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上12.《醉翁亭记》备课资料 素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九上12.《醉翁亭记》备课资料 素材

资源简介

九上《醉翁亭记》备课资料
写作背景
北宋庆历六年(1046年),39岁的欧阳修被贬滁州,这本是政治生涯中的低谷,却意外成就了这篇流传千古的散文杰作。当我们细读这篇看似闲适的文字,会发现字里行间跳动的不仅是对山水的赞美,更是一位士大夫在政治挫折后重新找回的精神家园。
《醉翁亭记》的独特魅力,在于它超越了传统游记的写景抒情,创造出一个充满生命力的精神世界。欧阳修笔下的琅琊山不是静止的风景画,而是充满动态变化的生命体:晨光中的林雾、暮色里的岩穴、四季更迭的景致,无不跃动着自然的韵律。更难得的是,他将自己的政治理想融入其中,通过太守与民同乐的场景,展现出一个儒家知识分子的精神追求。
这篇文章最动人的地方,或许在于它展现了中国文人特有的精神韧性。政治失意后的欧阳修没有选择愤世嫉俗,而是在山水中找到了新的生命支点。"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宣言,既是对世俗名利的超越,也是对更高精神境界的追求。当我们今天重读这篇千年古文,依然能感受到那份穿越时空的生命智慧——真正的快乐,不在于外在的际遇,而在于内心的安顿。
作者简介
欧阳修(1007—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天圣八年(1030年)进士。累擢知制诰、翰林学士,历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宋神宗朝,迁兵部尚书,以太子少师致仕。卒谥文忠。政治上曾支持过范仲淹等的革新主张,文学上主张明道、致用,对宋初以来靡丽、险怪的文风表示不满,并积极培养后进,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风与其散文近似,语言流畅自然。其词婉丽,承袭南唐余风。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又喜收集金石文字,编为《集古录》,对宋代金石学颇有影响。有《欧阳文忠集》。
概括总结
本文生动地描写了醉翁亭周围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并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感人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被贬后能悠然自得的旷达情怀。
写作特色
结构精巧:由远及近(环滁→琅琊山→酿泉→醉翁亭),层层递进。时间上从朝暮到四季,再到宴游场景,最后以“乐”收束全文。
语言风格:“也”字句:全文21个“也”字,形成舒缓节奏,如闲谈般亲切。
骈散结合:既有对偶(如“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又有散句,灵动自然。
意境营造:动态美:光影变化(晦明)、四季更替(野芳、风霜)。人文美:滁人游、太守宴,展现官民同乐的理想境界。
问题探究
1.“乐”字和“醉”字在文中出现多次,怎样理解“醉”与“乐”在全文中的联系和作用?
“醉”和“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贯串全文的主线是“乐”字,写“醉”是为了写“乐”。文中写太守宴饮山林,与民同乐的欢乐场面,并用“太守醉”收束全文,也是有深意的,说明“醉翁之意”不只在“山水之间”,也在一州之百姓。至全文结尾处,“醉能同其乐”一句将“醉”与“乐”统一起来,画龙点睛地点出了文章的主旨。
2.“醉翁之意不在酒”,从本文的内容来看,你认为“醉翁之意”在何处?
作者不仅仅是在记山记水,而是融入了自己的诸多思想感情。作者自号“醉翁”,“醉”不只指“酒醉”,更指“陶醉”。一方面,作者被贬到滁州,他借游览山水来排遣内心抑郁的心情;另一方面,因自己的努力,滁州政治清明,百姓和乐,滁州人寄情山水之中,作者自然对自己的政绩感到欣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