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九上《水调歌头》备课资料《水调歌头》:当苏轼在丙辰年(1076)那个中秋之夜写下"明月几时有"时,他正经历着人生最深刻的放逐。这位曾经的朝廷重臣,因"乌台诗案"被贬谪黄州已近三年。政治理想的破灭、人生境遇的陡转,使他在这个团圆之夜面对着明月,产生了超越时空的思考。词作开篇即以"把酒问青天"的豪迈姿态,将个人的困惑提升为人类共同的哲学追问:关于永恒与短暂、圆满与缺憾、人世与超脱。苏轼没有停留在对月伤怀的浅层抒情,而是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辩证智慧,完成了对人生困境的精神超越。这首词之所以能够穿越千年依然打动人心,正是因为它捕捉到了人类面对宇宙洪荒时那份永恒的怅惘与达观。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传诵甚广。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集有《东坡乐府》。课文解析水调歌头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丙辰:指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这一年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太守。达旦:到天亮。子由:苏轼弟弟苏辙的字。明月几时有?把酒(端起酒杯。把,执、持)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宫殿),今夕是何年【透露出对理想世界的向往与现实迷茫的交织。】。我欲乘风归去(回到天上去),又恐琼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宇,指想象中的月宫。)【“欲”和“恐”隐约透露出作者在现实中苦闷难遣、欲求解脱的情绪。】,高处不胜寒(shēng 经不住,承受不了。胜,承担、承受。)。起舞弄清影(在月光下起舞,影子也随着舞动。弄,玩弄,欣赏),何似(何如,哪里比得上)在人间。【化用李白《月下独酌》"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最终落脚人间,表现超然物外与热爱生活的统一。 "何似在人间"——看似疑问,实为肯定:人间虽有缺憾,却更值得眷恋】词的上阕写词人月下欢饮时的联想与想象。【译文】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今天晚上是何月何年。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中,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此刻在月光下翩翩起舞玩赏着自己的清影,天上哪里比得上人世间?转朱阁(朱红的华丽楼阁。),低绮户(绮(qǐ)户, 雕饰华丽的门窗。),照无眠【月光"转""低"的拟人化描写,暗写时间流逝,引出彻夜难眠的离人。三句无一字写人,却通过月光的移动烘托出思念之深。】。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月亮)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分离时圆呢?何事,为什么。)【月亮本无情,诗人却嗔怪其"故意"在离别时圆满,以反笔写尽人间别苦。 与李益"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异曲同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指人的“离”“合” 和月的“缺”“圆”。)【全词警策之句。将自然现象与人生规律并置,以月的物理恒常反衬人事无常,却以"古难全"三字消解怨怼,展现旷达胸襟。哲学升华:承认缺憾是生命的常态,体现宋代士大夫的理性精神。】。但(只)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本意指妇女姿态美好的样子,这里指明月。)。【化用谢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但更显温情。这两句并非一般的自慰和共勉,而是表现了作者处理时间、空间以及人生这样一些重大问题所持的态度,充分显示出词人精神境界的丰富博大。王勃有两句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与“千里共婵娟”有异曲同工之妙。】下阕写词人月下无眠的情状及对人生的思索、探求。【译文】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主旨概括《水调歌头》通过中秋醉酒赏月,以奇特的想象抒发了作者政治失意的苦闷和对弟弟子由的怀念之情,表达了作者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寄托的美好祝愿。写作特色《水调歌头》想象奇特,寓哲理于抒情之中。问题探究《水调歌头》中作者是怎样步步设疑,借月抒情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作者开篇陡然发问,把自己对宇宙和人生的疑惑表达出来,也显露出词人对明月的赞美与向往之情。紧承这一问,又有了下一问:“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这样对宇宙和人生哲理的思考更进了一步,对明月的赞美与向往之情也更深了一层。下阕“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一问,转入了抒发怀念之情,好像对明月有抱怨之意,其实是写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全词步步设疑,问天、问月、问人生,把“天”“月”人格化,并借月抒情,将写景、叙事、议论、抒情融为一体,天上人间,虚实并述,寓哲理于抒情中,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的优美意境。思考 探究 积累《水调歌头》这首词句句扣住“月”来写,情感多次起伏变化,在抑扬之间反复转换,有很强的感染力。有感情地朗读,结合具体词句,梳理作者情感的变化轨迹,说说其中表达了他对人生怎样的思考。词以问月开篇,情感高亢激昂,具有诗性宇宙的意识;接下来写“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想象丰富,情感浪漫而又有近乎幽默的别趣;“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抒情热烈,情感也转为通达、豪放;下片开头写月光的流转,引出第二次问月,情感幽深绵长;“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转而为议论,情感变为通透、豁达;最后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仰天长叹,代替世人发出美好的祝愿,感情热烈而奔放。词人由对明月的发问,到对仙境的向往,又归回对人间的留恋。继而将人世的“悲欢离合”与月的“阴晴圆缺”作比照,发出了“此事古难全”的感慨。他悟出人世不可避免地有“悲欢离合”的人生哲理,那么,美好的祝愿就不能太“贪”。“但愿人长久”,虽然不能团聚,也能“千里共婵娟”:这也许是最明智,也是最无奈的选择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