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上14诗词三首《行路难(其一)》备课资料 素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九上14诗词三首《行路难(其一)》备课资料 素材

资源简介

九上《行路难(其一)》备课资料
《行路难(其一)》:此诗作于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李白被“赐金放还”,被迫离开长安之际。此前,他应召入京,满怀济世之志,却仅得翰林供奉闲职,终遭权贵排挤。离京时,友人设宴饯行,李白深感仕途险恶,愤懑难平,遂以乐府旧题《行路难》抒怀。诗歌以“行路难”为核心意象,通过“停杯拔剑”“冰塞雪满”等场景,揭露现实困境与理想幻灭的尖锐矛盾。然而李白并未沉溺于颓丧,而是借吕尚、伊尹之典自勉,最终以“长风破浪”的壮语宣告对未来的信念,展现盛唐士人百折不挠的豪迈气概。全诗跌宕起伏,将苦闷、彷徨与昂扬斗志熔于一炉,彰显了李白诗歌“豪中见悲,悲中见壮”的独特风格。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自称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诗,皆为人传诵。有《李太白集》。
课文解析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樽(zūn):古代盛酒的器具,以金为饰。
清酒:清醇的美酒。
斗十千:一斗值十千钱(即万钱),形容酒美价高。
珍羞:珍贵的菜肴。羞,同“馐”,美味的食物。
直:通“值”,价值。
开篇以极为夸张的修辞手法领起全诗,写出了朋友为诗人设宴饯行的富丽场景,反衬下文“不能食”的压抑。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箸:筷子。
四顾:四下看。顾,看。
茫然:惘然,无所适从的样子。
情绪陡转:面对盛宴却放下酒杯筷子,拔剑四望而内心迷惘。 “茫然”体现理想受挫的彷徨,化用鲍照《拟行路难》“对案不能食”之句,强化愤懑。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塞:堵住,堵塞(sè)。
以自然艰险喻仕途困境:想渡黄河却被冰封,想登太行却逢大雪。手法:象征(“冰塞川”“雪满山”暗指政治阻碍),对仗工整,突出举步维艰。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这两句暗用两个典故:姜太公吕尚曾在渭水的磻溪上钓鱼,得遇周文王,助周灭商;伊尹曾梦见自己乘船从日月旁边经过,后被商汤聘请,助商灭夏。在失望中借历史人物寄托希望,矛盾心理跃然纸上。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歧路:岔路。
今安在:如今身处何方?也可理解为:现在要走的路在哪里?安,哪里。
直抒胸臆:连呼“行路难”,痛陈人生多歧路的迷茫。短促重复的呼告,强化悲愤与焦虑,将情绪推向高潮。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长风破浪:比喻实现政治理想。据《宋书·宗悫(què)传》载:宗悫少年时,叔父宗炳问他的志向,他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
会:终将。
云帆:高高的船帆。船在海里航行,因天水相连,船帆好像出没在云雾之中。
济:渡
结尾陡然振起,展现倔强自信。此句成为千古名句,象征冲破困境的豪情。
【译文】金杯中的美酒一斗价十千,玉盘里的菜肴珍贵值万钱。但心情愁烦使得我放下杯筷,不愿进餐。拔出宝剑环顾四周,心里一片茫然。想渡过黄河,坚冰堵塞大川;想登太行山,大雪遍布高山。遥想当年,姜太公磻溪垂钓,得遇重才的文王;伊尹乘舟梦日,受聘在商汤身边。人生的道路何等艰难,何等艰难,歧路纷杂,真正的大道究竟在哪边?坚信乘风破浪的时机定会到来,到那时,将扬起征帆远渡碧海青天。
尽管深感“行路难”,但始终未放弃对理想的追求,彰显盛唐文人积极进取的精神。 此诗不仅是李白个人心路的写照,更激励了后世无数逆境中的人们,其精神力量历久弥新。
概括主旨
《行路难》(其一)以行路难来描写人生路上的坎坷,表达了诗人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对理想的不懈追求。
写作特色
《行路难》对比强烈:奢宴与无食欲、现实阻碍与理想憧憬; 象征与典故的巧妙运用,深化主题。
思考 探究 积累
一、《行路难》(其一)以浪漫的笔法抒写了作者的人生感慨和精神追求。对此,你是怎么理解的?
浪漫的笔法主要表现在词语、诗句、意境的夸张上。词语的夸张,如“金樽”“玉盘”“斗十千”“值万钱”;诗句的夸张,如“拔剑四顾心茫然”“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意境的夸张,如“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诗句和意境的夸张,往往还伴随着浪漫而奇特的想象。用浪漫的笔法写人生追求,一方面表现了作者人生追求的不同寻常,另一方面也说明这些追求可能不切实际。
五、这三首诗词都表现了诗人不如意时的豁达胸怀。请以其中一首为例,谈谈你从中得到的人生启示。
从李白的《行路难(其一)》中,我得到的最深刻的人生启示是:真正的豁达,不是无视困境的盲目乐观,而是在认清现实残酷后,依然选择相信希望的力量。
诗中“冰塞川”“雪满山”的意象,毫不掩饰地展现了人生道路的艰难。李白被排挤出长安,政治理想破灭,这种痛苦是真实的。他先以“停杯投箸”“拔剑四顾”的激烈动作宣泄情绪,而非强行压抑——这提醒我们:面对挫折,允许自己短暂失落,才是健康的心态。现代人常被“正能量”绑架,而李白告诉我们:坦然接受“不如意”,恰是走向豁达的第一步。
李白借“垂钓碧溪”“乘舟梦日”两个典故,将个人际遇与历史中的姜尚、伊尹联系起来。这种对历史人物命运的参照,实则是在精神层面搭建了一座跨越现实的桥梁。当现实无解时,他从更宏大的时空维度中汲取力量。这对我们的启示在于:在低谷期,可以通过阅读、艺术或历史,找到共鸣与慰藉,避免陷入孤立无援的思维困境。
诗末“长风破浪会有时”的信念,并非空泛的自我安慰。李白深知“多歧路,今安在”的迷茫,却仍选择以“济沧海”的壮阔意象收尾。这种信念感,本质上是一种对生命可能性的坚守。现实中,我们或许无法立刻改变处境,但保持“会有时”的希望,能赋予行动以方向。就像航海者未必立刻见到彼岸,但云帆高悬的姿态,已是对风浪最有力的回应。
李白的豁达并非仅关乎个人仕途。诗中“长风”“云帆”“沧海”的意象,将个体困境融入天地壮阔之中,暗示人生的价值不仅在于目标的达成,更在于在抗争过程中展现的精神高度。这让我想到尼采的话:“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种生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