年),关东遭水灾,民多饥乏。武帝让“关东贫民徙陇西、北地、西河、上郡、会稽凡七十二万五千口”。同年,“汉度(黄)河自朔方以西至令居(今甘肃永登西北),往往通渠置田官,吏卒五六万人,稍蚕食,地接匈奴以北”。元狩五年(前118年),“徙天下奸猾吏民于边”。元鼎五年(前112年),“初置张掖、酒泉郡,而上郡、朔方、西河、河西开田官,斥塞卒六十万人戍田之”。元鼎六年(前111年),“乃分武威、酒泉地,置张掖、敦煌郡,徙民以实之”。-摘编自杨生民《汉武帝传》(1)根据材料,归纳汉武帝时期移民政策的主要特点。(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武帝推行移民政策的影响。(6分)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材料一根据九品中正制度的规定,当中正的一定是现任朝廷的大官,这样就把原来跟朝廷相对立的乡里清议纳入朝廷选举的轨道,也就是把东汉时地方大姓控制的乡论转由朝廷控制。原来与政府不无矛盾的大姓名士与政府取得协调,他们对乡里清议的私家操纵也由此取得合法地位。这诚然是曹魏中央集权对地方大族势力的某种妥协,但更体现了中央集权对地方大族势力的强力控制。-摘编自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材料二科举制大事年表材料三我们不能以科举制在近代的废止结局来否定其在古代长期存在的理由和价值。在1300年中国科举史上,有大约1240年左右的时间,科举制是适应当时的时代和社会的。只有当西学东渐、国门被迫打开之后,科举制才日益与时代脱节。从1903年渐废科举的计划,到1905年立废科举的变化,是在当时内忧外患的特定历史条件下发生的。-摘编自刘海峰《为科举制平反不等于否定废科举》(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九品中正制。(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科举制演变的基本特征。(4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在中国古代的“价值”。(4分)(4)根据材料三,指出科举制在近代被废除的时代因素。(4分)29.中国古代壁画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22分)图1呼和浩特地区出土的东汉墓壁画(局部)图2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王宫遗址发掘出土的壁画,经考证,其内容为武则天划龙舟图。图2图3“开芳宴”图像是宋辽金元墓葬中常见的装饰图像。它主要是用来表现墓主人夫妇的和睦与恩爱,也反映了当时人们理想的家庭模式和正统的道德观念的反映。图3图4辽代壁画《童嬉图》,壁画中有茶碾、茶盏、酒坛、酒碗等物,身后方桌上是文房四宝。壁画真切地反映了辽代的点茶用具和方式,细致真实。(1)请你任选两幅壁画各撰写一篇解说词。(要求:史论结合、表述完整、逻辑清晰。提示:可从壁画基本信息、基本信息内涵、价值角度分析)(18分)(2)根据上述壁画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壁画保护的现实意义。(4分)参考答案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D D A C C C C C B B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 B C D C B D D B B B题号 21 22 23 24答案 D A A B25.(1)特点:政府主导;持续不断;主要由中原地区向北方边地移出;移民类型多样。(答出三点即可(6分)(2)影响:巩固了西汉对边疆地区的统治(维护了西汉王朝的社会稳定)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推动了边疆地区的民族交融,传播了中原先进文化;为丝绸之路的畅通提供了保障。(答出三点即可)(6分)26.(1)评价:九品中正制将品评人才的权力由地方收归中央,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使中央集权与地方大族势力达成一定的妥协;世家大族逐渐操纵了选官权;门第逐渐成为选官依据,从而难以选拔出真正人才。(6分)(2)特征:考试科目增多;防止作弊的手段越来越多,考试程序趋向公平;南北分卷,兼顾地域平衡。(4分)(3)价值: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加强中央集权;促进社会阶层流动。(4分)(4)因素:列强侵略,西学东渐(西方思想的传入),统治危机加深(社会矛盾加剧)。(4分)29.(1)示例(18分)图1:东汉时期的边疆地区出现了铁犁牛耕的生产方式,说明中原农耕技术逐渐在北疆地区传播,表明了边疆地区的生产方式受到中原影响,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逐渐推广,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反映了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是东汉时期民族交往、生产方式推广的见证。图2:域外壁画经考证其内容为武则天划龙舟图,说明丝绸之路加强了唐朝与亚洲国家之间的联系;促进了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丰富了沿线国家和地区人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有利于世界文明的进步;同时也使唐代的商品经济和城市更加繁荣。此壁画是丝绸之路历史价值的重要体现。图3:开芳宴图反映的是理学理想的家庭模式和伦理道德,“开芳宴”图向契丹、女真、蒙古等地传播,并成为宋辽金元墓葬中常见的装饰图像,这说明理学观念被少数民族所接受,也体现了理学观念世俗化、大众化,并影响到了少数民族的社会生活。儒家思想影响墓葬文化,是少数民族逐渐认同中原文化的表现。图4:辽朝壁画《童嬉图》真切地反映了辽代的点茶用具和方式,辽代壁画中的茶艺环节具备宋代点茶特征。宋地茶文化较辽地先进,说明辽地茶艺受宋地影响深刻,南方文化影响力扩大,民族交融影响少数民族生活方式,是民族交往交融的具体体现。(2)①壁画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史学价值,是研究我国古代社会结构、人民生活与生产的珍贵实物资料。②壁画是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有利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保护民族文化结晶。③有利于促进历史教育、增强民族认同感。(任答两点即可)(4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