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7张PPT)第九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1、1949年10月---1956年底(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时期2、1956年----1966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十年3、1966年至1976年“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4、1976年,尤其是1978年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现代史49 56 66 76 78过渡时期中国现代史主要阶段特征:1.政治上,由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2.经济上,生产资料仍然以私有制为主体。3.革命任务:既要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又要继续完成民主革命遗留的任务。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含义从半封建半殖民地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阶段49 56 66 76 78过渡时期全面建设时期“文革”时期徘徊时期新时期中国现代史主要阶段特征:第25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课标要求: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概述新中国巩固人民政权的主要举措;认识新中国为民主政治建设和向社会主义过渡所作出的努力。筹备新政权会议名称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会议时间 1949.09.21会议地点 北平与会人员 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等662人核心任务 筹备新中国成立会议内容 确定国名、国旗、代国歌、选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会议文件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踏进会场,就看见很多人,穿制服的,穿工装的,穿短衫的,穿旗袍的,穿西服的,穿长袍的,还有一位戴瓜帽的——这许多一望而知不同的人物,会在一个会场里一起讨论问题,在我说是生平第一次。”——费孝通民主性广泛性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第七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必须镇压一切反革命活动,严厉惩罚一切勾结帝国主义、背叛祖国、反对人民民主事业的国民党反革命战争罪犯和其他怙恶不悛的反革命首要分子。对于一般的反动分子、封建地主、官僚资本家,在解除其武装、消灭其特殊势力后,仍须依法在必要时期内剥夺他们的政治权利,但同时给以生活出路,并强迫他们在劳动中改造自己,成为新人。假如他们继续进行反革命活动,必须予以严厉的制裁。第十三条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其组织成分,应包含有工人阶级、农民阶级、革命军人、知识分子、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少数民族、国外华侨及其他爱国民主分子的代表。第二十六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建设的根本方针,是以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政策,达到发展生产、繁荣经济之目的。国家应在经营范围、原料供给、销售市场、劳动条件、技术设备、财政政策、金融政策等方面,调剂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使各种社会经济成分在国营经济领导之下,分工合作,各得其所,以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思考为什么《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未完成民主革命遗留问题,还需要团结资产阶级·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中共和民主党派共参国政筹备新政权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举行第一次会议成立新政权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新政权建立的意义1949年,我才15岁。那年3月我到了北京,9月进入北平师范大学附属女子初中读书。10月1日一大早,我跟着学校组织的学生代表一起来到天安门广场,参加开国大典。等待的时候,我们唱得最多的歌是《解放区的天是晴朗的天》。下午3点,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布新中国成立时,广场的气氛达到了最高潮。看着鲜艳的五星红旗升起来时,我最强烈的感受就是,中国人民终于扬眉吐气、当家作主了,再也不用受地主、资产阶级和帝国主义的气了。——王瑞蓉(开国大典亲历者)毛泽东强调,入城仪式中人民解放军一定要穿过东交民巷……毛泽东比喻东交民巷是中国人脸上的疮疤,一定要彻底清理掉。——《100天讲述中国共产党对外交往100个故事》①革命意义: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②社会意义: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③世界意义:中华民族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到1950年6月,人民解放战争基本结束。建国后8个月的作战中,人民解放军共歼灭国民党在大陆的残留部队200余万人,解放了除台湾、西藏和某些沿海岛屿外的全部国土,实现了祖国的空前统一,为进行各项社会改革,恢复国民经济、以及建立和巩固各级政权创造了条件。 ——《1949-1976年的中国:凯歌行进的时期》二、人民政权的巩固(一)背景一个政党掌握政权后,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巩固和延续政权,理所当然要探索执政的规律。——张荣臣《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探索》③长期战争造成财政经济上的巨大困难②国家主权仍未彻底恢复,尤其是美国发动侵朝战争威胁中国安全①解放战争尚未完成,国民党以及反动军阀仍有残余【思考】新中国成立后面临哪些问题?(一)土地改革中国土地制度极不合理,是我们民族被侵略、被压迫、穷困及落后的根源,是我们国家民主化、工业化、独立、统一及富强的基本障碍。这种情况如果不加改变,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就不能巩固,农村生产力就不能解放,新中国的工业化就没有实现的可能,人民就不能得到革命胜利的基本的果实。——李少奇《关于土地改革问题的报告》1950年全国政协一届二次会议(1)背景:新中国成立时,全国仍有2/3的农民被束缚在封建土地制度之下(2)过程:①1950年夏,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②到1952年底,土地改革在全国大陆基本完成①彻底废除封建土地制度,解放了农村生产力(3)意义:②粮食产量大幅提高③为中国实现工业化扫除了障碍二、人民政权的巩固(二)稳定物价1949年国民党逃跑时劫走的金银1949年国民经济基本情况品种 数量黄金 277万两白银 1520万元美钞 1537万元项目 全国总产量 平均每人占有量国民收入 358亿元 66元粮食 1.1亿吨 209公斤钢 15万吨 0.29公斤在当时,民族资产阶级……自以为身价很高,看不起共产党。认为共产党是“土包子”,没有开过工厂,没有做过大买卖,无法把国民党遗留下来的烂摊子收拾好。如果给共产党打分数,那么军事打100分,政治80分,经济0分。同时,他们又看到新成立的人民政府控制市场的能力还有限,于是,就在市场上放肆地兴风作浪从1949年4月至1950年2月,接连掀起了四次物价上涨大风潮 。——翟昌民《回首建国初》①新中国面临经济上的烂摊子,财政困难(1)背景:(2)措施:(3)成果:①“银元之战”——行政手段为主人民币已基本占领了城乡市场③政务院统一国家财政经济②投机资本制造市场混乱,导致物价飞涨②“米棉之战”——经济措施为主人民政府完全掌握了市场主动权①到1950年春,全国物价趋于稳定,人民政府赢得全国人民的信任②到1952年底,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治标治本二、人民政权的巩固(三)剿匪镇反新中国成立之初,国民党反动残余势力的活动十分猖獗,国民党逃离大陆时留下了200多万溃散武装(政治土匪),60多万反动党团骨干分子,60多万特务分子……他们造谣、破坏、暗杀,甚至公然组织反革命暴乱。1950年春至秋的半年内,全国有革命干部、积极分子等4万余人被杀害……美蒋间谍分子甚至准备在北京庆祝中国成立一周年时炮轰天安门。——王桧林主编:《中国现代史》(1)背景:国民党残余军队还盘踞在华南、西南地区(2)过程:人民解放军仍在进行人民解放战争的后期作战,肃清土匪和一切反革命武装。二、人民政权的巩固(四)抗美援朝◎美军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鸭绿江边的安东市遭到美军飞机轰炸①1950年,朝鲜内战爆发,美国武装干涉朝鲜内战(1)背景②美国政府派遣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阻扰中国统一大业;“如果不是美国军队占领我国的台湾、侵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和打到了我国的东北边疆,中国人民是不会和美国军队作战的。但是既然美国侵略者已经向我们进攻了,我们就不能不举起反侵略的旗帜。”——毛泽东③美国操纵联合国安理会组成“联合国军”,扩大侵朝战争,威胁中国国家安全二、人民政权的巩固(四)抗美援朝(2)过程①开始:②经过:③结果:1950年,彭德怀率领志愿军入朝作战,抗美援朝国外:中朝军队把战线稳定在“三八线”附近1953年7月,美国被迫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中国取得抗美援朝的胜利国内:开展抗美援朝运动,支援了抗美援朝战争(3)意义①打出了国威和军威,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②锻造了伟大抗美援朝精神,极大鼓舞了全国人民为保卫和建设祖国而团结奋斗③是中国人民站起来后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宣言书,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重要里程碑对于刚刚诞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来说,虽然在这场战争中牺牲了很多,但通过与美国对等作战,完全确立了革命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田春树《朝鲜战争全史》我获得了一项不值得羡慕的荣誉,那就是我成了历史上签订没有胜利的停战条约的第一位美国陆军司令官。——克拉克◎杨根思◎黄继光◎邱少云◎罗盛教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 ——彭德怀二、人民政权的巩固【问题探究】新中国成立后面临怎样的国际、国内形势?国际:(1)两极格局形成,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的对峙。 (美苏冷战)国际:(2)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实行敌视和封锁中国政策。(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军事威胁)国内:(3)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基础薄弱,综合国力不强。“除了苏联,没有外国代表参加北京的开国典礼。”——《泰晤士报》1949.10.3三、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1.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外交方针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具体包括“一边倒”“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外交政策 内容 意义“一边倒” 站在社会主义和世界和平民主阵营一边(不等于放弃独立自主原则) 在保障革命成果、保卫和平以及维护独立和主权的斗争中不致处于孤立地位“另起炉灶” 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经过谈判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平等的外交关系 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不急于取得帝国主义对新中国的承认,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必须取消,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必须实现。 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奠定了平等互利外交关系的基础一边倒方针:它既不意味着中国政府绝不同英、美等资本主义国家来往,也不意味着中国政府放弃独立自主,无原则地倒向苏联一边。 “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并不是放弃独立自主的原则,因为它最终的目的是捍卫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避免被两大阵营孤立。三、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成就 概况同苏联等十多个国家建交 (1)1949年10月2日,苏联政府第一个与新中国建交。(2)1950年,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3)意义:打破帝国主义孤立中国政策,迎来了第一次建交高潮;保障新中国国防安全;促进中国经济恢复和发展;维护世界和平。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提出:1953年底,周恩来会见印度代表团时。(2)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3)意义: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标志着中国外交成熟。日内瓦会议 (1)召开:1954年,为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2)中国贡献:推动了印度支那问题的和平解决(由于美国阻挠朝鲜问题没解决)。(3)意义:第一次以五大国(美、苏、英、法、中)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显示了新中国在通过谈判解决国际争端,维护世界和平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万隆会议 (亚非会议) (1)召开:1955年(2)中国贡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3)意义: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为进一步开展同亚非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创造了条件。会后,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取得了新进展。2.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外交成就三、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发言材料:周恩来在亚非会议的补充发言中说:中国代表团参加会议的目的“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而存异”。——《 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上卷》周恩来所说的“同”和“异”分别指的是什么?同:①共同的遭遇:都曾遭受过殖民主义的侵略②共同的愿望:都要维护民族独立、发展经济、维护和平异: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等差异“求同存异”就是要超越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差异,为了共同的利益加强团结和合作。三、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亚非会议后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取得新进展2021年11月18日,立陶宛不顾中方严正抗议和反复交涉,允许台湾当局设立“驻立陶宛台湾代表处”;11月21日外交部发布声明,中立两国外交关系降为代办级(最低级别的外交关系)。新中国第二次建交高潮三、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总路线: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质:建立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一化三改”特点: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同时并举“一化”是“三改”的物质基础;“三改”是工业化的必要条件。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1、制定总路线过渡时期总路线内容一化三改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实现社会主义改造实施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工业化的初步基础三大改造农业手工业合作化道路资本主义工商业和平赎买手段私有制公有制社会主义制度初步确立2.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初步建立一五计划过渡时期总路线特点:“过渡时期总路线体现了变革生产关系同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辩证统一关系”(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并举)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造并举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1956年各种经济成分公有制经济资本主义工商业个体农业个体手工业公有制经济资本主义工商业个体经济1952年底各种经济成分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1954年,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召开1.时空:2.内容:3.意义:1954年9月、北京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性质: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体现: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大会确立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基本政治制度,没有照搬西方的三权分立、议会道路,也没有照搬苏联的苏维埃制度,而是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没有实行西方的多党制或两党制,也没有实行苏联的一党制,而是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没有采取苏联的民族共和国形式的联邦制,而是确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构成了我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体系。理论指导:毛泽东思想不仅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也是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3.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体系的初步构成第25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一、人民政权的建立二、人民政权的巩固三、人民政权的过渡1.筹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2、人民政权建立标志:开国大典3. 意义1.政治:剿匪镇反2.经济:土地改革;恢复国民经济3.军事:抗美援朝4.外交:独立自主的外交1、制定总路线2、进行政权建设一化三改1954年宪法社会主义制度初步建立,开始社会主义建设本课小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