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9张PPT)中国现代史的分期过渡时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文化大革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49年1956年1966年1976年1978年/;;;;;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第26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课程标准】1.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2.概述新中国巩固人民政权的主要举措。3.认识新中国为民主政治建设和向社会主义过渡所作出的努力。时空坐标新中国成立过渡时期1949年1956年1966年1978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十年文革时期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时期文化大革命十年探索时期1937年1945年1938年1940年1937年1949年1950年1953年1954年1956年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社会主义革命时期1958年1966-76年1960年一届政协《共同纲领》剿匪镇反土地改革稳定物价抗美援朝和平外交过渡时期总路线一化三改一届人大五四宪法中共八大《论十大关系》大跃进人民公社化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八字方针文化大革命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筹备阶段: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时空 1949.9.21 北平任务 筹建新中国参会 人员 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人民解放军、各地区、少数民族、国外华侨及特邀代表等662人内容 (1)通过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国家;(2)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为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民革)、李济深(民革)、张澜(民盟)、高岗为副主席;(3)规定国旗、代国歌、首都、国徽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会场广泛的代表性学习聚焦: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注意:本次政协有时称为新政协,1946年重庆政协称为旧政协。)中共建立的四条统一战线:1、国民革命时期:革命统一战线2、全面抗战时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3、解放战争和新中国建立:人民民主统一战线4、改革开放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筹备阶段: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问题探究一】为什么《共同纲领》中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而不是社会主义国家?新民主主义社会特征:①在社会形态上,是属于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性质的社会。②在政治上实行各革命阶级联合的人民民主专政,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还存在,并占有一定地位。③在经济上实行国营经济主导的多种经济成分(国营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合作社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④在文化上实行发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问题探究二】为什么说《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材料 1949年9月21-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举行。参加这次会议的有各民主党派、团体、无党派民主人士和特邀代表662人……《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国家政权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由人民用普选方法产生;国家最高政权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具有广泛的代表性规定了国家制度和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则人民政协代行全国人大的职能。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2.成立: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开国大典民族独立新形象(实现了民族独立,改变了半殖民地位)人民解放新面貌(人民翻身当家做主人、改变了被奴役的地位)国家统一新局面(结束了军阀割据、战乱频仍的历史,国家基本统一)世界格局新状态 (加强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阵营,改变了二战后国际冷战格局中的力量对比)开国大典(油画)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一个政党掌握政权后,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巩固和延续政权,理所当然要探索执政的规律。——张荣臣《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探索》剿匪镇反、土地改革追歼残敌,剿匪作战1950年夏,基本上歼灭了大陆上的国民党残余军队和武装土匪1951年5月,西藏和平解放。除台湾和少数岛屿,中国领土全部解放土地革命总路线:依靠贫农、雇农,团结中农,中立富农,有步骤地分别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1950.06,中央人民政府颁布《土地改革法》,——1952意义: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转变为农民土地所有制(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发展;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创造了条件(提供市场和原料);巩固了工农联盟和人民政权二、人民政权的巩固稳定物价、统一财经稳定物价目的:为了制止投机资本制造的市场混乱统一财经目的:为了从根本上稳定物价统一全国财政收支管理、物资管理、现金管理等措施实现了国家财政经济的统一到1952年底,解放前遭到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行政手段经济手段二、人民政权的巩固没收官僚资本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人民政府控制了国家的经济命脉。把没收的国民政府财产和官僚资本,比较完整的转为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具有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双重性质合理调整工商业“公私兼顾、劳资两利”,调整公私关系、劳资关系和产销关系,重点是调整公私关系。为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基础。三反五反运动三反:党政机关工作人员中——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五反:私营工商业者——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骗国家财产、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二、人民政权的巩固抗美援朝朝鲜战争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他们要打多久就打多久,一直打到完全胜利!二、人民政权的巩固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1953年7月 美国不得不在停战协定签字对朝鲜:没有达到统一朝鲜半岛的目的,使朝鲜问题国际化,对朝鲜南北都是一种灾难;对中国:捍卫了中国的国家安全,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为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和经济建设赢得了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影响了中国同世界的交往,延缓了中国经济和社会的进步;推迟了解放台湾的计划,阻碍了中国统一的步伐;对中美关系:美国长期封锁中国,中美关系处于敌对状态;对日本:美国对日本由对峙变为扶植,迅速恢复元气。抗美援朝战争的影响抗美援朝二、人民政权的巩固自主梳理列举新中国进行的外交活动,并予以评价。1.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迎来第一次建交高潮。2.1954年参加日内瓦会议,印度支那问题由于中国的努力得以政治解决。3.1953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逐渐成为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4.1955年参加亚非会议,提出并坚持“求同存异”方针,推动会议朝着达成协议的方向前进。三、开展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1.一总三分的外交方针外交政策 内容一边倒 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和世界和平民主阵营一边(不等于放弃独立自主原则)另起炉灶 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而要另行建立新的平等的外交关系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妄图称霸全球的美国,在其“扶蒋反共”政策失败之后,仍然不肯放弃与中国人民为敌的立场,拒绝承认新中国,并且竭力阻挠其他国家承认新中国,企图在政治上孤立新中国。——胡绳《中国共产党七十年》我们在国际上是属于以苏联为首的反帝国主义战线一方面的,真正的友谊的援助只能向这一方面去找。——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新兴独立:印度、缅甸、巴铁等资本主义:瑞典、丹麦、瑞士等社会主义:苏联、朝鲜等10国第一次建交高潮年份 1949 1950 1951 1952 1953建交国家 10 9 1 0 0思考:结合新中国的外交方针,分析为什么与新中国建交的国家会断流?“一边倒”政策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色彩,也局限了新中国外交的进一步发展。三、开展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周恩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是新中国外交政策从突出强调意识形态的“一边倒”,转向较多地考虑国家利益而开始走向务实的一个相当重要的标志。——杨奎松:《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史研究》外交部档案馆保存的周恩来的真迹①1953年,中印谈判时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1)形成:②1954年,中印缅正式倡议将其作为国际关系的准则三、开展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成就:①1954年,参与日内瓦会议(新中国首次以五大国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讨论解决朝鲜问题(未解决)和印度支那问题(解决)②1955年,参加万隆亚非会议(战后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推动会议进程,并为进一步开展同亚非各国友好合作关系创造条件③1954-1956年,中国与埃及、阿富汗等国建交;同英、荷建立代办级外交关系第二次建交高潮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而存异。同时,会议应将这些共同愿望和要求肯定下来。……我们并不要求各人放弃自己的见解,因为这是实际存在的反映。——周恩来三、开展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人们在日内瓦看到的是个温文尔雅的、有教养的中国人,一个具有和平合作精神的、同时又不放弃原则的中国人。(一个外国记者)三、开展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三、开展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过渡时期总路线内容一化三改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实现社会主义改造实施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工业化的初步基础三大改造农业手工业合作化道路资本主义工商业和平赎买手段私有制公有制社会主义制度初步确立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1.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初步建立一五计划过渡时期总路线特点:“过渡时期总路线体现了变革生产关系同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辩证统一关系”(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并举)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造并举标志着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起来。社会主义改造的意义?为什么要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唯物史观基本原理农业方面,土改后我国农业还是一家一户的个体经营……分散的个体农民生产率低,在生产、销售、分工等方面均不能满足国家工业化的迫切需要。在手工业方面,作为个体经济的手工业,分散经营,生产规模小,技术落后,劳动生产率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资本主义性质使它存在剥削工人剩余劳动,唯利是图,与社会主义生产目标相左,抑制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等负面作用。 ——《中外历史纲要上 教师教学用书》个体经营的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不能满足当时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所以...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互 助 组(换工、劳动互助)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主要生产资料折价归集体所有,完全实行按劳分配)社会主义萌芽半社会主义性质社会主义性质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个体所有制→集体所有制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土 地 入 股 统 一 经 营; 收益按土地和劳动力分配)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加工订货 、统购包销、经销代销全 行 业 公 私 合 营公 私 合 营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资本家领取10年的股息,生产资料归国家所有)资本主义私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生产资料私有,生产和销售被纳入国家计划)(生产资料部分公有,利润大部分归国家和工人)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实施“一五”计划(1953-1957年) 结合地图册一五计划时期的鞍山钢铁厂和建设中的武汉长江大桥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1954)①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②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根本政治制度构建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体系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第二十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第二十二条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行使国家立法权的唯一机关。第二十三条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军队和华侨选出的代表组成——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结合1954年宪法,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三大制度2.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体系的初步构成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社会主义改造一五计划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体系社会主义基本制度①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深刻的社会变革;②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一五计划两大任务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毛泽东思想不仅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也是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1、概念2、形成3、发展初步形成:(土地革命时期 1927-1937)成熟阶段:(抗日战争时期 1937-1945)1945年,中共“七大”正式命名毛泽东思想,并写入党章,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解放战争时期:(1946-1949)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56以后)找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建立了新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积累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过渡时期:(1949-1956)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本课小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