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渌口区2025年上学期七年级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卷时量:120分钟 满分:12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请按要求在答题卡上填写好自己的姓名和准考证号。2.答题时,切记答案要填在答题卡上,答在试题卷上的答案无效。3.考试结束后,请将试题卷和答题卡都交给监考老师。积累与运用(共22分)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面1-4题(12分)_______________,语文是最浪漫的学科。近日,名为“不小心拍到了语文课本封面”的话题在短视频平台迅速走红,楷体“语文”两个大字,加上拼音“YU WEN”,配上雄伟壮丽的名山大川、( )丰饶的丛林原野、精美绝伦的名楼高阁……【甲】一个个“爆改”的语文课本封面视频将万里河山( )小小封面,一帧帧都是我们学生时期对“诗和远方”的憧憬。【乙】语文课本封面走红,语文也在以时代的方式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我们在网友创作的视频中能够看到巍峨山川和( )江河,听到悠久文明和时代潮流交融的脉搏,感受到( )深沉的家国情怀和根植内心的文化自信。【丙】在这场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热潮中,使每一个与时代紧紧相融的你我,都成为了诗意中国的见证者和参与者。【丁】1.依次填入文段括号内的词语的字音和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斑斓 框(kuāng)入 澎湃 炽(zhì)热B.斑澜 框(kuàng)入 彭拜 炽(zhì)热C.斑斓 框(kuàng)入 澎湃 炽(chì)热D.斑澜 框(kuāng)入 澎湃 炽(chì)热2.填入文段划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妇孺皆知 B.众所周知 C.家喻户晓 D.鲜为人知3.将“这不仅是中国人对这片水土的深深眷恋,更是对传统文化根脉的深刻认同。”一句放入文段,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甲】处 B.【乙】处 C.【丙】处 D.【丁】处4.小蓝认为文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意见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调整“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顺序 B.删去“使”C.改“相融”为“融合” D.在“参与者”后加“的身份”渌口区某中学七年级正在开展以“孝亲敬老,从我做起”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邀请你参加,完成5-6题。(5分)5.【宣孝德】班长小西为本次活动搜集了“百善孝为先”的四幅书法作品,下列选项中对这四幅书法作品的欣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一幅为行书,笔画流畅 B.第二幅为篆书,线条圆润C.第三幅为隶书,蚕头雁尾 D.第四幅为楷书,飘逸秀美6.【知孝迹】请写出两个中国古代孝亲敬老典型事例的四字短语。(2分)诗意,是书卷中的点点文墨,是胸中的山川沟壑。(1)它是《陋室铭》中刘禹锡“无丝竹之乱耳, ”的高雅之趣;(2)是《游山西村》中诗人作客村野,赞美“ , ”的淳朴民风;(3)是《己亥杂诗》中诗人借“花”自喻,“ , ”的报国之志……人生自有诗意,让我们在诗词中找寻最美好的自己。(5分)二、阅读(共13小题,48分)(一)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第8-9题。(共6分)健康的身体是人生的第一财富。说起健康、养生,在中国,没有一种饮品能撼动热水的地位。为什么中国人这么爱喝热水?喝热水真的更健康?阅读下面材料,读懂“热水”。(6分)材料一:①“喝热水”早已成为多数人的信仰:感冒了,多喝热水;肚子疼了,多喝热水;嗓子不舒服,多喝热水……中国人的热水,真有这么厉害?《生命时报》采访专家,告诉你爱喝热水的记忆,是如何植入国人基因里的。②在缺乏燃料的古代,热水是普通人可望不可及的奢侈品。万年前,出现陶器,人类开始学会烧水。而唐代,因缺乏燃料,只有贵族才喝得起热水。宋元时期,贵族们喝茶风气盛行。到了清代,“戒饮凉水以防坏腹”的风俗,依然只存在于上层社会。20世纪30年代,西方的细菌学说传入国内,使得喝热水具有了科学理论根据,上海等经济发达城市出现了“熟水店”。1932年全国暴发霍乱疫情,水烧开再喝成为一种防疫手段。新中国成立之后,政府号召广大群众要喝白开水、喝热水。上世纪50年代,喝热水的倡议甚至深入到幼儿园。老师要保证每天喂孩子三次热水,以帮助孩子们从小养成喝热水的习惯。③随着经济发展,国人不再为燃料短缺所困,平常百姓家喝热水逐渐成为常态。此后,喝热水的意识在普通民众意识中扎根,并代代相传,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材料二:①喝热水深入人心之后,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群众的健康水平。热水究竟有什么好处?②加热能杀死细菌:生水中可能含有大量细菌,直接饮用易导致腹泻等疾病,最好烧开再喝。自来水烧开还可以去除余氯等有害物质。③温阳散寒:中医提倡多喝热水,尤其是在寒冷的冬季。这是因为喝热水有助阳气生发、让身体更暖和,对脾胃和血液循环也有好处。④解暑降温:热水比冰水更能解暑消渴,因为热水利于汗腺排汗,帮助身体达到散热的效果。冷饮消暑立竿见影,却无法帮助人体散热。⑤缓解鼻塞、咽痛:喝热水治不了感冒,但是能够缓解感冒症状。发烧时身体容易丢失更多的水分,多喝热水能够补回来,也能一定程度上缓解咽喉肿痛和鼻塞流涕,还能促进新陈代谢,帮助人体免疫系统对付感冒病毒。⑥呵护肠胃:如果本身有肠胃问题,或者肠胃偶尔不适,喝温水是避免胃部受到刺激的一种方式,因为过凉或者过热的水都会刺激肠胃。⑦此外,还有研究表明,比起冷水,喝热水有助于缓解偏头疼,贲门失弛缓症。材料三:热水这么优秀,但是趁热喝就错了。喝热水有哪些讲究呢?所以,叫你“多喝热水”并不是一句敷衍,而是一句实实在在的中式关怀。(节选自“法治四川”微博)中国人为什么爱喝热水?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陶器的出现,说明人类开始学会了烧水,到了唐代,更是有了“戒饮凉水以防坏腹”的风俗。B.西方的细菌学说,为喝热水提供了科学理论根据。因而在20世纪30年代,国内的一些经济发达城市出现了“熟水店”。C.1932年全国暴发霍乱疫情,政府号召广大群众要喝白开水、喝热水,用以防疫。D.中医认为,喝热水有助阳气生发、让身体更暖和。所以在炎炎夏日,想要帮助人体散热,冰水比热水的效果更好。9.“多喝热水”是一种中式关怀。客人来到家里,奶奶泡了一杯茶,对客人说:“趁热喝,但别烫着”,请你结合材料三说明奶奶这样说的理由。(3分)(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0-13小题。(共9分)神奇的丝瓜①今年春天,我在房前空地上,开辟出了一个一丈见方的小花园,周围用竹竿扎成了篱笆,移来了一棵玉兰花树,栽上了几株月季花,又在竹篱笆下面随意种上了几棵扁豆和两棵丝瓜。②过了不久,丝瓜竟然长了出来,而且日益茁壮、长大。这增加了我的兴趣。每天早晨工作疲倦了,我常到屋旁的小土山上走一走,站一站,看看墙外马路上的车水马龙……顺便也看一看丝瓜。③丝瓜是普通的植物,我没有想到它会有什么神奇之处。可是有一天,我忽然发现丝瓜秧爬出了篱笆,爬上了楼墙。以后,每天看丝瓜,它总比前一天向楼上爬了一大段,最后竟从一楼爬上了三楼。说它每天长出半尺,绝非夸大之词。丝瓜的秧不过像细绳一般粗,如不注意,连它的根在什么地方,都找不到。这样细的一根秧竟能在一夜之间输送这么多的水分和养料,供应前方,使得上面的叶子长得又肥又绿,爬在灰白色墙上,一片浓绿,给土墙增添了无限活力与生机。④这当然让人惊奇,我的兴趣随之大大提高。每天早晨,我都要注视那细细的瓜秧和浓绿的瓜叶,爬小山反而成为次要的了。我往往注视着细细的瓜秧和浓绿的瓜叶,陷入沉思,想得很远,很远……⑤又过了几天,丝瓜开出了黄花。再过几天,有的黄花就变成了小小的绿色的瓜。瓜越长越大,重量当然也随之增加。最初长出的那一个小瓜竟把瓜秧坠下来了一点,直挺挺地悬垂在空中,随风摇摆。我真替它担心,生怕它经不住这份重量,会从楼上坠下来,落到地上。⑥然而不久就证明了,我这种担心是多余的。最初长出来的瓜不再长大,仿佛得到命令停止了生长。在上面,在三楼的窗外,却长出来了两个瓜。这两个瓜后来居上,发疯似的猛长,不久就长成了小孩胳膊一般粗了。这两个瓜加起来恐怕有五六斤重,那一根细秧怎么能承受得了呢?我又担心起来。没过几天,事实又证明了我是杞人忧天。两个瓜不知在什么时候忽然弯了起来,把躯体放在窗台上,从下面看上去,活像两个粗大弯曲的绿色牛角。⑦不知道从哪一天起,我忽然又发现,在两个大瓜的下面,在二三楼之间,在一根细秧的顶端,又长出来了一个小瓜,垂直地悬在那里。我又犯了担心病:这个瓜上面够不到窗台,下面也是空空的;总有一天,它越来越大,会把上面的两个大瓜也坠下来,一起坠到地上。⑧今天早晨,我却看到了奇迹。同往日一样,我习惯地抬头看瓜:下面最小的那一个早已停止生长,孤零零地悬在空中,似乎一点分量都没有;上面窗台上那两个大的,似乎长得更大了,威武雄壮地压在窗台上;中间的那一个却不见了。我看看地上,没有看到掉下来的瓜。等我倒退几步抬头再看时,却看到那一个我认为失踪了的瓜,平着身子躺在紧靠楼墙凸出的一个台子上。这真让我大吃一惊!这样一个原来垂直悬在空中的瓜怎么忽然平身躺在那里了呢?这个凸出的台子无论是从上面还是从下面,人都是无法上去的,决不会是人把丝瓜摆平的。⑨我百思不得其解,徘徊在丝瓜下面。我仿佛觉得这棵丝瓜有了思想,它能考虑问题,而且还有行动。它能让无法承担重量的瓜停止生长;它能给处在有利地形的大瓜找到承担重量的地方,并给这样的瓜特殊待遇,让它们疯狂地长;它能让悬垂的瓜平身躺下。⑩丝瓜有思想,这实在令人难以置信。丝瓜用什么来思想呢?它靠什么来指导自己的行动呢?我无法同丝瓜对话。这是一个沉默的奇迹。瓜秧仿佛成了一根神秘的绳子,绿叶照旧浓翠,扑人眉宇。我站在丝瓜下面,陷入梦幻。而丝瓜则似乎心中有数,它怡然泰然悠然坦然,仿佛含笑面对秋阳。(有改动,选自季羡林《神奇的丝瓜》)10.阅读全文,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分)A.文章扣住“神奇”二字写,先写了丝瓜籽、丝瓜秧的神奇,后来集中笔墨主要表现了丝瓜的神奇之处。文章第2、3段“竟”字出现了三次,“竟”有“出乎意料”、“令人吃惊”之意,侧面表现出丝瓜的神奇,突出了丝瓜的活力与生机,表达了作者对丝瓜的惊叹之情。作者写这篇文章是感慨丝瓜有神奇的生命力,有惊人的生命智慧;懂得顾全大局,自我牺牲,具有强烈的主动精神,能极好的适应环境。作者对丝瓜的担心出现了三次,文章反复写这一点主要是通过对比的手法表现丝瓜的神奇。11.说说作者心目中的丝瓜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为什么?(3分)12.在第④段中,划线句子“我往往注视着细细的瓜秧和浓绿的瓜叶,陷入沉思,想得很远,很远……”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作者可能想到了什么?(3分)古诗文阅读(23分)阅读下面诗歌,完成第13题。(5分)望岳 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13.《望岳》英译版本众多。诗题中的“岳”有人译为“Mount”(高山),也有人译为“Peak”(山顶)。请结合诗歌,从括号里选择合适的词语,用完整的语言阐述理由。(5分)我更喜欢译为 的版本。这首诗描写了 的景象。翻译成(高山/山顶) 更能体现(泰山/诗人) ,表达了诗人 的(情感/精神)。阅读下面【甲】【乙】两文段,完成14-18题。(18分)[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司马光《孙权劝学》)[乙]子路见孔子,子曰:“汝何好?”对曰:“好长剑。”孔子曰:“吾非此之问也。徒谓以子之所能,而加之以学问,岂可及乎?”子路不说,曰:“南山有竹,不揉自直斩而用之达于犀革①。以此观之,何学之有?”孔子曰:“不然。若括而羽之②,镞而砺之③,其入不亦深乎?”子路再拜曰:“愿受教。”(选自《孔子家语》)【注】①犀革:用犀牛皮制成的铠甲。②括而羽之:削出箭尾安上羽毛。③镞(zú)而砺之:装上箭头磨得锋利。14.文中运用了各种称谓语,在语境中体现出丰富的含义。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3分)A.“卿”是古代君对臣的爱称。也可用于朋友、夫妇间的爱称。这个称呼体现了孙权作为一国之君对部下的关心和爱护。B.“阿”用于亲属称呼或小名之前。鲁肃称呼吕蒙为阿蒙,是把吕蒙当做晚辈来教训。C.“孤”是古代王侯的自称,以谦虚的方式开始对吕蒙进行规劝,现身说法,表现出孙权的善劝。D.“大兄”是对同辈朋友的敬称,吕蒙尊称鲁肃为朋友,有种进步被认可的自得之意。15.关于两篇文言文的内容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孙权通过自己的学习经历劝说吕蒙,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吕蒙最终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并开始学习。孔子认为子路的能力可以通过学习进一步提升,子路最初对此表示不满,但最终接受了孔子的教诲。鲁肃对吕蒙的进步感到惊讶,并通过拜见吕蒙的母亲和结友而别,正面表现出对吕蒙的尊重和认可。子路用南山之竹的比喻来表达自己的观点,但孔子通过比喻说明学习可以使人更加优秀。16.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两处)(2分)不揉自直斩而用之达于犀革1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6分)(1)但当涉猎,见往事耳。(2)以此观之,何学之有?18.劝说是一门艺术。结合两则材料,思考孙权和孔子是如何对他们进行劝学的。(4分)(四)整本书阅读(10分)19.表情是人物在某一特定处境下自我心理与外界社会的投射,请参考示例完成批注,分析祥子表情背后的社会原因。(6分)表情 语段摘录 批注哭 祥子的手哆嗦得更厉害了,揣起保单,拉起车,几乎要哭出来。拉到个僻静地方,细细端详自己的车,在板上试着照照自己的脸。 (1) 社会原因:(3)笑 直到这个时候,他才觉出来虎妞也有点好处,他居然向她笑了笑,一个天真的,发自内心的笑,仿佛把以前的困苦全一笔勾销,而笑着换了个新的世界,像换一件衣服那么容易,痛快! 【示例】虎妞答应给祥子买车,祥子很感激也很高兴。不喜也不哭 祥子的生活多半仗着这种残存的仪式与规矩。有结婚的,他替人家打着旗伞;有出殡的,他替人家举着花圈挽联;他不喜,也不哭,他只为那十几个铜子,陪着人家游街。 (2)20.祥子和保尔虽生活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中,命运也截然不同,但他们身上都体现了“坚韧”这一共同品质。请结合小说的具体内容,任选一位主人公,分析其“坚韧”的品质的体现。(4分)三、写作(50分)季羡林先生说:“时间从来不语,却回答了所有问题”。回首自己的成长,时间给过你怎样的回答?回溯历史,时间给出了怎样的答案?21.请以“时间的答案”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50分)要求:(2)不得套作,不得抄袭。(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姓名和班级。(4)字迹工整,书写清楚,卷面整洁。渌口区2025年上学期七年级期末质量检测语文参考答案1.C 2.B 3.C 4.B 5.D6.示例:卧冰求鲤、埋儿奉母、芦衣顺母、亲尝汤药。7.无案牍之劳形 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B示例: 高于 65度的热水喝多了会致癌(1分),35-45 度的水会让胃肠道更舒服(1分), 热水不是越热越好,而是要温水才行(1分)。A在作者心中,丝瓜好像是一位智者,因为它能从容不迫地应对各种生存环境。(意思对即可)人不要一味地强求奢望,应该学会随遇而安,怡然泰然悠然坦然的面对环境。(意思对即可)示例1:我更喜欢译为“Mount”(高山)《望岳》这首诗是从不同角度描写泰山的全貌,而不是仅写山顶的景象。翻译成“Mount”(高山)更能体现泰山整体的高大巍峨、神奇秀丽,表达了诗人对泰山景色的惊叹和赞美。示例2:我更喜欢译为“Peak”(山顶)。诗人仰望泰山极顶,变化多端的白云,泰山上空的归鸟盘旋,心胸激荡。在诗的末尾,诗人又发出了终将登上绝顶、俯群山的雄伟志向。翻译为“Peak”(山顶)更能表现出诗人敢于攀登绝顶、俯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体现了诗人乐观自信、积极向上的精神。B 15.C16.不揉自直/斩而用之/达于犀革。17.(1)只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2)这样(从这)看来,有什么需要学习的呢?18.《孙权劝学》中孙权主要用自身学习和读书的经历来劝说吕蒙开始学习。《孔子劝学》以射箭需在箭末装饰羽毛、箭头磨得尖利才可以射得远、射得深这样的事例作比喻,强调了深入学习才能有用处。参考译文:[甲]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了,不可不学习!”吕蒙以军中事务多来推辞。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钻研经书当博士吗?只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事务多,比起我来怎么样?我经常读书,自以为大有益处。”吕蒙于是开始学习。到了鲁肃经过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论议,十分惊奇地说:“以你现在的才干、谋略来看,你不再是原来那个吴下阿蒙了!”吕蒙说:“士别三日,就要另外拭目相看,长兄知道这件事怎么这么晚呢!”鲁肃于是叩拜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然后分别了。[乙]子路拜见孔子,孔子问:“你喜欢什么?”子路回答说:“我喜欢长剑。”孔子说:“我并不是问你喜欢什么。我只是说,凭借你现有的才能,如果再增加学问,岂不是会更加出色吗?”子路不高兴,说:“南山上的竹子,不用矫正就自然直挺,砍下来用它做箭,可以穿透犀牛皮制成的甲。由此看来,还需要学习什么呢?”孔子说:“不是这样的。如果把竹箭削尖装上羽毛,再给箭头磨得锋利,它岂不是能射得更深吗?”子路听后再次拜谢说:“愿意接受您的教诲。”19.(1)(2分)祥子终于买了属于自己的车,激动得几乎落泪。(2)(2分)小福子死了,祥子丧失了最后的希望,祥子麻木地参与婚丧仪式,只为赚取微薄的收入。(3)(2分)【示例】旧中国社会底层穷苦劳动人民遭受各种剥削压迫。(或当时整个社会不让好人有出路,穷苦劳动人民遭受各种剥削压迫。20.祥子的“坚韧”主要体现在他为实现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车这一目标而“三起三落”的奋斗历程,无论是第一次买的车被大兵抢走,第二次攒的钱被孙侦探敲诈了,第三次买了车又被迫卖掉,这期间他从未彻底放弃过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坚韧”贯穿始终。保尔的“坚韧”展现在革命和战争的过程中,无论是面对战争的残酷,还是身体的残疾(双目失明、瘫痪),他都没有向命运低头。即使在病床上,他依然坚持写作,完成了小说《暴风雨所诞生的》。二、立意。个人成长立意:成长需耐心与坚持。如学骑自行车,一次次摔倒,经长时间练习才掌握平衡,时间给出坚持就有收获的答案,凸显坚持在成长中的意义。时间能增进对亲情的理解。曾经叛逆和父母争吵,长大后理解父母苦心,明白时间让亲情在理解中升温,懂得珍惜亲情。历史角度立意:时间见证科技进步。从古代的造纸术、活字印刷术,到如今的互联网、人工智能,时间展现科技发展脉络,揭示科技推动社会进步的答案。时间检验国家发展道路。以中国为例,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建设,时间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引发对国家发展方向的思考。 三、选材构思记叙文:选“时间让我学会独立”。开头写第一次住校很不适应,想家想哭。中间讲在宿舍自己洗衣服、整理内务,遇到困难独自解决,学习上也开始自主安排时间。结尾写如今能从容应对生活和学习难题,感悟时间教会自己独立,是成长路上宝贵财富。议论文:观点为“时间能筛选出真正的价值”。开头引出观点。主体列举经典文学作品,如《红楼梦》历经时间洗礼仍受追捧,而一些流行一时的快餐文学已被遗忘,说明时间能筛选文化价值;再举企业案例,像百年老店可口可乐持续发展,部分新兴企业昙花一现,论证时间对商业价值的筛选。结尾总结强调要重视时间筛选,追求有持久价值的事物。散文:围绕“时间诠释生命价值”抒发情感。开头感慨时间流逝。中间从四季更迭、生命诞生到消逝,谈时间对生命的影响;再写不同人生命轨迹,如科学家奉献科研、志愿者传递爱心,他们生命因时间彰显价值。结尾表达要在有限时间让生命发光,呼应主题,升华情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湖南省株洲市渌口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docx 湖南省株洲市渌口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