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西青区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天津市西青区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高二历史试卷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 碳十四测年数据表明,四川阿坝孔龙村遗址年代距今约5500—4800年,该遗址考古发掘灰坑、陶窑、房址、灶等遗迹400余座,出土玉器、石器、陶器、骨器等小件物28000余件,另有数量庞大的陶片、石制品、动植物遗存等。据此推知,该遗址
、.呈现出早期农耕文明特征 B.已出现明显的社会分化
C.先民过着较为富足的生活 D.陶器制作工艺日臻成熟
2.管仲提出“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孔子主张“节用而爱民”。这些思想主张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
A. 家国情怀 B. 和而不同、 C. 以人为本 D.道法自然
3. 魏晋十六国时期,河西地区的丧葬模式,一方面保持了汉代以来当地的丧葬模式,如多室墓制、壁画传统等,另一方面也接受了魏晋时期中原地区形成的丧葬模式,还出现了来自西域的葬俗。这说明该时期
A.中原文化开始向西北传播 B.民族间社会习俗日益交融
C.各地区经济文化联系加强 D.丝绸之路推动了中外交往
4.下表所示为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科技发展概况。据此可知,中国古代科技,
时期 发展概况
秦汉 中国古代科技的奠基时期,在天文、数学、医学、造纸等方面奠定了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基础。
隋唐 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时期,在农学、建筑、印刷、火药、天文、医学等方面成就突出。
宋元 中国古代科技的繁荣时期,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在宋朝基本成熟,天文、历法、农学等方面成就突出。
明清 中国古代科技的总结时期,《本草纲目》、《农政全书》、《天工开物》在各自的领域对传统科技进行了总结。
主要集中在与农业有关的研究领域 B.着重探索事物发展规律且应用性强
研究方法注重典籍整理和科学实验 D.研究内容侧重于转化为科技生产力
5.1974年,福建泉州湾后渚港出土的宋代海船,经考证属于中型海船,·海船上装有罗盘导航;出土物中最多的是香料药物,有4700多斤,另外还有铜铁钱、陶瓷器、象棋子等13类。材料可用来说明宋朝
A.手工业技术领先世界 B.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C. 商品经济占主导地位 D. 海上商业贸易繁荣
6.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后,严峻的民族危机将一批士人召唤出来,他们以学会、报刊、学堂为阵地,以引进西方制度为理想,并自觉以“吾党”“吾辈”相称。这表明
A. 维新变法思潮涌现 B.洋务运动的群众基础扩大
C.清末新政深入开展 n.知识分子开始开眼看世界
7.下表是1907年至1912年间,新剧团体春柳社和进化团演出过的剧目。这些剧目
新剧团体 春柳社 进化团
代表剧目 《黄花岗》 《血泪碑》
《政治改良》 《共和万岁》
《黑奴吁天录》 《安重根刺伊藤》
A.体现民族危机 B.着眼社会现实
C. 宣扬革命思潮 D. 促使戏剧改良
8.1915—1919年中国棉纺织业盈利翻了6倍,促使这一时期棉纺织业盈利变化的原因有
①洋务派创办军事工业 ②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战
③民国政府鼓励创办实业 ④群众性反帝爱国斗争此起彼伏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9.有同学在学完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一历史时期后,按时序进行了知识要点的整理。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表中□处应该是
知识要点
一 五四运动,爱国革命
二 国民革命,反帝反封
三 □
四 徐州会战,最大胜利
五 渡江战役,解放南京
A. 中共诞生,开天辟地 B. 南昌起义,武装反抗
C. 百团大战,提升信心 D.淮海战役,战略决战
10.1935年1月末到3月下旬,红军四渡赤水;3月下旬,南渡乌江;5月上旬渡过金沙江,摆脱了几十万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这一胜利,得益于
A. 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发生转移 B.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已被纠正
C.遵义会议确立了正确的方针政策 D.武装斗争的总方针已被确立
11,右图为1951年某画家创作的《多生产!多捐献!》宣传画。这反映了当时我国
A.大规模的工业建设正在展开
B. 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已经完成
C. “双百”方针得到贯彻落实
D.全国民众保家卫国热情高涨
12.1979年,实行包干到户的小岗村当年就获得了粮食、油料的大丰收。获得丰收的凤阳农民编写出这样的顺口溜: “大包干,真正好,干部、群众都想搞,只要搞上三五年,吃陈粮、烧陈草,个人富,集体富,国家还要盖粮库。”这可以用来说明
A.农村经济改革取得显著效果 B.所有制变革激发了农村活力
C.农村的经济结构得到了优化 D.安徽地区经济逐渐领先全国
13.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处于历史的十字路口,面临团结还是分裂、合作还是对抗、开放还是封闭、多边还是单边的重大考验。中国坚定地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以下属于中国人民的正确选择有
①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 ②推动建设面向未来的亚太伙伴关系
③推动成立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 ④设立支持“一带一路”建设的丝路基金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14.2005年,我国颁布《博物馆管理办法》,将博物馆定义为“主要是对各种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见证物进行收藏、传承、保护、研究,属于非营利性的社会服务性机构”。2015年颁布的《博物馆条例》则在定义中加入了“以教育、研究、欣赏为主要目的”的语句。这一变化进一步强调了博物馆
A.面向公众展出的义务 B.文化传承和传播的使命
C.承担科研攻关的任务 D.收藏文物并研究的责任
15.阅读《人类早期文明使用的部分文字》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各区域文明产生的时期大致相同 B.早期文明的多元与交流传播
C.楔形文字是世上最早的字母文字 D.不同文明发展趋势的一致性
16.关于下图所反映的史实的共同点,表述正确的是
A.都体现了专制集权政治体制 B.都属于中古时期的文明成就
C.都容易造成分裂割据的局面 D.都是出现于亚洲的等级制度
17.美国和拉美都曾经是欧洲的殖民地,独立后由于发展程度不同,美国与拉美文化的多样性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下列属于美国和拉美文化相同点的是
①天主教为主、等级分明的“混血社会”②体现权力制衡原则
③文化融合、具有多元性 ④以欧洲文化为主导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18.下表中①②③对应的国家正确的是
国别 内容
① 反对专制王权 确立君主立宪
② 反对专制等级 扫荡封建秩序
③ 反对殖民统治 实现国家独立
A.①英国 ②美国 ③法国 B.①法国 ②英国 ③美国
C.①英国 ②法国 ③美国 D.①法国 ②美国 ③英国
19.下图是某历史兴趣小组搜集的相关材料。据此可知其研究的主题应是
701年,日本文武天皇将《尚书》《论语》等作为大学或国学的必修课程 10世纪,高丽王朝科举考试内容以儒家的思想为中心 11世纪,越南李朝建立,推崇儒学和科举
A.亚洲政治一体化的趋势 B.东西方文明间相互交融
C.亚洲各国封建进程加快 D.中华文明影响周边国家
20.拿破仑通过战争,在欧洲建立了从大西洋沿岸到波兰,从波罗的海到地中海的大帝国。他推行《拿破仑法典》,宣扬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个人自由以及财产不可侵犯。由此可知,拿破仑战争
A.促进了欧洲政治文化的重构 B.推动了欧洲启蒙运动产生
C.加速了美国独立战争的爆发 D.开启了欧洲的法制化进程
21.下图为1919年8月30日美国《芝加哥论坛报》专栏记者凯里·奥尔发表于该报的漫i视图》。漫画意在揭示
漫画中威尔逊正在指挥合唱“持久和平”(EverlastingPeace),·而合唱团成员的裤兜里都藏着左轮手枪,自.左往右合唱团成员枪柄上分别写有:日本觊觎亚太(Pacific Control);英国关注海权(British Fleet);法国重提美法同盟(Franco American Alliance) ; 意大利期待领土扩张(Greaterlaly)
A.美国主导了战后秩序 B.凡尔赛体系不够稳定
C.战后列强间矛盾加剧 D. 国联缺乏强大约束力
2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印度统治精英不同程度地接受了来自西方的自由主义、民族主义和会主义思想中的一些基本价值取向,同时也注重弘扬印度传统文化。这对印度现代文化影响是
A.具有浓厚的殖民色彩 B.存在强大的保守性
C.甘地主义占主导地位 D.呈现明显的多样性
23.20世纪60年代起,美日之间贸易摩擦频发,涉及钢铁、彩电、汽车、半导体等多个行业美国采取反倾销起诉、反倾销反补贴调查等措施,迫使日本“自愿限制出口”,还签订“《广场协议》干预日本经济。这一系列现象反映了
A.美国相关产业优势受到挑战 B.经济全球化进程遭遇严重挫折
C 战后日本经济开始超越美国 D.发展中国家崛起冲击传统格局
24.20世纪80年代,英国煤矿工人数量远远少于在校大学生人数,美国钢铁工人数量少于麦当劳的员工人数,德国的造船业基本已经消失,传统工业国的工厂旧地很多变成了博物馆剩余的只能勉力支撑。这些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资本主义国家遭遇经济“滞涨” B.科学技术的突破发展
C..国家强化干预加重了财政负担 D.社会结构的根本转变
25.近年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飞速发展,为贸易领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通过信息化手段,贸易活动更加便捷高效,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跨境电商的兴起则拓宽了贸易渠道,为各国企业提供了更多合作机会。这反映出
A,国家间技术竞争加剧 B.产业结构实现优化升级
C.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 D.经济全球化的深化发展
第Ⅱ卷 (非选择题 共50分)
二、非选择题 (本大题共3题, 满分50分。其中26题22分, 27题18分, 28题10分)
26.(2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代长安有京兆尹及所属附郭京县负责城市民事管理之外,还设置了左右金吾卫左、右街使,即保障长安城市治安,并置御史台左、右巡掌城市监察不法之事,形成执行、徽巡和监察三权分应的城市管理模式。宋辽出现了司候官制,金代官制中的司候判官系佐贰官,构成防刺州治所城市的管理机构司候司。
———摘编自韩光辉《论中国古代城市管理制度的演变和建制城市的形成》
材料二
严重的民族危机使清朝统治者从国外引进了包括市建制在内的一系列改革项目,1908年,清政府颁布《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民国建立以后,创始于欧洲的近代城市行政建制引进中国,从而开创了中国城市政治行政新局面,由城乡合治走向城乡分治。江苏首行推出“市乡制”,市设行政机关————市董事会,设议事机关————市议事会。
——摘编自何一民《中国城市史纲》
材料三
1949年至1977年,与生活有关的市政公用设施、文化产业,处于从属的次要地位,属于无足轻重的状态。1984年初, “豁出生存求发展”由学界向管理层传播,认为发展必须要付出代价,如招商引资后,投资者带来空气和水的污染。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提出“让生活更美好”的城市理念,其含义是让居住在城市的市民、广大老百姓生活更美好,城市与人的关系更和谐。
———摘编自吴琳《论新中国城市管理理念的历史嬗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城市管理的特点。 (6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我国近代城市行政机制的变化,并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的原因。(12分)
(3)根据材料三,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管理理念的变化,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做好城市管理工作应当遵循的主要标准。 (4分)
27.(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地理大发现并不是一个孤立的时间,与它同时或前后发生的还有文艺复兴运动,文艺复兴所表现出来的人文主义精神是一种为创造现世幸福面奋斗的精神,而地理大发现是在这种精神的鼓舞下完成的。……这些划时代的大事,“使正在崩溃的封建社会内部的革命因素迅速发展。”
———摘编自吴于 《世界史·近代史编》上卷
材料二
第一次工业革命给资本主义国家所带来的经济实力的增长,为第二次工业革命提供了雄厚的经济基础……资本主义的激烈的竞争性迫使他们大幅度地提高劳动生产率、研发新的产品、发明新的技术。这些迫切的需求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使得资本家都认识到劳动者素质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工业生产的效率。政府也加强了国民的素质教育.
———摘编自吴国盛《科学的历程》下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述地理大发现所展现的“人文主义精神”的内涵。结合所学,从“革命因素迅速发展”的角度,简析“这些划时代的大事”对西欧社会的影响。 (8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第二次工业革命中推动生产力飞速发展的主要因素。结合所学,写出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应运而生的新式快速交通工具。 (10分)
28.(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4至6世纪,是中国和西欧历史上的一个社会动荡时期。其间,中国北方的匈奴、氐、羌、羯和鲜卑等游牧、半游牧民族以及欧洲多瑙河以北的日耳曼诸族向南方较发达的农耕地区,发起大规模迁徙运动。自公元3世纪起,各支日耳曼人如潮水般地拥入罗马帝国,甚至远徙到南欧和北非等地。公无1世纪时, 日耳曼人还没有金属工业,但至公元3世纪上半叶,已经有了自己的金属、织布和造船等工业,尤其是金属工业已“有出乎意料的高度水平。”“德意志野蛮人把罗马人从他们自己的国家里解放了出来”,她“给垂死的欧洲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摘编自刘爱兰《4-6世纪西欧和中国游牧民族迁徙及融合》
材料二
“闯关东”,主要是山东、河南、河北等省区的农民、商人向东北地区流动,在此垦荒种地,安家落户。顺治十年(1653)政府颁布辽东招民开垦令,鼓励与动员关内包括中原地区的农民到东北垦荒居住。真正具有“闯关东”的意义,应是乾隆五年(1740)实行封禁政策之后。一道命令,就把东北列为禁区。所以,山东、河北等省的“流民”欲前往东北谋生,就要“闯关”即阆山海长。自乾隆始,清之历朝累下禁令,流民仍“闯关”不止。一直到清亡前夕,即光绪三十二年,才最终下令废除封禁,封禁之地向内地开放,允许自由出入、自由开垦。在民国时期“闯关东”达到了高峰,到新中国成立之初,又掀起了一次“闯关东”的新高潮。
———摘编自李治亭《“闯关东”与“走西口”的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公元4一6世纪西欧和中国北方民族迁徙的共同之处。(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清朝时期“闯关东”移民的影响。 (6分)
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历史学习质量检测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A C B A D A B D B C D A D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B B C B C D A B D A B D
二. 非选择题 (共50分, 26题22分, 27题18分, 28题10分)
26.答案: (22分)
(1)特点:形成都城和地方两套管理体系;设立专门的城市管理机构;实行三权分立的管理模式,包括执行、徼巡和监察;城市管理逐渐制度化。 (每点2分,任答3点即可,共6分)
(2)变化:市政建设逐渐法制化;引进欧洲近代城市行政建制;从城乡合治走向城乡分治;设立了行政机关和议事机关。(每点2分,任答3点即可,共6分)
变化的原因:近代民族危机不断加剧;各届政府的重视;对国外城市建设经验的借鉴;近代向西方学习的不断深化。(每点2分,任答3点即可,共6分)
(3)变化:从以经济发展为中心转向注重市民生活质量以及城市与人的和谐关系。(2分)
标准:是否有利于市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是否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是否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等。 (每点1分,答出2点即可,共2分)
27. 答案: (18分)
(1)内涵:以人为中心;崇尚理性;追求现世社会的幸福生活 (追求财富);提倡探索人与自然的奥秘;鼓励冒险精神。 (一点1分,任意2点即可,共2分。)
影响:引发商业革命;引发价格革命 (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的具体史实也给分);有利于资本原始积累 (或资本主义发展)。封建制度濒于解体,商业资产阶级实力上升。推动了西欧社会的转型。 (一点2分,任意3点即可,共6分。)
(2)历史条件: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基础;资本主义的激烈的竞争;劳动者素养的提高;国民教育。(一点2分,任意3点即可,共6分)
工具:汽车、飞机 (4分)
28.答案: (10分)
(1)共同之处:迁徙方向:自西向东,由北向南;迁徙主体:游牧民族迁徙;迁徙地:向发达的农耕地区迁徙;迁徙规模:规模大;迁徙影响:加强了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的联系,对中国和西欧的民族融合产生了不同的影响。(一点1分,任意4点即可,共4分。)
(2)影响:缓解了内地人口压力和人地矛盾;促进了东北地区的开发;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东北边境的稳定和安全;推动了东北和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民族交融,影响了近现代以来我国经济和人口分布格局;有利于边疆巩固;为民国和新中国时期开发东北奠定基础。 (一点2分,答对任意3点即可,共6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