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高一语文考生注意: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4.本卷命题范围:必修下册(默写:必修上、下册高考必背古诗文)。一、阅读(72分)(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创作的媒介化是文学生产发生重要变化的驱动力量,使得创作活动可以实现跨媒介、跨产业链、跨时空的流转。新媒介与文学的“通力合作”,催生不同于平面媒介的叙事方式、书写方式和创作模式,也使得创作的内涵、创作的流程、作品的形式变得更加多样化,多模态、跨类型、混合文体不断出现。同时,创作者的表达形式、写作模式变得更加灵活,随着媒介技术的更新换代而不断焕发新活力,加速了文学“出圈”,使作品能够更好地展现出时代的生活现场和情感氛围。在这个过程中,媒介化使得原有的文本类型、叙事方式、写作模式不断演变,新的创作方法和写作理念也随之诞生。美国学者艾布拉姆斯曾经提出文学活动的四要素,即作品、作者、世界和读者。今天我们不得不认真审视媒介现实:“四要素”是不是有必要升级到“五要素”,将“媒介”列入?媒介深刻影响了文学,媒介的变革和读者的阅读方式、审美方式,将反过来主导、推动着文学样态的变革。读者不再只是被动的接受对象,更是主动参与的创作主体。作品是开放的,也是流动的,如一个枢纽,用自身文学性去关联起社会性和时代性,与历史、现实和日常生活展开有效对话。新媒介时代,文学创作不再是一个单向的过程,而是一个双向的甚至是多向的过程。只有通过与历史、现实和未来的充分激荡,文学才能重新激活自身的能动性,扩大边界,不断拓展生长空间。媒介的全面介入,是当代文学生产新的风向。这不仅是一种文学图谱或者情感结构的变化,更是文学生态和文学观念的新变。比如,新媒介语境下,更多的普通人拿起纸笔,投入面向自我的民族志式写作,“写作人人可为”的理念得到更广泛的认可,他们的写作呈现出自传体、真诚性和真实性特征,提供了异质性的经验,风格质朴、清新,将门卫、快递员、外卖员、清洁工等群体纳入文学的视野,拉近了文学与现实生活的距离,为整体文学生态注入新的活力。同时,作家的姿态和形象也在发生着新的变化。瑞士学者樊尚·考夫曼著有《“景观”文学:媒体对文学的影响》一书,书中指出:“当下的文学比其他任何一个历史时期都更加需要去迎合景观效应。作为一名作家,如果他想要在文学界占有一席之地,他便需要抛头露面,在媒体面前证明自己是谁,承认自己的真实存在……”文学景观化是文学生产不断跨界、融合的结果,意味着文学的影响力超出了文学领域本身,而进入不同文化价值链、产业链和公共文化生活。小说《繁花》改编的同名电视剧得以“出圈”,固然是作家金宇澄和导演王家卫的相互成就,但短视频传播也发挥了极大的“破圈”效应,背后的一整套生产逻辑和传播逻辑都在改变着既有规则。借助景观化,文学资源可以不断转化为共同情感、创意体验和审美参与。(摘编自叶祝弟《文学创作新气象:媒介参与和深度追求》)材料二:长期以来,作品、作者、世界和读者“四要素”已经成为人们理解“文学”的基本维度,任何偏颇都可能会不同程度地产生对文学的“误读”。譬如,模仿学说过度强调“世界”的客观性而忽视作者的主体性,结构主义过度强调“作品”的自足性而忽视外部世界的丰富性,接受美学过度强调“读者”的重要性而忽视作品价值的独立性等。可以说“四要素”论对我们合理认识和把握文学活动具有重要意义。21世纪以来,移动通信、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互联网技术迅速发展,数字新媒介日益成为重塑当代文学生态的重要因素。随着数字新媒介对当代文学现场的全面介入,媒介之于文学的重要性被不断凸显和提升。有学者提出,新媒介与文学“通力合作”,催生出不同于平面媒介的叙事方式、书写方式和创作模式,媒介正在成为文学活动的一个关键性要素。诚然,新媒介对当代文学的影响不容忽视,但是否可以据此判定,文学的“四要素”有必要升级到“五要素”呢?事实上,早在20世纪初期,俄国文艺理论家雅各布森就提出,文学科学的对象并非文学,而是“文学性”,也就是使一部既定作品成为文学作品的特性。无论媒介载体如何发生变化,“文学性”必然是文学守护自身尊严和独立品格的本质性存在,传统媒介时代的文学如此,数字时代的文学也不例外。并且新媒介之于当代文学,是一把“双刃剑”。我们既要充分重视新媒介对于当代文学的建设性意义,也不能忽略媒介对文学的侵蚀。文学是创作主体运用语言文字形象化地反映生活世界和情感心理的艺术。媒介是承载和传递信息的载体,在美国传播学者施拉姆看来,“媒介是在传播过程中,用以扩大并延伸信息传送的”工具。从远古时代的“结绳记事”“以木刻书”,到后来甲骨、青铜、竹简、帛书、纸媒和电子书等不同媒介时代的文学书写,无论文学叙事及其赖以存在的传播媒介如何变迁,二者之间一直都保持着不可分割的共生关系,或者更确切地说,媒介始终都是推动文学发展变化的重要力量。由此可见,媒介之于文学的影响是自古以来的老话题,而并非现今才有的新现象。在数字时代,媒介对文学的影响可能比过去更深更广,但它仍然仅是量的变化,而非质的飞跃。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对“媒介”能否成为文学的“第五要素”不要匆忙做判断,草率下定论。目前看,“媒介”还无法具有跟“作品、作者、世界和读者”四者同等重要的本体性意义。我们应该对媒介新视域与文学新变化进行更充分、更深入地观察和思考。(摘编自李洪华《媒介对文学的影响并非质的飞跃》)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认为,文学“出圈”主要依赖媒介技术的更新换代,与作品本身的文学性关联不大。B. 材料二认为,根据“四要素”论,模仿学说、结构主义、接受美学等理论对文学存在“误读”。C. 两则材料均认为新媒介对文学的影响具有两面性,创作者需要在创新与守成中寻求平衡。D. 材料一的文学“景观化”概念与材料二的“文学性”概念,二者均指向文学本质的核心特征。2. 下列对材料相关论述的分析与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聚焦“创作的媒介化”,探讨将媒介列为文学活动关键性要素的必要性,引导读者关注文学活动的时代变化,论证具有前沿性。B. 材料二论证严谨,如第二段用“诚然”一词过渡,先肯定新媒介对当代文学的影响力,再用“但”字引出质疑与思考,使论述更具辩证性。C. 两则材料围绕同一议题提出不同观点,材料一凸显媒介对文学活动的时代变革力,材料二则多维度论证,坚守文学本质的稳定性。D. 在论证方法上,材料一以小说改编的电视剧《繁花》为例,属于事实论证;材料二引用远古时代“结绳记事”“以木刻书”的记载,属于道理论证。3. 根据材料内容,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每处不超过10个字。20世纪50年代,美国文艺理论家艾布拉姆斯提出“四要素”论。他认为,每一件艺术品总要涉及四个要素,几乎所有力求周密理论总会大体上对这四个要素加以区辨,使人一目了然。________,即艺术品本身。由于作品是人为的产品,所以第二个共同要素便是生产者,即作家。同时,一般认为作品总会涉及、表现、反映某种客观状态或者与此有关的东西,所以这第三个要素可以用世界来表示。最后一个要素是欣赏者,即听众、观众、读者。作品为他们而写,或至少会引起他们的关注,数字化时代的互动阅读更凸显了________对文本意义的重构作用。这四个要素成为人们理解“文学”的________,且不可偏颇。4. 两则材料中画横线处对相关学术理论的引用,分别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5. 关于“媒介是否应作为文学活动第五要素”,你所在的班级展开了一场辩论赛,请你从正方、反方中任选一个立场,并根据材料内容列出理由要点。(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查询契诃夫那天中午,地主沃尔德列夫,一个高大壮实、留着短发、眼睛凸出的男子,脱掉大衣,拿绸手绢擦一阵额头,胆怯地走进衙门里。那儿满是用钢笔写字的沙沙声。“我想在这儿查询一点事情,不知该找谁?”他对看门人说。那人正从办公室深处走出来,手里托盘上面放着许多杯子。“我要在这儿打听一点事情,并且要一份会议记录簿上决议的副本。”“那您就往那边走!喏,找窗子旁边坐着的那一位。”看门人用托盘指着尽头的窗子。沃尔德列夫咳嗽了一下,清了清喉咙,往窗子那边走去。那边是一张绿色桌子,桌面上满是斑点,倒好像那桌子害了斑疹伤寒似的。桌子的边上放着两叠厚厚的蒙着一层灰尘的案卷,一个青年靠桌子坐着,头上竖起四撮头发,鼻子很长而且生着粉刺。①他把大鼻子戳到纸上,正在写字。他右边鼻孔旁边有一只苍蝇在散步,他就不时努出下唇,往鼻子底下吹气,这就给他的脸添上极其操心的神情。“我可不可以在这儿,……在您这儿,”沃尔德列夫小心地对他说,“查询一下我的卷宗?我姓沃尔德列夫……顺便我要一份3月2日会议记录簿上决议的副本。”文官在墨水瓶里蘸了一下笔尖,然后看一看墨水是不是太多了,等他确认墨水不会滴下来之后,又沙沙响地写起来。他的下唇努出去,然而这次用不着再吹气——苍蝇已经飞到他耳朵上去了。“请问我可以在这儿查询一下吗?”过了一分钟,沃尔德列夫又问道。“我是……”“伊凡·阿历克塞伊奇!”文官对空中喊了一声,仿佛没看见沃尔德列夫似的。“等商人亚里科夫来了,要他在给警察局的呈文副本上签个字!我已经跟他说过一千回了!”“我想查询我同古古琳娜公爵夫人的继承人的诉讼,”沃尔德列夫喃喃地说,“这个案子是大家都知道的。我恳请您为我费一费神。”文官仍然没看见沃尔德列夫,他正捉住嘴唇上一只苍蝇,仔细观察它,然后把它扔了。地主咳嗽一声,拿出方格手绢大声擤鼻子。可这也无济于事,文官仍然不理他。约莫沉默了两分钟后,沃尔德列夫从兜里掏出一张一卢布钞票,放在文官面前一本翻开的簿子上。文官皱起额头,带着操心的脸色把簿子拉过去,合上了。“我要查询一点小事,……我只想弄清楚古古琳娜公爵夫人的继承人是根据什么理由……我可不可以打搅您一下?”可文官只顾自己想心事,他站起来,搔着胳膊肘,不知什么缘故走到一个橱柜那儿去了。过了一分钟,他回到桌前,又摆弄那个簿子:这回簿子上又放了一张一卢布钞票。“我只打搅您一分钟。……我只要查询一点小事……”文官却没有听见,他动手抄写一个什么文件。②沃尔德列夫皱起眉头,灰心地扫了一眼这满屋里“沙沙”抄写的文官们。“他们写个没完!”他叹了口气,暗想,“叫他们都见鬼去吧!”他离开桌子,在房子中央站住,绝望地垂下双手。看门人又端着杯子穿过房间,大概留意到沃尔德列夫脸上的狼狈神情了,因此他走到沃尔德列夫面前轻声问道:“嘿,怎么样?问过了吗?”“问了,可人家不愿意理我。”“那您就给他三卢布好了……”看门人小声说。“我已经给过两卢布了。”③“那您就再给一卢布。”沃尔德列夫回到桌旁,在翻开的簿子上又放了一张绿色钞票。文官又把簿子拉到跟前来,动手翻阅。突然,好似不经意间,他抬眼看到沃尔德列夫了。他的鼻子开始发亮,转红,脸上挤出了笑容。“啊呀……您有什么事?”“我想查询一下我的卷宗……我姓沃尔德列夫。”“很乐意为您效劳!是古古琳娜一案吧?很好!那您要查询的究竟是什么呢?”沃尔德列夫将他的需求又陈述了一遍。文官活跃起来,仿佛一股旋风把他卷进去了似的。他查档案,吩咐人抄写副本,给申请人端椅子,所有这些事一刹那间全办完了。他甚至谈了谈天气,问了问收成。④当沃尔德列夫出门时,他就送他下楼,殷勤而恭敬地陪着笑脸。不知什么缘故,沃尔德列夫倒觉得过意不去,就顺从某种内心的冲动,从兜里掏出一张一卢布钞票来,递给文官。而后者不住鞠躬,陪着笑脸,把钞票接了过去,那手法就像变戏法一样:钞票只在空中一闪,就无影无踪了。“哎,这些人啊……”地主暗自想着,走到外面街道上,站住,用手绢擦了擦额头。(有删改)文本二:贾珍因想着贾蓉不过是个黉门监,灵幡经榜上写时不好看,便是执事也不多,因此心下甚不自在。可巧这日正是首七第四日,早有大明宫掌宫内相戴权,先备了祭礼遣人来,次后坐了大轿,打伞鸣锣,亲来上祭。贾珍忙接着,让至逗蜂轩献茶。贾珍心中打算定了主意,因而趁便就说要与贾蓉捐个前程的话。戴权会意,因笑道:“想是为丧礼上风光些。”贾珍忙笑道:“老内相所见不差。”戴权道:“事倒凑巧,正有个美缺,如今三百员龙禁尉短了两员,昨儿襄阳侯的兄弟老三来求我,现拿了一千五百两银子,送到我家里。你知道,咱们都是老相与,不拘怎么样,看着他爷爷的分上,胡乱应了。还剩了一个缺,谁知永兴节度使冯胖子来求,要与他孩子捐,我就没工夫应他。既是咱们的孩子要捐,快写个履历来。”贾珍听说,忙吩咐:“快命书房里人恭敬写了大爷的履历来。”小厮不敢怠慢,去了一刻,便拿了一张红纸来与贾珍。贾珍看了,忙送与戴权。看时,上面写道:江南江宁府江宁县监生贾蓉,年二十岁。曾祖,原任京营节度使世袭一等神威将军贾代化;祖,乙卯科进士贾敬;父,世袭三品爵威烈将军贾珍。戴权看了,回手便递与一个贴身的小厮收了,说道:“回来送与户部堂官老赵,说我拜上他,起一张五品龙禁尉的票,再给个执照,就把这履历填上,明儿我来兑银子送去。”小厮答应了,戴权也就告辞了。贾珍十分款留不住,只得送出府门。临上轿,贾珍因问:“银子还是我到部兑,还是一并送入老内相府中?”戴权道:“若到部里,你又吃亏了。不如平准一千二百两银子,送到我家就完了。”贾珍感谢不尽,只说:“待服满后,亲带小犬到府叩谢。”于是作别。(节选自《红楼梦》第十三回 秦可卿死封龙禁尉 王熙凤协理宁国府)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本一中文官对苍蝇的反复关注,与对沃尔德列夫的漠视形成对比,暗示其工作状态的荒诞。B. 文本一两次描写“沙沙”的书写声,既营造了办公场景的真实感,又突出工作人员的认真勤奋。C. 文本二中戴权以“老相与”“咱们的孩子”等语将卖官鬻爵包装成人情往来,突出其精明世故。D. 两则文本都能够以小见大,前者以个体遭遇折射贪腐现象,后者以权钱交易揭露制度性腐败。7. 下列对文本一画横线语句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句①“大鼻子戳到纸上”以漫画笔法刻画文官的办公姿态,凸显其工作时的煞有介事。B. 句②“皱起眉头”“灰心”“扫”体现沃尔德列夫的绝望,突出个体在体制压迫下的无力感。C. 句③看门人的提醒说明行贿受贿已成为明码标价的潜规则,连底层仆役都深谙其道。D. 句④文官最后殷勤送人下楼,是因为他被沃尔德列夫的诚意打动,这体现其人性未完全泯灭。8. 请结合文本一,从情节设计方面简要分析契诃夫“讲故事”的艺术。9. 文本一中“钞票只在空中一闪,就无影无踪了”与文本二戴权“回手便递与一个贴身的小厮收了”均通过细节描写表现腐败现象,请谈谈你对这两处细节的理解。(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杜牧之《阿房宫赋》,文之奇不必言,然于事实殊戾。按《史》:始皇三十五年,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阿房宫未成。二世元年,还至咸阳,曰:“先帝为咸阳朝廷小,故营阿房为堂室。今释阿房宫弗就,是彰先帝举事过也。”复作阿房宫。二年冬,右丞相冯去疾、左丞相李斯、将军冯劫谏止作阿房宫。二世怒,下去疾等吏。去疾、劫自杀,斯就五刑。是终秦之世,阿房宫未成也。又考《史》:二十六年,秦每破诸侯,写放其宫室,作之咸阳北阪上,南临渭,自雍门以东,殿屋复道周阁相属,所得美人钟鼓以充入之。则牧之所赋“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者,指此。此实不名阿房宫,而谓“有不见者三十六年”,非阿房事实矣。予既辨此,后读程大昌《雍录》、赵与旹《宾退录》皆已辨之,大略相同。聊存之。(节选自《池北偶谈》卷十二谈艺二)材料二:上知己①文章启杜牧某启:某少小好为文章伏以侍郎文师也是敢谨贡七篇以为视听之污。伏以元和功德,凡人尽当歌咏纪叙之,故作《燕将录》。往年吊伐之道未甚得所,故作《罪言》。自艰难②来始,卒伍佣役辈,多据兵为天子诸侯,故作《原十六卫》。诸侯或恃功不识古道,以至于反侧叛乱,故作《与刘司徒书》。处士之名,即古之巢、由、伊、吕③辈,近者往往自名之,故作《送薛处士序》。宝历④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有庐终南山下,尝有耕田著书志,故作《望故园赋》。虽未能深窥古人,得与揖让笑言,亦或的的分其状貌矣。自四年来,在大君子门下,恭承指顾,约束于政理簿书间,永不执卷。上都有旧第,唯书万卷,终南山下有旧庐,颇有水树,当以耒耜笔砚归其间。齿发甚壮,间冀有成立,他日捧持,一游门下,为拜谒之先,或希一奖。今者所献,但有轻黩尊严之罪,亦何所取。伏希少暇诛责,生死幸甚。谨启。(节选自《樊川文集·卷十六》)【注】①知己:指沈传师。杜牧自大和二年(828)十月即为沈传师辟为江西团练巡官,后又随沈传师转宣州幕府,颇受赏识,故杜牧视沈为知己。本文作于大和八年(834),杜牧时在牛僧孺淮南节度使幕中,沈传师在朝任吏部侍郎。②艰难:指安史之乱(755-763)及后续藩镇割据的动荡局面。③巢、由、伊、吕:巢父、许由为传说中的隐士,伊尹、吕尚为开国贤臣,代指不同类型的高洁之士。④宝历:唐敬宗年号(825-826),敬宗在位期间贪图享乐,大兴土木。10.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某少A小好为B文章C伏以侍郎D文师也E是敢谨贡F七篇G以为H视听之污。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营,建造,与《促织》中“百计营谋不能脱”的“营”意思相同。B. 下,交付,与《六国论》中“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的“下”意思不同。C. 以,介词,表示方位范围,与《谏太宗十思疏》中“振之以威怒”的“以”用法不同。D. 或,或许,与《答司马谏议书》中“冀君实或见恕也”的“或”意思相同。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考证《史记》,指出秦国在咸阳北阪仿建各国宫室,所获美人、钟鼓都被安置在里面,而这些宫殿并非阿房宫。B. 材料一作者与程大昌、赵与旹对阿房宫史实的考证结论大略相同,可见《阿房宫赋》中的史实错误已被多人发现并纠正。C. 材料二中杜牧向知己沈传师阐述其所献文章的创作缘由,并暗示其创作中断是因为被迫卷入朝廷权力斗争,无暇顾及。D. 材料二中杜牧提及《阿房宫赋》与《望故园赋》两篇赋的创作,指出前者是为了批判时政,后者是为了抒发归隐之志。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今释阿房宫弗就,是彰先帝举事过也。(2)虽未能深窥古人,得与揖让笑言,亦或的的分其状貌矣。14. 结合材料一的史实考证与材料二的创作自述,分析《阿房宫赋》“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忆秦娥·邯郸道上望丛台有感①曾觌风萧瑟,邯郸古道伤行客。伤行客,繁华一瞬,不堪思忆。丛台歌舞无消息,金樽玉管空陈迹。空陈迹,连天衰草,暮云凝碧。【注】①南宋孝宗乾道五年(1169),曾觌奉命出使金国,路过邯郸,望见丛台(战国时期赵王宴乐之所)遗迹,遂作此词。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开篇以萧瑟的秋风渲染氛围,点明地点和人物心境,奠定了全词伤感的基调。B. “繁华一瞬”强调丛台的繁华短暂易逝,抒发词人对时光飞逝、时不我待的感慨。C. “不堪”二字可见词人感伤之深,其中也蕴含对南宋偏安、失地未能收复的伤痛。D. 词中运用顶真手法,“伤行客”“空陈迹”的重复,使情感回环往复,环环相扣。16. 这首词和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都使用了“衰草”意象,其作用有相通之处,请结合相关词句简要分析。(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小明学习古诗词时发现,古代诗人常以“酒”为意象来表情达意,如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的“____________”和李清照《声声慢》中的“_____________”。(2)张老师在讲解“王安石变法”时,引用《答司马谏议书》中借盘庚之事道出王安石自己的行事准则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赞扬其刚决精神。(3)黄河九曲,长江奔流,总让人心潮澎湃,古诗文中不乏借黄河或长江抒发情感的句子,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语言文字运用(18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寒冬黄昏时候,朔风自木冰河河谷里倏然吹起,天色随之骤变,残阳惨然失血,继而敛迹,隐没于天际,气温降至零度以下。铅色云层如沉重的布幔,在天空中迅速集结。黑松和毛竹摇摇晃晃,呼呼喘气,像春秋古战场上诸侯纷飞的旌旗。村里的禽畜全被吓到了,纷纷夹着尾巴躲进圈棚里,头拱进角落,或者埋到翅膀底下,不叫也不闹。连拴在草垛下皮厚肉憨的老牛,也站在风里瑟瑟发抖,可怜巴巴地望着人,希冀把它牵进牛棚里。人家屋顶上的炊烟,被风逼着倒灌进烟囱,灶下老妇人猛烈的咳嗽声顺风隐隐约约飘来。18. “铅色云层如沉重的布幔,在天空中迅速集结”一句中,“铅色”一词若替换为“灰色”,表达效果会产生怎样的变化?19. “连拴在草垛下皮厚肉憨的老牛,也站在风里瑟瑟发抖”一句中,“连……也……”句式有何作用?(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与整体肥胖不同,腹型肥胖是指脂肪集中堆积在腹部——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大肚子”。相比皮下脂肪,内脏脂肪更“危险”,它深藏在腹腔,贴着重要器官,一旦过多,便会对身体造成全面的代谢攻击。目前,科学家们已经找到了几条脂肪影响大脑健康的重要通路:内脏脂肪像个“炎症工厂”,释放各种促炎物质,这些物质能穿过血脑屏障,引发中枢神经炎症,损伤脑细胞。同时,长期炎症环境下,大脑胰岛素受体机制“失调”,导致神经元营养供应减少,影响记忆和学习。此外,脂肪引起的慢性炎症会破坏大脑的“防火墙”,有害物质可能趁机入侵。这些机制共同作用,让大脑像用久的手机一样“卡顿”,运行效率下降,甚至“内存”变小。__________。腰围每增加10cm,冠心病风险上升16%,心衰、脑卒中风险也随之上升。60%以上腹型肥胖者有脂肪肝,部分甚至发展为肝硬化。肥胖还可引起焦虑、自我否定、抑郁情绪增加,造成身心不利影响。腹型肥胖虽然可怕,但及时干预和治疗是可以完成逆转和治愈的。通过科学管理体重、改善生活方式,我们不仅能收回“大肚子”,更能守护思维的锋利与记忆的清晰,拥有健康的身体和快乐的生活。20. 下列关于第二段中加点词语及其引号作用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炎症工厂”表示内脏脂肪具有释放各种促炎物质的功能,引号表示特定称谓。B. “失调”指大脑胰岛素受体机制的正常功能紊乱或失衡,引号表示强调。C. “防火墙”比喻大脑抵御有害物质入侵的机制,引号表示特殊含义。D. “卡顿”和“内存”将大脑与手机相类比,形象阐释大脑受脂肪影响后的状态,两个引号都表示特殊含义。21. 下列填入文中横线处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腹型肥胖还是很多慢病的“帮凶”,它不仅影响大脑B. 很多慢病的“帮凶”就是腹型肥胖,而不仅大脑受影响C. 不仅大脑受腹型肥胖影响,很多慢病的“帮凶”也是它D. 腹型肥胖不仅影响大脑,它还是很多慢病的“帮凶”22. 2025年被国家定为“体重管理年”,今年年初,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了《2025年全民健康体重管理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将体重管理作为年度重点健康工作之一。为响应号召,社区准备张贴标语以倡导健康生活、预防腹型肥胖。请你代为拟写一条宣传标语,要求主题鲜明,语言简洁,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20个字。三、写作(60分)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基于数据和算法,AI可以应答一切,却不能像人类一样自主保持沉默。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明确立场和观点,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高一语文考生注意: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4.本卷命题范围:必修下册(默写:必修上、下册高考必背古诗文)。一、阅读(72分)(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1~5题答案】【答案】1. B 2. D3. ①. 第一个要素是作品 ②. 读者参与 ③. 基本维度4. ①材料一引用樊尚·考夫曼“文学景观化”概念,论证媒介使作家的姿态与形象发生新的变化,文学影响力超出了文学领域本身,强调媒介的影响力。②材料二引用施拉姆媒介即工具的观点,从传播学角度界定媒介的从属性,为媒介对文学的影响是量变而非质的飞跃的论点提供理论支撑。5. 我选择正方(媒介应作为文学活动第五要素)。理由:①媒介改变文学创作模式:跨媒介叙事、实时互动创作成为可能,传统“单向创作”转为“多向互动”。②媒介重构文学传播逻辑: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介使文学突破圈层,传播效率与影响力由媒介直接决定,其作用远超传统“渠道”范畴。③媒介催生新创作主体:普通人通过媒介参与写作,打破“作家专属”的创作壁垒,使文学生态从“精英化”转向“大众化”。我选择反方(媒介不应作文学活动第五要素)。理由:①文学本质由“文学性”决定:无论媒介如何变化,语言艺术的审美特质始终是文学的核心,媒介仅是载体。②媒介影响具有历史延续性:从甲骨文到互联网,媒介始终推动文学形式演变,但未改变其“反映生活”的本质,当前变化仅是技术迭代的延续。③“四要素”框架可涵盖媒介功能:媒介可视为连接作家与读者的“工具”,其作用从属于“四要素”,不具有本体性意义,无需独立为要素。(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6~9题答案】【答案】6. B 7. D8. ①单一事件聚焦,故事围绕“查询”卷宗这一简单事件展开,通过反复请求-被忽视-行贿-解决的波折过程,展现官僚作风。②情节上制造戏剧性反差。文官从冷漠怠慢到突然热情的转变,制造讽刺效果。9. ①文本一用“一闪”“无影无踪”突出钞票转手的迅速,突出文官对金钱的急切心理,讽刺小官僚的市侩,用夸张手法突出荒诞感,强化对沙俄官僚贪婪嘴脸的鞭挞。②文本二用“回手便递”刻画戴权处理捐官事务的轻车熟路,暗示卖官鬻爵已是其日常操作,以平淡叙述冷峻揭露清代权贵阶层对腐败的习以为常。③两处细节描写均体现涉事者对腐败流程的熟稔,深化对官僚体系腐朽本质的批判。(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2分)【10~14题答案】【答案】10. CEG11. A 12. C13. (1)现在放弃阿房宫不修建完成,这是宣扬先帝做事是错的。(2)虽然没能深入探究古人(的精髓),得以与(他们)拱手交流、谈笑言欢,也或许能真切地分辨出他们文章的风格特点了。14. 虚:材料一指出阿房宫未建成,而赋中描绘其宏大奢华、宫人云集,属于艺术虚构。实:材料二表明杜牧借阿房宫讽喻唐代宝历年间皇帝大兴土木、贪图享乐的现实,体现以古喻今的真实性。虚实结合:通过虚构的历史场景承载真实的讽谏意图,达到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15~16题答案】【答案】15. B 16. ①营造氛围上:两首词中的“衰草”意象都营造出一种衰败、荒凉的氛围,烘托出历史的沧桑感。曾觌词中“连天衰草”与“暮云凝碧”共同勾勒出萧瑟衰败之景;王安石词里“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以衰草搭配寒烟,描绘出金陵城历经朝代更迭后的荒芜景象。②主题表达上:两首词都借“衰草”抒怀古之情,寄托词人对历史兴衰的感慨。曾觌借丛台边的衰草,感叹战国时期赵王宴乐之繁华不再;王安石借金陵的衰草,抒发对六朝兴亡的深沉思考。(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题答案】【答案】 ①. 举酒欲饮无管弦(添酒回灯重开宴/血色罗裙翻酒污/往往取酒还独倾) ②. 三杯两盏淡酒 ③. 度义而后动 ④. 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⑤. 无边落木萧萧下 ⑥. 不尽长江滚滚来(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二、语言文字运用(18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9分)【18~19题答案】【答案】18. “铅色”不仅表示颜色,还因铅本身给人沉重、压抑的感觉,能更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云层如铅块般低沉、厚重,营造出压抑的氛围;而“灰色”只是单纯描述颜色,相比之下,在表现云层特质和营造氛围上不如“铅色”生动有力,替换后表达效果减弱。19. ①强调极端情况。通过“连(最不可能受影响的对象)也……”的句式,突出连耐寒的老牛都发抖,极言寒冷程度之甚。②形成反差效果。“皮厚肉憨”与“瑟瑟发抖”对比,强化环境严酷的异常性。③隐含递进烘托。暗示其他更脆弱的对象受冻更甚,无需赘述,使描写更凝练有力。(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9分)【20~22题答案】【答案】20 A 21. D22. 示例一:甩掉“腹担”,拥抱轻盈健康。(采用谐音双关,把腹部过多脂肪形容为“负担”,形象表达出腹型肥胖给身体带来的压力,呼吁人们摆脱它,拥抱健康。)示例二:告别腹型肥胖,奏响健康乐章。(使用比喻、对偶,把健康生活比作乐章,生动展现出预防腹型肥胖后生活充满活力、和谐美好的状态。)三、写作(60分)【23题答案】【答案】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