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2025 学年第二学期七年级期末考试历史试题选择题 共50分(每小题2分)1.皮日休在《汴河铭》中指出:“隋之疏淇、汴(通济渠),凿太行,在隋之民不胜其害,在唐之民不胜其利也。”这段话可用来了解隋朝修凿通济渠的( )A.原因 B.过程 C.条件 D.影响2.唐太宗强调,“中书、门下,机要之司”,需要“擢才而居”。即使是曾经的政敌部下王珪,也被太宗收为己用,出任门下省长官。以上体现出唐太宗的治国特点是( )A.用人唯贤 B.虚心纳谏 C.约法省刑 D.爱惜民力3.唐太宗时敢于直言进谏,被太宗比喻为“镜子”的大臣是( )A.魏征 B.房玄龄 C.杜如晦 D.姚崇4.“结束了数百年的政权分立局面,创立的制度成为后世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社会风气开放,文化发达,中外交流活跃,在当时世界上有巨大影响力。”材料描述的是( )A.秦汉时期 B.魏晋时期 C.隋唐时期 D.明清时期5.历史图片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如图所示内容可用来研究唐代( )A.频繁的对外贸易 B.严格的官员选拔C.密切的文化交流 D.开明的民族政策6.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客观地认识和评判历史的态度和方法。下列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A.隋炀帝创立了进士科B.科举制推动了教育的发展C.武则天创立殿试制度D.唐太宗增加科举考试科目7.某学校开展历史项目化学习,下面是某同学搜集到的有关宋朝的历史信息,可以得出的历史结论是( )A.海外贸易兴盛 B.民族政权分立C.制瓷技术高超 D.南方经济繁荣8.历史漫画诙谐幽默,耐人寻味,往往能形象地反映一定的政治内涵。下图漫画反映出宋朝的政治特点是( )A.外戚专权 B.藩镇割据 C.武将专权 D.重文轻武9.“小钱币,大历史”。如图的出现可以印证北宋时期( )A.商业贸易的繁荣 B.活字印刷术的发明C.民族政权的并立 D.造纸术的发明10.如图为汉、唐、宋经济分布变化示意图。据此可知,从汉代到宋代( )A.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始终重合 B.中原王朝疆域持续扩大C.自然条件决定了经济发展状况 D.经济重心逐步完成南移11.著名学者陈寅恪曾说“诗中有人,有景,有时,有事”,“诗史互证”、以诗词补证历史、疑史纠误,是一种重要的学史手段。下列诗句中可以考证南宋历史的是( )A.“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登科后》)B.“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苏颂《契丹帐》)C.“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林升《题临安邸》)D.“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杜甫《忆昔》)12.“忽必烈在1271年发布《建国号诏》,取《易经》“大哉乾元”之义,以“大元”为国号。把材料中的时间换算成世纪年代应是( )A.12世纪60年代 B.12世纪70年代 C.13世纪60年代 D.13世纪70年代13.美国学者卡特说:“造纸术和印刷术替宗教改革开了先路,并使推广民众教育成为可能。火药的发明清除了封建制度,创立了国民军制。指南针的发明导致了发现美洲,因而使全世界而不再是欧洲成为历史舞台。”他的表述主要体现了中国四大发明的( )A.发明过程 B.传播途径 C.先进程度 D.世界贡献14.《元史 地理志》记载:“元有天下,薄海内外,人迹所及,皆置驿传,使驿往来,如行国中。”这反映了元朝( )A.建立了覆盖全国的陆路交通网 B.通讯技术发达C.外国使者在中国往来活动频繁 D.商业贸易繁荣15.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是对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评论。下列选项中,属于史论的是( )A.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 B.1127年,金军攻破开封,北宋灭亡C.1206年,铁木真建立蒙古政权 D.元朝统一,为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奠定基础16.貊炙是北方少数民族的食肉习惯。在炙肉时,将整只动物放在火上烧烤,再切块分食。南北朝时,南北方上层社会的宴饮中,食用炙烤肉类现象普遍。南齐高帝曾赐给江淹炙肉和美酒,奖励他草拟诏书有功。材料说明这一时期( )A.北人大量迁往南方 B.南方社会相对稳定 C.南北饮食没有差别 D.民族之间相互交融17.成吉思汗到蒙哥汗时期,蒙古汗国一直以生肖纪年。至某大汗继位伊始,便依据儒家经典,建“中统”年号。此后,他又取《易经》中“大哉乾元”之义,定“大元”为新的国号。材料中的“他”是( )A.阿保机 B.阿骨打 C.忽必烈 D.努尔哈赤18.王安石变法后,熙宁(宋神宗)十年(1077年),国家财政收入与治平(宋英宗)时相比增长了4倍……中央积蓄的钱粟,数十百巨万,作为户部的经费,可以支二十年之用。此史料反映了王安石变法( )A.抑制土地兼并 B.增加财政收入C.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 D.加强对人民的控制19.陆游《书愤》中有“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的诗句,这里的“大散关”至淮水是哪两个政权的分界线?( )A.北宋与西夏 B.北宋与辽 C.南宋与辽 D.南宋与金20.宋和西夏在边界有政府设置的贸易市场,此外还有经双方认可的民间市场。如表是宋夏市场中西夏买卖的商品(部分),由此可见( )卖出 皮毛制品、骆驼、牛羊、马、马鞍、玉石、琥珀等买入 茶、粮食加工食品、丝织品、瓷器、漆器、图书、钱币、金银制品等A.两宋时期海外贸易发达B.宋朝对少数民族地区进行有效管理C.西夏在军事上处于优势D.贸易往来有利于双方经济文化交流21.明朝的科举制度“只强调儒家价值观,以牺牲科学、技术、商务和工业等知识为代价,奖赏在文学和人文领域上的成就。”此材料反映了这一制度( )A.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B.不利于强化专制皇权C.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D.有利于培养创新人才22.有学者对中国古代某一宏伟工程有如下描述:作为一项军事防御工程,蜿蜒于高山、深谷、平原、戈壁中,总长万余里,把奇伟的自然美与建筑美融为一体,是真正的“大地艺术”。据此推断该工程为( )A.大运河 B.赵州桥 C.北京城 D.明长城23.《史记》将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知识囊括在内,从学科角度,包括地理学、经济学、政治学等。《资治通鉴》有许多关于军事、经济、文化、学术思想、史学等方面的历史记载。这说明《史记》和《资治通鉴》( )A.后世影响深远 B.记载公正客观 C.体裁分类不同 D.内容丰富详实24.“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在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这种变化说明( )A.群臣关系越来越紧张 B.等级制度严格C.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 D.皇权不断强化25.中医典籍是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的总结,是中华文明智慧的结晶和宝贵财富。下列中医典籍与作者对应正确的是( )A.《黄帝内经》——华佗 B.《伤寒杂病论》——孙思邈C.《千金方》——张仲景 D.《本草纲目》——李时珍非选择题共50分(答题注意格式要规范:段落化、要点化、序号化)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辽宋夏金元时期: 第8课 北宋的政治 第9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第10课 金与南宋的对峙 第11课 元朝的建立与统一 第12课 辽宋夏金元时期经济的繁荣 第13课 辽宋夏金元时期的对外交流 第14课 辽宋夏金元时期的科技与文化(1)《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在分析教材时,应将教材中的单元作为一个整体通盘考虑。单元的主题是围绕某个历史时期的核心内容或关键问题确定的。”结合上述单元目录,在“ ”处填写出本单元的主题。(2分)(2)《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指出:“探索大单元教学,积极开展主题化教学活动,……加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促进知识结构化。”结合所学知识,运用“统一全国”“行省制度”“民族交融”“丝绸之路”这四个词语,以“元朝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巨大贡献”为主题写一则历史短文。(6分)要求:①紧扣主题,阐述合理。②史实准确,史论结合。③条理清晰,合乎逻辑。④字数在250字左右,四个词语需出现在短文内。27.加强对国家的管理,是维护社会稳定和主权完整的重要保障。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历史趋势篇】材料一:中国历史是一连绵不断的演进过程,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内聚力不断增强。自春秋战国至清前期,虽曾经历了三次社会大分裂,但最终还是走向了秦汉、隋唐和元明清三次大统一。统一的时间越来越长,统一的规模越来越大,统一的制度基础越来越坚实。——赵毅《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智慧治理篇】材料二: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唐太宗 中国边疆最早确立于秦汉之际……在长期边疆治理实践的基础上,中国逐渐形成了富有智慧的边疆治理方略以及各种因势而定的边疆治理方式…… ——周平、李大龙《中国的边疆治理:挑战与创新》【维护主权篇】材料三:(1)依据材料一,说出中国历史发展的演进趋势,元朝开创了哪一地方制度来巩固这一趋势。(4分)(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以唐朝和清朝前期为例,说明“中国逐渐形成了富有智慧的边疆治理方略“有哪些?(4分)(3)请任选图1或图2人物为其配一段解说词。(4分)示例解说词:林则徐领导的虎门销烟,维护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是伟大的民族英雄。(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中国古代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的主要因素。(6分)28.对外交往能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是国家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之一。历史证明,任何国家的发展,都需要开放的对外政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唐代中国,是世界文化的重心,是世界历史演进的总动脉。融合域外文化的唐文化成了世界性文化,深为世界各国人民所向往……他们把城外文化带入唐土,又把唐文化传播四方,促进了中外文化大交流。——张大生《话说中国文明史》材料二:材料三:乾隆时期颁布了《防夷五事》:一是禁止外国商人在广州过冬;二是外国商人到广州,应令寓居洋行,由行商负责稽查管束;三是禁止中国人借外商资本及受雇于外商;四是割除外商雇人传递信息之弊;五是外国商船进泊黄埔,酌拔营员弹压稽查。——摘自《清高宗实录》卷(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把域外文化带入唐土,又把唐文化传播四方”相关的历史史事。(2分)(2)材料二反映的是明朝历史上的什么事件?并简述你对该历史事件的认识。(4分)(3)依据材料三,说明以乾隆帝为代表的清政府在对外交往上实行了什么政策,这一政策造成了怎样的严重后果。(4分)(4)从唐朝到清朝对外交往的政策变化,你能从古代的对外交往中得到什么启示?(2分)29.史料是人们了解过去、认识历史的重要依据和基础。材料一:文献史料主要包括史书、书信与日记、报刊、碑铭与简牍等。实物史料主要包括器物、建筑物、遗址与遗迹。图像史料主要包括绘画雕刻、照片、古地图。序号 史料 简介① 大食(阿拉伯帝国)人俑 陕西西安出土,人俑为阿拉伯人形象,他弓着背,背着行囊,手握水壶,呈行进姿态② 《宋史 外国传》 元朝人主持修撰,记载了宋朝同占城(越南)、真腊(柬埔寨)、天竺、大食、拂菻(东罗马帝国)、日本国等国的交往③ 五世达赖觐见顺治皇帝图 西藏布达拉宫的殿堂壁画,由清初藏族画家创作,描绘了五世达赖应顺治皇帝邀请,与顺治皇帝交谈的情景材料二:到了唐宋时期,中国传统书房的范式确立和发展起来。随着①相关技术的进步,书籍生产不再像以前那么困难,文人有书读;随着②选官制度创新与发展,读书考官成为文人晋升阶梯,文人要读书。著书立说者越来越多,有书才有书房,书房逐渐普及起来。——摘编自张小李《书房简史》材料三线装也称古线装,这种装帧形式于明清时期定型,在我国书籍传统装帧技术史上是集大成者。线装书将零散页张用订线方式穿联成册,连接多用棉线,前后各加上一个封面,并留有包角防止磨损,这不仅便于翻阅,不易破散,而且坚固实用。此外,线装书栏线整齐外露,并配有签条、书根字和各式样的函套,给人以古朴典雅,庄重大方的感觉。 ——摘编自李致忠《中国古代书籍史话》(1)依据材料一,回答下列问题。(写序号)(4分)属于文献史料的是: ;属于实物史料的是: ;属于图像史料的是: ;可用来研究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史料是: 。(2)结合所学,分别写出材料二中①、②处对应的史实。(2分)(3)依据材料三,写出线装书的优点。(4分)2024-2025 学年第二学期七年级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参考答案1-5:DAACD 6-10:BDDAD 11-15:CDDAD 16-20:DCBDD 21-25:ADDDD26、(1)主题: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民族交融。(2)元朝结束了辽宋夏金长期并立的局面,实现全国统一,奠定了后世疆域基础。政治上,元朝创立行省制度,加强中央集权,影响深远。元朝疆域辽阔,民族交融空前加强,形成新的民族回族。陆上丝绸之路在元朝大一统下更为畅通,海上贸易兴盛,中外交流频繁。元朝的统一和行省制度巩固了多民族国家发展,促进了经济文化繁荣,为明清奠定基础。元朝的巨大贡献体现在统一全国、制度创新、民族交融及丝路交流等方面,推动了中国历史进程。27、(1)演变趋势: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内聚力不断增强。制度:行省制度。(2)唐朝:对东突厥进行武力征战;联合回纥灭西突厥;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理西域;与吐蕃进行联姻、会盟。清朝:册封达赖和班禅,设置驻藏大臣,颁布金瓶掣签制度;设伊犁将军管辖西北地区;设台湾府加强了对台湾的管辖。(3)图1:戚继光;贡献:戚继光抗倭,基本解除东南沿海的倭患;图2:郑成功;贡献: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4)主要因素:政治制度建设;民族融合(民族关系融洽);边疆治理(管辖);抗击外来侵略,守卫边疆等。28、(1)历史史事:玄奘西游天竺,带回大量佛经,促进了中印文化交流;鉴真东渡日本,传播了唐朝的文化、医学、建筑等,促进了中日文化交流。(2)事件:郑和下西洋。认识: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半个多世纪。郑和的船队到达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和经济交流,促进了南洋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但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主要是宣扬国威和到西洋“取宝”,不计经济效益,随着明朝国力的衰退,航海的壮举也悄然结束。(3)政策:闭关锁国政策。后果:闭关锁国政策限制了对外贸易和航海事业的发展,阻碍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使中国逐渐在世界上落伍了。(4)启示:一个国家要想发展,必须加强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吸收世界先进文化和技术。我们要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不能固步自封。29、(1)属于文献史料的是:②;属于实物史料的是:①;属于图像史料的是:③;可用来研究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史料是:①②。(2)①:印刷术;②:科举制。(3)便于翻阅,不易破散;坚固实用;栏线整齐外露,配有签条、书根字和函套,古朴典雅,庄重大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历史.docx 答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